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中国古典诗词脉络:秦汉文学之二:东汉文人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

绪论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一、上古期(3世纪前):孕育期体裁:诗:《诗经》和《楚辞》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文:《甲骨卜辞》(商)最早的散文小说:神话和寓言是小说的因子戏剧:《楚辞·九歌》中孕育戏剧思想:儒: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道: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重视文学的审美价值第一段:先秦文学文史(《战国策》《论语》《左传》)哲(《庄子》《荀子》《孟子》)不分诗乐舞不分第二段:秦汉文学吕不韦《吕氏春秋》、李斯《谏逐客书》、刘勰《秦世不文》风尚:铺张扬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汉赋》诗歌方面:《乐府诗》从《诗经》发展而来现实主义形式:五言诗代替四言诗成为中国诗歌的新形式二、中古期:魏晋(3世纪)—明中叶(16世纪)成熟期成熟的原因:(1)魏晋文学开始了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不再依附于史学、哲学,而成为具备独立审美价值的表现形式),自觉的追求,文学的审美个性、骈文。
(2)各类文学体裁得到成熟,如诗、词、曲①小说:魏晋时期的志人(《世说新语》)志怪(干宝《搜神记》)(雏形)②唐传奇代表小说的成熟,如《莺莺传》文言短篇小说③宋元话本(开拓期)—明(《三国演义》《水浒传》)④文学传媒:印刷术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一些新形式第三段:魏晋—中唐1、诗歌:五言、七言的繁荣期,魏:建安风骨成为一种典范唐:盛唐气象2、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其内部成员相互切磋,提高文学技巧,如齐梁时的萧统。
萧纲的“格律诗”第四段:中唐—宋末文:中唐的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宋代的欧阳修等人继续韩柳的道路,完成了改革,由“唐宋八大家”共同实现的改革,确立了此后文学的语言和文体模式诗:中唐:白居易:原白诗派韩愈:韩孟诗派:险怪孟郊贾岛:郊寒岛瘦李贺(“诗鬼”):写鬼怪、死亡李商隐:朦胧诗宋:以文学、才学:议论为诗(严羽《沧浪诗话》)词:白居易—五代词西蜀:花间词:温庭筠南唐:宋词:李清照第五段:元初—明中叶特点:叙事性:文学开始占主导地位创作主体;地位低下,走向社会下层进行通俗文学的创作,使元曲走向繁荣。
古代文学史(大一下)

第一卷: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吕氏春秋》,吕不韦众门客集体编成,《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有严密体系: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再加一篇序文。
其中篇幅风格不一,但仍可以称得上优秀文学散文,且创作了丰富寓言。
李斯代表作:《谏逐客书》始皇统一中国后多次巡游各地刻石表功,现存刻石文7篇,多出息李,以四字为句的韵文写成。
除琅琊台刻石文为两句一韵外其余论三句一韵,文辞整饬简洁,是秦文学独创。
总体看秦刻石文均气魄雄伟,文字典雅,以浑朴为体,各篇又各具特色。
其体制上承西周雅,颂及秦统一前的《石鼓文》,又有变化创新。
李斯很大程度改变了颂赞体作品雍容华贵的风格而贯以法家辞气。
秦刻石文堪称碑铭之祖,汉魏碑铭莫不被其遗则。
贾谊政论文分类:《汉书·艺文志》载贾谊散文共58篇,收录于《新书》,大体可分三类: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还有一些是杂论。
贾谊代表作有《论积贮疏》等。
晁错代表作《论贵粟疏》,文章中心是阐述重农贵粟,强本抑末的主张。
立论精辟而切于实际,文风简洁明快,但略失文采。
《淮南子》,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成。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刘向:《列女传》,西汉后期叙事散文集刘向《列仙传》,话仙集。
以剖白个人思想心迹为主的书信体散文: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司马迁《报任安书》,枚乘《谏吴王书》,杨恽《报孙会宗书》等。
第二章:辞赋分类:汉代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分别代表汉赋不同发展阶段的主流形式。
汉初以骚体赋为主,代表作家贾谊,作品《吊屈原赋》,《鹏鸟赋》等。
淮南小山《招隐士》是淮南文学群体中仅存一篇辞赋,也是两汉骚体赋中极富意境的一篇。
司马相如不仅是大赋名家也是骚体赋高手代表作有《大人赋》,《长门赋》等。
枚乘《七发》,现存第一篇形式完整大赋,标志汉大赋体制的形成。
汉大赋形制:鸿篇巨制,主客问答,词藻繁复,运用逐步盘升,移步换形和铺夸手法,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艺术特色:一: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10东汉文人诗

但历史上可歌可泣之人甚多,班固何以不咏他人,偏偏想到了 这位女子?这就得联系诗人自身的遭际来考察了。
在班固的一生中,曾有两次被捕入狱: 一次是在早年,被人告发私撰国史(《汉书》)而入狱。幸亏他
兄弟班超诣阙上书申辩,才被释放; 一次是在晚年,由于班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
得罪了洛阳令种竞。种竞利用大将军窦宪事败之机,捕系班固 。最后因无人救援,死于狱中。 《咏史》一诗,大约正作于晚年系狱之际。也许他有感于其子 不肖,累及自己下狱而不救,才触发思古之幽情,写下了这首 歌咏缇萦救父的诗?很可能诗中寄寓了自身的现实感慨。他感 叹于“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不更包含了对诸子不肖、 累及其父的凄怆? 从这一点看,这首诗正是开了“借咏史事以抒己怀”的“咏史 体”之先河。 钟嵘《诗品》称其“有感叹之词”,将其视为 “东京二百载中”所不多见的五言代表作。
据《文选》注引刘向《列女传》,缇萦伏阙上 书时,曾“歌《鸡鸣》、《晨风》之诗”。
班固以“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抒写缇 萦忧急断肠、歌号阙下的景象,读来令人怆然 泣下。
《诗经·齐风·鸡鸣》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hōng)薨,甘与子同梦。” “会且归矣。 无庶(shù)予子憎。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
东汉文人诗
秦汉文学·第 十 讲
主要内容
1 东汉文人诗的发展历程 2 五言诗 3 七言诗
1、东汉文人诗发展历程
(1)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完整的七言 诗篇也开始产生。
(2)诗歌多数独立成篇,部分赋末附诗 。
(3)诗风历程: 温柔敦厚 细致缠绵 锋芒毕露
2、五言诗的发展历程
东汉文人诗内容和艺术成就

东汉文人诗内容和艺术成就东汉文人诗的内容和艺术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东汉时期,文人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产生了一批杰出的诗人和作品,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内容方面,东汉文人诗的主题和题材比西汉更为广泛多样。
除了继承《诗经》、《楚辞》等前代诗歌的传统,表达家国情怀、人生哲理、社会现实等主题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题材和主题,如山水、田园、游仙、隐逸等。
这些新的题材和主题,反映了东汉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新的认识和理解,也表达了他们对人生和宇宙的新的思考和追求。
其中,田园诗的代表人物是陶渊明,他的《归园田居》、《饮酒》等作品,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田园生活的恬静与美好,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游仙诗的代表人物是郭璞,他的《游仙诗》等作品,以瑰丽的想象和奇幻的意象,描绘了仙境的美丽和神秘,表达了自己对超脱世俗的向往和追求。
隐逸诗的代表人物是谢灵运,他的《登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作品,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山水之美和隐逸之乐,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在艺术成就方面,东汉文人诗的表现形式和技巧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首先,在诗歌的体裁方面,东汉文人诗出现了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
五言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七言诗则更加流畅和抑扬顿挫。
这两种形式都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在诗歌的表现手法方面,东汉文人诗采用了多种手法,如比兴、象征、暗示、借景抒情等。
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表达更为丰富多样,思想感情也更为深刻细腻。
例如,曹植的《赠白马王彪》一诗中,通过象征和暗示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政治斗争的无奈和痛苦。
又如,蔡琰的《胡笳十八拍》中,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描绘了自己流落异乡的苦难和悲痛。
最后,在诗歌的风格方面,东汉文人诗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不同诗人的作品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如曹操的豪放、王粲的清新、曹植的婉约、蔡琰的悲凉等。
中国古代文学(上)第一章 秦汉诗

第一章 秦 汉 诗
出版社 社文分社
汉代的诗歌从发生方式上大致可分为民间歌 谣和文人诗两部分。西汉时期以楚歌和乐府诗为 代表的民歌体诗歌非常活跃,而文人诗却未成气 候;东汉时期,民歌和文人诗并举,尤其是东汉 中后期,文人诗的发展已渐成规模。
1
中国古代文学(上)
出版社 社文分社
中国古代文学(上)
出版社 社文分社
中国古代文学(上)
出版社 社文分社
【注释】
[1]《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 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 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 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 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 慷慨,自为诗曰……。”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题 名为《力拔山操》,《文选补遗》题为《垓下帐中 歌》,冯惟讷《古诗记》题为《垓下歌》。朱熹《 楚辞集注》卷一评此诗:“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 之余愤。”
6
中国古代文学(上)
出版社 社文分社
刘 彻(前156—前87) 刘彻即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也 是一位爱好文学、辞赋的文学家,他的许多政治和 文化行为都对汉代以及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代表 作品有《秋风辞》、《瓠子歌》、《天马歌》、《 李夫人歌》等。
秋风辞[1]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 兮菊有芳,携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2] ,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 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4
中国古代文学(上)
出版社 社文分社
刘 邦(前256—前195) 刘邦,沛县丰邑人。秦二世元年,起兵于沛, 号为沛公。后受命与项羽分兵入关破秦,入咸阳, 与父老约法三章,尽除秦苛法。项羽入关,封其为 汉王,后与项羽争战,相持五年,卒败项羽,统一 天下,国号汉,称高祖。在位十二年。其诗现存两 篇,即《大风歌》、《鸿鹄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一)、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秦汉文学:东汉文人诗《古诗十九首》

秦代文学
东汉文人诗和《古诗十九首》
汉代文人诗
❖ 项羽《垓gāi下歌》 ❖ 刘邦《大风歌》 ❖ 刘彻《秋风辞》 ❖ 张衡《四愁诗》《同声歌》 ❖ 秦嘉《赠妇诗》 ❖ 古诗十九首
❖ 汉五年(前202),项羽被刘邦的各路大军围困 于垓下,对着美人虞姬慷慨悲歌:
❖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 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这是一首以新婚女子口吻表现情爱题材的五言诗。 其中“思为苑蒻席”以下四句,想象奇特,为人们 所喜爱。诗中男尊女卑的意识很强,但《乐府解题》 认为这诗是“喻臣子之事君也”,乃是迂阔之见。
❖ 东汉后期秦嘉夫妇之间相互赠答的诗篇,也是值得 注意的作品。下面是秦嘉三首五言体《赠妇诗》的 第一首。据自序说:“嘉为郡上掾(yuàn),其妻 徐淑,寝瘳还家,不获面辞,赠诗云尔。”可见这 是别妻之作:
❖ 武帝坐稳了江山,他的感慨与生活于历史剧变中的 项羽、刘邦不同,但作为一个强大帝国的至高无上、 功业煊赫的专制君主,在沉湎于神仙方术的同时, 他深知自己难以逃脱老与死的威胁,从根本上说, 这也是人不能支配自己命运的意识。
❖ 在汉代文人文学中一向并不显得重要的诗歌创作, 到了东汉中后期,由于乐府民歌的长期影响与时代、 生活的需要,开始出现初步兴盛的局面。尤其是五 言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已经达到相当高 的水平。虽然这个时期的文人诗歌依然不足以取代 辞赋的主流地位,但至少已经显示了这样的趋势, 因而为魏晋南北朝以五言诗型为主体的文人诗歌的
❖ 虽然我们不能说在此以前已失传的作品中绝没有这 样的诗篇,而且《四愁诗》的个别句子尚有脱胎于 楚歌的痕迹,但它在七言诗型发展史上的意义,仍 然是非常重要的。
❖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路远莫致倚逍 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东汉文人诗名词解释

东汉文人诗名词解释东汉文人诗,是指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的一批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崇尚古风、提倡文学修养的文人所创作的诗歌作品。
东汉文人诗在形式上主要以五言古诗为主,不追求花哨华丽的修辞,而更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
以下是对东汉文人诗中几个常见词汇的解释。
1. 古风:古风,指古代的风韵和风格,是东汉文人诗歌的主要特征之一。
东汉文人诗追求古人的文学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比较注重古代的文学作品和传统的文学修养,创作出具有浓郁古风的作品。
2. 五言:五言是指每句诗的字数为五个字。
五言古诗在东汉文人诗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特点是行成句,句句平仄对仗工整,语言简练,不拘泥于形式,更注重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3. 情感抒发:东汉文人诗主要通过诗歌的情感抒发,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文人们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身边人的经历为题材,通过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表达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4. 思想表达:东汉文人诗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而著名。
文人们通过诗歌对社会、历史、人性等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并通过具体的意象和抽象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见解和感悟。
5. 文学修养:东汉文人非常注重文学修养,他们深刻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崇尚古人的品格和思想,以此来塑造自己的诗歌形象和文学风格。
文人们追求纯粹的文学境界,讲究言辞的雅致和诗句的工整,力求将自己的诗歌作品展现得精细、完美。
东汉文人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是东汉时期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反映。
通过对古风的追求、五言的运用、情感和思想的抒发以及文学修养的追求,东汉文人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启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中国古典诗词脉络:秦汉文学之二:东汉文人诗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内容上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
二者相互补充,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采撷芳草想要赠给远方的妻子,并且苦苦吟叹:“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
《明月何皎皎》的在明月高照的夜晚忧愁难眠,揽衣徘徊,深切地感到:“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天涯芳草,他乡明月,都没有给游子带来的心灵的慰藉,相反,倒是激发起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这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在农业文明时代体现得更为明显。
不过,在以往的史传文学作品中,人们经常见到的是富贵以后流露出的乡情,衣锦还乡的热烈场面。
《古诗十九首》的从乐府民歌汲取养料,滋养自己的创作。
他们有感而发,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决无虚情与矫饰,更无着意的雕琢,因此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就这样概括《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抒情诗的典范。
长于抒情,却不直言,委屈婉,意味无穷。
从写景叙事发端,极其自然地入抒情,水到渠成,而又抑扬有致。
2.质朴自然。
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纯真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像都是信手拈来,没有错采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诗境。
3.情景交融,物我互化,浑然圆润的艺术境界。
《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景物、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通过或白描、或比兴、或象征等手法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4.语言精练。
《古诗十九首》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炼准确。
不做艰涩之语,不用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浅显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
传神达意,意味隽永。
遣词用语非常浅近明白,“平平道出,且无用功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却涵咏不尽,意味无穷;《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如山间甘泉,如千年陈酿,既清新又醇厚,既平淡又有韵味。
此外,《古诗十九首》还较多使用叠字,或描绘景物,或刻画形象,或叙述情境,无不生动传神,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