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小说鉴赏与答题技巧

合集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赏析小说的艺术特色(表达技巧)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赏析小说的艺术特色(表达技巧)

小说艺术特色的探究角度1.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补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等。

2.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等手法。

3.修辞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结合小说原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分析语言运用的准确、简练、生动,揭示表达的情感态度和艺术效果。

4.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有以下几种情况:开头结尾各有特色(首尾照应);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等。

5.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处理是否合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6.语言运用角度看作者的语言风格,看作者在段落安排、句式选用、词语运用等方面的特点,看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特征。

人物语言个性化、寓意深刻、批评锋芒含蓄而尖锐、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富有方言色彩等附:结构安排(材料安排+布局谋篇)材料安排——材料组织的方式。

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⑥从表现手法方面来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布局谋篇——铺垫、伏笔、过渡、照应、详略、衔接、主次、线索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一)记叙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注意】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

叙述视角(作者的叙述视角;人物的叙述视角):全知视角、有限视角2、叙述方式顺叙:①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文章气势贯通;②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倒叙:增强文章感染力: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②强调内容,表达情感,深化主旨;增强文章生动性:③富于变化,避免平淡。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之鉴赏叙事技巧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之鉴赏叙事技巧

小说:鉴赏叙事技巧一、课程标准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关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学习目标与内容(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二、鉴赏叙事技巧表达技巧这个概念比较宽泛,一般在命题时很少直接用到这个概念,我们在审题时要明确到底考查的是什么技巧,确定答题方向,再调动相关知识储备,结合命题所涉及的作品内容,对号入座。

一般而言,表达技巧包含表达方式、叙事技巧(叙述人称、叙述方式、叙述节奏、叙述腔调)、描写技巧(人物描写、景物描写)、情节安排、修辞手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一)提问:1.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5.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二)叙述是小说创作最基本的表达技巧之一,是指作者用陈述性的语言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说明、介绍和交代的一种方式。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一、小说的情节结构1.小说情节概括1)基本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

2)按时间: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高潮往往是矛盾冲突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

《最后一课》:上学路上——上课之后——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3)按空间(场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4)按线索:人、物、事、情等。

《清兵卫与葫芦》,弃葫芦——痴葫芦——玩葫芦——卖葫芦(物线)。

《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情线)。

5)从某个角度概括示例:《枪口下的人格》从主人公贝尔蒂的角度概括,俘敌——护敌——被俘——脱险——赴死。

6)概括格式:小说以……为线索(或“围绕着……”),先写……,再写……,最后写……2.小说结构特点(1)单线结构(2)双线结构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4)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因美国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故称“欧·亨利式”。

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分析时,一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而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分析前文的铺垫、伏笔、暗示等)。

(5)延迟式情节: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使小说故事富有张力),比较典型的小说就是《牲畜林》。

文学鉴赏短评题答题策略——以2023年高考语文小说散文阅读题为例

文学鉴赏短评题答题策略——以2023年高考语文小说散文阅读题为例

文学鉴赏短评题答题策略——以2023年高考语文小说散文阅读题为例一、意趣与真情选择富有意趣和深藏真情的话题命题,是2023年高考小说散文阅读命题的一大特点。

意趣盎然、深情真挚是中国短篇小说和散文的特点。

因此我们应力求揭示这类题目的答题规律,呈现这类题目个性化的答题魅力。

例1: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

(2023年全国乙卷)参考答案:①“人老,牛老,犁也老”,总述三者具有共同的老迈特征;②对人、牛、犁的描写一视同仁,不区分人与物,互为参照;③将人、牛、犁三者并列,交替描写;④行文舒缓,与人、牛迟缓的步态和谐一致。

再写答案:①强化人、牛、犁的共同特征,人老牛老犁老,人小牛小犁小,人慢牛慢犁慢,各叙述对象协调有致;②突出画面的静态感,静态的人、牛、犁,在静态的堤坝上,整个画面人景相融、安宁祥和;③运用短小紧凑的句式,排除了其他信息的干扰,凸显了人、牛、犁的紧密相依,整个叙述节奏优美和谐。

再写理由:紧扣“如何营造”这一鉴赏任务答题。

解读了“浑然一体”的节奏和谐、构图协调、人景相融等。

从构图角度处理了人与人(物)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讲述角度处理了顺序和节奏问题。

例2: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2023年全国乙卷)参考答案:①让牛、犁饮水以及对它们的笑骂,表现了德贵对牛和犁的亲近与爱惜;②问牛与犁“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借犁的“回答”表达了德贵坚持耕种到底的决心;③对牛与犁的絮絮叨叨,表现了德贵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

再写答案:①德贵无法与人们交流,只能和牛、犁交流。

与牛、犁对话成了他的内心需求;②第一次对话,怪怨牛和犁,是他想急于犁地,也体现了与牛、犁无话不说的亲密心理;③第二次对话,大水将至,担心无法犁地,对话给了他信心;④两次对话,反映了德贵由急切到犹豫再到坚定的心理变化。

对话成了一种仪式。

再写理由:就“心理”设题,意味着应细读细品;意味着应把握心理变化;与隽永的情境相应的心理活动也应是充满意趣的;凸显作答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高三语文教学中的小说鉴赏与理解要点总结

高三语文教学中的小说鉴赏与理解要点总结

高三语文教学中的小说鉴赏与理解要点总结小说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创造力。

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小说的鉴赏与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理解角度来总结高三语文教学中小说鉴赏的要点,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进行教学和学习。

一、选材要合理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小说的选材要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

教师应该选择具有一定阅读难度和文学价值的小说作为教学材料,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

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选择适合的小说类型,比如现实题材、经典名著或当代文学作品等。

二、掌握基本阅读技巧在阅读小说时,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以提高鉴赏与理解的能力。

首先是细读技巧,学生要注重细节的把握,通过描写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来理解小说的整体内容。

其次是主题思考技巧,学生需关注小说的主题,通过分析人物言行、背景描写等来把握故事的核心意义。

此外,学生还应掌握分析技巧,比如通过对比、对话、象征手法等来理解小说表达的深层含义。

三、注重情感体验高三语文教学中的小说鉴赏与理解不仅局限于对文本的分析,还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情感揣摩,通过情感共鸣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思想内涵。

同时,学生也要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思考问题和参与讨论等形式来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四、培养批判思维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小说的鉴赏与理解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学生要学会对小说进行批评性思考,善于发现小说中的问题和矛盾之处,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同时,教师还需指导学生对小说进行评价,并能够从中提炼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五、辅助学习工具的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一些辅助学习工具,以提高小说鉴赏与理解能力。

比如,可以使用阅读理解题、情感分析题等提升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此外,可以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评论文章或参与相关的讲座、读书会等活动,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高二语文小说鉴赏与分析技巧

高二语文小说鉴赏与分析技巧

高二语文小说鉴赏与分析技巧在高二语文学习中,小说鉴赏与分析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学习小说的鉴赏与分析技巧,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内涵,感受作家的意图,并培养我们的文学素养。

本文将介绍几种高二语文小说鉴赏与分析的技巧,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文学学习。

第一,了解小说背景与作者生平。

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在阅读一本小说之前,我们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来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受到的影响等。

这样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并鉴赏其中的意蕴。

第二,注意小说的人物形象与情节发展。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他们的塑造与发展是整个故事情节的关键。

在阅读小说时,我们应该关注作者对于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刻画。

我们可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言行举止等,并思考他们的形象是否与文学作品的主题一致。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小说的情节发展,分析作者的叙事手法和情节安排,思考其中的逻辑关系和推动力,这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小说的结构和动态。

第三,分析小说的语言运用与风格特点。

语言是小说的载体,对于小说的鉴赏与分析而言,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作者的语言运用和风格特点。

我们可以分析作者的文字表达能力,关注他的词汇运用、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等。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小说的整体风格,是叙事性强烈还是抒情性突出,是平实还是华丽,这些都能够体现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艺术追求。

第四,思考小说的主题思想与价值观。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往往通过情节、人物和语言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

我们在鉴赏与分析小说时,要思考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和观点,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意义。

通过对小说的主题思想的把握,我们可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并启发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

总之,高二语文小说鉴赏与分析技巧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

通过了解小说的背景与作者生平、关注人物形象与情节发展、分析语言运用与风格特点、思考主题思想与价值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与欣赏小说,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与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小说类答题技巧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小说类答题技巧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小说类答题技巧归纳总结高中语文小说类答题技巧解题技巧1、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2、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3、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4、赏析技巧,注意发现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高中语文小说答题技巧解题模式:(1)梳理文章结构。

(2)概括内容主旨。

(3)联系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为塑造人物服务,体现人物的某种性格征;表现对其人或其事、物的某种特定情感;二为推动情节发展服务,造成情节的起伏,创造悬念,更引人入胜或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三是为表现小说的主题服务;四是前后照应;五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六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然后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高中语文小说答题的技巧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之所以要选择三要素,是因为所有小说鉴赏的考查(一)直接考查这三个要素;(二)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艺术手法5个方面组织答案。

我们将分五个专题,把这五个方面的主要概念和主要考查角度与形式都做一个总结。

情节(一)和情节有关的重要概念线索1、就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主要人和事件,通过线索将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串连起来。

2、线索有单线、双线之分。

高考语文小说散文鉴赏答题方法和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小说散文鉴赏答题方法和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小说散文鉴赏答题方法和答题模板在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解题思路和答题模板:一、解题思路:1、寻找作者对该人物的直接描写和评论2、寻找他人对该人物的间接描写和评论3、关注人物性格的变化4、考虑人物性格形成的环境因素5、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6、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7、分析人物间的关系二、答题模板:1、人物身份和地位的交代2、人物性格的表现和突出3、人物形象的暗示和烘托4、人物心理的揭示和深化5、人物形象的感情倾向和作者态度6、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7、人物间关系的分析和作用三、人物描写方法1.直接描写:通过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细节等方面描写人物形象。

2.间接描写:通过他人对该人物的印象、感受、反响等描写人物形象。

四、人物描写作用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a。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情节发展。

b。

描摹人物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

3.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4.细节描写:a。

展示人物性格形象。

b。

深化作品主题。

c。

推动情节发展。

d。

渲染时代气氛。

e。

凸现环境特征。

f。

表达真情实感。

五、小说形象作用1.主要人物: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及社会意义。

2.次要人物:为主要人物服务,起衬托或线索作用。

3.物象: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起线索作用,使情节结构更严谨。

六、确定主人公方法1.标题:有些作品标题就指明主人公。

2.主题: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

3.情节: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

4.形象: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是主人公。

5.篇幅: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七、探究人物性格多重性方法1.语言上分析。

2.行为上分析。

3.心理上分析。

4.神态上分析。

5.细节上分析。

八、分析小说故事情节。

情节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和尾声组成。

线索可以是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可以是单线或双线(明线、暗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这些小说鉴赏与答题技巧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之所以要选择三要素,是因为所有小说鉴赏的考查(一)直接考查这三个要素;(二)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艺术手法5个方面组织答案。

我们将分五个专题,把这五个方面的主要概念和主要考查角度与形式都做一个总结。

一、情节(一)和情节有关的重要概念线索1、就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主要人和事件,通过线索将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串连起来。

2、线索有单线、双线之分。

单线就是一条线索;双线是两条线索,一般是一明一暗,同时进行,不时交叉。

明线就是直接描写的,明显的线索;暗线一般是间接描写的,不明显的线索。

3、概括线索是难点。

把握两点:抓住贯穿始终这一点,一些局部的人和事不能成为整个小说的线索。

从关键词入手。

先找到主要、关键的事件和人,再组合整理。

例1、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小说《马兰花》,主观题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里明线的关键词是什么?大家应该不难找出来马兰花,借钱,吵架”我们做一个合理的替换与整合,那就是马兰花因为借钱给麻婶,与丈夫发生矛盾的事。

”暗线呢,关键词是麻婶,麻婶女儿,还钱”,整合就是麻婶记账,麻婶女儿最终还钱的过程。

”(二)情节是什么?实际上真正的问题中,几乎没有出题人会直接在题目中写上情节两个字,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哪些是在考情节方面的内容。

小说就是靠一个又一个情节构建起来的,最吸引我们的也是其中引人入胜的精彩情节,情节就是一个个的事件,在这一个个事件中,作者描述着故事,描写着环境,塑造着人物,表现着主题。

作为情节的考查,可能一一找线索,找原因、结果、过程,找铺垫、伏笔、照应等等,这些都是情节。

要紧紧扣住小说本身,真正去读小说,想小说,不要文字还没有读完,就想着找模板,拼答案。

答题模板、格式、技巧这是答题的最后一步,而不是第一步,不是不重要,而是不要让这些东西干扰甚至替代你的阅读。

答题时要在两种状态中切换,阅读时,要有一份纯粹,就是聚精会神,津津有味的读一篇小说,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高效率的读,读得快,读得全,与下文题目有关的,看似无关的你都能看到;感情才能投入,你才能读出感受来,否则就是一篇千把字的阅读材料,脑子里除了一些答题模板,鉴赏术语,具体的东西啥也没有。

另一方面,读完之后,又要从作品中跳出来,去以一个评论家,刚刚学习小说创作的新手作者的角度,去分析、鉴赏作品。

这个时候就要一字一词的去审题,真正弄明白出题人的意图,所有的答题技巧都比不上把题目多读几遍,多读的每一遍,都要变一变形式,把关键词读重一点,反复几次,一边读一边勾划等等,目的就是加深印象,增加大脑加工的程度。

以我的经验,做到以上两点,问题往往也就解决了百分之七八十了。

(三)情节的作用同样没有出题人会直接问,某个某个情节有什么用。

小说中每一个相对完整的片段,都可以是情节,因此“情节的作用”几乎就等于那段文字的作用,除了一部分人物、环境的描写,其他几乎都可以看作是情节。

更多的情况,是每个问题都要植根于具体文本本身的,答案不可能是由一个模板能包括的。

我们也只能提供一个方向。

下一期我们结合实例为大家做一个介绍。

我所说的角度,大家在答题时,既不能只考虑一个角度,也不能想方设法一定要把所有角度写全,而是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实事求是,做到有一说一,不重不漏。

二、人物& 主题角度1.主题:就是强调、突出了某个主题,或是深化、升华了某个主题。

2.人物:就是表现了,赞扬了,批判了人物的某种品质或特点。

3.情节(本身角度考虑):对于其他情节的作用;预示情节的走向(或者具体的进展);一个关键的情节会推动后面情节的发展三、结构角度我们说的线索、伏笔、照应、铺垫都带有很强的结构意义,所以遇到这样的情节,我们就必须从结构的角度对其作用进行分析。

线索:贯穿全篇;突出人物、主题;使情节紧凑、简洁。

伏笔:情节发展更加自然、合理,令人信服。

照应:情节发展连贯,自然,合理;结构严谨。

铺垫:为高潮的到来,做好准备,积蓄气势;突出人物、主题。

四、表现手法角度从小说组织情节的手法考虑。

扬抑:使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有利于突出人物特点、品质;突出主题。

对比:形成反差;突出人物、环境、主题。

衬托:情节更加生动;突出人物、主题。

突转:产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突出人物、主题。

戛然而止:留下想象的空间;使读者回味、思考。

注:手法角度的作用都要联系人物、主题,这和单独的人物、主题角度有重叠,大家在具体答题时,要酌情选择,保证答题内容清晰全面,不要重复。

悬念通过使情节暂时悬而未决,结局一时难以预料的手法,让读者对人物命运遭遇未来情节的发展,怀有的一种迫切想知道的心情。

悬念是吸引读者兴趣,营造故事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当然,对于是情节紧凑、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揭示主题都可能有作用。

例7、2017 高考语文全国卷1,小说《渴》最后一题,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这个结尾就是一个悬念,当然他没有解开,但是因为是在小说的最后,这个悬念没有解开并不影响小说情节的发展,反而有了打破读者心理预期,留下想象空间,令人回味的艺术效果。

而悬念如果在小说中间发生,就一定要有着落,否则就会对情节的发展产生伤害。

在很多侦探小说里,都会有悬念,甚至整个小说就是由一个巨大的悬念支撑的。

悬念解决的好坏与否,直接决定着作品的成败。

铺垫在小说主要人物出场、重要事件——高潮,到来之前铺叙描写人物、情节的写作手法。

1、铺垫是为高潮准备的。

2、铺垫是要铺和垫的,“铺”就是要展开描写,不能是一个点,而是铺展开来,“垫”就是要层层推进,不能只有一个层次,而要一层高过一层。

3、铺垫是明显的,是让读者能直接强烈感受到的。

例2、2016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 2 小说鉴赏《战争》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B .“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 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这个错误选项的错误在于,“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这样的一句话,只是一个情节“点”,既没有展开描写,又不是层层推进,所以不能叫铺垫,可以说“预示着下文‘我'和女主人公的进一步交往。

”暗示,是用隐晦的手法表明将来人物的命运、情节的走向,它可以是环境也可以是人物的语言。

一般而言是不明显的,但是它的效果却可以很强烈,读者的感受也可以很强烈,这与是否明显是两个概念。

尽管有些暗示,对于一些老练的读者来说,可以看得很清楚,但是仍然不能说是明显的。

例 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正下得紧”“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的著名描写,正暗示着情节越来越紧张,林冲正一步步走入险恶的阴谋之中。

伏笔伏笔,对下文将要出现的情节的一种铺垫提示。

有人说,在一出戏的第一幕,如果墙上有一把猎枪,那么最后一幕,这把枪必须开火。

1、照应。

有伏笔就必须有照应,换句话说,没有照应的情节就不是伏笔。

一部小说的情节很多,哪些是伏笔呢?只有下文有了照应,相应前面的情节才叫伏笔。

2、隐蔽。

这是和暗示的区别,暗示是用隐晦的手法,比如象征啊,环境的描写啊,等等。

而伏笔的情节本身是清楚的,只是作者将它有意的放到读者视野的边缘,轻描淡写或一笔带过,不能太过刻意,这样才能让读者在读到后文的照应时恍然大悟。

3、作用。

情节发展自然合理,结构严谨;读者不会感到突兀,不会有疑惑之感。

例如、《华尔脱密蒂的隐秘生活》中密蒂的妻子唠叨他让他开车戴上手套,当妻子下车离开之后,又把手套摘了下来,警察叫他赶快开过路口的时候,他又匆匆戴上手套。

手套”这个形象很突出。

而在下文密蒂的白日梦中,密蒂就把自己想象成了一个医学权威,刚刚做完手术慢吞吞地除下他的手套”,同时马上又要在医院同行和外来大专家面前,给一位地位显赫的大银行家做手术,他戴上了口罩,和一双薄薄的手套”,这使得密蒂的白日梦有了一个线索,很自然。

这样的例子在这篇小说里还很多,包括把自己的家庭医生的名字也编到自己的白日梦了,变成一个束手无策的大夫。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李小二这个人物1、林冲是他的救命恩人。

李小二念念不忘要报答恩人。

2、改邪归正,心灵手巧,善于经营,做了上门女婿,这些都说明李小二人非常机灵。

3、开的是一个小酒店。

牢城营里迎来送往都离不开这里,是这个牢城营信息的聚集地。

所有这些特点,为陆虞侯的露面提供了适当的场所;使得陆虞侯、管营和差拨等人得以登场并密谋设计陷害林冲;李小二暗中警惕并向林冲通风报信也合乎情理。

这是人物伏笔。

小说的一开始就提到了解腕尖刀”,最后林冲恰恰就是用这把刀手刃仇人的,这也是伏笔。

2018年高考小说阅读补充问题一、场景理论场景就是我们常说的场面描写”。

它与单纯的环境描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就是由一个又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

场景的功能。

作用1、给全篇定调例: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雨水整天地打在窗上。

一层水雾沿着玻璃的裂痕蜿蜒流下。

昏黄的天色黑下来了。

室内有股闷热之气。

《约翰克时斯朵夫》的开头。

场景描写作为小说的开头,给全篇起定调的作用,丁对于以对话开头或是以直接叙述一个人物或事件开头,这样的进入方式显得列舒缓、自然。

2、营造意境与演染气氛例、八月里,下了好几场暖和的细雨,仿佛是特意为夏种而降的甘霖。

真是再惬意也不过了。

《安东诺夫卡苹果>》的场景描写,全方位地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秋天果园的丰收景象,有色泽、有声音,有气味,将我们一下子带入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氛围当中。

这样的场景描写,为小说定下了欢快、明朗的、清新的格调。

3、导引人物出场例、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相识,就是在一片风景描绘中开始的。

在一派寂静冷清的景色中,突然放进虎虎生风的一匹马、一只猎狗和一个富有魅力的男人来,极富活力和动感。

这就一下子把简爱和读者的注意力吸引住了。

4、揭示人物的性格巴尔扎克描写葛朗台家里的布置和陈设,通过一系列物品的细节描写来刻画葛朗台吝啬如命的性格特征。

题目:小说的某一个场景有什么作用。

二、主题理论小说的主题愈隐蔽愈好。

形象大于思想,小说的主题应包孕在形象中,用事实说话。

小说的主题通过对材料的客观描绘、隐喻、象征暗示出来,就有多种可能性。

题目: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又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还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联系小说加以说明。

对此题就得用上述理论。

三、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理论扁平人物,也被称做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

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

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

现实中人类的多维性构成小说中圆形人物创作的基础,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