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计划

合集下载

嫦娥工程中国探月计划方案

嫦娥工程中国探月计划方案

嫦娥工程中国探月计划方案一、嫦娥工程的任务目标1. 探测月球表面嫦娥工程的首要任务是探测月球表面,了解其地质结构、地形特征和岩石成分。

通过对月球的地貌和地壳构造的研究,可以为月球科学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同时也为未来月球探测和建设提供基础数据。

2. 收集月球样本嫦娥工程还致力于收集月球样本,分析其成分和结构,以了解月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为太阳系的早期演化提供重要线索。

3. 研究月球环境嫦娥工程将研究月球的大气、电磁场和射线环境,了解月球的物理特性和环境条件,为未来载人登月和月球基地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4. 发展月球探测技术嫦娥工程还旨在发展月球探测技术,包括软着陆、巡视探测、月面采样和返回等技术,为未来的月球探测和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二、嫦娥工程的科学意义1. 了解太阳系的演化历史月球是太阳系中的一个重要天体,它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通过对月球的研究,可以了解太阳系的演化历史,包括行星的形成和地壳的演化过程。

2. 探寻月球的资源和可能性月球可能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稀土元素、钛矿石和氦-3等。

通过对月球的探测和研究,可以了解月球的资源分布和可能性,为未来的空间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3. 探索外层空间的环境月球是太空环境的一个重要观测点,它的大气、射线和电磁场等环境特性对太空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月球环境的研究,可以了解外层空间的环境特性,为未来太空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4. 为未来载人登月和月球基地建设做好准备未来,人类可能在月球上建立基地,甚至实现载人登月。

通过对月球的探测和研究,可以为未来的月球探测和建设做好准备,包括选择合适的着陆点、建立月球基地和开展月球资源开发等。

三、嫦娥工程的技术路线嫦娥工程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轨道探测、软着陆、巡视探测、月面采样和返回等技术。

这些技术将逐步发展和完善,实现对月球的系统、全面和深入探测。

1. 轨道探测轨道探测是对月球表面和环境的首要观测方式,通过载荷对月球表面的地形、地质和环境进行探测。

嫦娥登月计划

嫦娥登月计划

嫦娥登月计划嫦娥登月计划,是中国国家航天局于2004年启动的一项月球探测计划,旨在实现中国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巡视和返回地球的目标。

嫦娥一号于2007年成功发射,成为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标志着中国航天探索迈出了重要一步。

嫦娥二号于2010年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软着陆和巡视任务,为中国航天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嫦娥三号于2013年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着陆和巡视任务,成功释放了月球车玉兔号,为中国航天探索开辟了新的篇章。

嫦娥四号于2019年成功发射,成为世界首颗成功软着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实现了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任务,成功释放了月球车玉兔二号,为人类对月球深度探测提供了重要数据。

嫦娥五号于2020年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样品返回任务,成功采集了月球样品并安全返回地球,为中国航天探索贡献了重要成果。

嫦娥六号于2020年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样品返回任务的续航,成功采集了月球样品并安全返回地球,为中国航天探索再次取得重要突破。

嫦娥七号于2023年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南极着陆和探测任务,成功释放了月球车玉兔三号,为中国航天探索开创了新的先河。

嫦娥八号于2024年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南极着陆和探测任务的续航,成功释放了月球车玉兔四号,为中国航天探索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嫦娥登月计划的成功实施,不仅为中国航天探索树立了光辉的里程碑,更为人类对月球的深度探测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为人类探索宇宙、探索未知开辟了新的道路。

嫦娥登月计划的每一次成功,都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成就,也是中国航天人不懈努力的结晶。

嫦娥登月计划的未来,将继续为中国航天探索注入新的动力,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贡献更多的成果。

中国的登月计划

中国的登月计划

中国的登月计划中国的登月计划,也被称为嫦娥工程,是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推出的一项宇宙探索计划,旨在在未来探索更多月球的科学研究和探索。

这项计划从2004年开始,是中国航天史上一个里程碑的时刻。

嫦娥工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7年发射的“嫦娥一号”探测器,它成功地进行了月球轨道测距和成像的任务,并返回高清晰度的数据。

它还在月球上的一些区域放置了一些标志和国旗,并且在登月探测器上放置了一个电子版的中国国旗。

第二阶段主要是2013年发射的“嫦娥三号”任务,这是中国首次将探测器成功地送入月球表面。

这个探测器也携带了一个月球车,可以进行在月球上的探索,解锁月球的一些秘密。

这次任务是中国第一批月表采样和返回任务,并在历史上成为了全球第三个在月球表面采集金属的国家。

第三阶段是“嫦娥四号”任务。

它于2018年1月发射并成功着陆在月球表面的另一个区域,成为了第一次人类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的国家,并且这项任务在月球表面进行了各种科学实验和观测,包括月面和地球的低频射电天文观测和化学成分分析。

中国的登月计划表明了该国对于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和投入,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跨越式进展。

这些任务的成功不仅对中国航天行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国际航天界的贡献也非常重要。

中国目前正在计划第四阶段的嫦娥工程,计划在2023年左右发射采样回收任务,进行月球样本的归来探测,并计划将探索重点聚焦在月球南极区域。

预计这样的任务将揭示月球形成、演化的一些秘密,从而更好地理解太阳系和宇宙本身的进化历史,使中国在未来的航天竞赛中保持先进和领先地位。

综上所述,中国的登月计划一直在推动其宇宙探索技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使得该国成为航天领域一个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

这还将促进中国不断地向着更远的太空探索的目标前进。

实用类文本中国探月计划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广东深圳中考语文试题)

实用类文本中国探月计划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广东深圳中考语文试题)

(四)实用文本阅读。

【材料一】2007 年,中国探月计划中的第一个绕月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它的名字叫“嫦娥”,取自我国上古时代“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探月的探测器用嫦娥之名正式取其奔月神话的意境。

更有意思的是,月宫中有一只与嫦娥相伴的玉兔,“玉免”被用来命名嫦娥号的月球巡视器,使得我国的探月工程与神话故事相契合为科学技术增添了几许神秘浪漫色彩。

“天问”行星探索计划的第一个搜索目标就是火星。

2020 年 7 月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并于今年 5 月 15 日成功登陆火星。

随后它所携带的执行任务的火星车开始工作。

此前,这台火星任务车通过网络投票,正式被命名为“祝融号”【材料二】从“神舟”到“嫦娥”“玉兔”再到“天宫”“天问”,中国人民把对遥远星空和未知宇宙的无尽憧憬寄托在这些美好的名字之中。

此次“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搭载的火星车名为“祝融”。

祝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火的应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驱散黑暗,带来温暖。

“祝融”号寓意点燃中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航天人不断超越自我,逐梦星辰【材料三】玉兔探月日记大家下午好!我是玉兔号,现在我在月球上向大家问好!我现在终于可以摆脱飞行中的各种锁定机构,让大家看看我的“芳容”啦!我身高 1 米 1,身长 1 米 5,身宽 1 米,体重 140 公斤,比普通的兔子大多了吧!什么?有点胖?你们不许嫌我胖,硏制我的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爷爷都说,我比苏联美囯的月球探测器苗条多了,而且有很多独特的功能。

没办法,人家稍微有点重嘛。

还有啊,我的腿是六个金属轮子,能够前进、后退、行进间转向,具备 20 度爬坡和 20 厘米高度的越障能力。

在地球上,人们常用成语“动若脱兔”形容动作敏捷。

但是,为了我的安全,月球上我每小时顶多走 200 米。

我的设计者孙泽洲叔叔说,暂不追求速度,更重要的是,要完成各项科学探测。

11. 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 从嫦娥号到体现了中国航天发展的宏伟蓝图B. 玉兔号有六个金属轮子,比美国苏联的月球探测器体积小。

简述中国探月计划

简述中国探月计划

简述中国探月计划引言中国探月计划,也被称为“嫦娥工程”,是中国国家航天局的一项重点工程。

该计划的目标是实现中国的月球探测和探测技术的发展,并在未来实现人类登月的目标。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探月计划的历程、成就和未来计划。

1. 历程中国探月计划的历程可以追溯到2007年。

当时,中国国家航天局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探测器,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将探测器送上月球的国家。

嫦娥一号探测器主要任务是进行勘测和空间环境探测。

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国陆续成功发射了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和嫦娥五号等一系列探测器,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和样品返回等重要任务。

2. 成就中国探月计划取得了多项重要的成就。

首先,嫦娥三号是中国第一个实现月球软着陆任务的探测器,成功将“玉兔”月球车送上月球表面。

此后,嫦娥四号于2019年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开展科学探测工作,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着陆并工作在月球背面的人造器件。

嫦娥五号任务于2020年成功带回月球样品,成为时隔44年后再次实现月球样品返回的国家。

这些成就使得中国航天技术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3. 未来计划中国探月计划的未来计划包括多项重要任务。

首先,中国计划在2023年左右发射嫦娥六号任务,进行月球南极采样和返回任务,这将是中国探月计划的重要里程碑。

其次,中国还计划继续发展火星探测技术,有望在2030年左右实现火星探测器的发射。

此外,中国还将在探测器技术、月球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希望能够在未来实现人类登月的目标。

4. 影响与展望中国探月计划的成功对于中国航天事业和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该计划提高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国际声誉和地位,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实现月球探测的国家。

其次,通过该计划的实施,中国航天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升,提高了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的竞争力。

此外,中国探月计划还为中国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样本,推动了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

中国月球探测计划

中国月球探测计划

中国⽉球探测计划2019-10-09主讲标题:《中国⽉球探测计划——“嫦娥⼯程”》专家精彩语录:我们甚⾄还提供给澳门、⾹港、台湾的⼤学,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不管谁做出成果来,都是中国⼈的成果,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

⽬前,“嫦娥⼀号”的科学数据已经在⽹上公开,提供给全世界的科学家使⽤。

⼈物⼩传:欧阳⾃远系中国科学院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天⽂台⾼级顾问,中国⽉球探测⼯程⾸席科学家,中国矿物岩⽯地球化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学、南京⼤学、中国科学技术⼤学等⼤学兼职教授,天津理⼯⼤学和贵州⼤学名誉校长,《环境科学》、《地球与环境》等杂志主编。

他是我国天体化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专著9部、合作主编专著14部、在国内外430篇。

曾获全国科学⼤会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家⾃然科学奖和中国科学院⾃然科学奖等奖项。

1992年,我国⽴项了载⼈航天项⽬,表明中国具备了探测⽉球的能⼒,在技术上已经达到要求,在经济上也有这个实⼒了,所以我们向国家提出要做“中国开展⽉球探测的必要性可⾏性研究”。

研究完成以后通过了答辩,效果⾮常好。

国家要求我们进⼀步做“⽉球探测发展战略及长远规划的研究”,⼜通过了答辩。

国家⼜要求我们具体设计我国的第⼀次⽉球探测⽅案,我们据此完成了“我国⽉球探测资源卫星的科学⽬标与有效载荷配置”研究。

⼀直到2003年中央专委同意⽴项。

2004年1⽉23⽇,总理亲⾃批准中国绕⽉探测⼯程⽴项,前后论证10年终于得到了国家的⽀持。

总理批⽰:“探⽉绕⽉探测是⼀项复杂的多学科⾼技术的集成的系统⼯程。

要统筹兼顾,合理确⽴科学和⼯程⽬标,充分调动各⽅⾯的科研资源,加快各⼤关键技术的攻关⼒度,各部门要精⼼组织,团结协作,⾼标准,⾼质量,⾼效率地完成绕⽉探测⼯程任务。

”中国的⽉球探测分为三⼤步:第⼀步探⽉,探⽉就是不载⼈对⽉球的探测,即⽆⼈⽉球探测;第⼆步登⽉,即载⼈登⽉;第三步驻⽉,即建⽴⽉球基地。

中国探月过程中的收获

中国探月过程中的收获

中国探月过程中的收获
中国探月计划是自2007年启动以来的国家级科技工程。

探月
计划的目标是通过探测月球,为人类认识及利用太阳系和地球带来重要的资源。

以下是中国探月过程中的收获:
1. 技术水平大幅提高:中国探月计划的推进,促进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包括火箭运载技术、深空探测技术、软着陆技术等等。

2. 打破空白:中国的探月计划,填补了我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的空白,跻身世界上探月能力最强的国家之列。

3. 科学成果大量涌现:中国探月计划取得的科学成果丰硕。

我国的玉兔、嫦娥等多个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进行了多项科学实验、观测等任务。

掌握了大量月球的地质成分、地形图、岩石分布等重要信息,为深化月球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4. 国家形象空前提升:随着中国探月计划的推进,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得到了空前提升,进一步展示出了中国科技的强大实力。

5. 为未来探索奠定基础:中国探月计划还为人类深入探索太空和月球,创建基地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探月计划

中国探月计划

中国探月计划中国探月计划,是中国国家航天局自2004年开始实施的一项重大国家科技工程,旨在实现中国人探测器登月、巡视月球、采集样品并返回地球的目标。

中国探月计划分为三步走战略,即绕、落、回。

其中,绕指绕月飞行,落指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回指从月球表面返回地球。

中国探月计划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于提升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探月计划的实施,需要克服诸多技术难关。

首先,要实现绕月飞行,需要克服太空飞行器对月球引力场的精确控制技术,确保飞行器能够稳定地绕月飞行。

其次,要实现在月球表面软着陆,需要克服月球着陆器的减速、着陆和安全控制等关键技术,确保着陆器能够安全着陆并稳定运行。

最后,要实现从月球表面返回地球,需要克服月球样品返回舱的采样、封存和返回等关键技术,确保样品能够安全返回地球并得到有效保护。

中国探月计划的实施,对于推动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中国探月计划,中国航天技术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中国未来深空探测任务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中国探月计划的实施,也将为人类探索月球和深空的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为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探月计划的实施,对于提升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中国探月计划,中国航天事业将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为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注入新的动力。

同时,中国探月计划的实施,也将为国际航天合作提供更多机会,推动人类共同探索宇宙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探月计划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于推动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提升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国家航天局将继续秉承“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不断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为人类探索宇宙的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探月计划
【摘要】
阐述中国探月计划的诞生及其发展历程;发展探月计划对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作用;简述本人经过学习空间科学课程后的学习感想。

【关键词】
探月计划诞生发展作用课程学习感想
【正文】
中国在2004年2月十三日公布首次探月计划——嫦娥计划。

计划分“绕、落、回”三个发展阶段,首期“嫦娥一号”绕月工程,总投资14亿元(一个比较常见的比喻是:“第一次探月工程的花费也就相当于修建两三公里地铁的钱。

”),将在2007年以前发射一颗绕月卫星。

此后10年间,中国将陆续进行月球车在探月软着陆以及机器人月壤采样工作。

我国探月大致的诞生以及发展历程经过了以下几个过程:
○1我国探月计划诞生:
1995年,“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提出并下达了“我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课题。

2000年11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

2003年,完成绕月探测工程的综合立项论证工作
2003年,国务院同意探月工程的第一阶段“绕月探测工程”立项。

2004年,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工程命名“嫦娥1号”工程,中国探月工程第一期正式启动,绕月工程各项研制工作也全面展开。

目标是要在2007年之前发射一颗绕月探测卫星。

○2探月计划具体实施—“嫦娥”发射:
2004年9月,绕月探测工程总体和各系统的详细方案设计完成。

2005年,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初样研制基本完成,通过了整星结构测试、卫星耐热性能测试以及通电性能测试等专项试验。

2006年,完成月球探测卫星正样产品的设计、研制、总装、测试、试验、发射及飞行试验。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2007年11月5日,嫦娥一号成功实施首次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绕月轨道。

2007年11月7日,嫦娥一号卫星进入环月轨道。

2007年11月26日,温家宝总理为我国第一幅月图揭幕,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2008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圆满完成一年任务,所有载荷均开展了有效的科学探测,获得了超过1.37TB的科学探测
数据。

2008年11月12日,发布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

这是目前世界上已公布的最清晰、完整的月球影像图。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圆满完成使命。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2012年左右,嫦娥三号。

我国探月工程的意义何在?
首先探月工程四大任务是:
一、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精细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和地貌单元,进行月球表面撞击坑形态、大小、分布、密度等的研究,为类地行星表面年龄的划分和早期演化历史研究提供基本数据,并为月面软着陆区选址和月球基地位置优选提供基础资料等。

二、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主要是勘察月球表面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钛、铁等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绘制各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图,月球岩石、矿物和地质学专题图等,发现各元素在月表的富集区,评估月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等。

三、探测月壤厚度,即利用微波辐射技术,获取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数据,从而得到月球表面年龄及其分布,并在此基础上,估算核聚变发电燃料氦-3的含量、资源分布及资源量等。

四、探测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

月球与地球平均距离为38万
公里,处于地球磁场空间的远磁尾区域,卫星在此区域可探测太阳宇宙线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等离子体,研究太阳风和月球以及地球磁场磁尾与月球的相互作用等。

通过嫦娥探月的几项任务,我们可以得出探月计划对我国的几点重大意义:
从政治领域来看,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体现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以及相关的尖端科技,是中国发展软实力的又一象征,表明了中国在有效地掌握和利用太空巨大资源、实现科研创新、凝聚民心、增强国家竞争力等一系列远大目标的决心与行动。

嫦娥奔月的成功,还意味着在国际空间开发和探测上,中国必将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具有发言权。

这也是中国在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后,要求成为国际空间站第17
个成员国的原因所在。

从经济领域来看,将带动信息、材料、能源、微机电、遥科学等其它新技术的提高,对于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进步和深空探测的深入,对相关材料的需求必将促进相关行业、产业得到更大的发展。

同时,月球上特有的矿产资源和能源是对地球上矿产资源的补充和储备,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月球表面具有极其丰富的太
阳能,月壤中蕴藏的丰富的氦-3也能提供新型核聚变的材料,应用前景广阔。

从军事领域来看,表明我国的导弹打卫星和激光摧毁卫星的技术已经日臻成熟。

从科技领域来看,将促进中国航天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和中国基础科学的全面发展。

月球探测将推进宇宙学、比较行星学、月球科学、地球行星科学、空间物理学、材料科学、环境学等学科的发展,而这些学科的发展又将带动更多学科的交叉渗透。

从文化领域来看,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探月给人类本身带来了社会发展理念的“颠覆性改变”,人类第一次将思维与身躯同时挣脱地心引力的束缚,进入到地球以外的无限宇宙空间中,实地接触了月球表面,人类之前所摸索出的各种科学理论得到部分验证或反证。

人类文明编年史从国家疆域、地球视野进入到“光速世界”,堪称又一大跨越!
学习空间探索的个人感想:
通过半个学期的对空间探索的学习,本人有三点学习感受:
一、
通过学习空间各种形体现象,本人在对空间科学的发展有了较
深的认识,具体详细的了解了有关日地行星及太阳系八大行星
的主要信息,并且也粗略的对银河系等宇宙空间进行了了解。

二、
空间探索事业的进行正是需要我们这一代的怀揣航天梦想的大
学生去积极参与,只有国人通过一代代的努力和对航天梦想的传承才能让我国最终成为航天大国的梦想得以实现。

三、
我国在空间探索方面与欧美日等航天科技较为发达的国家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还需在航天人才的培养增加更多的投入,以使我国掌握并拥有更多的核心的航天技术。

本文参考文献:《大众天文学》-------作者:[法]C.弗拉马里翁;中国航天网;网易新闻;新浪新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