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中国的饮食文化
汉语言文学视角下的中国饮食词汇意义和特点

汉语言文学视角下的中国饮食词汇意义和特点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长、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部分。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有关饮食的词汇的形成不仅仅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然结果,同时还是饮食文化形成的必要过程。
这些产生于人们日常生活的词汇,在自身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其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中不断丰富和扩展,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丰富充盈的语义集合。
这些具有多重表意与内涵的饮食词汇不仅是承载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符号,更重要的是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言的词汇体系与语言体系。
汉语饮食词汇,指的就是用汉语言描述和记录的有关饮食的词汇的总称,一般分为饮食方式类词汇、饮食器具类词汇、烹饪方式类词汇、饮食感觉类词汇、饮食味道类词汇以及饮食名称类词汇六大类。
从本质上来讲,语言就是一种具有表意功能的符号系统,它不仅是人们用来沟通和交流的表意工具,更是社会文化产生、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文化意义。
因此,将汉语饮食词汇放置在语言学学术视野下进行讨论与研究不仅可以运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对相关词汇的性质、特点、意义等问题进行归纳、概括与阐释,进而能够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更为全面、更加深入的研究,有利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同时还能够开阔语言学学科的学术视野,丰富语言学研究的内容,推进汉语言发展史、汉语言词汇研究等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
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楚艳芳著写的《汉语饮食词汇研究》一书,正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将中国饮食词汇置于汉语言文学研究视角下,对其进行全面的语言学讨论的。
该书首先综述了汉语饮食词汇的研究现状以及文献记载等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从饮食方式、饮食器具、烹饪方式、饮食感觉、饮食味道、饮食名称6个方面对汉语饮食词汇作了整体概述,随后通过运用相应语言学研究方法对汉语饮食词汇的意义、词义繁衍、词汇结构、特点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分类与归纳,最后还以对汉语饮食词汇的语言学研究为思考的起点,对词的核心义、词语的意义、语素研究的价值以及文化对语言的影响等重要的语言学学科议题进行了理论意义上的延伸和展望。
《说文解字》“食”部字与饮食文化探究

第40卷第1期2021年1月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anyang Teachers”CollegeVol.40No.lJan.2021D01:10.16276/kixn51-1670/g.2021.01.015《说文解字》“食”部字与饮食文化探究谢月涵(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摘要:《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全书收字9353个,另收重文1163个,共计收字头10516个并按540个部首排列。
其中,"食”部共64个字。
食,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本文以《说文解字》"食”部字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逐一分析。
并通过分析其字形、字义,探索文字中反映出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内涵,从而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说文解字》;“食”部字;饮食文化中图分类号:H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612X(2021)01-0079-07《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东汉许慎编撰的我国第一部字典,用540个部首统领9353个汉字,以形训的方式根据字的形体对其进行解释。
在许慎的《说文》中共收录“食”部字64个字,占所收录字的0.68%,比例虽然不大,但地位极重,很好地反映出上古饮食上的意识文化形态。
“饮食”,指饮料和食物。
它是人们生存所必需,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诗经•小雅•天保》:“民之质矣,日用饮食。
”《汉书•王莽传中》:“民以食为命,以货为资,是以八政以食为首。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为改善饮食条件而不懈努力O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已有很多对《说文》中各部首字的研究。
成就最高的便是“说文四大家”,现当代中万献初的《〈说文〉字系与上古社会》也对《说文解字》的分部做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但这些研究成果对其与上古文化联系的探讨却有所欠缺。
后来也陆续出现了很多将部首与上古社会文化相结合探讨的论文,但系统性稍显薄弱。
由于《说文》部首较多,所以对“食”部字的研究相对较少,将“食”部同饮食文化联系起来的又相对更少一些。
汉字中饮食文化论文

浅谈汉字中的饮食文化摘要:俗语中常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食”在我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人民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在汉字中有许多的字都与饮食相关,这些汉字为我们呈现了古老国度里的饮食文化。
本文将从汉字体现的饮食方式和饮食用具考察,探讨汉字中所提体现的饮食层面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字饮食文化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初的原始社会,当其他生活资料还没有形成之时,饮食就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了。
然而,人类的饮食并不是一开始就与火有关系的,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食物都是“拿来即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懂得了火的使用方法,由此,人们的饮食便与火结下不解之缘,人们开始用火来烹饪各种食物,人们的饮食文化也就此产生。
汉字的出现则是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饮食文化在汉字中也有所体现。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汉字中体现的与火息息相关的饮食文化。
一、饮食的方式现代社会的我们的饮食多种多样,于此相适应,我们现代的饮食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古代人们的由于条件的种种限制,她们的饮食方式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这么多种多样,我们从汉字中考察发现,古代人的饮食方式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一是直接烧烤的方法;另一种是非直接烧烤的方法。
(一)直接烧烤直接烧烤是一种最简便,最快捷的食物加工方法。
这种烧烤方式通常是把动物的肉或者植物的果实等直接放在火上烤,烤熟后即可食用。
以下几个汉字就表现了直接烧烤法的方式:1.炙:在金文中最早出现。
《说文解字》:“炙,炮肉也。
从肉在火上。
”即直接把动物的肉放在火上烧烤。
《汉语大字典》中还有一个异体字“烊”,是用火直接烧烤羊肉的意思。
汉代刘熙《释名》中说:“炙,炙也。
炙于火上也。
”《诗经》:“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毛亨传:“炕火曰炙。
”孔颖达疏:“并毛而炮之。
”陈子展《诗经直解》解释为:有兔子的头,去毛加火少了它,叉子叉着烧了它。
“这种直接烧烤的方法与当今社会烧烤羊肉串有着类似的地方。
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作者:院继恒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09期内容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汉字是表意文字,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凝练概括。
汉字从发明到现在,从甲骨文到楷书,和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一起延续,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关键词:汉字历史文化活化石汉字来源于生活,基于生产的需要而创造。
中华民族创造汉字的时候,充分考虑了自身的思维特点,字和思维相融合,字和生活相关联,字可以是所代表含义的直观体现。
汉字和美索不达米亚文字、楔形文字并称为世界三大文字,后两种已经湮没于历史的长河,只能在博物馆一览真容,只有汉字顽强生存下来,并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主要的原因就是汉字是适应汉语特点的文字系统。
历史悠久的汉字,保存了我们民族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形音义之间本来存在一定的理据,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透过汉字的构造我们常常可以阅读古代有关生活方式、社会结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信息,成为一种可直接“研磨”的“活化石”文字。
著名学者于丹认为:“汉字是握在中华民族掌心里的纹路,循着它的指事象形,可以触摸到所有观念由来的秘密”。
一.文化的定义和特点《易﹒贲﹒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是天道自然,人文是社会人伦。
治国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来掌握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了解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让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
西汉刘向《说苑﹒指武篇》,其辞曰:“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功。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意思是,有头脑的人治理天下,会先用文德教化天下,再用武力征服,如果仅仅动用武力征服天下的,国民会信服。
先用文德感化,但是却也改变不了,就可以诛罚他。
中国文化要义每章要点总结

中国文化要义每章要点总结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最复杂的文化之一,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语言、宗教、哲学、艺术、音乐、戏剧、文学、建筑、服饰、食物等。
本文将对中国文化的要义进行总结,并按照章节进行拓展。
第一章:语言文化要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众多的方言和语言。
汉字作为中国最主要的文字系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具有独特的象形意义。
同时,中国的文化也包括了丰富多样的口头语言、成语、俚语等。
语言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民族认同的象征。
第二章:宗教文化要义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主要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中国的宗教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宗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精神支持和道德指导的作用。
第三章:哲学文化要义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生活和社会治理的智慧。
中国哲学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四章:艺术文化要义中国艺术文化包括绘画、书法、音乐、戏剧、舞蹈等多个方面。
中国绘画和书法强调意境和笔墨的韵律美,音乐和戏剧强调和谐与平衡。
中国艺术注重表达内在的情感和精神,以及对自然和人类世界的观察和表现。
第五章:文学文化要义中国文学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的文学之一。
中国文学以古诗词、古文、小说等形式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文学强调意境和修辞的运用,善于通过文字表达复杂的情感和哲理。
第六章:建筑文化要义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强调对称和平衡。
中国古代建筑以宫殿、庙宇、园林等为代表,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对宇宙秩序的理解。
第七章:服饰文化要义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
传统的中国服饰注重色彩、纹样和细节的设计,反映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基于教育学观点谈《说文解字》“食”部字及其蕴含的古代文化

基于教育学观点谈《说文解字》“食”部字及其蕴含的古代文化发布时间:2021-03-22T09:09:59.29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上作者:武梦穆瑞霜赵紫霜[导读] 本文主要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以“食”部字为依据,从字形、字义出发,结合《说文解字》等文献资料,对部首“食”字的构成,“食”部字的意义分类,“食”部字的排例,与“食”字有关的“饭”、“皀”、“既”、“即”、“卿”、“飨”等字本意和引申义进行梳理,并对“食”部字所反映的文化,其中包括食文化、祭祀文化以及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
四川成都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武梦、穆瑞霜、赵紫霜 610039摘要:本文主要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以“食”部字为依据,从字形、字义出发,结合《说文解字》等文献资料,对部首“食”字的构成,“食”部字的意义分类,“食”部字的排例,与“食”字有关的“饭”、“皀”、“既”、“即”、“卿”、“飨”等字本意和引申义进行梳理,并对“食”部字所反映的文化,其中包括食文化、祭祀文化以及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说文解字》;“食”部字;古代文化引言记录语言的载体是文字,而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也就是我们的汉字,把形、音、义集于一体。
汉字的部首一般是汉字的意符(即形符),通常与部首有关的文化现象在该部字群中有较为集中的反映,这就为以某部类为材料来考察相关文化现象提供了可能。
一、“食”字的起源及构成“食”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
甲骨文,其中亼形是朝着下方的“口”,表示低着头吃东西,而这个符号则表示有脚的盛器,中间的一横是指事符号,表示装在盛器里的食物是可以食用的,旁边的两点,也是指示符号,表示唾沫星子。
晚期的甲骨文去掉了表示唾沫星子的指示符号。
篆文将的盛器脚的部分写成匕。
其中《说文解字·食部》将部首字“食”字解释为:“食,亼米也。
从皀亼声。
或说亼皀也。
”亼,在古语里就是聚集的意思;皀,是粒的意思,故将“食”的意思解释为聚集的米、稻、谷粒。
汉字与衣、食、住、

巾
可以裹头,也可用来擦汗。巾是象形字。 《说文解字》巾部:“巾,佩巾也。从冂, 丨象系也。”
《宋本玉篇·巾部》:“巾,佩巾。本以拭 物,后人著之于头。”
《释名·释首饰》:“巾,谨也。二十成人, 士冠,庶人巾,当自谨修四教也。”贵族 戴冠,平民戴巾,巾又叫“帻”。对于平 民来说巾的作用就如同贵族的冠,也是礼 仪制度的象征。可见巾也是不可疏略的。
熷
《说文·火部》“熷,置鱼筩中炙也。从火, 曾声。”段玉裁注:“熷,断竹也。置鱼筩 中而干炙之,事与烝相类”。
竹筩熷鱼,即把鱼放在的一端带有竹节的竹 筒里,用泥封闭后放于火上,火力通过竹筒 转换为热气流把鱼烹熟。
燅、������
燅:同“燖”。《说文·炎部》:“燅,于 汤中爚肉。从炎,从熱省。”徐灏注 笺:“燅,古通作寻,久而遂专其义,又增 火旁作燖。”
与炙不同之处在于,燔是指把成块的肉去 毛后傅于火上烧烤。《礼记》郑玄注: “燔,加于火上也。”
炮
古代把带毛肉用泥巴裹上烧制成熟食的一种手段。 《说文》:“炮,毛炙肉也。从火包声。”段注:
“毛炙肉,谓肉不去毛炙之也。……炮者,以涂 烧之为名也。……炮,裹烧之也。”徐灏注笺: “炮本连毛裹烧之名,故用‘包’为声,引申之 为凡炮炙之偁。” 《广韵·肴韵》:“炮,合毛炙物也,一曰裹物 烧。” 《礼记·内则》:“涂之以墐涂,炮之。”郑玄 注:“炮,裹烧之也。”孙希旦集解:“裹物而 烧之谓之炮。” 这种做法现代人还用。据《辞海》:“今以烂泥 涂毛鸡置火中煨熟。江浙人俗称叫化子鸡。”
与头衣有关的汉字,主要有冠、冕、弁、胄、 皇、帽、巾、帻、陌头、纚、笄等。
10汉字与饮食文化

第十章汉字与饮食文化第一节反映烹饪文化的汉字 1.举出反映烹饪文化的汉字三个。
中国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中华饮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如今已形成中国汉族各具特色的“八大菜系”。
1.烹、饪烹与饪早在《易经》和《诗经》这两部典籍中就已经连用,成为熟食制作的总名。
享-享受,亨-亨通,烹-烹饪饪:《说文》:“大孰(熟)也。
从食壬聲。
”《论语·乡党》:“失飪不食,不时不食。
”何晏集解:“失飪,失生熟之节。
”生熟程度:腥、烂、糜、饪。
2.从火的字反映烹饪发展炊、烤、炒、烧、炝、炖、烘、焙、烩、炸、炙、煲、烫……烹、然、煮、蒸、煎、热、熏、熬、熟、焦……第二节反映饮食习惯的汉字 2.举出反映跪坐进餐习惯的汉字三个。
1.跪坐进餐 1)即:将要进餐2)既:已经进餐 3)鄉:同吃一锅饭4)卿:掌管饭勺的人2.以羊为代表美食《说文》:“羊在六畜,主给膳。
”羊在古代具有代表性食物和礼品。
1)羞:《说文》:“羞,进献也。
”拿羊进献。
2.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給膳也。
美與善同意。
無鄙切。
臣鉉等曰:羊大則美,故从大。
3.譱(善)甘也。
4. 羹5.鲜6.羔:说文》:羊子也。
从羊,照省聲。
甲骨文字形正象羊在火上。
7.羡8.祥10.姜9.養第三节汉字反映的酒文化 3.汉字体现出哪些酒文化与幸福观?甲骨文从“酉”的字不多:金文:酌酤酢酗酷酱都已出现.《说文·酉部》:收字67个酌配酑酎酏酐酒酜酚酛酓酔酕酖酗酘酙酝酦酟酠酡酢酣1.古代作品中有不少描述饮酒情景,酒与英雄、文人雅士结下不解之缘。
如:◎樊哙在鸿门宴上立饮斗卮酒。
◎唐王绩号称斗酒博士,每天喝一斗酒。
◎武松过景阳冈之前一饮十八碗。
2.《说文解字》中的“酉”部字《说文解字》中的“酉”部字,从语义看,表示酒的品质及色泽12字;酒的味道2字;酒在祭祀中的应用2字;酒桌上的礼仪3字;饮酒时取量表现3字;酒的药用1字。
可见,汉代时丰富的酒文化就已在汉字中得到了体现。
1)酒的作法:醴:酒一宿熟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与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的文字俨然成为一种文化,是中国文明最集中最精粹的体现。
因此汉字文化也是包罗万象,汉字文化涉及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中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所以要观察中国的汉字文化是离不开饮食的影响的。
1、“禾”
《说文解字》“嘉穀也。
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時之中,故謂之禾。
禾,木也。
木王而生,金王而死。
从木,从省。
象其穗。
凡禾之屬皆从禾。
”禾是古代谷物的总称,所以许多与吃有关的字都常常以它为边旁。
粮食的这个“禾”似乎是最古老的。
这个字的外形十分像沉重的穗子垂挂下来的谷物。
2、“秀”
秀丽的秀字,会意。
石鼓文,上为“禾”,下象禾穗摇曳。
荣而实者谓之秀。
《尔雅》本义是谷物抽穗扬花。
多指庄稼长相很好,如秀穗。
后秀字引申意为好,优异。
不再仅仅是用于形容庄稼。
也开始形容其他事物,诸如景色:秀丽的山河。
或是形容人,诸如:秀而不实(喻人很聪明,却未做出实际成绩)。
“秀”字是带“禾”的边旁,同样跟禾谷脱不开干系,庄稼长的好,收成也就好。
因此,古代先民看到长相“秀茂”的庄稼,心中便掩饰不住的高兴。
3、“饮”“食”及其边旁“飠”“饣”
“饮”字最初的形体像一个人俯首吐舌,依傍在酒坛子边喝酒,显然是专为饮酒而造的。
“食”,包括偏旁“飠”“饣”,均读shí,像人张口冲着古代的食具吃饭状,是从古代食具“豆”,一种可用来盛装食物的高脚碗演进过来的一个字根;也有把上面的字形,看作是“合”字,意思是包括所有与食物有关的字形,后来篆体写成似人头顶食具状,用它做偏旁创造了大量与饮食有关的字。
人以食为天,一日三餐不可少。
可是在古代,一日只吃两餐,还专门创造了两个字:“饔”。
又叫大食,是指早上8、9点种吃的早饭;“雍”从“乡”(邑字演化而来,含人跪坐姿)从“隹”(禽类),含意“雍容华贵”丰富的饮食;“飧”。
又叫小食,是指下午4、5点种吃的晚饭;“飧”从“夕”(黄昏)从“食”,一看便知是指简单的晚饭。
汉字有关副食的用字更多了,这里只讲“菜肴(肴)”两字,“菜”从“艹”从“爫”从“木”,《说文解字》:“艹之可食者。
从艹采声。
”意思是一种草本食物,是用手(爫)从植株上采得的,我们通称它为青菜。
“肴”,形声,小篆字形。
从肉,爻(yáo)声。
本义:做熟的鱼肉等;肴,啖也。
凡熟馈可啖之肉,折俎,豆实皆是。
——《说文》在古时食用肉类,包括三畜“牛”“羊”“豕”;三禽“鸡”“鸭”“鹅”;三膳“鱼”“蚌”“虾”。
华夏民族生活在黄河边上,羊和鱼是为主要肉食,因而创造了一个以鱼羊组成的“鲜”字,
古时与“鱻”字通用,会意。
从鱼,从羊。
“鱼”表类属,“羊”表味美。
羊,象形。
甲骨文字形,像羊头形。
“羊”是汉字的一个部首。
本义:一种哺乳动物。
羊是农牧民族的重要财富,故古时“羊”通“祥”,表示“吉祥如意”。
《说文解字》“祥也。
从,象頭角足尾之形。
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舉也。
”凡羊之屬皆从羊。
”有的富有人家也食鹿肉,“鹿”音同“禄”,表示“财源滚滚”富裕的意思。
其他反映饮食习惯的汉字:
“俎”:指事兼形声。
小篆字形。
《说文》“从半肉在且上。
”且,祭祀所用的礼器。
本义: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常陈设牛羊肉。
“箸”:形声。
从竹,者声。
本义:筷子。
又作“筯”。
羹之有菜者用梜。
——《礼记·曲礼》。
先秦时称为梜(jiā)。
秦汉时称为箸。
隋唐时写为筯。
宋代后称为筷。
筷子称呼是禁忌风俗的产物。
“案”:形声。
从木,安声。
本义: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
《说文解字》“几屬。
从木安聲。
”最初食器直接放在席上,后来放在托盘上再上席。
托盘古代叫案。
4.饮食器具
说完了吃,再来谈谈盛吃之物---器皿。
鼎:象形。
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
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说文解字》:
“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盛行于商、周。
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
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鬲:象形。
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
本义:古代炊器。
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
《说文解字》中说:“鼎属。
实五觳。
斗二升曰觳。
象腹交文,三足。
凡鬲之属皆从鬲。
”鬲型式有双耳、单耳和无耳等。
最早的鬲是无耳的。
鼎用于比较正式、隆重的场合,鬲则是生活常用的器皿。
镬huò:形如大盆,用以煮食物的铁器。
羊镬豕镬。
——《仪礼·少牢礼》
省牲镬。
——《周礼·大宗伯》。
注:“烹饪器也。
”
掌共鼎镬。
——《周礼·亨人》。
注:“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
”镬是大腹,圆形,但没有足。
甑(zèng):形声。
从瓦,曾声。
从瓦,表示是陶制品。
本义:古代炊具,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小孔,放在鬲上蒸煮食物。
甑,甗也。
——《说文》
甗(yǎn):形声。
从瓦,本义:古代炊器。
下部是鬲,上部是透底的甑,上下部之间隔一层有孔的箅(bì)。
《说文解字》:“甑也。
一曰穿也。
从瓦鬳声。
读若言。
”上部的甑,口大腹鼓,底部有洞,可将食物放在上面。
下部的鬲,可以放水在其中加热。
所以甗的用处和现代的蒸锅一样。
汉字与饮食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如何研究汉字所体现的饮食文化、汉字与饮食文化的其他方面的关系,都是我们需要加以深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