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4.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是一种神秘而又复杂的存在,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探究着这个问题。
在此,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世界的本质,带领读者一起探究这个永恒的主题。
1. 物理学视角:物质与能量的本质物理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由物质与能量构成的。
在物理学中,我们了解到了这两个重要的概念都有其本质属性。
物质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观粒子;能量则是物质运动与交互时产生的状态,例如电能、热能、光能等。
物质与能量密不可分,相互转换共存,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元素。
2. 哲学视角:意识与精神的本质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不仅仅局限于物质与能量,还存在意识与精神的本质。
人类拥有独立自由的思考能力,能够思考自身所在的世界,思考宏观、微观的世界以及自身内心的境界,这些思考是由人的意识与精神所构成的。
人类的情感、道德、信仰等都是由精神所构建的。
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认为,世界的本质还包括了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元素。
3. 生物学视角:基因与进化的本质生物学认为,世界的本质不仅仅局限于物质、能量、意识与精神,还可以从生命的角度来考量。
生命是由基因所带领的进化的结果,基因能够传递许多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了生物的基本形态,还包括了行为和环境适应的因素。
这些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构成了生物世界的多样性,也即是世界的本质。
4. 心理学视角:感知与认知的本质心理学认为,世界的本质不仅仅是人类看到的、经验的那些,还包括了我们感知和认知的过程。
人类的感知受基于身体的感觉系统所影响,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通过对这些感觉的分析,人类能够对世界进行更深入的认知。
而认知则是针对感受到的世界的信息所进行的处理。
人类采用逻辑、推理等思维工具,让自己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5. 社会学视角:人类文明和文化的本质社会学认为,世界的本质不仅仅含括物质、能量、意识、精神和生物等,还包括了人类对于自身文明和文化的了解。
人类社会是历史过程中的发展产物,人类通过自身知识和智慧创造出了东西方文明、现代文明、科学文明等等,这些文化形态不仅包括物质文化,还包括精神文化。
2020届高中作文立意用《名句成语中的哲学道理》

2020届高中作文立意用《名句成语中的哲学道理》(一)世界的本质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2.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3.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4.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5.天地和气,万物自生: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6.踏花归来马蹄香: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3.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4.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5.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6.有志者,事竟成;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7.诸葛亮隆中献策:无论是对过去的认识还是对末来的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8.“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发展9.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10.望梅止渴: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11.郑人买履、削足适履: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意识(或认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13.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2.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高中哲学知识点

一、唯物论部分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一)联系的观点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政治理论考试题目及答案

政治理论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A. 物质B. 意识C. 精神D. 能量答案:A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答案:C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B.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C. 阶级矛盾D. 社会矛盾答案:B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A.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答案:A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A. 人民当家作主B. 共同富裕C.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D. 依法治国答案:C6.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A. 人民当家作主B. 依法治国C. 多党合作D. 政治协商答案:A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答案:B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A.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B.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C. 阶级矛盾D. 社会矛盾答案:B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答案:A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A. 五位一体B. 四个全面C. 四个自信D. 三个代表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以下哪些观点是正确的:A. 世界是物质的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 物质决定意识D.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答案:A、B、C、D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以下哪些属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A. 自由B. 平等C. 公正D. 法治答案:A、B、C、D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包括:A.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答案:A、B、D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包括:A. 人民当家作主B. 共同富裕C.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D. 依法治国答案:C5.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包括:A. 人民当家作主B. 依法治国C. 多党合作D. 政治协商答案:A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哲学原理——唯物论的知识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二、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五、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另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1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轮复习

A C
B D
A
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指 A、物质的多种形态 B、原子、电子等物质形态 C、物质现象的总和 D、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D
人能够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 西,这种创造活动的基础是( )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A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条件 D、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
D
劳动者 生 产 方 式
生产力(客观 劳动资料 的物质力量)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生产关系(客观 的经济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 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都 是 物 质 关 系 , 具 有 物 质 性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 会是物质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 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 性 【方法论】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 主观符合客观
研析高考考点
考点一 哲学的物质概念
知识清单 1.物质的含义 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 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的区别 客观实在仅指物质现象 客观存在包括物质现象,还包括精神现 象。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注意:哲学上说的物质和我们平时所说的物 质一样吗? 例如:一枝粉笔是不是物质? 不够准确,一枝粉笔是 物质的具体形态
矫正训练2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极端天气对 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表明 ( ) ①人与自然的矛盾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 践不断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发展 ②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 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③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界的联系越来越多
样化和复杂化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使人类超越自然而逐渐成
马哲试题及答案

马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A. 精神B. 物质C. 意识D. 能量2. 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这一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以下哪项不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A. 事物内部的矛盾B. 事物之间的矛盾C. 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D. 事物的绝对静止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A. 人的意志B. 地理环境C. 经济基础D. 文化传统4.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以下哪项不是实践的特点?A. 客观性B. 社会性C. 历史性D. 主观性5.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唯物性B. 辩证性C. 革命性D. 神秘性6.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A. 政治制度B. 法律规范C. 宗教信仰D. 物质生产7.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以下哪项不是阶级斗争的表现?A. 经济斗争B. 政治斗争C. 文化斗争D. 个人斗争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价值在于:A. 个人财富B. 社会地位C. 自我实现D. 社会贡献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是:A.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B. 知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C.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问题D.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10.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意识决定物质答案:1-5 B C D D D;6-10 D C D A 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具有能动性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2.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以下哪些因素决定的?A. 经济基础B. 上层建筑C. 阶级斗争D. 科技进步13. 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特点?A. 客观性B. 社会性C. 历史性D. 主观性1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以下哪些是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条件?A.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B. 社会关系的合理化C. 人的全面发展D. 个人财富的积累15. 马克思主义认为,以下哪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A. 教育B. 劳动C. 社会制度的改革D. 个人努力答案:11 ABCD;12 ABC;13 ABC;14 ABC;15 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

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笔:审核:高二备课组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一、学习目标1、识记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2、理解两个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3、把握两个观点(物质是运动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填空,熟悉课本(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中的一部分。
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并能为人的所反映的。
3、物质的唯一特性:。
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和。
这三者都是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和的统一。
生产力是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的经济关系......。
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三)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总之,自然界是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二)易错易混知识点拨(判断观点正误且简要说明理由)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事物显著的变化。
()2、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4、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蛙冬眠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人类社会 发展道路 资本主义社会
高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低
保 持 百 分 数
100
80 60
40
20
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 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 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 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1
2
答案提示: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其自身所固有的规律 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界的本质是物质的,雨 雪灾害无法完全避免。 雨雪灾害无法完全避免,规律是普遍的、客 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 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由于 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虽然无法避免,但人 类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 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 界,造福人类。
结 论: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世界统一于物质,思维统一于存在。 多样性的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3、物质是运动的。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地震海啸,刮风下雨 ( )运动: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1热运动、光运动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地震海啸,刮风下雨 2 铁生锈,汽油燃烧等化学反应 (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不可分割) (机械运动的主体是宏观物体) 生命从无到有,由低级到高级 ①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热运动、光运动 春花秋实,新陈代谢,变异,进化 ② 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主体)。 (物理运动的主体是分子,基本粒子,场) 运动是物质的 社会形态更替;生产力发展;改革创新 铁生锈,汽油燃烧等化学反应 3人类的知识由少到多、由浅入深 (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运动。
断
辨析:要命令自然,就要服从自然。
(1)这一命题反映了要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尊重客
观规律的道理。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
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即命令自然。 (3)人要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就必须认识自然界的 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服从自然。否则,会受
7、没有物质,就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
8、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
9、客观世界统一于物质,主观世界统一于精神。
下列事物或现象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A
①人脑 ②党的基本路线 ③生产关系 ④科学发展观 ⑤电场 ⑥哲学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2、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 ③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一般 联 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物质是从物质具体 形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万事万物的共性,只能存 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 系 的表现具体表现。
判 断
1、物质就是物体。 2、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3、物质就是物质世界。
4、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 6、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 关系。
世界的统一性 (物 质)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的客观实在。
抽象 概括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形态与哲学上物质概念的比较
物 质 物质的具体形态 概括了万事万物的 除了具有客观实在 区 共同本质,仅指客观实 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 在。 个别属性; 别 是可以被改造的, 既不能创造,也不 有生有灭。 能消灭。
三峡工程 由于人类认识了水的流动规 律,人们就可以治理水患,兴修水库, 建造水渠,引水上山,变水害为水利, 为人类造福。
2008年1月中旬以来,我国十几个省份持续 出现雨雪、冰冻等天气,导致铁路、公路、 民航等交通运输大范围受阻,旅客大量滞留, 农副产品供应紧张,农牧业生产和群众生活 受到眼中影响。对于这一自然灾害,人们无 法完全避免。材料体现了唯物论的什么哲学 道理?
注意3: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的联系。
瓜的大小是偶然的联系 ;(遗传变异才是规律)
注意4:规律是稳定的联系。
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一定重复出现 ; 如:电磁感应
学 测 要 求: 哲学与世界观、与方法论、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的概念 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规律及其客观性、普遍性 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生命从无到有由低级到高级,春花秋实,新陈代谢,变异,进化
(化学运动的主体原子、分子、离子)
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生命运动的主体是蛋白质、核酸) 社会形态更替;生产力发展;改革创新 相对的。 (社会运动的主体是生产方式) ②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 人类的知识由少到多、由浅入深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思维运动的主体是人脑) 反 对: 离开物质谈运动(仁者心动、万物在概念中运动)是唯心主义。 离开运动谈物质(刻舟求剑、飞矢不动)是形而上学。 否认相对静止(物方生方死、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相对主义的诡辩
面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 联系: 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
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 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人类社会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
高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低
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
实 践
认 识
再 实 践
再 认 识
议一议
判断下列哪些是必然规律:
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3、价值规律 2、新陈代谢 4、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注意1: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本 身固有的联系。
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联系 成为社会发展固有的规律
你知道哪些是规律吗?
1、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2、水往低处流
3、苹果落地
①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培根:要命令自然,就要服从自然。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利用 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 规律。 与制天命而用之。
10、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判 11、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12、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13、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14、运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15、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16、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17、人的一生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18、人的一生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19、规律是联系,联系就是规律。 20、人们可以创造、发明、消灭、改变、废除规律。 21、自然规律是客观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22、有些事物的运动没有规律。 23、定律就是规律。 24、规则就是规律。 25、规律是无条件的。 26、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27、人工降雨说明人能够改变规律。 28、规律有好坏之分。 29、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规律。
2、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观点 A、正确反映的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 不可知论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了运 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②运 动和 静止 的关 系
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 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区别: 静止是事物的空间位置、某一方
论。
5、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宇宙天体总按一定轨道运行 。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 1)规律:事物运动过程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定的联系。 成熟的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 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远而辍其广。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成对出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要原理) 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总遵循一定的秩序。 ① 客观性。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不可抗拒。 生命进化总是由低级到高级。 ② 普遍性: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有规律。 商品的价格总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 4)重要方法论: 社会形态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最初遗忘率高,以后渐渐降低。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 纲: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的概念 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规律及其客观性、普遍性 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1、物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多样性的世界 (物质的具体形态) 宇 宙 天 体、 微 观 粒 子、 石 头、 椅 子、 生 命 有 机 体、 山 川、河 流、 场、射线、生产方 式、国家………
3
4
5
6
7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885年,艾宾浩斯通过实验不同时间间隔的记 忆保持量,绘制了著名的艾宾浩斯曲线
天 数
1、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 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 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承认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D、夸大了物质的运动
哲学上的规律与具体规 律之间是什么关系?
哲学上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性 的概括、抽象和总结。 他们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 与特殊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