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版)

合集下载

指南商榷不认同《再生障碍性贫血指南》的部分

指南商榷不认同《再生障碍性贫血指南》的部分

【指南商榷】不认同《再生障碍性贫血指南》的部分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在《中华血液学杂志》发表了《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治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这一共识反映了我国临床血液学工作者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现代认识,其规范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共识》主要参考了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会《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指南》,也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对一些问题加以强调或提出新见解,如重申诊断再障时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和校正的网织红细胞比例,理清对于“网织红细胞升高”的模糊认识;非重型再障的初始治疗应用环孢素(CsA);以及输血依赖非重型再障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CSA治疗的时机等。

但我们认为《共识》中有些意见尚值得商榷。

可以参照:《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0)英国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和管理指南(2009)首先,关于重型再障免疫抑制治疗(IST)方案中ATG的剂量。

再障IST方案须兼顾治疗反应率的提高和免疫抑制相关感染并发症的降低。

增加免疫抑制强度并不能明显增加再障治疗反应率,而感染事件的发生概率上升。

动物来源不同、品牌不同,ATG制剂的生物学效能也不同。

接受兔源ATG治疗者淋巴细胞减少程度更重、减低持续时间更长,兔源ATG预防移植排斥的效能明显强于马源ATG;同样均为兔源ATG,Baumann等报告法国Genzyme公司ATG(ATG-G)(Thymoglobulin)较德国Fresenius公司ATG(ATG-F)体内清除T细胞作用更强、持续时间更长,前者较后者免疫抑制作用更为强大,二者剂量比约为1:2.5,预处理接受ATG-G 6-13mg/kg者较接受ATG-F 21mg/kg者CMV病发生率更高。

以往重型再障一线IST多采用马源ATG,几乎没有发生严重病毒感染并发症的报告,文献报告的重型再障IST后发生严重的EB病毒感染和EB病毒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均与应用兔ATG相关。

中医辨证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中医辨证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中医辨证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西医】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功能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而出现的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病理变化主要为红髓的脂肪化。

根据起病缓急、病情轻重、骨髓损伤程度和转归等。

国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国外分为重、轻两型。

再障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再障是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最常见的是范科尼贫血,系伴有先天性畸形者;家族性非范科尼贫血,不伴有先天性畸形。

先天性再障,多在几岁内发病,可能与胎儿时期受某些影响发育的因素有关。

后天获得性再障,原因不明者称为原发性再障,能查明原因者为继发性再障。

后者的致病原因有以下几种。

1、药物因素:有苯及其衍生物甲苯等,细胞毒类药,如6-巯基嘌吟、马利兰、环磷酰胺等;无机砷;抗菌药物中以氯霉素多见,其次为磺胺类药;解热镇痛药,如扑热息痛、保太松;抗甲状腺药,如甲基硫脲嘧啶、他巴唑;抗糖尿病药,如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精神安定药,如冬眠灵、利眠宁等;杀虫药,如DDT等。

近年来发现部分再障病人在病前多次服用过含扑热息痛成分的治感冒成药。

可能是致病的原因。

2、电离辐射、X线、γ线或中子,均能影响更新型的细胞组织,破坏DNA和蛋白质。

不同种属细胞,对电离辐射敏感不同。

骨髓细胞的敏感强弱依次为: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对淋巴细胞有溶解作用,浆细胞、网状细胞及原始纤维细胞等非造血细胞较耐照射。

3、生物因素:虽然病毒、细菌、寄生虫都可引起再障,但肝炎后再障引起重视。

其机理有的认为肝炎病毒对造血干细胞有直接性损害作用,或用兔疫机制解释。

也有学者认为从胚胎发生学上看,肝与骨髓均属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因此种抑制因子与肝-骨髓有交叉作用。

4、妊娠可并发再障,机理不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其中25%可伴有再障,反之,再障病人也可在病程中发生PNH,若两病并存,称为再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综合征。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4.5q-综合征
5. 难 治 性 血 细 胞 减 少 伴 有 多 系 增 生 异 常 ( refractory cytopenia with multilineage dysplasia,RCMD)
6.MDS不能分类
2020/7/4
34
MDS病态造血
Pelger-Hüet畸形
环形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双核晚幼红细胞

(非重型再障NSAA、轻型再障)

重型再障(severe aplastic anemi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SAA)
分为
非重型再障(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NSAA)
极重型再障VSAA
2020/7/4
16
病因分类
❖ 先天性再障
1.(遗传性)范可尼贫血fanconi、 2.家族性增生低下性贫血Estren-Dameshek贫
再生障碍性贫血
2020/7/4
1
讲授主要内容
AA的定义 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治疗
2020/7/4
2
定义
❖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 --- AA ❖ 以造血干细胞或造血微环境损伤,
❖ 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表现为骨髓造血 功能低下,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
❖ 6.急性白血病
❖ 7.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
❖ 8.脾亢
❖ 9.范可尼贫血
❖ 10.自身抗体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
2020/7/4
29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 发作性睡眠后血红蛋白尿 • 血Ham试验阳性,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阳

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诊疗指南

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诊疗指南

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诊疗指南【概述】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物理、化学、生物或不明原因)、多种发病机制引起骨髓造血干细胞和微环境严重损伤,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骨髓极度增生不良,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及感染。

临床上分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两种类型,二者的发病机制、免疫功能、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原则均有不同。

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必须除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急性造血停滞、低增生型白血病和低增生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临床表现】1.贫血头昏、眼花、乏力、面色苍白和心悸等。

2.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妇女常有月经过多。

严重时可有内脏出血。

3.感染常见口腔、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严重时可有败血症。

4.肝、脾、淋巴结一般不肿大。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表现为贫血。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表现为出血和感染。

2.实验室检查(1)血象:全血细胞减少。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2)骨髓象:骨髓涂片检杳示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

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

骨髓活检见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网状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和浆细胞增多,骨髓间质水肿和出血。

3.必须除外可能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低增生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巨幼细胞贫血和癌肿骨髓转移等。

4.分型诊断(1)再生障碍性贫血:1)发病慢,以贫血症状为主,感染及出血均相对较轻。

2)血象: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

3)骨髓象:骨髓三系细胞减少,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加。

(2)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发病急,贫血进行性加重,常伴严重感染和出血。

2)血象: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外,网织红细胞少于1%,绝对值少于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少于0.5×109/L;血小板少于20×109/L。

《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要点汇总

《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要点汇总

90.《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要点(1)抑制物筛选:(2)抑制物滴度(以FⅧ为例):5.基因检测:建议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以便确定致病基因,为同一家族中的携带者检测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五、鉴别诊断要点本病主要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①血管性血友病(VWD):②获得性血友病:③遗传性凝血因子Ⅺ(FⅪ)缺乏症:④其他凝血因子缺乏症:六、治疗原则和方案血友病患者应该在血友病诊疗中心接受综合关怀团队的诊疗与随访。

如果发生急性出血,为避免延误治疗,可以在综合关怀团队的指导下在附近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或者在家庭进行自我注射家庭治疗可让患者立即注射凝血因子,实现最理想的早期治疗,其结果是减少疼痛、功能障碍以及远期残疾,并显著减少因并发症导致的住院。

家庭治疗必须由综合关怀团队密切监管,且只有在患者及其家属得到充分的教育和培训后才能开始进行。

血友病患者应避免肌肉注射和外伤。

禁服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以及所有可能影响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若有出血应及时给予足量的替代治疗。

患者应尽量避免各种手术,如必须手术时应进行充分的替代治疗。

1.替代治疗的药物选择血友病A的替代治疗首选基因重组FⅧ制剂或者病毒灭活的血源性FⅧ制剂,仅在无上述条件时可选用冷沉淀或新鲜冰冻血浆等。

每输注1IU/kg的FⅧ可使体内FⅧ∶C提高2IU/dl,FⅧ在体内的半衰期为8~12h,要使体内FⅧ保持在一定水平需每8~12h输注1次(具体替代治疗方案见表2、3)。

血友病B的替代治疗首选基因重组FⅨ制剂或者病毒灭活的血源性凝血酶原复合物,在无上述条件时可选用新鲜冰冻血浆等。

10.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治疗专家共识》的几点商榷

10.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治疗专家共识》的几点商榷
虫垡堂迤堂盘查垫!!生!旦筮!!鲞美i翅垦堕!』丛!坐!丛:!!型垫!!:坠!:!!:堂:主
・359・
・学术争鸣・
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治疗专家共识》的几点商榷
张凤奎张莉郑以州 储榆林
再障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量减低而 非加大用药剂量。如此,我们认为《共识》中将ATG.G和 ATG.F作相同剂量推荐似有不妥,而ATG.G kg~・d“的上限剂量亦缺乏依据。 第二,关于第一次IST无效,进行第二次治疗的时间。 再障越早治疗,疗效越好,对第一次IST无效进行第二次治 疗者也是如此。因此,识别第一次IST无效或预测有效可能 性很小的患者尽早实施第二次治疗非常重要。文献报告重 型再障获得治疗反应的中位时间多在IST后2~3个 月【34’”4“,3—6个月出现治疗反应者仅约20%,6个月以后 才开始显现治疗反应者非常之少。我们的研究结果也显示 与之相同的疗效反应规律¨2’”J。延迟显现治疗反应提示残 存造血细胞更少,或IST不规范,即使获得治疗反应,治疗反 应的质量也常常不高。我们认为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会推 荐IST后4个月评价疗效,作为判断是否进行第二次治疗的 时间点是合理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应该强调初始及时和 规范治疗,而不应以推迟治疗后判断时间作弥补;或者即使 推迟判断第二次治疗的时间,也至多不应超过IST后6个 月,并且对超过4个月的患者应结合网织红细胞计数和骨髓 形态、病理检查参数,尽可能早地作出判断。而《共识》中 “两次间隔6个月”间期偏长,或可能损及大多数需要早期二 次治疗患者的获益。 复发患者第二次治疗仍选用IST是合适的。若第一次 IST无效,第二次治疗应视患者年龄、体能状况和合适造血干 细胞供者的有无等综合判断决定。 第三,关于再障治疗中造血细胞生长因子的应用。对于 这一问题文献中已有较多论述,看法也基本趋于一致。使用 重组人EPO无益于再障治疗;尚无足够证据表明IL-6、重组 人TPO和IL.1 1治疗再障有效;GM—CSF和G-CSF可以加快 IST治疗有效SAA患者中性粒细胞反应,但不能增进三系造 血恢复。鉴于GM—CSF促进中性粒细胞恢复的疗效并不优 于G—CSF,且不良反应更大,临床上已极少用于再障治疗。 G—CSF用于再障治疗的利弊一直存有争议。G-CSF可 以提高重型再障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反应率、缩短中性粒细胞 恢复时间,减少严重感染,在IST过程中有其积极作用。然 而,欧洲骨髓移植研究组(EBMT)的临床试验结果证明加用 G.CSF并不能改善患者的总体治疗反应和提高生存率ⅢJ,最 近EBMT重型再障工作组报告迄今为止最大系列的比较IST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溶血)超过骨髓代偿时发生的贫血。

国外资料显示AIHA的年发病率为(0.8~3.0)/10万。

为规范我国AIHA的诊治,___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专家讨论,特制订本共识。

一、___诊断、分型及特异性检查1.诊断标准:①血红蛋白水平达到贫血标准。

②检测到红细胞自身抗体。

③至少符合以下一条:网织红细胞百分比>4%或绝对值>120×___;结合珠蛋白<100 mg/L;总胆红素≥17.1μmol/L (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2.分型:1)依据病因明确与否,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

2)依据自身抗体与红细胞结合所需的最适温度分为温抗体型、冷抗体型(包括冷凝集素综合征和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和混合型。

3)依据红细胞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分为自身抗体阳性型和自身抗体阴性型。

自身抗体阴性型AIHA临床符合溶血性贫血,排除其他溶血性贫血后,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3.特异性检查:1)红细胞自身抗体检查:①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检测被覆红细胞膜自身抗体。

温抗体自身抗体与红细胞最佳结合温度为37℃,冷抗体自身抗体与红细胞最佳结合温度为0~5℃。

②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检测血清中的游离温抗体。

③冷凝集素试验检测血清中冷凝集素。

冷凝集素是IgM型冷抗体,与红细胞最佳结合温度为0~5℃。

冷凝集素效价>1∶32时即可以诊断冷凝集素综合征。

冷凝集素综合征的DAT为补体C3阳性。

④冷热溶血试验检测冷热双相溶血素(D-L抗体)。

D-L抗体是IgG型冷热溶血素,在0~4℃时与红细胞结合,并吸附补体,但并不溶血;在30~37℃发生溶血。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的冷热溶血试验阳性,DAT为补体C3阳性。

2)病因学检查:无基础疾病者诊断为原发性AIHA,有基础疾病则为继发性AIHA(表1)。

《再障诊疗共识》课件

《再障诊疗共识》课件

再障的康复与预后
ux, on how, chip on such a , chip ' on one and' said1: onchip.磕<<
' the on长安ish,
再障的康复与预后
• on this method' ch'翁看见
再障的康复与预后
How
blue' & onchip'belismis

脾切除
对于部分再障患者,脾切除可减少 对血细胞的破坏,提高血象水平。
其他手术
如造血干细胞采集术、脐带血输注 术等,用于辅助药物治疗和手术治 疗。
其他治疗手段
放射治疗
通过放射线照射刺激骨髓 造血功能。
基因治疗
针对再障的基因缺陷进行 纠正,目前仍处于研究阶 段。
干细胞移植
通过移植健康的造血干细 胞来替代病变的造血干细 胞,恢复造血功能。
病情监测
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预防感染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注 意口腔、皮肤卫生,避
免交叉感染。
饮食护理
提供营养丰富、易于消 化的食物,避免刺激性
食物和饮料。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增 强治疗信心,减轻焦虑
和恐惧情绪。
04
再障的康复与预后
再障的康复与预后
the li-a-壳-otion of the the on thesim
05
再障诊疗的挑战与展望
诊疗现状与问题
诊断标准不统一
目前再障的诊断标准尚未完全统一, 导致临床诊断存在一定的混乱和误诊 。
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
并发症处理难度大
再障患者容易出现感染、出血等并发 症,处理难度较大,影响患者生存质 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 中国专家共识
2017年版
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袁红建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前言
AA是一种骨髓造血衰竭(BMF)综合征。其年发病率在我国 为0.74/10 万人口,可发生于各年龄组,老年人发病率较高,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AA不仅造成患者身体机能、生活 质量和社会参与度下降,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 负担。
二、诊断标准
7
1. 血常规检查:全血细胞(包括网织红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至 少符合以下三项中两项:HGB<100 g/L;PLT<5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 值(ANC)<1.5×109/L。 2. 骨髓穿刺:多部位(不同平面)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小粒空虚,非 造血细胞(淋巴细胞、网状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等)比例增高;巨核细 胞明显减少或缺如;红系、粒系细胞均明显减少。 3. 骨髓活检(髂骨):全切片增生减低,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和(或) 非造血细胞增多,网硬蛋白不增加,无异常细胞。 4. 除外检查:必须除外先天性和其他获得性、继发性BMF。
加(、氧气供应缺乏加重时红细胞输注指征可放宽为HGB≤80 g/L), ➢ 存在血小板消耗危险因素者[感染、出血、使用抗生素或抗胸腺/淋巴细
胞球蛋白(ATG/ALG)等]或重型AA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指征为 PLT<20×109/L,病情稳定者为PLT<10×109/L。 ➢ 粒细胞缺乏伴不能控制的细菌和真菌感染,广谱抗生素及抗真菌药物治疗 无效可以考虑粒细胞输注治疗。新版共识对粒细胞输注的疗程做了说明, 粒细胞寿命仅6~8 h,建议连续输注3 d 以上。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4017年版)
共识更新
➢ 二代测序证实近50%的AA患者存在克隆性造血异常(包括免疫抑制治疗 前和治疗后)。最常见的单基因突变为DNMT3A基因突变(约占AA患者 基因突变发生率的8.4%)。
➢ 细胞遗传学异常的类型对AA患者的总生存期、免疫抑制治疗反应、年龄 分布、进展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风险等均有不同。 若伴随ASXL1突变,与PIGA或BCOR/BCORL1基因突变患者相比,对IST 反应更差,且总生存期更差。
三:AA严重程度确定(Camitta标准)
8
1. 重型AA诊断标准: (1)骨髓细胞增生程度<正常的25%;如≥正常的25%但<50%,则残存的 造血细胞应<30%。 (2)血常规:需具备下列三项中的两项:ANC<0.5×109/L;网织红细胞 绝对值<20×109/L;PLT<20×109/L。 (3)若ANC<0.2×109/L 为极重型AA。 2. 非重型AA 诊断标准:未达到重型标准的AA。
四:AA鉴别诊断
9
诊断与鉴别诊断部分的更新
10
➢ 原版共识即重视对于AA患者PNH克隆的检测,新版共识中在强调该检测项 目的同时加入了最新的多参数嗜水气单胞菌溶素变异体(Flaer)检测, 这样可更加精准识别PNH克隆及将一部分Flaer阴性的假PNH分离出来。
➢ 同时新版共识更强调对于AA免疫指标的检测,增加了DC1/DC2、调节性 T细胞、Th1/Th2等项目。
本文是对该指南分析解读,供同行学习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一: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功能亢进造成骨髓损 伤在原发性获得性AA发病机制中占主要地位。中国专 家共识修订版中除免疫机制外,遗传背景在AA发病中 也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如端粒酶基因突变及其他体细胞 突变等。
➢ 更加清楚的辅助临床医师进行鉴别诊断,新版共识中加入了鉴别诊断疾病 列表并简述了与低增生MDS/AML、自身抗体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分枝 杆菌感染等疾病进行鉴别的要点。
五、再障的治疗建议(支持治疗部分)
11Leabharlann 1. 成分血输注: ➢ 红细胞输注指征一般为HGB<60 g/L。老年、代偿反应能力低、需氧量增
五、再障的治疗建议(AA本病治疗)
13
➢ 重型AA的标准疗法是对年龄>35 岁或年龄虽≤35 岁但无HLA 相合同胞供 者的患者首选ATG/ALG和环孢素A(cyclosporin A,CsA)的免疫抑制治 疗(IST);
➢ 对年龄≤35 岁且有HLA 相合同胞供者的重型AA 患者,如无活动性感染和 出血,首选HLA相合同胞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HLA相合无关供者造血干 细胞移植仅用于ATG/ALG和CsA 治疗无效的年轻重型AA患者。
5
共识更新
6
➢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AA存在克隆性细胞遗传学异常并不意味着其演变为克 隆性疾病。高达12%的“典型”AA存在克隆性细胞遗传学异常而无 MDS的临床与实验室特征。治疗期间出现累及7号、9号、11号、21号 染色体异常的AA患者有高风险进展为MDS/AML的可能。
➢ 伴有临床意义克隆性造血的AA患者得到早期识别对于初始治疗方式的选 择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故修订版共识中亦强调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应 在诊断时对患者进行端粒酶基因点突变及体细胞基因突变的检测。
五、再障的治疗建议(支持治疗部分)
12
2. 其他保护措施:重型AA患者应予保护性隔离;必要的心理护理。需注意饮 食卫生,可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欲进行移植及ATG/ALG治疗者建议给予 预防性应用抗细菌、抗病毒及抗真菌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需预防卡氏肺 孢子菌感染,如用复方磺胺甲恶唑(SMZco)。 3. 感染的治疗:AA患者发热应按“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治疗原则。 4. 祛铁治疗:长期反复输血超过20 U和(或)血清铁蛋白水平增高达铁过载 标准的患者,可酌情予祛铁治疗。 5. 疫苗接种:已有一些报道提示接种疫苗可导致BMF或AA复发,除非绝对 需要否则不主张接种疫苗。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再生障碍性贫血(AA) 的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 (贫血)学组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治疗专家 共识》(2010版)的基础上,参考国外诊治指南 及近年相关文献,广泛征求专家建议和意见,重 新制订了以下AA诊断与治疗新版中国专家共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