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相关病毒介导的肝细胞癌靶向治疗策略
肝癌的肿瘤干细胞与靶向治疗

肝癌的肿瘤干细胞与靶向治疗肝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治疗手段有了显著的进展,但肝癌的存活率仍然较低。
这主要是因为肝癌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类型的细胞,即肿瘤干细胞(tumor-initiating cells, TICs),它们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能够耐受多种治疗方式,并引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因此,针对肝癌干细胞进行靶向治疗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一、肝癌干细胞的特性肝癌干细胞是一种极少数的癌细胞亚群,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
它们能够通过无限的增殖和分化,使肿瘤长期存在。
同时,肝癌干细胞还具有抗药性,使得现有的治疗手段难以对其产生有效影响。
研究发现,肝癌干细胞在肝癌的早期形成和复发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深入了解肝癌干细胞的特性和机制对于肝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肝癌干细胞的起源关于肝癌干细胞的起源,目前存在着一些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肝癌干细胞来源于正常肝组织中的干细胞,这些干细胞在发生突变后产生了肝癌干细胞。
另一种观点认为,肝癌干细胞来源于癌组织中的普通癌细胞,这些癌细胞在逆向分化的过程中获得了干细胞的特性。
无论哪种观点,都表明肝癌干细胞是肝癌恶性进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肝癌干细胞的靶向治疗1. 阻断自我更新能力肝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是其长期存在和复发的关键。
因此,阻断肝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靶向治疗策略。
研究人员通过寻找和靶向干扰调节肝癌干细胞自我更新的信号通路,如β-连环腺苷酸受体通路、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等,从而抑制肝癌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达到治疗肝癌的效果。
2. 干扰分化能力肝癌干细胞具有分化为不同类型细胞的能力,这使得其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并更好地适应肝癌的复杂的微环境。
因此,干扰肝癌干细胞的分化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靶向治疗策略。
研究人员通过调控干细胞相关因子(如Oct4、Sox2等)和信号通路,如Wnt/β-catenin等,探索抑制肝癌干细胞分化的新途径,以达到治疗肝癌的目的。
肝细胞癌(HCC)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HCC)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许智婷【摘要】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起病隐匿、进展快、复发早和预后差的临床特点,临床发现时大多已属晚期.随着对HCC分子信号通路研究的不断深入,靶向治疗在治疗晚期HCC方面已表现出明显优势,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索拉菲尼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本文归纳了HCC 治疗的分子靶点、靶向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毒性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联合治疗方面的进展,并探讨目前研究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以期为临床用药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复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9(046)002【总页数】5页(P276-280)【关键词】肝细胞癌(HCC);靶向治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分子靶点;索拉非尼【作者】许智婷【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超声科上海200032;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癌最常见的原发形式,也是仅次于肺癌和胃癌的全球第三大致死癌症类型。
全世界每年因HCC死亡人数超过74.5万,中国占55%[1]。
常用的肝癌治疗方案包括肝切除、肝移植、射频消融、经动脉化疗栓塞和放射性栓塞术,但大多数肝癌患者在晚期才被诊断,BCLC C期患者大多已丧失手术机会。
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致癌位点来设计相应的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性地与致癌位点结合并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死亡。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sorafenib)是目前唯一被美国FDA批准的HCC靶向治疗药物[2]。
在HCC的发生过程中,有几种分子相关的信号通路可以被激活,这些通路参与细胞分化(如Wnt)、增殖(如EGF、IGF、HGF/C-MET、RAF/MEK/ERK)、存活(如Akt /m-TOR)、血管生成(如VEGF、PDGF、FGF),有助于肿瘤生长和转移[3],为HCC 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分子靶标。
肝癌基因突变治疗方案

摘要:肝癌是全球范围内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其中基因突变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肝癌基因突变的治疗方案,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化疗和基因治疗等,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
一、引言肝癌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基因突变是肝癌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研究发现,多种基因的突变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因此,针对肝癌基因突变的治疗方案成为研究的热点。
二、肝癌基因突变治疗方案1.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肝癌治疗领域的一大突破,通过针对肝癌细胞中特定的基因或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靶向治疗药物:(1)索拉非尼:索拉非尼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抑制肝癌细胞中BRAF、EGFR、VEGF等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2)阿帕替尼:阿帕替尼是一种口服的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抑制VEGFR2、PDGFRβ等信号通路,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3)仑伐替尼:仑伐替尼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抑制VEGFR、FGFR、TIE2等信号通路,对晚期肝癌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一种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免疫治疗药物:(1)PD-1/PD-L1抑制剂:PD-1/PD-L1抑制剂可抑制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恢复免疫细胞对肿瘤的杀伤能力。
(2)CTLA-4抑制剂:CTLA-4抑制剂可阻断CTLA-4与B7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增强T细胞的活性。
3. 化疗化疗是一种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化疗药物:(1)多西他赛:多西他赛是一种常用的化疗药物,可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合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2)奥沙利铂:奥沙利铂是一种常用的化疗药物,可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复制和转录,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2024常见化疗药物肝细胞癌耐药的耐药机制及干预策略要点(全文)

202常见化疗药物肝细胞癌耐药的耐药机制及干预策略要点(全文)肝细胞癌(HCC)是全球范围内死亡率高、发病率不断上升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目前,化疗是中晚期HCC的重要综合治疗方法。
尽管化疗初期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HCC的高度表型和分子异质性使其对常规化疗或靶向治疗产生耐药,甚至导致多药耐药(MDR),这是临床化疗的主要障碍之一。
本文综述了HCC耐药的机制和干预策略,为克服肝癌的MDR提供有希望的治疗策略。
引起HCC耐药的常见抗癌药物目前肝癌的药物治疗主要有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临床常用的化疗药物有5-佩尿瞪唗(5-FU)、顺铅、阿霉素(ADM),常用的分子靶向药物有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瑞戈非尼、替凡替尼、卡博替尼等。
HCC的免疫治疗是一种比较新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针对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l (PD-1)、PD-1配体(PD-Ll)和受体细胞毒性T淋巴细抗原4(CTLA-4)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克隆抗体,包括纳武单抗、MED14736、帕博利珠单抗、替西木单抗、伊匹木单抗等药物。
然而,HCC治疗过程中,对上述药物产生耐多药性可能导致治疗失败。
HCC的耐多药机制l.AB C转运蛋白ABC转运蛋白是一种ATP依赖性跨膜蛋白,在HCC患者的MDR中具有重要作用。
A BC转运蛋白在肿瘤细胞中过表达,作为药物外排泵,通过降低抗癌药物的细胞内浓度来诱导MDR。
A BC转运蛋白具有典型的四结构域结构,包括保守的胞质核昔酸结合结构域(NBD)和高度异质性的跨膜结构域(TMD)。
NBD主要负责ATP的水解,而TMD负责底物的识别和转运。
由千TMD的高度异质性,A BC转运蛋白家族成员众多,能识别多种不同的底物,最终导致肿瘤的MDR。
2.细胞凋亡抗癌治疗的最终目的是诱导癌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检查点和凋亡信号失调是MOR的主要原因。
既往有研究发现了多种与肝癌MOR密切相关的凋亡信号分子,包括p53和Bcl-2蛋白家族。
肝细胞癌的靶向治疗 通过α-胎蛋白RNA的特异性取代进行肝癌细胞的靶向治疗

真的反式剪接 反应实施的 。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核酶能够选择性地将 自杀基因( 单纯疱疹病毒 胸 腺嘧啶 激 酶基 因) 的活 性 呈 递 到表 达 AF PRNA 的肝 癌 细胞 中 ,从 而通 过 更 昔洛 韦 治疗 特异 而有效的阻止这些细胞的存活 。同时在治疗性基因活性 的特异性诱导 下 ,核酶可削弱细胞中 目标 A PR A 的表达水平 。 F N 这些结果提示以 A PR F NA为靶点的反式剪接核酶可能是 HC C
试 的方法 评价 体 外产 生 的凝 血酶 是 正常 时 ,反映 出促 凝血 因子和 抗凝 血 因子 之 间 的相互 作 用 。
然而 ,当延长常规凝 固试验的时候 ,根据在进行肝活检或进行具有其他潜在出血性操作的病 人中新鲜冷冻血浆或其他止血剂的使用 ,总体测试方法仍然是完成防御措施相对普遍使用的 检测方法。这种违反直觉的行为可以通过缺乏根据临床试验得到的合理证据加 以解释 ,而且 很可能受到从法律 角度考虑的驱使。迫切需要对原发性止血机能和原发性凝血机能的旧测试 方法和新的测试方法的价值进行临床研究 。这些研究应该包括轻到中等实验 室检测异常的正 在等待进行具有潜在性 出血操作的病 人。病人应该随机指定进行预防性治疗或不治疗 ,然后 对证明有出血的病人进行客观的评价 。在来 自这些研究的资料变得 可用之前 ,最好的方法仍 然是依赖于根据先前的出血临床做 出的判断和觉察 ,任何预防性操作都可能会使病人暴露在 无益的危险中 ,例如那些经输血传播 的感染 、门静脉高血压的加重或当他们在大量输注新鲜 冷冻血浆后可能发生的输血相关性 急性肺损伤( R L) 在临床测试中等待进行研究的另一种 T A I 。 有可 能 的希 望是 输 注 血 小 板或 用 血 小板 生 成素 治疗 。输 注 血 小板 应 该提 供 一个 适 当的磷 脂 表 面来补充血浆提供的正常的凝血酶合成 ,由此使那些患有严 重的血 小板减少症 的病人获得正
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

乙肝病毒帽美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申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摘要】我国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发病率高,且我国肝癌中乙肝病毒相关肝癌占比非常高。
在抗肿瘤治疗的同时,抗病毒治疗已成为乙肝相关肝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肝癌治疗的全过程,覆盖肝癌治疗的全分期。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病毒因素对肝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抗病毒治疗对改善肝癌患者预后等方面开展大量研究工作,相关研究结果已在临床得到广泛认可,为延长肝癌患者生存时间发挥重要作用。
《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凝聚中国抗病毒治疗的经验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以此为蓝本,求同存异,将抗病毒治疗更科学、更奇效地应用于肝癌的综合治疗。
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高发肿瘤,据WHO统计,肝癌是世界第5大常见癌症,也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第2大原因。
肝癌高发是我国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全世界新发肝癌病例中>50%来自我国。
HBV感染是导致肝癌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我国84%的肝癌由HBV感染导致。
多项研究结果证实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延缓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进展和降低肝癌发病率。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HBV相关肝癌的患者,行积极高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肝功能,预防病毒再激活,降低肝癌根治性治疗后的复发率,从而显著改善HBV相关肝癌患者预后。
一、HBV相关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目标HBV相关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目标:在针对肝癌的综合治疗基础上,最大限度长期抑制HBV DNA复制,减少HBV引起的肝脏损伤并阻止疾病进展,提供良好的肝功能基础,降低肝癌抗癌治疗后肿瘤复发风险,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我国的肝癌患者中>80%为HBV相关肝癌。
HBV相关肝癌患者中目较于非HBV相关肝癌患者,发生肝功能失代偿比例更高。
HBV DNA水平与抗癌治疗后短期及长期预后密切相关。
因此,旱期筛查HBsAg发现HBV感染患者,采用高灵敏试剂检测HBV DNA水平,及时启动抗病毒治疗并根据疗效调整治疗方案,对患者预后真高重要意义。
肝细胞癌靶免治疗药物原发性和继发性耐药后治疗选择

肝细胞癌靶免治疗药物原发性和继发性耐药后治疗选择近年来,针对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的靶向联合免疫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治疗的有效率仅约为3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9个月,且约20%的病人在初始免疫治疗时即出现耐药现象。
对这些耐药病人后续治疗的选择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
靶免联合治疗的失败主要表现为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两种情况。
原发性耐药通常与肿瘤免疫原性的降低有关,包括新抗原的低表达、抗原呈递的改变及免疫共抑制信号的表达。
继发性耐药则可能与肿瘤在免疫治疗后向低免疫原性表型的克隆进化有关。
针对这两种耐药机制的治疗策略目前尚未形成标准的临床方案。
HCC的进展模式可以分为肝内进展、肝外进展、肝内新病灶和肝外新病灶,不同进展模式的预后存在显著差异。
肝内进展和肝外新病灶的病人相对有较好的进展后生存期,而新发的血管侵犯则预示着较差的预后。
未来的临床研究和实践需要在免疫微环境的重编程、病因学差异及多学科诊疗的框架下进行更为精准和个体化的治疗布局,特别是针对耐药HCC病人的后续治疗,可联合局部治疗如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或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等,以提高病人的生存期。
靶免联合治疗在HCC全病程中的作用正在逐步得到确认,但仍需进一步探索以建立标准的后续治疗策略。
全球范围内,肝细胞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尤其在中国,HCC的发病和死亡病例占全球比例显著。
随着诊断和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HCC的治疗方式逐渐从单一的外科治疗拓展到包括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模式。
近年来,靶向联合免疫治疗在中晚期HCC治疗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已成为临床实践中的优先选择。
目前,以靶免治疗为主的全病程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多个优化组合方案和方案前移的临床研究正在积极开展。
然而,由于治疗效果的异质性和耐药现象的频发,临床研究和实践仍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探讨当前中晚期HCC的靶向联合免疫治疗现状、治疗进展模式、耐药机制及其应对策略,为未来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肝细胞核因子1α在肝脏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

·综述·肝细胞核因子1α在肝脏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聂美桐 张 新 谢渭芬 【摘要】 肝细胞核因子1α(HNF1α)是HNF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主要在肝脏表达,可通过转录调控多种肝脏代谢相关基因,直接或间接调节肝脏代谢功能及肝细胞的增殖、分化等过程。
近年来研究发现,肝脏肿瘤中存在HNF1α的突变及表达改变,而且HNF1α高表达可抑制肝细胞癌(HCC)的进展,表明HNF1α在肝脏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HCC治疗的潜在靶点。
该文就HNF1α在肝脏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肝细胞核因子;肝细胞癌;肝腺瘤;肝纤维化DOI:10.3969/j.issn.1673 534X.2021.06.003 作者单位:200003 上海,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消化内科 通信作者:谢渭芬,Email:weifenxie@medmail.com.cn 肝细胞核因子1α(HNF1α)是一种主要在肝脏表达的转录因子,在肝脏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HNF1α对肝脏肿瘤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可能成为肝脏肿瘤治疗的有效靶点。
本文就HNF1α在肝脏肿瘤中的表达特征及其调控肝脏肿瘤和相关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机制等方面作一综述。
1 犎犖犉1α概述HNF1α是一种POU同源域蛋白,为HNF家族成员,于1987年在肝脏中首先被发现。
HNF1α是由人类12号染色体上犎犖犉1α基因编码的631个氨基酸构成的转录因子[1 3],包括3个结构域:N端二聚体结合结构域、C端反式激活结构域和一个高度保守的同源DNA结合结构域。
N端二聚体结构域可能与多聚体的锁链结构形成有关,其与C端反式激活结构域在HNF1α与DNA结合后形成二聚体结构的过程中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高度保守的同源DNA结合结构域恰巧插入上述两个结构之间,且不依赖其DNA序列结合靶基因,而是通过HNF1α的二分对称序列与靶基因启动子中的伪回文序列结合,这种结构也许是HNF1α调控网络复杂的原因之一[4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腺相关病毒介导的肝细胞癌靶向治疗策略高三星, 蔡双凤*, 许瑞安(华侨大学生物医学学院, 分子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厦门市海洋与基因工程药物重点实验室, 福建厦门361021)摘要: 肝细胞癌是最为常见的肝脏原发性肿瘤, 也是致死率居第二位的癌症。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基因治疗成为有治愈癌症潜力的新途径。
腺相关病毒以其较高的感染率、低致病性和低免疫原性等优势成为最有前景的基因治疗载体。
靶向基因治疗能实现目的基因的靶向表达, 避免对非靶向器官的毒性作用而弥补了传统腺相关病毒在基因治疗中的不足。
本文就近年来肝细胞癌发病机制、腺相关病毒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介导的靶向治疗肝细胞癌策略做一综述, 为肝细胞癌靶向基因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分子机制; 腺相关病毒; 靶向治疗; 基因治疗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17) 09-1359-07The strategies of targeting therap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by adeno-associated virusGAO San-xing, CAI Shuang-feng*, XU Rui-an(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olecular Medicine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Fujian Molecular Medicine, Key Laboratory of Xiamen Marine and Gene Drugs, School of Biomedical Sciences, Huaqiao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China)Abstrac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s the most common liver cancer, which is also the second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n canc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technology, gene therapy has become a new potential method to treat the cancer. As a viral gene-delivery system, the 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 is the most promising delivery vehicle for its high efficiency of infection, low pathogenicity and low immunogenicity. However, AAV has a wide range of host that may lead to side effects. Targeted gene therapy can achieve site-specific and high efficient gene expression, which avoids toxicity of systemic and non-targeted gene expression to improv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gene therapy. In this review, we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pathogenesis of HCC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AV. Moreover, we discuss the targeting strategies currently employed in the gene therapy for HCC with a focus on targeting the transductional, transcriptional and post- transcriptional levels. New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with HCC.Key word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olecular mechanism; adeno-associated virus; targeted therapy; gene therapy收稿日期: 2017-04-01; 修回日期: 2017-05-09.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271692); 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项目(2017J05052); 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3502Z20141015); 华侨大学科研启动费项目−引进人才类(15BS414); 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计划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 Tel / Fax: 86-592-6162998, E-mail: caisf@DOI: 10.16438/j.0513-4870.2017-02992015年我国约有47万肝癌新增患者(约占全球60%), 42万人死于肝癌[1]。
在全球肝癌的癌症发病率居第5位, 癌症致死率列第2位[2]。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是最为常见的原发性肝癌, 占肝癌的90%左右[3]。
在临床上, 肝细胞癌手术切除率低, 可供肝移植的配体极少, 对放、化疗敏感性差, 术后易转移和复发, 且预后极差[4], 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基因工程技术的日臻成熟以及对癌症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 癌症的基因治疗已经发展成为继肝移植、手术切除和放化疗后的新方法[5]。
腺相关病毒载体具有持续性表达且能克服其他病毒载体高免疫原性与随机整合到宿主基因而致瘤的缺点等诸多优点, 广泛用于科研和临床的基因治疗而备受青睐[6]。
但腺相关病毒载体存在组织细胞靶向性不高, 易造成非靶组织或细胞的不良反应, 而限制了它的应用和发展。
如何改造和修饰腺相关病毒载体使其能靶向治疗癌症成了肿瘤基因治疗中极有意义的研究热点。
1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HCC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素、过量饮酒、无机砷和非酒精性肝脏脂肪性变及过度肥胖等原因引起[7−9]。
其发生、发展和转移, 与体内控制生长、凋亡的单个或多个基因突变、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激活或抑制等密切相关。
遗传谱系追踪技术分析发现: 自我更新与分化的肝癌细胞源自成熟的肝细胞而非肝干细胞[10]。
同时基因组分析为HCC发生和进展的主要驱动因子提供了清晰指导。
研究发现HCC发病涉及的基因与信号通路(图1) 主要有: 影响染色质重塑基因(AT-rich interaction domain, ARID) 和肿瘤抑制基因(cellular tumour antigen p53, TP53) 的失活; 人端粒维持基因(human telomer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 和细胞增殖分化基因(catenin beta-1, CTNNB1) 的活化; Ras/PI3K/mTOR信号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和氧化应激通路激活; TNF信号通路的抑制等[3,11−13]。
HCC发病机制的研究为HCC的基因治疗指明了方向。
2 腺相关病毒的特性2.1腺相关病毒生物学特征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 V) 是一类无被膜的线性单链DNA病毒。
基因组中有两个分别编码复制相关蛋白(replication-associated protein, Rep) 与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 Cap) 的开放阅读框, 其中, Rep蛋白与腺相关病毒的复制、整合和包装等生命周期有关, Cap蛋白是AA V包装成完整病毒必需的衣壳蛋白[14]。
迄今, 已经发现了13种血清型的AA V病毒和100多种不同基因亚型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rAA V), 各血清型的来源和受体及辅助受体有所不同, 且不同血清型AA V的组织趋向性有很大差别[6, 15]。
2.2 AA V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优势AA V作为一种理想基因治疗载体具备多种优势: ①制备工艺成熟。
三质粒共转染悬浮HEK293细胞的rAA V生产系统, 已成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和B型血友病等的Ⅰ期临床批量生产的规范[16]; ②AA V可在宿主细胞内稳定表达外源基因。
AA V介导的目的基因在辅助病毒的帮助下, 复制、包装并表达目的基因[14]; ③ AA V无明显致病性。
AA V是一种缺陷型病毒, 不能独立复制, 在无辅助病毒时, 只能整合在宿Figure 1The major mutated genes and pathways recurred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高三星等: 腺相关病毒介导的肝细胞癌靶向治疗策略·1361·主细胞染色体中, 呈“潜伏”状态; ④AA V基因组长约4.7千碱基(kilobase, kb), 其包装容量约为5 kb 的DNA片段; ⑤定点特异性整合。
AA V可定点整合至人染色体的19 q13.3-qter区域, 从而避免基因随机整合而引起的抑癌基因失活或原癌基因激活而导致癌症发生; ⑥宿主范围广, 不仅可感染分裂期细胞, 对非分裂期细胞也较敏感。
3 AA V载体介导的HCC靶向策略组织或细胞靶向性是基因治疗安全、高效和准确的重要保障。
基因治疗的靶向性策略可以分为以下3个水平: 基因转导水平靶向、基因转录水平靶向和转录后调控水平靶向。
3.1转导靶向性策略AA V通过识别靶细胞表面的受体和/或共受体后黏附到细胞表面, 而后经过受体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内化, 最后, 在辅助病毒或质粒的协助下, 完成基因的复制和转录。
AA V转导细胞的效率与其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密切相关, 而转导效率主要受衣壳蛋白结构与受体的影响。
3.1.1 AA V衣壳蛋白靶向改造针对AA V与靶细胞识别、内化等过程的关键衣壳蛋白, 将AA V各功能区经基因重组编辑方法进行结构改造与修饰, 使AA V不同血清型具有新的趋向性和组织亲嗜性并提高AA V对靶细胞的转导率(图2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