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翻译以的用法

夫文言文,古之文章也,言辞古朴,韵味悠长。
其中,“以”字,用法繁多,意义深远,实为文言文中之要字。
今试论“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以飨读者。
一、表示手段、方法“以”字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示动作的手段或方法。
例如:1.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是以吾欲与子偕行。
(《论语·卫灵公》)译:那些只知道吃肉的人是鄙陋的,不能深谋远虑。
因此我想与你一同出行。
2.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者得焉。
(《庄子·逍遥游》)译:所以我写下这篇寓言,以期待那些观赏者能从中得到启发。
二、表示原因、理由“以”字在文言文中也常用于表示原因或理由。
例如:1. 以吾从先进于师也,故吾言甚略。
(《孟子·离娄上》)译:因为我跟随先贤学习,所以我的言辞非常简略。
2.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以其不能以礼制之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译:君子的恩泽,五代之后就会消失,因为他不能用礼制来约束自己。
三、表示目的、结果“以”字在文言文中还常用于表示目的或结果。
例如:1.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故乃伐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译:因为他对晋国无礼,同时又背叛了楚国,所以我们就攻打他。
2. 以其无信,故吾弗信也。
(《论语·为政》)译:因为他没有信用,所以我才不相信他。
四、表示条件、限制“以”字在文言文中还可以表示条件或限制。
例如:1. 以其不孝也,故吾弗与也。
(《论语·为政》)译:因为他不孝顺,所以我才不与他交往。
2. 以其不仁也,故吾不与也。
(《孟子·离娄上》)译:因为他不仁,所以我才不与他为伍。
五、表示凭借、依靠“以”字在文言文中还可以表示凭借或依靠。
例如: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母吾以也。
(《论语·为政》)译: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天,不要因此就轻视我。
2. 以吾之力,足以胜彼矣。
(《孟子·告子下》)译:凭借我的力量,足以战胜他们。
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丰富多样,既可表示手段、方法,又可表示原因、理由,还可表示目的、结果、条件、限制以及凭借、依靠等。
以在文言文意思和用法

以在文言文意思和用法
1. “以”可以表示“用”呀!就像咱平时说“我要用这个东西来做事”,比如“以刀砍柴”,这不就是用刀来砍柴嘛!
2. “以”还有“凭借”的意思呢!好比说“他凭自己的努力成功了”,像“以勇气克敌”,就是凭借勇气战胜敌人呀,多神奇!
3. 嘿,“以”也能表示“因为”哟!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怎样”差不多嘛,像“以其生病,故未参加”,就是因为他生病了,所以没有参加呀!
4. 哇哦,“以”在有的时候还可以表示“按照”呢!就像“按照我说的做”,比如说“以法行事”,按照法律来做事呀,是不是很有意思!
5. 哎呀呀,“以”有时候能表示时间呢!像“以今日始”,就是从今天开始呀,很形象吧!
6. 你们知道吗,“以”还能作“来”讲呢!比如说“努力以报国”,就是努力来报效国家呀,很有豪情壮志吧!
7. 哈哈,“以”可以表示一种连接或承接呢!比如“前事不忘,以之为鉴”,就是把前面的事情不忘记,来把它当作借鉴呀!
8. 还有还有,“以”也能在一些情况下表示“率领”哟!像“以众击寡”,带领众人去攻击少数人呀,很有策略的感觉呢!
我觉得“以”这个字真是太神奇了,在文言文里有这么多不同的用法和意思,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去探究和学习呀!。
以字的用法文言文

以字的用法文言文以字的用法:1、作为动词(1)认为。
例句: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列子·汤问》译文: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2)有。
例句: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宋代苏轼《书戴嵩画牛》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
(3)用,举用。
例句: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
——《陈涉世家》译文:陈胜召集国内的豪杰商量对策,举用上蔡(在今河南驻马店市辖区内)人房君蔡赐做上柱国。
2、作为介词(1)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2)介绍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
可译为“用”“拿”。
例句: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先秦韩非子《自相矛盾》译文: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依凭,可译为“依”“按”“凭”“顺”“按照”。
例句: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翁》译文: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4)表示时间和处所,可译为"在""从"。
例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介绍对象,可译为“把"。
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3、作为连词(1)连接词与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
例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赤壁赋》译文: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2)连接分句,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
(完整word版)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完整word版)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释.docx

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释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相当于“而且”,“又”。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学而时习之”。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 译 ] :“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之】1.用作代词:(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①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嘿,咱今儿个就来说说“以”这个字在文言文中那可有意思的意思和
用法!你看哈,“以”有时候就像个神奇的小魔杖,能变出好多花样来。
比如说“以”可以表示“用”,就像你用铅笔写字一样,“以刀劈狼首”,这
不就是用刀去砍狼的脑袋嘛!再比如“以”能表示“凭借”,哎呀呀,这就好像你凭借聪明的脑袋瓜子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以君之力,曾不能
损魁父之丘”。
还有啊,“以”还能表示“因为”呢,就跟你因为下雨没出
去玩耍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你想想,这“以”字是不是特别神奇?它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作用,就像一个多变的小精灵!难道你不觉得它很有趣吗?我觉得啊,
文言文里的这些字可真是太有魅力啦,我们得好好去探索它们的奥秘呀!
我的观点就是:“以”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丰富多样,值得我
们深入研究和体会。
文言文以字用法归纳

文言文以字用法归纳字,是汉字的基本单位,也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言文中,字的用法丰富多样,可以用来表示词义、构成词语、表达语气等。
下面将对文言文中常见的字的用法进行归纳。
一、表示词义1. 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例如:“吾之所欲也”,意为“我所欲的”。
2. 乃:表示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
例如:“吾乃天之子也”,意为“我就是天的子民”。
3. 以:表示手段、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
例如:“以言传心”,意为“用言语传达心意”。
4. 而:表示转折、递进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而且”。
例如:“吾闻其言而笑”,意为“我听到他的话,却笑了”。
二、构成词语1. 人:表示人类,常用于构成人名、地名等。
例如:“孔子”、“人民”。
2. 心:表示心理、情感等,常用于构成词语。
例如:“心痛”、“心灵”。
3. 天:表示天空、自然界等,常用于构成词语。
例如:“天空”、“天地”。
4. 地:表示地面、土地等,常用于构成词语。
例如:“地球”、“地面”。
三、表达语气1. 哉:表示疑问、感叹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
例如:“人生何哉”,意为“人生何啊”。
2. 乎:表示疑问、反问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
例如:“吾乎知之”,意为“我知道吗”。
3. 矣:表示肯定、断定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啦”。
例如:“已矣”,意为“已经了”。
4. 也:表示陈述、肯定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啦”。
例如:“吾也知之”,意为“我知道了”。
以上只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字的用法归纳,实际上文言文中的字的用法非常丰富多样,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善于运用这些字的用法,写出优美的文言文作品。
(完整word版)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
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
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
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
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十、连词,译为“以致”。
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十一、通“已”,已经。
例如: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
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