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重难点突破地球知识部分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高中地理中地转偏向力的难点问题,并通过实验方法进行突破。

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搭建实验装置,然后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和实验意义,同时展望未来可能的实验方向。

通过本实验的进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自转引起的地转偏向力现象,为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理解提供实验支持。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实验、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实验结论、实验意义、实验展望。

1. 引言1.1 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是通过观察地球自转引起的地转偏向力现象,探究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地球自转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会使物体在地球表面上做曲线运动,而不是直线运动。

2. 探讨地转偏向力对物体轨迹的影响:通过实验观察沿不同方向释放的物体在地球表面上的轨迹,了解不同方向的地转偏向力对其轨迹的影响。

3. 理解地球自转现象的物理原理: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转偏向力是由地球自转和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所形成,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地转偏向力的物理原理。

通过以上实验目的的研究,能够帮助学生对地理地转偏向力有更深入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地球自转现象的物理意义。

1.2 实验原理地球自转偏向力是指地球自转时所产生的一种偏向力,它会对地球上的物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搭建实验装置来模拟地球自转偏向力的情况,从而观察和分析其作用机理。

实验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球自转导致的离心力,二是地球自转导致的科里奥利力。

地球自转导致的离心力是由于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地球上的物体在经度方向上的速度不同,造成物体所受的向外离心力,使得物体向外移动。

这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物体的质量、自转速度和纬度等因素。

通过实验观察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不仅可以加深对地球自转现象的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自然规律。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难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难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难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理解地球为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引起的昼夜更替和季节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学会识别地图上的比例尺、图例、方向等基本要素,了解地图的种类和用途。

3. 地图投影:理解地图投影的概念,掌握几种常见的地图投影方法及其特点。

4. 坐标定位:学会使用经纬度进行地理坐标定位,了解不同坐标系统的区别。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结构:掌握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 气候类型:识别并理解世界上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 气候变化: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 水文循环:- 水循环过程: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 河流与湖泊: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分类及其地理意义。

3. 地貌学:- 内力作用:理解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 外力作用:掌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及其地貌表现。

- 地貌类型:识别不同的地貌类型,如山脉、平原、盆地等,并了解其形成过程。

4. 土壤类型与分布: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识别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 城市化进程:掌握城市化的概念,分析城市化的特点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布局:了解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分析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

- 工业区位:掌握工业区位理论,分析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3. 交通运输:- 交通网络:了解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其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

- 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交流的作用。

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识别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等。

- 可持续发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地转偏向力是地球自转所产生的一种力,它对气流、水流等造成偏转和偏向,并且在地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进行实验来直观地观察和了解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是非常有意义的,下面我将为你介绍一个关于地转偏向力的实验,帮助你突破这一难点。

实验材料:1. 地球仪或类似的模型。

2. 水槽。

3. 水。

4. 一个小船模型。

5. 一个指南针。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地球仪或类似的模型,固定在水槽中央,使其自由旋转。

2. 在水槽中加入水,待水位稳定。

3. 将小船模型放置在水槽中,使其位于地球仪上方。

4. 将指南针放置在水槽旁边,以确定地球仪的朝向。

5. 轻轻旋转地球仪,观察小船模型的运动轨迹。

6. 反复旋转地球仪,可以尝试不同的速度和方向,记录小船模型的运动情况。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观察,你会发现当地球仪旋转时,小船模型的运动轨迹呈现出弯曲的趋势。

而通过指南针可以发现,地球仪的旋转方向和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在水流上,使水流沿着地球表面的东西方向形成一个弯曲的路径。

实验解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机制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在地球表面上,同时受到地球的自身重力束缚,使得物体在地球表面移动时会受到一个向右偏转的力,即在北半球为向右偏转,在南半球为向左偏转。

这种偏转力就是地转偏向力。

在实验中,小船模型的运动就是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其运动轨迹产生弯曲。

实验拓展:1. 可以尝试在不同纬度的地方进行实验,通过改变地球仪的倾角来观察偏向力的变化。

2. 可以将小船模型换成气球等轻物体,观察其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3. 可以将地球仪换成竖直旋转的模型,观察偏向力对其他物体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地转偏向力对水流或空气流等物体的影响,加深你对地球自转和地理学中地转偏向力的理解。

通过实验的拓展,你还可以进一步探究地转偏向力对不同物体、不同环境的影响,丰富你的实验经验和科学知识。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重点难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重点难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重点难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理解地球为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引起的昼夜更替、季节变化等现象。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学习地图的比例尺、图例、方向等基本要素,了解地图的种类和用途。

3. 地图的解读与制作:掌握如何识别和解读等高线、等深线、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等,学会制作简单的地图。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结构和大气运动:理解对流层、平流层等大气层特点,掌握风、气压、气温等基本概念。

- 气候类型与分布:学习柯本气候分类法,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在全球的分布。

- 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了解极端天气事件的形成与影响。

2. 水文循环与海洋地理:- 水文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掌握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水文循环的各个环节。

- 海洋地理特征:了解海洋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掌握海洋与气候、海洋资源的基本知识。

- 河流与湖泊:学习河流的流域、水系结构,了解湖泊的类型和分布。

3. 地貌学:- 内力地质作用:理解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理论、地震、火山等内力作用的基本概念。

- 外力地质作用:掌握风化、侵蚀、沉积、冰川等外力作用的过程和地貌形态。

- 地貌类型与分布:学习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地貌类型的形成和特征。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掌握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原因。

- 城市化进程:探讨城市化的概念、历程和影响,理解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问题。

2. 经济地理:- 农业地理:学习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类型和农业布局。

- 工业地理:了解工业区位理论,掌握不同类型工业的分布和特点。

- 交通运输与贸易:探讨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布局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

3. 文化地理与旅游地理:- 文化景观与文化扩散:学习文化景观的形成机制,了解文化扩散的方式和影响。

高中地理知识点重难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重难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重难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引起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地面距离的比值;地图符号和注记是地图的基本要素,用于表示地理事物和数值。

3. 地图的投影:地图投影是将地球表面的曲面转换为平面的过程,不同的投影方式会导致地图上的方向、面积、距离和形状产生变形。

4. 地形图的判读:通过等高线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等,其中对流层与天气变化密切相关。

- 气候类型:热带、温带、寒带气候,以及各自的特征和分布。

-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各个环节: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 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寒流和暖流的形成原理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 地貌类型: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的形成和特征。

4. 土壤类型与分布: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如砖红壤、棕壤、黑土等。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分布的规律:沿海、沿河、平原地区人口密集。

- 人口问题:人口过多或过少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

-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速度、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分类与分布: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以及各自的地理分布特点。

- 工业布局的因素:资源、市场、交通、劳动力等。

- 工业区位理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等。

3. 交通运输与贸易:-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与选择: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

- 贸易路线与贸易伙伴:国际贸易的主要航线和贸易伙伴。

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地球的地转偏向力是地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地理现象。

为了帮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制定了以下的实验方案,从实际操作中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和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难点知识。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们亲自感受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和影响,加深对这一地理现象的理解。

实验材料:1. 地球仪2. 水平转盘3. 小球(可以是乒乓球、小橡皮球等)4. 纸制标尺5. 黑色粉笔6. 实验记录表实验步骤:1. 在转盘上固定一个地球仪,使其能够旋转。

2. 在地球仪的表面上放置一个小球。

3. 将转盘轻轻旋转,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

4. 在实验记录表中记录下小球的运动轨迹和观察结果。

5. 使用纸制标尺和黑色粉笔在地球仪的表面上标注出小球的运动轨迹。

6. 重复以上步骤,尝试不同的角度和转速,观察小球运动的变化。

实验原理:地球的地转偏向力是地球自转所产生的一种力,它会影响地球上物体的运动轨迹。

在实验中,转盘的旋转模拟了地球的自转,而放置在地球仪表面的小球则代表了地球上的物体。

当转盘开始旋转时,地球仪表面上的小球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偏向性运动。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和观察结果,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实验结果:1. 在转盘不旋转时,小球的运动轨迹是直线运动。

2. 当转盘开始旋转时,小球的运动轨迹会出现一定的偏向性,并且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3. 当转速增大时,小球的偏向性运动会更加明显。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和影响,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难点知识。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学生们还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它对地球上物体运动轨迹的影响规律。

这样的实验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球的自转现象,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一地理知识。

高一地理难知识点

高一地理难知识点

高一地理难知识点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广泛,包含了许多复杂的知识点。

对于高中生而言,地理的难点和重点知识点更是需要重点关注和掌握。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高一地理中的一些难点知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

一、地球与地图的关系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而地图则是我们了解和认识地球的工具。

然而,地球与地图的关系并不简单。

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椭球体,将它展开成二维平面上的地图将会引起各种形变。

人们通过各种投影方式将地球展示在地图上,但每种投影方式都会引起地图上的形状、面积、方向和距离的变化。

因此,理解地球与地图的关系,以及地图的使用方法成为高一地理的难点。

二、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综合认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领域。

自然地理关注自然环境,包括地貌、气候、植被、水文等;人文地理关注人类活动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人口、城市化、交通等。

但在现实世界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例如,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影响着人类的居住和发展方式,而人类的活动也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因此,理解和认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综合关系成为高一地理的难点。

三、气候与气象的区别气候与气象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和气象现象的科学,主要关注天气变化、天气系统、气象要素的测量等。

而气候是长期的、统计的天气状况的总和,包括气温、降水量、湿度等多种要素。

气候是在长时间和广域范围内对气候要素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具有相对稳定性。

在高一地理中,理解气候与气象的区别是必要的。

四、板块构造与地震地貌的关系板块构造理论是现代地质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解释了地球上的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地壳由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板块组成,它们在地球内部运动,相互碰撞和分离,导致地震、火山等现象的发生。

地震地貌则是地震活动对地表造成的地质现象,如断裂、地堑、地表沉降等。

理解板块构造与地震地貌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地球的地质变化和地震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高一地理人教版 重难点专题突破

高一地理人教版 重难点专题突破

高一地理人教版重难点专题突破概述本文档旨在针对高一地理人教版教材中的重难点专题进行突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重点内容以下是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1. 地球与地图2. 自然地理环境3. 人文地理环境4. 人口与城市5. 区域可持续发展突破策略为了突破以上重点内容,学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针对地球与地图的研究,可以通过观看相关地图和地球模型的图示,并结合实际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结构、板块运动等基本概念。

2. 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进行加深理解。

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实地考察,例如山脉、河流等,与课堂上学到的相关知识进行对比和应用。

同时,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来模拟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一些机制和现象。

3. 人文地理环境的研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地理调查等方式进行。

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文地理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例如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等,在调查中了解相关数据和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4. 人口与城市的研究可以通过统计数据和实地观察进行。

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或地区,了解其人口变化情况、城市规模等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实地观察,深入了解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等相关知识。

5.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可以通过跨学科融合和综合实践进行。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区域,结合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结论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高一地理人教版教材中的重难点专题,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希望本文档能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图1-4 图
1-3
重难点突破1 经纬网专题
考点一:方向的判断
读图1-1,回答1、2题。

1.从A到B再到C,方向是 ( )
A.一直向南 B.先向正南,再向东南
C.先向西南,再向东南D.先向东南,再向西南
2.某人从B点以北40千米处出发,依次向正南、正东、正北、正西各走100
千米,最后他位于 ( )
A.出发点 B.出发点以西C.出发点以东D.出发点东北
读图1-2,回答3、4题。

3.若一架飞机由图中①地经②地飞往③地,其飞行方向是 ( )
A.一直向正东方向
B.一直向正西方向
C.先向西北,后向西南
D.先向东北,后向西北
4.飞机由图中①地经②地飞往③地的过程中,途经的大洲和大洋依次是
( )
A.太平洋—南美洲—大西洋
B.大西洋—北美洲—太平洋
C.太平洋—亚洲—印度洋
D.印度洋—非洲—大西洋
考点二:对称点、对趾点
地球上的“对住点”是指地面上经度相同、纬度的度数相等而南北方向相反的两点。

据此回答5、6题。

5.上海(121°E、31°N)“对住点”的地理坐标是( )
A.121°W、31°N
B.121°W、31°S
C.121°E、31°N
D.121°E、31°S
6.对于地球上的“对住点”来说,下列地理现象一定相同的是 ( )
A.地方时
B.太阳高度
C.季节
D.昼长
图1-3所示为以P点(38ºN、 0º)为极点的陆地相对集中的“陆半球”
(另一半球为“水半球”)。

读图回答7、8题。

7.“水半球”的极点位于 ( )
A.北半球、东半球 B.北半球、西半球
C.南半球、东半球D.南半球、西半球
8.当夜半球与“陆半球”重叠最多时 ( )
A.非洲全部位于昼半球 B.北京市正值下班高峰
C.南极昆仑站处于极昼期 D.江苏各地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考点三:经纬度计算
9.南极中山站(69°22′24″S,76°22′40″E)时间(区时)2009年2
月2日9时25分,我国在南极最高点附近建立的昆仑站
(80°25′01″S,77°06′58″E)正式开站。

昆仑站与中山站的直线距
离约为 ( )
A.820千米 B.1020千米C.1220千米 D.1420千米
10.图1-4中自R河河口至Q湖北岸的距离约为 ( )
A.180千米 B.280千米C.380千米 D.480千米
图1-5为“在我国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做的地形剖面图”。

读图回
答11、12题。

第 2 页

1-6 图
1-5 图
1-7 图1-9 图
1-8 11.①山脉南北绵延约 ( )
A .200千米
B .700千米
C .400千米
D .1400千米
12.L 段(①、②两山之间)的实际距离约为 ( )
A .50千米
B .100千米
C .300千米
D .500千米
13.图1-6为亚洲两个国家略图,据地理坐标判断,甲、
乙两地距离约为 ( )
A.300千米
B.550千米
C.1 300千米
D.1 550千米
读经纬网图(图1-7),完成14、15题。

14. 以上四幅经纬网图的图幅面积相同,其中实际面积最大的是 ( )
A. ①区域
B. ②区域
C. ③区域
D. ④区域
15. 四幅经纬网图中,分别绘有两条粗短线,符合同一图中两条粗短线实际距离相等的是 ( )
A. ①区域和②区域
B. ③区域和④区域
C. ①区域和③区域
D. ②区域和④区域
16.图1-8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

则图中经纬网的纬线间距为( )
A.3° B .5° C.8° D .10° 考点四:最短航程方向的判读
17.读某局部经纬网(图1-9),有关图中各点之间的最短距离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①到③的最短航线方向是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B .①到③的最短距离是555千米
C .②到④的最短航线方向是正南
D .②到④的最短距离是555千米
18.图1-10中N 为北极点,弧POQ 为晨昏线,一飞机欲从Q 地飞往 P 地,其最短航行路线是 ( )
A .沿弧QOP 从Q 飞往P
B .沿QNP 从Q 飞往P
图1-10
C.沿纬线从Q飞往P D.沿QMP从Q飞往P
第 3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