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协调机制分类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关于供应链协同的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供应链协同的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供应链协同的研究文献综述1 关于供应链协同的研究关于供应链协同的定义方面,Quinn提出了供应链协同的概念,认为其是供应链上的各个主体共享信息、知识、风险和利益的过程[1]。

余福茂,孙晓莉(2018)将其定义为:两个及以上的企业在共同战略目标的引导下签订协议或者结成组织,而形成的网络式联合体[2]。

更多学者研究了供应链协同的作用,比如胡湘云,王城松,刘小红等人(2017)认为供应链协同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收益分配,帮助其降低风险,提升利润水平[3]。

林宇(2018)认为,供应链协同在物流中的利用,可以促进物流管理水平的提升[4]。

时茜茜,朱建波,盛昭瀚(2017)认为承包商与供应商的协同,可以促进收益的分配以及双方利益的增加[5]。

胡震(2017)认为,供应链协同可以促进物流成本的降低以及利益的最大化[6]。

易凯凯,朱建军等人(2017)认为供应链协同在大型客机主生产中的应用,可以促进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提升[7]。

还有学者对供应链协同的效果进行了评价,比如陈久梅等(2007)认为供应链协同可以促进了时间成本的降低以及鲁棒性及适应性等的提升。

单璐等(2015)研究发现,协同行为过程、协同效果、协同实现方式等的改善促进了协同竞争力的提升[8]。

张翠华等(2005)认为供应链协同促进了信息流、业务流、资金流等的流动[9]。

有的学者将供应链协同利用到了具体的研究领域,比如姜丽莉(2018)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需求的不断提高,服装市场需要快速的响应型供应链与之匹配,因此供应链要加强其组成成员的协调合作力度,提高沟通效率,减小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带来的影响[10]。

李晓云(2010)指出,物联网时代,供应链已经成为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传统人工计划、组织、控制供应链的活动已经不足以支撑企业庞大的业务量,不仅耗时耗力,且物流、商流、信息流难以同步、统一,供应链管理难度较大[11]。

二是对供应链协同的对策研究方面,黄露军(2018)认为,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面临的供应链协调决策挑战可以通过供应链绩效调整进一步优化企业的协调决策,通过重新构建一个从电子商务能力到供应链协同再到供应链绩效的关系模型,将完善电子商务能力理论及协同理论。

供应链协调机制理论综述

供应链协调机制理论综述

供应链协调机制理论综述陈长彬,杨忠(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摘要:供应链协调是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关键,供应链协调机制就是为提高供应链系统整体效率而设计的各种解决方法。

本文把供应链协调机制分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决策权没有改变的协调机制和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决策权重新分配的协调机制,分别综述了两类不同协调机制的各种理论、方法和进展,并综述了报童问题及其相关的供应链协调机制,最后提出了供应链协调机制在未来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供应链协调;机制;供应链契约;综述0 引言供应链中的协调机制就是用于使所有成员共同协作的一系列的满足预定设定目标的有顺序的处理过程,用于规范系统的多个组成部分的行为。

供应链协调的关键就是设计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使这些独立的决策者采取自利行动的结果可以导致全局最优。

Larivirer和Tsay(1999)指出,供应链运行中的无效率是由外部性(Externalities)导致的,也就是供应链上双重边际化(Double Marginalization)的结果,Larivirer和Tsay(1999)的研究认为,存在两种方法可以克服这种外部性:其一就是修正贸易结构,如在供应链中实现纵向一体化,把供应链中的上下游成员企业合为一体;另一个方法就是修改交易的规则(Terms of trades),尤其是所用合同/协议的类型以及作为合同基础的那些变量,这种为提高供应链系统整体效率而设计的各种解决方法就是供应链的协调机制。

通过许多实证研究的结果可以说明在一定的供应链契约下实现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协调所带来的收益,如Clark(1994)、Clark(1995)、Cachon和Fisher(1997)、Kopczak(1997)、Kopczak(1998)以及Lee(2000)等人的文献中均可得到证明。

在本文中,将对在近年来基于供应链契约的各种典型的协调机制与经济模型作简要的介绍,这些协调机制与模型主要是针对在随机需求的市场条件下,如何通过供应链契约的约束来协调和分配处理供应链合作各方的利益。

探析供应链协调研究进展论文

探析供应链协调研究进展论文

探析供应链协调研究进展论文探析供应链协调研究进展论文摘要:供应链协调已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解决供应链失调问题的关键,在学术界和企业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国内外大量学者进行了并且还在继续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

在查看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供应链协调的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热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为读者了解此领域的研究现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供应链协调;供应链;协调类型1.引言从供应链的概念由美国管理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以来,有关供应链管理的问题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供应链是由一系列的经济实体组成,每个经济实体又是独立的个体,有各自的目标,独立进行决策,这会造成个体的最优决策不一定是整体最优,导致供应链失调。

供应链是个典型的需要协调的系统。

近年来,国内外学着对供应链协调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

本文在综合了近年来供应链协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供应链协调热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其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研究供应链协调问题提供帮助。

2.供应链协调分类2.1突发扰动下的供应链协调供应链是个复杂的系统,突发事件随时都可以发生,一个好的供应链系统不仅能够稳定运行,而且在受到突发事件影响之后要有一定的抗扰动能力。

Qi(2004)等研究了市场需求的突变扰动对只有一个销售商和一个供应链组成的供应链的影响。

吕廷杰(2008)分析了制造商为Stackelberg博弈主导者的供应链中,市场需求规模和价格敏感系数同时扰动的供应链情况下的协调机制问题。

突发干扰问题在应急管理中研究的比较多。

2.2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供应链协调供应链中的对称信息指的是供应链成员各自的私有信息对所有成员都是共同知识。

否则,就是不(非)对称信息。

Chu(1997)以线性需求的变化率为非对称信息,研究了供应商,销售商都不知道,都知道,只供应商知道零售商不知道三种情况下,不对称信息对系统及各成员利益的影响。

Corbett(2004)当销售商的成本为不对称信息时对双方线性契约批发价契约等契约的影响。

供应链协调研究综述

供应链协调研究综述

供应链协调研究综述作者:李艳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4年第8期李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重庆 401520)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企业逐渐认识到了联合其上下游企业形成优势互补的供应链以增强其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性,使供应链中各成员间的运作协调与合作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笔者在分析了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协调的重要性基础上,对供应链协调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供应链协调;契约机制;博弈机制;信息共享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志码:A一、供应链协调重要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企业逐渐认识到了联合其上、下游企业形成优势互补的供应链以增强其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性,因此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供应链应运而生,这使得供应链中各成员间的运作协调与合作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如果供应链是一体化的,即各成员属于同一个经济体,那么此时各成员的利益目标是一致的,较容易实现供应链协调。

然而,实际中的供应链大多是非一体化的,即供应链的成员是属于不同的企业,因此各成员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其利益目标往往是冲突的,这就使得各成员之间运作策略的协调变得相当困难,因此如何设计适合的激励机制来诱使供应链更好地协调成为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二、供应链协调的研究现状供应链协调研究始于1960 年Clark 等对多级库存/ 销售系统的研究,他们分析了一个不考虑批量的级系统,并证明对于考虑贴现罚金和存储成本的级系统,其最优库存控制政策是最大订货水平政策。

Thomas 等把供应链协调的相关文献作了一个综合性的回顾,研究了供应链三个主要阶段,即采购、生产和分销。

对应于这三个阶段的活动,把供应链协调分为三个方面:买-卖协调;生产- 分销协调;库存- 分销协调。

半个世纪以来学者们现已形成了几套比较成熟的体系。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供应链协调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应用供应链契约来建立供应链协调机制、采用博弈机制来实现供应链协调、从委托代理的角度研究供应链协调和从信息共享角度研究供应链协调等几个方面。

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

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

规。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供应链管理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 过优化供应链流程、降低成本、提高响应速度,企业
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市场份额。
输标02入题
供应链风险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 的风险管理能够降低供应链中断风险,提高供应链的 可靠性和稳定性。
01
03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是未来供应链发展的重要方向,企 业需要关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物流业
优化运输、仓储和配送环节,降低成本,提 高物流效率。
农业
整合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确保食品 安全和可持续性。
供应链管理实践的成功案例
Apple的全球供应链
通过紧密的供应商协调和高效的物流网络,确 保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流通。
Costco的库存管理
采用精准预测和低库存策略,降低库存成本, 提高客户满意度。
ZARA的快速反应供应链
通过实时信息共享和快速生产流程,实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供应链管理实践的挑战与问题
信息共享与安全
01
在供应链中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
护。
风险管理
02
有效应对供应链中的各种风险,如供应商破产、自然灾害等。
可持续性
03
确保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道德合
、全球供应链管理等。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供 应链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探索新的理论框架和模型,以
更好地指导实践。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研 究可以更多地引入新技术和方 法,例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 能等,以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
率和准确性。
未来研究可以更加关注可持续 供应链管理,探索如何平衡经 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 等方面的关系,推动供应链的

《“公司+农户”模式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利益协调研究》

《“公司+农户”模式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利益协调研究》

《“公司+农户”模式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利益协调研究》一、引言在当下经济社会,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供应链中的利益协调问题一直困扰着相关企业及农户,特别是“公司+农户”模式下的合作机制与利益分配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公司+农户”模式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利益协调机制,以期为优化供应链管理、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质量控制等方面。

然而,关于“公司+农户”模式下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尚不充分。

本文在综合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着重探讨这一模式的利益协调机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公司+农户”模式概述“公司+农户”模式是指公司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与农户紧密结合,形成一种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广泛应用,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供应链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四、利益协调机制分析(一)利益分配问题在“公司+农户”模式下,利益分配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问题。

公司通常负责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高风险高收益的环节,而农户则承担着生产风险和成本。

因此,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保障供应链稳定的关键。

(二)合作机制合作机制的建立是“公司+农户”模式成功的关键。

公司应与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合同约定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共同应对市场风险和挑战。

同时,公司应提供技术支持、市场信息等支持,帮助农户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促进“公司+农户”模式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公司可以通过价格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农户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同时,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对产品进行认证和评估,以提高农户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五、利益协调策略及实践案例(一)策略制定1. 优化利益分配机制:根据各方的投入和贡献,合理分配利润,确保公平公正。

2. 加强信息共享: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实现公司信息与农户生产信息的实时共享,提高决策效率。

供应链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供应链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国际商务黄晨阳 2015050002摘要:供应链管理对企业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

供应链理念已经成为全世界主要大型公司的普遍运营模式。

因此,了解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供应链理论的起源,内涵和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并且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研究;发展一,供应链管理的起源供应链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物流学(后勤学),70年代发展为物料需求计划,进入80年代后,著名的迈克尔波特在“五力”模型中揭示了企业和它的供应商、竞争者、替代者、产业潜在进入者及顾客之间的对立和竞争,许多企业采取了对其它企业的投资、兼并、控股的“纵向一体化”管理以占据支配地位。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准时生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柔性制造系统、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的出现加快了供应链的发展进程。

虽然这些方法在生产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实效, 但由于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信息不能完全共享使企业在经营的灵活性、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方面并没有大的突破。

然而差不多从1993年开始,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和兴起,供应链与网络结合从而进入了新的供应链时期,也就是供应链网络时代,在这个时期,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引发了行业热潮,各大企业开始将供应链管理纳入到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地位。

尽管供应链管理很早就出现并且发展,但是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来定义供应链管理。

Mentzer 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对传统的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间及企业之间的职能从整个供应链进行系统的、战略性的协调, 目的是提高供应链及每个企业的长期绩效。

Stevens 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 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

而Phillip 则认为供应链管理不是供应商管理的别称, 而是一种新的基于时间的竞争策略, 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 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400字】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400字】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关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调研究,国外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种是通过构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型,选择合适的契约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进行协调。

Barratt和Oliveira 分析了生产商和零售商就回报共享因素对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影响。

Matopoulos等认为不论是供应商还是零售商,选择正确的伙伴对其发展的重要性。

Dye和Yang通过比较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保鲜契约和收益共享契约,分析哪一种契约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各方利润提升更大,研究发现是收益共享契约。

Soleimani等研究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下的定价问题。

Dave从生鲜农产品市场随机需求出发对其供应链进行协调研究。

第二种是利用可追溯技术对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研究。

Laux等指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已经将可追溯技术应用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Parreño-Marchante等提出从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到流通加工到配送运输再到网点销售的整个流程应用一种新的追溯技术,并证明这一新的的追溯技术可以提升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率。

2. 国内研究现状和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相关方面的研究开始地比较晚,从1999年开始,国内才着手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

国内专家学者针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大多围绕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保鲜控制及运作与协调优化研究等方面。

关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研究。

张学志和陈功玉根据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种模式,分别是批发市场主导模式、产供销一体化企业主导模式和配送中心主导模式。

刘刚认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主要受政策法律、消费者购买模式、技术引入、终端力量等几个方面的要素影响,并认为未来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将进一步向扁平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也开始呈现多元化,“农超对接”“电商平台”等也逐渐的兴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应链协调机制分类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姜丽
来源:《中国市场》2015年第15期
[摘要]本文对供应链管理中的协调机制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在基于现有文献综述数量较少的情况下,总结了国外学者的研究观点,重点对供应链协调机制中的生产—库存、生产—配送和库存—配送之间的关系类别进行了文献整理。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协调机制;文献综述
[DOI]10.13939/ki.zgsc.2015.15.081
1 引言
近几年,在企业管理实践发展的同时,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供应链M)研究也逐步逐渐发展了起来,成为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

根据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供应链管理包括采购、外包、转化等过程的全部计划、管理活动以及全部物流活动。

较为重要的是,供应链管理还包括与渠道成员(如供应商,中间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和客户等)之间的协调和协作。

随着国际生产体系中合同生产关系的日益普及,传统的依靠纯粹的市场关系进行的国际贸易以及跨国公司内部通过垂直一体化所进行的生产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衰退,供应链系统成员之间的生产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其中运营如何协调成为这种变化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2 供应链协调的定义及目标
供应链协调问题的研究起源于Forrester(1958)对产业动态现象的关注。

Malone(1994)将协调定义为管理各种活动间独立性的过程,系统协调的目的就是通过某种方法调控该系统,使系统达到协同状态。

系统的协同程度越高,输出的功能和效应就越大,结果就越有价值。

供应链是典型的需要协调的系统。

链中各节点企业不一定能同时满足各自满意度最大的愿望,容易产生冲突竞争,因此需要协调机制的存在,使整个供应链获得的利益大于各节点企业单独获得的利益之和,最终实现帕累托改进。

供应链协调的主要内容是各个企业节点的各种决策,包括订货数量、订货价格、订货周期和库存数量等。

3 供应链协调的分类
Thomas(1996)认为在供应链中有三个传统的阶段:生产、库存和配送。

相应地,其协调有四种类型:采购商—供应商协调;生产—库存协调;生产—配送协调和库存—配送协调。

3.1 采购商—供应商协调
供应链开始于原材料和部件的采购。

通常原材料和部件采购成本占销售成本的50%以上或者更多。

许多传统库存模型已经集中于确定采购商最佳订货数量方面。

Crowther(1967)开创了数量折扣协调研究,其基本思想是:当有恰当的数量折扣安排时,供应链中的购买者和供应商双方都可以同时减少库存成本。

后来,Monahan(1984)提出了一种折扣策略,激发购买者增加折扣数量的K倍,K=(S2/S1+1)1/2。

(其中S2,S1分别表示购买者、供应商的订货成本),为购买者最初经济订货量的倍数。

同时,他还确定了补偿购买者由于增加订货数量而引起的额外库存持有成本的最小折扣金额dk。

在此基础上,Lee (1986)开发了一个更具现实性的模型,加入了最小利润边际并允许购买者以任意数量订货。

运用该模型中的算法可以找到使利润最大的最优数量折扣订价方案,证明了供应商最佳订货量为购买者订货数量的整数倍。

3.2 生产—库存协调
生产—库存网络连接着供应链中的生产设施和在制品,其协调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最优库存策略方面。

Chen(1994)着重探索了随机需求下,多级流水生产系统中的链库存策略(R,nQ)。

他们提出了可用于计算系统稳态链库存水平的递归程序,并给出了补充频率和启动成本的精确公式。

Decroix(1997)研究了一种紧缺资源情况下,总费用最小的生产和库存策略问题。

后来,Decroix将其扩展为各种产品的需求服从独立、平稳分布以及缺货时用户等待的情形下,多种产品的最优生产和库存策略问题。

3.3 生产—配送协调
供应链中生产—配送连接呈现出许多形式,产品可以被制造并发送给配送中心、零售商或工厂。

因而,相应生产—配送协调的研究成果较多。

Chien(1993)在假设每周需求独立、稳定,服从某一确定分布,每辆车的运输成本固定,且生产成本、运输成本、缺货罚金、存储成本和正常收益均为需求密度的函数前提下,研究了单一产品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和运输量的确定问题。

Haq(1991)开发了一个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用于确定使多阶段生产—库存—配送系统的系统成本最小的生产与配送数量。

系统成本包括单位生产成本、准备成本、存储成本和运输成本。

所有成本或者是固定的或者是线性的。

线性运输成本的假设大大限制了该模型的适用性。

Chandra(1994)提出了一个单一工厂、多个顾客、多期情形下,寻求把生产计划问题与运输线路规划问题结合起来的模型。

提出了两种求解方式:“非协调的”和“协调的”。

在非协调方式下,生产计划问题求出最优解,而每期运输线路规划问题通过启发式求解。

然后,在观测库存平衡和卡车能力约束的同时,通过把对特定顾客的运送与对前期顾客的运送结合起来的方法寻求改进所得解。

3.4 库存—配送协调
由于顾客服务要求不断增加,有效管理供应链库存—配送网络至关紧要。

Erkip(1990)提出了一种确定仓库最佳订货策略的方法,该仓库为多个需求相关联的仓库配送商品。

确定了连续期间需求相关性很强以及不同地区同一项目相关性很强时仓库最佳的最高存货水平。

将有效标准偏差(Effective Standard Deviation)作为相关系数的函数,作者在消费品制造与配送商观测到的相关系数显著地增加了有效标准偏差,导致了相当高的最佳安全存货水平。

Svoronos(1991)在假设随机运输时间和一对一补给策略下,评价了最低层级具有独立泊松需求的树状库存/配送系统的绩效。

在给定基本存货水平下,开发了一种利用运输时间的两个时刻近似估计单一阶段库存和延迟交货密度函数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用于以递归方式开发多级系统每个阶段的密度函数,所得的近似密度函数可明确表达总成本最优化模型,确定基本存货水平。

3.5 其他类型的协调关系
由于通信和信息技术的新发展以及迅速增长的大量可选择物流方案,使公司通过协调供应链各阶段的库存而减少运作成本成为可能。

因而,近年来开始关注多级甚至整个供应链系统库存协调问题。

此外,随着环保意识和互联网信息化的不断增强,供应链协调研究开始关注供应链活动与环境和网络的协调问题,如绿色供应链协调和供应链的网络协调等。

4 结论
通过对上述在采购、生产和配送过程中供应链协调机制分类的研究综述,其成果大致可以归纳为:①生产—库存系统。

生产—库存系统可以用多级库存问题来描述。

对此类多阶段库存系统的研究大多是将其看作为企业内部的协调问题。

②库存—配送系统。

相对生产—库存系统而言,对配送网络中的库存决策研究得比较深入,也比较广泛。

③生产—配送系统。

相对生产—库存系统和库存—配送系统而言,生产—配送系统要复杂一些,因而对其研究的角度、方法也相对较多。

④整个供应链系统。

由于通信和信息技术的新发展以及迅速增长的大量物流选择方案,使公司通过协调这些阶段的库存而减少运作成本成为可能。

因而,近年来开始关注整个供应链系统库存问题。

具体包括确定最优库存策略问题,分析有关参数选择对供应链绩效影响问题以及研究管理供应链所有阶段库存决策的方法等。

参考文献:
[1]David H,Jim Marsh,Mike Hudson.Re-designing a complex,multi-customer supply chain[J].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1996,9(2):31-35.
[2]Cook M.Supply-Chain Survey[R].Massachusetts,Boston,Bain & Company,INC.,2000.
[3]Slats P A,Bhola B,Evers J J M,et al..Logistic chain modeling[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5(87):1-20.
[4]马新安,张列平,冯芸.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与合作伙伴选择[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0(4):33-36.
[5]郭敏,王红卫.合作型供应链的协调和激励机制研究[J].系统工程,2002,20(4):49-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