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陷盆地中的构造变换带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合集下载

含油气盆地分析 02第2讲伸展裂陷盆地

含油气盆地分析 02第2讲伸展裂陷盆地
• 浅层以简单剪切伸展,深层则以纯剪切 机制伸展
• 地壳的脆性伸展区域和上地幔的韧性伸 展区域在垂向上部分重叠
§2 裂陷盆地的类型及其特征
在板块离散、俯冲和碰撞作用中均可以形成
一、裂陷盆地的类型
陆内裂陷(大 陆裂谷)盆地
陆间裂谷盆地 裂陷槽 被动大陆边缘 盆地
弧后裂陷盆地 弧内裂陷盆地
撞击裂谷
伸展构造(Extentional tectonics):裂陷作用形成的,一切使
地壳或岩石圈沿水平方向发生伸长变形 的构造的总称。
其中裂陷盆地(Rift basin)是地壳浅 层次的大型伸展构造, 在盆地形成过程中 地壳发生伸长。
K-

(衡
黄 骅 盆
地 质
地剖
85 面
12 恢
1复
剖 面

)构

裂陷盆地在演化过程中沿水平方向的伸展变形
二、各类裂陷盆地的基本特征

底:变薄了的陆壳或过渡壳
动力学机制:伸展作用形成
盆地结构和构造样式:地堑、半地堑或它们的 复杂结构;以正断层为主体的伸展构造样式。
演 化:早期的断陷,晚期的拗陷(热沉降)
(进一步分类Βιβλιοθήκη 根据板块构造环境)1、与板内裂陷作用有关的裂陷盆地
• 1)、陆内裂陷(大陆裂谷)盆地
正断层是板块裂陷盆地在 内的基本构造要素,并往往作 用控制盆地形成的边界断层。 因此,裂陷盆地的构造样式取 决于盆地中主干正断层及其组 合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
一、裂陷盆地的剖面构造样式
• 1、正断层的特征和类型 • 旋转性:旋转,非旋转 • 平曲性:平面,铲式,坡坪式
组合类型
非旋转平面式 旋转平面式 旋转铲式
●错动突然终止,一般终止于 被传递的断层上;

油区构造解析陆内裂陷盆地构造部分1

油区构造解析陆内裂陷盆地构造部分1

第二讲陆内裂陷盆地构造漆家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8年9月提要一.陆内裂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二.陆内裂陷盆地的结构特征三.变换带的类型与沉积作用方式裂陷盆地的构造特征一、陆内裂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裂陷作用:引张力作用于整个岩石圈并导致地壳和岩石圈发生大规模的开裂和断陷的地质作用过程,或造就岩石圈伸展构造的既“裂”又“陷”的构造过程,它与英文中taphrogenesis(我国地质文献上也翻译为地裂运动)和rifting的地质涵义相当。

裂陷盆地:裂谷(rift valley)或裂陷盆地(Rift basin)是裂陷作用最具特征的产物,正断层是裂陷盆地的基本构造要素,正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决定了裂陷盆地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过程。

盆地构造动力学Sengǒr关于“裂谷”分类方案平面分布的几何特征孤立的裂陷盆地(g1)、星状(放射状分叉的)裂陷盆地群(g2)、链状(线性串联的)裂陷盆地群(g3)、丛状(近平行并联的)裂陷盆地群(g4)和网状裂陷盆地群(g5)等5个类型。

板块构造运动与裂陷盆地的关系板内的裂陷(k1)、离散板块边缘的裂陷(k2)、保守(稳定)板块边缘的裂陷(k3)、聚敛板块边缘的裂陷(k4)和三联点裂陷(k5)5类动力学机制主动裂陷(d1)和被动裂陷(d2)两大类。

裂陷盆地主动裂陷盆地被动裂陷盆地板内裂陷(k1):孤立(g1)星状(g2)链状(g3)离散板块边缘的裂陷(k2)稳定板块边缘的裂陷(k3)聚敛板块边缘的裂陷(k4)三联点裂陷(k5)孤立的(g1)链状的(g3)早期有隆起过程(k21):星状(g2)链状(g3)网状(g5)早期没有隆起过程的(k22):星状(g2)链状(g3)斜向拉张的裂陷(k31):链状(g3)丛状(g4)拉分裂陷(k32):孤立(g1)丛状(g4)链状?(g3)走滑撕裂的楔形裂陷(k33):孤立(g1)与俯冲有关的(k41)与大陆碰撞有关的(k42)伸展弧裂陷(k411):孤立(g1)链状(g3)中性弧裂陷(k412):孤立(g1)丛状(g4)链状?(g3)挤压弧裂陷(k412):孤立(g1)丛状(g4)链状?(g3)碰撞裂陷盆地(k421):孤立(g1)链状?(g3)与陆内聚敛有关的裂陷(k422):丛状(g4)孤立?(g1)浮冰状裂陷盆地(k423):孤立(g1)丛状(g4)链状(偶见)(g3)据Sengǒr,1995)主动裂陷作用与被动裂陷作用 主动裂陷作用(active rifting)是岩石圈底下的软流圈热物质主动上涌,并引起整个岩石圈的水平引张。

裂陷盆地

裂陷盆地

弧后裂 陷盆地
盆地构造分析 Tamaki和Honza (1991)将前人对 弧后裂陷盆地形成 机制各种解释,概 括为主动裂陷和被 动裂陷两种机制的 五种模式 (1)模式1:由于板块 俯冲摩擦产生岩浆作用 和诱导出地幔物质上涌, 岩浆的底辟使弧后地区 发生裂陷作用
盆地构造分析
1.大陆裂谷—陆间裂谷—新生 大洋盆地 当地幔热物质上升并对裂谷 轴部产生热底辟作用后,都有 可能促使大陆岩石圈板块裂解 成为两个或多个板块。 原先的大陆裂谷的轴部形 成新的大洋地壳,并成为两个 或多个板块的离散边界;大陆 裂谷则演变成为陆间裂谷。
盆地构造分析
2.大陆裂谷—衰退裂谷—拗拉槽
板块构造环境在裂陷盆地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中有很 重要的地位。考虑裂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与板块构造运 动的关系,将其分成四大类、十种类型。
盆地构造分析
盆地构造分析
盆地构造分析
二、各种类型裂陷盆地的基本特征
1.大陆类型板块内部的裂陷盆地
(1)伸展型坳陷盆地指地壳 或岩石圈受引张减薄而形成的 碟状坳陷,盆地不直接受断层 控制
盆地构造分析
2.纯剪切伸展模式 在水平引张力的作用下,地 壳或岩石圈的纯剪切伸展变形产 生两组相对或相背倾斜的共轭正 断层,并在运动中导致短块体相 对上升和下降,从而形成地堑和 地垒构造。
盆地构造分析
盆地构造分析 3.简单剪切伸展模式 整个岩石圈的伸展变形是一种旋转的简单剪切应变机制。 在简单剪切伸展模式中,浅层地壳中脆性破裂构成的伸展构 造系统是由地壳中岩石圈尺度的大型低角度正断层上盘的剪 切滑动引起的。
盆地构造分析 2.与板块离散运动有关的裂陷盆地 (4)被动大陆边缘。指在离散板块运动造成的大陆边缘。
盆地构造分析

含油气盆地分析:第2讲 裂陷盆地构造学分析

含油气盆地分析:第2讲 裂陷盆地构造学分析
• 浅层以简单剪切伸展,深层则以纯剪切 机制伸展
• 地壳的脆性伸展区域和上地幔的韧性伸 展区域在垂向上部分重叠
§2 裂陷盆地的类型及其特征
在板块离散、俯冲和碰撞作用中均可以形成
一、裂陷盆地的类型
大陆裂陷(大 陆裂谷)盆地
陆间裂谷盆地 裂陷槽 被动大陆边缘 盆地
弧后裂陷盆地 弧内裂陷盆地
撞击裂谷盆地
●错动突然终止,一般终止于 被传递的断层上;
●断层所预期的错动方向与平 移断层相反。
三.盆地内断层系统的分布规 律——不协调伸展理论
• 伸展盆地内断层的复杂 性被形容为:“摔破了 的盘子,又被踢了一脚”
• 一般都采用多期叠加来 解释,有的很难解释。
• 复杂的断层分布和组合可以 用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不 协调伸展理论(童亨茂, 1995,1998,2003)来简单 解释
2、纯剪切伸展模式(Mckenzie)
• 用纯剪切的模式来解释岩石圈的伸展变形 • 在引张力作用下,中、上地壳发生脆性破裂,
下地壳和上地幔发生均匀的韧性伸展(颈缩作 用) • 上部地壳:脆性共轭正断作用,下地壳和上地 幔以均匀伸展减薄 • 软流圈在均衡中上升,并导致岩石圈的部分熔 融和火山作用的发生,进一步伸展可以使岩石 圈完全断裂,出现洋壳。
旋转坡坪式
2、裂陷盆地剖面构造样式
1) 由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地堑和 地垒”
2) 由旋转式平面正断层控制的“多米诺式 半地堑”
3) 由铲式正断层控制的“半地堑”或“滚 动半地堑”
4) 由坡坪式正断层控制的复式半地堑
二、裂陷盆地的构造变换带
• 正断层平面上与多种组合型式(图)。 沿着构造走向,断层的位移往往是相互 消长。这种消长是靠变换带来实现的。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部横向构造带中新生代演化改造及其油气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部横向构造带中新生代演化改造及其油气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部横向构造带中新生代演化改造及其油气意义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部横向构造带位于磁窑堡和马家滩之间,为盆地中部定边-靖边东西向断裂带的西延部分,该断裂带切穿盆地基底,在古生代和中生代仍然活动。

它的形成演化对其盆地南北两侧的地貌特征、地层展布、重磁异常、煤层分布、莫霍面变化、地球化学场及油气分布等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的分区。

该横向构造带北部边界为青铜峡-吴忠断裂,南部边界为中卫-中宁断裂;内部结构由三条背向斜组成,从西往东依次为:面子山向斜、碎石井背斜、四耳山(庙儿合)向斜、于家梁(黑疙瘩)背斜、牛布梁向斜和沙坝井背斜。

横向构造带以北横山堡段逆冲断层东倾西冲,南部马家滩段逆冲断层西倾东冲,该带对南北两边的构造样式起到了调节作用。

通过样品裂变径迹分析认为,横向构造带北边的磁窑堡地区构造抬升时间较早,从早侏罗世中期已经开始活动:横向构造带内的石沟驿-马家滩地区构造抬升略晚于北边,始于中侏罗世;而该带以南的甜水堡地区抬升时间较晚,于晚侏罗世晚期开始。

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在晚三叠世到晚侏罗世中期,快速增温,温度快速增至110~120℃,处于沉降阶段;之后到晚白垩世早期处于降温阶段,温度最低降到65℃,为抬升阶段;到中新世中期,温度稳定不变,缺少构造运动;中新世以来,温度降到20℃左右,研究区隆升遭受剥蚀,样品被抬升到地表。

研究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分为: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渐新世及中新世以来6个阶段。

其中横向构造带以北的磁窑堡地区在早侏罗世中期开始抬升,裂变径迹给出190Ma;横向构造带于中侏罗世开始抬升,裂变径迹给出168-158Ma;晚侏罗世早期到早白垩世早期,研究区开始大规模的逆冲活动,裂变径迹时间为152-122Ma。

盆地西缘油气田主要集中在马家滩和横山堡地区,横向构造带影响了南北两侧烃源岩的厚度及展布,不同的热演化史导致烃源岩的成熟度和排烃时间不同;南北两边不同的逆冲系统形成不同类型的圈闭,从而形成西缘南油北气的格局。

塔北-塔中地区走滑断裂变形期次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塔北-塔中地区走滑断裂变形期次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塔北-塔中地区走滑断裂变形期次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塔北-塔中地区走滑断裂是中国塔里木盆地北部的一条重要断裂带,对该地区的油气地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该地区走滑断裂的变形期次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塔北-塔中地区走滑断裂的变形期次主要包括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阶段。

晚古生代是塔北-塔中地区走滑断裂的初期阶段,表现为断裂带的形成和发育。

中生代是该断裂的主要活动期,断裂带呈现出复杂的断裂构造,发育了一系列的断裂带和断阶。

新生代是该断裂的后期阶段,主要以断裂的稳定和微弱活动为特征。

该断裂的油气地质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塔北-塔中地区走滑断裂的活动导致了区域上的构造变形,形成了一系列的油气富集构造。

油气通过断裂带的裂隙和孔隙储集,形成了大型油气田。

其次,断裂带的发育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通道,促进了油气的聚集与分布。

此外,断裂的活动还导致了区域上的地层变形和断裂的断裂带,进一步改变了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

在油气勘探中,对塔北-塔中地区走滑断裂的认识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通过对断裂带的研究,可以确定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和勘探目标区域。

其次,对断裂带的性质和演化机制的研究可以揭示油气运移的规律和成藏机制,为油气勘探提供理
论依据。

此外,对断裂带的研究还可以为油气藏的改造和增产提供技术支持。

总之,塔北-塔中地区走滑断裂的变形期次及其油气地质意义是该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断裂带的认识和研究,可以为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为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出贡献。

塔里木盆地库车东地区侏罗纪断陷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塔里木盆地库车东地区侏罗纪断陷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客车东地区的覆盖面积在1830平方千米左右,在区域发育期间,经常会出现轮台断裂的现象,并且很容易出现地震等现象,油气开采企业的技术人员必须要全面分析其实际情况,保证可以得出具体的构造沉积特征与油气地质意义的可靠性信息。

1 主要背景分析塔里木盆地库车东地区侏罗纪断陷盆地主要包含库车东区域与印支区域。

其中,客车东区域位于雅克拉的断凸东部,轮台的发育速度较快,断裂次数较多,在实际分析期间,可以发现其中存在较多的构造单元,经常会受到严重的腐蚀影响。

对于印支区域而言,属于南天山的造山带,受到了严重的挤压与推覆,形成了一定的底层超覆圈。

在燕山晚期的过程中,南部已经开始沉陷,并且覆盖了相关塔北区域,在逐渐演变之后,已经形成了区域性的覆盖层。

在近几年,雅克拉油气田逐渐开发,尤其在库车东部区域,然而,受到地质构造沉积与油气地质的影响,经常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在实际开发期间,油气田开发工作人员与技术人员必须要全面分析三维地震资料,保证可以结合当地的地质资料等,对塔里木盆地库车东地区侏罗纪断陷盆地的地质构造与沉陷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明确沉积的分布范围,并且根据地质构造特征与沉陷规律的分析,设计油气田的开发方案,提升开发工作质量。

2 塔里木盆地库车东地区侏罗纪断陷盆地构造特征分析在地质构造特征分析的时候,相关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分析方案,全面分析前中生的界面腐蚀情况,并且科学查看地貌图,及时发现客车东地区的雅南断裂情况,在此期间,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两个小型的断陷盆地。

此类断陷盆地都是典型的箕状态的断陷情况,在实际运行期间,底层南部较薄,而北部区域的底层很厚,厚度甚至可以达到701m左右。

对于还在发育的断裂、断穿等部位,例如:侏罗系断裂结构,边缘已经完全断裂,不会影响到上部的地质结构。

对于伸展断裂情况而言,东北部的伸展断裂问题较多,一般都是横向的断裂,并且形成了较多的壁垒断裂块结构,构造的样式较为复杂。

裂陷盆地含油气性分析

裂陷盆地含油气性分析

裂陷盆地的构造样式
2.伸展盆地构造的基本样式
根据盆地边界正断层的几何形态和运动学特征的 差异将伸展型断陷盆地的剖面构造样式分为四种类型: 1)由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地堑与地垒” 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通常是共轭的,其公共的上 盘相对下降形成的断陷构造称为“地堑”,公共下盘相 对上升形成的凸起称为“地垒”。
主动裂陷作用
主动裂陷“热隆起—火山活动 —裂陷盆地形成—热沉降” 被动裂陷“裂陷盆地形成—热隆起—火山活动均衡沉降、 热沉降”
裂陷盆地
裂陷作用及其伸展模式
2.大陆伸展模式
依据岩石圈伸展变形的 行为,划分出两种伸展模式 A 纯剪切模式 在引张力作用下,主伸 展应变轴方向的伸长与主收 缩应变轴的缩短实质产生一 对以主应变为对称轴的共轭 剪切变形带,并且主应变轴 在变形过程中保持不变。这 种由拉张或挤压产生的变形 叫纯剪切。
裂陷盆地
裂陷盆地类型及其特征
(4)陆内裂谷盆地 裂谷是裂谷盆地的常见型式,是指具有 陡而长的两壁平行的沉降谷。形成模式具两 种:一种有热源,形成主动裂谷;另一种归 因于岩石圈的拉伸引起热软流圈的被动上供, 形成被系、 莱茵地堑系、贝加尔地堑系和我国的汾渭地 堑系等。大陆内初始裂谷形成于地幔上涌, 大陆板块破裂并开始分离,但尚未形成海洋 的背景下,相当于威尔逊旋回的大洋胚胎期。
裂陷盆地
裂陷盆地类型及其特征
3).沉积特征 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阶段开始为拉张性断裂,即裂 谷阶段。而后当大陆被新生的洋壳向外推挤拉开后在区 域性沉降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被动大陆边缘。 由于这种构造演化,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地分为两 套岩系: ①下面的一套老岩系是裂谷(陆内和陆间 裂谷)阶段的层系,它们一般分布在断陷的前寒武系或 古生界基底之上,由河流相和湖泊相碎屑岩组成,其中 夹玄武岩层。上面覆盖巨厚的蒸发岩系。②上面的一套 新岩系是在大陆被拉开形成大陆边缘后,堆积陆棚-陆 隆型沉积。陆棚处沉积物为浅海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系。 在河流入海处与河流相对应的陆隆处,发育三角洲和深 海扇沉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上所述, 裂陷盆地是地壳伸展构造变形的产 物, 控制裂陷盆地形成和演化的构造变形可以方便 地称为伸展构造系统。伸展构造系统应该包含三种 不同型式的构造变形: 其一是主干正断层, 它们是 区域伸展构造的主要变形形式; 其二是构造变换 带, 它们是主干正断层位移沿走向发生变化及多条 正断层相互作用导致发育的构造变形, 变换断层是 构造变换带的极限形式; 其三是构造调节带, 它们 是主干正断层产状、位移沿断层倾向变化导致发育 的构造变形, 调节断层是构造调节带的极限形式
引张应力作用于地壳或岩石圈, 使之发育大量正 断层, 并导致地壳减薄和发育由正断层控制的断陷盆 地。这一地质过程称为裂陷作用[ 1] , 所形成的沉积盆 地称为裂陷盆地( rifting basin) 。裂陷盆地边缘和内 部发育大量不同尺度的正断层, 断层间或是以相交、 合并、 分叉等方式直接连锁在一起, 或是以平行雁 列、侧列等方式发生“软连接”。 在引张应力作用下 这些正断层在运动学( 包括位移量、位移方式及位移 的空间分配等) 上相互呼应, 一条正断层与相邻的另 一条或几条断层相互作用, 导致断层之间的岩桥 ( rock bridge) 发生构造变形。单条断层沿断层走向也 可能因为产状、 位移量等发生变化而诱发不同形式 的构造变形。 这种类型的构造变形都是由于裂陷盆 地中正断层的伸展位移而发生的调节性变形, 称为构 造调节带或构造变换带[ 2] 。本文在分析裂陷盆地中 变换带构造变形特征的基础上, 讨论了变换带对裂 陷盆地沉积作用的影响及其油气成藏的意义。
漆家福: 裂陷盆地中的构造变换带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45
图 1 平移断层与变换断层在正断层构造系统中活动特征的区别示意图 (a) 平移断层切割正断层的平面图; (b) 正断层系统中发育变换断层的平面图; (c) 平移断层剖面, 剖面位置见图(a)中的 A—A'; (d) 变换断层剖面, 剖面位置见图(b)中的 B—B' 各正断层中, 粗线表示正断层上盘切割线, 细线表示正断层下盘切割线, 阴影部分表示断层面。 图(a) 中的 F1 和 F2 原为同一条正断层, 后被平移断层 F3 错开; A1, A2, A3 为位于平移断层 F3 不同位置的观测点 , a1, a2, a3 为 对应各观测点的断层平移量。图(b)中 F4, F5 和 F6 为不同位置的正断层( 伸展断层) , 与变换断层 F7 连锁在一起, B1, B2, B3 为位 于变换断层 F7 不同位置的观测点, b1, b2, b3 为对应各观测点的断层平移量。e1, e2, e4, e5, e6 分别为各对应正断层的伸展量。 图(c) 、(d)中断层 F3 和 F7 两侧的“A”、“T”表示断层平移方向, A 表示远离读者; T 表示朝向读者
第 12 卷 第 4 期
2007年 10 月
海相油气地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3
理论·前沿
文章编号: 1672- 9854(2007)- 04- 0043- 08
裂陷盆地中的构造变换带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漆家福
漆家福
(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资源与信息学院)
摘 要 构造变换带是裂陷盆地中的重要构造变形。讨论了构造变换带的含义、类型 及 对 油 气 聚 集 的 意 义 。 裂 陷 盆 地 主 干 正 断 层 之 间 的 几 何 关 系 可 以 分 为 同 向 倾 斜 、背 向 倾斜和相向倾斜共 3 种组合方式; 正 断 层 之 间 的 构 造 变 换 方 式 可 以 分 为 缓 冲 式 、接 力 式、消长式、传递式和消减式等 5 种形式, 构成 15 种类型的构造变换带。不同方式的断 裂组合所形成的不同构造变换带类型会随着主干正断层位移的渐进增大发生相应的 转变。构造变换带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 ( 1) 它常常是主边界断裂带上地形高差变化 较小的部位, 是主要碎屑物源注入裂陷盆地的入口处, 有利于发育储集层; ( 2) 长期处 于盆地内部相对高的构造部位, 而且近邻生油凹陷, 是油气运移指向区带; ( 3) 它是裂 陷盆地构造变形相对复杂的区带, 有利于发育多种样式的油气圈闭。
关键词 裂陷盆地; 构造变换带; 构造类型; 油气聚集
中图分类号: TE111.2
文献标识码: A
漆家福 1957 年生, 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 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普查与勘探专
业, 1990 年于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获石油地质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从事含油气盆地分析与油 区构造解析研究。 代表性论著有 《下辽河—辽东湾新生代裂 陷 盆 地 构 造 解 析 》、《油 区 构 造 解 析》等。通讯地址: 102249 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 电话: ( 010) 89734604
收稿日期: 2007- 08- 22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科学基金项目( 编号: 40772085) 资助
MARINE ORIGIN PETROLEUM GEOLOGY
44
海相油气地质 2007年 第 12 卷 第 4 期
叠覆构成的过渡性构造带,“变换带” 是指连接正 断 层 之 间 的“ 具 有 一 定 走 滑 分 量 的 横 向 、斜 向 断 层 或 断 层 带 ”。Fauld 等[ 5] 所 定 义 的 变 换 带 与 Morley 等[ 4] 所称的变换断层相当。“变换断层”具有一定 的走滑分量, 但是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平移断层, 应 该具有两方面的特征: 第一, 变换断层在走向上与 正断层垂直或大角度斜交, 并与正断层相连接; 第 二, 变换断层的走滑位移和与之相交的正断层的伸 展位移相关, 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与正断层的伸展位 移同步进行。如同板块构造系统中的转换断层 ( transform fault) 不 同 于 一 般 意 义 的 平 移 断 层 ( transcurrent fault) 一样[ 7] , 裂陷盆地伸展构造系统 中的变换断层也不同于一般的平移断层。这种变换 断层的走滑位移是由与之连接的正断层的伸展位 移变换而成的。而且, 位于该变换断层一侧的正断 层, 其伸展位移通过变换断层可以传递给另一侧的 正断层, 或者一个断块体的伸展应变通过变换断层 传递给另一断块体。从运动性质上看, 变换断层的 位移是被动的, 受与之连接的正断层位移的支配。 Lister 等[ 8] 认 为 , 一 些 被 动 大 陆 边 缘 盆 地 中 的 变 换 断层可能直接与洋中脊的换转断层连接在一起, 也 就是说洋中脊的转换断层是在早期大陆裂谷时期 的变换断层基础上演化而成的。
( 图 2) 。必须强调, 构造调节带和构造变换带都是 适应主干正断层 ( 系) 位移而发生的构造变形, 与 主干正断层的活动有密切联系。因此主干正断层 ( 系) 的活动是相对主动的, 构造调节带和构造变 换带的变形是相对被动的。构造调节带和构造变换 带通常叠置在一起, 在研究中将它们严格区分开来 有时十分困难, 但是从理论上理解裂陷盆地中的构
当正断层的走向发生变化, 或发育侧断坡、斜 断坡时, 正断层的部分断层面与伸展方向不垂直, 这些部位在伸展构造变形过程中实际上也是起变换 断层的作用。平移断层与变换断层在剖面上可能都 表现为陡倾的角度和由于走滑位移造成两侧地层的 不协调, 但是后期的平移断层可以切割早期的正断 层 ( 图 1c) , 而变换断层常常只发育在正断层上盘 系统中 ( 图 1d) , 或与正断层的侧断坡、斜断坡连 接在一起。
正断层之间也可以不通过变换断层相连, 而是 部分重叠或完全平行。它们向深层延伸可以直接相 交, 或消失在某一韧性层中。但是, 只要这些正断 层同时活动, 它们之间的岩桥就会通过相应的变形 来调节它们彼此的位移, 这种形式的变形属于构造 变换带。
广义上, 裂陷盆地中的构造变换带概念可以理 解为由正断层伸展位移诱导出的构造变形带。事实 上裂陷盆地中的所有构造变形除了正断层本身就是 由正断层诱导出的构造变形, 而且有些正断层本身 也可能是另一些正断层位移诱导出的次级断层。正 断层伸展位移诱导出的构造变形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其一是单条正断层位移引起上盘 ( 或两盘) 断块变 形, 包括发育滚动背斜、构造斜坡、次级断层等等; 其二是正断层位移沿走向发生变化及多条正断层相 互作用引起的断块变形, 包括横向断层、斜向断层、 斜向褶皱、走向斜坡等等。虽然区分这两者有时是 很困难的, 但是理解这两类不同构造变形的存在是 有意义的。如果将正断层位移诱导形成的这两类构 造变形都称为构造变换带, 则可能导致构造变换带 概念的泛用, 失去了应用这一概念的科学意义。
裂陷盆地中的变换断层一般与主干伸展断层直 交或大角度相交, 但是并非所有与主干正断层近垂 直的断层都是变换断层。有些断层虽然具有变换断 层的产状特征, 但是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可能与盆 地区的伸展作用无关, 不应该视为变换断层。如图1a 所示, 横向断层 F3 是伸展断层 F1 和 F2 形成之后发 育的平移断层。在 F3 形成之前, F1 和 F2 是连在一 起 的 同 一 条 断 层 。 F3 形 成 之 后 , 发 生 平 移 运 动 , 将早先的伸展断层切割成两段, 并造成变换断层的 假 象 。 显 然 , 断 层 F3 走 向 上 各 观 测 点 A1, A2, A3 其 平 移 位 移 量 a1, a2, a3 与 断 层 F1 和 F2 的 伸 展 量 e1 和 e2 无 关 , 它 是 切 割 伸 展 断 层 后 的 平 错 距 离 , 其位移量沿断层 F3 的走向处处相等或呈渐变趋势 ( 断层两盘相对位移从破裂点沿断层面向两端逐渐 减小直至消失 ) 。图 1b 中的横向断层 F7 是与正断 层 F4, F5, F6 同时发育的变换断层, 它虽然也有走 滑位移, 但是沿断层走向的不同部位其走滑位移 量、甚至走滑方向都可能因与之连接的各正断层的 伸 展 位 移 量 的 大 小 差 别 而 发 生 变 化 。 在 图 1b 中 ,
沿变换断层 F7 的 三 个 观 测 点 B1, B2, B3 的 走 滑 位 移量 b1, b2, b3 均不相同, 甚至位移方向也可以不 同。如果伸展断块体内部没有应变 , 观测点 B1 为 左旋走滑位移, 其位移量等于正断层 F6 的伸展位 移量 e6 。假设正断层 F4 的位移量 e4 大于 e6, 则观 测点 B2 为右旋走滑位移, 其位移量等于 e4 与 e6 之 差。断 层 F5 的 位 移 量 记 作 e5, 对 于 观 测 点 B3, 其 位 移 量 及 位 移 方 向 由 e4 的 值 与 e5, e6 之 和 的 值 共 同决定, 前后两值之差为其位移量。当前者大于后 者时, 观测点 B3 表现为右移性质 ( 如图中箭头所 示) , 而当前者小于后者时, 表现为左移性质 ( 图 中剪切箭头方向应该反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