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溜索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7课《溜索》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7课《溜索》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7课《溜索》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7 《溜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溜索》是阿城《遍地风流》中的一篇小说,是部编本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该单元要求“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学会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本单元还有小说《孔乙己》、《变色龙》,与前两篇课文相比,《溜索》在情节的跌宕起伏和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上相对较弱,但其语言却别具一格。

因此,本篇文章需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特色来理解小说的人物、环境特点,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

此外,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应在教学中注重阅读方法的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标分析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欣赏小说作品,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作品的魅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2、小说的教学一要紧扣“三要素”感受和剖析小说文本,二要坚持把阅读感受转化成表达。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阅读经验,有能力根据旁批、阅读提示等助读材料初步理解课文,但他们往往容易陷入一些语文阅读的误区,如:脱离语言而进行抽象地分析概括,浮光掠影而惰于深入思考,依赖权威而无独立见解等等。

因此,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措施,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同时,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心理上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独立性与依懒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希望独立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一方面又受困于有限的经验和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一步步地深入文本,提升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积极性。

教学目标:1. 结合旁批和阅读提示默读课文,大致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7 《溜 索》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7 《溜 索》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7 《溜索》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 《溜索》教学设计之一教学目录: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

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

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

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主要内容1.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明确:开端: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2.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目标导学二:分析人物描写的表达效果,概括人物形象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的汉子以及马帮中的其他人。

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明确:马帮的首领。

2.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1)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明确:“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2)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明确: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3)(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明确: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4)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

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溜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溜索》选自当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小说情节较为简单,描写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马帮汉子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历。

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提到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

这些对学生而言,充满吸引力,容易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而小说的作者阿城则更具传奇色彩,他的文章文笔洗练,短小精悍,语句简洁明快。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小说情节、叙述等一般知识已经了解,这些内容可简化处理。

九年级下册小说单元导语强调“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大部分学生预习时,疑惑都在《溜索》的语言特质和小说风格上。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他们对小说多样性的特色认识。

【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品味文章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读品味法、语言揣摩法【课前自学】1.通读全文,疏通生字词。

2.画出文章描写“首领”和“鹰"“牛”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3.仿照旁批,选择喜欢的句子做批注,并思考以下问题:(1)马帮汉子们在怎样的环境下渡过怒江的?(2)马帮渡江时,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特点?(3)马帮溜索渡江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感悟?【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一根溜索长天挽,几座青峰好梦盘。

天堑高飞惊险过,横空飘荡一弹丸。

"溜索是一种原始渡河工具。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阿城一起体验溜索的感觉。

二、明确学习目标1.出示学习目标2.齐读学习目标过渡:香港书评家、作家梁文道曾说:“阿城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

第7课《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7课《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7课《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7《溜索》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结构。

2.根据小说的环境描写及人物描写,分析小说的主题。

3.结合课文,体会作者小说的散文化的语言魅力及选词炼字的功底。

重点难点1.读小说,理清小说的结构及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

2.深入体会小说的主题和深刻意蕴。

3.体会小说的散文化的语言魅力。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2.理清情节,分层概括。

重点难点1.熟读课文,理清情节,分层概括。

2.抓住环境描写的特征,体会惊心动魄的自然力量以及感受人物在奇险的环境前的渺小与伟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溜索是什么?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我们可以称它为溜索桥,它主要架在崇山峻岭的山涧上或者湍急的河流上。

(屏幕显示一组溜索桥图片)(板书课题、作者)二、识记字词瞟一眼(piǎo)脑髓(suǐ)盘桓(huán)锱铢(zīzhū)顷刻(qǐng)战战兢兢(jīng)涓涓(juān)鬃毛(zōng 扭绞(jiǎo)瞟(piǎo)三、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快读课文,把握怒江奇险的环境和主要人物、情节。

2.为全文划分层次。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全文共25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屏幕显示)第一部分(1~6):不见怒江,只闻其声就令人胆寒。

第二部分(7~24):溜索过怒江。

又分为四层:第一层(7~9):首领沉稳面对溜索。

第二层(10~17):汉子们和牛们溜索过怒江。

第三层(18~20):“我"溜索过怒江时的强烈感受。

第四层(21~24):首领过溜索后举止从容。

第三部分(25):“我”过怒江后的感受。

3.快速从文章中找到描写鹰的语句,思考一下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第2段中“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一句,写鹰的英勇无惧。

第11段中“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一句,写出鹰在怒江之上的矫健姿态。

第7课《溜索》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7课《溜索》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溜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思路脉络与主要内容,体会小说的社会意义。

2、通过品析语言,理解并概括出小说人物、环境特点。

3、理解文中对比、烘托等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艺术效果。

4、学习利用批注、图表等方法研读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并体会小说的语言特点,学习小说对比、烘托等手法的运用。

2、学习利用批注、图表归纳等方法辅助阅读。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并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认识“溜索”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溜索”吗?溜索——一种渡河工具,中国古代称为撞,它以一条钢索或粗绳,连接山谷两侧,一头高,一头低,人可由高向低溜过河谷。

除渡人外,亦可渡货物、牲畜等。

马帮——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

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

二、整体感知,概括内容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围绕小说三要素,用一些数量短语来表达你从文中获取的信息。

预设:人物:一个首领、一群马帮汉子;情节:一次溜索的经历;环境:一条怒江、两根绳索2.请结合以上信息,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预设:一马帮首领带领汉子们溜索过怒江。

追问:马帮首领除了带领汉子们溜索过江,还有谁?(引导学生关注“我”的存在)“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猛地耳边有人笑”“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亲亲热热跺几下。

”“眼睛涩涩的,使劲挤一下,端着两手,不敢放下”。

请同学补充出这些句子的主语。

这些无主语的句中,你细读会发现其实暗含着主语“我”。

因此,完整的概述:一马帮首领带领“我”和汉子们溜索过怒江。

文中隐藏的“我”有什么作用呢?借助阅读提示。

这就是课后阅读提示中所提及的“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至尾都没有出现‘我’字,好像每位读者都是这个‘我’,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三、合作探究,聚焦首领1.小说往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又离不开核心人物,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呢?预设:马帮的首领。

第7课《溜索》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7课《溜索》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7*溜索》教案备课素材文本库一内容解读1.人物描写。

文中对人物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写首领,说话“懒懒”的,在“我”吓得“心中一颤,惨叫一声”的时候,他“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写他的外貌神态,“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岀筋来”,用字不多,但一个硬汉形象立刻跃然纸上。

写其他人,如“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笔墨极为俭省,只描画了几个动作,就将马帮人的矫健勇敢、灵活敏捷凸显出来。

2.环境描写。

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多感官多角度的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环境的险恶,又表现了马帮汉子们的从容不迫、沉着稳重。

二技法总结1.侧面烘托。

本文通过写怒江峡谷的地势险恶来烘托出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容淡定的姿态。

而对怒江峡谷地势险恶直接描写的句子很少,大都是通过动物的反应、“我”的观察等来表现的。

牛的恐惧,“我”的恐惧,“我”看汉子溜索时的恐惧,诸多恐惧叠加在一起,更加从侧面烘托出怒江峡谷的地势险恶,烘托出溜索难度之大,同时进一步表现出马帮汉子们的从容。

2.语言简练又精妙传神。

首先,是写景状物用词准确生动。

写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一个“扎”字写尽了老鹰的迅猛。

“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喻为“极稠的粥”,写出了马帮的阵势和密度。

另外,小说的人物语言更少,只有寥寥几句,对话简直是惜字如金:“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

’”对白极为俭省,写出了马帮硬汉的木讷,也写出了他们之间的默契。

小说还善用方言俚语,写特定的人物和环境,有乡野气息,又经过锤炼,充满诗意。

三主题概括本文讲述马帮飞渡峡谷的故事,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的孤悬、高峻、险恶,又表现了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容的姿态。

文章赞美了马帮汉子粗犷豪迈的性格和勇敢无畏的精神,突出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时镇定自若的姿态。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3.授课时间:2024年3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语言能力: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溜索》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提高其语文表达能力。
2.思维品质: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手法,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3.文化意识:通过学习《溜索》,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互动: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积极参与讨论,提问解答,确保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巩固练习(5分钟)
练习题目:设计一些关于《溜索》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讨论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答案和思考,互相交流学习。
4.课堂提问(5分钟)
提问环节: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些深入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溜索》这篇课文时,学生可能会对文中的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元素感到陌生,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外,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深入探讨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可能对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这将是他们需要克服的挑战。
教学方法与策略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将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事情节。同时,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课文中的特定问题展开思考和交流,以促进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
4.艺术性和趣味性:板书设计可以采用图形、线条、颜色等元素,使之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示例板书设计:
导入部分:
-图片展示:溜索的壮观场景
-问题提出:你们听说过溜索吗?它是什么?有什么特殊之处?
新课讲解部分:
-课文标题:《溜索》

7溜索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7溜索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溜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小说这一体裁特征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对小说学习也具备一定的能力。

学生在九年级上册学习过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吴敬梓的《范进中举》,罗贯中的《三顾茅庐》,曹雪芹的《刘姥姥进大观园》。

在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了鲁迅的现代小说《孔乙己》和契诃夫的讽刺小说《变色龙》。

本单元要求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还要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

本文属于自读课文,有别于教读课文,需要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旁批和阅读提示学习,从而提升学生自读小说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会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自读课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点,感受作品独特风格。

教学重难点: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点,感受作品独特风格。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在滇西的怒江大峡谷,一根索子扯住两岸石壁。

这里山陡谷深、悬崖万丈,这里大江滚滚、森气腾腾。

这样险要环境下,小说《溜索》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又为我们展现出怎样的人物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城的小说《溜索》。

二、基础积累(1)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北京人,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2)字词积累盘桓(huán)扭绞(jiǎo)顷刻(qǐng)滇西(diān)锱铢(zīzhū)千钧之力(jūn)战战兢兢(jīng)三、整体感知观察与比较:本篇和前两篇小说在教材呈现上的不同?(提示:参考目录和观察课文左右两边的设置)——本文左右有旁批,课后有阅读提示,是一篇自读课文。

鉴于这个特点,请借助阅读提示,浏览课文,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中心事件。

(用上“溜索"这个词)具体要求:①结构:主+谓+宾。

②内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③语言:简洁凝练。

④字数:不超过20字。

参考:一群马帮汉子通过(借助、乘)“溜索”飞渡怒江大峡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溜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品析字词,分析人物形象。

2、表达对作品主题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通过品析字词,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表达对作品主题的看法。

四、教学方法:多种形式的读,小组合作,勾画批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溜索、怒江、马帮,导入本节课学习内容为阿城的《溜索》。

(二)初读,概括故事情节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提示:
(1)用方框圈出故事中出场的人物,并标序。

(2)用曲线画出你喜欢的词、句、段。

2、《溜索》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3、读完文章后,让你记忆深刻的是?
(三)再读,分析人物形象
跳读课文,赏析首领、瘦小汉子以及“我”的形象。

1、用横线勾画出直接描写人物的语句。

2、用圆点标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字、词,品一品,批一批。

3、学习方式:分组合作学习。

追问:概括出文章在表现人物性格时,选词炼字有何特点?
预设:1.精选动词2.多用叠词3.巧用形容词4.辅以修辞
(四)复读,探究作品主题
1、谁是小说的主人公?依据是什么?
2、说说阿城这样安排的意义。

预设: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驼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环境中成长。

3、小结课文
(五)拓展
利用阿城对自己的介绍及作品哲学,推荐学生用所学方法阅读《棋王》《峡谷》《雪山》,感受阿城作品反映的世俗。

六、板书设计
溜索(阿城)
首领:————(主要人物)
人物形象瘦小汉子:——(次要人物)
“我”:————(见证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