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4大类型汇总
小学数学常考的10种应用题类型_考前必看

小学数学常考的10种应用题类型_考前必看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数学常考的10种应用题类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归一问题1.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2.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3.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例1买5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解:(1)买1支铅笔多少钱?0.6÷5=0.12(元)(2)买1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0.12×16=1.92(元)列成综合算式0.6÷5×16=0.12×16=1.92(元)答:需要1.92元。
例23台拖拉机3天耕地90公顷,照这样计算,5台拖拉机6天耕地多少公顷?解:(1)1台拖拉机1天耕地多少公顷?90÷3÷3=10(公顷)(2)5台拖拉机6天耕地多少公顷?10×5×6=300(公顷)列成综合算式90÷3÷3×5×6=10×30=300(公顷)答:5台拖拉机6天耕地300公顷。
例35辆汽车4次可以运送100吨钢材,如果用同样的7辆汽车运送105吨钢材,需要运几次?解(1)1辆汽车1次能运多少吨钢材?100÷5÷4=5(吨)(2)7辆汽车1次能运多少吨钢材?5×7=35(吨)(3)105吨钢材7辆汽车需要运几次?105÷35=3(次)列成综合算式105÷(100÷5÷4×7)=3(次)答:需要运3次。
二、归总问题1.含义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
小学数学应用题类型汇总

小学数学应用题类型汇总解承诺用题既要综合应用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最差不多的知识,还要具有分析、综合、判定、推理的能力。
这也是什么缘故小孩觉得难的缘故。
今天和大伙儿来详细研究应用题的四大类型。
一、一样应用题一样应用题没有固定的结构,也没有解题规律可循,完全要依靠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的线索。
要点:从条件入手?从问题入?从条件入手分析时,要随时注意题目的问题从问题入手分析时,要随时注意题目的已知条件。
例题如下:某五金厂一车间要生产1100个零件,差不多生产了5天,平均每天生产130个。
剩下的假如平均每天生产150个,还需几天完成?思路分析:已知“差不多生产了5天,平均每天生产130个”,就能够求出差不多生产的个数。
已知“要生产1100个机器零件”和差不多生产的个数,已知“剩下的平均每天生产150个”,就能够求出还需几天完成。
二、典型应用题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中,有的题目由于具有专门的结构,因而能够用特定的步骤和方法来解答,如此的应用题通常称为典型应用题。
(一)求平均数应用题解答求平均数问题的规律是:总数量÷对应总份数=平均数注:在这类应用题中,我们要抓住的是对应,可依照总数量来划分成不同的子数量,再一一地依照子数量找出各自的份数,最终得出对应关系。
例题一如下:一台碾米机,上午4小时碾米1360千克,下午3小时碾米1096千克,这天平均每小时碾米约多少千克?思路分析:要求这天平均每小时碾米约多少千克,需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这一天总共碾了多少米?(一天包括上午、下午)。
2、这一天总共工作了多少小时?(上午的4小时,下午的3小时)。
3、这一天的总数量是多少?这一天的总份数是多少?(从而找出了对应关系,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
)(二)归一问题归一问题的题目结构是:题目的前部分是已知条件,是一组相关联的量;题目的后半部分是问题,也是一组相关联的量,其中有一个量是未知的。
三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七大类型重点考点

一、加减法两步计算应用题例:红领巾小学三年级有男生257人,女生235人,已经体检身体的有387人,没有体检的有多少人?257+235-387=105(人)答:没有体检的有105人。
二、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例:红星小学三年级的同学乘四辆汽车去春游,前3辆车各坐68个同学,第4辆车坐74人,这次春游一共去了多少人?68×3+74=278(人)答:这次春游一共去了278人。
三、连乘两步计算应用题例:书法小组有6个同学,每人每天写24个大字照这样计算,一星期,这个书法小组共写多少个大字?一星期=7天24×6×7=1008 (个)答:这个书法小组共写1008个大字。
四、比较问题应用题例:一篇文章600字,小芳的爸爸平均每分钟能打67字,9分钟能打完吗?67×9=603(字) 603字>600字答:能打完。
五、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例: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是9厘米的正方形周长相等,长方形的长14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4x9=36(厘米)36-14×2=8 (厘米)8÷2=4(厘米)答:这个长方形的宽是4厘米。
六、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例:一根绳子长25米,先剪下10米,剩下的每两米做一根短跳绳。
可以做多少根短跳绳,还剩多少米?(25-10)÷2=7(根)……1(米)答:可以做7根跳绳,剩1米。
七、含有倍数条件的应用题例:一根绳子的5倍是45米,一根铁丝是这根绳子的7倍。
这根铁丝长多少米?(45÷5)×7=63(米)答:这根铁丝长63米。
小学数学应用题类型汇总资料讲解

小学数学应用题类型汇总第一章:已知单位相同的数的应用题的解题公式1、已知单位相同的两个数:①求共是多少用加法;②求多多少、少多少、大多少、小多少、增加多少、减少多少、相差多少都用减法算;③求大数是小数的几倍用“大数÷小数=倍数”的方法计算;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一个数÷另一个数= ”的方法计算。
2、已知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是在原数上增加一个数后是多少用加法。
(简记为增加了用加法)3、已知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是在原数上减少一个数后是多少用减法。
(简记为减少了用减法)4、已知两个数共是多少,又知其中一个数是多少,求另一个数是多少用减法。
5、已知三个数共是多少,又知其中两个数各是多少(或者共是多少),求第三个数是多少用减法。
第二章:已知相差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公式1、已知甲数比乙数多多少,就是甲数多,乙数少;又知少的求多的用“小数+相差的数=大数”的方法计算;又知多的求少的用“大数相差的数=小数”的方法计算。
(简记为求多的用加法,求少的用减法)2、已知甲数比乙数少多少,就是甲数少,乙数多,又知少的求多的用“小数+相差的数=大数”的方法计算;又知多的求少的用“大数—相差的数=小数”的方法计算。
(简记为求多的用加法,求少的用减法)3、已知两个数共是多少,又知两个数相差多少,用“(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的方法计算。
第三章:已知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公式1、已知每份是多少,又知份数,求共是多少用乘法(每份的数×份数=总数);已知每份是多少,又知共是多少,求份数用包含除法(总数÷每份的数=份数)。
2、归总应用题:①用“每份的数×份数=总数”求出共是多少;②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每份的数发生变化后,用“总数÷变化后每份的数=变化后的份数”求出变化后的份数;③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用“总数÷变化后的份数=变化后的每份的数”求出变化后每份的数是多少。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归纳总结汇总30种题型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归纳汇总30种题型1 归一问题【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例1 买5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解(1)买1支铅笔多少钱?0.6÷5=0.12(元)(2)买1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0.12×16=1.92(元)列成综合算式0.6÷5×16=0.12×16=1.92(元)答:需要1.92元。
2 归总问题【含义】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
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1份数量×份数=总量总量÷1份数量=份数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例1 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
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解(1)这批布总共有多少米? 3.2×791=2531.2(米)(2)现在可以做多少套?2531.2÷2.8=904(套)列成综合算式 3.2×791÷2.8=904(套)答:现在可以做904套。
3 和差问题【含义】已知两个数量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量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和差问题。
【数量关系】大数=(和+差)÷2小数=(和-差)÷2【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用公式。
例1 甲乙两班共有学生98人,甲班比乙班多6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解甲班人数=(98+6)÷2=52(人)乙班人数=(98-6)÷2=46(人)答:甲班有52人,乙班有46人。
小学数学应用题13种类型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应用题13种类型解题方法
以下是小学数学应用题13种类型解题方法:
1. 对等关系类型:确定两个物品或人物之间的对等关系,例如“如果一个苹果的重量是1斤,那么两个苹果的重量是多少?”
2. 比例关系类型:确定两个或多个物品或人物之间的比例关系,例如“一个篮球场长50米,那么120米长的篮球场需要多大?”
3. 增减关系类型:确定两个物品或人物之间的增减关系,例如“小明有30元钱,买了一杯奶茶,还剩多少钱?”
4. 总量平均数类型:确定总量和平均数之间的关系,例如“班里有30个同学,平均每人有8本书,那么班里一共有多少本书?”
5. 比价关系类型:确定两个物品或服务之间的价值比较,例如“一瓶可乐比一瓶雪碧贵3元,一瓶雪碧多少钱?”
6. 时间关系类型:确定时间之间的关系,例如“如果8点钟开始读书,读完4个小时,那么读书到几点钟?”
7. 容量类型:确定两个容器之间的关系,例如“一杯水有200ml,那么3杯水有多少毫升?”
8. 多项式类型:确定多项式之间的关系,例如“如果5x+2=17,那么x=多少?”
9. 周长关系类型:确定周长之间的关系,例如“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8cm,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10. 面积类型:确定两个或多个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例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cm,宽是6cm,它的面积是多少?”
11. 相似关系类型:确定两个或多个图形之间的相似关系,例如“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是5cm,那么另一个三角形的底是多少?”12. 倍数类型:确定两个物品或人物之间的倍数关系,例如“5个苹果的价格是25元,那么一个苹果的价格是多少?”
13. 百分比类型:确定一个数值的百分比,例如“如果一个物品原价是120元,打8折后的价格是多少?”。
小学数学各类应用题类型及解题方法

2016-06-05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的应用题,叫做差倍问题。
基本关系式是:两数差÷倍数差=较小数。
例:有两堆煤,第二堆比第一堆多40吨,如果从第二堆中拿出5吨煤给第一堆,这时第二堆煤的重量正好是第一堆的3倍。
原来两堆煤各有多少吨?分析:原来第二堆煤比第一堆多40吨,给了第一堆5吨后,第二堆煤比第一堆就只多40-5×2吨,由基本关系式列式是:(40-5×2)÷(3-1)-5 =(40-10)÷2-5 =30÷2-5 =15-5 =10(吨)第一堆煤的重量10+40=50(吨)→第二堆煤的重量答:第一堆煤有10吨,第二堆煤有50吨和差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应用题,叫做和差问题。
一般关系式有:(和-差)÷2=较小数(和+差)÷2=较大数。
例:甲乙两数的和是24,甲数比乙数少4,求甲乙两数各是多少?(24+4)÷2 =28÷2 =14 乙数(24-4)÷2 =20÷2 =10 甲数答:甲数是10,乙数是14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的应用题,叫做差倍问题。
基本关系式是:两数差÷倍数差=较小数例:有两堆煤,第二堆比第一堆多40吨,如果从第二堆中拿出5吨煤给第一堆,这时第二堆煤的重量正好是第一堆的3倍。
原来两堆煤各有多少吨?分析:原来第二堆煤比第一堆多40吨,给了第一堆5吨后,第二堆煤比第一堆就只多40-5×2吨,由基本关系式列式是:(40-5×2)÷(3-1)-5 =(40-10)÷2-5 =30÷2-5 =15-5 =10(吨)第一堆煤的重量10+40=50(吨)→第二堆煤的重量答:第一堆煤有10吨,第二堆煤有50吨。
还原问题:已知一个数经过某些变化后的结果,要求原来的未知数的问题,一般叫做还原问题。
小学数学应用题类型汇总

小学数学应用题类型汇总导语:应用题是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实践的题目。
在数学上,应用题分两大类:一个是数学应用。
另一个是实际应用。
数学应用就是指单独的数量关系,构成的题目,没有涉及到真正实量的存在及关系。
实际应用也就是有关于数学与生活题目。
以下是小编整理小学数学应用题类型汇总,以供参考。
只含有一种基本数量关系,或用一步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简单应用题。
1、加法应用题:a求总数的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乙数是多少,求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b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和乙数比甲数多多少,求乙数是多少。
2、减法应用题:a求剩余的应用题:从已知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
b求两个数相差的多少的应用题:已知甲乙两数各是多少,求甲数比乙数多多少,或乙数比甲数少多少。
c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乙数比甲数少多少,求乙数是多少。
3、乘法应用题:a求相同加数和的应用题:已知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求总数。
b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已知一个数是多少,另一个数是它的几倍,求另一个数是多少。
4、除法应用题:a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的应用题:已知一个数和把这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的,求每一份是多少。
b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已知一个数和每份是多少,求可以分成几份。
C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的几倍的应用题:已知甲数乙数各是多少,求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几倍。
d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5、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 = 单价×数量路程 = 速度×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效总产量=单产量×数量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数量关系组成的,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复合应用题。
1、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几个数的应用题。
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2、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应用题4大类型汇总
解答应用题既要综合应用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最基本的知识,还要具有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觉得难的原因。
今天咱们来详细研究应用题的四大类型。
一般应用题没有固定的结构,也没有解题规律可循,完全要依赖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的线索。
要点:从条件入手?从问题入?
从条件入手分析时,要随时注意题目的问题
从问题入手分析时,要随时注意题目的已知条件。
例题如下:
某五金厂一车间要生产1100个零件,已经生产了5天,平均每天生产130个。
剩下的如果平均每天生产150个,还需几天完成?
思路分析:
已知“已经生产了5天,平均每天生产130个”,就可以求出已经生产的个数。
已知“要生产1100个机器零件”和已经生产的个数,已知“剩下的平均每天生产150个”,就可以求出还需几天完成。
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中,有的题目由于具有特殊的结构,因而可以用特定的步骤和方法来解答,这样的应用题通常称为典型应用题。
(一)求平均数应用题
解答求平均数问题的规律是:
总数量÷对应总份数=平均数
注:在这类应用题中,我们要抓住的是对应,可根据总数量来划分成不同的子数量,再一一地根据子数量找出各自的份数,最终得出对应关系。
例题一如下:
一台碾米机,上午4小时碾米1360千克,下午3小时碾米1096千克,这天平均每小时碾米约多少千克?
思路分析:
要求这天平均每小时碾米约多少千克,需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这一天总共碾了多少米?(一天包括上午、下午)。
2、这一天总共工作了多少小时?(上午的4小时,下午的3小时)。
3、这一天的总数量是多少?这一天的总份数是多少?(从而找出了对应关系,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
)
(二)归一问题
归一问题的题目结构是:
题目的前部分是已知条件,是一组相关联的量;
题目的后半部分是问题,也是一组相关联的量,其中有一个量是未知的。
解题规律是,先求出单一的量,然后再根据问题,或求单一量的几倍是多少,或求有几个单一量。
例题如下:
6台拖拉机4小时耕地300亩,照这样计数,8台拖拉机7小时可耕地多少亩?
思路分析:
先求出单一量,即1台拖拉机1小时耕地的亩数,再求8台拖拉机7小时耕地的亩数。
(三)相遇问题
指两运动物体从两地以不同的速度作相向运动。
相遇问题的基本关系是:
1、相遇时间=相隔距离(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和。
例题如下:两地相距500米,小红和小明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小红每分钟行60米,小明每分钟行65米,几分钟相遇?
2、相隔距离(两物体运动时)=速度之和×相遇时间
例题如下: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10小时后在途中相遇。
已知货车平均每小时行45千米,客车每小时的速度比货车快20﹪,求甲乙相距多少千米?
3、甲速=相隔距离(两个物体运动时)÷相遇时间-乙速
例题如下:一列货车和一列客车同时从相距648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4.5小时相遇。
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相遇问题可以有不少变化。
如两个物体从两地相向而行,但不同时出发;
或者其中一个物体中途停顿了一下;
或两个运动的物体相遇后又各自继续走了一段距离等,都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另:相遇问题可以引申为工程问题:即工效和×合做时间=工作总量
分数和百分数的基本应用题有三种,下面分别谈一谈每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的规律。
(一)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这类问题的结构特征是,已知两个数量,所求问题是这两个量间的百分率。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的实质是一样的,只不过计算结果用百分数表示罢了,所以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时,要用除法计算。
解题的一般规律是:设a、b是两个数,当求a是b的百分之几时,列式是a÷b。
解答这类应用题时,关键是理解问题的含意。
例题如下:
养猪专业户李阿姨去年养猪350头,今年比去年多养猪60头,今年比去年多养猪百分之几?
思路分析:
问题的含义是:今年比去年多养猪的头数是去年养猪头数的百分之几。
所以应用今年比去年多养猪的头数去÷去年养猪的头数,然后把所得的结果转化成百分数。
(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都用乘法计算。
解答这类问题时,要从反映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那个已知条件入手分析,先确定单位“1”,然后确定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三)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这类应用题可以用方程来解,也可以用算术法来解。
用算术方法解时,要用除法计算。
解答这类应用题时,也要反映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已知条件入手分析:
先确定单位“1”,再确定单位“1”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
一些稍难的应用题,可以画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四)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是研究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问题。
这类题目的特点是:
工作总量没有给出实际数量,把它看做“1”,工作效率用来表示,所求问题大多是合作时间。
例题如下:
一件工程,甲工程队修建需要8天,乙工程队修建需要12天,两队合修4天后,剩下的任务,有乙工程队单独修,还需几天?
思路分析:
把一件工程的工作量看作“1”,则甲的工作效率是1/8,乙的工作效率是1/12。
已知两队合修了4天,就可求出合修的工作量,进而也就能求出剩下的工作量。
用剩下的工作量除以乙的工作效率,就是还需要几天完成。
比和比例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中,比的应用题包括:比例尺应用题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正、反比例应用题。
(一)比例尺应用题
这种应用题是研究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解答这类应用题时,最主要的是要清楚比例尺的意义,即: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根据这个关系式,已知三者之间的任意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未知的量。
例题如下:
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城到B城的距离是8厘米,A城到B城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思路分析:
把比例尺写成分数的形式,把实际距离设为x,代入比例尺的关系式就可解答了。
所设未知数的计量单位名称要与已知的计量单位名称相同。
(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这类应用题的特点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分成两部分或几部分,求各部分的数量是多少。
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唯一接触到的不平均分问题。
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是:
先求出各部分的份数和,在确定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求出各部分的数量。
按比例分配也可以用归一法来解。
例题如下:
一种农药溶液是用药粉加水配制而成的,药粉和水的重量比是1:100。
2500千克水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5.5千克药粉需加水多少千克?
思路分析:
已知药和水的份数,就可以知道药和水的总份数之和,也就可以知道药和水各自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知道了分率,相应地也就可以求出各自相对量。
(三)正、反比例应用题
解答这类应用题,关键是判断题目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里的量,还是成反比例的量。
如果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比值(一定),两种相向关联的量成正比例时,用下面的式子来表示:
kx=y(一定)。
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时,可用下面的式子来表示:
×y=K(一定)。
例题如下:
六一玩具厂要生产2080套儿童玩具。
前6天生产了960套,照这样计算,完成全部任务共需要多少天?
思路分析:
因为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已知工作效率一定,所以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例。
攻克小学应用题其实很简单,抓住重点,不受题面干扰,自然可以顺利解答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