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第1课时[含答案]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学生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学习目标】1.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并能够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2.理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并能够正确画出热力环流图,3.能够解释局部大气环流,如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的成因与特点。
【基础知识梳理】(阅读必修一P28~P30内容,完成填空,并用红笔在课本上标出)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热源⎩⎪⎨⎪⎧______________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_______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______、_____、散射。
3.受热过程(1)大部分A 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地面被加热,并以B 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因此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是辐射热交换。
方法指导 大气保温作用可以归纳为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串”: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升温——大气逆辐射。
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 ,造成高低纬度间的 。
2.热力环流的形成【问题探究】1.大气的受热过程由上图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归纳为下表。
2近地面 →空气的 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 差异→空气的 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如下图所示:3.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
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人类活动等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具体分析如下所示:(1)海陆风(2)山谷风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3)城市热岛环流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典例剖析】【例题1】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1、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夜间多云,气温又比晴天高?2、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3、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4、某地昨天为晴朗的天气,今天为多云的天气,仅从大气的热力作用分析,哪一个气温日较差小?为什么?5.沙漠地区(晴天)为什么气温日较差大?6.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7、为什么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但它并不是全球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地区?【例题2】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
李文先——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标解读】从本条“标准”的内容要求来看,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2、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3、掌握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4、了解大气运动的分类;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5、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
方法能力目标:教会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难点: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等压面随气压高低的变化而发生的形状变化2、影响风向的几种作用力【教材分析】大气组成、热力状况、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寻找本课的最佳切入点,拓宽学生的思维。
所以本人采取了诱思探究法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节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来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加强反馈练习力度,坚固学生本单元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热力环流:以合作讨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1)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的形成3.大气的水平运动这部分内容是对空气运动中水平运动的动力成因的分析。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一、学习内容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表现形式。
热力环流是本课时的关键部分,祈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所以可以通过这部分的内容的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
二、学习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以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
2、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3、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介绍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大气的受热示意图、热力环流的模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热力环流的使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3、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1、大气的保温作用。
2、热力环流的原理;五.教学策略: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
六.教学环境设计: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

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大气的受热原理及实践应用。
2.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危害。
3.热力环流和等压面图的判读。
4.大气的水平运动。
5.等温线图的判读。
1.综合思维:运用材料或实际案例,综合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地理实践力: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二、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近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具体如下图所示: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点拨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为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少。
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点拨地面、大气与太阳辐射(1)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与地面状况有关,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反射太阳辐射越多),吸收就越弱,地面辐射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弱(反射太阳辐射越少),吸收就越强,地面辐射越强。
比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新雪>冰>沙土>草地。
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地理《1.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选择题1.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A. 太阳辐射B. 地区间的冷热不均C. 同一水平面上的压差异D. 地转偏向力2. 有关低层大气增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主要是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吸收的结果B. 主要是太阳晒热地面,地面又将热量传导给空气的结果C. 主要是太阳辐射被大气吸收的结果D. 主要是太阳光线直接照射的结果3.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A. 太阳辐射B. 地面辐射C. 大气辐射D. 大气逆辐射4. 太阳、大气、地面三者之间热量的传递过程依次是()A. 太阳、地面、大气B. 太阳、大气、地面C. 地面、大气、太阳D. 太阳、大气、地面5. 关于风向和气压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A. 近地面风向最终垂直于等压线B. 风是由高压向低压流动的C. 高空风向最终和等压线相平行D. 摩擦力和风向方向相反6. 地球的大气圈对太阳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的作用:其中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则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上来,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是很少的。
图中①、③、④三个箭头表示的辐射依次是()A. 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B.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 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D. 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7.“月夜苦寒”是因为大气的()A. 反射作用弱B. 吸收作用弱C. 散射作用弱D. 逆辐射作用弱8.夏季的露水()A. 多出现在阴天的夜里 B. 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C. 大气逆辐射强的夜晚D. 风力较大的夜晚9.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成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A. 吸收作用B. 反射作用C. 折射作用D.散射作用10.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A.气旋B.水平运动C.垂直运动D.热力环流天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天气预报也更为人性化,经常会出现晨练指数、防晒指数等名词。
2.1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

白天多云,对太 阳辐射的反射作 用强。
夜晚多云,大气 逆辐射作用强。
低气压
甲
高气压
低气压
乙
丙
高气压 B 冷却
1. 2.
丁
低气压 A 受热 高气压 B冷却 丙>丁>乙>甲
画出高空、近地面等压线弯曲状况 比较甲乙丙丁四点气压的高低。
规 律 总结
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
近地面 同一高度 气温高、气压低 、等压面向下凹 气温低、气压高、等压面向上凸
海陆风
高 低 低 高 低
低
高
高
陆地
海洋
陆地
海洋
白天:吹海风
夜晚:吹陆风
夏季
冬季
山谷风
白天:吹谷风
夜晚:吹山风
B
A 郊区
市区
A 郊区
B
对空气有污染的工厂应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
植树造林应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内
课堂小结: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热力环流的形成
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越往高、气压越低 不同高度
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
合作探究(二)
读下图(a、b表示等压面),完成下列要求:
D
A B
a
C
b
(1)画出大气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运动;
(2)图中所示的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是:
先有 垂直 运动,再形成 水平 运动; (3)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地面冷热不均
;
(4)A、B、C、D四处气压由高到低排列 B>C>D>A 是 。
学习目标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 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 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3、能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叙述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且能 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第一课时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一课时预习学案学案制定人:宋爱霞使用时间:2012 -09-18【预习目标】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课前预习学案】(认真阅读课本,填写学案空白处,并在课本上划出记住)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地球大气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是。
2.大气增温的主要方式是。
3.近地面空气以、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
4.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5.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波长的关系:温度越高,波长,温度越低,波长。
6.读图,回答A、B、C、D所表示的含义:A.辐射,B.辐射,C.辐射,D.作用。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大气的削弱作用是通过、进行的。
大气的保温作用是通过实现的。
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3、读课本图2.3及右边文字,写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面不均大气的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存在差异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形成。
【预习自测】1、右图为“北京某年3月8日和3月9日气温变化图”,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3月9日白天与夜晚气温都比3月8日低B.3月8日是晴天,3月9日是阴天C.云层对大气不一定具有保温作用D.体现了云层对太阳辐射和地面的反射作用2、造成初春气温骤变的原因,除冷暖气流的影响外,云对气温高低也有一定影响。
以下关于云对气温影响的正确叙述是( )①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强,造成地面气温不太高②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吸收作用强,造成地面气温升得更高③夜晚多云,云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高④夜晚多云,云将地面热量传到太空中,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更低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3.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是因为( )A.大气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 B.大气是地面的直接热源C.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D.近地面大气能大量反射地面辐射4、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是因为()A.晴天,地面辐射增强B.晴天,大气逆辐射增强C.晴天,大气逆辐射减弱D.晴天,地面辐射减弱【预习评价】自我评价:优一般差教师评价:优一般差【预习留言板】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一课时课内探究学案学案制定人:宋爱霞使用时间:2012 -09-19【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本节课的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而大气的主要过程可以用“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来概括。
课标淡化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的要求,把重点放在大气从地面获得与保持热量的过程。
教学中不宜把受热过程划分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和对地面的保温过程,从简化角度来看,应把受热过程看作一个整体。
本节课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关能力集中训练的机会。
大气受热过程分析突出了逻辑推理能力,而在这个分析过程的同时又要把相关原理同生活中的具体现象结合起来,在运用中形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相关示意图,比较三种辐射的波长和大气对它们的反应,概括大气受热过程。
在整体读图推理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供相应的生活实例和情境,提高学生运用原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等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
三、教学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教学难点,这是因为学生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推理过程严谨,而涉及的光学和热学知识较多,而这些知识学生没有学过,学生学习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障碍较多。
这要求教学时给学生必要的相关知识铺垫,用生活实例通过比喻的方法说明。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多媒体演示。
六、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如果地球外围没有大气,地球上还会有生命的存在吗?地球周围的大气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是什么引起了大气的运动呢?请同学们看我们第一节的课标告诉我答案。
今天我们只学习本节内容的第一部分知识——大气的受热过程。
【设计意图】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学习目标】1. 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3. 掌握等压面的判读规律。
课前预习学案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热源⎩⎪⎨⎪⎧① 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 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③______、反射。
3.受热过程(1)大部分A ④______________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地面被加热,并以B ⑤______________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因此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是⑥______________。
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⑦______________,造成高低纬度间的⑧ 。
2.热力环流的形成【自主检测】1. 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2. 造成新疆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现象的天气原因是()A. 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B.夜间大气的反射作用强C.白天大气的吸收作用强D.夜间大气的逆辐射强3. 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为()①青藏高原距离太阳近②地势高,空气稀薄③白天太阳辐射强④云层厚⑤夜晚大气逆辐射弱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⑤4. 下列关于近地面大气受热的说法,正确的是()A.近地面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是大气受热的主要方式B.近地面大气直接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是大气受热的主要方式C.近地面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是大气受热的主要方式D.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然后以传导和对流形式传递给大气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空气受热后会膨胀下沉B. 空气由低压区流向高压区C. 地面间的冷热不均只能引起空气的上升运动D.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自我反思】——疑点: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课内探究学案【学习目标】1. 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3. 掌握等压面的判读规律。
【预习成果展示及评价】【规律总结】①大气对太阳辐射有 作用,云层越厚,削弱作用越 。
②大气对地面有 作用:主要与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和 有关,云层越厚,保温作用越 。
【学以致用】小组合作完成: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观看动画,用图示表示过程。
2. 过程总结——等压面图的判读技巧气压分布特点和等压面弯曲规律①同一等压面上的气压值 ; ②在垂直方向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值 ;③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气压 , 下凹的地方气压 。
④高空和近地面的气压状况总是 。
⑤A 、B 、C 、D 四处的气压值由大到小为 。
【跟踪训练】下图为某地热力原因形成的高空等压面分布状况示意图,叙述正确的是 A 、气压:①<②<③B 、气温:甲地<乙地C 、气流:乙地流向甲地D 、天气:乙地比甲地更易形成阴雨天气小组合作完成: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常见的热力环流形成1. ★ [海陆风]在下图中标出白天和夜间海洋和陆地的气压的高低,画出白天、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并能说出其形成过程。
【议一议】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2. ★ [城市热岛环流]——城市风 在右图上用箭头标出大气的流向,并解释其形成。
【议一议】城市规划中应将绿化带、卫星城、污染严重的工厂如何布置?3. ★ [山谷风]【跟踪训练】下面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图1)中,正确的是 (双选) ( )陆地海洋山谷市区 郊区郊区冷热热山谷 A B C D图1 热力环流示意图【自我小结】我的疑点是:【当堂检测】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简图,据图完成1~2题。
1.拉萨能够成为中国著名“日光城”主要是由于________作用强。
()A.①B.②C.③D.④2.形成“露重见晴天”的说法,主要是由于夜间()A.①减弱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增强3.下面图甲为滨海地区某日海洋与陆地表面气温日变化,图乙为该地区此日某时段气流状况,由图甲可知乙图出现的时间约为()A.6时~18时B.18时~次日6时C.8时~16时D.16时~次日8时4.读“某区域等高面与等压面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右图中用“→”画出热力环流。
(2)A地气压(高或低),B地气温(高或低),A地天气状况,B地天气状况。
(3)若图示区域热力环流为白天的海陆风,则A、B两地为陆地的是________。
(4)如果A、B之间的温差增大,则该区域的热力环流势力将________(增强、减弱)。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你能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山谷风现象吗?它对人们的生活有何影响?课后巩固学案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区冬季情况的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林地,空白部分为均质裸地。
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B、D两处的风向分别是()A.西北风和东南风B.西风和东风C.东南风和西北风D.西南风和东北风2.下面能够正确反映上图中等压面分布的是()右图为低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若a~e为不同高度的气温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比较应为()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C.甲>乙>丁>丙D.甲>丙>丁>乙4.若a~d为不同气压值,则由热力环流的规律可知下面各项中错误的为()A.气流方向乙→甲B.气流方向丙→甲C.气温甲>乙D.气压甲>丙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京市城区的城市热岛现象较明显,下图为2008年4月某日北京地区城市和郊区平均气温水平变化示意图。
(1)图中现象被称作,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大气质量的有利影响是什么?(2)城市上空多云和雾的原因是什么?(3)试分析在城郊之间建设环境绿地,有什么意义?(4)请画出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简图。
【能力提升】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6~7题。
6.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7.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A.增强a辐射B.增强b辐射C.增强c辐射D.改变b的辐射方向读“山谷风剖面示意图”,回答8~9题。
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①图中出现的时间是夜晚②图中出现的时间是白天③此时吹山风④此时吹谷风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9.据实际调查,图中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A.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呈上升运动B.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呈下沉运动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呈上升运动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汽丰富参考答案课前预习学案①太阳辐射能②地面③吸收④太阳短波辐射⑤地面长波辐射⑥辐射热交换⑦纬度分布不均⑧温度差异⑨冷热不均⑩垂直⑪气压⑫水平【自主检测】1B 2A3C 4B 5D课内探究学案探究点一【规律总结】①削弱强②保温大气逆辐射强【学以致用】白天,由于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面温度升得很高,气温很高夜间,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月面温度骤降,气温很低探究点二【规律总结】等压面的判读技巧①相等;②降低;③高低。
④相反。
⑤B>A>D>C【跟踪训练】C【学以致用】1.【议一议】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海滨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海滨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
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海滨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2.【议一议】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跟踪训练】BD【当堂检测】1A 2C 3C 4.(1)如右图逆时针(2)高高阴雨晴朗(3)B (4)增强课后巩固学案1.A 2.C3.C 4. B5.(1)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人口集中,工厂、交通工具多,释放大量废热。
利于低空污染空气的扩散,改善大气质量。
(2)空气对流上升运动,且凝结核多,水汽易凝结(3)能净化流向市内的空气,改善城市大气质量。
(4)图略(城市为上升气流,乡村为下沉气流,高空气流由城市流向乡村,近地面气流由乡村流向城市)【能力提升】 6.B7.C 8.D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