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则原文翻译

合集下载

孟子原文翻译赏析

孟子原文翻译赏析

孟子原文翻译赏析【原文】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译文】孟子说:“一切都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

所以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危险的墙下。

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运。

”“求在我者”与“求在外者”【原文】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译文】孟子说:“求索就能得到,放弃便会失去,这种求索有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就在我自身。

求索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却决定于天命,这种求索无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是身外之物。

”万物旨备于我矣【原文】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孟子说:“万物我都具备了。

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

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随波逐流,平庸之人【原文】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译文】孟子说:“做一件事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习惯了不想想为什么习惯,一辈子随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这样的人是平庸的人。

”无耻之耻,无耻矣【原文】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①耻,无耻矣。

”【注释】①之:至。

【译文】孟子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

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耻之于人大矣【原文】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①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注释】①机变:奸诈。

【译文】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搞阴谋诡计的人是不知羞耻的。

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怎么赶得上别人呢?”古之贤士,乐道忘势【原文】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则而忘人之势。

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①见之。

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注释】①亟(qi):多次。

【译文】孟子说:“古代的贤明君王喜欢听取善言,不把自己的权势放在心上。

孟子《民为贵》原文和翻译译文

孟子《民为贵》原文和翻译译文

孟子《民为贵》原文和翻译译文1、孟子《民为贵》原文和翻译译文孟子《民为贵》原文和翻译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译文:孟子说:“百姓最重要,土神谷神次要,君主较轻。

因此,得到众百姓之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之心的做诸侯,得到诸侯之心的做大夫。

诸侯危害社稷国家,就另外改立。

牺牲已经长成,祭物已经洁净,能按时祭祀,但仍发生旱灾涝灾,就另立土神谷神。

”2、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1、【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解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孟子》原文详细翻译与解读

《孟子》原文详细翻译与解读

《孟子》原文详细翻译与解读《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为儒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该书主要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阐述了儒家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本文档将为您提供《孟子》原文的详细翻译与解读,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之作。

目录1. 孟子简介2. 《孟子》主要内容概述3. 原文翻译与解读3.1 孟子见梁惠王3.2 公孙丑上3.3 滕文公上3.4 离娄上3.5 万章上3.6 告子上3.7 尽心上3.8 告子下3.9 尽心上3.10 滕文公下3.11 离娄下3.12 万章下3.13 告在下1.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强调道德修养、仁政爱民,倡导王道政治,反对战争和暴力。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孟子》主要内容概述《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上。

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观念: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认为人们应当努力培养和践行这些道德品质。

2. 政治主张:孟子主张仁政爱民,认为君主应当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福祉,实现国家和谐稳定。

3. 哲学思想: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强调道德修养和内心自我完善。

4. 教育观念:孟子主张因材施教,强调启发式教育,提倡“不言之教”和“存心养性”。

3. 原文翻译与解读3.1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解读:孟子在此段中批评了梁惠王只关注国家利益而忽视道德修养的做法。

孟子的原文和翻译

孟子的原文和翻译

孟子的原文和翻译如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翻译: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便对人说:“远远望去,那样子不像个国君;去到他那里,又看不出他有什么令人敬畏的气质。

”原文:或问文王之政。

子曰:“此之谓大统。

”翻译:有人向孟子请教关于文王的政治措施。

孟子说:“这就叫作实行大政。

”原文:王如施仁政于民,则王之徒也。

翻译:如果周王对百姓施行仁政,那就像孔子的学生所宣传的那样,是仁政了。

原文: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翻译:《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这就是说:用这种做法行事,反过来寻求它的根据,却觉得没法符合自己的心意。

原文: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而未知所以游也。

”翻译: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却不知道游说的方法。

”原文:曰:“取诸人则能知之,自为之则安能知之哉?”仁则荣,不仁则辱。

故其辱先焉,其荣乃后焉。

翻译:公孙衍、张仪难道一派是什么仁人吗?如按季孙的话做就够资格得到俸禄和爵位;反之则只能招致侮辱。

所以,他们先受侮辱而后得到荣华。

原文:今有谷,于彼无所重,此之谓不足;奉不可失,君臣皆有饥色,便以此为自身谋,不足以言也。

孔子言必称尧舜。

大舜岂欺人而取天下者乎?尧舜好货好色,其所以欲关本者又小,是不欺也。

可同人于国而不同乎?尧舜非不事诸侯也,而其所以事诸侯者亦小也。

得天下之士之心以于天下,圣人也。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天下之人皆舍百事而趋同于善。

同归而殊途,虑其愿哉!唯能择天下为可与让者,圣人也。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是于我疏已异端矣。

”故子产智而认其疏远者也;校人愚而不知其养己者也。

使无智愚异则均矣。

均于均于其必归至乎仁也。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孟子全文注释译文《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下面小编收集了有关孟子全文注释译文,供大家参考。

《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

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

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五年级孟子原文及翻译

五年级孟子原文及翻译

《孟子》原文及翻译
1.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翻译:不倚仗年纪大,不仗恃地位高,不倚仗家里富贵来交友.交友时,是因为友的品德好才去交他,心中不要存在任何倚仗的观念。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以民之乐为自己的乐人民开心他就开心.以民之忧愁为自己的忧愁,人民忧愁自己就忧愁. 以天下的乐为自己的乐以天下的忧为自己的忧,这样还不能称王的,还没有过。

3.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翻译: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去侮辱别人,勤劳节俭的人不会去抢夺别人的财产。

4.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翻译:因为要想得到熊掌要去山上去打,而要想得到鱼要去水里去捞,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得到。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得到仁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掉仁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6.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翻译:天子不仁,不能够保有天下;诸侯不仁,不能够保住国家;卿大夫不仁,不能够保住祖庙;士人和平民百姓不仁,不能够保全身家性命。

7.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翻译: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孟子一则原文翻译

孟子一则原文翻译

原文:孟子一则先秦-孟子“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

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

’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对照翻译:“敢问夫子恶乎长?”公孙丑又问,“请问先生擅长于什么呢?”曰:“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知道语言的作用,我善于修养我的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曰:“孟子说:“难言也。

这很难说透。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这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损害它,那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这种气,要配上最佳行为方式和正常的道路。

无是,馁也。

如果不是,就会泄气。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它是集聚最佳行为方式在心中所生起的,不是凭偶然的最佳行为方式所能获取的。

行为中有不满足于心的,就会泄气。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所以我说,告子不一定知道最佳的行为方式,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

孟子经典语录及翻译

孟子经典语录及翻译

孟子经典语录及翻译1、原文: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孟子说:“尊奉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童,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儿童。

”2、原文: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孟子说:“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快乐为他们的快乐;以人民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忧愁为他们的忧愁。

乐与天下人民同乐,忧与天下人民同忧,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心的事,是决不会有的。

”3、原文: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guān),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译文:孟子说:“年老独身或是死去妻室的男人叫鳏夫,年老死了丈夫的妇女叫寡妇,年迈膝下没儿没女的人叫孤老,年龄小便失去父亲的孩子叫孤儿。

这四种人,是世间最无依无靠的穷苦人民。

”4、原文:孟子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译文:孟子说:“天降祸害,还可以逃得掉;自己造成的祸害,简直逃也没法逃脱。

”5、原文: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译文:孟子说:“尊重贤士,使用能者,让才德出众的人各在其位,那么天下的士子们,都会感到衷心喜悦而愿意到那个朝廷里来做官了。

”6、原文: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习,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译文:孟子说:“任何一个人,要是没有同情别人的心,就称不上是人;没有羞耻的心,也算不了人;没有礼让的心,算不了人;没有是非之心,也算不了人。

同情人的心,是仁的开端;羞耻的心,是义的开端;礼让的心,是礼的开端;是非的心,是智的开端。

”7、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好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丈夫(或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