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

合集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育通识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育通识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育通识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育通识课中的融入》一、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儒道合一思想、佛教以及我国封建社会传统价值观等,这些文化内涵深厚、博大精深,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价值。

美育通识课是一门旨在通过对艺术作为学问的反思和探讨,通过艺术品鉴美育活动的方式,使人们在学习中接受美育知识,并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受到激励启发的通识课程。

本文将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育通识课中的融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育通识课的意义1.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通过美育通识课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宣传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美育通识课强调审美教育,通过艺术品鉴和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元、深刻的审美体验,促进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3. 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育通识课,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育通识课中的具体融入方式1. 通过艺术作品展示可以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如书法、绘画等,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引导学生从艺术角度感受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 通过音乐舞蹈表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音乐舞蹈也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音乐舞蹈表演的方式,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和体验中华传统音乐舞蹈的魅力,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3. 通过经典文学阅读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经典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育通识课中的具体案例分析1. 在美育通识课中设置中华传统文化模块在美育通识课程设置中,可以专门设置中华传统文化模块,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中国书法通识课

中国书法通识课

中国书法通识课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艺术形式。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书法艺术,中国书法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

中国书法通识课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书法艺术,从而推广和传承这一瑰宝。

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等不同风格的书体。

中国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的艺术爱好者和学习者。

中国书法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

中国书法注重笔画的遒劲有力、结构的严谨有序、布局的和谐统一。

通过笔画的粗细、长短、轻重,书法家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书法作品常常以简洁、深邃的形式,寄托着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书法的创作方式也非常独特。

中国书法作品通常使用毛笔和墨汁,通过以墨为点,以笔为线,用心灵和意志的力量,将汉字的形态和精神融入到纸上。

在创作过程中,书法家需要有高度的专注力和极强的笔墨功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学习中国书法不仅仅是学习一种艺术技巧,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

中国书法强调的是内心的静寂和意境的凝练,通过练习书法可以培养人的耐心和毅力,使人更加沉稳和自信。

同时,学习中国书法还能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让人更加热爱祖国,珍视传统。

中国书法通识课的学习内容涵盖了书法基本知识、基本功练习和名家作品欣赏等方面。

学生们将学习到汉字的基本结构和笔画的基本技法,通过模仿名家的作品进行练习,逐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同时,课程还将引导学生欣赏各个时期的名家作品,了解不同风格和不同时期的书法演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模仿名家作品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但同时也要注重个性的表达。

中国书法强调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在练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找寻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书法通识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国书法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同时也是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通识教育课程一览表类别课程名称课程内容备注人文类中国文明史

通识教育课程一览表类别课程名称课程内容备注人文类中国文明史
优先
社会学
社会学是研究保持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一门具体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社会学》是社会学学科基础核心课程,也是国内诸多知名高校的通识课程。本课程从微观到宏观介绍了社会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对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并通过对各类社会问题及其社会控制的介绍,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形成对社会整体的正确认知。
中国人文经典
本课程介绍中国文化经典,重点介绍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名著。通过对经典内容、思想文化背景的介绍,深入研读重点典籍或重点篇目,了解中国人文思想的发展脉络,领会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掌握重点典籍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并学会以现代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审视传统文化经典,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承文化,开拓未来。
西方人文经典
以西方哲学为主线,通贯历史、文学、政治、宗教、军事等内容,撷取西方思想巨匠的思想精华,点评影响西方文明进程的扛鼎之作。沿着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从启蒙运动到资产阶级革命、从德国古典哲学到现代西方思潮的时间轴,多维度展现西方人文经典的博大精深和高贵气质。研读与导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如理想国,形而上学,人性论,纯粹理性批判,旧制度和大革命,道德情操论,正义论等。
社会类
南京文化与历史
本课程主要讲授南京历史与文化,其时间跨度从距今50多万年前的汤山猿人直至1949年南京解放,内容涉及南京历史地理概况、城市名称更迭、境内文物古迹、历史名人、传统艺术等,并重点介绍六朝石刻、明代城墙和民国时期的城市与文化建设,从而展现出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貌。
政治学
通过对政治理论、政治互动、政府机构、外交活动以及时事政治热点问题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国家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政府的运作过程。
优先
古代汉语
课程内容包括文选、通论、常用词三部分,文选部分主要包括历代经典文言作品,通论部分包括常见的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古代姓氏、古代服饰、古代车马、古代器具、古代音律等知识,常用词部分包括古代常见的词语及其发展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PPT第四章 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PPT第四章    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中国传统建筑的起源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考古资料证明,进入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建造 房屋。
北方地区的先民们多选择在临河 的高地上建造自己的居室,最初的居 室 是向下掏挖,建造出竖穴式居室; 或在黄土断壁上横向掏挖,建造出横穴式居室 (后世之窑洞)。
竖穴式居室位于地表之下,不仅出入不便,而且雨水会直接灌入穴室内,因 此 先民们又继续探索建造进出方便、不受淹灌的居室。先民们不再深挖穴 坑,而是设法使居室更接近于地面,遂发明了半地穴式建筑。
1.中国传统建筑多为木结构建筑
2.中国传统建筑多为院落式的建筑群布局
3.中国传统建筑追求造型与装饰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Hale Waihona Puke 中国传统建筑 中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中国传统建筑体现的儒家思想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国传统建筑,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建筑群,都讲究对称布局。对称布局 体现了平衡的原则,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对称、平衡的原理,既被儒家当作一种思想方法,又被当作一种伦理道德 观,即“中庸”思想。
平衡的思想与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建筑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布局。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建筑 群,包括城市布局,都力求左右对称。儒家的平衡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通过 对称表现出来。即使不能对称,亦要使整体建筑体现平衡的原则。
内容提要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1.早期人类的居室,经历了从竖穴式、横穴式、半地穴式居室,到地面式、 干栏式居室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建造技术不断提高。榫卯技术的 问世,为建造结构更为复杂的木结构建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因此决定了 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结构和形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中文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文名称: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号:1630032授课对象:全校学生开课学期:第1、2 学期学时数:32学分数: 2课程性质:公共基础必修课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后续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开课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执笔人:邱丹丹二、课程教学目标1.任务和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部建议设立的高校人文素质类课程,为我校本科生的人文通识课程类必修课。

全课程包括两大系列课程:《中国古诗文赏析》和《传统文化精义》,从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入手,既全面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也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发展历程与特色,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

2.知识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文学、宗教、建筑等文化精髓和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扩大文化视野,理解传统的人文精神、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及其中的现代因素。

3.能力要求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地、科学地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从文化的视野准确而深刻地分析、解读中国的现实问题,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文化创新。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1.教学内容(一)传统文化精义(1)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概说及文化上的总体特征;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观(自然观)、宗教观、道德观、社会观、生命观、艺术观。

(2)宏扬传统美德演绎家国情怀传统美德与家国情怀的内涵;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的内在关联性;家国情怀意蕴下涵养传统美德的路径。

(3)诸子百家思想精华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宋明时期的哲学(4)国学经典导读国学与传统文化;大学之道;《论语》与“仁”;“道法自然”。

中国研究生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概论》通识课程情况

中国研究生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概论》通识课程情况

中国研究生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概论》通识课程情况我国研究生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概论》通识课程情况一、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和开放,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日益增加。

我国研究生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概论》通识课程正是迎合了这一趋势,并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就我国研究生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概论》通识课程的情况进行深入探讨。

二、课程设置与内容1. 课程设置《中华传统文化概论》通识课程通常被设置在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作为一门重要的选修课。

其目的是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为研究生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为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持。

2. 课程内容《中华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内容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历史渊源、核心价值观、经典著作、艺术形式、传统礼仪、宗教哲学、传统思想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髓,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方法与特点1. 教学方法作为一门通识课程,教学方法通常包括但不限于讲授、研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

学生除了要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还需要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学内容。

2. 教学特点《中华传统文化概论》通识课程的教学特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理论结合实践、启发式教学等。

通过这些特点的体现,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启迪和学术提升。

四、学习效果评估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概论》通识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储备:学生能否全面掌握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内容;2. 思想认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否得到提升;3. 学术能力:学生在相关研究和论文写作方面是否有所突破。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个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概论》通识课程的开设对于我国研究生的学术提升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论《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

论《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

ANHUIWENXUE 安徽文学安徽文学2018年7期总第420期作者简介:陈海燕(1974-),女,山东曹县人,文学硕士,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论《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陈海燕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要:《中国文化通论》作为当今中国高校的一门通识课程,在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做到: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重视教师讲授与师生研讨的结合,重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教师以这样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为社会输送复合型人才贡献一份重要的力量。

关键词院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知识视野教学气氛创新思维★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南京林业大学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中国文化通论》课程创新思维培养的实践”的研究成果当今学校推行素质教育,高校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单位,在课程教学上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文化通论》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课程,在高校教学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

尽管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中国文化通论》(或名为《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但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研究的成果不容乐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本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中国文化通论》的教学工作,在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兹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正在聆听这门课程的大学生所作的问卷调查,就《中国文化通论》的教学情况浅谈几点认识。

一、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目前关于中国文化通论方面的教材可谓汗牛充栋。

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得当的教材,对于《中国文化通论》的教学而言非常重要。

这门课程,我校长期使用徐克谦教授主编的《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这本教材。

2007年,该教材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6年,其修订本列入“全国高等学校重点规划系列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次修订除了对初版的内容作局部修改外,还根据出版社的要求增加了部分视频教学资源的二维码链接,以进一步方便读者使用。

中国 传统文化课

中国 传统文化课

中国传统文化课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四千多条文明发展的集大成。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房》、《诗经》、《春秋》、《史记》、《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还有关于习俗、传说、类故、偏道和道家的故享,以及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传统舞露、乐器、民间艺术等风俗。

中国传统文化还影响着中国人健康的生活习惯,如中医、养生、体育等,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对各种社会需求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比如礼仪、风俗、传记、节日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发展的一大财富,是衡量一个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产生的自然社会条件
文化是特定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人类每一种独特的文化 形态都有它赖以生存的土壤。
马克思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 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 既定的、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中国文化离不开养育它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基础 和社会政治结构等自然条件。 关系:自然环境 长江黄河 经济基础 农耕文明 社会政治结构 家国同构
众资沃江 多源,河 的,有纵 华养丰横 夏育饶, 子了的土 孙人生地 。口存肥
中国自然地理条件对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性,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密切相关。 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宽广,形成良好的生存条件,使中 国文明得以产生与发展。 地形复杂多样,千姿万态的自然景观,滋养了众 彩纷呈的华夏文化,使它呈现出多元格局。 农业社会和草原游牧社会的交互渗透和影响 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自然环境
决定 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特性。
这种关于人与地的思考,后来成为现代人文地理学 的中心课题。
黑格尔把地理对文化的影响根据为三类:
(1)干燥的高地和广阔的草原 游牧文化 崇尚武力 善骑好勇 (2)巨川大江流经的平原流域 农耕文化 血缘政治 德性文化 (3)和海相遇的海岸区域 海洋文化 地缘政治 智性文化(商业文化) 黑格尔:“大海邀请人从事征服,从事掠夺,同时 鼓励人们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凡 的平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里,把人们卷进无穷无尽 的依赖里边。”
对 峙
●游牧民族经常入主中原,
抵 抗
汉武帝十征匈奴; ● 唐太宗击败突厥 ● 明成祖远征北漠讨伐 前来侵犯的鞑靼和瓦刺

建立半农半牧的王朝。 ●游牧人勇猛善战, 粗狂强劲,富于流动性; ●中原农人,安土重迁, 常处于防御被动状态。
● 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
妥 协
(杨业兵败,辽兵大举入侵,988年12月协议, 宋向辽交银年10万亩,绢20万匹) ● 南宋与金的绍兴之和(岳飞抗金)

渊 源 探 踪
国 防 韬 略

中 华 气 功
名养中针临 医生药灸床 名学学学基 案 本 原 理

基 础 理 论
中 医 中 药
※ ※ ※ ※ ※ ※


孙 子 兵 法
兵 家 韬 略
攻 防 技 术
集 对 武 拳 体 练 术 术 华 武 项 器 目 械 术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介绍几种重要观点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世界最大的亚洲大陆东部 世界上最大的海—太平洋西岸 2万余公里的陆地交界线 1.8万公里海岸线
西至帕米尔高原 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
辽阔的疆域
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北至黑龙江漠河, 南至南海诸岛的曾母暗沙
复杂的地形地貌 温暖湿间的气候
半封闭的边缘地形
东边是浩渺无际的太平洋 西边是世界最高层脊喜马拉雅山 通往欧亚大陆是漫无边际的黄沙 北边是冰雪覆盖看不到文明痕迹的“穷发之北” 优点:有助于独立生存,不受外力的干扰; 缺点:封闭,不利于文化的交流, 容易造成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 古代中国人只有望洋兴叹, 难以越过地理障碍。
阿 诺 尔英 德国 历 约史 瑟学 汤家 因 比
· ·





解 体 的 命 运 。
为 只 要 处 理 得 当 , 西 方 文 明 可 以 避 免
( 《 西 方 的 没 落 》 ) 的 悲 观 论 反 对 斯 宾 格 勒
一 统 教 会 ③ 民 族 大 迁 移 。
文 失 文 能 文 文 明 。 明 力 明 明 的 的 。 的 的 解 衰 文 生 起 体 落 明 长 源 的 流 原 失 取 ① 因 在 决 挑 大 是 于 于 战 一 自 挑 文 与 统 决 战 帝 明 应 能 过 的 战 国 力 量 。 的 。 自 ② 丧 决 大
汤 因 比 的 主 要 观 点
文一 化八 。四 0 鸦 片 战 争 以 前 的 中 国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时 间 界 限 :

未到择讲庞 来今的,扑 的天东是: 那,西历传 些传。史统 东到也上就 西现就得是 。在是到立 而说的足 且,并于 影能经今 响够过天 着传选来

故 名 释 义 , 既 『 传 』 又 『 统 』 。
黑格尔:环境决定民族性格和文化特性
汤因比:文明的的起源、生长、衰落、解体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论
黑格尔(1777-1831)德国著名哲学家
《历史哲学》:民族精神产生的自然联系就 是地理基础。
■“各民族所占据的土地并不是一种外界
的土地,要知道这地方的自然类型和生 长在这土地上的人民的类型和性格有着 密切的关系。‛

在后冷战时代,暴力冲突不再因为不同国家 之间意识形态的摩擦,而是世界主要文明之 间的文化和宗教差异。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引 起广泛辩论和争议。全世界的人都在研究和 亨廷顿观点: 讨论他的观点。 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 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 战的最可靠保障。和平与人类的未来都取决 于世界各大文明的政治、精神和知识领袖之 间的理解和合作。
人物画 山水画 花鸟画 绘画理论
古籍形态 古籍整理 古典书目
象形文字 六书构字 汉语方言 汉语语音 汉语词汇 汉语语法
独特的 文字与风俗
鬼神 婚姻 礼仪 禁忌 风水
丧葬 宗法 节日 相术 算命
应 用 价 值

要 领 简 述

理 论 基 础


门 类 划 分
用 兵 韬 略

历 史 发 展
治 军 韬 略
中 华 传 统 文 化 的 内 容











诗歌词曲 诗经 楚辞 乐府民歌 唐诗 宋词 元曲
文 学
文章骈赋 散文 骈文 辞赋
叙事文体 志人小说 志怪小说 讲史传奇 宋元话本 明清小说
先秦书法 秦汉书法 魏晋书法 隋唐书法 两宋书法 元明书法 清代书法 书论欣赏 篆刻
典 籍
书 法 绘 画
是 中 华 民 族 对 于 人 类 的 伟 大 贡 献 。
传 播 到 世 界 各 地 的 文 化 的 总 和 ,
自 己 脚 下 这 块 土 地 上 创 造 出 来 并
中 国 文 化 是 中 华 民 族 及 其 祖 先 在
民 族 性 和 地 域 性 是 文 化 的 重 属 性
中 国 文 化 与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基 本 内 容 。
德 伦 理 , 共 同 构 成 了 中 国 文 化 的
智 慧 的 哲 学 宗 教 , 完 备 深 刻 的 道
艺 , 精 彩 纷 呈 的 文 学 艺 术 , 充 满
的 文 化 典 籍 , 嘉 惠 世 界 的 科 技 工
独 具 特 色 的 语 言 文 字 , 浩 如 烟 海

何 谓 传 统 ? 何 谓 传 统 文 化 ?
道 道 道 道 早 庄 老 学 教 教 教 期 子 子 道 衰 鼎 形 道 哲 哲 教
落 盛 成 教 学 学

考 据 之 学
魏 晋 玄 学 义 理 之 学

古 典 儒 学 两 汉 经 学

儒 家 经 学
藏礼教教历教中 传仪外下史义国 佛制别诸源教佛 教度传宗流规教
《 历 史 研 究 》 中 的 观 点


萨缪尔· 亨廷顿 (1927-~2008) 美国政治学家
哈佛大学教授, 担任过美国国防 部顾问,安全委 员会安全计划小 组负责人。
亨廷顿因提出“文明的冲突”观点而闻 名世界,他是过去50年中世界上最有影 响力的政治学家之一。亨庭顿的重要著 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996年出版以来,已被翻译成39种文字, 影响很广很深。 亨廷顿把世界主要文明划分为西方(包 括美国和欧洲),拉美,伊斯兰,非洲, 东正教(以俄罗斯为主),印度,日本 和“大中华”(包括中国、朝鲜和越 南)。
3000年前, 周代便形成 东渐于海, 西被于流沙 的庞大帝国。
中国的疆土
北起河套阴山(今内蒙古)
这是秦皇 统一中国 时的疆土。 西起陇山的川西高原云贵高原 东至于海
南至越南东北
的北 西 政部 汉 区曾 时 。是 朝 中鲜 国东
隋朝结束 了南北分 裂的局面。 北方强大 的突厥分 裂为东突 厥和西突 厥。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对峙与融合
我国历史的发展,始终表现为以黄河、长江 流域为主的农耕文明与周边(主要是西北)游 牧民族的对峙与融合,中国的版图正是在这种 融合中逐渐扩大的。华夏民族也在与周边民族 的对峙和融合中,形成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 民族。 融合的方式:
(1)对峙:战争冲突的形式
(2)经济文化的往来和交流。
本章讲授内容
中國傳統文化产生的条件
“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 3 ) 文 化 与 环 境 的 关 系
( 2 ) 中 国 文 化 与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 1 ) 文 化 与 文 明
学 习 传 统 文 化 应 该 掌 握 的 。
的 概 念 和 观 点 , 这 是 我 们
首 先 , 应 该 清 楚 几 个 基 本
唐朝的西界 最远直抵中 亚咸海。东、 北边没有强 大的政权。 西边吐蕃王 朝崛起。
北宋版 图变小 还不及 北方的 辽国。
南宋朝庭 偏安一隅, 大片国土 被金兵占 领。
横疆元 跨土朝 欧最是 亚广中 大阔国 陆时历 。期史 。上
东至太平洋之滨,西至多脑河下游,北界远达俄罗斯的西伯利亚。
◆清初疆域最大,北起 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 岛,西起巴尔额什湖, 东至库叶岛。 ◆此为清末版图。
◆ 中俄瑷珲条约:黑龙江 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万 平方公里划归俄国; ◆ 北京条约:划乌苏里江 以东40万平方公里归俄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