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变迁史

合集下载

万钢的留学岁月

万钢的留学岁月

万钢的留学岁月作者:宋淯知来源:《留学生·上旬刊》2015年第09期对于科技部长万钢来说,去德国留学,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

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研究生,1979年9月,万钢考入同济大学攻读硕士。

他攻读的方向是固体力学专业结构力学和实验力学。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由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从德文“Deutsch”而得“同济”之名的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

改革开放之初就定位为主要和德国进行学术交流,因此,学校规定所有的青年老师必须学习德语。

1981年,万钢硕士毕业并留校在数学力学系任教,他一边教学,一边准备考博士生的课题。

“当时正好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的佩特·迪茨教授到同济大学访问,他看到课题之后,就说我的课题与他所做的事情很相近,如果我愿意的话,希望能接受我到德国去读他的博士。

”凭着过硬的德语,万钢从众多的学生中脱颖而出。

经过3次非常严格的综合考试,最终获得世界银行的奖学金。

1985年,他登上留学德国的飞机。

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历史上唯一的免试留学生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是位于德国下萨克森州的一所以工科类著称的高等学府,有着200多年的历史。

在机械工程、能源、环保方面颇具盛名。

万钢的导师佩特·迪茨教授更是德国工业界翘楚。

刚到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学校规定,凡是外国留学生入校都先要进行德语入学考试。

年轻气盛的万钢不服气:我的德语这么好,为什么还要参加德语入学考试?学校外办的老师很惊讶:200多年了,来这里的外国留学生不知道有多少,但从来没有人说德语好到不需要考试的地步!于是安排几位教授跟他聊了整整一个小时,问了很多问题。

结果是:同意免试。

万钢也成为了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参加德语入学考试而直接就读的外国留学生。

万钢的德国导师佩特·迪茨教授有个特点,指导博士生时,从来不说你应该如何,只提出一些问题,让你自己想办法解决。

中国“最老”的18所高校

中国“最老”的18所高校

中国“最老”的18所高校1.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

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3年被批准改名为大学,1927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

2.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

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

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3.清华大学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4.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创办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5.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1901年起曾几度易名并一度停办;1927年在原校址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和劳农学院);1928年4月1日改名为浙江大学。

6.南京大学1902年创建以来,她先后经历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时期;1949年8月8日,由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7.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于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

8.天津大学天津大学前身为北洋大学,创办于1895年10月2日,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

1951年经院系调整更名为天津大学。

9.暨南大学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中国第一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

后迁至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

同济大学简介(PPT)

同济大学简介(PPT)
同济大学 Tongji University
(上海)
云南省凤庆县第一中学
石凤海
2015年1月9日
中国政区图
同济大学
同济大同济大学前校长 陈从周,古建筑、古园林专家,散文家,著有《说园》等 裘法祖,中国外科之父。 武忠弼,病理学专家 朱家骅,前中国中央研究院院长 倪超,国立成功大学首任校长 罗云平,国立成功大学前校长 林同炎,桥梁大师 夏建白,物理学家 杨继曾,兵工专家 汤元吉,化学家 赵学颜,兵工专家 周芳世,机械专家 乔石,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宗白华,美学家 戴望舒,诗人 冯至, 诗人 殷夫,“左联五烈士”之一 周均时,同济大学前校长,革命烈士 黄杲炘,英文诗歌翻译家 叶可明,建筑工程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专家
金士翱,麻醉专家 王之卓,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 李志坚,半导体物理与微电子技术专家 程孝刚,机械专家 夏坚白,现代大地测量学和天体测量学家 吴熙瑞,生殖医学专家 梁文灏,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 沈世钊,结构工程专家 江欢成,土木结构专家 童第周,生物学家 陈星弼,半导体器件及微电子学专家 刘建航,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 董石麟,空间结构工程学家 顾翼东,化学家 张锦秋,建筑大师 陈家琪,哲学家 丁士昭,工程管理专家 尤彭熙,医学教授, 以“空劲”(Empty Force)闻名 曾乐, 焊接专家 胡茂元, 上汽集团董事长 陈志鑫, 上海大众公司总裁 李桓英,麻风病防治专家,感动中国候选人。 宋林, 华润集团总经理 周纪昌,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郑肇经,中国水利学之父 姚永政,中国人体寄生虫学奠基人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奠基人 许钟麟,中国洁净技术理论奠基人 韩也良,中国生态旅游之父 李荣兴,曾参与火星登陆探索计划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华裔教授 李桓英,麻风病专家 李金城,青藏铁路总工程师 程京,生物芯片专家 潘云鹤,计算机专家,原浙江大学校长 唐登杰,上海市副市长 陈虹,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裁 孙文杰,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总经理,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万钢,同济大学前校长,中国致公党副主席,2007年4月27日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 部长 王小慧,摄影艺术家 吴志强, 2010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 严庆龄, 台湾汽车业创始人之一 张象贤, 台湾机械工程大师,有台湾工学之父的美誉。 宁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地测量学泰斗。 许厚泽,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 周慎杰,力学专家 郑儒根,测绘遥感信息工程专家 吴在德,外科学家,原同济医科大学校长

热爱同济的9个理由

热爱同济的9个理由

热爱同济的9个理由热爱同济的9个理由有:1. 历史底蕴深厚:同济大学成立于1907年,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2. 综合实力一流:同济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3. 科研水平拔尖:同济大学拥有多个国内外领先水平的研发平台,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4. 人才培养优秀:同济大学以培养“社会栋梁和行业精英”为目标,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学术氛围。

5. 国际化程度高:同济大学与世界各地的高水平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国际交流和深造机会。

6. 社会责任感强烈:同济大学致力于服务国家和社会,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和发展中国家的需求贡献智慧和力量。

7. 校园环境优美:同济大学校园环境幽雅,建筑风格独特,是学生安心学习、舒心生活的理想之地。

8. 师资力量雄厚:同济大学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和专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9. 社会声誉良好:同济大学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毕业生深受各行各业的欢迎和认可。

综上所述,热爱同济的9个理由涵盖了学校的历史底蕴、综合实力、科研水平、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社会责任感、校园环境、师资力量和社会声誉等方面。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同济大学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使得它成为众多学生和学者向往的高等学府。

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这是同济大学的前身。

1912年,该学堂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

1923年,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正式定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大学。

在1937年的抗日战争期间,同济大学经过六次搬迁,先后辗转于浙、赣、桂、滇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坚持办学。

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综合性大学。

同济大学简介-PPT精品文档

同济大学简介-PPT精品文档

郭文叁,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长 总经理 唐勇,华润置地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王汝建,海洋地质学家 饶斌,一汽及二汽主要创始人,号称中国汽车业之父 胡景北,经济学家 谢国忠,经济学家 邱震海,凤凰卫视时,中国人体寄生虫学奠基人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奠基人 许钟麟,中国洁净技术理论奠基人 韩也良,中国生态旅游之父 李荣兴,曾参与火星登陆探索计划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华裔教授 李桓英,麻风病专家 李金城,青藏铁路总工程师 程京,生物芯片专家 潘云鹤,计算机专家,原浙江大学校长 唐登杰,上海市副市长 陈虹,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裁 孙文杰,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总经理,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万钢,同济大学前校长,中国致公党副主席,2019年4月27日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 部长 王小慧,摄影艺术家 吴志强, 2019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 严庆龄, 台湾汽车业创始人之一 张象贤, 台湾机械工程大师,有台湾工学之父的美誉。 宁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地测量学泰斗。 许厚泽,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 周慎杰,力学专家 郑儒根,测绘遥感信息工程专家 吴在德,外科学家,原同济医科大学校长
同济大学 Tongji University
(上海)
云南省凤庆县第一中学
石凤海
2019年1月9日
中国政区图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知名校友
李国豪,桥梁工程与结构力学专家,同济大学前校长 陈从周,古建筑、古园林专家,散文家,著有《说园》等 裘法祖,中国外科之父。 武忠弼,病理学专家 朱家骅,前中国中央研究院院长 倪超,国立成功大学首任校长 罗云平,国立成功大学前校长 林同炎,桥梁大师 夏建白,物理学家 杨继曾,兵工专家 汤元吉,化学家 赵学颜,兵工专家 周芳世,机械专家 乔石,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宗白华,美学家 戴望舒,诗人 冯至, 诗人 殷夫,“左联五烈士”之一 周均时,同济大学前校长,革命烈士 黄杲炘,英文诗歌翻译家 叶可明,建筑工程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专家

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发展历史

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发展历史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是在1952年全国最早设置的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基础上成立的。

桥梁工程系设有“桥梁与隧道工程”和“风工程”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各类在校学生400余人,其中博士生100余人,全日制硕士生200多人。

桥梁系师资力量雄厚,全系现有教职工8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20人,教授等正高级职称25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27人。

他们中有多人是有国际声誉的著名专家、学者,如已故的李国豪院士,我国桥梁抗风研究的开拓者、现任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副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等职的项海帆院士以及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职的范立础院士等。

桥梁工程系拥有世界一流的抗风实验室,试验室,近年来承担了我国绝大部分大跨度的桥梁的抗风和抗震研究及风洞试验。

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数十项。

同济校情校史

同济校情校史

同济校情校史同济校情校史:百年风华,创新发展的见证自1907年同济大学的前身同済医学堂创立以来,同济人始终秉持着“在实践中探索,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宗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同济大学的校情校史丰富多彩,见证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兴衰和中国社会的变迁。

同济校情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从一所小规模的医学院,到如今拥有多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同济始终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核心,致力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无论是在建筑工程、土木工程还是电子信息等领域,同济都凭借着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济校情校史中还有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

同济大学在教育教学上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突破。

同济的科研成果涵盖了诸多领域,包括工程技术、医学、环境科学等等。

其中,同济在环境与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具有世界知名度,为保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同济校情校史中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同济大学一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们在校园中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节和运动会使同济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大家庭。

同时,同济还坚持与国内外高校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交流平台。

同济校情校史中,有着一代代同济人的辛勤付出和奉献精神。

同济人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为指引,他们在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历程中,默默地为祖国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无论是在防汛抗旱、地震救灾等自然灾害中,还是在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中,同济人始终坚持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国家,真正成为了全社会的知识分子精英。

同济校情校史中还有着众多优秀的校友。

同济大学培养了一批批在各行各业具有影响力的人才,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济大学校史馆解说词

同济大学校史馆解说词

同济大学校史馆解说词大家好,我是学生志愿者讲解员,欢迎大家来到同济大学校史馆。

同济大学一百年的历史就是“同舟共济”的历史。

学校校名“同济”取自成语“同舟共济”,而“同舟共济”最早出于《孙子九地》。

同舟共济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中、德、英三种文字的解释,不仅表明同济大学对外联系的优势和传统,而且也表明了同济大学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

同济大学最早发端于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

这尊就是埃里希宝隆先生的雕像,百年校庆之际,德国前总统克勒莅临我校亲自为它揭幕。

一百年来,同济大学多次辗转迁徙,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在六个省的四十多个地方办过学。

为迎接百年校庆的到来,在各地校友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取回了当地的泥土,组成了能够见证同济成长历程的这根泥土柱。

螺旋向上攀升的造型,显示了同济人战胜困难,奋勇拼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也正是在“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精神指引下,同济大学至今一共培养了27万各类人才。

在百年校庆到来之际,我们搜集到了这些校友的资料,并将其录入到校友校友数据库中。

如果您也是同济大学的校友,只要在这边的四台显示器上输入自己的姓名、学号或者工号,就能找到自己在同济大学学习或生活的印记。

【大师是大学之魂,我们用本校电信学院教授研发的空中立体成像技术,邀请校内知名专家学者来讲述他们的学术成果、治学经验和人生感悟,激励莘莘学子。

】请大家跟我上二楼。

我们校史馆有三个楼层,建筑面积1395平方米,仿上世纪30年代吴淞校园内一栋学生宿舍而建。

一楼是纪念式公共大厅,二楼是学校的历史,三楼是最近十几年的发展。

展示工程由管理学院1986届校友刘创捐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济大学变迁史一、历史回顾1891年,德意志帝国海军军医埃里希*宝隆来到上海,萌发开办医院的设想1893年,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开办诊所1900年,在上海建立同济医院1907年10月同济德文医学堂(上海)1912年4月同济医工学堂(上海)1917年4月同济医工学校(上海)1923年3月同济大学(上海)1927年8月国立同济大学(上海第1所)1937年9月迁浙江金华1937年11月迁江西赣州、吉安1938年7月迁广西贺县八步镇1938年冬经由越南河内迁至云南昆明1940年10月迁四川宜宾李庄1946年4月迁回上海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25日市军管会接管同济大学1949年9月文学院和法学院并入复旦大学1949年10月建国后,为高教部直属院校1951年~1952年全国高校大调整,同济成为土木单科大学1954年恢复研究生教育由高教部划归城建部和建工部双重领导1958年改由建工部领导1960年6月被列为建工部重点高校1960年10月被列为高教部重点工科院校1966年重新划归高教部领导1979年经国务院同意,恢复对德联系,成为中德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1995年10月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共建同济大学1996年7月原上海建材工业学院和上海城建学院并入2000年4月原上海铁道大学与同济大学合并......二、建国初1950年代全国院校调整中的同济:1、同济医学院——>1000余人连同当时在校的11位一级教授和当时上海乃至全国最好的同济医院(宝隆医院、中美医院)由上海迁至武汉+武大医学院(尚未培养出1位毕业生)的几十人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武汉医学院——>同济医科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2、同济医学院及附属医院一部——>留在上海参加组建第二军医大学(在同济宝隆医院基础上建立长征医院,在同济新生院校舍建立长海医院,二军大副校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为同济医学毕业)——>今第二军医大学。

3、同济工学院造船系——>上海造船学院——>上海造船学院为主体+小部分西交留在上海的师生——>今上海交通大学。

4、同济工学院测量系——>在同济当时校长、中国测绘奠基人夏坚白带领下迁至武汉,加入1956年建立还未培养出毕业生的青岛工学院测绘部分,组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今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5、同济工学院机械、电气两系——>调入西安交通大学。

6、同济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数理化三系——>调入复旦,文学院院长任复旦中文系主任,物理系主任任复旦物理系主任(建国时统一撤销学院一级,校直管系)。

7、同济理学院动物学系、植物学系——>调出组建华东师范大学。

8、同济理学院化学系——>除一部调入复旦外,一部分去组建华东化工学院(今华东理工大学)和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化学系。

9、同济法学院——>调入复旦后,又有一部调出组建华东政法学院。

10、同济附属高级职业学校——>上海机械专科学校——>组建今上海理工大学。

11、同济护校队等机构——>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组建今南京工业大学。

12、同济工学院土木系水利部分——>调出至南京,组建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

......*另,同济医学毕业生于1918年在上海建立了同德医学院——>1952年在同德医学院基础上组建了上海第二医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1960年代,同济铁道建筑系调出组建上海铁道学院——>1970年代,上海铁道学院部分迁至南昌——>今华东交通大学。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同济工学院院长倪超等一批同济教授迁往台湾——>组建台湾成功大学,倪超任校长,现年已105岁的老校友、台湾“工学之父”张象贤任成功大学工学院院长——>今台湾成功大学。

......此时,上海第1所国立大学(1927年),拥有医、工、理、文、法5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同济,只剩下了1个土木系,并陆续加入了上海地区其它11所大学的2、3流土木。

好在同济土木还有40年代就已经闻名于国际桥梁界的“悬索桥李”、当时同济仅剩下的1个一级教授李国豪大师在,同济人发扬“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建国后几十年又顽强崛起、迅猛发展!三、历史上同济医学1、历史上的协和××1917年9月“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办医预科;1919年10月开办医本科;1920年开办护士学校;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改名为“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1942年1月因日本侵华战争,学校停办;1947年10月学校第一次复校;1949年9月改称“北京协和医学院”;1950年学校停止招生;......可见,所谓某些人吹嘘为1917年到1951年“中国包括远东最好的医科大学”,只不过是个区区25+3=28年办学史、曾经2次停办的私立学院!很牛乎?!2、历史上的同济××1893年德意志帝国海军军医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开办诊所;1900年建立同济医院;1907年医学堂开学;1927年国立大学;1937年抗战内迁;1946年回迁上海;1950年医学院连同附属医院整建制内迁武汉;......1950年代以前同济医学的毕业生中就有1位国民政府中研院院士、2位新中国卫生部长、3位中科院首批学部委员、6位院士,11位在校一级教授:梁伯强——1922年医学院毕业,1925年留德回国后,曾任同济副教授中科院(1955年) 生物学部病理学原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教授,1968年去世贝时璋——1918~1921年,医预科学习中科院(1955年) 生物学部实验胚胎与细胞学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国民政府时期中研院院士、中国生化奠基人沈其震——1923年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1945年任中央军委卫生部第一副部长,中科院(1955年) 生物学部医学、生理学原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首任院长,1993年6月16日去世裘法祖——1936年医学院预科结业后赴德留学,1946~1951年曾在同济大学医学院任教中科院(1993年) 生物学部外科学、器管移植学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名誉校长、教授中国外科之父吴孟超——1949年医学院毕业,1996年5月被聘为名誉教授中科院(1991年) 生物学部肝胆外科二军大副校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教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浆获得者、亚洲一把刀、中国肝胆之父吴旻——1950年医学院毕业中科院(1980年) 生物学部细胞遗传学、肿瘤学、人类和医学遗传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建国后的2位卫生部长:钱信忠(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崔月犁(建国前跟随乔石在同济搞地下工作)......内迁武汉时的11位一级教授:金问琪李宝实李赋京梁之彦陶恒乐谢毓晋于光元姚永政杨述祖张涤生谷镜妍......不要闭着眼睛瞎吹什么祖上就是最牛的,要用事实说话!3、今天的协和××195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沈其震(同济医学出身)任首任院长;1966年,停止教学;1978年,恢复教学;1985年(时间可能不确切,希望牛人考证),中国医学科学院挂出了另一块牌子——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可见,此协和非彼协和,历史上的协和已经死了。

今天的协和实际上是卫生部所属的中国医学科学院,是国家的一个研究机构,集中了国家最优质的卫生科研资源,同时兼职搞教学,这也是清华垂涎已久、却至今无法实质性吞并的最重要原因......四、同济的现状贵族出身、光明磊落、高尚正直、严谨求实的同济世界一流的学科及成就:1、深海地学——汪品先任国际大洋钻探首席科学家领衔国际大洋钻探,IODP-China设在同济;2、桥梁与结构——国际十大结构工程大师、获国际结构工程功绩奖的李国豪,项海帆任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副主席,范立础任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中国国家团主席,同济人领衔科研攻关搞出来世界级水平的上海洋山深水港跨海大桥、长江黄浦江等处的若干座具有世界地位的桥梁;全国第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及成就:1、桥梁2、岩土——孙均任国际岩土学会副主席,同济人领衔科研攻关搞出来若干突破世界纪录的隧道、地铁等;3、道路与铁道4、城市规划与设计——同济中标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吴志强任世博会总规划师;5、海洋地质;全国一流、实力强悍的学科及成就:1、建筑学——阮仪三或联合国大奖,美国科学院建筑师学会7位中国籍会员同济3位,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年设计经费5亿多,是排行老二的几倍之多,在自由的市场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2、环境——高廷耀90年代初即为欧洲最高环境奖亚洲唯一提名人,同济人领衔攻关使黄浦江等黑水变清,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学院设在同济;3、交通——全国唯一的道路与交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世界一流的国家磁浮交通试验线、轨道交通试验线;4、汽车——投资4亿元的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投资5亿元的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同济人领衔国家863重大专项电动汽车研究,同济人研制出了超越1、2、3号,春晖1、2、3号,国内首辆线传操控汽车及车载信息系统,新一代超越荣威燃料电池汽车并参加国际大赛名列前茅等等......同济新兴的学科1、材料——传统的混凝土材料研究是同济盖世无敌的强项,现如今同济人领衔科研攻关又研制出了完全可降解、成本最优、可产业化的环保玉米塑料;2、电子信息——同济人研制出了“神芯一号”、“神芯二号”、国内首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2位全定制CPU 等集成芯片;3、软件——同济软件学院在教育部评比中位列全国前5,同济软件学院获赠价值上亿美元的IBM大型主机等设备,微软、苹果等公司纷纷把合作研发机构设在同济;4、传播与艺术——在留德归国艺术大师林家阳、王小慧的带领下,和高水平的良好国际合作背景下,同济传播、动画、艺术、音乐等等学科迅速崛起,在业内声誉卓著;5、电影——在上影集团和同济的精心打造下,同济影视专业正在蒸蒸日上,重现大上海东方巴黎的辉煌艺术之都风采已是为期不远......【附图】位于大上海核心区(内环线以内)的同济四平路本部校区,未来将在目前的基础上大大拓展,并规划依托同济优势学科在周边形成年产值数百亿元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五、今日同济的世界级学术大师1、担任国际大洋钻探首席科学家的汪品先,2、上世纪40年代即以“悬索桥李”著称于国际桥梁界、获国际结构工程功绩奖、国际十大结构工程大师称号的李国豪,3、担任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副主席的项海帆,4、担任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中国国家团主席的范立础,5、担任世博园区总规划师的吴志强,6、获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的阮仪三,7、美国科学院建筑师学会7位中国籍会员中的3位同济人(冯纪中、罗小未、郑时龄),8、担任国际岩土学会副主席的孙均,9、上世纪90年代初即为欧洲最高环境奖亚洲唯一提名人的环境工程专家高廷耀,10、世界著名的汽车专家万钢,11、担任国际工程管理学会副主席的丁士昭,......【附图】同济位于上海国际汽车城的、代表中国当代规划最高水平的嘉定校区(总规划面积3000亩,并根据需要继续拓展),分为九大功能区:1.行政服务培训区(校前区)2.公共教学区3.二级学院区4.研发实训区5.体育运动区6.生活休闲区7.公共绿地区8.轨道交通试验区(包括世界一流的磁浮交通、轨道交通试验线及综合实验室)9.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试验区六、何谓“同济精神”校党委书记周家伦在接受凤凰卫视同济大学百年校庆专题片摄制组采访时谈同济精神每一所百年名校,都有深厚的属于自己独特的积淀,这种沿袭的文脉通过物质和非物质的形式代代传播,成为独特的品行、气质、个性,我理解这就是一所百年名校的精神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