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概论考试重点
中医学概论复习纲要

中医学概论复习纲要
1.阴阳的概念及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五行的概念及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关系。
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是指哪些脏腑?
4.心肝脾肺肾各脏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属是什么?
5.心肾相交、肝肾同源的概念。
6.气机的概念及气的运动基本形式。
7.气的功能
8.气的分类及各种气的功能。
9.气血之间的关系。
10.六淫的概念及各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1.虚实的概念。
12.默写十问歌
13.自汗盗汗的症状及所见病证。
14.中医治则有哪些
15.默写十八反、十九畏
16.常用中药的功效应用:柴胡、菊花、黄连、金银花、大黄、藿香、附子、陈皮、山楂、三七、丹参、川芎、半夏、川贝、酸枣仁、天麻、麝香、人参、黄芪、当归、阿胶。
17.君臣佐使的含义。
18.银翘散、四物汤、六味地黄丸、二陈汤的功效应用。
中医学概论复习纲要

基本知识点(一)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2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一)阴阳的对立制约(二)阴阳的互根互用(三)阴阳的消长平衡(四)阴阳的相互转化3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4事物五行属性归类5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6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五脏:心、肝、脾、肺、肾8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9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10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5.气化作用11血的功能:1.濡养滋润 2.充养精神12气与血之间的关系: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4.血能载气5.血能生气。
13十二经脉名称14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15火热之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2)易伤津耗气 (3)易生风动血 (4)易致肿疡16“四诊”:望、闻、问、切17望舌形包括:胖瘦、老嫩、裂纹、齿痕、芒剌。
18望舌态: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
19中国人的正常面色:面色微黄,略红润而有光泽。
20疼痛的性质①胀痛是气滞疼痛的特点②剌痛是瘀血疼痛的特点③隐痛多是气血不足,阴寒内生④绞痛多是邪盛阻滞气机所致⑤重痛、酸痛:多由湿邪阻滞经络引起⑥冷痛、灼痛:疼痛有冷感属寒证;疼痛有灼热属热证。
21正常脉象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
其基本特点是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至,约每分钟60~90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
22浮脉——脉象:轻按即得,重按稍弱,脉搏显现部位浅表。
主病:表证,亦主虚证。
23滑脉——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主病:痰饮、实热、食滞。
24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具有地方特色,质地优良的药材。
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云南的茯苓,四川的黄连,山东的阿胶,浙江的贝母、江苏的薄荷,广东的陈皮,湖北的蕲蛇等,自古以来都被称为道地药材,并冠以产地名称。
中医学概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学概论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题,满分40分)1.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哪些方面?A. 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B. 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C. 阴阳五行、病因病机、治疗原则D. 脏腑经络、阴阳五行、治疗原则答案:A2. 中医对疾病的病因分类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外感病因B. 内伤病因C. 精神病因D. 遗传因素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的“四诊”?A. 望诊B. 闻诊C. 问诊D. 触诊答案:D4. 中医理论中“五脏”指的是?A. 心、肝、脾、肺、肾B. 心、肝、脾、胃、肾C. 心、肝、肺、胃、肾D. 心、肝、脾、肺、胆答案:A5. 中医认为“脾”的主要功能是什么?A. 主运化B. 主藏血C. 主疏泄D. 主气化答案:A(以下题目依此类推,直至第20题)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0题,满分30分)1. 中医认为“肾”的功能包括以下哪些?A. 主藏精B. 主生长、发育和生殖C. 主水液代谢D. 主呼吸答案:ABC2. 以下哪些是中医“六淫”中的内容?A. 风B. 寒C. 暑D. 湿答案:ABCD3. 中医“气血津液”中的“气”包括哪些?A. 原气B. 宗气C. 营气D. 卫气答案:ABCD(以下题目依此类推,直至第10题)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题,满分10分)1. 中医认为“心”是“君主之官”,主宰全身。
答案:正确2. 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中,“切”指的是切脉。
答案:正确3. 中医理论中的“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答案:正确(以下题目依此类推,直至第10题)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4题,满分20分)1. 简述中医理论中“阴阳”的概念及其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答案:中医理论中的“阴阳”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阴阳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
在人体健康中,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阴阳失衡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重点

中医药学概论上篇中医基础理论(30%)一,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的概括。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化。
二,气血精津液气的含义:1,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2,是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气机的概念: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称作气机。
气机运行不畅,阻滞不通,成为气滞气机升发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为气陷;气机下降不及或升发太过,成为气逆气机失于外达而阻闭于内,称为气闭气机失于内守而外泄,称为气脱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血的含义: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血的生成:血,主要有营气和律液所组成。
血液生成的过程,是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经脾的升清而上输于肺,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注之于脉,化而为血。
水谷精微是血液化生的主要来源。
血的运行:心主血脉,肺主宗气和朝会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
津液:是指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律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帅。
(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
二、血为气母。
(1)血能载气(2)血能养气。
三,五脏六腑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
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有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
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心:君主之官肾:先天之本肺:华盖之官脾:仓府之官肝:将军之官①心主血脉,主神志,其华在面,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在窍为舌,在体合脉,在腑合小肠。
②肺主气,司呼吸,主声音;主宣发肃隆,通调水道。
朝百脉,主治节。
其华在毛,在液为涕,在志为忧,在窍为鼻,在体合皮,在腑合大肠,在时为秋。
中医学概论考试重点

中医学概论考试重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则包括援物比类和司外揣内。
中医四大经典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
XXX四大家包括“寒凉派”XXX。
“攻下派”XXX。
“补土派”XXX和“养阴派”XXX。
温病四大家则是XXX、XXX、XXX和XXX。
整体观念是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而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表现的证不同,可采用不同治法;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同一性质的证,可采用相同的治法。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
气机则是指人体内部的生命能量和生命活动,其基本形式包括气血、津液、精神和形体。
答:肝肾有密切的关系。
肝主疏泄,肾主排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体内环境的平衡。
肝肾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肝藏血,肾主纳气,肝气疏泄,肾气固摄等方面来体现。
脾肾也有密切的关系。
脾主运化,肾主水液代谢,两者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
脾肾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脾主升清,肾主纳气,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排泄水液等方面来体现。
答:中医治则是指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其含义是指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根据病情特点和个体差异,采用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以达到治疗目的。
其内容包括辨证论治、治疗原则、治疗方法、药物运用等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则的核心,是根据病情特点和个体差异,对疾病进行辨证分型,然后针对不同的证型采用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治疗原则是指针对不同的证型,根据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如清热解毒、温阳散寒等。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艾灸等多种治疗方法。
药物运用是指根据病情特点和个体差异,选择相应的中药或中成药进行治疗。
中医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以下哪项?A. 阴阳五行B. 脏腑经络C. 病因病机D. 以上都是2.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A. 望B. 闻C. 问D. 切3. 中医中“气”的概念是指:A. 呼吸的空气B.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C. 血液D. 体液4. 以下哪种药物属于清热药?A. 人参B. 黄芪C. 黄连D. 当归5. 中医治疗的原则是:A. 对症下药B. 治未病C. 标本兼治D. 以上都是6. 中医的“四诊”是指:A. 望、闻、问、切B. 望、闻、问、治C. 望、闻、治、切D. 闻、问、切、治7. 中医认为,人体的基本结构是:A. 细胞B. 组织C. 脏腑D. 经络8. 以下哪项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A. 过度运动B. 饮食有节C. 情绪压抑D. 熬夜工作9. 中医的“五行”理论中,木对应的脏腑是:A. 肝B. 心C. 脾D. 肺10. 中医认为,人体的“三宝”是指:A. 精、气、神B. 血、气、津C. 阴、阳、气D. 精、血、津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A. 药物治疗B. 针灸治疗C. 推拿按摩D. 心理疗法12. 中医的“五行”理论中,以下哪些元素相互克制?A. 木克土B. 土克水C. 水克火D. 火克金13. 中医认为,以下哪些因素可以影响人体健康?A. 饮食B. 情绪C. 环境D. 遗传因素14. 中医的“四气”是指:A. 寒B. 热C. 温D. 凉15. 中医的“五味”是指:A. 酸B. 苦C. 甘D. 辛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6. 中医学是一门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的医学体系。
()17. 中医的“望诊”主要是指观察病人的面色和舌苔。
()18.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是阴阳平衡的状态。
()19. 中医的“五行”理论中,金对应的脏腑是肾。
()20. 中医治疗疾病时,通常只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中医药学概论试题与重点

中医药学概论考试重点名词解释1、四气:指寒、热、温、凉4种药性2、五味:指辛、甘、酸、苦、咸5种药味3、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6种外感病邪的统称4、八纲辨证: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8个纲领辨别疾病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的辩证方法疫疠:又称瘟疫、疫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七情:即喜、怒、哀、思、悲、恐、惊7种情志活动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的全身情况、局部表现、排出物以及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健康状况、了解病情的诊病方法。
闻诊:是指医生运用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声音和气味变化的诊病方法。
问诊:是医生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过程,以及现在症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查疾病的方法。
切诊:是医生运用手指切按病人脉搏以探测脉象、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部位或某些部位(脏腑或经络)的选择性作用,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作用范围的一种性能,有“定位”特点。
升降浮沉:是表示药物作用趋向性的一种性能。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是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一种性能。
问答题:脏腑的生理功能?五脏:心:主血脉;主神态肺:主气,司呼吸,主声音;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肝:主疏泄;主藏血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六腑:胆: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胃: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大肠:传化糟粕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案例辨析(处方组成、辩证分析、治病机理、功能主治)四物汤熟地黄12g 当归白芍各9g 川芎6g方中熟地甘温味厚,其质柔润,长于滋阴养血,为君药。
当归补血养肝,活血调经,为臣药。
佐以白芍养血柔肝,敛阴合营;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
四药配伍得当,补血而不滞血,为补血的常用方,又为调经的基本方。
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症,症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女子月经不调,量少或闭经不行,少腹作痛,舌淡,脉细玄或细涩。
中医药概论概要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医学,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是指导中医预防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集、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被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书内收载中药365种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天观念,辨证论治。
证的概念: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辩证的概念:即辨别证候,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心、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第一章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的概念一样。
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的相互联系的中介(选择题)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气化的主要形式有四:气与形之间的转化形与形之间的转化气与气之间的转化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交感互藏、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限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五个方面。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各自的特征木:木曰曲直火:火曰炎上土:土曰稼穑金:金曰从革水:水曰润下五行的生克制化: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制化五季(春夏长夏球冬)第二章藏象:藏居于内,形见于外。
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五脏:心、肝、脾、肺、肾心主神志(藏神)心与形窍志液的关系: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心在液为汗肺的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肺朝百脉,主治节肺与形窍志液的关系: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开窍于鼻肺在志为悲肺在液为涕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在志为思脾在液为涎肝主疏泄(1)促进气血运行(2)促进脾胃消化与胆汁分泌及排泄(3)调节情志(4)协调水液代谢(5)调节生殖机能肾的生理功能:肾藏精肾主水液肾主纳气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开窍于耳和二阴肾在志为恐肾在液为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胆主决断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小肠的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膀胱故有“州都之官”之称三焦运行水液“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奇桓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脑有“元神之府”之称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思维主感觉活动第三章精的生理功能精性属阴,有繁衍生命的重要作用和生长发育、濡养脏腑、生髓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中介作用元气又名原气、真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援物比类和司外揣内。
2.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以火立论用药寒凉,“攻下派”张子和认为病由邪生以汗,吐,下治病;“补土派”李杲认为内伤脾脏百病由生,补益脾胃;“养阴派”朱丹溪认为阳长有余阴常不足。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王清任:重视解剖,发展淤血致病理论,认为脑主神明。
3.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辩清其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出某种性质的“证”。
所谓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过程。
4.什么是同病异治?什么是异病同治?答:指同一种疾病,由于表现的证不同,可采用不同治法;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同一性质的证,可采用相同的治法。
6、什么是阴阳、五行?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
阴阳治疗原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木: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和性质的事物及现象。
火:具有温热、升腾作用和特性的事物和现象。
土: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和特性的事物和现象。
金: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
水: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作用或性质的事物。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相克(乘侮:相克太厉害。
相侮:反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制化:7、什么是气机?基本形式是什么?答:气:是极其细微、活力很强、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基本形式有四种:升、降、出、入。
气的生理功能:推动,温煦,防御,气化。
气的分类:元气(最基本,重要)、宗气(食物运化,司呼吸)、营气(有营养)、卫气(防御)。
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养气、血能载气。
8、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五脏:心、肝、脾、肺、肾。
五脏藏精,实而不满。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六腑化物,实而不满。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卫护于外。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
心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其华在面。
肺:位于胸中,上通喉咙。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一主气、司呼吸、主声音。
二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三朝百脉,主治节。
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其华在毛。
脾:位于中焦。
主要功能是主运化(运化水谷,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运化水液,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布散)、主升清和主统血。
脾在体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其华在唇。
肝:位于肋部。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调畅气机,调节情志,促进消化,疏通水道,调理冲任)和主藏血。
肝在体合筋,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其华在爪(爪为筋之余)。
肾:位于腰部。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藏精,主水和主纳气。
肾在体合骨,在窍为耳和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
9、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生殖繁衍基本物质。
精化气,称为肾气。
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概括为肾阴肾阳,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滋润作用的成为肾阴;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
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的根本,五脏六腑阴阳都离不开肾阴、肾阳的供养,肾阴、肾阳又是肾先天之精气生理功能的概括,所以称“肾为人体先天之本”。
10.肝肾有什么关系?脾肾有什么关系?答: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与血互生和阴液互养两个方面。
肝血有赖于肾精的滋养,肾精需要肝血所化之精填充,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生和水液代谢两方面。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脾主运化,化生精微有赖于肾阳的温煦,肾藏精,精其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充养。
11、什么是病因?答:病因:破坏人体阴阳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
简称为“邪”。
常见的病邪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风邪的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易兼诸邪。
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区域性、相兼性和转化性。
)、疠气、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一直接伤及内脏。
二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忧则气郁。
三影响病情变化。
)、饮食失宜、劳逸过度、外伤、药毒、先天因素、痰饮、瘀血、结石等。
12、什么是正气邪气?什么是实证虚证?阴阳失调哪几种?答:正气:泛指人体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是人体各种生理功能总称。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实证:是指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正气未衰的一种病理变化。
实则泻之。
虚证:是指以正气虚亏为矛盾主要方面,邪不亢盛的一种病理变化。
虚则补之。
阴阳失调的5种表现: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
13、何谓八纲辨证?说出八纲辨证的意义?答:八纲辨证,是运用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对疾病的病因、部位额、性质和正邪斗争消长情况,进行分析归纳诊断为不同病证的辨证方法。
14、何谓“治未病”?其内容包括那些内容?何为正治反治?答:“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预防为主的思想。
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未病先防:即重视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两个方面的工作。
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向纵深方向发展和转变。
正治(逆治):逆疾病的证候性质而治。
反治:顺从疾病的证候表面假象而治。
在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只不过顺从其外在假象。
15、中医治则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答:治则: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它是在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治法、处方、遣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内容:①治病求本;②扶正祛邪;③调整阴阳;④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16、试述中药的概念与内容?答: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包括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
主要包括: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发散行气活血。
甘: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调和药味。
酸:收敛固涩。
苦:降泄通泄清泻,苦寒燥湿。
咸:软坚散结。
淡:利水渗湿)、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道地药材:指历史悠久,品种优良,栽培(养殖)加工合理,产量宏丰,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且质量优于其他产地的中药材。
四川:黄连、川穹、附子、川贝母;江苏:薄荷、苍术;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甘肃:当归,河南:地黄,山东:阿胶,山西:党参,宁夏:枸杞子,广西:肉桂:广东:砂仁,云南茯苓。
四大淮药:地黄、山药、菊花、牛膝;四大南药:砂仁、槟榔、巴戟、薏苡仁。
17、中药用药禁忌有哪些?叙述十八反和十九畏歌诀和内容?答: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中药用药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禁忌、病证用药禁忌。
十八反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歌诀: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18、比较麻黄与桂枝的异同点?答:相同点:均能发散风寒,治疗寒表证及风湿痹症。
不同点:麻黄,发汗力强,惟以风寒表实无汗为用。
又长于平喘、利尿,治肺寒喘咳、风水水肿等。
桂枝,发汗力缓和,治风寒表实无汗及表虚有汗皆宜,又善温通血脉、通阳化气。
19、比较荆芥与防风的功效异同点?答:相同点:药性和缓,表寒表热皆宜,均能消散疮疡。
不同点:荆芥,清透力强,并能宣透疹毒,治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炒炭止血,治吐衄下血及崩漏。
防风,辛散祛风力强,善祛风而胜湿,止痛、止痉、为治风通用之品,也是风药之润剂,能胜湿止痛,炒用具止泻作用。
20、比较薄荷,蝉蜕和牛蒡子的功效异同点?答:相同点: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止痒。
不同点:薄荷,发散力强,能疏肝理气下疏肝气,上述诸症无汗者用之为宜。
牛蒡子,发汗力弱,但清热解毒,治热毒疮痈。
蝉蜕又能清肝明目,息风止痉。
21、比较桑叶与菊花的功效异同点?答:相同点: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不同点:桑叶,作用偏于肺,疏散风热之力较强,还能凉血解毒。
菊花,作用偏于肝,平肝明目之力较强,长于清肝热、平肝阳,故兼治肝风头痛。
又善清热解毒,治疗疔疮肿毒。
22、什么是清热药?清热药分为哪几类?各小类举出两味药?答:清热药:指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
清热药分为五类:①清热泻火药,如:石膏、知母、栀子;②清热燥湿药,如:黄芩、黄连、黄柏。
③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白头翁。
④清热凉血药,如:生地黄、玄参、牡丹皮。
⑤清虚热药:如:青蒿、地骨皮。
23、比较黄芩、黄连、黄柏的功效异同点?答:相同点: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不同点:黄芩,清上焦肺热,清热安胎。
黄连,清中焦胃热,清心火、止痛。
黄柏,清下焦湿热,即清实热,又清虚热。
24、泻下药可分为哪几类?各类的适应证和代表药物是?答:泻下药分为3类:攻下药:里实便秘,如:大黄、芒硝、潘泻叶;润下药:肠燥便秘,如:火麻仁;峻下逐水药:水饮停聚,如:京大戟、芫花、巴豆。
25、大黄的药用部位和主要功效是什么?答:大黄的药用部位:干燥根及根茎。
大黄的功效:泻下攻积,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清利湿热。
26、独活与羌活的功效异同点?答:相同点: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不同点:羌活:解表力强,善治上半生疼痛、太阳头痛。
独活:解表力缓,善治下半身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