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 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胃肠道肿瘤,为独立起 源于胃肠道间质卡哈尔(Cajal)细胞的肿瘤,占胃肿瘤的1%-3%。
• 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 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好发于胃(51%,多发生于胃体、胃底
部)、小肠(36%)、结直肠(12%),食管罕见(1%)。
• 分型:根据病变生长方式可分为腔内型,腔外型,腔内外型和胃肠道外型(发生 在胃肠道外),其中以腔外型最常见。
• 肿瘤较小时:平扫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增强动脉期显著均匀 强化,实质期呈持续强化。
• 肿瘤较大时:肿瘤呈分叶状及不规则形,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胃腔轮廓不规则, 密度不均,见低密度坏死、囊变及散在斑片状钙化;增强实性部分亦呈明显、持 续强化,坏死灶强化不明显。
鉴别诊断-胃淋巴瘤
• 胃壁均匀弥漫增厚,沿胃壁蔓延生长,胃腔不狭窄。 • 坏死少见,常见周围淋巴结肿大。 • 增强呈均匀中等程度强化。 • 小肠淋巴瘤好发于回肠末端,可有动脉瘤样扩张,可见肠套叠。 • GIST多呈垂直胃壁生长趋势,且有局部粘膜明显强化的粘膜线征。
鉴别诊断-胃神经鞘瘤GS
• 胃体大弯侧为GS的好发部位,GS无分叶;(分叶的出现有利于GIST的诊断)。
鉴别诊断-胃肠道平滑肌瘤
• 良性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多起自胃壁固有肌层或黏膜肌层。 • 多见于胃底及胃体部。 • 肿瘤多<5cm,边界清楚,边缘光滑,可呈分叶状,与周围胃
壁分界清楚。常局限于一侧胃壁,密度常较均匀,出血、坏 死、液化、钙化少见。 • 增强扫描轻中度均匀渐进性强化。
小结
• GIST起源于胃肠道固有肌层,可向腔内、腔外或腔内外同时生长。 • 胃、小肠多发,结直肠和食管相对少见。 • 临床表现以消化道出血最常见。 • 影像表现: ➢孤立性类圆形或不规则肿块,多垂直于胃壁生长。 ➢表面溃疡、坏死后与管腔相通可出现气液平面。 ➢增强呈中度以上强化,多不均匀。 ➢血行转移多见,淋巴转移少见。

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

结果:18例GIST发生于胃11例,小肠6例,大肠1例。

单发15例,多发3例。

所有患者共22个病灶,肿瘤长径为1.5-11cm,增强扫描动脉期14病灶均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

8个病灶不均匀强化,内部囊变、坏死无强化。

结论:多层螺旋CT可清晰显示胃肠间质瘤的大小、密度、形态、边界及强化情况,对于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标签:胃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常见的原发于胃肠道的间叶性肿瘤,为KIT染色阳性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过度增殖形成,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异源性肿瘤[1],最常见于胃(50%-70%)和小肠(25%-35%)[2]。

GIST良、恶性的准确界定在临床上依然很难[3]。

多层螺旋CT可清晰显示GIST病灶的大小、部位及与周围脏器和血管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18例,其中男12 例,女6例,年龄23~81岁。

临床表现:腹痛6例,消化道出血6例,腹部包块4例,贫血2例。

病程5d-3年不等。

1.2 仪器与方法检查前准备:患者均禁食6 h,检查前口服水1 000 mL。

采用德国Siemens Sensation64层螺旋CT行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依据病变范围而定,层厚5mm,间隔5mm,重建层厚及层间隔均为0.75mm,以3ml/s 的流率經肘前静脉注入欧乃派克100ml(35mgI/ml)行三期增强扫描,增强三期扫描时间分别为注射对比剂后25s,60s,300s。

扫描完成后,对原始图像数据进行MPR及MIP重建。

由2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影像科医师独立阅片,分析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平扫及强化情况、远处转移情况。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与影像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与影像诊断
病例出现粘液样或显著纤维化 , 类似脂肪肉瘤 和纤 维肉瘤 。
肿瘤较小 时常无症状 , 往往在体检 和其 它手术时发现 。临床 最常见 的症状 是中上腹部不适和腹 部肿块 f 5 0~7 % ) 0 以及便血 (0~ 0 , 2 5 %)小肠 G S IT可表现为疼 痛 , 便血或肠梗阻症状 。 但这些
症状无特征性 。 患者的症 状与肿瘤 大小 、 发生部位 、 肿物与肠壁 的 关系 以及肿瘤 的良、 恶性有关 。
( ) 四 影像 学特 征
1 8 , Zl等首先将这些肿瘤称 为 胃肠道间质瘤 , 9 3年 MaU ̄ ] 以代 表缺乏可信的分化 特征 和不恒定的广谱表 型 , 并被人们逐渐认识 的一种独 立临床病理实体 ,是消化 道最常见 的间叶组织 源性肿 瘤。 这个名词不包括典型 的平滑肌瘤 、 平滑肌 肉瘤 、 神经纤维瘤 和
胃肠道 间质瘤 ( at itsn l t maT m r IT 是 一类 起 G son t a Sr l u o, S ) r ei o G 源于 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 , 占消化道间叶肿瘤 的大部分 。普遍
接受的 GS I T的诊断概念是: 胃肠道的非上皮性 、 非肌源性、 非神
质瘤为主的观念 。
( ) S 一 GlT概 念 的提 出及 早 期 研 究
过去由于病理学技术 的限制 , 胃肠道许 多混有平 滑肌纤维或
虽然 GS I T细胞形态 多变, 排列结构多样 , 但几乎均表达 C D , 阳性 率接近 10 且 大多删 0 %, 漫强表达 , 病例 C 阳性 率 复发 D 略有降低 。 而平滑肌细胞和神经纤维不表达 C 。 6 D 约 0~8 %的 0 GS IT肿瘤细胞 中 ,D C 呈弥漫 阳性表达 , D 阳性 的病例绝大多 C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标准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标准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标准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的间质细胞,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1-3%。

GIST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

首先,临床症状是GIST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贫血、乏力等全身症状。

此外,肿瘤的位置和大小也会对临床症状产生影响,比如位于食管、胃底或十二指肠的肿瘤可引起吞咽困难、消化不良等特定症状。

其次,影像学检查在GIST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特征以及是否存在转移。

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再次,组织病理学是确诊GIST的金标准。

通过组织活检获取肿瘤组织,经过病理学检查可以观察到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核分裂指数等信息,同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117、CD34、DOG-1等分子标志物的表达情况,这些都是诊断GIST的重要依据。

最后,分子生物学检测在GIST的诊断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约85%的GIST患者可检测到KIT基因的突变,另外10%的患者可检测到PDGFRA基因的突变,这些分子生物学的检测结果对于GIST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方面的信息,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评估GIST的性质和预后,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以期早日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与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与鉴别诊断

胃间质 瘤( Ga s t r i c S t r o ma l Tu mo r , Gs T ) 是 一种 常见 的原 发 GI S T行延迟期扫描 , 发 现肿瘤实 质强化进一步 加强 , 此种强 于 胃的非上皮异 源性肿瘤 , 为不成 熟梭形 细胞 或上 皮样细胞 化方式 以往报道较少 , 其诊 断价值有 待研究 。
膜、
质瘤可分为 4 型: ( 1 ) 黏膜下型 : 肿 瘤从黏膜下 向腔 内生长 突
巴瘤及平滑肌类或神经源性 肿瘤鉴别 。其 中 GS T 以胃体与
胃底多见 , 通 常沿 胃壁 的垂直 方 向生 长 , 具有 肿瘤 瘤体 大但
构层次正常[ 8 ] , 胃壁有一定 的柔 软度 , 很 少有 梗阻 征象 或发
3 . 1 GI S T分型 根据 瘤体 与 胃肠 道 管壁 的关系 胃肠 道 问 附着点局限的生长特点 , GS T与 胃壁相连部位 以外 的管壁结
出, 与管壁 有蒂相连 ; ( 2 ) 肌 壁 间型 : 肿瘤 同 时向腔 内外 生长 生淋 巴结转移 , 如发现腹腔 内广 泛淋 巴结转移 应考虑其他 疾 g ] 。少数沿 胃壁浸润生长 的 GS T与 胃癌难鉴别 。胃癌发 突 出; ( 3 ) 浆膜下 型 : 肿瘤从 浆膜 下 向壁外 生长 突 出, 与 管壁 病[ 贲 门者 多见 , 肿块周围管壁 常呈环形增 厚 , 有僵 硬 基底有 蒂相连 ; ( 4 ) 胃肠道外 型 : 肿 瘤起源于 胃肠道 管壁 以外 生于 胃窦 、 与邻近组 织分 界 不清 , 易发 生 淋 巴结转 移 , 易 致 管道 梗 的腹 内其他部位 。肿瘤起源 于 胃肠道管 壁肌层 , 通 常是 胃肠 感 , 道壁肌层 内的肿块 , 可 向腔 内生长 , 使黏 膜隆起 , 引起 继发性 阻 。恶性淋 巴瘤以继发 性淋 巴瘤 多见 , 多 见于 小肠 , 强化 多 溃疡 。有的肿瘤 凸向腔 内呈息 肉状 , 与基底 有蒂相 连 。有些 呈轻至中等程度 , 周 围见淋 巴结 肿大 。真正 的平滑肌源性 和 平 滑肌 瘤更 多见 于食管 。C T不 能鉴 向外 、 向浆 膜下生长 , 肿物 主体 在壁外 , 只有 细蒂与 胃肠道管 神经源性肿瘤较 少见 ,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GIST为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肿瘤,是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而提出的一个病理学新概念[1],现搜集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影像学资料,探讨其影像学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搜集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34~76岁,平均56岁;其中胃9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3例,回肠2例。

临床表现:腹痛11例,消化道出血8例,腹部包块5例,不完全性肠梗阻3例,病程3~16个月。

检查方法:15例均行常规胃肠钡餐造影,采用510-A型遥控胃肠机,其后行CT检查,采用CT/e型螺旋CT机,平均后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增强扫描。

结果胃肠道钡餐造影表现:局部黏膜皱襞变平、消失14例(14/15),管腔偏侧性狭窄6例(6/15),溃疡及窦道样改变4例(4/15)。

9例胃间质瘤中8例表现为黏膜面变平、隆起、破坏,无明显胃腔狭窄,1例浆膜面的肿瘤,局部胃壁无明显异常;6例小肠间质肿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肠黏膜局限性消失、破坏,累及一侧肠壁,并沿肠腔长轴发展,造成肠腔偏侧性狭窄,病变段与正常肠壁分界清楚,4例溃疡形成,均呈细小的点状钡斑,其中1例呈窦道样改变。

CT表现:15例GIST均显示为起源于胃肠壁的软组织肿块影,部分见不完整包膜,密度不均匀,肿块向腔内、外生长,大小不一,约 1.8cm×2.4cm~10.3cm×10.8cm,8例肿块内部见不规则片状坏死,其中1例边缘可见条带状钙化,增强扫描后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坏死区未见强化,周围脏器未见明显转移。

临床病理:15例均手术切除,11例肿块内部可见坏死,9例可见不完整包膜,5例见多发性溃疡或穿凿性小溃疡,肿瘤黏膜下生长为主,向腔内或浆膜外扩展,其中9例为恶性,6例为良性。

讨论GIST为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最常见的肿瘤,过去由于病理诊断技术手段的限制,常与胃肠道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或神经源性肿瘤相混淆,Mazur[2]等于1983年根据肿瘤的分化特征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并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为人们逐渐认识和接受。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
ie c n r l d t a f o t u u e f r t n i e s z d, o t l r l n i o sh mo h ai n s p i oe i oc n i o s
因子一 d等) 的清除 、炎症反应 减轻有关 。我 们的研 究结果
表明 :H H V F治疗 后 C P水 平下 降更 为迅速 ,提 示 H H R V F 具有减轻 MO S患者体内炎症反应 的作用。连续 的 C P检 D R 查有助于判断 MO S患者 H H D V F治疗 的预后 。
性 细 胞 因子 的 产 生 ,具 有 增 强 炎 症 反 应 的作 用 。 故 C P R
ue ui o e J ri am r em d l[ ].Ci C r Me ,20 ,2 n n r ae d 0 0 8 t
( 6) : 9 2 1 6 . 16 —9 7
[ 5]P n h V, gi eU acl D,e a.1t lui- ai i Mag r ,T co c o a t 1 n r kn6 ee
i to g rp e co ft tla d c r ov s ulrmo tlt sa sr n e r ditro oa n adi a c a ra i y
t n Cratepo i i h e oi yi pt ns[ ]. h — ci rtn n am da s ai t J a e v e l s e
维普资讯 药
20 0 7年第 3 8卷第 2期
N — 1 T FR FR 、sN —2和 I一R L1 a皆明显降低 ,sN —/ N 一 的 T FR T F0 【
[ 2]Ek spS t raa ,Ae E,U t e Z i nscvl f L6 s s n r 。Da ot au o I- u g i e adC r ci rt ni ct apn i t J n — at epo i aue p ed is[ ].Sr , e v e n ci ug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CT值:38HU、86HU、110HU
• S-100
强阳性
男 54岁 体检发现胃体占位3个月
CT值:32HU、55HU、60HU、65HU
(胃肿瘤及部分胃组织) 梭形细胞间叶源性肿瘤, 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结 果,符合神经鞘瘤。IHC: B-catenin(-),CD117(),CD34(-),DOG-1(),KI67(3%+),S100(+),SMA(-),desmin(),ALK(-),SOX10(-)。
• 黏膜展平,但无黏膜僵硬、破坏,局部胃壁柔软, 钡剂通过顺畅。
• 如有溃疡或窦道形成,可表现为钡剂外溢至胃轮廓 外。
• 向腔外生长且肿瘤较大时,显示周围肠管受压。
• 平扫: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呈 不规则或分叶状,向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 出生长。
• 增强:多呈中等或明显强化,有坏死囊变者肿瘤周 边实体部分强化明显,有时可见索条状细小血管影。 肿块表面有时可见强化明显、完整的黏膜面。
男 55岁 反复剑突下疼痛伴腹胀2周余
(近端胃)贲门部胃肠道间质瘤 (GIST),肿瘤最大径7cm,侵犯 粘膜层。组织学类型:梭形细胞为 主型;瘤细胞异型性:中度异型; 具体位置:粘膜、粘膜下层、肌层 及浆膜下层;核分裂像计数:核分 裂象25个/50HPF; 肿瘤破裂();肿瘤性浸润(+);肿瘤性坏 死(+);脉管内瘤栓(+)。标本 上切端胃壁肌间查见一处胃肠道间 质瘤(最大径0.5cm);标本下切 端未见肿瘤累及。淋巴结:胃周淋 巴结(0/6)未见肿瘤累及。IHC: B-catenin(浆 +),CD117(+),CD34(+),DOG1(+),KI67(30%+),S-100(),SDHB(+),SMA(-),desmin(-), PDGFR(+);1#: CD117(+),SM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
诊断:间质瘤(恶性)
患者,肿块区取活检,病理诊断间质瘤。
共同点:
腹腔内肿块,分别与胃、网膜、小肠关系密 切;
肿块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富血供,密度 不均,增强扫描显示其内可见大量坏死;
患者症状轻,大多为偶然发现; 腹腔淋巴转移少见。 免疫组化显示:CD34(+)和CD117(
++)
可伴有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常见肝脏、腹膜 、系膜等转移,但淋巴结转移较少见。
① 解剖部位:约70%胃GIST多倾向于良性,而约 50%小肠GIST多倾向于恶性.
② 肿瘤较大,最大径>5cm,形态不规则,内部 密度不均匀,有坏死,增强后不均匀强化,提示肿 瘤恶性倾向.
③ 肿瘤浸润邻近组织、器官,或伴有网膜、系膜、 腹膜、肝脏转移均提示恶性.
❖ 定义
❖ 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 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 免疫组化CD117和 CD34过度表达 ,属于消化 道间叶性肿瘤
GIST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0.1%-3% 每年发病率为1-2/10万 从儿童至老年发病年龄范围广泛,无性别差异,
75% 发生在 50岁以上人群 预计中国每年的发病人数在20000-30000例
少见症状: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恶心、肠 梗阻及阻塞性黄疸
▪ 方法--内窥镜及内镜超声
造腔内生长,有蒂 与管壁相连,CT表现为基底与胃肠管壁相连 ,向腔内生长的肿块。
肌壁间型:CT表现肿瘤同时向腔内外生长。
浆膜下型:肿瘤自浆膜下向壁外生长,CT表 现为外生型。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
平扫
动脉期
平扫
动脉期
平扫
动脉期
手术所见:腹、盆腔壁层腹膜、肠系膜、大网 膜、大小肠壁上大量粟粒样至巨大分叶状实质性肿 块,其中左上腹肿块为20*15*15cm,右上腹 一圆形肿块约10*10*8cm,右下腹一不规则肿 块约15*15*10cm,另外大网膜、肠系膜及回 肠壁有数十个直径约3*5cm大小的圆形肿物,腹 腔内有少量红色腹水,盆腔内子宫附件未见异常。
④ 肿瘤组织有丝分裂率>(5~10)/50高倍镜视 野,高度提示恶性.
诊断标准
光镜下由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或两者混合组成
免疫组化的病理学标准
➢ CD117染色阳性(CD117阴性者<2%) ➢ 60%-70%伴有CD34染色阳性 注明:穿刺活检仅用于无法手术而需要获取
病理信息而决定进一步治疗的情况下
分布
胃60%-70% 小肠20%-30% 结直肠10% 胃肠道其它部位(食管、网膜、肠系膜)< 5% 47%的GIST诊断时伴有转移性病变
症状
GIST的症状与肿瘤的部位、大小和生长方式 有关
最常见的症状是腹部隐痛不适
50%-70%的患者腹部可触及包块
浸润到消化腔道内表现为溃疡或出血,大约 1/3的患者可出现胃肠道出血
平衡期
CT诊断:小网膜囊区富血供肿块,与胃 壁关系密切,考虑间质瘤可能。
手术所见,肿块位于小网膜囊,与胃壁 关系密切。保胃,肿块切除。
病理诊断:间质瘤,3-4级。
患者,女,55岁,体检超声发现左中腹部 肿物一周。无消化道症状,大小便无异常。
CT所见:左中腹富血供肿块,与空场起始 部关系密切,其内见大量坏死。
胃肠道外型: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管壁以外的腹 内其它部位,如网膜等,CT表现为腹腔内孤 立的软组织肿块。
向腔内外生长,境界清晰的肿块,呈圆形、椭圆形 或分叶状。
肿块内部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较大肿块易液化、坏 死、囊变。
增强扫描:肿块因富于血供,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 强化,内部坏死、液化区无强化。
部分肿块可见“Torri-celli-Bernoulli征” :表现 为直径大于5cm肿块,其内见坏死,可与空腔脏器 相通,气体进入肿瘤内形成此征象。
病理:肿瘤部分区域血管非常丰富,部分区域 细胞丰富,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超过10个 /10高倍视野,并见灶状坏死,部分细胞粘液 变性。免疫组化显示:CD34(+)和CD117 (++)’
诊断:腹腔恶性间质瘤(多发)。
患者,男,71岁,体检时偶然发现腹腔肿 物,无任何不适。
平扫
动脉期
静脉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