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文化

合集下载

秦汉时期的宗教信仰与文化

秦汉时期的宗教信仰与文化

秦汉时期的宗教信仰与文化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造就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在这个时期,宗教信仰与文化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会介绍秦汉时期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以及它们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一、秦汉时期的宗教信仰秦汉时期的宗教信仰非常多样化,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同时还包括了许多异教信仰,比如天师道、黄老教、五斗米道、阴阳五行等等。

儒家是秦汉时期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儒家的基本教义是仁爱、人伦、道德,以及尊重礼法等等。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道家则强调“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皆由道生,道不可名状,要追求道的真谛。

道家也是中国思想流派中非常重要的一派,其理论影响力深远,并对中国文化和传统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衍道家是道家的一个分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老教。

黄老教的教义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们应该追求一个无为而治的境界,不应该追求名利和权利等世俗的东西。

法家的主要教义是法治,他们认为百姓应该依照法律行事,强调权威和法度,是一个非常实用性的学派。

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政治文化的产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墨家则是一个非常注重工程技术和实用性的学派,它强调实用主义和公益,倡导工程技术和劳动,主张统一思想、均分财产和等级。

除了这些思想流派之外,秦汉时期还出现了很多异教信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天师道、阴阳五行、五斗米道等等。

这些信仰都具有非常复杂的体系和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

二、秦汉时期的文化秦汉时期的文化非常繁荣,有着很多特色和特点。

文化方面的主要体现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等。

在文学方面,秦汉时期有着大量的文献记录和著作,如《史记》、《汉书》、《诗经》、《庄子》、《道德经》等等。

这些文献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和文化,成为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艺术方面,秦汉时期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特别是在瓷器、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上,都有着非常高的成就。

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化
史料 价值 价值:
全面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 民族、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取材广泛,保存 了大量珍贵史料,深刻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 发展、变化。
文学 文辞优美,生动活泼,人物栩 价值 栩如生,事情跃然纸面。
无史 或或人 韵家 轻重固 之之 于于有 《绝 鸿泰一 离唱 鲁骚, 毛山死 迅》 。,, 。 《史记》与司马迁
——
位于陕西韩城的司马迁祠
《史记》
(2)东汉班固(32—92)《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断代史,其内容自刘邦起 兵,终于王莽覆灭,反映 了前后共220年的历史。 《汉书》虽然是在《史记》 的基础上写成的,增补了 不少史料,但却抛弃了 《史记》的“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的进步内容。
2、文学的新成果:
一、秦汉时期的科技: 太初历 1、天文历法 太阳黑子
张衡和地动仪 2、数学 《九章算术》
3、医学
三典两医
4、造纸 发明与改进
历法
汉武帝时司 马迁等改《颛 顼历》而制定 《太初历》, 是我国保存下 来的第一部完 整历法,对以 后历法有很大 影响。
《太初历》
规定以十二 月底为太初 元年终,以 后每年都从 孟春正月开 始,到季冬 十二月年终
以赋和乐府诗 最为突出
兴起于两汉的一种文学体裁,“体 物写志”。直接源于骚体诗。特点:讲 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用辞华丽,语 汇丰富,但是词句非常艰深,辞藻堆砌, 是我国古代典型的士文化、宫廷文化。
代表作: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 赋》;班固的《两都赋》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 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 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 知厚薄”
秦汉时期婚姻只有社会地位相近才能“相与为婚 姻”,女子在婚姻关系上有一定的自主性,在思 想上对女子的贞洁观念比唐宋以后相对淡漠,改 嫁与再嫁现象广泛存在。 丧葬礼俗大体情况是:人初死,则沐浴饭含。饭 含之物以玉石珠贝为常见。

秦汉时期的红色文化和人文精神

秦汉时期的红色文化和人文精神

秦汉时期的红色文化和人文精神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其中,文化和人文精神是这个时期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而红色文化则是恢弘壮观、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一、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思想和文化传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的时期,这是因为在秦朝和汉朝之前,中国一直是处于分散、属国和战国状态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统一的时期,这不仅带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进步,也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在文化传统方面,秦汉时期的传统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基础。

在这个时期,诸如《诗经》、《周礼》、《仪礼》等经典都得到了重视和传承。

人们对于周代传统的礼乐、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推崇和传承,也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石。

二、秦汉时期的红色文化在秦汉时期,红色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统。

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革命的文化传统,这包括军民共同的纪念活动、革命歌曲、革命戏剧和革命小说等,并在中国历史中留下了众多光辉灿烂的篇章。

红色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革命史。

可以说,秦汉时期的革命斗争是中国革命史的开端,这也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的丝绸之路开辟,为中国大力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

此外,他还加强对西域诸国的控制,扩大汉朝版图,在国内外都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成果。

在秦汉时期,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也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大力的传播。

像《天问》、《吊古战场文》和《游击队之歌》等都是代表性的革命文化,它们通过弘扬自由、平等、公正的革命思想和民主、科学、进步的价值观,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

三、秦汉时期的人文精神与红色文化相对应的是,秦汉时期还有人文精神的传承。

人文精神主要指对于人性、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究。

在秦汉时期,人文精神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阶段。

秦朝划时代地开创了绘画的壁画时代。

而汉代的绘画则具有鲜明的个性,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明朗的色彩为代表。

秦汉时期的制度与文化传统

秦汉时期的制度与文化传统

秦汉时期的制度与文化传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段历史时期开启了中华文明的一个新纪元,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制度和文化传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秦汉时期的制度和文化传统,以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政治制度。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制度,包括郡县制和官员制度等。

这些重要的制度在后来的历史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在汉朝时期,汉武帝赋予了郡县制很高的地位。

在这个制度下,每个县都有一名县令负责管理该地区的政务。

与此同时,汉朝也设立了许多官员,如太守、丞相、相国等。

这些政治制度的确立,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源。

二、秦汉时期的军事制度秦汉时期还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军事制度。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从统一六国后,奠定了中国统一国家的基础。

为了确保统一国家的安全,秦始皇组建了成万的兵马,实行严格的军队编制和军事管理制度,并在军制和军事技术上做了极为重要的改革。

在汉朝时期,汉武帝进一步完善了这些制度,如实行“举孝廉,拟少年”制度,选拔有才华和有军事经验的年轻人担任军队指挥官,通过赏罚政策提高了军队的忠诚度和战斗力。

同时,将汉武帝的民族英雄的形象融入军事文化,激发了军队的爱国情怀和革命意识,为后世抗击外敌和保卫祖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秦汉时期的文化传统秦汉时期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时期。

秦朝和汉朝都实行“九章书法”制度,规定了最基本的书法技巧。

当时还出现了许多文化巨匠,如乐府诗、楚辞、陶渊明等。

在秦汉时期,不仅涌现了许多文化名人,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形成了许多独特的风格。

秦汉时期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各自独立而又互相补充,为我们今天了解中国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宝贵的参考。

四、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秦汉时期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从钱币、冶金到农业,各个领域都实现了显著的科技进步。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19张PPT)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19张PPT)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P29)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史记·秦始皇本纪》(P55) 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史记·大宛列传》(P79)
二、秦汉时期的文化
史学价值: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我国 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育:为教育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社会生活: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一、秦汉时期的科技 2.医学成就 张仲景 时期:东汉末年
西汉经穴漆人 迄今我国发现最早最完 整的人体经穴模型,展 现了西汉的医学水平。
成就:① 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 结了多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
二、秦汉时期的文化 2.宗教 道教
创立时间:东汉末年 创立者及派别:
张角——太平道 张陵——五斗米道
佛教
创立时间、地点:约公元前6世纪 古代印度
传入中国过程: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东汉明帝: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
二、秦汉时期的文化 2.宗教
二、秦汉时期的文化 3.思想
《论衡》书影
作者: 王充
——《史记·大宛列传》(P79)
二、秦汉时期的文化
1.史学 《史记》
体现司马迁追求崇高理想和献身伟大事业的精神。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代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
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
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

秦汉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文学成就

秦汉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文学成就

秦汉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文学成就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也是中国文化成就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政治变革,而这些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文学的繁荣。

本文将探讨秦汉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文学成就,以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历程和特点。

第一部分:秦汉时期的文化背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水岭,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对其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个时期的文化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统一思想的倡导与实践秦朝采用“焚书坑儒”等极端措施,试图统一思想,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

汉朝则以“尊儒抑法”的方式,逐渐缓和这种对文化的压制,但仍坚持强化中央集权。

二、科技与文化的交汇秦汉时期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关系加强,科技发展和文化交流大幅增强。

这种科技与文化的交汇,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三、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秦汉时期中国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那个时期,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逐渐繁荣起来,而西部地区依然落后。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情况,也为文化的变迁和交流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第二部分:秦汉时期的文学成就秦汉时期的文学创作和研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和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个时期的文学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诗歌文学的繁荣在秦汉时期,诗歌文学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学的代表之一。

在秦朝,诗歌以《山海经》为代表,在描绘自然景观和传说故事方面有所创新。

在汉朝,曹操、陈琳等大量的诗人涌现而出,使诗歌成为当时文学中的重要流派。

二、散文文学的兴起在秦汉时期,散文文学也逐渐兴盛起来。

秦朝的《吕氏春秋》开创了大量的散文作品,成为中国散文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汉朝,司马相如和班固等人都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使得散文成为当时文学中另外一个重要的流派。

三、历史文学的发展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学对中国历史的记录和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汉时期的服饰和风俗习惯

秦汉时期的服饰和风俗习惯

秦汉时期的服饰和风俗习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服饰和风俗习惯也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秦汉时期的服饰和风俗习惯,希望读者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个时期的文化风貌。

一、衣着装束秦汉时期,人们的衣着装束是相当讲究的。

有许多与之有关的规定和礼仪。

正式场合下,男子穿着方巾、五彩系带、长衫护膝裤,女子则穿着束腰长袍、发髻上面插着金银珠宝。

在婚礼、丧事、祭祀等重要场合,更有专门的服饰和规定,以表明身份和地位。

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人其穿着也都有所不同。

秦汉时期,北方的人们喜欢穿皮衣、毛衣、麻衣,而南方的人们则喜欢穿短衫、绸袍、罗衫等。

贫苦百姓们则只能穿着土布、麻布、草编制的衣物,颜色也相对简单。

二、饮食习惯秦汉时期的人们饮食也有着一定的规定和习惯。

例如:一年四季的饮食不同、每天的三餐要按时吃、吃饭时要有规矩等等。

此外,饮食方面也讲究素雅。

尤其是贵族、学士、文人等这些地位较高的人,更是有特定的饮食规定。

饮食也与地域、职业、财富等因素有所不同。

北方人们喜欢吃面食、肉类、豆制品等,而南方人则喜欢吃米饭、蔬菜、鱼类等。

贫苦的百姓则主要以小麦、杂豆、杂粮为主食,肉类则很少吃。

三、生活习惯秦汉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有着许多讲究,尤其是官员、贵族等地位较高的人,更是有特定的社交礼仪和行为规定。

例如,在社交场合中,该起立时起立,该跪时跪,所有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规定。

坐车、步行、进餐等时候也有所不同,都要符合特定的规定。

此外,《礼记》中也提到了关于人的行为规范和要求,包括了尊敬长者、尊重礼仪、注重规矩等。

四、婚俗在秦汉时期,人们的婚姻观念日益成熟和开放,婚俗习惯也日趋繁荣和多样化。

在婚姻方面,采取的是“媒妁之言”的方式,即是由媒人为红娘介绍,双方经过多次面谈、互相了解后,最终确定婚约。

此外,还有拜堂、交拜、交杯酒等礼仪。

百姓们一般在农历正月、三月、五月、九月等日子办婚礼,盛大而隆重。

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化

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学习重点秦汉文化的特点、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哲学思想和史学成就。

疑难解析1.秦汉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①秦汉时期处于我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封建社会的蓬勃生机,有利于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②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民族交往、中外交往频繁,这一切都为秦汉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③秦汉继承了前代文化成果,并对前代文化进行了总结和升华。

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2.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师。

为了适应封建政治的需要,他借用阴阳家的思想,兼采其他各家学说,重新解释儒家思想,并把它形成一套完整的神学化的思想体系,使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系统化、理论化。

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天授”。

认为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最高主宰,皇帝即天子,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必须顺从天意。

天子顺从天意时,天降瑞祥,逆天行事时,天降灾祸。

从而假借天意把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秩序绝对化、神圣化。

以此为基础,他还推演出君臣、父子、夫妻之间所应遵从的伦理关系和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称之为“三纲五常”。

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提倡。

儒学不仅成为我国封建统治的理论支柱,而且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中华民族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本训练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秦汉时期,我国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回答1~5题。

1下列两汉时期的天文地理成就中,可称为世界第一的有()①“太初历”②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③对月食的科学解释④地动仪制作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2.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的著作是()A.《周易》B.《墨经》C.《周髀算经》D.《九章算术》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是()A.《黄帝内经》B.《神农本草经》C.《伤寒杂病论》D.《本草纲目》4.两汉时期的下列科技成就中,给人类文明进程带来深刻影响的是()A.地动仪的发明和制作B.麻沸散的发明C.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D.《九章算术》的问世5.东汉时,我国就制造出了原料易得、便于书写的“蔡侯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铅粉 秦汉之际,道家炼丹盛行。冶炼技术的提高,使铅粉的发明具 备了技术上的条件,并把它作为化妆品流行开来。 张衡《定情赋》曰:“思在面而为铅华兮,患离神而无光。” 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弗御。”“铅华”一词由 此而生。铅粉通常以铅、锡等材料为之,经化学处理后转化为 粉,主要成份为碱式碳酸铅。铅粉的形态有固体及糊状两种。 固体者常被加工成瓦当形及银锭形,称“瓦粉”或“定(锭) 粉”; 糊状者则俗称“胡(糊)粉”或“水粉”。
(五)面妆
关于敷搽胭脂的方法多与妆粉一起使用,当然也有拿胭脂直 接妆面的,晋人习凿齿《与谢侍中书》道:“此山有红蓝花, 北人采其花作烟支,妇女妆时作颜色用。如豆大,按令遍颊, 殊觉鲜明。” 汉时女子颊红,浓者明丽娇妍,淡者幽雅动人。依敷色深浅, 范围大小,妆制不一。产生许多妆名 。如“慵来妆”,衬倦慵之美,薄施朱粉,浅画双眉,鬓发 蓬松而卷曲,给人以慵困倦怠之感,相传为赵合德创。“ 合德新沐,膏九曲沉水香。为卷发,号新髻;为薄髻;为薄 眉,号远山黛;施小朱,号慵来妆。”后来唐代女子仍喜模 仿此饰,多见于嫔妃宫伎。再如“红粉妆”,顾名思义,即 以胭脂,红粉涂颊,秦汉以后较为常见,最初多用红粉为之。 《古诗十九首》之二便写道:“”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 手。”
缕鹿髻。王先谦《后汉书集解》载:“汉妇人发髻 有缕鹿之式。”薛琮解释缕鹿髻为“有上下轮,谓 逐层如轮,下轮大,上轮小,其梳饰此髻时必有 柱。”从薛琮的描述上看,缕鹿髻不可谓不复杂而 华丽。
在同一时期,与发式相配套的各种妆饰也开始流行 开来。“步摇”乃是一种附在簪钗上的装饰物。 《拜名》:“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由 此而得名。今天我们可以从一些汉代石刻及帛画中 一睹其风采。“步摇”一经出现就风行开来,直至 唐代贵妇仍偏爱将步摇作美发的装饰物代开始在贵族女子 中盛行。鬟意为环形发髻、九鬟之意是指环环相扣、 以多为贵。仙髻之名则来自于神话传说,汉武帝时 王母下凡,头饰仙髻,其美艳超群。故这种美与仙 所结合的产物,自然为当时的贵妇所青睐,奉之为
高贵华丽的发式之一。
坠马髻:“坠马髻者,侧在一边”。“髻式美,而善 为妖态,作愁眉啼状,坠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 为媚惑。”古人描绘此种发髻既有妩媚之色,又具娇 柔之态。其式样如同骑马坠落之态,故名之坠马髻。 这是当时最具特色,且历史上最富生命力的一种发式。 自汉始,直至清代亦有之,只是历代的形式略有不同 而已。
4、爽身粉 除了以粉敷面之外,汉代还有爽身之粉,通常制成粉末,加以香 料,浴后洒抹于身,有清凉滑爽之效。多用于夏季。 汉伶玄《赵飞燕外传》中便写有:“后浴五蕴七香汤,踞通香沉 水;......婕妤浴豆蔻汤,傅露华百英粉。” 5、红粉 (打底的) 敷粉,只不过是化妆的第一个步骤。从秦代开始,女子们便不再 以周代的素妆为美了,而流行起了“红妆”,即不仅止乎敷粉, 而且还要施朱。 敷粉亦并不以白粉为满足,又染之使红,成为红粉。 红粉与白粉同属于粉类,但与胭脂不同。红粉的色彩疏淡,使用 时通常作为打底、抹面。由于粉类化妆品难以黏附脸颊,不宜久 存,所以当人流汗或流泪时,红粉会随之而下。 胭脂则属油脂类,黏性强,擦之则浸入皮层,不易退失。因此, 化妆时一般在浅红的红粉找底的基础上,再在人之颧骨处抹上少 许胭脂,从而不易退失。
汉朝男子和宫女发型
汉王朝的政治进步、经济繁荣又促进了与外国和少数 民族政权的交流,社会风尚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人们 的生活水平和文化修养也日趋提高,发式妆饰都进入 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宫廷贵族的发式妆饰则更是 奢侈,华丽。
汉朝的发型
汉代依据周礼制定了发型与发饰。比如皇太后仍以假 髻来承载多种沉重而复杂的头饰,后来演变成沉重 的 凤冠。富贵人家妇女的发髻形式逐渐由后倾向上推移 成为高髻,搭配奢华的装饰。如东汉明帝马皇后头发 长而秀美,梳上四个大髻之后尚有余发,还可以绕髻 三匝,成为一种新的高髻。又如外戚梁冀的妻子创制 了偏在一边的垂髻叫堕马髻,成为当时的新时尚。普 通人家的妇女仍然喜欢朴素的裸髻。汉代妇女发髻的 式样丰富多彩,有推至顶端的,有分至两边的,亦有 垂至脑后的。下面介绍几种当时比较流行的发式
秦汉时期的妆面及头饰
--- 李婷婷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历经战乱,终于达到了“六王毕而四海一” 的目的,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强大的封建王朝。中国社会出现了繁荣昌盛得景象,封建社 会的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发展和提高。
秦朝男子的发型
秦朝女子发型
秦汉时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 饰,以顶发向左右平分式较为普遍。高髻只是见诸于 少数贵族女子的一种发式。秦有望仙九鬟髻、凌云髻、 垂云髻等。汉代以后,妇女的发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秦汉时的面妆
(一)妆粉 1、米粉 在周代,已经开始以粉敷面,粉,多半用米粉制成的。 米粉分为红、白两种,红粉是用白米粉染制而成的。 汉时,妇女以白米粉敷面,染米粉著颊。配方制法见《齐民要 术》。 《齐民要术》中记述的米粉制作法是这样的:把上等好米研磨 成粉,以水浸之,后取白汁,待其澄清后,取其光润部分,干 燥后就可以收藏起来,供化妆使用了。
(二)胭脂 胭脂的历史非常悠久,对其起始时间,古书记载不一。 从已发掘的考古资料看,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梳妆奁中 已有胭脂等化妆品。 此墓主人为当时一位驮侯之妻,墓年代大约为汉文帝五年(公元前 175年),距秦灭亡不过40年时间,可见,至迟在秦汉之际,女子 已以胭脂妆颊了。 胭脂的主要原料为红蓝花。 红蓝花即红花也,生梁汉及西域。《博物志》云∶张骞得种于西域。 今魏地亦种之。 花下作多刺,花出大。其花曝干,以染真红,又 作胭脂。
3、辰粉 据李时珍记载:明代“金陵、杭州、韶州、辰州皆造之,而辰粉尤 真”。 辰粉的制法是在铅醋化为粉后,按“每粉一斤,入豆粉二两,蛤粉 四两,水内搅匀,澄去清水,用细灰按成沟,纸隔数层,置粉于上 将干,裁成瓦、定形,待干收起”(《本草纲目·金石》卷八)。 铅粉敷面,不仅能增白,而且有较强的附着力。 《齐民要术》作紫粉法中便配有一定比例的胡粉(即铅粉),并解 释说:“不著胡粉,不著人面”,即不掺入胡粉,就不易使紫粉牢 固地附着于人的脸面,另一方面,把一定量的铅粉掺入用作面妆的 米粉中,还有使后者保持松散,防止黏结的作用。 因此,金属类的铅粉和植物类的米粉、豆粉等往往是混合使用的。
(三)朱砂
除了用红蓝花作胭脂外,在江苏海州和湖南长沙早期汉墓出土的物品中,还发现 以朱砂作为化妆品盛放在梳妆奁裏。朱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并含少量氧化铁、 黏土等杂质,可以研磨成粉状,作面妆之用。 (四)脂泽
除了粉粉、胭脂之外,汉代也有用以涂发和润肤的脂泽,涂面的香膏,也可涂唇。 汉刘熙《释名· 释首饰》中写:“脂,砥也。著面柔滑如砥石也。” 形容脸上涂了面脂之后,则柔滑如细腻平坦的石头一般。 汉史游《急就篇》“脂”条,唐颜师古注曰:“脂谓面脂及唇脂,皆以柔滑腻理 也。” 泽也称兰泽,香泽、芳脂等。是用以涂发的香膏。 汉刘熙《释名· 释首饰》曰:“香泽,香入发恒枯悴,以此濡泽之也。”指以香泽 涂发则可使枯悴的头发变得有光泽。汉枚乘《七发》:“蒙酒尘,被兰泽。”即 指此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