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精讲

合集下载

单句(长短句变换)运用训练专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点精讲(全国通用)

单句(长短句变换)运用训练专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点精讲(全国通用)

【参考答案】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他到处奔波,走访部队老战友,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又与金融部门进行接洽。

(4分)【解析】长句变短句,大致的思路是先找到主干句,然后理清句中的枝干成分,最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提炼成句即可。

在具体创作中,怎样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首先,作家要承认文学语言本身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

汪曾祺说,语言是思想,语言是文化,①语言更是一个生命体。

既然是生命体,就要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感情和色彩。

沈从文评判优秀文学语言的依据,就是要“浸透了作者的人格和感情”。

同时,文学语言又不能像橘子皮那样随意剥离。

②它表面看是技巧和形式, 但又超出了技巧和形式,是巧妙融合到整篇作品骨子里的。

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③读者就容易被感染, 最终读者与作家的真情实感发生共鸣。

迟子建《烟火漫卷》里有这样一句:“河面上星光荡漾,就像一片爽朗的笑声。

”笑,看不见,但她却用了通感语式让河水的笑声看得见。

这种鲜活、灵动,就是文学语言的高度。

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

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 分)【来源:武汉部分学校2003年高考九月调研】【参考答案】好的文学语言,既妍媚婉转又连绵遒润,这需要作家有一颗至臻至美的初心,在心智养护下进行整体构思、局部打磨。

(要求陈述对象为“好的文学语言”,短句构成,语意连贯,共4分)【03】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我国航天事业怎样才能迎来新的荣光?精心准备,确保发射万无一失;精心组织,确保发射圆满成功;精心实施,确保发射百下百全。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

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来源:永州市2023年高考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参考答案】三名宇航员创下记录(1分),(他们)首次在太空中吃年夜饭(1分),年夜饭包含我们中国传统美食饺子(1分),这一记录是在太空中的失重环境里创下的。

(1分)【04】2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写五个较短的语句。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ppt课件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ppt课件

2024/1/28
19
航天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应用
1 2
气象观测
通过航天器搭载的气象仪器,可实时观测全球气 象变化,为气象预报和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持。
遥感技术
航天遥感技术可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 市规划等领域,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信息服务。
3
通信技术
航天通信技术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通信联络,为 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提供了可能。
后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进行交会
对接。
2024/1/28
13
2024/1/28
04
CATALOGUE
深空探测工程的拓展
14
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的发射与成果
嫦娥一号
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成功 实现了绕月飞行,获取了全月
球影像图等数据。
2024/1/28
嫦娥二号
作为嫦娥一号的备份星,成功 完成了多项拓展试验,如低高 度飞行、高分辨率成像等。
我国航天事业发 展史ppt课件
2024/1/28
1
contents
目录
2024/1/28
• 引言 • 我国航天事业的起步 • 载人航天工程的突破 • 深空探测工程的拓展 • 航天科技的应用与转化 •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2
2024/1/28
01
CATALOGUE
引言
3
目的和背景
展示我国航天事业发 展历程和成就
12
天宫一号与天宫二号的在轨运行
天宫一号
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 于2011年成功发射并与神舟八号、九 号、十号飞船进行交会对接。
在轨运行成果
验证了空间站关键技术,为空间站建 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开展了多项空间 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取得了丰硕成 果。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探索、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精细、宛若、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成疾、风华正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1.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2.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学生交流“神舟五号”有关资料。

2.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追寻奋斗者的足迹,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探求去思考。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阅读建议。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1、自学要求:(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并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自然段:()自然段:()自然段:(4)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按顺序主要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蓬勃发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国家,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

文章主要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的精神。

(5)“数千年来的飞天梦是怎样变为现实的,再说说自己从中感悟到了什么?”2、合作交流3、全班汇报三、总结本文的写作方法:四、小练笔:写几句赞美航天工作人员的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说课稿第2篇】【说教材】《千年梦圆在今朝》是义务课程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略读课文,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

千年梦圆在今朝课文精讲

千年梦圆在今朝课文精讲

千年梦圆在今朝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千年梦圆在今朝》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段落划分:第一部分(第1段):简要叙述了炎黄子孙为了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千年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

第二部分(第2-4段):重点描述了明代的万户所尝试的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并介绍了万户的由来和伟大的探求精神。

第三部分(第5-9段):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呈现的勃勃生机,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第四部分(第10段):简要描绘了炎黄子孙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登临月球,探索火星,遨游更深更远的太空。

这样的段落划分有助于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旨,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思想。

同时,也可以看出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和历史发展的脉络进行了叙述,从古代的尝试到现代的成就,再到未来的梦想,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文章赏析《千年梦圆在今朝》是一篇充满激情与自豪的文章,它详细描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飞天梦想,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文章从古代的万户飞天尝试开始,展示了中华民族对飞天的执着追求和勇敢探索。

万户的火箭飞行虽然失败了,但他的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继续追寻飞天的梦想。

这种勇于探索、不畏失败的精神,正是中国航天事业能够不断取得突破的重要动力。

文章重点描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到“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和付出。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章还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文章展望了未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前景,描绘了炎黄子孙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

27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27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2345
2.“九十岁时实现超级稻亩产一千公斤,这不是梦想,是我的理想。”说这句话的最 有可能是( ) A.邓稼先 B.袁隆平 C.钱学森 D.李四光 解析:本题考查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及对信息的把握能力。由题干中的“实现超 级稻亩产一千公斤”可知,他的贡献主要是研究出籼型杂交水稻,因此选B项。A、 C两项是国防科技学家,D项是地质科学家。 答案:B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自主思考“两弹一星”有什么重大意义? 提示:“两弹一星”抢占了科技制高点,增强了我国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奠定了 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对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和加强国防实力具有重 要作用;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环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提示:(1)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 (2)特点:科学技术成果丰硕;科技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原因:社会主义 制度确立;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名师精讲
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为我国科技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2)党的领导,中央的正确方针、政策的指导。 (3)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紧密 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4)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 (5)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6)20世纪中期,世界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 大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例题1】 “‘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在第一颗原子弹试 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 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 原材料。”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

《“两弹一星”》精讲PPT课件

《“两弹一星”》精讲PPT课件

“两弹一星”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模型
【“两弹一星”】
(1)概念:“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①发展“两弹一星”战略的背景(原因) a.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b.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c.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d.打破大国武力威胁、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 ②“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主要原因: 国家重视支持,坚持统一领导;自主创新,艰苦奋斗;全 国人民协作,集中有限力量办大事;科研人员的无私奉献等。
中国第一颗氢弹模型
【“两弹一星”】
(4)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 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示语: 感谢聆听本节课,本课件可任 意编辑,请下载后调整使用
Thank you for reading this courseware. This courseware can be edited at any time. Please download it and adjust it.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 合称,合称核弹;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 球卫星。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 功,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 功,1970年4月24日21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 伟业。
【“两弹一星”】
(2)原子弹的研制与和平利用:
邓稼先
【“两弹一星”】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 中国的国防能力。
(3)导弹的研制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 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7年10月, 我国发射的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 成功。

【人教2024新版七上地理精讲课堂 (素材+教案)】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人教2024新版七上地理精讲课堂 (素材+教案)】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人教2024新版七上地理精讲课堂 (素材+教案)】1.1 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首先讲述的是地球所在太阳系、银河系等宇宙环境,通过和太阳系其他行星比较得出地球是迄今人类唯一生存家园的原因,使我们能够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然后,讲述了人类和中国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及意义,能够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还通过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从而培养地理实践力和民族自豪感。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表现,但是思想还不够成熟,地理也是一门新的学科,因此课上可设计贴近生活的、多种多样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要注重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总结归纳。

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感受设计教学情境。

对于第一节课来说,所学内容比较抽象,适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展示太阳系、银河系的图片和人类及中国太空探索的视频,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的兴趣。

内容要求 1.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迄今人类唯一的家园。

2.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3.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地理素养 描述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

(区域认知)描述人类和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地理实践力)教学重点 1.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2.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教学难点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太阳系、银河系等天体构成。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比较抽象,如果教师只按部就班地讲,学生难以理解,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所以教师需要借助课件等多媒体手段,如利用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系、银河系等抽象的天文概念。

展示人类第一次登月、中国发射神舟系列飞船等视频,把空洞的概念转化为真实可感的形象,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和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高中政治 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精讲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精讲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综合探究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一、探究路径参考1、通过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事例,理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3、理解求真务实的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能够认识世界并在意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4、理解与时俱进体现的哲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二、理论评析(一个原理、一个理论依据、一个首要问题、一对关系、一个要求)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2、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举例】我国近几年的四次修宪:A、1988年修宪:为“私营经济”正名;11条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B、1993年修宪:为“富强”奋斗;国家的奋斗目标由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变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一词入宪,“计划经济”一词淡出;C、1999年修宪:为“法治”鼓与呼;增加了“依法治国”四个字,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2020年修宪:“三个代表”成为国家指导思想;私有财产保护力度加大;非公经济地位获得提高;更加明确地表明“保障人权”;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扩大;“政治文明”首次被建议入宪;国家主席职权有所扩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国家目标。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2010年 9月所公 布得数 据
• 长征一号火箭于1970年4 月24日,将中国第一颗人 长征二号捆绑运载火箭 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 (CZ-2E),简称长二捆, 1974年11月5日首次发射 号成功送入太空。
13
长征三号火箭1984年 4月8日再发射,获得 圆满成功
• 长征四号火箭 1999年 5月首次发射,至今发 射成功率为100%。
28
嫦娥三号
• 嫦娥三号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 阶段的登月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月球车。 它携带中国的第一艘月球车,并实现中国 首次月面软着陆。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 00.344秒,"嫦娥三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成功发射。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 18.695秒,嫦娥三号成功实施软着陆,降 落相机传回图像
海内外的杰出 科学家和中国 航天事业的奠 基人。
5
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中国 留学生的成就和影响力能
够跟钱学森相比
一九四五年就成为五角大 厦导弹技术核心顾问组的 成员
钱学森受聘担任火箭组的主任
,被授予上校军阶
世界气体动力学三代掌门人的合照
6
1.发射卫星——东 方红一号 2.中国载人航天— —神州系列 3.星空探测——嫦 娥奔月
7
中国运载火箭
• 1960年2月19日 中国 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 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 首次发射成功。九月, 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8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 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 舟”试验飞船。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 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获得更 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 数据。 9
14
★里程碑之一 ★
• 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东方红”一号 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15
神舟一号
•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 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 利返回地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于4 月1日返回地面。
27
神舟十号飞船
• 神舟十号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主 要由推进舱(服务舱)、返回舱、轨道舱 组成。神舟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 工位”,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 02.666秒发射,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 箭(遥十)“神箭”成功发射。在轨飞行 十五天左右,加上发射与返回,其中停留 天宫一号十二天,共搭载三位航天员—— 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6月13日与天宫 一号进行对接。6月26日回归地球。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初一(5)班
——张昊锵
1
航天简介
航天系统是指由航天器、航天运输系统、航天发射场、 、应用系统组成的完成特定航天任务的工程系统。 航天系统是现代典型的复杂工程大系统,具有规模庞大
、系统复杂、技术密集、综合性强,是国家级大型工程 目前能独立自主发射火箭的国家 美国、俄罗斯、中国、
法国、英国、日本、德国。印度、以色列。
2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一个人
二个大发展
钱学森
东方红”1号发射成 功 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 三个方向的发展 空间技术 空间科学 空间应用
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领军人物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 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钱学森任院长。
4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享誉
19
神舟六号
• 2005年10月12日,我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 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 太空。
20
★里程碑之三 ★
•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 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21
嫦娥一号
• 嫦娥一号于2007 年10月24日,在 西昌卫星发射中 心由“长征三号 甲”运载火箭发 射升空。
25
神州八号
•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 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
26
神舟九号飞船
• 神舟九号飞船是中国航天 计划中的一艘载人宇宙飞 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 一。2012年6月16日18时 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 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12年6月18日约11时左 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 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 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 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 接。并于2012年6月29日 10点00分安全返回。
22
神舟七号

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 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顺利升空。
23
嫦娥二号卫星
“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 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24
天宫一号卫星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中国酒泉卫星 发射中心,承载着亿万中国人航天梦想的天宫一 号成功发射。
17
神舟四号
• 2002年12月,神舟四号在经受了零下29摄氏度 低温的考验后,于30日0时30分成功发射,突破 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
18
★里程碑之二 ——神舟五号 ★
• 2003 年10 月15 日,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 表明我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 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成就与影响 1.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 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 家。 2.反映着当时我国的经济、科技、社会和军事能力发 10 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神舟”系列飞船
“神舟”系列优点:
神舟号飞船是采用 三舱一段,即由返 回舱、轨道舱、推 进舱和附加段构成, 由13个分系统组 成。 神舟号飞船 与国外第三代飞船 相比,具有起点高、 具备留轨利用能力 等特点。
11
“嫦娥”系列卫星
嫦娥一号:2007.10.24发射 主要任务: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 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 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 测地月空间环境等 。 嫦娥二号:2010.10.1发射 主要任务:验证软着陆关键技术 、 肩负“十大使命”等。 意义: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可以充 分展示综合国力,增强民族凝 聚力。月球探测是一个国家综 合国力的体现,是航天技术发 展水平的象征,是提升国家地 位的载体,是一个国家科学技 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 维护我国月球权益的需要。
29
我的妈啊!!中国的航 天怎么这么厉害呢?
30
谢谢观赏
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