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剂中微粒的危害

合集下载

静脉输液微粒的危害及预防

静脉输液微粒的危害及预防

可编辑ppt
பைடு நூலகம்
6
临床准备及操作时产生微粒污染
❖切割安琣的方式和步骤不当:每支 安琣可产生一万个微粒,一经进入 人体无法消除.
可编辑ppt
7
❖抽入注射器的空气对药液产生污染,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还会与药液中的 钙盐产生碳酸钙结晶形成微粒
可编辑ppt
8
❖胶塞的橡胶微粒脱落:污染率高达 56%-73%,胶塞穿刺三次后与穿刺 前比较,药液中2um的微粒增加5-7 倍,5-10um的微粒增加20-27倍;
入液体中。
可编辑ppt
25
❖ 建立药物配制中心 ❖ 减少药物配制过程的微粒污染
可编辑ppt
26
静脉输液过滤系统的应用
❖ 普通终端过滤输液器: 可滤过最小微粒直径20um,滤过率约 80%.
可编辑ppt
27
❖ 精密终端过滤输液器: 可滤过最小微粒直径3um,滤过率约 95%。
可编辑ppt
28
❖ 独立终端过滤器:独立包装,可与无终端过 滤装置的普通输液器连接使用,也可直接与 注射器相连,用于静脉推注时微粒滤过首选。
❖ 小针剂比输液剂中的含量高15倍 ❖ 加入粉针剂比注射液针剂的微粒多5倍,而
且50um以上的微粒显著增加 ❖ 添加药物的品种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添
加药物的顺序不同,产生的微粒数不同
可编辑ppt
14
放置时间和存储条件对药液的影响
❖ 时间:放置时间越长,产生的微粒也多 ❖ 存储条件的变化:温度、湿度、避光
❖ 聚氯乙稀塑料袋每袋(500ml)约含有150 万个微粒;
❖ 带胶塞的玻璃瓶含有10-40万个微粒;
可编辑ppt
12
添加药物产生的微粒污染

注射剂中内毒素、微粒与用药安全

注射剂中内毒素、微粒与用药安全

静脉配液中心
静脉配液中心采用局部(操作面)百 级,操作间万级的净化环境,有利于 减少药物配制过程中的污染。
Your company slogan
静脉输液的微生物污染
大肠杆菌 - 每瓶的存在数量
Your company slogan
破旧立新
Your company slogan
塑料安瓿——破旧立新
内毒素与微生物污染密切相关
Your company slogan
内毒素
文献报道 输液反应中1/4是与内毒素有关的热原反应。
内毒素限量试验表明,多数为单一分析内毒素限量 合格,输液混合后,内毒素限量不合格。原因是与注 射剂配伍中药品细菌内毒素叠加有关。
Your company slogan
内毒素
内毒素致热力不同也是引起某些输液反应的原因 之一。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致热能力不同,其 中以大肠杆菌内毒素致热力最强,因此,某些注 射剂虽内毒素经药检部门检查合格,但若含致热 力强的内毒素,其同样可以产生输液反应。
<0.5EU/ml
庆大霉素16万单位
<0.5EU/ml
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甲硝唑0.5g+庆大霉素16万IU >0.5EU/ml
合格注射液、一次性输液器、针剂药物的内毒 素叠加超过了阈值。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1,21(12):737-738
Your company slogan
1 Your company slogan
主要内容
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及危害 注射剂中内毒素及其危害 注射剂在世界及我国的使用现状 合理使用注射剂的策略
Your company slogan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目的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来源,及其危害,制定预防措施。

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实践。

结果输液微粒形成的来源包括配制前的原料,容器及输液用具,配制中的橡胶塞,玻璃安瓿微粒,环境空气,以及人为因素可能产生微粒。

了解其危害,做好预防措施。

结论减少临床输液微粒的产生应从各个环节开始,必须加强对各方面的严格监控和管理。

标签:静脉微粒污染;来源;危害;预防措施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静脉输入的药液中存在直径为1~15 μm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大的直径可达50~300 μm,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过程。

本文现就输液配制前,配制中微粒的来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做以下叙述。

1配制前微粒来源为原材料,容器及输液用具1.1原料如果水溶性的或大分子的颗粒杂质存在于输液的原材料中,则成品会出现小白点、乳光、发混等现象。

活性炭杂质的含量多,对药液的澄明度和稳定性都有影响。

1.2容器及输液用具1.2.1PVC输液袋PVC输液袋的成分主要为聚氯乙烯和某些增塑剂,聚氯乙烯的耐热性和透明性均较差,因此很容易出现白块和小白点,在强烈振荡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轻度乳光,增加输液微粒。

故对PVC输液袋的产品质量要严格把关。

1.2.2注射器、输液器不洁净普遍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同样存在潜在污染问题。

每个厂家的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和灭菌方法都不一样,有的外包装简陋,可能因装卸运输时过度挤压而引起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破损漏气,从而导致细菌热原污染,有的在生产过程中带有未塑化的离子微粒异物或是混入尘埃、纤维等杂质,导致静脉微粒污染。

2输液配制中微粒来源2.1橡胶塞橡胶塞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为天然橡胶,此外还有大量附加剂。

注射剂接触到橡胶塞后,可导致药液变混、出现异物。

随着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等药物的广泛应用,输液微粒污染的概率也随着增高。

因这些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制剂多采用橡胶塞的玻璃瓶装,配液过程中,会反复穿刺橡胶塞,从而切割下橡胶皮屑。

静脉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静脉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n .Svr esrs r ie r ot l o ui yprclt mae a eteq a t o t vnu jco . a eea m aue o ddf n o pl t nb a i a t r ori uly fnr e os net n l pv o c r l o tu e t t s h i i a i i
进行总结 , 同时比较 了美 、 、 中四国药典对不溶性微粒 的检 测方 法及 限度 。针 对各环 节采取 相应措施 控制不溶 性微 英 日、 粒的污染 , 提高静脉 注射剂 的质量 。
关键词
静脉注射剂 , 不溶性微粒 , 预防措施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65 8 (0 8 0 - 6 -4 10 —6 7 20 )50 5 0 0
tr,d tce to s e ee tdmeh d ,men hl o ae ed tcigmeh d n mi o at uaematr fUS ,UK ,J p na dCh— awi e,cmp rdt ee t to sa dl t f ri lt t A h n i p c eo a a n i
K Y W OR S it v n u j t n , a i lt m t r,pe e t e m aue E D n ae o s n ci r i e o p r c a at t u e e rv n v e s r i s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 的不断发展 , 静脉用药是临床 上常用 的 治疗 方 法 。 自 16 92年 澳 大 利 亚 首 次 在 输 液 剂 中发现微 粒 ,9 6年美 国华 盛 顿 召 开 的 “ 全 大输 16 安 液研讨会 ” 上公 开提 出输液 的微 粒 问题 , 从此静 脉 用药 中 的不 溶性 微粒 引起 了医药 界的 重视 。 如何 加强 对 静 脉注射 剂不 溶 性 微粒 的控 制 , 步 减 少 不 溶 性 微 粒对 逐 病人 的危 害 已成 为药 品生 产 、 用 及 国家 管 理 部 门共 使 同关 注 的课 题 。 1 不 溶性微 粒 的来 源与 危害 11 不 溶性微 粒 的来 源 注 射 剂 不 溶性 微 粒 是 指 除 . 气 泡外 , 机存 在 于 液体 制 剂 包 括 灭 菌粉 针剂 所 制成 随 的液体 中的可流动 的、 不溶性外来物质 , 其粒径 在 5 0 m 以下 , 肉眼看不 见 , 流 动不 溶 性 , 肌体 内 不 能 具 在 代 谢 。注射 剂 中 已经 被 鉴 别 出来 的不 溶 性 微 粒 种 类 有: 炭黑 、 酸钙 、 碳 氧化 锌 、 精 、 土 、 藻 土 、 维 屑 、 糊 黏 硅 纤 纸屑 、 璃 屑 、 菌 、 菌 、 菌 芽 孢 及 药 物 微 晶 等 , 玻 细 霉 真 以 黑、 、 、 白 红 黄等不 同颜 色 出现 。 注 射 剂 中 的不 溶 性 微 粒 可来 源于药 品生 产 、 临床 配 药 操 作及 药 物 之 间 的理 化变 化等 3个 方 面 。 药品生产过程 中的微粒主要来源 于生产原料及生

微粒——静脉注射剂中的幽灵

微粒——静脉注射剂中的幽灵

静脉注射,尤其是静脉输液,一直以来都是一种被人们熟悉的治疗方式,并且给人留下了“快而有效”的印象。

而与此同时,这种给药方式也以相对较高的风险著称。

毕竟药物直接打进血管里,要是出了问题可不是闹着玩的。

不过也有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如果药品的质量、用法和护士的操作都不出一点问题,是不是注射就和吃药一样安全了呢?事实并非如此,即使药物和用药过程都万无一失,静脉注射仍暗藏隐患。

隐患就来源于藏在注射剂中的幽灵——微粒身上。

微粒,全名不溶性微粒,是一群不溶于水,也不被机体代谢的小家伙。

之所以说它们是幽灵,是因为它们的直径只有几微米,依靠肉眼检查完全无法发现。

在注射液生产过程中,其中就会含有一定量的微粒。

质量标准中对微粒有明确的控制标准,但这只是一个限量标准,并不能保证完全不含微粒。

虽然每一瓶合格的注射液都不会含有太多的微粒,但如果一个病人输注了很多瓶注射液,微粒的总量会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

根据我国药典2005版规定,100 mL以上静脉注射液每mL含10μm以上微粒不得超过25粒,含25μm以上微粒不得超过3粒,不得检出50μm以上微粒。

按此标准,假设一个病人每天输液500ml,那么只要输液超过8天,就可能有多达上千个微粒进入他的体内。

除注射液中本身携带的微粒以外,更多的微粒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混进注射液中。

在药液配制时,掰开安瓿带来的微小的玻璃碎屑,针头穿刺瓶塞时带来的微小的橡胶颗粒,都可以加入到微粒的队伍之中。

不止如此,如果把不能混在一起的多种药物混在一瓶注射液里,它们也会发生反应形成难以溶解的新微粒。

人体之后就会长期滞留,甚至可以伴随人一生,可谓如幽灵般挥之不去。

微粒对人体可以产生多种影响。

尺寸较大的微粒可以直接堵住体内细小的血管,造成局部缺血坏死。

由于静脉血回流后首先经过肺,因此遭殃的地方主要在肺部。

微粒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刺激血管内壁,造成静脉炎。

也有些较小的微粒会随着血液到达更远的脏器,并且可以被体内的清除异己的吞噬细胞所吞噬。

输液微粒的危害

输液微粒的危害

输液微粒的危害卫生部的调查数据显示,最常见的被滥用抗生素是用于输液的青霉素。

那么,下面是店铺给你介绍的输液微粒的危害,希望对你有帮助。

输液微粒的危害人体最窄处的毛细血管不超过10毫微米,一旦输液药品微粒过大,就会在血管内造成堵塞。

药品进入血液后,直径大于毛细血管最窄处的颗粒都会被肺过滤出来,停留在肺里,致使肺形成纤维化,呼吸能力就会下降,同时可能影响全身氧的供应。

输液时会开放静脉,大量微粒会随着输入液体一同进入人体,增加宝宝免疫力负担。

据统计用电镜观察每瓶输入人体的液体里有大约30万个直径在10--30Å玻璃碎屑及橡胶微粒,而人体毛细血管直径只有10Å,所以这些看不见的微粒将沉积在肺脏导致肺功能下降,现代人肺功能下降、肺活量降低与此不无关系!相对而言,口服药要经过肠道吸收,将身体不需要的或对身体有害的物质过滤掉,之后才进入肝脏代谢,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就会降低血药浓度,进而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的几率。

而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相对就大,而且快,甚至有些过敏反应是致命的。

输液药品微粒过大,长期积累,易造成肺部堵塞,影响肺脏功能。

相对于口服药而言,频繁地输液可能还会对身体的一些器官造成影响。

任何液体药品在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不溶性微粒,国家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标准。

国家《药典》中规定的液体药品中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径不能超过10毫微米。

但是有调查却发现,市场上销售的很多输液药品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径都超过了这一规定,有的甚至达到50毫微米以上。

人体最窄处的毛细血管是不超过10毫微米的,因此一旦输液药品微粒过大,就会在血管内造成堵塞。

不当的输液的对策1、去正规的医院或诊所看正规的医生,根据病情用药而不是为了其它去输液!2、医护人员规范操作,避免污染和减少微粒的产生,同时使用合乎要求的液体、输液器、注射器,尽可能过滤掉微粒。

宝宝过度输液的危害1、降低宝宝抵抗力。

长时间的输液,宝宝身体对药物产生了依赖,以至于再发生感冒发烧时,宝宝即使只是普通的鼻流清涕,也会慢慢出现发烧病症,主要就是因为宝宝的抵抗力越来越低了。

静脉输液话“微粒”

静脉输液话“微粒”

静脉输液话“微粒”“微粒”是静脉注射液中难以消除的“副产品”,其危害不言而喻。

由于静脉注射的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受到各种污染,在操作中带入微粒也是不可避免。

除了药物本身,穿刺橡皮塞的碎屑脱落是微粒的主要来源。

因为高压灭菌时,瓶内空气膨胀使橡胶塞表面产生裂纹,加药时反复穿刺橡胶塞导致橡胶塞撕裂产生了微粒。

除此之外,不合格的输液器具、操作人员手部卫生、药物配置场所内的空气微粒都会造成药物微粒污染。

即便是在非常洁净的超净工作台进行药物配制,由于不同药物之间配伍,PH变化等均可能形成新的微粒,而中药注射液配伍形成微粒更多。

微粒随着静脉输液被带入人体血管,绕开了人体的防御和滤过机制,又难以被免疫系统清除,造成在人体内的长期存留。

大部分微粒沉积在肺和脑,对损伤的血管内壁产生刺激,使其不光滑,引起血小板粘着,形成血栓和静脉炎。

较大的微粒堵塞细小的血管,形成“肉芽肿”,从而引起局部供血不足,严重时造成组织缺血缺氧坏死。

此外,微粒还会作为致热原导致患者发烧。

虽然我们认识到微粒的潜在危害是多方面的,但也没有必要对输液治疗产生恐慌,以至于在该采取静脉注射的时候疑虑重重。

因为人体的毛细循环是有非常丰富的侧枝的,正常情况下,多数毛细血管处于关闭状态,只在组织需要大量氧供时大量开放。

即使一支毛细血管被小直径的微粒阻塞,由于侧枝的存在,也不致造成组织缺血缺氧。

除非是直径较大的微粒。

某些小口径的毛细血管(直径4微米左右)仅容红细胞变形后通过,小于20 微米的微粒与白细胞“体型”大致相当,除非引起严重的肉芽肿等炎症反应,否则一般不会造成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虽然微粒是静脉输液危害的罪魁祸首,但我们更应该持有正确的态度看待这些药物微粒。

一方面,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应严格掌握输液治疗的适应证,能经非输液途径给药的,尽量避免采取输液。

即只要能达到治疗目的,无创伤的医疗技术是首选;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药物生产工艺和输液技术日益改进,药物质量的不断提升,严重输液并发症的发生率已经越来越低了。

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法

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法
• 日本药局方:实验环境应洁净,避免外来微粒的污染。检 查用纯化水每10ml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应在5粒以下, 25μm以上的微粒应在2粒以下。
• 英国药典和欧洲药典:实验应在层流室中进行,检查用水 每25ml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应在25粒以下。
• 美国药典:实验应在装有高效微粒过滤器(HEPA)的层 流室中进行,检查用纯化水每10ml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应 在10粒以下,25μm以上的微粒应在2粒以下。
5.限度
• 中国药典 • 英国药典、欧洲药典、美国药典、日本药局方: (1)标示装量大于100ml:每1ml中≥10μm 的微
粒不得过25个,≥ 25μm的微粒不得过3个。
(2)标示装量为100 ml或以下:每个容器中 ≥10μm 的微粒不得过6000个,≥ 25μm的微粒 不得过600个。
二、显微镜计数法
1993年版规定如果出现电阻法不适用的情况,可采 用根据光阻原理制造的仪器进行测定。
1998年版修订为光阻法(Light Blockage Principle)。
2000年版增加100ml和100ml以下注射液的检查
2002年版
欧洲药典(第4版)
附录2.9.19 Particulate Contamination :Sub-Visible Particles
>25µm≤2粒/ml ≤100ml,>10µm≤3000粒/支, >25µm≤300粒/支 (含无菌粉针)
限度要求同USP与EP。值得注意的是限度要求大、小针的单位不同。
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法附录
• 起草情况简介
四、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
1、环境因素 2、检品取样方法 3、仪器因素:全体积取样法 4、安瓿质量 5、样品性质:黏度等 6、样品稀释倍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射剂中微粒的危害
输液中理想的微粒限度当然是“零微粒”,但即使是质量合格的注射剂也达不到这个要求。

输液中大多数微粒我们肉眼是看不见的。

但它确实是存在的。

今天我们就谈谈与我们工作相关的几种微粒及其它的预防。

一、微粒的危害:
(1)微粒进入血管引起血管肉芽肿、静脉炎及血栓;
(2)进入肺内可产生肉芽肿;
(3)分散在体内各处会引起栓塞,对心脏和其他器官如肝、肾
都有损害;
(4)由于微粒碰撞作用,使血小板减少,造成出血等病症。

二、微粒的分类:
•玻璃碎屑微粒
•药物残渣
•毛屑索条
•活性碳微粒
•塑料微粒
一般微粒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方面的,一种是人为因素。

•生产方面有(药物残渣、毛屑索条、活性碳微粒)
•人为因素有(玻璃碎屑、塑料微粒)
我们常见的微粒来源于人为因素,今天我们着重来谈谈微粒产生的原因及其预防。

(一)玻璃碎屑:
在静脉注射液加药时,各种类型的微粒都可被注入溶液中,我们工作中这些小的碎屑很容易被我们忽视,可它真的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且实验证明细菌会随着玻璃微粒从操作者接触过的安瓿掉进溶液中。

每当我们打开安瓿的一刹那,那些被划过的细小的碎屑会在不经意间掉进溶液中,我们在抽吸药物时,细小的碎屑会经过针头进入药物中,特别是我们倒置抽吸药液导致药液接触安瓿断口,而断口玻璃微粒最多。

这就要求我们每次在用砂轮划过之后,一定要用酒精纱布擦拭碎屑,包裹断开。

抽吸药物时在安瓿中部吸取,这样可以减少玻璃碎屑的产生。

(二)塑料微粒(皮塞)
皮塞,我们并不陌生,皮塞的形成取决于它的质量、我们进针的角度,以及针头的大小。

三、对策
(一)在以后的工作中,为防止皮塞的形成在加药过程中首先我们选用适合大小的针头型号,针头可选用侧孔针头或圆锥尖侧开孔针头。

进针的角度与方向,我们可将注射器的针头斜面向上,使针尖和斜面的背面接触皮塞并形成65°—80°的夹角,微向下用力,使橡皮塞顺弹力凹陷,然后快速斜刺进皮塞,当斜面完全进入后即将针头方向改为垂直进入。

当需第二次穿刺时应避开前次针眼,不要在同一针眼进针,从而避免碎屑的产生。

(二)安培的割锯与消毒法:安培开启的操作过程应严格按照:弹、消、锯、消、掰的操作程序。

切割安培割锯痕长应小于颈段1/4周,要注意的是割锯安培时间越长产生微粒越多,安培开启时引入的微粒量也就越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