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建筑史讲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代
层数
结构
砌体源自文库料
备注
1950——1970
多层
砖混结构
粘土砖
住宅标准低、设备简陋、小厅、小卧室,或居室兼卧室,居室兼厨房等
1980——1990
高层逐渐增多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空心砖
1980年代住宅标准逐渐提高,家用电器的使用纳入设计中考虑
1990年代注重大起居室,小卧室,主义日照、防火等质量和安全的要求
中国现代建筑史讲义
一、中国现代建筑史的发展阶段
•(一)自律时期
•由于历史环境,中国自力更生完成了建立国家工业基础的任务,这主要依靠对人民的严格要求,统一步伐、低消费、高积累完成的。
•(二)开放时期
•1970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时期
二、自律时期的建筑发展
•1、三年经济恢复阶段——百废待兴
•2、第一个五年计划阶段——复兴与探索
•学术与政治挂钩,思维活力和创造力在政治因素的严重压迫下被极大削弱,制约了我国现代建筑的发展
3、从大跃进到设计革命——在探索与挫折
•时间:1958年——1965年
•发展环境
•超越国力与经济规律的大跃进,建筑活动间断
•“设计革命”设计人员进现场、现场设计
•成就
•促进西部开发,培养、提供了人才
•“设计革命”的弊端
建筑理念的思索和探索
•1、学习苏联经验的得与失
•苏联经验——得:砖混结构规范、构件标准化、装配化、流水作业等方面获得经验和发展,但存在规划用地偏大的弊端——建造技术、管理体制
•苏联经验——失:矫饰的作风、僵化的教条主义,滋生了以政治尺度度量创作问题的简单的做法,窒息和禁锢了创作思想和动力——建筑思想
4、商业建筑
出现现代化设备
5、游憩建筑
•1920——1930年代,游憩建筑在上海等大城市出现
•1950年代,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改变,主要有电影院、剧院、工人文化宫
•1960年,游憩建筑出现物质功利目标
•1980年后,旅游业开始发展,游憩建筑主要有游乐场、高尔夫俱乐部、博览会、各色度假村等
•游憩建筑因其对艺术性、新奇性和舒适性的要求较高,给了建筑设计师较大的发挥空间
•特点:大空间、低隔断、办公设备多,空调、电梯等进入办公建筑
形式=传统?
•(2)国际式的纠葛
•主要矛盾: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的矛盾
•钢材与水泥的短缺使得现代主义的建筑技术基础没有形成
•审美意识和观念的落后
•其它建筑纯以结构造型美
比例、线条和质感得到认可
•(3)反右斗争
•1957年,党的整风运动将55万划为右派,其中包括大量的知识分子,但由于建筑界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涉及人数相对于文艺界人数较少
•建筑工程技术和相应的规范得以保存
•弊端:对建筑思想文化的蚕食
三、开放时期的建筑发展
•时间:1979年——1999年
•发展环境
•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实行改革开放
•成就
•1、建筑行业体制的脱胎换骨,更加完善和系统
•(1)施工项目的投资与管理市场化
•(2)建筑设计体制于80年代实行企业化管理
•(3)90年代,集体所有制和民营设计单位得到发展
•3、从大跃进到设计革命——在探索与挫折
•4、文化大革命阶段——全面倒退与局部突破
1、三年经济恢复阶段——百废待兴
•时间:1949——1952
•发展环境:1952年中央设计公司(1953年改为中央建筑工程部设计院),以及各地各部门的设计单位
•成就:1952年8月提出建筑设计的总方针为适用;坚固、安全;经济;适当兼顾美观
(1)以极大的兴趣去学习和思考(符号学、行为学、场所精神、解构主义)
(2)根据中国国情和文化,按照自己的需要对其作出实用性和理性的选择
•凸显的问题
•1、设计的正确与否、好坏与否如何判定
•2、设计工具的快速更替,设计师的职业特点逐渐模糊,设计目标与本质模糊
•3、资源危机与可持续发展对建筑设计提出要求
•4、“与国际接轨”和“结合中国国情”,以及“中国特色”的矛盾与融合
•1、片面的批判和排斥,片面压低建筑标准
•2、片面批判“个人主义”“成名成家”思想,严重挫伤建筑师的创作热情
3、“下楼出院”严重影响设计院的正常工作
4、文化大革命阶段——全面倒退与局部突破
•时间:1966年——1978年
•发展环境
•实践理性精神和实事求是精神丧失
•本本主义、教条主义
•成就
•国防工程(氢弹、卫星、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水利工程等)和援外工程、外事工程、窗口工程等如期完成
•(4)设计人员素质与技能的提升,实行“注册”制度,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度
•(5)房地产行业从建筑业脱离,与并物业管理共同促进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
•2、设计理念的转变和供求关系的重新组合
•(1)国外建筑艺术、技术的刺激
•(2)国内市场需求的刺激
•3、后现代建筑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域外的现代思潮及叠加于现代性之上的后现代思潮涌入国门,并因其多样的设计手法和简单可学,备受推崇
2、第一个五年计划阶段——复兴与探索
•时间:1953年——1957年
•发展环境
•以国家计划、国家筹资、国家组织实施的类似于半军事化的组织形式将投资于建设转向第二产业
•留学归国的第一代建筑师和由他们培养起来的第二代建筑师成为各级国营设计机构的中坚力量,立身于基于与挑战共存的大环境中
•成就
工业建筑的发展,建筑经验的获得饭,建筑思想和设计手法的探索
四、建筑类型及技术的发展变化
1、工业建筑
•在近代工业建筑类型上有所增加
•工业建筑规模和水平大大拓展
2、交通建筑
•1965年开始地铁建设,催生了地下建筑学的建立
•1950年代投身电气化铁路建设,1975年建成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
•1980年代后,为解决巨大客流量交叉问题采用高架候车
3、居住建筑
•2、民族形式与国际式的纠葛
•(1)民族形式的纠葛
•第一、二代建筑师的理论基础和开放的态度使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都被接受,并通过手法主义运用于建筑活动
•以爱国为基础,推崇民族形式的历史主义思潮得以流行
•但由于经济和政治思想等因素,建筑设计热衷于浪费,却从未对建筑设计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民族形式的思索
•民族形式的种类、类型
•因其包含机械装置和声光、影视等活动,技术含量高,推动了时代对技术美的追求
6、办公建筑
(1)政府部门办公建筑
•政府部门办公建筑自清末起就从威仪型向功能型转化,但对“威仪”的热衷始终关窗中国现代的办公建筑
•砖混结构——框架结构
敦实、厚重——轻快、灵活
(2)商务办公建筑
•商务办公楼是1980年代发展最快的建筑类型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