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强化免疫中出现异常反应的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常见问题解答

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常见问题解答

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常见问题解答1、什么是麻疹?麻疹是严重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传染病之一。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

麻疹传染性极强,要超过甲流,儿童是主要易感人群。

麻疹病毒主要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途径,由飞沫传播。

潜伏期普通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摆布的情况。

通常病人在出疹前4天到出疹后4天均有传染性。

麻疹发病早期症状有发热、结膜炎、流涕、咳嗽等,红色斑丘状皮疹首先见于面部,而后遍及全身,大约持续4~7天,皮疹消退后有时会伴有脱屑现象。

麻疹危害严重,常见并发症包括中耳炎、喉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罕见并发症有腹泻和脑炎等,特殊当儿童营养不良时,往往引起并发症死亡,病死率可高达。

10%2、麻疹在我国的流行情况?麻疹在我国的流行情况与疫苗接种情况密切相关。

在麻疹疫苗使用以前,我国麻疹发病水平很高。

根据卫生部的统计资料,年,未进行麻疹疫苗大规模接种前,我国年平均麻疹发病率为590/10~19651950万。

我国过去民间向来有“孩子出过疹和痘,才算解了阎王扣”的俗语,这里的痘指天花,疹就是指麻疹。

如在1959年发生了全国范围内的麻疹大流行,报告万,病死万,报告死亡人数约30万,年报告发病率高达1432/10发病数约1000率约为3%。

年我国开始使用液体剂型麻疹疫苗,此后发病率不断下降,至上世纪1965万例万之间波动,报告发病数在150万~600/1070年代中期,发病率在200/10年我国实施计划免疫,并开始建立冷链系统,麻疹发病万例之间。

1978至500。

下降更为显著,实施麻疹计划免疫之后,我国的麻疹发病率下降了近99%年,麻疹疫苗改为有效期较长的冻干疫苗,并对儿童执行8月龄和7 1986万之间波动。

周岁两剂次免疫方案,此后报告发病率在4/10万~12/10年我国提出加速麻疹控制的目标、提高了麻疹疫苗的接种普及率,当年麻1998万,此后每年报告病例数为 6万~10万例摆布。

2004疹报告发病率为4.5/10年麻疹报年全国开始实施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由于统计方式发生变化,2005万,同年全国麻疹疫苗第2剂次免告发病率水平较上年增加近一倍,达9.5/10疫程序由7周岁提前至18月龄~2周岁接种,疫苗剂量由原来的0.2ml/剂次调剂次。

用pest分析法分析疫苗问题

用pest分析法分析疫苗问题

用pest分析法分析疫苗问题从政治角度来看,第一政策环境:政府掌控资源太多,政府与市场的界限不清楚。

在中国,疫苗名义上归食药局管,事实上不归食药局管,那是谁在管理呢?答:卫计委的疾控中心在自己管理自己。

这一点也不可笑,这叫部门利益。

第二国家政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局领导食药是一个技术含量非常、非常高的技术官僚队伍,但是我们没有这样一支技术官僚队伍(新军),国家局说:懂药的才500人,疫苗生产厂商,以乙肝疫苗为例只有四家。

疫苗的使用情况由省疾病控制中心主任一个人决定,下发给各县市各医院。

由于只有一个人做决容易滋生腐败,导致以乙肝疫苗为例四家厂商分割了整个中国,各处形成唯一垄断。

第三经济政策:传染病流行的控制依赖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干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对易感人群接种有效疫苗是控制传染病流行的关键措施,因此,将有限的社会资源投入免疫预防应获得卫生经济和政策的支持第四国家关于疫苗的法律有哪些:为了保障预防接种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目前我国预防接种工作管理的法律制度依据有《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等。

《条例》对疫苗流通、疫苗接种、保障措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等做出了明确规定;确定了政府对预防接种工作的保障机制;明确了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规范了接种单位的接种行为。

首先呢细分一下疫苗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规定,目前我国将疫苗分为两类。

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麻疹强化免疫中出现异常反应的原因分析

麻疹强化免疫中出现异常反应的原因分析

麻疹强化免疫中出现异常反应的原因分析【摘要】目的对于接受麻疹强化免疫治疗的患者出现异常反应的原因进行临床分析与研究。

方法选取2003年2月至2004年2月本地区接受麻疹强化免疫治疗的儿童2890名,在儿童进行麻疹疫苗接种后的两周内,对接种疫苗儿童的健康状况进行随访观察,统计儿童出现的异常反应类型及人数。

结果 96名儿童出现发热,58名儿童出现皮疹,76名儿童出现上呼吸道感染,39名儿童出现局部红肿。

结论麻疹强化免疫中出现的异常反应的原因较为复杂,既与接种者自身的体质有关,同时又与接种过程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麻疹强化免疫;异常反应;原因;分析麻疹是临床上一种的常见的、多发的传染性疾病,传染性极强[1-2]。

为了有效地控制麻疹病毒的传染,国家卫生部要求全国各省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通过大范围内对人群接种麻疹疫苗,麻疹的传播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接种者在接种麻疹疫苗后出现异常反应的报道[3-4],引起了医疗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本人就麻疹强化免疫过程中出现异常反应的原因进行了相关的临床分析与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03年2月至2004年2月本地区接受麻疹强化免疫治疗的儿童2890名,其中男性儿童1450名,最高年龄12岁,最低年龄6岁,平均年龄9±1.2岁;女性儿童1440名,最高年龄11岁,最低年龄6岁,平均年龄8±0.7岁。

1.2 方法1.2.1 调查研究方法在儿童进行麻疹疫苗接种后的两周内,对接种疫苗儿童的健康状况进行随访观察,统计儿童出现的异常反应类型及人数。

1.2.2 临床评价指标发热(强反应):体温≥38.6℃,发热(中反应):37.6℃-38.5℃,发热(低反应):37.1℃-37.5℃;局部红肿(强反应):红肿面积平均直径>5.0cm,局部红肿(中反应):2.6-5.0cm,局部红肿(弱反应):0.5-2.5cm。

儿童麻疹疫苗的接种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

儿童麻疹疫苗的接种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

儿童麻疹疫苗的接种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作者:赵国震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27期【摘要】目的评价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于2010年3月在我县小学中调查500名7~14岁儿童,于2010年6月对我县开展强化免疫接种的7~14岁儿童620名进行调查,用ELISA方法检测麻疹血清标志物lgG抗体,分别统计阳性率和保护率。

结果2010年06月620名儿童(麻疹疫苗强化接种后) 血清中IgG阳性率为95.5%,保护率为90.3%,2010年03月调查的500名儿童(麻疹疫苗强化接种前) 麻疹基础免疫情况:IgG的阳性率92.2%,保护率为70.2%。

两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麻疹疫苗;接种效果;不良反应作者单位:462400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疾控中心麻疹疫苗为减毒活疫苗,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主动免疫力,儿童接种后一般无局部反应,少数儿童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反应以及散在的皮疹,一般2 d内可自行缓解,极少数需要对症输液治疗[1]。

我县自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以来,麻疹的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

但2002年以来,我县及周边地区麻疹疫情出现大幅度回升,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于2010年05月对我县8月龄~14岁儿童进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

为进一步了解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后免疫效果及不良反应,我们对强化接种麻疹疫苗1个月后的儿童或其家长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并检测了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水平,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2010年03月在我县小学中随机抽取500名7~14岁儿童检测麻疹疫苗基础免疫情况。

2010年05月在我县小学中随机抽取700名7~14岁儿童作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对象。

1.2方法1.2.1问卷调查对麻疹疫苗的接种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对抽取的每个对象进行个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询问儿童或监护人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后有无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

2 0,2 1 n T n z o 0 0 i o gh u,Be ig n ttl 1 c ss o u p ce F ee rp s d,w t n o ealicd n e o 7 2 / in .I oa,3 ae fs s etd AE M1w r e o e j i a v rl n ie c f2 . 8 h
・论 著 ・
麻 疹 疫 苗 强化 免疫 疑 似 预 防接 种 异 常反 应 监 测
马 燕玲 赵春艳 徐 颖 宁 召起
【 摘要 】 目E I的原 因进行分析 和探讨 , 断总结经 验 , A F) 不
正 确 认 识 A F 问题 , 取 正 确 处 理 措 施 。方 法 采 用 描述 性 流行 病 学方 法对 监测 数 据 进行 分 析 。 结 果 麻 疹 疫 苗 强 化 EI 采 免 疫 共 接 种 136 2 , 告 A F3 1 2 人 报 E I1例 , 体 报 告 发 生 率 2 . 8 1 总 7 2 / 0万 , 中一 般 反 应 1 例 ( 3 .8 ) 异 常反 应 1 其 1 占 54% , 4例
【 btat obet e T vsgt tecueo up c davr vnsflwn n ni es si m n ao A s c】 r jc v oi et a h as f set des eet o o i it s em al m u i t n i n i e s e e l g e v e zi
转 归 良好 。结 论
此 次麻 疹疫 苗 强 化 免 疫 发 生 的 A F 主要 是 由 疫 苗 本 身 固 有 性 质 所 引 起 , 报 告 发 生 率 偏 高 , 反 应 EI 虽 但
的类 型 与 严 重 程 度 与 预 期 一 致 , 发 现 新 的 或 罕 见 的 疑 似 预 防 接 种 异 常 反 应 。 未

2010年灵山县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析

2010年灵山县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析
常反 应 明显增 多 。
县范围内开展 M 强化免疫活动, V 对所有 8 月龄 ~ 4 1 岁儿童, 无论既往接种史如何, 不管其居住地与出生 地 ,所有无麻疹疫苗接种禁忌症者 ,均为强化免
疫接 种对 象 。 1 资料 来 源 . 2 1 . 疑 似 异 常 反应 资料 .1 2 来 自2 1 年 灵 山 县 开 00 展强 化免 疫过 程 中 、后 1 月 内所发 生 的疑似 预 防 个 接 种 异 常反 应 ( E I A F )个 案 调 查 表 和 疑 似 预 防 接
理 。采 用 描 述性 方 法 对 A F 的分 布 特 征 和相 关 指 EI 标进 行 流行病 学分 析 。
2 结 果
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
1 . 强化免疫数据 .2 2 1 麻 疹 减 毒 活疫 苗 . 3 来 自 2 1 年 灵 山县 麻疹 减 00 为 上 海生 物制 品 研 究所 生 毒活 疫苗 强化 免疫 活动报 表 。 产 ,在 有 效 期 内使 用 。所 有 受 种 者在 上臂 三角 肌 下 缘 附着 处 皮 肤 接 种 MV . L O5 。所 有 注射 器 由安 m
21 灵 山 县 MV强 化 免 疫 总 体 情 况 .
本 次 强 化 免
疫 , 县应 种儿 童 342 1 , 中本 地儿 童 3025 全 1 2 人 其 1 7 人( 8 4 ,流 动儿 童 396 占 1 6 ;全 县 占9 . %) 7 4 人( .

短时间内同
接种单位的受种者 中,发生的 2 例及 以上相 同或
类 似 临 床症 状 的严 重 疑 似 预 防 接 种 异 常 反应 ;或 2 1 年 9 1 ~2 00 月 1 0日在 全
11 接 种 对 象 及 时 间 .

免疫规划试题库(100题)

免疫规划试题库(100题)

免疫规划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70题)1、流脑A群疫苗共两剂次,两剂次的间隔时间应(C)天。

A、1个月B、两个月C、≥三个月D、四个月2、下列那种疫苗接种途径为皮下注射(D)A、百白破B、卡介苗C、乙肝疫苗D、麻疹疫苗3、预防接种卡的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7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D)年。

A、3B、5C、7D、15E、204、哪种疫苗用于暴露后免疫(B)A、卡介苗B、狂犬疫苗C、乙肝疫苗D、流脑疫苗5、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疫苗分为(B)类。

A、一B、二C、三D、四E、五6、新生儿乙肝疫苗国家免疫程序(A)A、按0、1、6月接种3剂B、1年内接种3剂C、5年内加强1剂D、1年内接种4剂7、卡介苗的接种途径是(C):A、肌肉注射B、皮下注射C、皮内注射D、口服8、疫苗接种后,儿童不要离开接种现场,须留观多长时间,发现异常反应及时处理(C)A、10分钟B、15分钟C、30分钟D、60分钟9、预防接种中度反应是(A)A、局部反应红肿直径的大小2.6~5.0cm,发热(腋温)37.6~38.5 ℃B、局部反应红肿直径的大小2.6~5.0cm,发热(腋温)37.0~38.5 ℃C、局部反应红肿直径的大小1.6~5.0cm,发热(腋温)37.6~38.5℃D、局部反应红肿直径的大小1.5~5.0cm,发热(腋温)37.0~38.5 ℃10、安全接种是指(E)A、对受种者安全B、对实施接种者安全C、对环境安全D、以上都不对E、以上都对11、冷链设备的管理人员每天应至少(B)次查看并填写温度记录表。

A、1B、2C、3D、4E、512、免疫接种前的皮肤消毒应采用下列何种方式(B)A、上下涂擦B、螺旋式由内向外C、螺旋式由外向内D、不规则涂擦13、《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中规定麻腮风三联减毒活疫苗应按一定的免疫程序接种,一定的免疫程序为(A)A、18—24月龄接种1剂次疫苗B、12—18月龄接种1剂次疫苗C、2—3岁接种1剂次疫苗D、3—6岁接种1剂次疫苗E、6—8岁接种1剂次疫苗14、皮下接种法的进针角度和刺入皮内针头长度为(A)A、与皮肤成30度—40度角,快速刺入针头长度的1/3—2/3B、与皮肤成90度角,快速刺入针头长度的1/3—2/3C、与皮肤成30度—40度角,快速刺入针头长度的3/4D、与皮肤成100度—150度角,快速刺入针头长度的1/3—2/315、百日破疫苗可预防(D)A、百日咳B、白喉C、破伤风D、以上都是16、预防接种服务形式包括(D)。

一例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引起异常反应的调查报告论文

一例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引起异常反应的调查报告论文

一例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引起异常反应的调查报告【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06-012009年10月赤壁市疾控中心根据《湖北省卫生厅关于做好2009年全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的通知》精神,对8月龄~14周岁儿童无论以往有无麻疹疫苗接种史和麻疹患病史,均为强化免疫对象。

于2009年10月18日对一男性5岁儿童接种了麻疹疫苗,10月22日受种者接种部位周围出现出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范围逐步扩大,并逐渐双下肢乏力表现。

经流行病学调查,免疫异常反应专家组鉴定确定为接种麻疹疫苗的引起过敏性紫癫的异常反应。

现报告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

1.1 受种者基本情况张xx,男,2004年5月13日出生,足月顺产,第1胎次,出生时体重3.8kg,按免疫接种程序接种了卡介苗、乙肝疫苗、糖丸、百白破三联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麻疹疫苗等常规疫苗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

平常身体健康,家人无传染病及遗传病史。

1.2 受种者接种麻疹疫苗情况该儿童于2009年10月18日在赤壁市接种门诊接种麻疹疫苗,该疫苗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0810168,有效期为2010415。

接种部位:右手上臂三角肌、下缘附着处;接种途径:皮下注射,剂量为0.5ml。

疫苗外观正常、无裂痕,低温保存,同批次疫苗10080人份。

一次性注射器,规格1 ml,山西新华美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80110,有效期2010165。

1.3 疫苗冷链管理和规范接种情况该批疫苗由赤壁市疾控中心于2009年9月28日用冷藏车运送。

疫苗在运输、储存、接种过程符合冷链管理要求,接种单位、接种人员、接种过程符合免疫接种规范,受种者监护人签了预防接种知情同意书,疫苗、注射器有批检合格证明。

接种同批号麻疹疫苗未出现类似现象。

1.4 受种者就诊治疗经过及随访情况该儿童于2009年10月18日上午接种麻种疫苗,观察30分种后无不适离开,10月22日监护人在给儿童洗浴过程中发现儿童注射疫苗部位周围出现米粒大小红色皮疹,压之不褪色,而前往接种门诊咨询,接种医师告之到赤壁市人民医院治疗,经门疹对症治疗效果不佳,随着时间的推移,皮疹范围不断扩大,并出现双下肢皮疹和无力的临床表现,前往湖北省咸宁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经体格检查:右上臂可见米粒大小的红色皮疹、压之不褪色、黄豆大的暗红色的瘀斑、双下肢可见散在、对称红色皮疹、未见片状融合瘀斑、双膝腱反应正常,其它部位正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强化免疫中出现异常反应的原因分析
【摘要】目的对于接受麻疹强化免疫治疗的患者出现异常反应的原因进行临床分析与研究。

方法选取2003年2月至2004年2
月本地区接受麻疹强化免疫治疗的儿童2890名,在儿童进行麻疹疫苗接种后的两周内,对接种疫苗儿童的健康状况进行随访观察,统计儿童出现的异常反应类型及人数。

结果 96名儿童出现发热,58名儿童出现皮疹,76名儿童出现上呼吸道感染,39名儿童出现局部红肿。

结论麻疹强化免疫中出现的异常反应的原因较为复杂,既与接种者自身的体质有关,同时又与接种过程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麻疹强化免疫;异常反应;原因;分析
麻疹是临床上一种的常见的、多发的传染性疾病,传染性极强[1-2]。

为了有效地控制麻疹病毒的传染,国家卫生部要求全国各省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通过大范围内对人群接种麻疹疫苗,麻疹的传播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接种者在接种麻疹疫苗后出现异常反应的报道[3-4],引起了医疗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本人就麻疹强化免疫过程中出现异常反应的原因进行了相关的临床分析与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03年2月至2004年2月本地区接受麻疹强化免疫治疗的儿童2890名,其中男性儿童1450名,最高年龄12岁,最低年龄6岁,平均年龄9±1.2岁;女性儿童1440名,最高
年龄11岁,最低年龄6岁,平均年龄8±0.7岁。

1.2 方法
1.2.1 调查研究方法在儿童进行麻疹疫苗接种后的两周内,对接种疫苗儿童的健康状况进行随访观察,统计儿童出现的异常反应类型及人数。

1.2.2 临床评价指标发热(强反应):体温≥38.6℃,发热(中反应):37.6℃-38.5℃,发热(低反应):37.1℃-37.5℃;局部红肿(强反应):红肿面积平均直径>5.0cm,局部红肿(中反应):2.6-5.0cm,局部红肿(弱反应):0.5-2.5cm。

2 结果
通过在接种后两周内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随访发现,96名儿童出现发热(13名为强反应,38名为中反应,45名为弱反应),58名儿童出现皮疹,76名儿童出现上呼吸道感染,168名儿童出现局部红肿(23名为强反应,55名为中反应,90名为弱反应)。

接种者异常反应的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接种者异常反应的详细结果汇总统计
发热
强反应中反应弱反应
皮疹上呼吸
道感染局部红肿
强反应中反应弱反应
患者数(例) 13 38 45 58 76 23 55 90
比例(%) 0.45 1.31 1.56 2.01 2.63 0.80 1.90 3.11
3 讨论
麻疹疫苗属于生物大分子物质,对于人体来说是一种异物,当接种麻疹疫苗后,由于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会对麻疹疫苗产生免疫防御行为,会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进而导致部分接种者出现异常反应。

目前,临床研究显示,麻疹强化免疫中的异常反应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

①疫苗因素。

麻疹疫苗属于麻疹病毒的减毒活体疫苗,如果麻疹疫苗的减毒程度不够,极易造成麻疹疫苗毒性较高,进而使患者出现发热、皮疹等异常反应;其次,由于接种人员在接种过程中禁忌症掌握不严,对一些存在禁忌症的患者也进行接种,极易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异常反应;再次,接种途径不当,由于医疗工作者日常的工作较为繁重,因而极易出现医疗工作人员将需皮下注射的麻疹疫苗以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的方式给患者进行接种,导致接种者出现发热等异常反应;疫苗的接种剂量,合理的疫苗接种剂量不但可以使机体产生对麻疹病毒的免疫力,而且可以有效地减少机体异常反应的发生。

②患者体质因素。

患者的健康状况是患者是否出现异常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疫苗往往具有一定的毒性,健康的人体自身免疫功能较强,因而很少出现异常反应,但是当患者患有一些疾病,其免疫功能下降,人体的免疫功能无法消除疫苗的毒性,从而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的异常反应;过敏性体质,
由于人体的免疫功能较为复杂,部分人属于过敏体质,当多敏体质的人受到同一种抗原的刺激时,会导致机体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

③其他因素。

接种疫苗的时间和气候也会造成机体出现异常反应。

临床研究发现,疫苗在呼吸道感染发病率较低的季节进行接种,其异常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总之,开展麻疹强化免疫中出现异常反应的原因分析,对于避免接种麻疹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对其原因作了一些探讨,希望同行们进一步进行临床总结。

参考文献
[1]欧阳霖,尤佳恺,陈国强,等.上海市闵行区108例疑似麻疹病例igm抗体测定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6):273-274.
[2]费金花,黎桂福,倪春芳.上海市青浦区2001-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1,23(10):473-474. [3]凌罗亚,胡昱,陈思富,等.浙江省2010年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联合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17(4):357-361.
[4]武文娣,刘大卫,李克莉,等.全国2005-2009年麻疹减毒活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数据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0,(4):310-3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