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简介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地域建筑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近现代地域建筑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近现代地域建筑发展历程简述中国近现代地域建筑发展历程简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国的地域建筑也发生了极大变化。

自19世纪末至今,中国的地域建筑经历了很多发展周期,经历了殖民主义、内战、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但是它保留了许多历史和传统元素,反映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简述中国近现代地域建筑的发展历程。

1.殖民主义时期在19世纪末,大量外国列强入侵中国,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化和半封建化的黑暗时期。

这个时期的建筑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尤其是欧洲和日本的建筑。

殖民主义时期的建筑主要是洋楼和城市中的公共建筑,许多城市中心的建筑也是在这个时期建造的。

其中最著名的是上海的滩区和法租界,这些地区的建筑大多是欧洲式的洋楼,反映了当时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然而,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的建筑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留,并将其与新的建筑风格相结合。

例如南京路步行街周围的商业街区,一些民居建筑保留了传统的风格,但同时融入了欧式的建筑风格。

2.共和国时期中国的共和国时期是地域建筑的发展高峰期,大量新型建筑开始建造。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对于城市和建筑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这个时期建筑的设计越来越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

在建筑风格上,现代主义风格成了新中国时期的主流,尤其是在大城市中。

许多公共建筑和住宅的建设也开始按照社会主义的理念出现,例如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公社和大型农业现代化建设。

3.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对于地域建筑的影响是深远的。

这个时期看到了许多新型建筑在大城市中的兴建,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楼和建造时考虑环境问题的绿色建筑等。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建筑也越来越多地融合了国际设计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例如,石景山文化中心和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鸟巢”,这些建筑都是以传统中国文化为主题,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4.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中国地域建筑发展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许多历史文化古迹被摧毁,这个时期的建筑几乎完全是政治符号建筑。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编辑中国近代建筑所指得时间范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得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得过渡时期,这就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得阶段。

1概述2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3建筑类型▪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4建筑技术▪结构技术▪施工技术5建筑风格▪近代外来形式得建筑风格▪近代民族形式得建筑风格概述编辑中国近代建筑(13张)清王朝得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得传入。

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得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

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得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得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就是原有得传统建筑体系得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得功能布局、技术体系与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得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得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得与中国自身发展出来得新型建筑,具有近代得新功能、新技术与新风格,其中即使就是引进得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得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得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得建筑为主。

大量得民居与其她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得传统品格与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得材料、结构与装饰。

从建筑得发展趋势来瞧,中国近代建筑得主流则就是新建筑体系。

发展阶段编辑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中国近代建筑这就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得阶段。

主要有两方面得新建筑活动。

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中国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影响和演变。

在近代时期,中国建筑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代表性建筑以及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近代中国建筑的特点之一是中西结合。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巨大的变革,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这也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中国建筑形式与西方建筑元素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风格。

例如,西式的方形和拱券在中国传统的屋顶和梁柱上得到了运用。

这种中西结合的风格在中国近代建筑中十分常见。

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批代表性的近代建筑。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和故宫博物院。

天安门广场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广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之一。

广场以其庄严肃穆的建筑风格而闻名,其中最著名的是天安门城楼和人民英雄纪念碑。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故宫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精美的园林和珍贵的艺术品而享有盛誉。

此外,近代中国建筑还受到了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和革命,这对建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例如,创建于上海的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这座建筑体现了当时革命浪潮和社会变革的精神。

同样,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一些高楼大厦的建设也成为近代中国建筑的标志。

北京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和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等高层建筑都代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迅猛步伐。

近代中国建筑不仅在本国产生了影响,也对世界建筑发展做出了贡献。

例如,中国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了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展现了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相结合的独特风格。

此外,一些传统中国建筑元素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被运用,为现代建筑增添了东方的魅力。

综上所述,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中西结合的风格、代表性建筑的兴起以及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都为近代中国建筑增添了独特而丰富的色彩。

简述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简述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一、传统建筑的延续
近代中国的建筑发展,始于清朝末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而建筑领域也在逐渐地发生变化。

清朝末年,中国传统建筑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些建筑大多采用木质结构,有着精美的装饰和雕刻。

在这个时期,一些富有的家庭和朝廷官员开始建造规模更大、更华丽的建筑,比如颐和园、故宫等。

二、西式建筑的影响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西方文化也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西式建筑开始在中国出现,这些建筑大多采用砖石结构,有着简洁明了的线条和几何形状。

在这个时期,一些中国建筑师开始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他们开始将西式建筑的特点融入到中国传统建筑中,创造出了许多新的建筑风格,比如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

三、中国现代建筑的崛起
20 世纪中叶,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现代建筑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崛起。

中国现代建筑的特点是简洁、实用、经济,不再过分追求装饰和华丽。

在这个时期,许多建筑师开始尝试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建筑,比如北京的“十大建筑”、上海的“四大建筑”等。

四、近代中国建筑的代表性建筑
近代中国建筑有许多代表性建筑,比如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天
坛等,这些建筑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貌。

此外,西式建筑也对近代中国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广州的白云楼等。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传统建筑到西式建筑的影响,再到中国现代建筑的崛起。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简介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简介

10142128叶涛涛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前言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

清王朝的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的传入。

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的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

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的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的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和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的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的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的和中国自身发展出来的新型建筑,具有近代的新功能、新技术和新风格,其中即使是引进的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的建筑为主。

大量的民居和其他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和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的材料、结构和装饰。

从建筑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的主流则是新建筑体系。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这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的阶段。

主要有两方面的新建筑活动。

一方面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

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是当时西方流行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是券廊式;后者是西方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当时称为“殖民式建筑”。

另一方面是洋务派和民族资本家为创办新型企业所营建的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仍是手工业作坊那样的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的西式建筑。

中国近现代地域建筑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近现代地域建筑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近现代地域建筑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近现代地域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这也对地域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中国的地域建筑仍然以传统的风格为主。

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中国的建筑开始受到西方现代
主义的影响,建筑师开始尝试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从而创造出一系列新的建筑风格。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的地域建筑开始出现了一些新
的趋势,例如城市化的加速和工业化的发展。

这些变化给地域建筑的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创新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的地域建筑经历了一些重大的
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大规模的城市化,建筑师开始致力于创造更加现代化的城市景观。

同时,中国的地域建筑开始受到国际化的影响,建筑师开始借鉴和融合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从而创造出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意的建筑。

21世纪之初,中国的地域建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建筑师开始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开始使用更加环保的材料和设计理念。

同时,中国的地域建筑也逐渐走向国际化,成为了世界建筑界的重要一员。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地域建筑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从单一的风格到多样化的发展,从国内影响到国际化的进程,
这也为中国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发展机会。

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中国近代建筑是指近代中国历史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建造的建筑物。

这一时期中国发生了许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变革,建筑风格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中国近代建筑的背景、特点以及代表性建筑物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背景中国近代建筑的兴起和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

鸦片战争后,中国新式建筑逐渐涌现出来。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带来了西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同时也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使得中国的建筑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特点1. 融合中西方元素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中西方元素的融合。

传统的中国建筑特色与西方建筑风格的结合,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建筑形态。

比如,中西结合式的街屋、罗马风格的教堂、日本风格的别墅等。

这种融合体现了中国近代建筑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能力。

2. 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传统的中国建筑注重府邸、庙宇等公共建筑的规模和雄伟,而近代建筑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

建筑结构发生了新的变革,采用了更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铁框玻璃幕墙,使得建筑更加坚固且灵活,同时也满足了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功能需求。

3. 西方建筑风格的兴起近代中国由于与西方列强接触的增多,西方建筑风格逐渐被引入中国。

比较典型的是巴洛克风格、哥特式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等。

西方建筑风格的兴起与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大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的引入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建筑风格,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和接纳。

三、代表性建筑物1. 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位于上海市,是一座建于1936年的建筑,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的瑰宝。

该建筑以独特的中国风格和大胆的现代元素相结合,呈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之美。

2. 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重要的古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尽管它始建于明代,但在清朝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展现了中国近代建筑的独特风貌。

中国近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第二篇 中国近代建筑(公元1911~1949年)第一章 近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 时代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社会状态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中国建筑——近代建筑时期。

第二节 发展分期1、传入期(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2、形成期(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末)3、繁盛期(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末)4、夭折期(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末)第二章 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第一节 概述一、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城市的特点(1)中国城市都是封建社会型的城市。

(2)绝大部分城市是地主封建统治者以及一些商人、手工业者的聚居地。

(3)城市大部分是消费性的。

(4)城市的功能结构简单,平面形式沿袭着封建社会的城制,城市的建筑面貌也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形式。

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城市的发展与变化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由于社会所发生的剧烈变动,而产生急剧的变化。

中国城市的变化开始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

其结果:香港被强行割让给英国侵略者;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被强行开放为通商口岸:上海、广州被划定“租界”。

继后,从沿海到内地,约70多座城市被强迫开辟为殖民地式或半殖民地式的商埠城市。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家已在各通商口岸建立近代工商业企业。

60年代,清政府洋务派曾一度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7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近代企业也开始产生。

由于工矿、商业、交通事业的发展,一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先后在沿海和沿江地区形成并发展起来。

此外,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动,又促使原来的封建旧城市逐渐地发生变化,旧的城区衰落了,新的城区在成长。

第二节 近代城市发展的两大类型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变化,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1、第一类: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

属于这类城市的有:A、 帝国主义国家侵占的城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42128叶涛涛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前言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

清王朝的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的传入。

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的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

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的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的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和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的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的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的和中国自身发展出来的新型建筑,具有近代的新功能、新技术和新风格,其中即使是引进的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的建筑为主。

大量的民居和其他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和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的材料、结构和装饰。

从建筑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的主流则是新建筑体系。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这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的阶段。

主要有两方面的新建筑活动。

一方面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

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是当时西方流行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是券廊式;后者是西方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当时称为“殖民式建筑”。

另一方面是洋务派和民族资本家为创办新型企业所营建的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仍是手工业作坊那样的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的西式建筑。

上述两方面的建筑虽然为数不多,但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酝酿着新建筑体系。

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这是西式建筑影响扩大和新建筑体系初步形成的阶段。

19世纪90年代前后,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设银行,办工厂,开矿山,争夺铁路修建权。

火车站建筑陆续出现,厂房建筑数量增多,银行建筑引人注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成长的“黄金时代”,轻工业、商业、金融业都有长足发展。

引进西式建筑,成为中国工商事业和城市生活的普遍需求。

在这个时期,中国近代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的主要类型已大体齐备。

水泥、玻璃、机制砖瓦等近代建筑材料的生产能力有了初步发展,有了较多的砖石钢骨混合结构,初步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

中国近代建筑工人队伍成长起来。

辛亥革命后为数不多的在国外学习建筑设计的留学生学成归国,中国有了第一批建筑师。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这是中国近代建筑事业繁荣发展的阶段。

20~30年代,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大城市和一些省会城市,建筑活动日益增多。

南京、上海分别制定了《首都计划》和《大上海都市计划》,建造了一批行政建筑、文化建筑、居住建筑。

上海、天津、广州、汉口和东北的一些城市,新建了一批近代化水平较高的高楼大厦。

特别是上海,这时期出现了28座十层以上的高层建筑。

建筑技术在这20年间有较大进步。

许多高层、大型、大跨度、复杂的工程达到很高的施工质量。

一部分建筑在设计上和技术设备上已接近当时国外的先进水平。

中国建筑师的队伍壮大了。

从国外留学归国的建筑师纷纷成立中国建筑师事务所,并且在中等和高等学校中设立建筑专业(见中国建筑教育),引进和传播发达国家的建筑技术和创作思想。

1927年成立了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分别出版了专业刊物《中国建筑》(1932年创刊)和《建筑月刊》(1932年创刊)。

1929年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在学社进行的研究工作,为中国建筑史这个学科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建筑在这一阶段不只是单纯地引进西方建筑,而且是结合中国实际创作出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建筑。

抗日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37~1949)这是中国近代建筑的停滞时期。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建筑业处于萧条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积极进行战后建设,建筑活动十分活跃。

通过西方建筑书刊的传播和少数新归国建筑师的介绍,中国建筑师较多地接触到国外现代建筑思潮。

只是这时期中国处在国内战争环境中,建筑活动很少,现代建筑思潮对中国的建筑实践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现代建筑史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即着手医治战争创伤和从事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力有限,建筑活动的一般特点是规模小,进展快,造型简洁,很少装饰。

某些建筑反映出现代建筑思想的延续。

1951年底,知识界的思想改造运动扩大到建筑界,使国内的建筑创作思想逐渐地同西方现代建筑思潮隔绝。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建设规模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建筑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完成156个建设项目为重点的694个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五年内建成了房屋面积2664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9454万平方米,办公、学校、医疗等建筑4687万平方米。

为适应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需要,建筑工程部所属的设计院均改为工业建筑设计院。

在这个时期,工业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队伍基本形成,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很大提高。

建筑设计完成了向工业体制的转化,民用建筑设计水平大有提高,设计开始注意功能和经济的关系,并在建筑形式上进行新的探索。

“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4)这时期的主要建筑活动如下:1958年,中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

建筑界的“大跃进”是以“快速设计”、“快速施工”为核心,以“技术革新”、“技术革命”为手段的建筑活动。

这个时期也进行了薄壳结构、悬索结构的研究并获得一定成果,有的单位还进行了设计工具的革新,如活版设计、图表设计等。

在“大跃进”运动中由于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影响,一些建筑设计和施工缺乏科学精神,工作粗滥,质量普遍下降。

尽管如此,经过广大建筑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某些特定条件下的建筑活动,如国庆工程等仍然取得一些重大进展。

“设计革命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4年,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基本完成,中国的国民经济面临一个发展的新阶段。

这年,以“四清”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全国展开。

同年11月开始了“设计革命运动”。

中国的设计体制和工作秩序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

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亟需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设计体制和设计思想。

但是随着“设计革命运动”的开展,把一个技术改革活动变成了一场政治思想运动。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

建筑领域同样也经受了一场浩劫。

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作用遭到了彻底的否定,几十年积累起来的设计力量和大量资料蒙受空前的损失。

这种状况直到1978年才开始扭转。

就建筑活动而言,在全国范围内长期处于混乱状态中。

从某些局部来看,一些建筑活动在特殊的“小气候”下仍取得了一些成绩,反映了建筑工作者在困难条件下对建筑事业的献身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1977~)中国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特别是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

从1976年10月到1978年12月,建筑活动基本上仍然延续前一时期的设计思想和创作方法,建成的大型建筑有毛主席纪念堂等。

从1979年起,建筑工作者思想上解除了禁锢,建筑学术思想日趋活跃,主要表现是:①对外国建筑理论和西方现代建筑经验进行再认识;②出版一批中国建筑学家和建筑师的学术著作;③广泛开展设计竞赛和专题学术讨论;④政府主管部门提倡繁荣建筑创作,开展评选优秀建筑设计的活动。

这些活动活跃了禁锢多年的思想,提高了中国的建筑学术水平。

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典型特征是“虚伪”。

现代建筑戴“瓜皮帽、小围脖”是功能的虚伪,对称轴线的神圣化是精神的虚伪。

仿古一条街是历史的虚伪。

欧陆风情之类是金钱的虚伪。

现在有许多人好玩“高科技”,还有所谓“极少主义”,用混凝土结构仿钢结构建筑,这是技术的虚伪。

建筑是一些搭配起来的体块在光线下辉煌,正确和聪明地表演。

建筑的表面与内部使用关系就象是皮肤与肌肉、骨胳的关系那样有自然的逻辑。

这种逻辑被建筑师称为设计中的“真实”。

中国建筑适应顺从自然,还表现在对房屋基地和方位选择的高度重视,这便是中国古代的堪舆风水学说。

对此,李约瑟博士曾指出:“再没有其他地方表现的象中国人那样热心于体现他们伟大的设想。

‘人不能离开自然。

中国现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他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类型,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不同时期反映不同的内容,古典主义时期,主要反映了宫廷文化的内容,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民族特点。

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由于受到儒道佛“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历来主张顺应自然,从未有过如西方视建筑为永恒,不朽,纪念物的思想,当然也就谈不上与自然抗衡了。

在古代先民眼中,建筑也如同其他日用品一般,需要不断更新,进行新陈代谢,要与自然保持和谐。

中国建筑不欲以自然和人工来竟久存,而是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布局和形象特征。

中国建筑以群体取胜,注重虚实结合,以内收的凹曲线与依附大地,横向铺开的形象特征表达出与自然相适应,相协调的艺术观念。

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典型特征是“虚伪”。

现代建筑戴“瓜皮帽、小围脖”是功能的虚伪,对称轴线的神圣化是精神的虚伪。

仿古一条街是历史的虚伪。

欧陆风情之类是金钱的虚伪。

现在有许多人好玩“高科技”,还有所谓“极少主义”,用混凝土结构仿钢结构建筑,这是技术的虚伪。

建筑是一些搭配起来的体块在光线下辉煌,正确和聪明地表演。

建筑的表面与内部使用关系就像是皮肤与肌肉、骨骼的关系那样有自然的逻辑。

这种逻辑被建筑师称为设计中的“真实”。

建筑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除了像皮肤与肌内及骨胳之间的关系模式外,还可以借鉴人类个体多样性与社会丰富性在感受上的关系——就象人用各自的衣服与身体完全可以比作建筑功能。

每个人按不同的要求穿适合自己的衣服,就像创造了不同的建筑形式一样。

而衣服与建筑形式一样是公共与私密的交接面。

就像时装设计与日常穿着间的区别一样,真正具有现代性而且富有魅力的装扮是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获得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文化越来越多元化,人们在建筑上面对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缺乏连贯性。

高度综合化的现代社会,使各种事物存在的真正价值扑朔迷离,难以被人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