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论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论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70115Z10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论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Theory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时/学分:48/3先修课程:文学原理中国古代文学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教材:张少康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教学参考书:郭绍虞等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罗根泽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王运熙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中国古代文论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必修课程,本课程讲授的对象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十分悠久,内容极为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表现了具有民族传统和东方特色的审美理想和趣味。
这门课程的开设,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重要论著和观点,深入领会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传统和艺术精神,而且还能与中文系其它主干课程,特别是文学原理、西方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史等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参照比较,为当代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课程的开设,有益于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文学实践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由于古代文论历史悠久,时代跨度很大,材料浩如烟海。
所以古代文论的学习,理解课程的基本要求,掌握重要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
按照汉语言文学培养方案的要求,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熟读古代文论的几本经典原著,学习经典作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第二,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历史线索、最有代表性的文论思想与观点有一个基本了解,并能将其运用于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第三,将古代文论的学习与古代文学的学习、与古代艺术的了解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文学和艺术修养;第四,将古代文论的学习与古代哲学的学习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结合起来,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1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1)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本门课程教学,使学生能以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为轴线,获得我语文学艺术起源、发展、演变的基本认识;系统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现象、代表作家、经典作品、代表性文体形式等。
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使其能对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代表作家、经典作品选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乃至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进行科学地判断和评价。
培养提高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典籍的阅读理解、分析鉴赏能力,以及研讨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和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操和审美修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成以下几方面的目标:课程目标1: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和丰富的文学现象,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高爱国情操。
同时,探究先民文化创造的辉煌与艰辛,培养终身学习专业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支撑毕业要求1[师德规范];7[学会反思])。
课程目标2:通过学习,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大致脉络,背诵相当数量的经典诗文,具有分析、解读多样经典文本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
课程目标3: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致力于丰富和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
通过学习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文化,并具备跨学科的知识。
同时,本课程还将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反思能力。
通过学会分析和解决学科问题以及教育教学问题,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支撑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和7[学会反思]。
课程目标4:初步掌握对早期文化现象的解读和理解,提高对早期文献的鉴赏和分析能力,培养学无止境的意识。
针对复杂的学科问题,能够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探讨。
或通过作业、小论文等形式,表达自己在学科学习中的心得体会,严谨准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满足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7[学会反思];毕业要求8[沟通合作])。
古代文论大纲

《中国古代文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把握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掌握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水平。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基础知识、基本发展线索,了解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传统与民族特色,了解本学科的学术研究动态;培养学生从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学习与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他们阅读专业文献的理论素养和分析能力。
三、学时分配以表格方式说明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传统与现代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及分期。
本章主要内容:一、什么是中国古代文论二、中国古代文论的分期三、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四、如何学习中国古代文论本章重点难点: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分期,初步接触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
本章参考文献: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张少康等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陈良运:《当代文论建设中的古代文论》,《文学评论》,2000年2期陈昌恒:《古代文论的百年研究与世纪前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4期罗宗强:《近百年中国古代文论之研究》,《文学评论》1997年2期党圣元:《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和体系》,《文学评论》1997年1期包兆会:《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江海学刊》2001年5期蒲震元:《现代诠释与微观考辨——再谈古代文论的现代价值转型》,《文艺研究》1998年3期代迅:《中国古代文论:两种言说方式及其现代命运》,《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3期本章思考题:1、什么是中国古代文论?其基本特点有哪些?2、古代文论大致可以分成几个时期?3、如何评价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第一节、什么是中国古代文论1、《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一门专业理论课程2、“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一个文化断代概念第二节、中国古代文论的分期1、分期的依据2、常见的分期第三节、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1、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与形态2、转型的背景3、转型的实绩4、文化认同危机第四节、如何学中国古代文论1、中国古代文论与哲学、历史学的关系2、中国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作品的关系3、考据与证悟4、具体方法、顺序第一章、先秦道家文论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道家的思维方式和主要观念。
中国古代文论教案

中国古代文论教案古代中国文论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讲述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代表性人物,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提高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思辨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认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代表性人物和他们的主要观点;3.培养学生运用文论方法进行文学鉴赏和批评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和特点;2.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历程;3.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主要观点;4.文学批评方法和文学鉴赏的基本技巧。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和特点步骤一:导入1.通过展示一幅中国古代文论家的画像或书法作品,引起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的兴趣;2.通过简短的普及小故事,介绍学习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性和意义。
步骤二:讲授1.解释文论的概念和作用;2.介绍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如注重修饰文辞、强调审美情感等;3.讲解中国古代文论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第二课: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历程步骤一:导入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文论作品,并让学生品读,引发他们对于不同时期文学批评风格的思考和讨论。
步骤二:讲授1.按照时代顺序,介绍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历程,如魏晋文学批评、唐代经学文论、宋代诗社文论等;2.讲解每个时期文论观点的变化和特点。
第三课: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观点步骤一: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古代文论家的画像、名言或者其代表作品,引起学生对于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步骤二:讲授1.介绍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性人物,如刘勰、韩愈、柳宗元等;2.讲解每个人物的主要观点和对于文学批评的贡献。
第四课:文学批评方法和文学鉴赏的基本技巧步骤一:导入通过提问和展示文学批评的实例,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
步骤二:讲授1.介绍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如描写分析、主旨分析等;2.讲解文学鉴赏的基本技巧,如理解寓意、品味审美等。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教学大纲黄震云编写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000 目录前言 (1002)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1002)二、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002)三、学时安排,总36学时 (1002)《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学时安排表 (1002)四、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003)第一章导论 (1004)一、中国古文论的基本资料 (1004)二、中国古文论的创作构思、方法论 (1004)三、中国古文论的创作源泉、风格论 (1004)四、中国古文论的创作价值、审美理想论 (1004)五、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1004)六、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论 (1004)复习与思考题 (1004)拓展阅读书目 (1004)第二章 先秦文论选读 (1005)第一节《尚书.尧典》选读 (1005)第二节《论语》选读 (1005)第三节《孟子》选读 (1005)第四节《荀子》选读 (1006)第五节《庄子》选读 (1006)复习与思考题 (1006)拓展阅读书目、论文 (1006)第三章两汉文论选读 (1007)第一节《毛诗序》 (1007)第二节司马迁文论选读 (1008)第三节王充《论衡》选读 (1008)复习与思考题 (1008)拓展阅读书目、论文 (1008)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选读 (1009)第一节曹丕《典论 . 论文》 (1009)第二节陆机《文赋》 (1009)第三节刘勰《文心雕龙》选读 (1010)第四节钟嵘《诗品序》 (1010)复习与思考题 (1010)拓展阅读书目、论文 (1011)第五章 隋唐五代文论选读 (1012)第一节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1012)第二节皎然《诗式》选读 (1012)第三节白居易《与元九书》 (1013)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第四节韩愈《答李翊书》、《送孟东野序》 (1013)一“不平则鸣”说 (1013)二“气盛言宜”说 (1013)第五节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 (1014)一、“韵味”说 (1014)二、“思与境偕”说 (1014)三、“韵味象景”论 (1014)复习与思考题 (1014)拓展阅读书目、论文 (1015)第六章 宋金元文论选读 (1016)第一节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1016)第二节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送参寥师》 (1017)一、《书黄子思诗集后》 (1017)二、《送参寥师》 (1018)第三节李清照《论词》 (1018)第四节严羽《沧浪诗话》选读 (1019)第五节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1020)第六节张炎《词源》 (1021)复习与思考题 (1022)拓展阅读书目、论文 (1022)第七章明清文论选读 (1023)第一节李贽《童心说》 (1023)第二节袁宏道《叙小修诗》 (1023)第三节叶燮《原诗》选读 (1024)第四节袁枚《随园诗话》选读 (1024)第五节李渔《闲情偶寄》选读 (1025)第六节金圣叹批评《水浒传》选读 (1025)一、关于才子书 (1025)二、关于“因文生事” (1025)三、关于创作个性 (1026)复习与思考题 (1026)拓展阅读书目、论文 (1026)第八章近代文论选读 (1027)第一节刘熙载《艺概》选读 (1027)第二节王国维《人间词话》选读 (1028)一、境界说 (1028)二、“隔”与“不隔”说 (1028)三、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说 (1028)四、王国维文艺美学思想的意义和影响 (1028)复习与思考题 (1028)拓展阅读书目、论文 (1029)1001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002前言《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教育部颁布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指定的必修课程,是结合古代文学批评与理论、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教学的相关配套课程。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主要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贡献,总结古代文学理论中值得借鉴的有益因素,争取古为今用,为繁荣当代文学创作、建设当代文学理论做贡献。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优秀作家作品层出不穷。
同时,人们也从来没有停止对文学的深刻思考。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文学的起源、性质、作用、价值、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对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的创作动机、创作心态、创作技巧等的研究不断深化,对各种文体发生、发展、兴盛、衰落的过程与原因的了解不断加深,理论探索与文学创作交叉影响。
考生通过《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的学习,应该能够系统掌握以上内容。
具体要求:首先是借助注释通读各篇选文,了解该篇产生的时代背景,所表达的文学观点,所使用的相关概念;其次是认真阅读每篇选文后的说明,加深对本篇理论的来龙去脉、所涉及的理论范畴的理解,争取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第三,最好能精读文论中涉及的相关文学作品,结合作品进一步理解有关理论知识,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关系极为紧密,与文学概论等相关课程也有一定联系。
本课程是历代文学批评家运用一定的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发展规律进行思考、讨论、评价的结晶,既有对文学本体的思考,也有对文学与社会、文学与自然等等关系的探询。
因此,考生如果能认真学好上述有关课程,本课程的相关内容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并掌握。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先秦部分(一)课程内容本部分主要选录了《尚书·尧典》《诗经》《论语》《墨子》《荀子》等先秦典籍中关于文学的论述,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文学思想。
(二)学习要求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解这一时期人们对文学的起源、文学的作用与价值等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论》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论英文名称:Classic Chinese Literature Theory课程代码:011301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分学时数:2学分36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学、文秘教育、对外汉语修订人:袁愈宗修订日期:2007年3月10日审核人:陈雪军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审订人:莫其逊审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它与西方文论、马列文论共同构成文艺学学科和文学概论课程的三大基础课程群。
(二)课程目的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是以中国关于文学理论的文字材料为对象,系统地总结和介绍中国古人对文学的认识和看法,阐释古人提出的文学理论范畴、术语,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形成发展的社会文化原因。
本课程具体达到目标是:1.了解中国文学理论历史发展的线索;2.理解中国重要的文论范畴、术语和命题;3.体悟中国古代文论直觉体验的思维方式;4.在积累一定的古文论知识基础上,对古代文论的现代性做出思考。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先秦时代的文学观念(6学时)本章重在介绍儒家和道家的文论思想,使学生对先秦文论有一个宏观的认知。
讲授内容:1.孔子的文论思想。
2.孟子的文论思想。
3.荀子的文论思想。
4.先秦道家的文论思想。
第二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4学时)本章重点在于介绍经学语境下的文论思想。
讲授内容:1.《乐记》与《毛诗序》。
2.司马迁、班固的文学思想。
3.扬雄的文学思想。
4.王充的文学思想。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8学时)本章重点在于了解此时期各文论家的重要命题,难点是把握刘勰《文心雕龙》结构体系、思想内容。
讲授内容:1.曹丕的《典论·论文》。
2.陆机的《文赋》。
3.刘勰的《文心雕龙》。
4.钟嵘的《诗品》。
第四章隋唐五代的文学理论(4学时)讲授内容:1.皎然的《诗式》。
中国古代文论教学大纲

《古代文论》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古代文论》是为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高年级设置的考查基础课,本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化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程,其基本内容是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在各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各个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概貌和走向,从而使学生更理性地更丰富地更深层地了解文学作品。
在本课程的具体学习时,一方面要注意文论作品是了解文论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还应在此基础上了解和把握理论批评的“史”的发展脉络,把“作品”与“史”结合起来,在广泛的联系中而不是孤立静止地去学习文论,以便更加清楚地掌握文论的理论价值及传承的文学传统。
(一)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古代文论,更加完整地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学。
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批评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关系。
与西方文论相比,中国古代文论与创作实践和审美鉴赏结合得更紧,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更为直接,体现了中国文学的美学观念。
2、了解中国古代文论,是在学习过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特点和规律的重要途径。
3、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立足在学习和总结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对更好地推动当前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运动,有着不可忽视的实践性意义。
(二)教学要求1、能概括地描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总体特点和纵向发展的脉络;理解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其形成发展的社会文化原因。
2、掌握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上主要理论家的著作及其所提出的文学理论范畴、术语;掌握这些理论对文学发展的指导意义。
3、能够运用所学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知识(包括文学本原论、文体论、文学风格论、文学创作论、文学发展观、文学鉴赏论、意境理论等),对某种文学现象或某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进行分析评论。
4、能够熟记部分文学理论家有代表性的精辟语句。
二、教学内容第一讲先秦文论(-)概述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的文艺思想,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文艺观念,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极其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riticism and Theories with the cours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and the Classical works. It will help students to deepen the apprehension of Literature Theories with Literature Phenomena, Literature Thought, Literature School and Works, to realize the specialty and valu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Theory, to raise their theoretical ability of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and critique, to increase the knowledg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iterature.
教学内容 学时 教学方式 作业及要求 基本要求 考查方式
中国文论的
阅读相关资 掌握文论
特征
3
讲授/讨论
料
讨论 特征
古代文论的
3
讲授/思考
阅读相关资 掌握文论 讨论
得失
讨论
料
新趋势
阅读《文心
文化大传统
雕龙·原道》 掌握什么
与原道
3
讲授/讨论 与韩愈《原 是道统
讨论
道》
*教学内容、进度安排及 要求
诗言志
课程教学大纲(course syllabus)
*学习目标(Learning Outcomes)
1.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及文化价值的认识。(C3) 2.提升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C6) 3.培养学生分析、讨论中国文论的能力。(B11) 4.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文论的文化起源、文化结构、审美习性以及思维模式。 (A5.1)
朱自清的 掌握诗言
6
讲授/讨论 《诗言志 志与赋诗 讨论
辨》
言志
(Class Schedule & Requirements)
孔子诗论
掌握仁的
陈述与点
6 讲授/讨论 阅读《论语》 价值及相
评
关文论
阅读《老子》 掌握自然
老子艺术精
陈述与讨
神
6 讲授/讨论 及陆机《文 的价值及
论
赋》
相关文论
孟子文论
6
阅读/讲授/ 阅读《孟子》 掌握孟子
讨论
讨论
及韩愈文论 的文论
庄子文论
阅读《庄子》
掌握庄子
6
阅读/分析/ 及曹丕、袁 的艺术精
讨论
讲授
宏道等人文
神
论
魏晋文论 文心雕龙
3
阅读/分析/ 阅读相关资 掌握魏晋
讨论
讲授
料
人的文论
掌握刘勰
6
阅读/分析/ 阅读《文心 的文论思
讨论
讲授
雕龙》
想
*考核方式 (Grading)
期末论文(40%);期中测验(30%);平时表现(30%) Term paper (40%); mid-term test (30%); regular performance (30%)
The cours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Theory is a professional required course which faces to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undergraduate. Its mission intends to learn the basic knowledge about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Chinese Literature Criticism and Theories, to understand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fundamental contents, to develop the judgment of dialectic and development to analyze and appraise its excellence and defect, to form habit with combining the learning of Chinese Literature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Course Information)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课程名称 (Course Name)
*学时
CL316
(Credit
48
Hours)
中国古代文论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Theory
*学分
3
(Credits)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授课对象 (Audience)
授课语言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开课院系 (School)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授课教师 (Instructor)
必修;Mandatory
汉语言文学本科;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undergraduates
中文;Chinese
人文学院;School of Humanities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胡建升;HU Jiansheng
课程网址 (Course Webpag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古代文论专题》课程是面向中文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汉语 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的教学旨在学习和梳理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学理 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大体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及基本内容。并 培养学生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分析评价古代文论中的精华和糟粕,将批评史的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研究和文学史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古代文论想学习和古代文学作品的研 读联系起来,加深对文论和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作品的理解。 通过本课的教学,还可以使同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色和价值,提 高文学欣赏和批评的理论能力,加深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学的认识。
*教材或参考资料 (Textbooks & Other
Materials)
1.《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2.主要文论典籍:《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文 心雕龙》等。 3.Michel Foucault福柯,The Order of Things词与物, Routledge,2002. 4.Pierre Bourdieu布迪厄,Distionction区分,Routledge,1984. 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2012年。 6.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教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7.《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顾易生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 8. 《中国文学批评史》,王运熙、顾易生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9.《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张少康等,北京出版社,1995年。 10.《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199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