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犯罪心理的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论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论

►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一般模式
特殊模式
►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
潜在状态 恶变状态 衰落状态
一般模式
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稳定的、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
特殊模式 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5.2.4 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
►潜伏阶段——潜隐形态 ►显现阶段——恶变形态 ►衰落阶段——收敛形态
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类型
►1.表层弱化

暂时型与假象型
►2.中层弱化

渐进型与反复型
►3.深层弱化

醒悟型与归属型
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过程
►(1)内心斗争阶段 ►(2)心理突破阶段 ►(3)心理反复阶段 ►(4)走向新生活阶段
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动能系统
► (1)外界积极因素
► 司法机关及时、公正的惩罚;
5.2 犯罪心理结构
►5.2.1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支持犯罪者实施
犯罪行为的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 的组合。它是犯罪者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 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 在实施犯罪行为以前已经形成。
5.2.2 犯罪心理结构的特性
►畸异性 ►共生性 ►隐蔽性 ►驱动性
►天生异质论 ►犯罪倾向论 ►欲求不满论 ►刺激反应论 ►心理冲突论 ►动机作用论 ►防卫机制论 ►犯罪副文化论
(3) 我国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理论
►内外化机制理论 ►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理论 ►量变质变机制理论 ►防御机制理论
内外化机制理论
► 基本观点 ► 认为人发生犯罪行为是内化与外化两种机制接
力作用的结果。 ► 内化机制,指人吸收外界消极因素,进而形成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模仿和学习不 良行为模式
不良的认知
心理因素
行为因素 选择不良的行 为方式
意志的两极性
缺失的个性 倾向性 有害的行为 习惯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外因素
社会风气
工作场所和 职业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宏观环 境因素
家庭 社会微观环 境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不良群体 学校
定型阶段
消失阶段
犯罪行为实施后,犯罪目的达到,犯罪动机消失。或者,犯罪目的未达到, 犯罪人产生新的犯罪动机,原来的犯罪动机消失。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三、犯罪动机的冲突斗争
犯罪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三节 罪动机的形成及发展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教学建议
自测练习题答案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四、实施犯罪过程中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
恶性转化 良性转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四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

四、整体研究与分析研究
• 整体研究(holistic study)是把犯罪心理作为一个整 体,对犯罪人的心理全貌进行系统分析,如犯罪心理 结构、需要结构、动机体系、智力特点等。整体 研究可以揭示犯罪人犯罪心理的整体,以及各部分 的相互关系,从中找出犯罪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 但该类型的研究十分复杂,必须保证理论上和设计 • 上的全面、充分才行,因此容易顾此失彼,并且可能 出现遗漏和缺失。
横断研究
• 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类或某几类犯罪人心理进 行并列和比较的研究。可同时研究不同个体或群 体的心理特点,发现相互间心理活动的共性与差异。 • 例如,对不同类型犯罪人心理特征的比较研究,了解 影响犯罪心理的个体心理因素的作用。 • 横断研究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大大降低了研 究成本,省时省力易实施而成为许多学科的主要研 究类型。但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无法理解犯罪心 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难以确定各变量的内在相互 关系。
二、内省研究与客观观察研究
• 内省(introspection)是以个体报告并记录自己的意 识内容为资料的研究。 • 个体心理活动带有极大的主观性,个体的内省体验, 特别是犯罪心理,他人难以全面觉察。 • 心理测验中的自陈问卷、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口语 报告法等都属于内省研究,以内省方式可以获得个 体的主观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 其局限性在于,一是自我报告受研究者自身理论构 思和主观解释的影响二是无法作定量分析
• 纵向研究的优点很突出:便于了解犯罪心理 的形成、发展和持续变化的进程;所得结果 详尽、系统,有助于揭示量变、质变规律;易 于发现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变化中变量 间的因果关系。 • 但成本高,样本少而使结论不一定具普遍性; 同时,因时间较长,样本易流失,环境变化大而 出现不易控制的新变量;而且,同一方法的重 复使用,产生实验效应,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犯罪学实战指南研究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的方法

犯罪学实战指南研究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的方法

犯罪学实战指南研究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的方法犯罪学实战指南:研究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的方法导言犯罪一直是社会中的严重问题,对于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犯罪学作为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的研究领域,为我们理解犯罪问题、提供有效的犯罪预防和犯罪侦查方法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指南旨在介绍犯罪学的实战指南,帮助读者了解犯罪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技巧。

第一章犯罪学概述1.1 什么是犯罪学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的学科,主要关注犯罪行为的起因、过程与结果,并通过科学方法研究犯罪活动的规律、特征和趋势。

1.2 犯罪学的重要性犯罪学的研究对于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犯罪学的方法,可以帮助预测和预防犯罪的发生,促进犯罪侦查的效率,降低犯罪率,维护社会的稳定。

第二章犯罪行为的研究方法2.1 犯罪行为的分类犯罪学通过对犯罪行为的分类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找出其特征和动机,提高犯罪预防和调查的效果。

2.2 犯罪行为的数据收集通过收集和分析犯罪行为的数据,可以揭示犯罪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并为犯罪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犯罪统计、犯罪档案和调查问卷等途径进行。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研究方法3.1 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者内心状态和心理过程的学科,通过研究犯罪心理协助警方侦破案件、进行罪犯心理评估及刑事案件的法庭辩护等。

3.2 犯罪心理的识别技巧犯罪学家通常通过心理学测试和面谈等方式来识别罪犯的心理特征、心理动机和心理状态。

这些识别技巧对于案件侦破和犯罪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犯罪学的实际应用4.1 犯罪学在刑侦工作中的应用犯罪学为刑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如通过分析案件的犯罪手段、犯罪动机和犯罪现场,协助警方追踪犯罪嫌疑人、判断作案手法并提供有效的侦查线索。

4.2 犯罪学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犯罪学为犯罪预防提供了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如通过犯罪统计分析和风险评估,可以对犯罪高发区域和人群进行精确预测,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讲课文档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讲课文档
❖ 24岁的前海军陆战队员, 于1966年8月1日,刺 杀母亲后,随机射击了48人,其中18人被杀。
❖ 此前,他曾留言:“在我死后,我希望被解剖 查看我是不是有精神病。”在尸体解剖后,医 生发現他有一個非常严重的脑瘤。
第四十三页,共130页。
谦谦君子成为谋杀17名妇女的杀人犯!
❖ 1945年,30岁的Raymond Fernandez在乘船 旅行时,被一个装货口盖撞伤他的头顶。当 他醒来时,明显地经历了人格转变。由以前 谦虚有礼,变得好争辩,易怒与难以控制。 在接下來的几年里在他女友Martha Beck的帮 助下谋杀了17位妇女。1951年在纽约新新 监狱被处死。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第一页,共130页。
人为什么会犯罪?
是后天学习
得来的
是精神缺陷引起的
天生的
第二页,共130页。
犯罪生物学
之一
第三页,共130页。
我从来不知道我有发明的天赋直到颅相 学告诉了我。直到那个时候我对自己还 是陌生的。
———Thomas Edison, (1847-1931)(爱迪生)
如果一般的正常行为与遗传有关,则犯罪 行为也应与遗传有关.这个推论就是犯罪 遗传说的基础。
虽然龙氏的理论破产了,但人类对科学家能够成功鉴别罪犯类型的信心仍然继续
第三十三页,共130页。
犯罪家族说
相信有一种“犯罪基因”会代代相传
60个“小偷”
7个谋杀受害者
50位妓女 40位其他女性
180人正住在 “救济院”或接受
内胚叶型 (肥胖型)
中胚叶型 (斗士型)
外胚叶型
(瘦长型)
少年犯罪多是这种类型
第三十页,共130页。
体型说认为:人的体型不同,犯罪几率不同,所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三)防御机制
是一种心理适应性反应。个人在生活中, 难免遇到各种挫折、打击或威胁,因而在 情绪上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 为减轻焦虑的痛苦,个人会从经验中学到 某种应付挫折、减轻焦虑的行为和心理活 动方式,这些适应性的行为方式,称为心 理防御机制。
合理化
用自认为合适的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 解,从而心安理得地去实施犯罪行为
第一节 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是一门科学、一门研究方法、 一门治疗技术。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 洛伊德(S.Freud)于19世纪末创立的 心理学流派,到20世纪20年代扩展到社 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展成无所不包的 人生哲学,是20世纪内影响人类文化最 大的理论之一,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 第二势力。
3、保持机制
• 外部强化 :犯罪活动的结果对犯罪行为的 强化作用。 • 替代强化:观察他人的犯罪活动结果对主 体犯罪行为的强化作用。 • 自我强化:社会约束——法律惩罚和自我 约束——良心谴责的解除过程对犯罪行为 的强化作用。
行为主义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1、行为是习得的,强调 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 2、为建立和矫正行为提 供了理论依据。
(二)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 (id)
本能冲动,受唯 乐原则支配.想干 什么就干什么.
现实化了的本我,受 “自我” 现实原则支配。要求行 (ego) 为和环境的要求相协调.
道德的我,受道 “超我” 德(完美)原则 良心:罚 的支配.对 “本 (superego)我”“自我”起 监督作用。 自我理想: 奖
• 2、人格的基本动力 • 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在于对自卑的补偿和 追求优越。 • 儿童对自卑感的对抗叫“补偿作用”。 • 补偿的过程中个体以追求优越为目标。 • 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 的优越努力。这 种一推一拉的过程持续不 止,这就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3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3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挫折一攻击”理论认为,当个人动机、行为 受到挫折时,攻击与侵犯就成为一种原始而普遍的 反应。攻击的强度与人的性格、欲求的强度及障碍 的性质是相关的。
(三)心理原动力说
这种学说主张,犯罪心理来源于人的心 理本能,即所谓本原性的心理原动力。人的 犯罪心理活动的发生,是这种心理原动力的 继续和发展,要抑制和矫正犯罪心理,就要 正确引导这种心理原动力。 1.侵犯性说
(三)条件反射论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 (H.J.Eysenck)根据巴甫洛夫的 条件反射学说认为,人的“社会 化”就是“朝向正确方向”的条 件反射的形成,乃是学习社会规 范的结果,没有完成这个过程的 人就容易犯罪。美国学者伯吉斯 (R.LBurgess)对萨瑟兰的理论提 出修改意见,主张犯罪行为是通 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而习得的,并 且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 的强化。他们强调犯罪人的直接 经验和其他罪犯的影响,强调犯 罪行为决定于外部刺激环境。
(二)不同接触论
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 (E.H.Suthefiand,1883年~1950 年)认为,犯罪行为并非遗传得来,而 是由于与他人的交往及相互影响、学 习而形成。一方面,学习犯罪的方法; 另一方面,将动机、欲望、态度和理 由引向特定的方向。当违反法律的想 法战胜遵守法律的想法时,人就会犯 罪。
(一)人格结构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 和超我。犯罪人犯罪是由于人格结构发展的不平衡, 特别是自我和超我发展的缺陷,不能对人原始的本 我加以限制和调节而导致的。
(二)“挫折一攻击”说
达莱德(J.Dollard)和米勒(N.E.Miller)修订 了弗洛伊德的观点,结合他们的实践结果,提出 “挫折一攻击”理论。
3.性冲动说
这种学说认为,性冲动不仅是性犯罪心理的惟一根 源,而且还可能导致其他犯罪心理,如杀人、抢劫、欺 诈、盗窃等犯罪心理。性冲动还可以作为犯罪手段。

犯罪心理学第1、2、3、4、5章

犯罪心理学第1、2、3、4、5章
一、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一)天生犯罪人论 (二)体型论 (三)遗传论
1.双生子说 2.染色体异常说 (四)内分泌失调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
1.文化冲突论 2.社会异常论 3.亚文化理论。 4.标签论
三、精神病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一)病态人格论 (二)智力落后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
犯罪人的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犯罪人反社会的 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是犯罪人进行各种犯罪活 动的基本动力,是犯罪心理结构的核心,也是最活 跃的因素。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畸形的观念系统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二)研究以下课题 1.犯罪心理结构 2.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3.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 4.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5.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6.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是一门交叉学科 (二)是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三)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四)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
(一)特定的气质 (二)消极的性格特征 (三)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 (四)不良的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四、犯罪心理结构的心理背景 (一)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二)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及形态变化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四、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擂肥”
2、性别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1)犯罪倾向差异 男性犯罪的数量远远超过女性 (2)犯罪类型的差异 男性犯罪较多的是杀人、抢劫、强奸、重伤
等暴力犯罪,而女性犯罪一般都是一些不需 要太大体力的非暴力犯罪,如卖淫、偷盗、 贪污、诈骗、重婚、伪造等。
(3)犯罪的年龄差异 男性犯罪集中于25岁以前的青少年期 女性犯罪大多集中于中老年 (4)犯罪手段的差异 女性犯罪手段的特点表现为间接性、非暴力
第二节 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个体的人格倾向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在犯罪人的心理因素中,需要、动机、价
值观等人格倾向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它是决 定个人的态度和积极性的动力系统,决定了 个人活动的积极性和选择性。
1.需要和动机
犯罪人的需要突出表现为对需要强烈程度的失 控及满足需要的方式与社会规范的对立。强烈而畸 变的需要是犯罪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如强烈的物质 占有欲和挥霍享受欲,畸变的性欲,诸如报复、嫉 妒、逞强、团伙“义气”等不健康的心理需要,封 建迷信、权位欲、支配欲等不良的精神需要。犯罪 人正是在这些需要的激发、推动下实施犯罪行为的。
(3)在犯罪类型方面的差异 青少年犯罪一般集中于五个类型:即盗窃、
抢劫、流氓、伤害、强奸。
中年犯罪人是以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为主 老年人犯罪则多见于人身犯罪
(4)在犯罪的组织性方面的差异
团伙犯罪是青少年犯罪最突出的组织形态, 中老年犯罪人则多独自进行
(5)在犯罪动因方面的差异
青少年犯罪动机的形成具有偶发性、冲动性、 情境性、互感性、易受暗示性等特点
1.性格与犯罪心理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
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在人格特征中具 有核心的、主导的意义。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违法犯罪者在性格特征上一般有 以下特点:
(1)在对待现实的态度上,表现为极端的利己主义和好逸恶 劳,对社会、集体、他人和自己缺乏责任感,自我中心突出。
(2)在性格的意志特征上,其行为虽有明确的目标,但常常 与社会要求相悖,对自己的行为不能以社会道德法律规范进行 调节与控制,侥幸冒险心理强,任性而鲁莽,忍受挫折的能力 差,攻击性强,报复心重。
性、共谋性;男性犯罪手段的特点则表现为 直接性、暴力性和团伙性。
(5)犯罪动因的差异
四、神经生理及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心理 的形成
犯罪学的一些研究表明,神经生理因素(主要指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的异常或障碍可能诱发个体 犯罪。科学家们通过对动物和人的反复试验,证明 大恼中颞颥叶前部的杏仁状结构与暴力行为的产生 存在着直接的联系。与此相对应,大脑最深层、最 原始的部分——边脑,则主要负责控制暴力行为。
(3)在性格的情绪特征上,一般表现为情绪突发性强,波动 性大,心境变化多端,喜怒无常。
(4)在性格的理智特征上,一方面表现为对社会、人生片面 的、歪曲的认识,对社会规范的无知和偏见,对自我能力的错 误估计;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经验丰富,计 划周密。
2.气质与犯罪心理
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 灵活性及指向性上。如情绪的强弱、思维的 快慢等。
三、年龄、性别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1、年龄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年龄划分: 青少年犯罪人(11岁、12岁——25岁) 中年犯罪人(25岁——55岁) 老年犯罪人(55岁以上)
(1)在犯罪倾向方面的差异 青少年比中老年更容易走向犯罪 (2)在犯罪手段方面的差异
与中老年犯罪人相比,青少年犯罪的手段是 以暴力性、直接性、模仿性为主要特征的。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相关因素
第一节 生物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及其特 征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是指 影响犯罪心理发生、发展与演变的行为主体 的各种生理因素及其过程的总称。
三点特征: 1、犯罪生物学因素是一类自然因素 2、犯罪生物学因素是一种内因 3、犯罪生物学因素是非决定因素
二、遗传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人们对遗传因素与犯罪心理、犯罪行为关系
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家族史研究 2、双生子研究 3、染色体研究 4、收养子女研究
1、家族史研究
戈达德(美国)1927年出版了《卡利卡克 家族——有关心里不健全的遗传性研究》一 书,宣称犯罪具有遗传性。
2、双生子研究
法国精神病学家 朗格 日本犯罪学家 吉益脩夫 同卵双生子的犯罪一致率比异卵双生子高 案例:2006年哈尔滨双城地区多起系列入
室盗窃抢劫强奸案
3、染色体研究
英国医学杂志Lancet于1961年8月26日发 表了第一个具有XYY异常染色体的犯罪人 (美国人)的案例。
4、收养子女研究
丹麦犯罪学家哈钦斯(B.Hatchings)和梅 德尼克(S.Mednick)的研究表明,当生父 和养父都是罪犯时,36.2%的养子也是罪 犯;当生父和养父都不是罪犯时,养子中只 有10.5%的人成了罪犯。如果将遗传因素 和环境因素分别进行检验,那么生父的遗传 基因比养父收养后的环境对养子是否犯罪的 影响要大(吴宗宪,1997)。
犯罪动机来自犯罪主体的需要和一定的外部诱 因。
2.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价值的观点与 信念。其中包括对自身存在价值的看法,对 人生意义的评价。
违法犯罪者,特别是故意犯罪者,他们 往往都是在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过程中形成 了以极端个人主义为主要内容的错误价值观。

二、个体的人格特征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西方一些学者认为,生物化学因素(如内分泌、 物质代谢异常等)也是犯罪的相关因素。
五、人体生物节律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人体生物节律是指人体内部的一种潜在的具有 周期性变化的生理现象,也叫人体生物钟。
美国学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人体生物钟与 人的大脑有着直接关系,可以说是人的大脑功能的 一个方面。
人体生物节律包括日节律、星期节律和情绪、 体力、智力三节律。据有关研究发现,这三种节律 都对个体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而情绪、体力、智力三节律的影响更为典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