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人物传记鲁迅教案
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教案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正确认识评价鲁迅,感悟萧红笔下鲁迅的品格,实现"读人"到"做人"的思想飞跃。
2、品味萧红涌动在文字下对鲁迅的爱戴、敬仰、怀念之情。
3、学习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4、学习自主搜集资料,对比阅读,对文本深入阅读,对文本质疑的地方,大胆交流并采用小组合作方式研读、探究。
(二)过程与方法1、自读感悟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问题分析法,认识作者笔下的鲁迅,领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3、比较探究法,讨论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萧红笔下鲁迅的品格,实现"读人"到"做人"的思想飞跃,从中学习鲁迅高尚的人格情操。
【教学重点】1、正确认识评价鲁迅,感悟萧红笔下鲁迅的品格,实现"读人"到"做人"的思想飞跃。
2、品味萧红涌动在文字下对鲁迅的爱戴、敬仰、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鉴赏高度个性化的细节描述以及作品的艺术风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异同比较把握形象课前预习1.阅读全文,理清写作思路。
2.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其作品。
3.多渠道搜集有关鲁迅的作品、名言,思考其中所体现的人物精神、情操,课上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这是《己亥杂诗》中的名句。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本文的作者萧红就是在鲁迅先生无私的悉心栽培下,获得了文坛上的巨大成功,时隔三年,这位学生在尊师的灵前奉献了一份永恒的缀满深情的文字花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篇深情洋溢的文字吧。
二、交流切入首先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体会鲁迅的作品或有关他的文章、名言里所折射出的个人人格和信仰。
作品/名言所体现的人物品格或精神阿累《一面》对青年的关怀、谦逊、和蔼《早》珍惜光阴、勤奋《拿来主义》思想睿智、目光犀利、幽默《一件小事》善良、自谦、勇于自我解剖"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鲁迅》传记教案

《鲁迅》传记教案教学建议一、结构内容全文共4个自然段。
第1段:家庭状况。
这一段介绍了出生年份及出生地点。
用一句写父亲,用三个单句写母亲,在有详有略中反映了母亲对“我”有更深的影响。
并重点介绍了离家求学的原因,先说“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接着说“寄食”不成;再说父亲病故。
接二连三的打击,其结果是“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加上自己既不愿做寄食者,又“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那么只有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
这里详写,是因为这是鲁迅人生的第一个转折关头。
第2段:求学经过。
这是鲁迅先生的青年时代。
这期间他经历了数次人生选择。
从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再到日本留学改学医学,最后是弃医从文,鲁迅先生一直在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与良方。
文章把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弃医去“提倡新文艺”写得比较具体。
因为这段时期(即1902-1909年留日期间)正是鲁迅探求救国道路的关键时期,他以后用文学作为战斗武器的决定时期。
第3段:工作简历。
这段写1909年到1930年20余年间的工作经历。
这期间鲁迅先生几经坎坷,屡遭磨难。
从杭州到绍兴,到北京,到厦门,到广东,到上海,鲁迅先生几乎踏遍了全国。
虽然他的工作、职务几经变动,他自己也一直饱受打击,但他始终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待之,表现出坚韧顽强的精神。
第4段:写作成果。
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先生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五四”运动的爆发,使鲁迅先生精神更为振奋。
从1918年起,他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同年4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吃人的本质,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
从此,鲁迅先生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文中“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充分说明了他的战斗历程和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
二、详略安排文章篇幅虽不大,但有详有略,错落有致。
如第1段由于父母对其影响上有大有小,在记叙中也就有略有详。
《鲁迅》(传记)教案

《鲁迅》(传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掌握传记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鲁迅生平简介:出生背景、成长经历、学术成就等。
2. 鲁迅主要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彷徨》等。
3. 传记写作特点:真实性、客观性、生动性、条理性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鲁迅的兴趣。
2. 阅读:让学生阅读鲁迅的生平介绍和代表作品,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及作品主题。
3. 讨论:分组讨论鲁迅作品的特点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鲁迅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看法,了解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鲁迅传记及相关作品选集。
2. 辅助材料:鲁迅生平图片、视频资料、相关研究文章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鲁迅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步骤1. 课程导入:通过展示鲁迅的生平照片和简介,引发学生对鲁迅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理解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批判。
3. 作品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狂人日记》的写作技巧和深刻内涵,讨论鲁迅通过作品传达的思想。
4.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鲁迅的其他作品,如《阿Q正传》和《呐喊》,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鲁迅作品的主题和文学价值,反思鲁迅作品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鲁迅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2. 互动式阅读:学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深化对鲁迅作品的理解。
4.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中外人物传记鲁迅教案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学进程展现一、导语:你眼中鲁迅先生究竟是如何一个人呢?七十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位斗士、勇士、前驱、导师、革命家,说他是愤怒猛烈、疾恶如仇、“没有半点媚骨的人”;厌恶鲁迅的人,那么说他心胸狭小、不知宽容、睚眦必报、有失温柔敦厚的人。
过去,人们把鲁迅复杂化了,今天咱们要把复杂的鲁迅简单化,也确实是还原一个可亲可爱、可敬可学的鲁迅。
二、整体研读课文阅读课文后,你以为鲁迅是一个如何的人?请结合课文具体事例加以体会。
一、人之父的鲁迅一个明白得相信儿子的好爸爸(品尝鱼丸(P35—36)海婴的问好(P45))二、人之夫的鲁迅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包饺子(P29)简单的饮食(P32)生活的朴素与俭约(P33)许先生的精心护理(P41—42))总而言之他是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3、人之友的鲁迅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对穿衣裳的观点(P27—29);对X先生的情感;对文学青年的关切)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月夜踢“鬼”(P35))总结:生活中的鲁迅——潇洒、轻松、幽默、极富生活化、风趣、可亲、可敬三、精读分析——认知明白得这篇回忆录中哪些出色的描述让你印象最深刻?什么缘故?例如:①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内心的喜爱。
假设有人说了什么好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②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令人记得很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恍如悍然不顾地走去。
小结:本文与一样人物传记不同,是一篇回忆录。
萧红以细腻的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零碎的细节,随意点染,但情感真挚而又深厚,文笔散漫而又抒情,展现出鲁迅先生丰硕的性格特点。
四、课堂评析——运用提高如何运用细节使文章加倍鲜活?作业展现:关于吃相的描述评析:1辨细察微,“细节”确实是对人物、情节、环境的细微末节的刻画,必然要细。
2,确保细节的典型性,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案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和主要作品;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鲁迅文学的欣赏能力;3.通过阅读《为了人类幸福》一文,体会鲁迅的思想和精神,探讨其意义和现实意义;4.了解传记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5.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技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鲁迅文学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2.教学难点:探讨鲁迅思想和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鲁迅的人生经历和主要作品通过PPT等方式,介绍鲁迅的人生经历和主要作品,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文学和思想成就,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2. 阅读《为了人类幸福》一文1.学生自主阅读《为了人类幸福》一文,并简述文章的主要思想;2.小组讨论,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理解和看法;3.全班讨论,归纳总结鲁迅的精神和思想,并探讨其在现实中的意义。
3. 传记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传记作品,介绍传记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方法,如生动细致的描写人物形象,体现人物的思想、精神、性格和行为等方面。
4. 阅读鲁迅相关传记作品让学生选择鲁迅相关的传记作品,并进行阅读和分析。
例如《鲁迅传》、《徐志摩传》等。
并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中对鲁迅的评述和描写,探讨传记作品的写作方法和特点。
5. 作文:传记的写作方法与技巧鼓励学生以鲁迅为例,探讨传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例如如何通过细致描写人物形象来表现其思想和精神特点等。
四、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学生介绍自己阅读的鲁迅传记作品,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2.作文评估:评估学生对传记写作方法和技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精神,增强了对鲁迅文学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传记作品和分析作家传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鲁迅》(传记)教案

《鲁迅》(传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成就。
2. 通过阅读鲁迅的传记,培养学生对文学家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传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二、教学内容1. 鲁迅的生平介绍:出生背景、成长经历、学术成就、文学贡献等。
2. 鲁迅的主要作品介绍:《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彷徨》等。
3. 鲁迅的思想特点:启蒙思想、批判精神、人文关怀等。
三、教学重点1. 鲁迅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
2. 鲁迅的思想特点和文学成就。
四、教学难点1. 理解鲁迅的思想特点和文学成就。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传记,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和作品。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鲁迅的生平、作品和思想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理解鲁迅。
2. 阅读法:学生阅读鲁迅的传记,通过阅读了解鲁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鲁迅的作品和思想,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鲁迅传》等相关传记材料。
2. 参考资料:鲁迅作品集、鲁迅研究文献、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鲁迅的肖像和简介,引发学生对鲁迅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生平介绍:讲解鲁迅的生平背景,重要事件和学术成就,让学生对鲁迅有基本的了解。
3. 作品解析:选取鲁迅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解读,让学生体会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4. 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思考鲁迅思想的特点,如启蒙、批判、人文关怀等,并展开讨论。
5. 总结提升:对鲁迅的生平和作品进行总结,强调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鲁迅传记的阅读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思考深度: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对鲁迅思想的理解程度。
中外人物传记鲁迅教案

中外人物传记鲁迅教案第一章:鲁迅生平简介1.1 鲁迅的出生背景1.2 鲁迅的家庭与教育1.3 鲁迅的文学创作起步1.4 鲁迅的主要作品及成就1.5 鲁迅的社会影响与评价第二章:鲁迅作品的主题与风格2.1 鲁迅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2.2 鲁迅作品中的批判与反思2.3 鲁迅作品的人性关怀2.4 鲁迅作品的幽默与讽刺2.5 鲁迅作品的文学价值第三章:鲁迅的主要小说作品解析3.1 《狂人日记》的解析3.2 《阿Q正传》的解析3.3 《呐喊》与《彷徨》的解析3.4 《故事新编》的解析3.5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第四章:鲁迅的主要散文作品解析4.1 《朝花夕拾》的解析4.2 《野草》的解析4.3 《华盖集》的解析4.4 《三闲集》的解析4.5 鲁迅散文的思想内涵第五章:鲁迅的主要杂文作品解析5.1 《热风》的解析5.2 《坟》的解析5.3 《且介亭杂文》的解析5.4 《南腔北调集》的解析5.5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第六章:鲁迅作品的文学史地位6.1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6.2 鲁迅作品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6.3 鲁迅作品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6.4 鲁迅作品对后世作家的影响6.5 鲁迅作品的文学史评价第七章:鲁迅作品的影视改编7.1 鲁迅作品影视改编的历史与现状7.2 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影视改编分析7.3 鲁迅小说《祝福》的影视改编分析7.4 鲁迅散文《朝花夕拾》的影视改编分析7.5 鲁迅作品的影视改编对原著的诠释与创新第八章:鲁迅研究及其学术价值8.1 鲁迅研究的兴起与发展8.2 鲁迅研究的主要学术成果与观点8.3 鲁迅研究的学术价值与意义8.4 鲁迅研究的未来展望与挑战8.5 鲁迅研究的学术资源与途径第九章:鲁迅作品的教育意义与应用9.1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9.2 鲁迅作品在大学文学教育中的应用9.3 鲁迅作品对学生思想教育的价值9.4 鲁迅作品对教师教学的启示9.5 鲁迅作品教育的现状与改进第十章:10.1 鲁迅生平与创作的总体评价10.2 鲁迅作品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10.3 鲁迅作品对个人成长的影响10.4 鲁迅研究对文化传承的作用10.5 面向未来的鲁迅研究与教育重点和难点解析第六章:鲁迅作品的文学史地位6.1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重点: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读 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优质课教案_25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导学案课程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叙述的有关鲁迅的生活点滴,用传记的有关描写来比照和丰富同学们对鲁迅的印象。
2、认识鲁迅的思想、人格。
正确认识评价鲁迅,感悟鲁迅平易温和的性格3、了解这篇回忆录这一文体。
学习回忆录的艺术赏析方法。
学习重难点1.通过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叙述的有关鲁迅的生活点滴2.从看似闲碎的枝枝叶叶中抓住人物“平凡”的特点。
关于目前中学生对于鲁迅的接受情况的调查问卷第一部分:鲁迅印象1.你对鲁迅有什么样的印象?()A.一个爱骂人的作家B.一个不卑不亢的、睿智的、人格高尚的战斗者C.伟大的思想家、作家、革命家D.20世纪最伟大的中国作家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关于以下对鲁迅的形容,在你认为对的后面打勾(可多选):□深刻□博爱□是非分明□平易近人□孤独□敏感□刻薄□固执□执著□清醒□冷峻□自私□病态□其他3.你印象最深的鲁迅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从什么地方了解鲁迅的?()A.课本B.鲁迅的传记C.辞典D.其他读物上5.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你对鲁迅那样的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你希望进一步深入了解鲁迅吗?为什么?()A.希望B.不希望C.无所谓7.你觉得怎样才能更深入了解鲁迅?()A.阅读鲁迅传记作品B.阅读鲁迅与朋友的书信集C.阅读同时代人对鲁迅的回忆与评价D.从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寻找信息E.阅读鲁迅论敌的回忆录第二部分:关于鲁迅作品1.你读过鲁迅的哪些作品?请列在下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最喜欢鲁迅的哪些作品?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不喜欢的是哪些?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对于语文课上对鲁迅的评价和对他作品的分析同意吗?A.完全同意B.大部分同意C.大部分不同意D.完全不同意如果不同意,那么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认为阅读鲁迅的作品在当代是否还有意义?A.非常必要B.比较重要C.可有可无D.没有意义如果你认为没有意义,那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认为鲁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的地位如何?第三部分:鲁迅言论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学过程展示一、导语:你眼中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七十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位斗士、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说他是愤怒激烈、疾恶如仇、“没有半点媚骨的人”;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心胸狭窄、不知宽容、睚眦必报、有失温柔敦厚的人。
过去,人们把鲁迅复杂化了,今天我们要把复杂的鲁迅简单化,也就是还原一个可亲可爱、可敬可学的鲁迅。
二、整体研读课文阅读课文后,你认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具体事例加以体会。
1、人之父的鲁迅一个理解相信儿子的好爸爸(品尝鱼丸(P35—36)海婴的问好(P45))2、人之夫的鲁迅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包饺子(P29)简单的饮食(P32)生活的朴素与俭约(P33)许先生的精心护理(P41—42))总而言之他是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3、人之友的鲁迅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对穿衣裳的看法(P27—29);对X先生的感情;对文学青年的关怀)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月夜踢“鬼”(P35))总结:生活中的鲁迅——潇洒、轻松、幽默、极富生活化、风趣、可亲、可敬三、精读分析——认知理解这篇回忆录中哪些精彩的描写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例如:①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喜欢。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②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很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小结:本文与一般人物传记不同,是一篇回忆录。
萧红以细腻的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零碎的细节,随意点染,但感情真挚而又深厚,文笔散漫而又抒情,展现出鲁迅先生丰富的性格特征。
四、课堂评析——运用提高如何运用细节使文章更加鲜活?作业展示:关于吃相的描写评析:1辨细察微,“细节”就是对人物、情节、环境的细微末节的刻画,一定要细。
2,确保细节的典型性,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
小结:细节描写的作用——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总结:回忆录主要记录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所熟悉的历史事件,也有主要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的。
回忆录主要就是对回忆的整理和记录,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拿带着某些感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生活细节的呈现会更加生动、亲切、鲜活、可感。
于细微处做文章——这是大家写作文很可以借鉴的写法。
板书设计:于细微处做文章评价鲁迅细节描写的作用:具体可感、亲切生动、鲜活。
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细节描写要点:1 辨细察微,“细节”就是对人物、情节、环境的细微末节的刻画2 确保细节的典型性,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细节描写的作用——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扼住命运的咽喉》一、教学目标:1、能把握传记的基本事实,了解贝多芬的人生轨迹;2、能感受该评传饱含情感的特点,并从把握精神、选择材料的角度体会评传的写法;3、感受贝多芬的精神魅力,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4、尝试写作名人评传。
二、教学重点:能自我总结出如何写好一篇评传。
三、教学难点:体会罗曼·罗兰融入评传中的浓郁的情感。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学生课前准备:1、自读全文,思考:文章按什么顺序写了哪些内容?2、再读全文,围绕“文中最触动你的是哪些一段,为什么”写读书笔记。
3、分四个小组,分别查找有关贝多芬的资料,班内交流。
第一组:查贝多芬1770——1802年间的生平经历,奇闻轶事。
第二组:查“贝多芬与罗曼·罗兰”的相关资料。
第三组:查“贝多芬与大自然”的相关资料。
第四组:查“贝多芬与法国大革命”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3分钟)上课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
播放《命运交响曲》。
听完后,问:这是一首激动人心的曲子,大家都听得很认真,大家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吗?学生:《命运交响曲》。
对,这就是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交响曲》,它作于1804-1808年,表现了贝多芬与不幸的命运顽强搏斗的精神,面对非同寻常的噩运,贝多芬发出了不屈的呼喊——这就是——(打出课题)“扼住命运的咽喉”。
(二)整体感知(5分钟)今天这节课我们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所写的传记《贝多芬传》的节选部分。
请大家翻开课本77页。
学习传记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能把握传记中的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
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全文的主要内容。
1、问:节选文章写的是贝多芬哪个人生阶段的经历?学生:出生——30岁。
2、问:具体写了贝多芬哪些重要的人生经历?(提示:以“他经历了……”来回答。
这个经历是一个阶段而不是某个细小的事件)板书:童年——法国大革命——耳聋——失恋。
2-4 5-7 8-11 12-15(三)交流自读感悟(12分钟)师:课前要求大家自读课文写一个读书笔记。
所以通过这个笔记我了解了大家对这篇传记的基本理解。
同学们写的虽是点滴感悟,却很精彩。
现在我们就来作一个课堂交流,看看这篇传记魅力何在,为什么会打动大家?1、赏析题目。
问:“扼住命运的咽喉”,这是怎样的动作呢?与“决不向命运低头”相比,它有更强的攻击性与致命性,从中也可以看出贝多芬一生的苦难与奋斗。
命运不过是消极者拿来自我安慰、自我麻醉的借口而已,一个坚强的人是不会接受命运的安排的。
贝多芬一生忍受了如此多的痛苦,他顽强地生活着,创造了一曲又一曲享誉世界的乐曲。
这些乐曲或雄壮或欢快或静逸或优美,这就是他对命运最有力的攻击。
2、赏析第1段。
生:描绘的是一头野兽的形象,有雄师的犷野、愤怒、威武和野心,又有狮子不具有的忧郁、悲壮、坚韧和智慧。
贝多芬一生与命运的搏斗在短短几百字的精妙独特的相貌描写中体现出来了。
生:我们能从贝多芬宽广而有棱角的额头感受到坚持、刚毅的性格特征……作者用了不少篇幅描绘了贝多芬那双特别而深邃的眼睛,展现出贝多芬这个富有悲剧色彩的人物性格中坚毅、深邃而又隐蔽的一面;眼下那奇特的鼻子与被作者喻为狮子的相貌,也暗示着贝多芬自身散发出的那种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敢的王者风范……作者抓住了贝多芬与众不同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刻画,使贝多芬的形象有棱有角,鲜明可感;同时作者采用了自上而下的顺序,使得条理十分清晰明了。
生:作者通过仔细的描述、生动的比喻,使贝多芬的形象跃然纸上。
逆立的头发、射光的眼睛、短宽的鼻子、结实的牙床,这一切都透露出贝多芬那叛逆的艺术家气质及坚强的性格。
这段外貌描写在文章中犹为重要,既使读者形成对贝多芬印象的初步认识,有为下文作铺垫。
生:作者要对贝多芬有多深的了解,才能对他的外貌描写得如此淋漓尽致。
从作者细致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贝多芬是犷野的、坚毅的、深邃的、不快乐的。
作者的描写细致而扣人心弦。
形容有点滑稽却又带无比的崇敬之情,在轻快中又令人读之为贝多芬的经历感到不自觉的揪心。
3、肖像描写的方法:(1)细致观察,抓住人物突出的特点,反映人物的生活境况和精神世界。
(2)用词准确、传神;恰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3)描写中插入适当的议论、抒情,以形传神。
(4)采用合理顺序,如:从远到近、从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等。
4、赏析8、9、10段。
生:读到时心突然有一种被撞击到的感觉。
生:读时我的心想被无形的手兀地揪住了一般,狠狠地痛了一下。
他像一只受了伤的狮子,躲在黑暗的洞穴中,孤单地舔着伤口。
生:了解了那几乎无法用言语形容的痛,感受了那种无法割舍心爱的音乐却又不得不远离的锥心之痛,从中我看到一个真实的贝多芬,一字一句述说着他的悲惨与绝望。
生:来自本人的内心独白最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语,但发自于心就足以流出真情实感。
从中我们看到他软弱无奈的一面,但他最终坚强。
5、赏析13、14段(15人)。
生:读时犹如所有的不幸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一般,心里的痛如遭针刺,酸酸楚楚的,替他难受、痛苦、不忍。
贝多芬的呻吟与呼喊似乎就在耳边回响。
生:这里反映了贝多芬对生命的热爱,对幸福的向往。
尽管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中,贝多芬不止一次地摔倒在肮脏泥泞的地上,但他却不断与自己苦难的命运作斗争。
生:艺术家的灵魂高尚,心灵极脆弱,他们的感情丰富得细腻,细腻得唯美,唯美得不堪一击。
这两段是贝多芬最真实的生命感言。
6、看来大部分同学把握了传记中最震撼人心的段落。
以上这些段落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生:都是贝多芬的自白。
7、独白在传记中的作用:明确:一则富有真实感受,二则可以细腻地展现人物内心的痛苦,彷徨和挣扎,从人物内心里流出的真情实感更能打动人。
三则直接体现了贝多芬的精神。
耳聋后的贝多芬的内心独白为什么感人,为什么在这种情形下贝多芬说出扼住命运的咽喉让我们震撼?(四)教师进一步点拨,学生归纳:怎样写好评传(18分钟)1、讨论如何选材师:同学们要注意到这些自白不是随意引用的,他是出现在人物经历的事件当中,是人物对自身的遭遇作出的反应,如9、10的独白出现在耳聋之后。
13、14段的自白出现在疾病加失恋之后。
现在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作者选择了一些什么材料写入传记,选材的依据是什么?在贝多芬30年的人生中,还有许多重要事件没有在传记中提及,如访问莫扎特,师从海顿等,也有很多广为流传的故事没写,如为一个盲姑娘写《月光曲》。
明确:选材首先要真实;然后作者是围绕贝多芬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来选材的:先看贝多芬的童年生活。
问:贝多芬的童年生活对他今后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注意“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创痕”)再看第4段,作者对贝多芬的童年作出点评:童年不仅给贝多芬带来了凄凉惨淡的记忆,也给他带来温柔美丽的梦境。
在这里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大篇幅写贝多芬的故乡的美丽呢?老师朗读(2分半钟)(提示在11段中找依据)生:莱茵河环绕着细腻的波恩,成为了他人生的坐标原点。
也许是因为有了这份掩埋在冷漠下的深情,才推动贝多芬那些赋有激情的作品走得更远。
生:莱茵的歌谣便是他苦难的心灵的药。
他遭受的痛苦使他成为心灵上真正的流放者。
他在疏离于现实的同时却益发无比忠贞于自己最深处的灵魂。
明确:大自然滋养了贝多芬细腻温柔的情感,在不幸的生活中,他从自然的美丽中得到了安慰,他终生对大自然充满挚爱的情感,尤其他美丽的故乡,他音乐中宽广的意境和淳朴的旋律都来源于大自然的灵感。
所以说童年生活对他的性格形成与创作风格有重要影响;同样的,法国大革命的自由精神,对他的精神面貌和作曲风格有重要影响;耳聋、失恋等挫折对他的情感变化与音乐创作有重要影响。
总之选取的是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精神面貌有重要影响的材料。
所以有评论者认为,传记特点一:这是一部“思想的传记”,作者目标不是细致地记录传主的人生履历,而是描绘他的灵魂成长轨迹。
因此本文选取的都是侧重于表现传主思想感情发展变化方面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