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太爷进城概要
《《子夜》——吴老太爷进城》

品牵涉了从城市到农村的众多头绪。可以说,小说的构思是庞大
的,它围绕中心事件,把复杂万端的人物、情节等浓缩在两个月 的时间里,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
课文节选小说第一章。吴老太爷一直住在故乡双桥镇,30 年前,他也曾经是新党。不幸的是25年前骑马跌伤了腿,后来 又半身不遂:他就再没有迈出书斋半步。25年来,除了《太上 感应篇》,他就不曾看过任何报纸,不曾经历过书斋以外的人 生。“父与子的冲突”在他与儿子吴荪甫之间发生了!十几年 来,他一直拒绝与儿子和解。
1930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和阎锡山、冯玉祥之间爆发了
“中原大战”,上海的工业产品因而无法顺利销到内地。中
央政府只知在上海搜刮金钱以作战争经费,对于受帝国主义 压迫而奄奄一息的民族工业,拒绝给予实质性的支持,甚至 落井下石,借机扩充官僚资本。《子夜》正是以此为背景, 描绘出都市上海的剖面图。民族资本家吴荪甫进退维艰,既
[明确]
描写方式 用动作暗 示例 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上旋转;老太
示人物心
理
爷的心卜地一下狂跳,就像爆裂了似的再也不
动„„
描写方式 用景物描
示例 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
写刻画人 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啵——啵——地吼着,闪电似 物心理 用幻觉刻 画人物心 理 的冲将过来„„
bào(爆)裂 o( 8.bà 曝)光 bà 暴)虎冯河 o(
三、辨析词语 1.时髦 时尚 时髦
。
(1)扇子很古老,讲解的老师很 容为“史上第一本电子生活 例句
(2)这本创办于2011年上半年的周刊,被英国铁卫形
时尚 杂志”。
辨析
时髦: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入时。 时尚:当时的风尚。
《吴老太爷进城》课件定稿

茅 盾
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历程
• 20世纪20年代末出现在中国的新感觉派是中国都市文 学的开拓者——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现代大都市的生活尤 其是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发展。
茅盾的《子夜》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都市文学最 早的代表——以都市中阶级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对立、 斗争,来表现光怪陆离、急剧变化和发展的城市社会。 老舍的《骆驼祥子》是另一种城市文学的代表——表 现老北京市民阶层的现代命运以及老北京的风俗民情。
制度里去,就是匆匆忙忙的动感。这样一种强烈的动感,跟汽车,跟
30年代最现代化的场景结合起来,从一个侧面体现了 30年代现代人的
感受。
•文本细读
• 4.请以吴老太爷的感受为顺序,简要剖析其感受大楼、路灯杆和疾驰而过的汽 车,被繁华、喧嚣、快节奏吓得全身发抖,进而头晕目眩、耳 鸣心跳。后来路过十字路口时,老太爷面对衣着时髦的少妇, 特别是“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只白腿”,他联想到了“万恶淫为 首”。最不能容忍的是宝贝儿子竟然痴迷地欣赏时髦少妇,老 太爷受到了莫大的刺激,神经似乎要爆裂,心跳几乎要停止, 简直要了他的老命。让老太爷的感受达到了顶峰的是精神恍惚, 占据他的意识的是儿子的眼神和女儿的声浪。
•
•
• 茅盾 (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 沈德鸿, 字雁冰,茅盾是他常用的笔名。 • 主要作品有: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长篇:《子夜》、《腐蚀》、《虹》 、《霜叶红 似二月花》 、 短篇小说: 《创造》《林家铺子》 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森林中的绅士》
课文总结
《子夜》艺术成就 结构: 《子夜》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繁 多而又纵横交错。在整体结构上采用的是《红楼梦》式 的“一树千枝”的结构形式。 心理描写: 作者擅长以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 和性格,深刻挖掘人物的灵魂世界。其中人物的下意识 和幻觉描写尤其显得突出。
吴老太爷进城ppt2 人教课标版

节选前后主要情节
课文选自小说第一章。吴老太爷一直住在 故乡双桥镇,30年前,他也曾是维新党。 不幸的是25年前骑马跌伤了腿,后来又半 身不遂,他久再没有迈出书斋半步。25年 来,除了看过《太上感应篇》,他久不曾 看过任何报纸,不曾经历过书斋以外的人 生。“父与子的冲突”又在他与儿子吴荪 甫之间发生了!十几年来,他一直拒绝与 儿子和解。
艺术特色
2、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
既善于以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心理状态, 又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同时还善于用环境 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例如当吴荪甫听说公债投机 失败后与老妈子苟且的场面的叙述,典型反衬出 一贯谨严的强人吴荪甫的颓唐的心理和脆弱的性 格。
艺术特色
3、个性化的语言
不仅人物语言个性化,而且作品的叙述语言也 体现出人物的个性气质。人物语言是对白口语化, 不过由于某些人物身份的关系,在—定的场合也 使用文言及半白半欧化语言,二是人物对话大多 有个性特征:吴荪甫语多专横尖刻;赵伯韬则老 辣机诈;屠维岳则舒缓自如,语中有刺。叙述语 言,雄健而又精细,以第一章中吴老太爷进入大 上海最为典型。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 卡儿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 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 克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21、 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24、意志命运往 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 —卢梭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 奇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33、 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37、我们唯 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孔子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己。——德国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 要头脑。——玛丽·佩蒂博恩·普尔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47、书到 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 一样成功。——莫扎特51、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52、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53、伟大的事业,需要决心,能力,组织和责任感。 ——易卜生54、唯书籍不 朽。——乔特5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法耶夫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吕凯特58、问 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笛卡儿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左拉61、奢侈 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CocoChanel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丘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 里,与其说好的教师是幸福,不如说好的教师是不幸。——海贝尔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杰纳勒尔·乔治·S·巴顿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德谟克利特67、今天应做的事 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裴斯泰洛齐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歌德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克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71、既然 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 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76、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77、坚强 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马尔顿78、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7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8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 思。——朱熹81、对一个人来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起点可以相同,但是选择了不同的拐点,终点就会大03、拿望远镜看别人,拿放大镜看、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无论多曲折,终掌握在、站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15 《子夜》——吴老太爷进城

15 《子夜》——吴老太爷进城
第八单元 人在都市
◎课文导读 “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而其细微 之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现代国学大师吴宓这样 评价茅盾的《子夜》。《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初期的上海。作者从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 方面面。同时,又通过细节描写侧面点染农村场景和正在发生 的中原战争,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 现象”的创作意图。在此背景下,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 衰史与性格发展史,象征性地暗示了作者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 性认识。
[课文助读预习区]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 从小受到了开明的教育。1913 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期满 后因家庭困窘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1 年和王 统照、郑振铎发起成立我国第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并提出了“艺术为人生”的文学主张。茅盾积极开展革命文艺 运动,与鲁迅并肩战斗,促进了左翼文学的蓬勃发展。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先后担任文化部部长、中国文联名誉主 席和中国作协主席。1981 年临终前,茅盾拿出 25 万元稿费设 立“茅盾文学奖”。
◎人物速览 双重性格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
身份地位:上海滩的工业巨头。 性格特征:精明强悍,有雄心,敢冒险,是一个铁腕人物; 又有软弱空虚,反动腐朽的一面。
主要情节:吴荪甫有雄厚的财力,很有才干,曾留学欧美, 懂得一套企业管理的学问、本领。为此,他和交通运输业资本 家孙吉人、矿业资本家王和甫一起建立起了兼办金融和实业的 益中信托公司。他以放款给同业为手段做成圈套,一口气吞并 了八个生产轻工日用品的工厂。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吴老太爷进城

文中描写都市风光的文字,多使用短促的句式,既符合都市 生活的紧张节拍,也生动地反映了被声光电包围着的吴老太 爷的眩晕感,使我们仿佛能听见他的狂乱的心跳声和急迫的 喘息声。小说中的吴老太爷是封建社会的象征,是“古老社 会的僵尸”,一旦暴露于上海现代化的空气中,即快速地 “风化”。茅盾以此来说明,封建遗老已难以适应现代文明。
.“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吴老太爷的车子便又向前进。 冲开了各色各样车辆的海……”,“汽车是旋风般向前进”。 课文多次写到汽车的速度飞快,应如何理解? 答: 答案 作品中几次写到了年代的“汽车”,“旋风般向前 进”,强调一种速度和节奏,这是现代人的感受,这种感 受又和内心的焦虑交织在一起。
世纪以后,由于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好像处于一种被鞭打 的环境,整个人都被卷到一种社会制度里去,就是匆匆忙忙 的动感。这样一种强烈的动感,跟汽车,跟年代最现代化的 场景结合起来,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年代现代人的感受。
()防不胜防:防,防备;胜,尽。形容防备不过来。 ()神出鬼没:出,出现;没,消失。比喻变化巧妙迅速,或 一会儿出现,一会儿隐没,不容易发现。
【运用】
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对的打“√”,错的打“×”)
(1)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南部有一个名叫苏拉亚的部落,有一
种令人毛.骨.悚.然.的黑魔法仪式。
眩
阴
靥
炫
荫
惘 罔 枉
答案 梦魇笑靥 目眩炫耀 阴凉荫蔽 迷惘欺罔枉然
.成语积累 【识记】 ()毛骨悚然: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 ()金童玉女:道家指侍奉仙人的童男童女。后泛指天真无 邪的男孩女孩。 (错点提醒:一般用于少男少女,不能用于年龄大的人) ()斑斑驳驳:形容色彩纷杂,花花搭搭的样子。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 浩பைடு நூலகம்。
《子夜》情节梳理

《子夜》情节梳理《子夜》主要情节梳理1、吴老太爷之死。
(第一章)老太爷本不愿意到上海,荪甫向来也不坚持,但因为土匪实在太嚣张,而且邻省的共产党红军也有燎原之势,让老太爷高卧家园,委实是不妥当,为了老太爷的安全,也为了表现吴荪甫的孝心,荪甫坚持让吴老太爷进城了。
机械的噪音,耀眼的霓虹,薰人的香气,时髦的男女,都令他神经发疼。
一进吴府大门,这个足不出户的老朽的吴老太爷深受刺激而猝死。
2、吴老太爷的经历。
(第一章)三十年前,吴老太爷还是顶呱呱的“维新党”,那时是满腔子的“革命”思想。
普遍于那时候的父与子的冲突,少年的吴老太爷也是一个主角。
如果不是二十五年前习武骑马跌伤了腿,自从腿伤以后,吴老太爷的英年浩气就好像是整个儿跌丢了,又不幸而渐渐成为半身不遂的毛病,更不幸而接着又死了妻子。
二十五年来,除了《太上感应篇》,他就不曾看过任何书报!二十五年来,他不曾经验过书斋以外的人生!第二代的“父与子的冲突”又在他自己和吴荪甫间不可挽救地发生。
书斋便是他是堡寨,《太上感应篇》便是他的护身法宝,他坚决地拒绝了和儿子妥协,亦有十年之久了。
3、吴老太爷的丧礼那天,赵伯韬和尚仲礼去找吴荪甫和杜竹斋商量什么事?(第二章)多头大户赵伯韬和信托公司的理事长尚仲礼,想合伙组织秘密公司做多头公债。
他们花三十万买通西北军打败仗撤军退三十里,因此极有把握在公债市场上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
但赵伯韬和尚仲礼的力量不够,没法在两天内调齐四百万现款,因此他们希望杜竹斋和吴荪甫能加入进来。
杜竹斋虽好利,但异常多疑,但赵伯韬很有把握,杜竹斋最终心动了并说服吴一起做多。
4、吴荪甫听莫干丞说工厂女工怠工时“吴荪甫转脸朝莫干丞看了一眼,很威严地发出这样的命令来。
”这里命令的内容是什么?(第二章)要求莫干丞立刻回厂去出布告:因为老太爷故世了,今天下午放假半天,工钱照给。
先把工人散开,免得聚在厂里闹乱子;可是下半天莫干丞等人却不能休息,要分头到工人中间做工夫,打破她们的团结。
《子夜:吴老太爷进城》

•
暗喻封建体制的解体和新兴力量的强大。
四、词语释义 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 ①排山倒海: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尽头,没有限度 。 ②无穷无尽:____________________ 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 ③怜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防备的太多,防备不过来 。 ④防不胜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 ⑤毛骨悚然:_________________ 比喻变化巧妙迅速,或一会儿出 ⑥神出鬼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一会儿隐没,不容易捉摸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衔接:_______________ 。 事物相连接
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 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 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 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茅盾的处女作是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 《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 《残冬》)。抗战时期,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 《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 后》等。
《吴老太爷进城》艺术特色
节选部分充分利用了色彩与声音的描写,鲜明而生 动地写出了吴老太爷初进上海时的心理感受 . 那“
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放射着强光的汽车
,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怪异而荒诞,充分写出了大
都市的汽车与霓虹灯对吴老太爷这样一位“古董”
的巨大刺激,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在刻画人物心理上主要采用了动作暗示的方 式,如: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上旋转 ; 老太爷的心卜地一下狂跳,就像爆裂了似的再 也不动„„ 节选部分还运用幻觉描写的手法来刻画人物的 心理,如:但是紧抓住这位老太爷觉醒意识的 第一刹那却不是别的,而是刚才停车在“抛球场 ”时七少爷阿萱贪婪地看着那位半裸体似的妖艳 少妇的那种邪魔的眼光……
课件3:第13课 《子夜》——吴老太爷进城

1932 年到 1937 年抗战爆发,是茅盾创作的鼎盛时期,代表作有 长篇小说《子夜》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短 篇小说有《林家铺子》。抗战爆发后,茅盾散文代表作有《白杨礼赞》 和《风景谈》。新中国成立,茅盾先后担任了文化部长、中国文联名誉 主席和中国作协主席。1981 年临终前,茅盾捐献 25 万元稿费设立“茅 盾文学奖”。
“时尚”指当时的风尚;“时髦”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入时。
判断正误:
√ ①追求穿着,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 ) √ ②小宁学习不好,倒是挺会赶时.髦.。( )
(3)树立·竖立 辨析:二者都有“立起来”的意思。“树立”指在人的思想里使 事物建立起来;对象还可以是抽象的,如思想、观点、信心等;多用 作褒义词。“竖立”指在地上使物体直立起来;对象常是具体的,如 旗杆、标杆、棍子等。 判断正误:
提示:吴老太爷是封建社会的遗老,满脑子封建思想,是“古老 的僵尸”。面对繁华的都市、快速的节奏、时髦的女郎,他深受刺激, 遭受重创。这表达了封建遗老已难以适应现代文明,必将被时代无情 抛弃的主题。
3.人的生活习性、性格心理等常常与生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 系。根据选文回答:吴老太爷是个什么样的人?繁华的上海滩在他眼 里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的景象在你看来又是怎样的呢?
新课堂·合作探究 1.怎样看待吴老太爷进城这件事?
提示:吴老太爷眼中的上海是繁华、灯红酒绿、光怪陆离、伤风 败俗的。环境描写突显了吴老太爷的保守、朽弱。封建遗老头晕目眩、 强烈不适,对上海充满厌恶、抵触情绪,象征了封建遗老与现代文明, 封建势力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对抗。
2.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题。
茅盾把文章交给阳翰笙后,觉得自己的批评如此尖刻,他一定不 会用。没过多久,再版《地泉》出版了,茅盾打开一看,他那篇批评 文章竟然一字不改地印在上面。茅盾捧书良久,不禁叹道:“雅量, 真是雅量!”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老太爷眼中的上海
繁华 灯红酒绿 光怪陆离 伤风败俗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二、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 三、烘托人பைடு நூலகம்的突出特点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五、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
思考:
这些环境描写突显 了吴老太爷的什么感受、 心理和性格?
吴老太爷
• 吴老太爷脑壳里梆的一响,两眼一 翻,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 吴老太爷脸色像纸一般白,嘴唇上 满布着白沫,头颅歪垂着。
• 老太爷额角上爆出的青筋就有蚯蚓 那么粗,喉间的响声更大更急促了, 白沫也不住的冒。
• “丁医生说是脑充血,是突然受了 猛烈刺激所致。”
• 二十五年来,他就不曾跨出他 的书斋半步!二十五年来,除了 《太上感应篇》,他就不曾看过任 何书报!二十五年来,他不曾经验 过书斋以外的人生!第二代的“父 与子的冲突”又在他自己和荪甫中 间不可挽救地发生。而且如果说上 一代的侍郎可算得又怪僻,又执拗, 那么,吴老太爷正亦不弱于乃翁; 书斋便是他的堡寨,《太上感应篇》 便是他的护身法宝,他坚决的拒绝 了和儿子妥协,亦既有十年之久了!
• 头晕目眩 强烈不适感 • 对上海充满厌恶、抵触
情绪 • 保守 腐朽、衰弱
荪甫向来也不坚持要老太爷来,此番因为 土匪实在太嚣张,而且邻省的共产党红军也有 燎原之势,让老太爷高卧家园,委实是不妥当。 这也是儿子的孝心。吴老太爷根本就不相信什 么土匪,什么红军,能够伤害他这虔奉文昌帝 君的积善老子!但是坐卧都要人扶持,半步也 不能动的他,有什么办法?他只好让他们从他 的“堡寨”里抬出来,上了云飞轮船,终于又 上了这“子不语”的怪物——汽车。正像二十 五年前是这该诅咒的半身不遂使他不能到底做 成“维新党”,使他不得不对老侍郎的“父” 屈服,现在仍是这该诅咒的半身不遂使他又不 能“积善”到底,使他不得不对新式企业家的 “子”妥协了!他就是那么样始终演着悲剧!”
虽然此时他已经坐在一 九三○年式的汽车里,然而 并不是他对儿子妥协。他早 就说过,与其目击儿子那样 的“离经叛道”的生活,倒 不如死了好!他绝对不愿意 到上海。
• 吴老太爷是《子夜》主人公吴荪甫 的父亲,他长年生活在“双桥王国” 里面,整天捧读着一本《太上感应 篇》。他是一个满脑子封建伦理、 纲常的地主,是一个典型的封建遗 老。他不仅自己顽固不化,还不准 他的“金童玉女”沾染半点时代风 潮和新的生活时尚。吴老太爷犹如 一具封建僵尸,来到“十里洋场” 的大上海,必然风化灭亡。
解题
“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 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这是黎 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刻一 过,黎明就要来到。作者以此作 书名,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30 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 寓意是很深的。
茅盾简介
• 茅盾 (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 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茅盾是他常用的笔名。
• 茅盾以此来说明,封建 遗老、封建思想文化与
现代文明之间,封建势
力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 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冲突
• “我是一点也不以为奇。老太爷在乡 下已经是‘古老的僵尸’,但乡下 实际就等于幽暗的‘坟墓’,僵尸 在坟墓里是不会‘风化’的。现在 既到了现代大都市的上海,自然立 刻就要‘风化’。去罢!你这古老 社会的僵尸!去罢!我已经看见五 千年老僵尸的旧中国也已经在新时 代的暴风雨中间很快的很快的在那 里风化了!”
吴老太爷进城
《子夜》茅盾
• 节选部分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种类似 电影“跟镜头”似的表现手法,从吴老 太爷的角度,记录了他从故乡到上海, 特别是坐汽车回公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 如何才能使环境描写独具特色并给读者 留下深刻的印象?文学理论家从名家名 作中总结出了“陌生化”手法,即按照 人们第一次见到某事物的眼光来描写它。 吴老太爷是第一次进大上海,那么,在 吴老太爷的眼中,上海这座城市是怎样 的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描写。
•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 他以自己的积蓄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茅
盾文学奖金”),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 • 由于在创作和理论上的巨大贡献,茅盾被誉
为“20世纪中国的巴尔扎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