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观对急危重症医学发展的启示

合集下载

《古今录验》续命汤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

《古今录验》续命汤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

《古今录验》续命汤治疗急性⼤⾯积脑梗死急性脑梗死⼜称急性缺⾎性中风病,中医学归于中风、卒中、偏枯范畴,是临床常见的脑⾎管急危重症。

急性⼤⾯积脑梗死是⼤脑动脉主⼲尤其是⼤脑中动脉梗死,故具有死亡率⾼、致残率⾼的特点。

传统中医对中风的认识◇外风《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半,其⼊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去,邪⽓独留,发为偏枯。

”《素问·调经论》篇:“⾎之与⽓,并⾛于上,则为⼤厥”,指出中风病位在头、在上。

《⾦匮要略》云:“⼨⼝脉浮⽽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肤。

浮者⾎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反缓,正⽓即急,正⽓引邪,喎僻不遂。

”指出中风病因为正虚邪中。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宋以前诸家论述多从外风⽴论:由于外感邪⽽发病,并随风邪逐渐深⼊,病情渐重。

◇内风⾦元时期,刘河间开“内风”⽴论先河,后世对中风病的认识从“外风”学说到“内风”⽴论转变。

唐宋以后医家多认为中风为肝肾亏损导致⽓⾎亏虚,痰瘀阻络,其病机不外乎风⽕痰瘀虚⽓,治疗上多以滋阴熄风,化痰通络,益⽓活⾎⽴法。

《内经》云:“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之于⼈,犹相也,故肺可助⼼以⾏⾎脉,制肝以防阳亢,⽣肾⽔以涵⽊熄风;若肺失治节,则⾎脉不⾏,肾⽔不⽣,肝阳易动,终致脏腑失和,阴阳失衡,⽓⾎逆乱,则中风易作。

、另外,肺主宣发肃降、朝百脉,与它脏关系密切。

可见肺在中风病的发⽣中占有举⾜轻重的地位。

历代医家论述中风病,多涉及⼼肾肝脾,⽽独不⾔肺,可谓千虑⼀失。

现代中医对中风的认识吴⽴欣等认为“中风”之风邪,当是外感六淫之统称,实指⽓候的异常变化,是中风病诱发因素之⼀;樊凯芳等认为中风病病机关键可以⼀⾔以敝之,⽞府闭塞⽽已;郑国庆等提出风药治风活⾎以治疗中风,认为中风病病位在脑,“⾼巅之上,唯风可到”,部分风药有确切的活⾎、⽌⾎或活⾎⽌⾎之功,可直接⼊脑发挥⽌⾎作⽤;⽂国英等认为脑中风为奇恒之府中风,与督脉关系密切,应该归属到六经之太阳病,治疗宜续命汤类⽅。

中国传统医学发展感悟

中国传统医学发展感悟

中国传统医学发展感悟篇三:中国传统医学发展感悟一、引言中国传统医学,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福祉贡献了千年智慧。

站在现代科技的高度,回望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我深感其博大精深,亦对未来的发展抱有坚定信心。

本文将通过历史回顾、现状分析和未来展望,展现我对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感悟。

二、中国传统医学的历史渊源中国传统医学源于远古时期,如《黄帝内经》等经典医学文献就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中国传统医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

历史上,中国传统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医学遗产。

三、中国传统医学的现状分析尽管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但中国传统医学依然在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中国传统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与现代医学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的趋势不谋而合。

其次,中国传统医学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如中医的饮食调理、运动养生等。

最后,中国传统医学的丰富临床经验和独特的诊疗方法为诸多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四、中国传统医学的未来展望站在科技的高度,我对中国传统医学的未来充满期待。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传统医学将有更多的机会与现代医学进行交流融合,发挥其独特优势。

例如,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研究传统中药的药理作用和疗效机制,推动中药现代化。

同时,随着全球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国传统医学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五、结论通过回顾历史、分析现状和展望未来,我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传统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福祉贡献了千年智慧。

尽管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传统医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传统医学的发展,中国传统医学必将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学贯中西悬壶济世,融合古今心怀天下,中医急危重症领军人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刘清泉教授

学贯中西悬壶济世,融合古今心怀天下,中医急危重症领军人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刘清泉教授

2019年2月㊀㊀㊀㊀㊀第40卷㊀第1期㊀㊀㊀㊀首都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ofCapitalMedicalUniversity㊀㊀㊀Feb 2019Vol 40㊀No 1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9㊀18ʒ47㊀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662.R.20190119.1847.052.html[doi:10 3969/j.issn 1006 ̄7795 2019 01 028]名㊀㊀师学贯中西悬壶济世ꎬ融合古今心怀天下ꎬ中医急危重症领军人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刘清泉教授ʌ编者按ɔ㊀刘清泉ꎬ男ꎬ主任医师ꎬ教授ꎬ研究员㊁博士生导师ꎮ1987年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ꎮ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㊁党委副书记ꎬ兼任北京市中医研究所㊁北京市中药研究所所长ꎮ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卫健委) 215 学科带头人ꎬ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急诊重点专科协作组主任委员㊁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㊁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等职务ꎬ获得过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重大奖项ꎮ从事中医㊁中西医结合内科医疗㊁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ꎮ在国内中医界率先引进了血流动力学检测㊁急诊床旁血滤㊁机械通气㊁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等多项技术ꎬ极大地提高了中医急诊的抢救成功率ꎮ主要研究领域是中西医结合防治突发传染病㊁脓毒症㊁耐药菌感染㊁MODS㊁心肺脑复苏等急危重症ꎮ近年来从中医的角度加深了对脓毒症病理生理改变㊁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的认识ꎬ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组织器官低灌注㊁凝血功能障碍㊁急性肾功能障碍和胃肠功能障碍进行了深入研究ꎬ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ꎮ牵头或参与制定新发突发传染病(登革热㊁埃博拉㊁MERS㊁寨卡)的国家和行业中医药诊疗方案的专家共识/指南ꎬ推动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领域中的应用ꎮ牵头 十三五 传染病重大专项 突发急性传染病中医药防治方案研究ꎮ规范脓毒症中医辨证体系ꎬ牵头制定国内第一部脓毒症中医药补充治疗指南ꎮ提出 伏邪 在耐药菌感染中的重要作用ꎬ研发了具有逆转/延缓细菌耐药作用的中药复方芪归银颗粒等ꎮ积极开展科普宣传ꎬ利用多种传播媒体开展科普宣传48人次ꎬ向医院周边居民和学校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ꎬ受众6000余人次ꎬ其团队 健康乡村㊁健康社区中医行-刘清泉团队 ꎬ进入乡村㊁社区㊁企事业单位义诊9次ꎬ普及中医药知识和急救知识ꎮ㊀㊀从事中医急诊危重症事业30多年来ꎬ他不曾停止对急危重症中西医诊治的探索ꎮ从中医诊疗到西医诊治ꎬ从临床实践到基础研究ꎬ他将中医与西医融会贯通ꎬ将理论与实践互相验证ꎮ 临床需要科研去验证真伪ꎬ科研需要临床去体现价值 ꎬ在继承祖国传统医学精髓的同时ꎬ他也始终关注着世界最新医学研究前沿ꎮ在中西医结合诊治急危重症中作出突出贡献ꎬ成为中医㊁中西医结合危急重症学科的领军人ꎮ他就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教授ꎮ1㊀临床科研ꎬ齐头并进作为临床中医大夫ꎬ刘清泉教授饱读经典医籍ꎬ掌握最新医学研究进展ꎮ他提倡 源于临床而精于临床 的研究理念ꎬ广聚研究英才ꎬ在他的研究团队中ꎬ有精于临床者ꎬ有专于统计者ꎬ有通于实验者ꎮ近年来ꎬ该团队对急危重症的诊治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ꎬ尤其是病毒感染㊁耐药菌感染㊁多脏器衰竭以及急性传染病防控方面ꎮ2017年ꎬ刘清泉教授牵头的 突发急性传染病中医药早期临床救治体系及预案研究 ꎬ获科技部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立项ꎬ标志着北京中医医院在传染病防治领域处于国内领先位置ꎮ刘清泉教授常说: 祖国医学当中的很多诊疗之所以能传千年不衰是有其科学依据的ꎮ作为接班人ꎬ我们需要用现代研究方法证实祖国医学的科学性ꎬ并将其弘扬与传承 ꎮ他带领研究团队对目前临床难治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第40卷的耐药细菌感染㊁脓毒症进行研究探讨ꎬ对新发突发传染病进行攻关ꎬ从临床到基础ꎬ从单中心研究到多中心研究ꎬ作出突出贡献ꎮ此外ꎬ 边临床边科研ꎬ边科研边临床 ꎬ这是他一直秉承的理念与提倡的原则ꎬ刘清泉教授认为真正有效的科研需要服务于临床ꎬ而真正成功的临床也要验证于科研ꎬ两者相互促进ꎬ相互协调ꎮ正是这样的理念指导下ꎬ他的临床越来越精准ꎬ他的科研越来越实用ꎬ中医在急危重症方面的诊治优势日益突出ꎬ证明了 中医不是慢郎中ꎮ近5年ꎬ刘清泉教授承担外感热病相关各级各类课题42项ꎬ其中国家级10项ꎬ省部级10项ꎬ发表论文百余篇ꎬ其中SCI13篇ꎬ专利授权6项ꎮ主编或参与编写新世纪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院校规划教材㊁国家卫健委 十一五 规划教材等专著9部ꎮ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㊁急诊分会主任委员㊁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㊁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㊁«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及«中华中西临床杂志»编委等ꎮ 北京市十大健康卫士 ㊁ 北京市首届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 ㊁ 第二届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 等荣誉称号是人民群众和业内人士对他的有力肯定ꎮ2㊀言传身教ꎬ诲人不倦作为博士㊁硕士研究生导师ꎬ刘清泉教授以身作则给予学生 做人㊁为医 的指导ꎬ即使上午的门诊延长到下午三四点钟ꎬ或是由于繁忙的门诊没有吃饭和休息的时间ꎬ他却永远是微笑着解答患者的每一个问题ꎮ很多学生说 我是先折服于老师视患如亲的情怀ꎬ而后开始跟师学习的ꎬ或许教师的身体力行影响比口中教诲更让人刻骨铭心吧 ꎮ刘清泉教授对学生没有太多口头上的要求ꎬ而是言传身教告诉学生如何做人㊁如何为医ꎮ 这么大的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与计划ꎬ作为导师不应该去强行要求而应该正确引导ꎬ只要方向正确ꎬ再新颖的想法都是值得鼓励的 ꎬ这样看似宽松的导师ꎬ其实更激发了每一位学生自主思考㊁自主创新的能力ꎬ而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他总是会毫无保留㊁耐心细致的给予最大的指点ꎮ学生们赞誉刘清泉为最真诚无私又渊博深邃的导师ꎮ此外ꎬ刘清泉教授还会精心准备每一次给新生㊁新入职医者们的讲座ꎬ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对中医学㊁对临床工作充满激情㊁充满兴趣㊁充满斗志ꎬ在临床带教中更是耐心认真ꎬ他会给学生认真讲辨证思路㊁选方原则ꎬ还会不定时去病房查房ꎬ对诊疗方式进行指导ꎬ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ꎬ实践中成长ꎮ3㊀运筹帷幄ꎬ引领发展㊀㊀作为院长ꎬ刘清泉教授积极响应国家的医疗号召ꎬ在医疗改革及医患关系建设方面作出突出贡献ꎮ自2012年北京市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工作开始以来ꎬ他认真规划医院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ꎬ设立专人管理住培工作ꎬ并按照国家及北京市的住培制度要求ꎬ建立了一整套适用于本院的具体措施ꎬ包括健全的组织机构㊁畅通的沟通反馈渠道及学员投诉受理机制ꎬ每年按时完成招生㊁培训㊁考核等ꎮ医学之路漫漫艰涩ꎬ医学之意却重大深远ꎮ在刘清泉教授带领下ꎬ医院每个科室设有专门的带教医师对住培的临床能力进行培训ꎬ多级管理制度及分组制度不仅让住培生切实参与临床还能更好更快地在临床中得到提升ꎻ上级医师查房㊁病案讨论㊁教学查房㊁小讲座等严格的制度体系给住培医师充分的学习㊁思考以及交流机会ꎬ提升了医院整体医疗水平ꎮ多种制度顺利实施的背后是完整有力的监管机制ꎬ多个部门监督管理ꎬ确保住培的各种学习制度㊁考核制度保质保量完成ꎮ除了完善的制度管理ꎬ刘清泉教授在住培管理中始终贯彻鼓励性政策ꎬ对于住培的851临床思维予以机会去尝试㊁去证实ꎬ对于很多创新思维予以奖励与提倡ꎬ为此ꎬ医院专门设立多种奖励机制ꎬ如 优秀规培科室 ㊁ 优秀住培医师 ㊁ 优秀带教老师 等ꎮ同时ꎬ医院组织 规培医师心得分享会 ㊁读书交流会 ㊁ 研究生科研沙龙 等活动ꎬ分享临床中的好想法和新思维ꎮ在这样的培养下ꎬ一批批有思想的优秀住培医师纷纷走上了医学岗位ꎬ走向了国家医疗的美好未来ꎮ自2013年至今ꎬ北京市中医医院的规培结业考核通过率在北京市名列前茅ꎬ在2017㊁2018年国家及北京市规培基地评估时ꎬ获得北京市第一ꎬ全国第三的优异成绩ꎮ刘清泉院长也多次在国家级师资培训及 住培论坛 上进行经验交流ꎬ并荣获了 2018年全国优秀住培基地负责人 荣誉称号ꎮ这就是刘清泉教授ꎬ一位精于临床而不限于临床ꎬ一位专于科研而不拘于科研的医者ꎬ一位注重中医思维ꎬ鼓励创新发展的导师院长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㊀徐霄龙㊀供稿)编辑㊀陈瑞芳。

中医危重症的护理ppt

中医危重症的护理ppt
2023
中医危重症的护理ppt
contents
目录
• 中医危重症护理的重要性 • 中医危重症的护理原则 • 中医危重症的护理措施 • 中医危重症的并发症及护理 • 中医危重症护理的康复和保健
01
中医危重症护理的重要性
患者安全的保障
监测生命体征
中医危重症护理人员需要密切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 、心率、呼吸、血压等,以及
早期康复
根据患者病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早期康复训练,如活动关节、肌肉 等。
促进血液循环
通过中医按摩、理疗等手段,促进 患者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 张的症状。
呼吸锻炼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憋气等呼吸 锻炼,增强肺部功能,预防肺部感 染。
饮食调理
根据中医理论,对患者进行饮食调 理,补充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
03
中医危重症的护理措施
生活起居护理
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
危重症患者需要充足的休息,病室应保持安静,避免打扰患者。同时,要保持病室整洁,定期开窗通风,确保空气新鲜。
定时翻身拍背
危重症患者常常需要长时间卧床,容易发生褥疮和肺部感染。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有助于预防褥疮和肺部感染。
观察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相应措施。
助患者度过难关。
针灸推拿与拔罐护理
针灸护理
推拿护理
针灸是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可 以通过调节经络和穴位,达到调和气 血、平衡阴阳的作用。在进行针灸治 疗时,需要注意消毒和操作规范,避 免感染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推拿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可 以通过按摩身体部位,促进血液循环 、舒缓肌肉和关节紧张等作用。在进 行推拿治疗时,需要注意适应症和禁 忌症,避免加重病情和不良反应的发 生。

急先锋还是慢郎中,细说中医急诊

急先锋还是慢郎中,细说中医急诊

急先锋还是慢郎中,细说中医急诊近年来,中医治疗很多时候都被误认为“调理”的代名词。

慢性病找中医,老年病找中医,找不到病因或“亚健康”也找中医,中医在人们心中俨然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慢郎中”。

随着西方医学东进,在我国得到迅速地传播,成为我国的主流医学。

而几千年来原本在急重症治疗中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的传统医学——中医,逐渐退出了急重症治疗的舞台,慢慢地成为慢郎中的代名词。

但是在急危重症的治疗中,传统医学有着数千年的实践经验,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和显效性。

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备急”二字表明为救治急病而备的方药,有“我国第一部急救手册”之美誉。

如国际上非常有名的青蒿素,其原创就是《肘后备急方》以鲜青蒿榨汁治疗疟疾。

古方中也有四逆汤、参附汤等回阳救逆的汤剂。

从历史的渊源来看,中医本身就是以治疗急症、危重症为主要内容。

所以急重症是中医学的优势。

在中医诊疗中,高热、中风、急腹症、喘症、血症、心衰以及休克等急危重症都能够依靠中医药来有效治疗,下面就从五种常见急危重症说起,细说中医急诊。

大剂量人参固摄出血出血在内外科均可见,失血性休克是其中较为危重的一类,一般来说,人体在快速失血超过全身总血量的1/5后,就有休克的危险发生,患者也会受到微循环障碍造成其身体组织器官功能衰竭,更为严重的是会危害到患者生命。

在中医中所谓的休克综合征即是“厥逆”或“脱证”,治疗时需要救逆或回阳。

针对失血性休克,中医急诊中认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在针对原发病治疗基础上一般会采取大剂量的人参来煎汤顿服,以此来益气摄血固脱,随后再使用黄芪、附子、五味子以及麦冬等。

四季方辨证施治高热当患者出现高热症时,通常会感觉到风寒、风热,并伴有发热症状,体温超过39℃,而超过41℃则会转化为超高热症,对身体的危害也十分严重。

在高热病例中,高热症的成因众多,而中医在实际的外感高热急症治疗中效果十分明显。

在中医领域认知中,一般认为疾病的成因大多会与自然气候有关:“春季是风热表征,邪从上受,多从口鼻或皮毛侵入机体而发病;夏季常为暑热表征或湿热表征,为阳热之邪或湿邪。

中国传统医学对现在的医学有什么启发?

中国传统医学对现在的医学有什么启发?

中国传统医学对现在的医学有什么启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中国传统医学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着以“中和为贵”的医学理念,注重治未病,强调整体观念,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们对于“中国传统医学对现在的医学有什么启示”的探讨。

1. 以治未病为主,预防为先中国传统医学注重以治未病为主,即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为首要任务,这种预防疾病的理念与现代的公共卫生理念异曲同工。

现代医学不仅注重治疗疾病,更重视预防疾病的发生,如疫苗接种、环境卫生等预防措施,这也是很多疾病成为历史的原因。

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自身免疫能力,保持身体健康,防止在后期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进行治疗。

2. 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健康生活方式中国传统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现代医学也在逐渐发展和认识到这一点,在疾病的治疗中除了要针对具体病症,还要注意饮食、运动、精神状态等方面,以维护整体健康。

中国传统医学更关注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其中包括调整身心状态等健康生活方式,如中医讲究“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这对于现代人的健康管理十分有益。

3. 个性化治疗与细致观察中国传统医学采用个性化治疗是其独特之处,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给予个性化方案,这是一种精准治疗的方法。

现代医学也注重精准治疗,如基因治疗、靶向治疗等,但中医在治疗方面更加注重观察和分析。

医生通过患者身体的反应、手感等细致观察,得出结论,判断病因病机。

这对现代医学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在治疗中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做出更加准确的诊断。

4. 中西医结合,各取所长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两者并没有必然的对立关系,中西医结合,各取所长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做法。

现代医学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抗生素的滥用、大量使用化学合成药物等问题,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疾病。

而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疾病、草药治疗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中国古代医家的大医精神对我们的启示

中国古代医家的大医精神对我们的启示

古代医家的大医精神对我们的启示闫麦冬中医医德医风,深受儒家“仁”、墨家“兼爱”以及佛教“大慈大悲”、“普救众生”的影响。

纵观中国古代众多著名医家,虽然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医德高尚、心存高远。

“医乃仁术”“医乃仁术”是儒家的仁义与医学本质的完美结合。

《孟子·梁惠王上》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为医德的基本原则。

唐代名医孙思邈强调医生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的“医家十要”篇中说:“一存仁心,……二通儒道,……三通脉理,……四识病原,……十勿重利”。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中的“医家五戒十要”篇中,提出第一“要”为: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

“医乃仁术”的命题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提示医学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仁”“医”结合。

珍重生命《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也是我国医德教育方面的早期重要论著。

书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唐代孙思邈“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名言,更说明了重视生命的珍贵和医德的重要性。

遇危重病人,要积极抢救,例如战国时名医扁鹊(秦越人),是一位民间医生,一日,路过虢国,遇虢太子突然发病,昏迷半日不醒,众医束手无策。

扁鹊通过详细认真的检查,对虢君说:“若太子者,所谓‘尸厥’者也,太子未死也。

”就让学生外施针灸砭石,内服汤药,经过抢救,使太子转危为安。

元代朱丹溪医名甚噪,“四方以疾迎候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仆人告痛,先生喻之曰: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医生对任何病人都要无微不至地关心、体贴和爱护,视他们如亲人。

中医治病,重视整体,强调辨证,医生临床,望、闻、问、切四诊必须兼施,清代喻嘉言主张“先议病,后用药”,立“与门人定议病式”,充分体现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

对某些粗心大意,敷衍塞责的庸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提出过严厉的批评,他说:“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学贯中西悬壶济世,融合古今心怀天下,中医急危重症领军人——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刘清泉教授

学贯中西悬壶济世,融合古今心怀天下,中医急危重症领军人——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刘清泉教授

学贯中西悬壶济世,融合古今心怀天下,中医急危重症领军人——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刘清泉教授徐霄龙【期刊名称】《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40)001【总页数】3页(P157-158,封3)【作者】徐霄龙【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从事中医急诊危重症事业30多年来,他不曾停止对急危重症中西医诊治的探索。

从中医诊疗到西医诊治,从临床实践到基础研究,他将中医与西医融会贯通,将理论与实践互相验证。

“临床需要科研去验证真伪,科研需要临床去体现价值”,在继承祖国传统医学精髓的同时,他也始终关注着世界最新医学研究前沿。

在中西医结合诊治急危重症中作出突出贡献,成为中医、中西医结合危急重症学科的领军人。

他就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教授。

1 临床科研,齐头并进作为临床中医大夫,刘清泉教授饱读经典医籍,掌握最新医学研究进展。

他提倡“源于临床而精于临床”的研究理念,广聚研究英才,在他的研究团队中,有精于临床者,有专于统计者,有通于实验者。

近年来,该团队对急危重症的诊治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病毒感染、耐药菌感染、多脏器衰竭以及急性传染病防控方面。

2017年,刘清泉教授牵头的“突发急性传染病中医药早期临床救治体系及预案研究”,获科技部“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立项,标志着北京中医医院在传染病防治领域处于国内领先位置。

刘清泉教授常说:“祖国医学当中的很多诊疗之所以能传千年不衰是有其科学依据的。

作为接班人,我们需要用现代研究方法证实祖国医学的科学性,并将其弘扬与传承”。

他带领研究团队对目前临床难治的耐药细菌感染、脓毒症进行研究探讨,对新发突发传染病进行攻关,从临床到基础,从单中心研究到多中心研究,作出突出贡献。

此外,“边临床边科研,边科研边临床”,这是他一直秉承的理念与提倡的原则,刘清泉教授认为真正有效的科研需要服务于临床,而真正成功的临床也要验证于科研,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体 的整 体 医学 思 想 ) — 天 人 合 一 观 点 ” 同 当 今 全 世 界 倡 导 — 正
的 人 与 自然 和谐 的观 点 相 合 。 但 天人 合 一 观 在 医 学 界 却 极 少 为 西 医学 界 所 提 及 , 中 医 内部 也 似 乎 越 来 越 淡漠 。 在 中医 学 中的 阴 阳 学说 , 行 学说 有其 唯心 的成 分 , 不 能 否 认 这 些 学 说 都 是 建 五 但 立 在 人 及其 所 处 环 境 “ 完整 性 ” 学说 的基 础 之 上 。 阴 阳学 说 把 对 立 双 方 的 相 互 转 化 看 成 是 一 种循 环 ; 五行 相 生 相 克 , 环 往 复 , 循 无 止 无休 。 “ 病 必求 于本 ”《 治 ( 黄帝 内经 ・ 问 》 阳应 象 大 论 篇 素 阴
参 考 资 料
[ ] 王 一 镗 . 重 创 伤 救 治 的 策 略 : 伤 控 制 性 手 术 [] 东 南 国 防 医 1 严 损 J.

19 ・ 74
中 国 中 医急 症 2 1 年 1 月 第 2 01 1 0卷第 1 期 J T M. o . 0 1 V 12 N .1 1 E C N v 2 1 , o.0, o1

急 症 建 设 探 讨 ・
传统 医学观对 急危重症 医学发展 的启示
陈 志 刚A 陆素 琴
中 国 中 医急 症 2 1 0 1年 1 月 第 2 1 0卷 第 1 1期 J T M. o . 0 1 V 12 N .1 E C N v 2 1 . o.0. o1

1 95 ・ 7
症 状 , 严 重 创 伤 患 者 实 施 的 损 伤 控 制 性 手 术 ( C [3 疑 是 对 D O)-无 1] 对 这 种 思 维 方 式 的肯 定 。当 然 转 变 重 症 医 学 思 维方 式 不 可 能 一 蹴 而 就 , C 方 式 也 是 经 过 了长 时 间 的探 索 才 为 人 们 所 知 和 肯 DO 定 ,但 如 果 医界 普 遍 有 我 国 中医 学 说所 具 有 人 之 整 体 观 点或 许 在 重 症 医学 领 域 可 以少 走 很 多 弯 路 , 免 很 多 不 必 要 的 损 失 。 避 中 医学 重 要 的 观 点 是 “ 人 合 一 ” 这 是 同人 的 整 体 观 是 相 呼 应 天 , 的 , 对 待 重 症 医 学 时不 可 只取 其 一 而 忘 一 , 须 二 者 结 合 。 现 在 必 在 在 医学 界 有 音 乐 疗 法 、 度 疗 法 等 , 偶 见 长 时 间 昏迷 的人 被 温 也 家 人 唤 醒 的 报 导 , 明人 不 是 单 纯 的 生 命 体 , 是 同所 处 的环 境 说 而 相 互 融 合 的有 机 体 ,在 这 种 思维 条件 下 的 医疗 行 为 似 乎 对 人 体 更有利 , 当然 也 需 要 更 多 的 临 床 研 究 和 实 践 。 医学 的思 维 方 式 中
越 来 越 细化 的科 学 研 究 探 究 人 类疾 病 的根 源 。笔 者 试 图 通 过 我 国传 统 医学 观 的 视 点 探讨 我 国 急 危 重症 医学
的 发 展
【 键 词 】 中 医学 关
传统医学观
重症 医学
指 南 》 调 早 期 、 速 、 间断 的正 确 胸外 按 压 , 指 出 室 颤数 分 强 快 无 并 钟 心 肌将 耗 尽 氧 气 和 能 量 ,进 行 短 时间 的胸 外按 压 可 为心 脏 输 送 氧 气 和 能 量 (0 5指 南 中提 示 正 确 按 压 能 提 供 机 体 组 织 正 常 20 氧 供 的 2 %~ 0 5 3 %以上 , 可使 组 织 获 得 接 近 正 常 的 能 量 供应 )提 , 高 通 过 电击 除颤 并 恢 复 自主 循 环 的 可能 性 ,还 有 利 于恢 复 良好 的神 经 系 统功 能 。这 些 理 论 与 方法 已将 组 织 需 ( ) 纳入 到人 缺 氧
苏 扩 展 到 心 肺 脑 复苏 ,也 是 在 原 来 局 限性 思 维 的基 础 上 做 了扩 展, 我们 相 信 随着 医学 的 发 展 , 一 领 域 会有 更 加 广 阔 的发 展 空 这 间 , 许 现在 就 应 该 在 心 肺 脑 复 苏 的基 础 上 提 出 全 身 复 苏概 念 。 也 因此 在 急 危 重 症 医学 领 域 应 该 考 虑 中 医传 统 的“ 整体 ” 医 观 思 大 想 , 求 更好 更 快 的发 展 急 危 重 症 医学 。 以 22 思 维 方 式 不 应 该 僵 化 大 医 观 思 维 方 式 不 是 单 一 的 僵 化 . 的思 维 方 式 , 而是 你 中有 我 , 中有 你 。 现代 医学 模 式 很 好 的证 我 明 了 这一 点 。 目前 的 医学 模 式 是 生 物 一 理 一 会 模 式 , 以治 心 社 所 病 救 人 已不 是 单 纯 的就 病 治 病 , 正所 谓 “ 医 治 国 , 医 治人 , 上 中 下 医治 病 ” 多 少初 为人 医者 应 该 牢记 的信 条 。 代 医 学模 式 是 向 是 现 外扩展的 , 们仍然有缩小模式 , 就是人体一 织一 官 , 我 那 组 器 当然 还 可 以再 缩 小 。例 如淋 巴组 织 疾 病 表 现 就 多 种 多样 , 癌 变 、 从 炎 症 到 A D , 如 癌 症 的治 疗 , 纯 用 化 疗 药 物 和 化 疗 药 物 配 合 IS 再 单 其 它 药物 使 用 , 它们 的副 作 用 会 明 显 不一 致 , 这些 无 不 证 明 了在 诊 断 、 疗疾 病 时要 有 整 体 思 维 方式 和方 法 。 治
重 。究 其 原 因 . 者 认 为 其 本 质 根 源在 于传 播 方 法 、 想 上 的偏 笔 思
差 和 本 位 主 义
21 “ 体 论 ” 想 为 主 , 病 治病 为辅 中 医学 有 自己 的体 系 . 整 思 诊
和研 究 方 法 , 中 医理 论 体 系 向西 医 体 系靠 拢 无 疑 是 南 辕 北 辙 , 将
不 仅 中 医学 的 特 色 与 本 源将 丧 失 殆 尽 , 中医 的用 武之 地亦 无 从 谈 起 , 此 中 西 医结 合 和 中 医诊 疗 疾 病过 程 中绝 对 不 能 放 弃 “ 因 整 体论 ” 的思 想 . 须 将 某 一 疾 患 回 到 “ 的 本 体 ” 去 全 面 思 考 . 必 人 中 急危 重 症 在 救 治 过 程 尤 其 应该 如此 。其 实 很 多 基 础研 究 已 应用
3 转 变 重 症 医 学 思维 目前 急危 重 症 医 学 随 着 医 院 1 U 的普 及 。 展 的势 头 越 来 C 发
传 统 中 医学 中人 文 思想 的 主线 —— “ ” 已被 众 多 医 家 、 仁 社 会 所 认 同 。 医学 被 称 为 “ 术 ” 德 艺 双 馨 的 医者 被 称 为 “ 医 ” 仁 , 仁 。 在 中 医学 界 还 有 一 种 极其 重要 “ 的 整 体观 、 人 自然 观 ( 神 、 身 形 心
不 是 来 自于 某 个 圣 贤或 医 家 ,而 是 在 长 期 的 医学 实 践 中形 成 和
袭 时 , 个 身体 都 可 能 受 到 影 响 。 因此 即使 人 的 很小 部分 受 伤 . 整
全身就感到疼痛 , 因为 各 部 分 是 相 互联 系 的 ” 。现 代 医学 已成 为 囊 括 探 索 生 命 奥 秘 、 治疾 病 、 进 健 康 、 解 病 痛 的一 个 庞 大 防 增 缓 的综 合 体 系 E, 学 技 术 的 发 展 方 向 与人 类 的 根 本 目的是 一 致 4医 ] 的 ,天 人 合 一 ” 应 成 为 现 代 医学 的理 想 目标 。 “ 理 在实 践 中实 现 这 种 理 想 并 非 易 事 , 有 漫 长 的 路要 走 。 们 应 为 实现 医疗 技 术 的 还 我 最 优 化 和 最 合 理 化 而采 纳 和 运 用 一 些 传统 的 医学 观 点 。
江 苏省 镇 江 市 急救 中心 ( 苏镇 江 2 2 0 ) 江 10 3
中图 分 类号 :2 8 文 献 标 志码 : 文 章 编号 :0 4 7 5 2 1 ) 1 19 — 2 R7 A 10 — 4 X(0 1 1- 74 0
【 要 】 2 纪 以来 , 着 现 代科 学 技 术 的 突 破 性 进 展 , 国 医疗 技 术 取 得 了 巨 大 进 步 , 摘 0世 随 我 中医 学 也 力 图通 过
图通 过 越 来 越 细 化 的科 学 研 究 探 究 人 类 疾病 的根 源 。笔 者 试 从
传 统 医 学 观 点 探讨 我 国急 危 重 症 医 学 的 发展 . 更 快 走 出 “ 叶 以 一
障 目 . 见 泰 山” 不 的境 地 。 1 我 国 传 统 医 学 观 的经 典
的整 体 机 能 , 不 是 仅 仅 单 纯恢 复心 跳 节 律 ; 如 现 在 将 心 肺 复 而 再
这 一 普 遍 联 系 的方 法 , 如 (0 0国 际 心 肺 复 苏 及 心 血 管 急 救 例 ( 1 2
△通 信 作 者
维 的局 限 了 。 们 可 以尝 试 跳 出这 种 思 维模 式 , 我 开始 就 以预 防 为 主 . 节段 性 缓 解 某 一 症 状 , 不 完 全 集 中力 量 去 纠 正 某 一 特 定 即 却
第 五 )如 果 在 对 待 急 危 重 症 时 , 一 分 整 体 的观 点 和 诊 疗 的意 , 多
识 . 具 有 不 可估 量 的价 值 。 将
2 目前 急危 重 症 医 学 中 的 思维 局 限
“ 症 看 西 医 , 病 靠 中医 ” 乎 已成 为 中 国 人 的 一种 传统 , 急 慢 似 医 学 院 校学 西 医 的学 生 通 常 也 认 为 中 医 是伪 科 学 , 形 而 上 的 , 是 只 有 西 医 是 真科 学 , 有 西 医才 能 真 正 治 病 救 人 。 国 近几 年 特 只 我 别 注 重 中 西 医 结 合工 作 .但 因为 思 维 局 限 和 市场 化 的导 向 以及 疗 效 的认 可 度 、培 养模 式 等等 原 因 ,使 得 这 项 工作 也 是 困难 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