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研究进展老年人是骨质疏松骨折的高危人群,而中医药在防治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的防治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本文将就中医药防治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骨质疏松骨折问题也日益突出。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密度降低和骨微结构疏松为特征的疾病,容易导致骨折。
老年人体内的骨质疏松程度加剧,骨折的风险进一步提高。
而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的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中医药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的认识中医药认为老年骨质疏松骨折与肾虚、气血不足、肝肾不足等有密切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肾主骨、髓、生长发育,肝主筋、腱,而气血又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肾虚、气血不足、肝肾不足等病理因素均与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有一定的关联。
二、中医药防治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的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中医药通过药物调理、中药汤剂、艾灸、针灸等方法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骨折。
中药汤剂是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中药的温补、活血化瘀等作用,来达到调节体内气血、肝肾、骨骼功能的目的。
艾灸、针灸等中医疗法也在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中医药防治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的饮食调理在饮食调理方面,中医药同样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中医药认为,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可以通过食用一些具有温补、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黑芝麻、桂圆、红枣、山药等,来帮助调节体内的气血状态,从而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中医药还强调了饮食的营养均衡,避免偏食偏养,以及合理膳食搭配等方面的饮食调理。
四、中医药防治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的运动疗法在运动疗法方面,中医药认为,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可以通过一些适当的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增加骨密度,从而预防骨折。
中医药提倡晨练、太极拳、气功等运动方式,同时强调避免剧烈运动造成骨折风险的增加。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诊疗进展-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诊疗进展朱莎莎(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医院连云港222004)关键词:骨质疏松症;中医药;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骨质疏松症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导致的骨质疏松[1]。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
西药治疗多有严重毒副作用,运用中医药治疗有广阔的前景。
现将近年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关研究整理归纳综述如下:1 中医病因病机骨质疏松症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骨痹、骨痿、骨缩病、骨极、骨枯”等范畴。
《素问·痿论》记载:“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内经》中有三处有关“骨痹”的记载:《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
”《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
”《灵枢·寒热病》云:“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
取三阳之经,补之。
”本病基本病机是本虚,病位在骨,证属本虚标实,以肝、脾、肾三脏虚弱,尤以肾虚为本,寒湿、血瘀为标。
1.1 肾虚中医学理论认为,肾主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中,骨骼有赖髓以充养。
故陈士铎《辨证录·痿证门》云:“胃气一生,而津液自润,自能灌注肾经,分养骨髓矣。
”《素问·宣明五气》提出“肾主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肾生骨髓”,“肾之合,骨也”。
《医经精义·脏腑所合》提出:“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合也。
中医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策略研究

中医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策略研究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特征是骨骼变薄、骨密度下降,容易发生骨折等并发症。
传统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是由于肾虚、气血不足等原因引起的。
因此,中医学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通过对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策略进行研究,探讨其疗效及应用前景。
一、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认识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的病因主要为肾虚、气血不足以及骨髓空洞等。
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肾虚导致骨髓空洞形成,骨密度下降。
气血不足会导致骨组织无法得到充分营养,从而引发骨质疏松症。
二、中医防治策略1. 滋阴补肾中医认为,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首要任务是滋阴补肾。
肾为先天之本,中医认为肾主骨,肾精充足可以维持骨骼的健康。
因此,中医通常采用补肾壮骨的方法,如常用的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等。
2. 补益气血中医认为,气血的充盈对于骨骼的健康至关重要。
气血不足会导致骨组织的营养供应不足,从而加速骨质疏松的发展。
因此,中医通常采用补益气血的方法来治疗骨质疏松症,如常用的四物汤、补中益气汤等。
3. 调理肝肾中医认为,肝肾的相互关系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十分重要。
肝为藏血之脏,肾为主骨之脏,两者的相互调理可以维持骨骼的健康。
因此,中医常采用调理肝肾的方法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如常用的八珍汤、补肝肾丸等。
4.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认为,针灸能够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从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肾俞穴、气海穴等。
三、中医对骨质疏松症防治的疗效及应用前景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滋阴补肾、补益气血、调理肝肾等方法,中医能够调整人体的内环境,从而提高骨骼的健康水平,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
目前,中医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并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然而,中医对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和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与治疗进展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与治疗进展一、本文概述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其特点为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导致骨折。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和治疗有着独特的理论和实践。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近年来中医在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与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病因方面,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多因肾虚、脾虚、血瘀等多种因素导致。
病机方面,肾主骨生髓,肾虚则骨髓失养,骨骼发育不良;脾主运化,脾虚则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以养骨,骨骼失养;血瘀则气血运行不畅,骨骼失于濡养。
因此,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多从补肾、健脾、活血化瘀等角度入手,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近年来,中医在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骨量丢失,降低骨折风险。
本文将对中医在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推动中医在骨质疏松症防治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认识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骨质疏松症并非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骨痹”“骨痿”等范畴。
中医对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认识,主要涉及到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脾肾两虚、气血不足、感受外邪等多个方面。
先天禀赋不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在出生时就存在的体质差异。
骨质疏松症患者往往由于先天肾气不足,骨髓生化无源,骨骼失养,从而引发骨密度降低和骨结构破坏。
后天失养主要指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的机体功能失调。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不足,骨骼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支持,进而发生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年龄有关的骨代谢障碍的疾病,属于祖国医学“骨萎”、“骨痹”的范畴。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已呈明显上升趋势,人们对骨质疏松的防治越来越重视,各种新的治疗方法相继应用于临床,特别是许多传统中医药疗法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概括来讲,中医药疗法可以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现将近年来中医药疗法关于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药物治疗1.1单味中药治疗目前有研究证明很多中药具有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
例如淫羊藿、黄芪、丹参、骨碎补、补骨脂、续断、蛇床子、红曲[1]等药物均有实验证明其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具有不同的药理学作用。
但大多数报道均为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其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报道尚少,并且由于实验条件不同,各研究者观察指标不统一,缺少中医理论的指导,结果缺乏科学性、可比较性,尚难以满足临床需要。
1.2 中药复方治疗中药复方制剂在骨质疏松的治疗上应用较普遍,实验及临床研究报道较多,效果较好。
韦大文[2]等运用补肾方治疗去势雌鼠骨质疏松,观察股骨关节软骨下松质骨组织的病理变化。
结果显示补肾方有明显抗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的作用。
徐世涛[3]等观察自制抗骨质疏松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将55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A、B两组,A组患者服用抗骨质疏松丸5 g/次,3 次/日;钙剂1000 mg/天;维生素D3 400 IU/d。
B组患者服用阿仑膦酸钠( 福善美,70 mg/片) 70 mg/周或依替膦酸钠( 依替膦酸二钠片, 200 mg/片)200 mg/次,2 次/日。
B组钙剂、维生素D3用法用量同A组。
6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研究结果表明抗骨质疏松丸可以增加骨密度,明显减轻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
张龙生[4]等采用对照研究方法观察壮骨汤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研究进展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医药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就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进行探讨,并介绍相关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中医药认为骨质疏松症是由于肾虚导致的骨髓虚损所引起,临床表现为骨量减少、骨质减低、骨组织疏松和易碎等症状。
中医药通过调理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肾脏功能的调理来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目的。
二、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选择具有益气养阴、滋补肾脏的药材,配合使用来调理肾脏功能和骨髓健康。
常用的中药有黄精、杜仲、枸杞子等,这些中药具有滋补肾脏、强筋健骨的功效。
同时,中药还可以通过减少钙质流失,促进钙吸收等机制来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
2.针灸治疗:针灸疗法也是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常用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穴位刺激,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从而改善骨质疏松症。
针灸治疗不仅可以减轻疼痛,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研究进展1.中药新制剂研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药新制剂被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例如,一种基于丹参制备的中药新制剂被证明可以通过促进骨细胞生成、减少骨吸收及增加骨密度等机制来改善骨质疏松症。
这些中药新制剂的研发为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途径。
2.中医药与西医药结合研究: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结合研究是当前骨质疏松症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将中医药与西医药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将中药新制剂与常规药物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3.中医药的药理研究: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过程中,中医药的药理作用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揭示了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其治疗进展

临床进展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断地加快,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明显上升。
加强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各个医学名家对于骨质疏松症中医病因病机的观点都还未达成一致,各有各的观点,但是他们都普遍认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涉及多个脏腑以及器官的复杂病变,在这之中肾亏是主要的病因,而肝虚则是其中关键的因素,血瘀则是其主要的促进因素。
肾虚病因: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精生髓,髓藏于骨中滋养着骨骼。
肾中所藏的精是骨功能的重要物质的基础,并且在骨代谢中也是极为的重要[1]。
骨的生长发育和肾关系重大,肾精充足就能不断滋养骨骼,进而使得骨骼变得强劲有力,反之,骨骼将会变得痿弱无力,使得骨髓空虚变软,出现骨质疏松症。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肾虚者的骨密度会出现明显的低下,并且肾虚还会影响到磷、钙等元素的代谢,最终导致骨密度下降,出现骨质疏松症。
肾虚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到骨代谢:①能够导致内分泌紊乱,使得参与骨代谢的局部调节因子功能紊乱;②导致体内微量元素出现变化,血清锌的含量明显降低,将严重影响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影响全身组织以及骨骼的结构及功能。
除此之外,肾虚还会影响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基因表达以及调控。
肝虚病因:骨质疏松和肝之间的关系最早出现在《素问·上古天真论》,这本书中也是表明我们先秦时期的先辈就已经认识到这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主疏泄以及主筋。
如果肝气充足的话那筋就有力,而如果肝气衰弱,则会出现动作迟缓,并且容易出现疲劳等情况[2]。
同时,肝和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还表现在肝、肾之间的关系上,肝和肾两者之间静脉相连,肾为肝之母,肝为肾之子,肝肾同源。
如果肾精充足,血液将会得到滋养,如果肾精不足,将会使得肝血不足。
同样的道理,如果肝血不足,将会导致肾精亏损,进而导致出现骨质疏松的情况。
年老体衰,肝藏血的功能就会出现减退的情况,进而使得身体机能的各个部分不能得到血液滋养,出现气血虚衰的情况,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出现。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的全身代谢性骨病,主要包括原发性骨质疏松及继发性骨质疏松等类型,有研究提出在年龄超出40岁的群体中,女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该病由于骨皮质变薄、骨量及骨小梁降低而导致骨脆性增长,可诱发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并引发骨折、脊柱变形等不良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1-2]。
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理论不断发展,对于辅助改善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研究日趋丰富,其可通过内治及外治等方式缓解临床症状,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3-4]。
1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将骨质疏松症归为“骨痿”范畴,其主张瘀毒及脏腑虚衰是骨质疏松致病的影响原因,其中脏腑虚衰是引发骨痿的根本因素,且肾虚是较为常见的病因之一,肾主藏精,精生髓化血以养骨,肾和骨之间存在紧密关联,若肾精充沛,那么可见骨骼强健,若肾精缺乏,则骨髓则可能为无水之源,髓不养骨。
有文献报道提出,肾虚证者的骨密度显著低下,肾虚则会影响钙磷代谢,继而引发骨质疏松;脾胃化生气血,是后天骨髓之本,如果患者脾虚不运,血无以化精,先天之精难以获取充养,可能会导致骨髓失养[5-6]。
在现代医学分析中,其认为脾不仅具有消化系统的相关功能,同时参与了人体免疫、物质代谢、神经调节等过程,利用这些途径能够对磷、骨钙等矿物质的吸收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引起骨质疏松。
此外,骨痿的发病率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升高,这可能和高龄者虚、瘀等体质相关,且虚、瘀均为骨痿发病的重要病机,两者互为因果,若患者脏腑虚衰,则无力行血,血滞则疲成,新血不生,导致虚更虚,促使肌肉、筋脉和骨髓难以获取营养,进一步引发痿废、疼痛等,加剧骨痿。
2骨质疏松的中医药应用2.1…单味及复方中药治疗现代研究认为多种中药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可取得确切疗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见中药包括当归、骨碎补、熟地黄、牛膝、淫羊藿等。
淫羊藿作为一种补益中药,淫羊藿苷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可发挥强筋健骨、温阳补肾、祛风除湿等效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机加 以综述 , 以阐明其发病 机理 。
生髓 ,骨失髓血充养 ,发生骨骼脆弱无力之证 。 《 素问 ・ 上 古天真论 》日:“ 女子七 岁,肾气盛 ,齿更 发 长 ;… …四七筋骨坚 ,发长极 ,身体盛壮 :……七七任脉虚 , 太冲脉衰少 ,天癸竭 ……” 。古人 已认识到随年龄增长 ,。 肾气
骨 质疏松症 ( Os t e o p o r o s i s ,O P)是 以骨 量 减 少 ,骨 小 梁 变 细 、断 裂 、数 量 减 少 , 皮 质 骨 多 孔 、变 薄等 骨 的 微观 结 构 退 化 为 特 征 ,以致 骨 的脆 性 增 高及 骨 折 危 险性 增 高 的 一种 全 身 性
骨病【 ” 。多发生在 绝经 后妇女、老人和多种慢性疾病患者 。随 着我 国人 口老龄化 的迅速 到来 ,骨质疏松症 已经成 为一种常见 病 、多发病 ,严重危害人类,特 别是老年人健康,骨质 疏松 症 的治疗和康复 需要耗 费大量 的经济和卫 生资源,给家庭和社会
造 成 极 大 负 担 ,因 此 骨 质 疏 松 症 己成 为 世 界 性 关 注 的严 重社 会 问题 , 日益 受 到 人 们 的 关 注 。本 文试 将 骨 质疏 松症 的 中 医 病 因
【 摘
要 l 骨质疏松症是危 害中老年人得 常见病、多发 病,本丈试就 骨质 疏松 症得 病 因病机 加以综述。
【 关键 词 】 骨 质 疏 松 症 ; 中 医 ; 病 因 ; 病机
[ Ab s t r a c t ] Os t e o p o r o s i s i s a h a z a r d i n t h e e l d e r l y c o m mo n d i s e a s e . T h e a u t h o r r e v i e w e d t h e T C M e t i o l o g y a n d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弱 ,易 发 骨 痞 ,此 为 中医 学 对 骨 质 疏 松 症 的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识 奠 定 了基 础 。
华佗在 《 中藏 经 ・ 五痹》 中讲 :“ 骨痹 者,乃嗜欲不节 ,伤 于
肾也 。… … 邪 气 妄 入 … … 下 流 腰 膝 ,则 为 不遂 ,旁 攻 四肢 ,则
腰脊不举 ,骨枯而髓减 ,发为骨痿 ” ;“ 肾者 ,水脏也 ,今水不 胜火 ,则骨枯而髓虚 ,故足不 能任 身,发为骨痿 。 ”至汉代 , 张仲景在 《 金匮要略 》中进一步指 出了 “ 骨痿 ”与 “ 骨痹 ”间 的差异 ,认为 “ 骨痹 ”是 “ 骨痿 ”的进一步发展 。现代大多数 学者认为原 发性 骨质 疏松症应 当属于 “ 骨痿 ” 。
C J C M 中 医 临床 研 究 2 0 1 3年第 5卷 第 1 8期
. 1 1 9 .
骨 质 疏 松 症 的 中 医 病 因 病 机 研 究 进 展
Re s e a r c h r e v i e w o n t h e T CM e t i o l o g y a n d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OP
虚可 以导致髓虚而骨发生病变 。如 《 素问 ・ 六节 脏象论》中说 :
肾者 ,封 藏 之 本 ,精 之 处 也 , 其 华 在 发 ,其 充 在 骨 ” ,又 如 《 医 精 经 义 ・五 脏 所 主 》所 日 :“ 肾藏 精 , 精 生 髓 ,髓 生 骨 , 故 骨 者 肾之 所 合 也 ;髓 者 精 之 所 生 也 ; 精足则髓足 , 髓在骨 内,
由盛 渐 衰 ,天 癸 由盈 到 竭 的生 理 变 化 过 程 ,因 本病 发 生 与 ’ 肾虚
1 骨 质疏松症 的病名 归属
中 医学 中并 无骨 质 疏 松症 这 一 病 名 ,根 据 其病 因病 机 以及 临 床 所 表 现 出 的症 状 , 与 祖 国医 学 的 “ 骨痿 ” 、 “ 骨痹 ” 、 “ 骨枯 ” 、
“ 骨极 ” 等极为相似, 所 以, 一般将骨质疏松症归属于 “ 骨痿 ” 、
“ 骨 痹 ” 的 范畴 。 “ 骨痿 ” 、“ 骨 痹 ”始 见 于 《 黄 帝内经》 。 骨 痿 的记 载 ,首 见 于 《 素问 ・ 痿论》 ,其 日 :“ 肾 气 热 , 则
有关 ,故女子七七、男子八八之年,肾气虚 ,天癸竭 ,髓减骨
髓足者则骨 强 ” 。由于肾对于骨 的重 要作 用 ,所 以骨质疏松 症
的 发 生 就 与 肾 密 切 相 关 ,所 以 《 素问 ・ 痿 论 》 日 :“ 肾者 水 脏 也 ,今 水 不胜 火 , 则骨 枯 而 髓 虚 ,故 足 不 任 身 ,发 为 骨 痿 。又
《 下经》日:骨痿者 ,生于大热也 。均认 为其 发病 根源 皆在 于
o s t e o p o r o s i s ( ov ) . [ Ke y wo r d s ] O P ; T C M; E t i o l o g y ;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4 — 7 8 6 0 . 2 0 1 3 . 1 8 . 0 7 0
杨 军 张小 莉
( 1 . 陕西 中医学院 中医临床 医学院,陕西 成 阳,7 1 2 0 4 6 ;2 . 甘 肃省榆 中县 第一人 民医院,甘 肃 榆 中,7 3 0 1 0 0 )
中 图分类号 :R 3 2 2 . 7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7 8 6 0( 2 0 1 3 )1 8 — 0 1 1 9 -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