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麻疹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预案白定稿版
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应急预案

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应急预案前言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镇麻疹疫苗是防治麻疹最有效和经济的措施之一。
根据疫苗的免疫程序,应接种两针疫苗才能充分发挥疫苗的预防效果。
在今天的社会疫苗普及率越来越高,但是一些个例情况下依然会出现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
本文将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应急预案。
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的定义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又称为副反应。
指接种麻疹疫苗后,接种者出现一定的生理或行为变化,这种反应来源于疫苗剂量、疫苗接种方式、接种者的体质等多种因素。
虽然只有极少数的情况会出现异常反应,但仍然需要对此做好应急工作。
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的类型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的类型很多,这里列举几种:1.皮肤红斑:在注射部位皮肤上出现红色斑块或肿块。
2.发热:在接种后数小时内体温升高,可能出现寒战、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3.不适:比如全身不适或肌肉、骨骼疼痛等。
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的应急预案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一旦发生,应该采取以下预案措施:1.对症处理:根据病情症状,对症处理。
一般情况下,只需要醒目注射部位,并观察病情变化即可。
2.控制病情:对于温度过高和不适等症状,可以采用物理方法进行降温或对症治疗。
3.提供心理支持:在患者受到异常反应的情况下,应该安慰其情绪,提供合理的信息支持,保证其情绪稳定。
4.及时就医:因为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是高度个体化的,因此应该在发现异常反应后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治疗。
结束语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虽然发生率很低,但一旦发生,却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恐慌和忧虑。
本文介绍了常见的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类型,以及相应的应急预案。
希望本文能为你提供一些参考帮助,保证健康生活。
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应急处置方案

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应急处置方案
目标:
确保在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应急处置,保护受种者的健康与安全。
应急处置步骤:
1. 停止接种:一旦发现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接种程序。
2. 寻求专业帮助:立即通知疫苗接种现场的医务人员,寻求专业的医疗支持与指导。
3. 评估与观察:医务人员应对受种者的症状进行评估,并进行密切观察,了解症状的发展与变化情况。
4. 报告与记录:医务人员应及时将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情况报告给相关卫生部门,并记录相关信息,包括症状描述、接种疫苗的批号和日期等。
5. 提供支持与治疗: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类型,医务人员应提供相应的支持与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监测等。
6. 跟进与咨询:医务人员应进行后续的跟进与咨询,关注受种者的健康状况,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建议。
注意事项:
- 医务人员应始终保持冷静与专业,采取合适的措施对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进行应急处置。
- 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并评估症状的严重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与支持。
- 所有应急处置的过程和操作都应严格按照相关的卫生部门的规定执行,确保操作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以上是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应急处置方案的内容,请遵循上述步骤,在确保受种者健康与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应急处置。
麻疹防控应急预案范文(二篇)

麻疹防控应急预案范文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粘膜斑及全身丘疹为特征。
麻疹患者为唯一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
目前,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为做好麻疹的预防控制工作,及时采取有效的医疗救治措施,防止麻疹疫情蔓延,保护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___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以建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为根本,以“力争不蔓延、确保不死亡”为工作目标,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工作要求,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入手,根据传染病属地化管理的原则,配合区域内各有关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共同抓好麻疹防治工作,为保障我辖区广大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二、___机构及职责(一)医疗救治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孟庆香副组长:马继红成员:全体教师职责。
贯彻落实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和工作部署;制定和修订麻疹医疗救治应急预案;负责中心应对突发麻疹疫情和麻疹医疗救治应急预案的演练、实施、指挥和协调工作。
(二)临床救援组组长:孟庆香副组长:马继红成员:全体教师(三)感染控制组组长:孟庆香副组长:马继红成员:全体教师职责。
熟练掌握《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负责就诊流程和防护指导以及感染控制措施的实施。
(四)消毒隔离组组长:孟庆香成员:全体教师职责。
负责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的配备和流程管理,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的监督指导;空气、排泄物、物体表面、和医疗用品的消毒及监测;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做好医疗废物的处理。
(五)疫情报告组组长:王佳成员:全体教师职责。
负责麻疹疫情网络直报工作,负责医务人员传染病报告规范管理及培训;负责疫情登记,确保___小时内疫情报告通讯畅通,及时收集、上报传染病报告卡。
白银市麻疹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预案doc白

白银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预案为处理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中出现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确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顺利实施,依据《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2010年甘肃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方案》以及《甘肃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预案》,特制定本预案。
一、目的及时发现、报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中出现的重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为妥善处理重大AEFI事件提供技术支持,必要时协助地方开展现场调查和处置工作;加强媒体沟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确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正常实施。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期间白银市对AEFI的应急处置。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一)领导小组县、区卫生局应组织成立领导小组。
负责组织、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沟通工作,召开新闻发布会。
(二)综合协调组综合协调组负责群众上访、稳定群众情绪工作以及与信访部门沟通联系。
(三)信息组负责新闻信息发布、舆论动态监测,联系宣传部、新闻媒体等部门,对AEFI发生情况进行日报。
(四)应急工作组应急工作小组由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免疫规划、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生物制品、临床救治人员、流行病、法学等相关部门或学科拥有较好专业技术、沟通技能以及现场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人员组成。
负责应急事件的领导和指挥,组织、协调、调查、实施处置措施。
根据事件严重程度,迅速做出处置决策。
(五)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各级疾控中心组织疫苗生产研究单位专家,儿科、传染科、药学、流行病学等相关专家成立本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
负责对病例进行调查诊断;参与处理较大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并为卫生行政部门提出事件处理意见、预防措施及技术方案。
(六)咨询组由各级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工作人员组成。
负责向群众解答本次强化免疫工作,以及预防接种等相关事宜。
(七)保障组在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积极参与强化免疫活动中突发事件处理和救治,给予人员、技术、设备及物资支持。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范本(3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范本为预防或尽可能减少接种后异常反应的发生,及时调查、处置和上报可能出现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现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___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制订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强化监测、科学防控;加强宣传、综合治理;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的原则。
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定义(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___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不明原因等。
(二)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同一时间、同一接种地点和/或同一种疫苗、同一批号疫苗发生的___例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疑似异常反应事件。
(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使用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___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四)以下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1、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2、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3、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4、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5、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的;6、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三、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的分级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遵义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事件分级,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分为:1、一般事件。
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可能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医学事件,非群体性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无人员死亡,未引起公众高度___。
《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应急的预案范文》

《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应急的预案范文》一、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全镇范围内开展的8个月—15岁以下儿童在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中发生的异常反应非正常状态、休克和其它纠纷以及为此引起的混乱、闹事事件的应急处置。
二、应急处理指挥部及其职责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镇应急指挥部),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兵同志任指挥长,邓仕勇、苏才刚同志任副指挥长,成员有何森、李天固、汪安民、杨清其、何保玲、袁晓燕、林勇、钱潮、孙怀军。
镇应急指挥部负责全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发生异常反应应急处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负责领导、组织、协调事态变化处理和应急救援工作;研究确定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中发生的异常反应应急处理系统和保障系统;研究解决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发生异常反应应急处理中的重大问题;审议批准镇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交的应急处理方案;处理其他有关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反应出的有关事项。
镇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镇社会事务办。
镇应急指挥部设立后,指挥部办公室工作立即启动。
镇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日常工作由社会事务办陈子渊负责,一旦发生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情况应当立即进入应急工作状态。
三、应急处理小组及其职责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应急预案启动后,根据工作需要,成立有关工作小组。
其人员分组及职责如下:1、异常反应处理组。
组长:邓仕勇副组长:何森成员:杨、何保玲、袁晓燕、钱潮根据异常反应有关情况,由社会事务办、派出所、卫生院等部门深入调查异常反应发生原因,分析异常反应造成的危害,负责资料汇总上报,通报情况,做出调整结论;组织救援工作,监督救援措施的落实,提出事故防范意见;依法实施行政监督、行政处罚,监督召回异常反应的证据和有关资料,严格控制流通渠道,及时移送相关案件,依法追究责任人责任;迅速查办案件,惩办违法当事人。
2、医疗救治组组长:林勇副组长:杨家模成员:孙怀军、罗锦燕、李中付、杨升学、何保强由中心卫生院负责迅速组织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2024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应急预案

2024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应急预案2024年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应急预案共分为三个阶段:潜伏期监测、早期诊断和应急处理。
潜伏期监测阶段,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接种者的定期随访监测,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免疫异常反应症状,如持续高热、皮疹、关节痛等。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测和评估,确保早期发现和干预。
早期诊断阶段,医疗机构应及时进行临床评估和诊断,并采取针对症的治疗措施。
对于确诊的强化免疫异常反应病例,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抗炎、抗过敏等治疗措施。
应急处理阶段,医疗机构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业团队进行全面治疗和护理,确保患者安全和康复。
同时,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家庭支持,确保患者及家属的情绪稳定。
此外,医疗机构还需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和演练,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专业水平,确保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和处置。
第 1 页共 1 页。
疑似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理预案

疑似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理预案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疑似接种异常反应的应急处理预案,以便及时应对接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保障接种者的健康与安全。
2. 异常反应定义疑似接种异常反应指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不正常体征或症状,可能与疫苗接种有关。
常见的疑似接种异常反应包括但不限于:发热、局部注射部位疼痛或红肿、全身不适等。
3. 应急处理预案3.1 接种疫苗前的准备工作在接种疫苗前,应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确保接种现场的卫生与安全;- 对接种者进行健康调查,了解其过敏史和慢性病情况;- 清晰告知接种者疫苗的相关信息,包括可能的副作用和异常反应。
3.2 接种过程中的观察与记录在接种过程中,应进行以下观察与记录:- 注意接种者的反应,包括接种部位的变化和全身症状;- 准确记录接种时间、疫苗品种和批号。
3.3 疑似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步骤一旦发现疑似接种异常反应,应按以下步骤进行处理:1. 立即将接种者隔离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2. 询问接种者的症状和感觉,并进行简要的体格检查;3. 如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过敏反应等紧急情况,应立即呼叫急救人员;4. 如果症状较轻,并且接种者有过往正常接种疫苗的记录,可以观察其症状变化,并记录下观察结果;5. 如症状持续或加重,应立即就医或联系当地的接种机构进行咨询和指导;6. 如症状较轻且自行缓解,仍建议接种者就医咨询。
4. 后续处理与报告4.1 后续处理针对疑似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应采取以下措施:- 提供必要的医疗帮助,包括咨询、治疗和康复措施等;- 与接种者保持有效沟通,了解其症状的变化和康复情况。
4.2 报告与记录疑似接种异常反应的情况应及时记录和报告,以便进行统计和分析,进一步保障疫苗接种的安全性。
5. 结论疑似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理预案的制定与执行,对于保障接种者的健康与安全至关重要。
相信通过本预案的指导,能够在接种过程中及时应对异常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银市麻疹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预案白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白银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预案为处理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中出现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确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顺利实施,依据《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2010年甘肃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方案》以及《甘肃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预案》,特制定本预案。
一、目的及时发现、报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中出现的重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为妥善处理重大AEFI事件提供技术支持,必要时协助地方开展现场调查和处置工作;加强媒体沟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确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正常实施。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期间白银市对AEFI的应急处置。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一)领导小组县、区卫生局应组织成立领导小组。
负责组织、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沟通工作,召开新闻发布会。
(二)综合协调组综合协调组负责群众上访、稳定群众情绪工作以及与信访部门沟通联系。
(三)信息组负责新闻信息发布、舆论动态监测,联系宣传部、新闻媒体等部门,对AEFI发生情况进行日报。
(四)应急工作组应急工作小组由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免疫规划、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生物制品、临床救治人员、流行病、法学等相关部门或学科拥有较好专业技术、沟通技能以及现场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人员组成。
负责应急事件的领导和指挥,组织、协调、调查、实施处置措施。
根据事件严重程度,迅速做出处置决策。
(五)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各级疾控中心组织疫苗生产研究单位专家,儿科、传染科、药学、流行病学等相关专家成立本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
负责对病例进行调查诊断;参与处理较大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并为卫生行政部门提出事件处理意见、预防措施及技术方案。
(六)咨询组由各级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工作人员组成。
负责向群众解答本次强化免疫工作,以及预防接种等相关事宜。
(七)保障组在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积极参与强化免疫活动中突发事件处理和救治,给予人员、技术、设备及物资支持。
四、事件分级及处置根据麻疹强化免疫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情况及范围,将AEFI事件分为:Ⅰ级:当发生较大事件或(和)重大事件后,主流媒体如主要网站、省(市)内主要报纸、省(市)电视台报道该事件,且引起群众广泛关注,为特大事件。
Ⅱ级:强化免疫活动中受种人群中出现人员死亡,为重大事件。
Ⅲ级:强化免疫活动中受种人群中出现群体性AEFI(包括心因性反应或异常反应等),为较大事件。
IV级:强化免疫活动中受种人群中出现个体组织器官损害较轻,且经调查诊断专家组调查后否定群体性AEFI,为一般事件。
一旦出现媒体事件视情节严重程度应至少上升为Ⅲ级事件。
出现一般事件后,预防接种调查诊断专家组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规范》和《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等相关要求对病例进行调查诊断。
出现较大事件、重大事件以及特大事件时,应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要求的时限2小时内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应由市级及以上预防接种调查诊断专家组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调查诊断。
如发生媒体事件,视事态发展情况、情节严重程度以及群众关注程度,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和应急工作组前往事件发生地了解调查以及处理事件;在主要网站或报纸发布有关事件相关信息,或邀请媒体进行采访,澄清事实,积极引导舆论;同时开展对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的舆情监测;必要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就群众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对事件调查处理情况进行公布。
五、信息分析报告(一)由各级疾控中心将麻疹强化免疫每日接种疫苗信息和出现AEFI信息收集汇总,分析后上报至卫生行政部门,并每日对网络直报的AEFI监测信息进行审核和修订。
(二)每两日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1)麻疹疫苗总AEFI、严重AEFI、异常反应、严重异常反应的报告数、报告发生率;(2)AEFI的分类与构成比;(3)AEFI的年龄与性别分布;(4)AEFI的转归分布;(5)重点AEFI(如突发死亡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等)的分析和调查处置情况。
分析格式见附件。
(三)每日对重大AEFI事件,追踪事件的调查处理进展,撰写事件的个案报告。
六、保障机制(一)通信与信息保障。
各直属单位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保持通信与信息的畅通。
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参突发事件报道的主流媒体记者要保持信息畅通,确保应急期间新闻宣传工作有效运行。
(二)经费与人员保障。
市卫生局为麻疹疫苗接种事件应对工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并保持工作人员相对固定。
七、风险沟通参见《甘肃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风险沟通预案》。
八、技术要求有关AEFI监测处置的技术要求,参见附件1~4。
注:AEFI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在国际上称为预防接种不良事件附件1:《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附件2:《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附件3: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处置原则附件4: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治原则附件1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为加强疫苗使用的安全性监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疫苗不良反应监测指南,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规范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调查核实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情况和原因,为改进疫苗质量和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二、监测病例定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简称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三、报告(一)报告范围。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范围按照发生时限分为以下情形:——24小时内:如过敏性休克、不伴休克的过敏反应(荨麻疹、斑丘疹、喉头水肿等)、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晕厥、癔症等。
——5天内:如发热 (腋温≥38.6℃)、血管性水肿、全身化脓性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接种部位发生的红肿(直径>2.5cm)、硬结(直径>2.5cm)、局部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等。
——15天内:如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过敏性紫癜、局部过敏坏死反应(Arthus反应)、热性惊厥、癫痫、多发性神经炎、脑病、脑炎和脑膜炎等。
——6周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格林巴利综合征、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等。
——3个月内:如臂丛神经炎、接种部位发生的无菌性脓肿等。
——接种卡介苗后1—12个月:如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等。
——其他: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其他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二)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三)报告程序。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发现属于报告范围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2小时内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48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报告卡(附表1),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在2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登记表(附表2),以电话等最快方式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核实后立即通过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当通过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信息。
对于死亡或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同时还应当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四、调查诊断(一)核实报告。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后,应当核实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基本情况、发生时间和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初步临床诊断、疫苗接种等,完善相关资料,做好深入调查的准备工作。
(二)调查。
除明确诊断的一般反应(如单纯发热、接种部位的红肿、硬结等)外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均需调查。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需要调查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当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组织开展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并在调查开始后3日内初步完成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调查表(附表3)的填写,并通过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由市级或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
对于死亡或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同时还应当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查。
(三)资料收集。
一是临床资料。
了解病人的既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史、既往健康状况(如有无基础疾病等)、家族史、过敏史,掌握病人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及有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已采取的治疗措施和效果等资料。
必要时对病人进行访视和临床检查。
对于死因不明需要进行尸体解剖检查的病例,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尸检。
二是预防接种资料。
疫苗进货渠道、供货单位的资质证明、疫苗购销记录;疫苗运输条件和过程、疫苗贮存条件和冰箱温度记录、疫苗送达基层接种单位前的贮存情况;疫苗的种类、生产企业、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来源(包括分发、供应或销售单位)、领取日期、同批次疫苗的感官性状;接种服务组织形式、接种现场情况、接种时间和地点、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的资质;接种实施情况、接种部位、途径、剂次和剂量、打开的疫苗何时用完;安全注射情况、注射器材的来源、注射操作是否规范;接种同批次疫苗其他人员的反应情况、当地相关疾病发病情况。
(四)诊断。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后,对需要进行调查诊断的,交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