第四纪地质及地貌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分析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1、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
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第四纪的沉积物。
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第四纪的气候、生物界、沉积物的研究、构造的研究、地层的对比与划分。
第四纪的特点/第四纪独立研究的理由:(1)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2)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3)地壳运动异常活跃;(4)哺乳动物繁盛时代;(5)陆相沉积物广泛发育。
2、地貌学: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表形态。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地貌的形态特征、形成的动力作用、组成物质、形成年代,发生的阶段与规律、应用研究、利用侵蚀和堆积的相关性原理。
3、第四纪底限:2.588Ma B.P.4、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新构造运动:新近纪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的标志:地质表现(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地貌标准、沉积物标志、火山活动、地震、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新构造运动的意义:新构造运动是控制地球表层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可以改变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和蕴藏的自然资源的产出条件,而且可以改变关系到现代和未来人类生存的环境,还可以造成对人类生命财产产生巨大威胁的地质灾害。
5、地球的三次大冰期:前寒武纪冰期、石炭-二叠纪冰期、更新世冰期6、第四纪沉积物的特点:岩性松散、成因多样、岩性岩相多变、厚度差异大、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形成多种地貌形态。
第四纪沉积物代号:1、构造地貌:由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称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识别标志:构造面与地表面基本一致,就称为构造地貌。
构造面:岩层层面、褶皱面、断层面、侵入岩体表面、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面等。
2、主要构造地貌类型及其典型代表(1)水平岩层构造地貌:构造高原、构造平原、构造阶地、方山&尖山、丹霞地貌、剥露构造平原。
地貌和第四纪地质

1)第四纪是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最突出的特点是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冰川活动,第四纪堆积物广泛覆盖地表,人类出现。
2)地貌分类:构造、剥蚀地貌、山麓斜坡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岩溶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湖泊、沼泽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冻土地貌、火山和熔岩地貌。
3)山地:》5000极高山;3500—5000高山;1000---3500中山;500---1000低山。
4)河谷的发育阶段可以分为少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
主要地貌单元有河床(岩褴、壶穴、深槽、心滩与沙洲)、河漫滩、牛轭湖、阶地(按阶地成因分为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堆积阶地)。
5)水系地貌:树枝状、格状、平行状、放射状、环状、向心状、扇状、倒钩状、辫状、羽状。
6)岩溶地貌:溶沟、石芽、峰林、峰丛、孤峰、岩溶平原、溶蚀漏斗、溶蚀洼地、干谷和盲谷、溶洞、地下河、岩溶泉。
7)黄土地貌: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间地貌、黄土浅蚀地貌。
8)海岸地貌:海蚀崖、海岸阶地、9)风成地貌:风蚀地貌(石窝、风蚀蘑菇和风蚀柱、风蚀垄槽、风蚀洼地、风蚀谷和风城)、风积地貌(沙丘、沙垄)、荒漠地貌(岩漠、砾漠、沙漠、泥漠)。
10)冻土地貌:石海、石河、石冰川、石环、石圈、石带、冻胀丘、冰核丘、冻土阶地、热岩溶。
11)火山和熔岩地貌。
12)第四纪分期:第四纪是指约243万年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全新世。
中国的第四纪地层具有如下特征:1第四纪地层的分布、厚度、沉积类型、和旋回性受新构造运动制约2第四纪地层的特点受气候控制有所谓的东蓝(海洋)、西白(冰川)、南红(红土)、东北黑(沼泽土)3第四纪沉积物类型复杂多样。
中国第四纪沉积物有海相、陆相、海陆过度相、构造成因、火山成因、人工堆积。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

中型地貌:河谷及河谷之间的分水岭、山间盆地等。由
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
小型地貌:残丘、谷坡、沙丘、小的侵蚀沟。由外力地
质20作20/4/用12 造成。
13
三、第四纪地貌
(2)地貌的形态分类
2020/4/12
14
三、第四纪地貌
(3)地貌的成因分类
内力地貌:构造地貌 火山地貌 外力地貌:风化地貌、重力地貌、水成地貌、冰川地 貌、冻土地貌、风成地貌、岩溶地貌和黄土地貌等。
作为建筑地基时,要注意尖灭 和透镜体引起的不均匀沉降及 泉水出露形成的沼泽
2020/4/12
6
4.冲积物
河流沉积物称为冲积物。根据形成条件和环境分为:河床冲 积物、河漫滩冲积物、牛轭湖冲积物和河口三角洲冲积物。
1.碎屑物质磨圆度和分选性都较好
2.具有清楚的层理构造,
3.具有良好的韵律性,表现在剖面上两种或两种以上沉积物 交替、重复出现
可作为良好的建筑场地
2020/4/12
11
8.风积物
干旱地区,地面无植被保护,岩石风化碎屑物被风吹扬,在风 力减弱时发生沉积形成风积物。最常见的是风成砂及风成黄土 。 1.风成砂,分选性好,磨圆度高,具有层理和大型交错层理 2.风成黄土具有垂直节理,均匀互层理,孔隙大,具有湿陷性
2020/4/12
作为建筑地基时,要注意不均 匀沉降和土坡稳定性问题
2020/4/12
3
2.坡积物
雨水或雪水将高处的风化碎屑物质洗刷而向下搬运,或由于本 身的重力作用,堆积在平缓的斜坡或坡角处,成为坡积物。
1.坡积物的成分与高处的岩石性质往往有关 2.坡积物一般不具层理,有时局部可有层理 3.碎屑物因搬运距离可以具有磨圆性和分选性 4.坡积物厚度因坡形变化较大
工程地质第4章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
概述 第四纪地貌的分级与分类 山岭地貌 风化地貌 水成地貌
4.1 概述
一、地形与地貌 地形 :专指地表既有形态的某些外部特征,如 高低起伏、坡度大小和空间分布等,用地形等 高线表达。 地貌 :不仅包括地表形态的全部外部特征,还 要分析和研究这些形态的成因和发展 ,用地 貌图表达。
4.1 概述
三、地貌的成因分类 1.内力地貌:构造地貌、火山地貌 2.外力地貌:风化地貌、重力地貌、水成地貌、 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成地貌、 岩溶地貌、黄土地貌
4.3
山岭地貌
一、山岭地貌的类型与特征 山岭地貌具有山顶(山脊、垭口)、山坡、山脚等 明显的形态要素 。 1.山岭地貌的类型: 按地貌成因分构造变动形成的山岭(平顶山、单面 山、褶皱山、断块山、褶皱断块山 )、火山作用形成 的山岭、剥蚀作用形成的山岭。
第4章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
基本术语: • 1. 第四纪地质学——以第四纪沉积物为研究 对象,对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第四纪地层的 划分对比、第四纪有机界的发展变化起着重要 作用。 • 2. 地貌学——研究地壳表面各种起伏形态的 形成、发展和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
第4章
• • • • • 4.1 4.2 4.3 4.4 4.5
二、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内力地质作用形成了地壳表面的基本起伏,对地貌 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外力地质作用把由内力地质作用所造成的隆起部分 进行剥蚀破坏,同时把破坏所形成的碎屑物质搬运 堆积到由内力地质作用所造成的低地和海洋中去。
4.1 概述
4积物特征及沉积环境 4.海相沉积环境——近岸沉积物的特征 ① 从海岸到海底受波浪作用显著的水下岸坡部分。 ② 岩石海岸沉积带数十米, ③ 泥岸可达数十公里。 ④ 沉积物成分复杂,有砾石、砂、淤泥、泥碳和生 物贝壳等。 ⑤ 碎屑物主要来自陆地。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的概念是研究在第四季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科学。
地貌学概念地貌学是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第四纪的沉积物。
第四纪沉积物是记录发生在第四纪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良好载体,含有丰富的地址信息。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形态,即地形。
研究任务:1.通过各种研究手段,提取各种信息,重建第四纪时期的地质演化历史,探究演变规律,预测未来变化。
2.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减灾防灾,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研究内容:1.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成因、分布及工作方法的研究。
2.第四纪气候变迁和海平面波动的研究。
3.第四纪生物界的构成和演化,以及人类及其文化演化的研究。
4.第四纪地层和年代学的研究。
5.地球表层地貌形态特征。
6.第四纪构造运动的研究。
7.应用第四纪地质的研究。
第四纪下限的依据1.冰川活动由于气候的变冷在中低纬度的山岳地区发生了冰川活动,出现了与上新世完全不同的环境特征。
气候变冷在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是频繁交替的,至少有几十次气候变冷事件。
2.动物化石主要是哺乳动物化石,因为无脊椎动物在第四纪时期演化的阶段性不明显。
3.人类出现和人类文化人类出现和演化是第四纪中发生的重要事件之一。
4.沉积-构造事件第四纪的陆相沉积地层非常发育,这与老地层有显著的不同。
由于第四纪相对上新世有显著的环境变化,那么在陆相沉积中也有反映。
第四纪下限的方案2.50 Ma B.P. 主要依据:全球发生了大幅度的降温;北极冰盖发生了明显的扩张;北大西洋沉积物中的冰筏屑数量明显增多;欧亚地区植被发生明显的变化;在非洲出现石器;青藏高原隆升加速;第四纪分期更新世Qp、全新世Qh。
更新世又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
气候旋回一次冰期与一次间冰期组成一个气候旋回。
冰期是第四季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主要特征:1.冰川扩展在冰期时,高纬度的冰川向低纬度推进,高山的冰川向低海拔扩展,陆地上的冰量可以温暖时期大几倍。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名词解释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名词解释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第四纪地壳、气候和生物界演化历史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形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侵蚀地形:外动力地质作用在地球表面削高以及河流中下游地区侵蚀作用等都能形成侵蚀地貌。
堆积地形:外动力地质作用在地球表面填低及河流下游区堆积作用等都能形成堆积地貌。
极性期:地质历史时期,地磁极性呈现一系列不等频正、反交替变化,极性时间保持在1Ma左右者,称极性期。
残积:基岩遭受风化(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后,残留原地的产物(残积物、土壤与风化壳),一般未经搬运。
剖面至下而上分为基岩带、弱风化带、中至强风化带。
地球轨道偏心率:指地球轨道椭道椭圆两焦点之间的距离与长轴的比值。
黄赤交角: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夹角,也称黄赤大距。
目前地球的黄赤交角23°26′。
岁差:在天文学中岁差是指一个天体的自转轴指向因为重力作用导致空间中缓慢且连续的变化。
顺构造地形:正向构造(背斜、穹隆、地垒)与高地相一致,负向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地堑)与低地相一致,此两者称为顺构造地形。
逆构造地形:正向构造与低地相一致,负向构造与高地相一致,称为逆构造地形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如褶皱山、断块山等。
丹霞地貌: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地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
单面山:组成山体的岩层倾角一般在25°以下,山体沿岩层走向延伸,两坡不对称,一坡与岩层倾向相反,坡陡而短,称为前坡或单斜崖,造崖层由硬岩层组成。
另一坡与岩层倾向一致,坡缓而长,称为后坡或单斜脊,它构成山地主体。
组成后坡的岩层,也是硬岩层。
由不对称的两坡组成的单面山只有从单斜崖一侧看上去才像山形,故名单面山。
猪背山:当单斜层的倾角较大,形成两坡对称的山体时,称为猪背山(脊),它多发生在已被破坏的背斜陡翼上。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要点总结

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2、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3、地貌的组成要素:形态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
4、地貌形态测量指标:1、海拔高度(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2、坡度(指地貌形态某一部分地形面的倾斜度)3、地面破坏坡度(常用的有地面刻切密度、地面切割深度和地面破坏程度数据等)5、冰斗:是冰川在雪线附近塑造的椭圆形基岩洼地,是雪蚀与冰川剥蚀的结果。
夷平面: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表面。
是一种陆地抬升或侵蚀基面下降,侵蚀作用重新活跃,经过一个时期后所残留的地表形态。
风化壳: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称为残积物,具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称风化壳,所以风化壳和残积物是同义语。
风化壳的物质组成:由原岩岩屑、风化残积矿物及地表新生矿物组成。
岩溶作用: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为辅,引起岩石的破坏及物质的带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
岩溶:是岩溶作用及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
岩溶形成的条件:(一)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成分、结构和构造。
1、岩石成分对溶蚀率的影响:可溶性岩石主要有碳酸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和卤盐类岩石三类。
其中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很广,其矿物成分主要是方解石或白云石,在各种碳酸盐类互层的情况下,岩溶发育取决于优势易熔岩石的含量。
2、岩石结构对溶蚀率的影响:岩石结构对溶蚀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岩石结晶颗粒的大小、结构类型及原生孔隙性。
(二)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1、成分纯、刚性强的岩石透水性好。
2、厚层的可溶性岩石教薄层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好。
3、构造发育的地段岩溶作用强、(三)水的溶解性:水的溶解力主要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纯水的溶解力是极其微弱的,只有含有CO2的水才具有溶解性。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概论一、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基本概念1. 第四纪的定义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时期,开始于大约258万年前,一直持续到现在。
这个时期以全球性的气候波动、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哺乳动物的快速演化以及人类的出现和文明的发展为特征。
2. 第四纪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第四纪时期地质现象和过程的学科,包括冰川作用、海平面变化、沉积物特征、地壳运动、火山活动等。
3. 第四纪地貌学第四纪地貌学关注的是第四纪期间地表形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以及这些形态与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和生物过程的相互关系。
二、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意义1. 环境演变研究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环境在过去数百万年中的演变过程,这对于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 资源开发第四纪沉积物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地下水、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等。
研究这些资源的分布和形成条件对于资源勘探和开发至关重要。
3. 人类活动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为人类活动提供了背景信息,包括城市规划、灾害防治、农业布局、历史考古等。
三、地貌学的基本知识1. 地貌形态- 侵蚀地貌:由水流、风力、冰川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峡谷、峭壁、峰林。
- 堆积地貌:由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如沙丘、三角洲、冲积扇。
- 构造地貌:由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貌,如褶皱山脉、断层崖。
- 火山地貌: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地貌,如火山锥、火山口。
- 冰川地貌: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冰川槽谷、冰斗、角峰。
2. 地貌成因与发展-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地球内部力量导致的地貌变化。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地球外部力量作用下的地貌形成。
- 生物作用:生物活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如植物根系侵蚀、动物挖掘等。
3. 地貌发育的地带性- 山地地貌:通常分布在板块边缘,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大陆架沉积物:分布在大陆架范围内,有粗粒沉积、 砂质沉积和淤泥质沉积
(3)深海沉积物:以浮游性动植物钙质或硅质沉积为主
中国第四纪地层的一般特征
1.岩相——沉积类型的复杂性
中国的第四系主要是陆相沉积。海相沉积只限于滨海地带及 河口沉积,或者遭受第四纪海侵的地方。如华北平原第四系 河湖相沉积中,时夹薄层海相沉积。
第四纪是地史发展的最新阶段,也是生物界 发展的最新阶段,现代海陆分布及地貌起伏 形势已经形成,但新构造运动仍很强烈,气 候变化和气候波动仍很频繁,周期性地出现 过冰川活动,堆积了引人注目的大面积黄土, 特别是出现了有智能的人类,成为占有和改 造地球的主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球的历 史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崭新的时代
(2)形态测量特征:包括高度、坡度和地形的切割程度。
二.地貌的分级
星体地貌:地球整体来研究 巨型地貌:地球上的大陆与大海 大型地貌:与大地构造单元一致,是地壳长期发展
的结果,如山脉,平原,海底山脉、平原等。
中型地貌:大型地貌中次一级地貌,如河谷,山间盆地等,
是外力地质作用塑造而成的。
小型地貌:即一些地貌基本形态和较小的地貌形态组合。主
2.地貌的基本形态和形态组合
地貌的基本形态:较小的地貌形态,如冲沟、沙丘、冲积锥等
地貌的形态组合:若干地貌的基本形态组合体。可以是同一年代
同一类型的也可是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
3.地貌的形态特征和形态测量特征
(1)地貌的形态特征:地貌的基本形态具有一定的简单的几何形态 但对于地貌形态组合特征应考虑其总体的起伏特征、地形类别和空间分布等。
水成地貌:(分布最广泛与土木工程建筑关 系最密切,讲解重点)
二.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
(1) 面状冲刷作用及坡积裙地貌 片流:大气降雨或者冰雪融化后,在倾斜坡面上所形成的
面状流水
面状冲刷作用:片流对整个坡面所进行的各种比较均的、
缓慢和在短期内并不显著的地质作用
要 取决于外力地质作用并受岩性的影响。
§3 地貌类型
一.地貌成因分类
内力地貌:
构造地貌 —由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地貌如: 单面山、褶皱山、断块山等
火山地貌 —由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和碎 屑物堆积而成的地貌,如:熔岩盖、 火山锥、熔岩丘等
外力地貌 风成地貌 岩溶地貌 冰川地貌 重力地貌 冻土地貌
表形态的全部外部特征,更重要的是还要分析 其成因和发展
1.地貌的基本要素
地形面 —可以平面也可是曲面或者是波状面如山坡面,阶顶、山
顶、平原面谷底 线、
坡折线等。
地形点— 两条或者多条地形线的交点,或由孤立的微型地形构成地形点。
如山脊 线相交构成山峰点、山鞍点或者山坡转折点等。
1.陆相沉积物的一般特征
(1)沉积时间短,普遍呈松散或者半固结状态,易于发生 流动和破坏
(2)分布于地表易于受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3)成因复杂,岩性、岩相、厚度变化大 (4)各种粒径的比例变化大,多为混合碎屑层岩层,第四
纪有机岩包括泥炭、有机质淤泥和有机质碎屑沉积物
2.海相沉积物的一般特征
(3) 中国西部及青藏地区 西部山高盆大,升降运动 强烈,在山麓地带有粗碎屑堆积。如天山北麓(即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更新统称西域组,以砾石为主, 厚1350m,含三门马化石。中更新统称乌苏组,厚 30m;上更新统称新疆组,厚150m,皆以砾石或砾、 砂、粘土等为主。盆地中全新世则主要为风沙堆积 或盐湖沉积,代表干燥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如柴达 木盆地共有24个盐湖,盐类总储量为600亿t,其中 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可溶性钾镁矿床、面积 5800km2多,氯化钾储量约占全国的97%,还含有 大量的镁、锂等元素。
青藏高原,近年考察证明曾有多次冰川活动。在藏 北遗留有众多的湖泊,蕴藏丰富的硅藻土、硼砂及 盐类矿产。
§2 地貌形态和分级
一.地形和地貌
地貌:由于内外力地质作用,地壳表面形成不 同成因、不同规律的起伏形态称为地貌
地形:专指地表既成形态的某些外部特征 二者的区别:地貌的含义更广,它不仅包括地
我国的第四纪陆相沉积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河流沉积、湖 相沉积、风成沉积、冰川沉积、冰水沉积、洞穴沉积、火山 堆积、生物沉积
2.沉积物分布的分带性
(1)华北和东北地区 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均有第四系发育。 华北平原主要为河湖相沉积,包括粘土、粉砂、细砂等,并 夹玄武岩及凝灰岩,总厚约二、三百米。中夹数层海相层, 含有孔虫、介形虫等。沿海地区曾有多次短暂海侵。东北第 四系与华北相似,但厚度稍小,在上更新统(如顾乡屯组) 产猛犸象、披毛犀等化石,说明曾出现寒冷气候。(2) 华南 地区 沉积类型比较复杂,主要为洞穴堆积、阶地堆积、土 状堆积及小盆地堆积。
当然环境条件的变化也是导致动物界适应环境加速发展 的因素。1948年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确定,以真马、真牛、 真象的出现作为划分更新世底界的标志。说明这些哺乳动物 从第三纪以来演化极为迅速。
第四纪地层的一般特征
第四纪地层成为沉积物或者沉积层(如水作用产生的冲积物 或冲击层,风作用产生的残积物或者残积层)包括陆相沉积 物和海相沉积物
第四纪地质研究对象: 以第四纪沉积物为研究对象
研究第四纪沉积物的组成 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对比
第四纪有机界的发展
地貌学研究对象:研究地壳表面各种起伏形态的
形成、发展和空间分布规律
向现代继续演化的生物界
第四纪生物界总的面貌已和今天相似,以西北欧为例, 在现生植物中大约有80%,在第四纪开始时就已经存在了。 但动物界变化较大,特别是哺乳动物发展很快,第四纪哺乳 动物和上新世相比(以欧洲及其相邻的亚洲地区为例),在 119个种中,仅有6个种是在上新世生存过的。既使在第四纪 生存过的哺乳动物,也是一茬茬地绝灭,一批批地新生,在 第四纪后期,既距今15000—9000年间,还发生过大型陆生 哺乳动物大规模绝灭事件。自然环境变化迅速,再加上人类 出现后的狩猎活动,是导致哺乳动物绝灭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