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考总复习——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知识讲解

(完整版)中考总复习——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知识讲解

中考总复习——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考点透视《新课程标准》有关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方面的考查要求是:1.准确理解辨析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

2.能辨析词语的语体色彩,并理解其不同的表达作用。

3.能准确辨析、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4.能准确辨析理解同义词、近义词和多义词的含义及用法。

5.熟练掌握生活中常用的俗语、成语、谚语和歇后语。

6.熟练掌握常用关联词的用法。

考查方式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具体有以下几种: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加点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或者指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当(恰当)的一项。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指出下列句中词语使用不当(恰当)的一项。

此类题目考查的范围比较宽泛:内容可能涉及关联词语的使用、词语的含义,也可能涉及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甚至词性。

3.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内容也常常跟关联词、词义、词性以及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有关,考查点同2,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知识讲解(二)熟语分类解说示例熟语熟语是指有固定格式的词组或句子,是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等。

略成语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或词组。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守株待兔自相矛盾谚语指多年流传下来的表达民俗的简练而又形象的语句,不少谚语是社会斗争经验或生产知识的总结。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惯用语是口头上常用的习惯用语,大多是三个音节的动宾短语,一般能拆开,在动词与宾语之间可以插进其他成分。

吹牛皮、泼冷水、敲竹杠、走过场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由前后两部分构成,有时只说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省略,所以叫歇后语。

瞎子点灯——白费蜡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格言简练而含义深刻并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知识就是力量。

事实胜于雄辩。

细致辨析词语所要辨析的词语,一般都是容易混淆的近义词。

要求考生明确判断词语的范围大小,词义的轻重程度,以及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搭配。

专题复习《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考点方法解析

专题复习《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考点方法解析

专题复习《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考点方法解析《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是高中语文中的一个重要考点,主要考察学生对词语的基本理解和运用能力。

下面是对这个考点的方法解析:
1.理解词语的词义:理解词语的词义是词语理解和运用的基础。

可以通过查阅词典,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和相关义项。

2.理解词语的义项细微差别:有些词语的义项非常接近,容易混淆,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来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3.运用词语的正确性和恰当性:在用词时要注意其正确性和恰当性,避免使用错误的词义或不合适的词语,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选择合适的词语。

4.运用词语的扩展意义:一些词语有多个意思,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词义的扩展应用,寻找不同的表达方式。

5.运用词语的修辞手法:语言修辞是词语运用的重要方面,可以通过运用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来丰富文章的表达效果。

6.运用词语的搭配:词语的搭配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一些词语和其他词语的搭配使用。

要注意词语的正确搭配,以避免搭配不当造成语义混淆。

7.运用词语的熟语和成语:熟语和成语是汉语中具有固定意义和用法的词语,要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常见的熟语和成语。

总之,要提高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和实践来提升词汇量和词语运用的灵活性。

同时,要注意理解词语的具体语境和用法,避免死记硬背,注重灵活运用。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专题二词语含熟语的理解与运用讲解部分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专题二词语含熟语的理解与运用讲解部分

㊀ ㊀ 情有可原: 按照情理ꎬ 对出现的某种情况有可以原谅的地 方ꎮ 只限于在情理上ꎮ 恰如其分: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ꎮ 多形容办事㊁说话ꎮ 气吞牛斗:形容气魄很大ꎮ 多形容人的精神状态ꎮ
头的打消ꎮ
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ꎮ 多指具体事物的消失ꎬ 也指念
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ꎮ 用来指真实可信的事ꎮ
精细ꎮ
精打细算:仔细地计算ꎮ 多指在使用人力物力时计算得很 济济一堂: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ꎮ 不能形容普 卷帙浩繁:形容书籍众多纷繁ꎮ 仅限书籍数量或文章篇幅ꎮ K
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ꎮ 多用来形容极端轻视ꎮ
通人多ꎬ也不能形容商品ꎮ
㊀ ㊀ 沧海桑田:形容世事变化很大ꎮ 只能形容变化ꎮ 的景色ꎮ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ꎮ 多指文学㊁ 艺术方面创造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ꎮ 多指声音㊁色彩㊁感觉等ꎮ
㊀ ㊀ 津津有味:形容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ꎮ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ꎮ 多指好事ꎮ
见贤思齐:见到贤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ꎮ 指追求进步ꎮ
不可想象ꎬ不能理解的事ꎮ
不可思议:原来是佛教用语ꎬ 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ꎬ 现多指 C
㊀ ㊀ 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ꎬ 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ꎮ 只能 的人很多ꎮ 不能形容市场上人多ꎮ 漂亮ꎮ P 门庭若市: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市场一样ꎬ 形容交际来往 美轮美奂: 形 容 新 屋 高 大 美 观ꎬ 也 形 容 装 饰㊁ 布 置 等 美 好
启发的事ꎮ 用于物ꎮ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ꎻ 连续不断地到来ꎮ 既可用于人ꎬ 也可 G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ꎬ 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ꎮ 多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ꎬ路程又长ꎬ 比喻责任重大ꎬ 需要长期艰 S

中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词语解释的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词语解释的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词语解释的知识点总结在中考语文中,词语解释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对于同学们来说,准确理解和掌握词语的含义,不仅有助于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还能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下面,我们就来系统地梳理一下中考语文中词语解释的相关知识点。

一、词语解释的重要性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理解词语的含义是理解句子、段落乃至整篇文章的基础。

在阅读中,如果对某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可能导致对文章内容的误解;在写作中,如果不能准确运用词语,就难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词语解释的方法1、结合语境语境即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包括上下文、句子的语气、作者的态度等。

很多词语的意思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例如,“骄傲”这个词,在“他是我们班的骄傲”中表示自豪;而在“他太骄傲了,所以这次考试没考好”中则表示自满。

2、拆词法对于一些合成词,可以通过拆分词语,分别理解每个字的意思,再组合起来理解整个词的含义。

比如“宽敞”,“宽”指宽阔,“敞”指开阔,“宽敞”就是宽阔开阔的意思。

3、近义词替换法当遇到不熟悉的词语时,可以找一个意思相近的熟悉词语来替换,从而帮助理解。

比如“神秘”,可以用“神奇、机密”等近义词来帮助理解其含义。

4、反义词否定法先找出词语的反义词,然后在反义词前加上否定词,也能大致理解词语的意思。

例如“粗糙”的反义词是“细腻”,那么“粗糙”就是“不细腻”的意思。

三、常见词语类型的解释1、实词(1)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

比如“学校”“友谊”“北京”等。

解释名词时,要明确其所指的对象或概念。

(2)动词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

例如“跑”“思考”“消失”等。

理解动词要注意其动作的主体、方式、时间等。

(3)形容词形容词用来描述或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

像“美丽”“聪明”“高大”等。

解释形容词时,要突出其描绘的特点。

(4)数词和量词数词表示数目,量词表示单位。

中考语文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知识点总结考点检索:1.词语的解释与运用。

2.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和关联词的辨析与使用。

3.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4.成语的辨析与运用。

5.敬辞与谦辞的正确运用。

6.新生词(网络词)的评价,辨析及运用。

方法点拨:1.词义理解结合语境,运用定义法、描写法、比喻法、同义解释法、反义解释法、翻译解释法等方法对词语进行解释,解释词语要做到词不离句,表达贴切、语句通顺等。

2.同义词辨析(1)从词义的轻重程度上辨析。

例如"蔑视"比"轻视"意义要重一些,"批判"比"批评"要重一些,"监禁"比"拘留"更重一些。

(2)从词义指称的事物范围大小来辨析。

如"时代"和"时期"都指"一段时间",但"时代"所指的范围大,多指历史上以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段时间。

"时期"所指的范围小,多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

(3)从搭配习惯的不同辨析。

例如"交流""交换"都指双方各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对方,但"交流"习惯上多同"思想""经验"等含义比较抽象的词语搭配;"交换"习惯上多同"礼物""产品""资料"等含义具体的词语搭配。

(4)从感情色彩上辨析词义的不同。

如"团结""结合""勾结","鼓舞""鼓动""煽动",这两组词语中,第一个是褒义词,第二个是中性词,第三个是贬义词。

3.同音词辨析要学会联系句子理解词义,从意义上加以区分。

考点二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重难讲义)-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统编版)(解析版)

考点二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重难讲义)-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统编版)(解析版)

考点二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栏目设置:考点解读—考点剖析—备考整合●课标解读词语、成语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词语、成语的含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选择词语、成语的能力以及运用词语、成语写话的能力。

考查所选用的语料涉及最新热点话题、新闻时事、富含哲理的片段、优美的散文等。

成语考查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所考成语一般都是初中阶段语文课文中出现过的、应知应会的成语;词语的考查一般以选词填空的形式出现,备选的词语一般是近义词或者感情色彩不同的词语。

●考情分析根据对近几年试题的分析,试卷中考查运用词语(成语)的题型大部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较少部分以主观题的考查形式。

实际上,在众多中考试卷中,许多考查点并不是孤立的,有时候会综合考查多个考点,需要我们答题时注意。

随着中考试卷越来越凸显板块意识,词语(含成语)的考查也不再是孤立的,往往设置在专门的基础知识板块之中,与字音、字形、标点、病句等一起在一大题内综合考查。

[考点一词语(含成语、熟语)的辨析与运用]题型一判断词语在句中运用得正确或错误题型二判断词语在句中解释得正确或错误(2023·湖北黄冈·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当地别有用心....地围绕雪山、稻田等旅游资源,积极打造休闲观光农业,激活乡村经济。

B.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尝试。

C.全民健身与专业赛事相得益彰....,共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有力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D.执法标准和尺度要保持统一。

如果朝令夕改,就会让商家无所适从....,损害经营者积极性。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别有用心:心中另有算计;指言论或行动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为贬义词。

不能用来形容当地为了激活乡村经济采取的办法,使用有误;B.孜孜不倦:工作或学习勤奋刻苦不知疲倦,形容勤勉不懈怠的一种状态。

使用正确;C.相得益彰:相互配合的好,各方的长处就更能显现。

中考语文总复习: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课件

中考语文总复习: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课件
C.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了强烈地震,房屋倒塌,交通 阻塞,通讯中断。灾后的芦山,重建工作千头万绪,百废俱兴。
D .由希腊引发的欧债危机迅速蔓延到欧洲其他国家,但我们有
理由相信,只要相关各国共同努力,攻坚克难,定会迎来柳暗花明 的一天。
思路点拨
A 中“世外桃源”符合具体的语境,很有些“桃源 ”的韵味。B中用“声情并茂”来形容朗诵也是适合 的。D中“柳暗花明”没有用原意,而用了克服困难 后的美好前景,用在这里是准确的。关键是C中,“ 百废俱兴”是说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而 句中强调的是“重建工作千头万绪”,意味着还没 有兴办起来,成语用在这里是欠妥,用“百废待兴 ”更合适。
我们可以“去同存异”,把不同的字分别组词加以
区分,如“留恋”与“留念”:“恋”可组词“眷 恋” ( 多指依依不舍之情 ) ,“念”可组词“纪念” (
多用于临别馈赠) 。“传诵”与“传颂”:“诵”可
组词“诵读”,“颂”可组词“颂扬”。
解题技巧 5.理解新生词语(包括网络词、外来词等)。 如:网民、扶贫、放心肉、雷人、给力、豆(逗)你玩
解题技巧 7.从前后词语的搭配习惯来辨析。 有些实词在句中作谓语或宾语,辨析选择时,就要 看该词与句中前后词语是否搭配。如“保持”与“ 维持”两个词虽然都有保持原状、不让改变的意思 ,但搭配习惯不同。前者常与“整洁”“传统”“ 联系”等词搭配;后者常与“纪律”“现状”“秩 序”等词搭配。
解题技巧 8.从词性和语法功能上区分。 词义相近或相同,但词性不同的词语在句子中所作 的成分也不同。如“勇敢”和“勇气”,“勇敢”
主要题型有:①选择题;②结合语境或根据释义写
出相应的词语;③结合具体语境解释句中词语;④ 选用词语进行语段描述。 这一考点中所涉及的词语大多是语文课本和日常生 活中出现频率高且又容易出错的常见词语。值得注

中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词语解释的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词语解释的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词语解释的知识点总结中考对于每一位初中生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挑战,而语文作为主要学科之一,其中的知识点繁多且复杂。

在语文考试中,词语解释是一个常见且基础的考点。

掌握好词语解释的相关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能提升我们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对中考语文中词语解释的知识点进行一个全面的汇总。

一、词语解释的重要性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理解词语的含义是理解句子、段落乃至整篇文章的基础。

在阅读中,如果我们对某些关键词语的意思理解有误,很可能会导致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出现偏差。

在写作中,准确地运用词语能够使我们的表达更加清晰、准确、生动。

二、词语解释的方法1、拆字组词法对于一些结构比较简单的词语,可以通过拆分词语中的字,然后分别组词来理解其含义。

例如,“宽阔”,“宽”可以组词为“宽广”,“阔”可以组词为“辽阔”,那么“宽阔”的意思就是宽广辽阔。

2、近义词替换法找到与所解释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来进行替换,从而理解其含义。

比如,“美丽”的近义词是“漂亮”,那么通过“漂亮”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美丽”的意思。

3、反义词否定法先找出词语的反义词,然后在反义词前加上否定词,就可以大致理解该词语的意思。

例如,“黑暗”的反义词是“光明”,那么“黑暗”的意思就是“不光明”。

4、联系上下文法很多时候,词语的意思需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

通过阅读前后的句子和段落,我们可以推断出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比如,“他的行为让人捉摸不透”,结合上文对他行为的描述,就能够理解“捉摸不透”是指难以猜测和理解。

5、定义解释法有些词语的含义可以通过下定义的方式来解释。

例如,“质数是指一个大于 1 的自然数,除了 1 和它自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

”三、常见词语类型的解释1、实词(1)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的词。

解释名词时,要明确其所属的类别和具体特征。

比如,“桌子”就是一种家具,有平面和支撑结构,用于放置物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总复习——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考点透视《新课程标准》有关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方面的考查要求是:1.准确理解辨析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

2.能辨析词语的语体色彩,并理解其不同的表达作用。

3.能准确辨析、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4.能准确辨析理解同义词、近义词和多义词的含义及用法。

5.熟练掌握生活中常用的俗语、成语、谚语和歇后语。

6.熟练掌握常用关联词的用法。

考查方式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具体有以下几种: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加点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或者指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当(恰当)的一项。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指出下列句中词语使用不当(恰当)的一项。

此类题目考查的范围比较宽泛:内容可能涉及关联词语的使用、词语的含义,也可能涉及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甚至词性。

3.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内容也常常跟关联词、词义、词性以及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有关,考查点同2,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知识讲解(二)熟语分类解说示例熟语熟语是指有固定格式的词组或句子,是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等。

略成语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或词组。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守株待兔自相矛盾谚语指多年流传下来的表达民俗的简练而又形象的语句,不少谚语是社会斗争经验或生产知识的总结。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惯用语是口头上常用的习惯用语,大多是三个音节的动宾短语,一般能拆开,在动词与宾语之间可以插进其他成分。

吹牛皮、泼冷水、敲竹杠、走过场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由前后两部分构成,有时只说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省略,所以叫歇后语。

瞎子点灯——白费蜡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格言简练而含义深刻并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知识就是力量。

事实胜于雄辩。

细致辨析词语所要辨析的词语,一般都是容易混淆的近义词。

要求考生明确判断词语的范围大小,词义的轻重程度,以及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搭配。

还要掌握多义词的不同义项。

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三种。

本义一般指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如“焦躁”可引申为“气恼”“发怒”;比喻义是词语本义的比喻用法逐步固定下来的意义,如“手足”比喻“兄弟”,“虎口”比喻危险的境地。

一、词义的分类。

1.单义词:一般为科学术语,专有名词,常见事物的名称,近年中考不考此类。

2.多义词:一般分为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3.同义词:分等义词(即意义相同)、近义词(即意义相近)两类。

4.反义词:分意义相反或意义相对两种。

二、同义词的辨析方法。

同义词的辨析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词义的轻重程度。

例如:“希望”“期望”“渴望”三个同义词,一个比一个程度重。

2.词义范围的大小。

例如“事件”与“事故”,“事件”范围大,“事故”范围小。

3.词的感情色彩。

例如:“教诲”和“教训”,“教诲”是褒义词,“教训”是中性词。

“人”和“家伙”,“人”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家伙”含有轻蔑的感情色彩。

4.词的语体色彩。

例如:“吓唬”与“恐吓”,前者是口语,后者是书面语。

“黎明”与“拂晓”,前者是一般用语,后者是特殊用语。

5.词的适用对象。

例如:“爱戴”适合对上级、长辈,“爱护”适合对下级、小辈。

6.词的搭配关系。

例如:“模糊”与“含糊”,不能互换使用,可以说“说话含糊”“字迹模糊”,但不能说成“说话模糊”“字迹含糊”。

7.词的词性功能。

例如:“营利”是动词,意思为“谋求利润”;“盈利”一般作名词,指“利润”。

再如,“阻碍”为动词,在句中一般作谓语;“障碍”为名词。

在句中一般作主语或宾语。

三、词义的辨析方法。

1.从词的构成上分析如“周密——严密——精密”,其辨析重点在“周、严、精”三字上,“周”意在全,“严”意在紧,“精”意在细。

2.从词语意义上辨析。

辨析过程中,可根据语意的轻重来判断,如“优良——优秀”,语意前轻后重;也可根据范围的大小来判断,如“战役——战争”,范围前者小而后者大。

又如“教学——教育”,范围前者小而后者大。

3.从词语感情色彩上辨析。

如“鼓励——鼓动”两词,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又如“机智——狡猾”,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

4.从语体色彩上辨析。

一般地说,口语表达比较亲切、和谐,书面语表达则严肃、庄重。

如“妈妈——母亲”,前者是口语表达较亲切,后者是书面语表达比较庄重,又如“惦记——思念”,前者用于口语,后者用于书面语。

5.从语法功能上辨析。

在辨析过程中根据搭配的对象来判断,如“颁布——颁发”两词,“颁布”通常和法律、法规、条例等词相搭配,而“颁发”侧重于授予、发出,对象通常是证书、奖品等。

还可根据造句的习惯来判断。

如“就义——献身”,可以说“英勇就义”,也可以说“英勇献身”,而“献身革命”就不能说成“就义革命”。

灵活运用词语一、明确前后关系。

在具体的语境中,句与句之间是前后照应的,因此,要明确语句前后关系,找到词语的对应点。

对于关联词,更要把握好各分句间的关系,所使用的关联词,每一对都表示特定的语法关系,它们的搭配是固定的,不能随意调换。

要正确选用,均需借助对句意的把握,明确句子前后的关系,进行正确的选择。

二、分清感情色彩。

词语中相当一部分是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的,或贬义,或褒义,或中性,一般考查的对象都是感情色彩非常鲜明的词语,我们应当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细致分析。

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表达需要,有时候套贬义褒用,有时候会褒义贬用,解题时要注意区分。

三、分清适用对象。

有一些词语、成语和俗语,其适用对象和范围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平常要注意积累,明确一些特殊词语、成语和俗语的适用对象和范围,切忌望文生义。

对于不清楚的词语一定要养成勤查词典的好习惯,增加积累。

四、正确使用成语。

成语的辨析与运用,近年来考查比较多,一般考查成语中同音字的改错、形近字的改错以及在具体语境中成语的恰当使用,做成语运用题的方法有:1.看准成语内涵。

成语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理解它,更不能望文生义。

如“美轮美奂”本形容房屋华美高大而众多,我们可不能理解为美好的意思;“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而不能错误地理解为“首先、第一个”;“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不经修改,一气写成,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不能理解为“文章没有加上标点符号”。

2.弄清表述对象。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运用范围;有的只能用于人,如“眉飞色舞”,有的只能用于物,如“汗牛充栋”,有的只能用于事,如“左右逢源”,有的只能用于自身,如谦辞“抛砖引玉”“敝帚自珍”等。

还有一些特指的成语,如“邂逅相遇”特指久别又偶然相见,“罄竹难书”特指罪行极多。

3.辨出感情色彩。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种。

分辨成语运用是否恰当,还可以从成语的感情色彩角度去明辨,看看有没有出现“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现象。

如“无所不为”是贬义词,意思是“什么坏事都做”。

我们不能当作褒义词用;“胸无城府”是褒义词,我们不能当贬义词用。

4.分析词句重复。

分辨成语运用是否恰当,我们还可从整个句子和该成语的意思上分析,看是否造成了重复。

如“忍俊不禁地笑起来”“一览无余地看到”“口若悬河地说个不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三令五申地强调”“难言之隐的苦衷”“浑身遍体鳞伤”“百姓生灵涂炭”“到处漫山遍野”。

5.辨析形似神异。

有的成语与另一成语由于读音、字形或意义相近,粗一看似乎像孪生姐妹,很容易混为一谈,如“设身处地”与“身临其境”,前者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指替别人着想;而后者指自己亲临那种环境;再如“漫不经心”与“漠不关心”容易混淆;“改天换日”与“移天易日”混淆;“无所不至”与“无微不至”混淆。

6.弄清双重语义。

有的成语还具有双重含义,我们要全面分析成语的双重身份,不仅知其一,还要知其二。

如“灯红酒绿”既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又可以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处之泰然”既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也可以指对事物无动于衷;“想入非非”既形容想法大胆、新奇,也可以比喻荒唐离奇,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

五、填充关联词语的方法。

1.所填关联词语要适应语句表达的具体内容,语句结构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意义关系,就选取与之相应的关联词语。

2.在运用和填充关联词语时要注意关联词语常成对成套的特点,如果随意改变其前后呼应的词语,就会引起意义和关系上的混乱。

3.如果要求填充的题是由几个复句组成的较长的文字,那么就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总观全题,分清这段文字有几个复句、几个分句;二是在总观的基础上再推敲同一复句中各分句的意义关系、复句与复句的层次关系,根据不同的关系,选出不同的关联词语。

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览表并列关系单用也又另外同时一面一边另一方面配对使用既……,又……既……,也……又……,又……也……,也……一边(一面)……,一边(一面)……一方面……,另一方面……递进关系单用不但不仅不光而且并且并甚至更以至何况况且还甚至于配对使用不但(不仅、不光)……,而且(并且、还、也、甚至)……尚且(况且)……,何况……选择关系单用或者或是还是配对使用或者……,或者……是……,还是……要么……,要么……不是……,就是……也许……,也许……与其……,不如……与其……,宁可(宁肯、宁愿)……宁可……,也不(也要)……转折关系单用虽然虽说是但是可是但却而然而不过就是只是反而尽管固然只不过配对使用虽然(尽管、虽说是、虽说、固然)……,但是(可是、但、却)……因果关系单用由于因为因此所以因而从而以致致使可见既然配对使用因为……,所以……由于……,因此(因而、所以)……既然……,就(那么、那就)……之所以……,是因为……假设关系单用如果假如假若倘若要是不然否则要不然要不是假使配对使用如果(假如、假使、倘若、要是)……,就(那么、便、则)……即使(纵然、纵使、即便)……,也……再……,也……如果说……,那么……条件关系单用只要只有除非一旦配对使用只要(一旦)……,就(便)……只有……,才……除非……,才……除非……,不……除非……,否则……不……,不……没有……,就没有……无论(不管、不论)……,都……题型解读题型一词语的解释与辨识1.结合语境,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福州地铁修建已成为我市家喻户晓....的大事。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B.海交会整合了两岸各自的资源,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双赢:双方都获益。

)C.张老师那幽默风趣的一席话,让全班同学忍俊不禁....。

(忍俊不禁:忍住不敢发出笑声。

)D.在省中学生运动会的开幕式上,一群阳光少年的表演很给力..,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