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地区开敞空间规划设计的思考

合集下载

浅谈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

浅谈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

浅谈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对旅游、休憩和户外活动的消费上升,而滨水区具有濒临水面、视野开阔的优势,是旅游、体育锻炼和其他户外活动的好场所。

另外城市总是不断的寻求发展机遇,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城市也可以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因此进行滨水区的规划与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滨水地区;开发建设;规划原则;设计特点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历史和文脉的载体,它是由流动的水环境和相对固定的陆地环境形成的特殊城市空间,是一种相对的“混沌”空间。

静与动在此变得模糊。

滨水地区高品质景观的稀缺性导致其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往往成为各利益团体争夺的焦点;其次,滨湖地区有巨大的生态价值,该地区往往具有多样化的生态要素,是城市重要的绿核;再次,滨湖地区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亲水是人类先天的本能需求,滨湖地区是人类活动和交往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然而,由于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创新,城市滨水区逐渐没落。

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甚至引发城市水域的生态问题。

如何使城市滨水区复兴,成为人们日渐关注的焦点。

针对一些具备一定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文脉的衰落的城市滨水区,用优良的技术条件和物质条件将其改造更新,重新开发其历史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唤醒它们的生命力,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 滨水区的规划原则2.1 整体规划原则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

它是城市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

因此在进行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和城市的规划设计相呼应。

通常的做法是把滨水区建立在靠近市中心的地区,以滨水区建设这个新的项目来补充和提升城市建设项目。

这是因为,一个滨水区的建设项目往往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把滨水区的建设放在市中心,可以让公众更多的了解和认识滨水项目,有更多的期待,可以提升滨水区的人气。

待滨水区建设完成后,同样也可以带动城市的项目建设。

同时,要突出本地滨水地区的特色,就应该在整个滨水地段层面做文章,创造自己的风格特点。

园林规划设计——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考

园林规划设计——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考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考摘要: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与实施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塑造了各自城市的形象。

纵观作为城市滨水景观建设发起者的欧美诸国的建设实践,对比当下国内成功的设计案例,作者通过深入的调研和设计实践的思考,继而保护人类聚居环境和生物栖息环境,并创造有特色的城市生活空间和城市形象。

关键词:滨水景观;生态人文;低碳1 前言河流是城市中宝贵的自然景观,所以,建设一个合理的滨水开放空间是许多拥有滨水条件的城市十分重视的行为。

城市滨水区域的景观建设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当下我国城市建设中一个热点。

作为滨水地区开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景观规划,不仅为城市开发空间的建设提供了工程上的技术支撑,也成为城市公共形象塑造过程中的有效途径。

合理、有效的滨水景观设计将在城市滨水区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推动、文脉延续、区域缝合、生态修复、水利防洪等方面的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发展方向及当下国内建设的实践研究2.1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发展方向现代欧美国家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建设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点体现出明显的时间脉络和时代需求,对我国滨水景观的规划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与引导作用,其发展方向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2.1.1 生态规划:表现为滨水区自然景观的修复,如在设计中将河滨大片河滩地完整保留下来,以保护河滩湿地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一个接近水面,集观景、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滨水开放的空间;2.1.2 文脉规划:建设独具特色的城市滨水区景观,以特色景观空间的创造传承历史与地域文脉;2.1.3 效益规划:滨水区往往成为举办影响力会展及城市重大公共活动的场所,景观规划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因此,滨水景观必须重视对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估,并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制定详细的开发步骤和规模,保证规划设计的有效落实;2.1.4 数字规划:当下的城市建设涵盖了城市的土地利用、城市景观设计、道路系统规划、公共设施系统规划、公共艺术系统等城市各个层面的规划与设计,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广度和深度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而优美的滨水景观设计也需要信息技术为其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设计思考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设计思考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设计思考- 规划设计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设计思考摘要:作为当下城市建设的热门话题,城市滨水区域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正在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并相继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之中。

纵观作为城市滨水景观建设发起者的欧美诸国的建设实践,对比当下国内成功的设计案例,笔者通过深入的调研和设计实践的思考,针对当下滨水景观实践仍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对策,希冀对本专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规划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风景园林;滨水区;生态;文脉中图分类号:TU98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083-031 前言城市滨水区域的景观建设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当下我国城市建设中一个热点。

作为滨水地区开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景观规划,不仅为城市开发空间的建设提供了工程上的技术支撑,也成为城市公共形象塑造过程中的有效途径,合理、有效的滨水景观设计将在城市滨水区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推动、文脉延续、区域缝合、生态修复、水利防洪等方面的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相关概念2.1城市滨水区滨水地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它既是陆地的边界,也是水域的边缘;它承载着城市重要的经济活动、滨水风貌和景观气质的展示,是城市最重要的形象窗口,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最为向往的游憩目的地。

2.2滨水景观城市滨水景观最早始于美国,其港湾城市的成功再开发拉开了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序幕。

所谓滨水景观是指以水(江、河、湖、海等)为中心,对其沿岸的空间、环境及设施等做出相应的规划布局,创造出优美、生动并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而滨水空间的线性特征和边界特型也使其成为展示城市风貌的重要地段[1]。

3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发展方向及当下国内建设的实践研究3.1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发展方向现代欧美国家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建设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点体现出明显的时间脉络和时代需求[2],对我国滨水景观的规划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与引导作用,其发展方向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3.1.1生态规划:表现为滨水区自然景观的修复,如在设计中将河滨大片河滩地完整保留下来,以保护河滩湿地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一个接近水面,集观景、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滨水开放的空间;3.1.2文脉规划:建设独具特色的城市滨水区景观,以特色景观空间的创造传承历史与地方文脉;3.1.3效益规划:滨水区往往成为举办全球盛会场所的选址,景观规划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浅论内陆城市滨水地区的规划设计

浅论内陆城市滨水地区的规划设计

浅论内陆城市滨水地区的规划设计摘要:以滨水空间为纽带,沿线适当地布置一些公园绿地、林荫步道、步行街,并对适当的地点进行重点处理,放大成广场、公园,在重点地段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标志或环境小品将与主要水道相交的河涌沿线进行改造,形成景观网,这样可大大改善城市景观,增加其通透性和观赏性,形成都市文化风情廊道。

关键词:滨水空间:地方特色;空间形态:景观网水孕育了城市和城市的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古以来,江河湖海附近就是人们首选的居住地,也正因为此,世界各地的许多滨水地区都是知名城市的所在地。

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其对于城市的意义尤为独特重要。

滨水,一般指同江、河、湖、海等水域滨临陆地的边缘地带。

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内陆沿江沿河城市滨水地区的规划和设计。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水系发达,许多城市都有主要水道穿过,该区域的建设,对展现城市文化,形成城市特色,树立城市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高质量的开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所潜在的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滨水区由于其所在的特殊空间地段,往往具有城市的门户和窗口的作用,因此,一项成功的滨水开发工程,不仅可以改善沿岸的生态环境,重塑城市优美景观,提高市民生活品质,而且往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从而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并以此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带动城市其它地区的发展。

1 滨水地区的空间形态滨水空间具有线性特征和边界特征,正是由于这一特性,使其成为形成城市景观特色的最重要的地段,滨水区规划设计的目标,一方面通过内部组织,达到空间的通透性,保证与水域的良好的视觉走廊;另一方面。

滨水区为展示城市群体景观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这也是一般城市标志性、门户性景观形成的最佳地段。

因此,在进行滨水地区规划设计时,应将这一地区作为整体全面考虑:1)保持水体岸线的连续性,在堤岸边,通过林荫步道、植被及景观小品、城市雕塑等将滨水区域联系起来;2)以滨水空间为纽带,沿线适当地布置一些公园绿地、林荫步道、步行街,并对适当的地点进行重点处理,放大成广场、公园,在重点地段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标志或园林小品(见图1);3)将与主要水道相交的河涌沿线进行改造,形成景观网,这样可大大减少开发密度,改善城市景观,增加其通透性和观赏性(见图2);4)将这些广场、公园、步行街、景观廊点线面结合起来,使整个滨水空间向城市扩散、渗透,形成一个有趣的疏密有致的空间系统,使整个滨水景观也得到渗透贯穿,这样使滨水地区真正成为所在城市的景观、商业和文化的枢纽,成为都市的文化风情廊道(见图3)。

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本文对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中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设计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然而在当前的设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国城市滨水区设计中问题1、设计理念摒弃了传统的延续目前,我国许多滨水景观设计项目走入了城市美化运动的误区,单纯追求现代化,毫无地方特色和可识别性。

Www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忽视地方特色。

我国有些城市的滨水区开发项目,是在“广场热、绿地热、滨水区开发热”的社会大潮中仓促上马,由于缺乏总体规划的指导,整体观念不强,设计主题不明确,决策者往往采取国内外成功的滨水区开发模式,而忽略了当地特色,单纯追求所谓的现代化,结果是手法单一,面貌千篇一律,将现代化和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对立起来,而忽视了当地特色的体现,缺少空间的可识别性。

2、忽视地域的历史背景城市形态与城市文化之间有一种相对应的关系。

滨水区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物古迹,但是,当前许多滨水区开发项目却忽视了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在设计中的运用,或不能将规划设计与传统文化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得城市滨水区形态缺乏自身的特色。

有的开发项目对原有的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如建筑物、历史遗迹等一律拆除而非修复,破坏和损毁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更多的是对现存的古建筑或景点不加考虑,任意在其附近大规模、大体量的开发,不能融合地区特征,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滨水特色和轮廓,人为地割裂城市的空间形态。

3、公共空间狭窄许多城市滨水区开放空间并未向城市全面敞开,对形成优良的城市景观与观景休憩公共绿地造成极大障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滨水空间存在着严重的圈地现象,滨水地块的开发商总是想尽办法把水岸纳入到自己的私有领域内,造成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割断,市民不能自由进入; 二是和城市其他公共空间缺乏合理的衔接和过渡,缺乏足够的开敞面,许多板式大体量的高层建筑和围墙阻碍了公众到达水边,而且建筑与高大的实心围墙也阻碍了人们的视线,在心理上造成与滨水区的分离;三是缺乏连贯而便捷的公共步行道与滨水区直接相联,公众的步行路线往往被机动车行道路截断。

对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几点思考

对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几点思考

对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几点思考城市建设中景观规划建设的总原则,使其从宏观上了解到滨水景观建设工作的总的指导思想、建设范围及总体目标。

水,造就了城市文明,人类逐水而居,或择水而居、傍水而居,渐渐地促成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离不开水,无论是滨河、滨湖、滨海城市,水都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本人作者,生活在长沱两江交汇处的川南泸州,近几年,泸州市大力打造两江四岸景观建设,已建成的长沱两江滨江公园、沿江保护建设的东岩公园、木岩公园、百子图公园等,对其他滨水城市的景观建设有互相借鉴的作用。

本文就我国城市滨水区景观的总体特征进行一个简单阐述,详细的介绍了城市滨水景观的分类,并对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标签: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一、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总体特征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交错地带,具有景观富于变化、视野开阔和便于人们进行亲水活动等特点,因而其景观的规划设计亦应相应地具有以下特征:(1)可达性和开放性特征滨水区公共开敞部分,应当具有便捷的交通系统,使人们能方便快捷地抵达滨水空间,满足人们的亲水游憩等需求;滨水区一般都呈现出水景与城景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的景观特征,应当更加自觉地将水景和城景有机结合起来,融入到城市的公共景观空间之中。

(2)识别性与多样性特征滨水区作为城市历史风貌的载体,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集中交错地带,是展示城市景观特色的窗口,应当具有可识别性;滨水区可以建成满足人类休憩、娱乐、社交、贸易等多方面需要的多功能性场所,提供给人们丰富的体验层次,形成多样化的景观形态。

(3)生态性与效益性特征城市滨水区具有自然、社会、经济三方面的功能效应,其自然功能效应是维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其社会功能效应是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大众生活,增强城市活力;其经济功能效应是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开发,促进旅游业、服务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城市滨水景观的分类按滨水景观类型分类,大致可以分为自然型景观、人文型景观和人工型景观三种类型。

城市水岸带沿海地区的开放空间设计与建造

城市水岸带沿海地区的开放空间设计与建造

城市水岸带沿海地区的开放空间设计与建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关注开放空间的规划和建设,其中包括了城市的水岸带沿海地区。

开放空间的设计与建造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能促进社交交流、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本文将重点探讨城市水岸带沿海地区开放空间的设计与建造,以期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城市水岸带沿海地区开放空间设计的意义和目标城市水岸带沿海地区开放空间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些区域是城市与海洋交汇的地方,具有独特的水文环境和自然景观,通过合理的开放空间设计,可以将自然的美景与城市融为一体。

其次,这些区域通常是城市面向大众开放的场所,应该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便利的休闲娱乐设施,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和人居环境。

因此,城市水岸带沿海地区开放空间设计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打造宜人的休闲娱乐场所,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品质。

二、城市水岸带沿海地区开放空间设计的原则在进行城市水岸带沿海地区开放空间设计时,需要遵循一些设计原则,以保证其功能性和美观性的双重要求。

1. 融入自然环境:开放空间的设计应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尊重并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可以通过选择适宜的植被、采用自然材料等方式来实现与自然的融合。

2. 多样化的功能:开放空间的设计应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包括娱乐、运动、文化交流等多种功能。

例如,可以设置户外健身设施、音乐广场、儿童游乐区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休闲需求。

3. 可持续发展: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应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采用节能环保的技术和材料,并考虑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在保证功能性的前提下,设计应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三、城市水岸带沿海地区开放空间建造的关键要素城市水岸带沿海地区开放空间的建造是实现设计目标的关键一步。

以下是一些关键要素,可以帮助确保开放空间的高质量建造。

1. 土地利用和规划:在确定开放空间建造地点时,需要进行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并确保其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一致。

滨水空间设计的问题与策略

滨水空间设计的问题与策略
4.休闲,饮食,娱乐与迷人的风景是许多区域活动的重点。(leisure)
24
不兼容性的使用(Incompatible Uses):
滨水地区通常为港湾设施、货柜场、仓储区、工业原料储槽区。甚至工业区或污水产
等使用,使得景观和环境质量均难以令人愉悦。
Waterfront areas are generally for industrial uses making it hard to please
关于城市滨水地区 Urban waterfront area
类型——功能类型 Function Forms
生态保护的滨水区
关于城市滨水地区 Urban waterfront area
类型——功能类型 Function Forms
新开发的滨水区
城市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理念
Urban design ideas
目包括一个新广场(square)的中心,一个巷道和在前面的渡轮建筑(ferry building) ,轻轨
连接海滨长廊和此区域的公共空间(open space),优化了亲水空间(water accessible
space),提升了民众亲水权益和生活质量。
18
温哥华城南部滨水区空间设计
指标Fast Facts
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问题及策略
The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Urban Waterfront Space Design
小组成员:###########
学号:###############
城市滨水地区 Urban waterfront area
滨水(Waterfront)一般指在城市中同江、河、
少的建筑;提供了都市生活方式的绿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7
柴笑虹 城市滨水地区开敞空间规划设计的思考
本刊 E- mail:bjb@mail.sxinfo.net 决策参考
心基础之上的, 可以说现代城市开敞空间已越来越呈现出向自然生态化 发 展 的 明 显 趋 势 。 尊 重 自 然 、依 从 自 然 过 程 的 设 计 理 念 和 方 法 已 经 被 国 际 城 市 设 计 和 景 观 设 计 界 普 遍 接 受 和 应 用 。它 是 自 然 生 态 规 划 设 计 观 的 一种具体表现, 其最大特征就是在设计建设城市开敞空间时, 努力协调 好人工与自然的关系, 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生态性。
LUO Nian-zhen
ABSTRACT: The forestry administrative permit, which is a kind of the environmental permit, possesse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our country’s construction of the fores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fields. Through the considerations about the concept, nature, target, principle and scope of the forestry administrative permi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forestry administrative permit can be regarded as the special attribute of the 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ve permit, and give certain considerations to the perfect of the forestry administrative permit. KEY WORDS: forestry administrative permit system; 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ve permit; ecological benefit
作为城市重要的开放公共空间, 滨水地区的再开发区别于近二三十 年 前 , 新 世 纪 的 滨 水 地 区 规 划 建 设 在 发 展 动 因 、规 模 、区 位 、功 能 和 目 标 上都呈现出一定的新趋势, 滨水地区的建设已不能只从形象的改善、景 观的整治着眼, 而更应该从城市生态、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审 视整个建设过程。这样, 不仅可保证滨水地区建设的良性发展, 而且可使 这一地区真正成为代表城市形象的标志。
存在着的开敞空间体, 是人与人, 人与自然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它包括 各种城市绿地, 如公园绿地、生产绿地等, 河湖水体, 城市广场, 城市街道 及城市中待建或非待建的空地, 以及城市之间的非建设用地, 如农田、林 地 等 。 它 们 担 负 着 城 市 的 生 活 多 样 性 、生 物 多 样 性 、隔 离 防 灾 、通 风 导 流 以及限制城市无限蔓延等多重功能, 是城市生态和城市生活的多重载 体 。 城 市 开 敞 空 间 包 含 有 生 态 、娱 乐 、文 化 、景 观 等 各 种 与 城 市 可 持 续 发 展 相 一 致 的 多 重 目 标 。正 是 由 于 开 敞 空 间 对 城 市 居 民 和 城 市 发 展 有 以 上 诸多功能, 在现代社会, 建设开辟城市开敞空间已成为各国城市建设的 不懈追求。
4 城市滨水地区设计策略
4.1 空间资源的整合 4.1.1 建筑物
( 1) 降 低 滨 水 区 建 筑 密 度 , 或 将 滨 水 建 筑 一 、二 层 架 空 , 使 滨 水 区 空 间与城市内部空间通透。例如山城重庆气候炎热, 可以利用自然地形, 结 合局部架空的吊脚楼形式引导水陆风, 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
( 2) 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河流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过程消减有机 污染物, 从而增强水体自净作用, 改善河流水质; 另外, 生态河堤修建的 各 种 鱼 巢 、鱼 道 , 造 成 的 不 同 流 速 带 , 形 成 水 的 紊 流 , 使 空 气 中 的 氧 溶 入 水中, 促进水体净化。
( 3) 生态驳岸对于河流生物过程同样起着重大作用。生态驳岸把滨 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连成一体, 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生态驳 岸 的 坡 脚 护 底 具 有 高 孔 隙 率 、多 鱼 类 巢 穴 、多 生 物 生 长 带 、多 流 速 变 化 , 为 鱼 类 等 水 生 动 物 和 两 栖 类 动 物 提 供 了 栖 息 、繁 衍 和 避 难 场 所 。 生 态 河 堤 繁 茂 的 绿 树 草 丛 不 仅 为 陆 上 昆 虫 、鸟 类 等 提 供 了 觅 食 、繁 衍 的 好 场 所 , 而 且 浸 入 水 中 的 柳 枝 、根 系 还 为 鱼 类 产 卵 、幼 鱼 避 难 和 觅 食 提 供 了 场 所 , 形成一个水陆复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 4.4 河道的自然恢复
培育自然草地, 以及建立多种野生生物栖息地。这些自然群落具有较高 生 产 力 , 能 够 自 我 维 护 , 只 需 适 当 的 人 工 管 理 即 可 , 具 有 较 高 的 环 境 、社 会和美学效益, 同时在耗能、资源和人力上具有较高的经济性。 4.3 生态驳岸的推广
生 态 驳 岸 是 指 恢 复 后 的 自 然 河 岸 或 具 有 自 然 河 岸“可 渗 透 性 ”的 人 工驳岸, 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 同时具有一定抗洪强度。
( 2) 河流开放空间廊道还应与城市内部开放空间系统组成完整的网 络 。线 性 公 园 绿 地 、林 荫 大 道 、步 行 道 及 自 行 车 道 等 皆 可 构 成 水 滨 通 往 城 市内部的联系通道, 在适当地点还可进行节点的重点处理, 放大成广场、 公园或地标等。 4.2 河流绿色廊道的建立 4.2.1 河流绿色廊道规划层面
第一作者简介: 罗念贞, 女, 1958 年 5 月生, 1978 年毕业于山西农业
( 责任编辑: 刘翠玲)
大学, 工程师, 山西省林木种苗站, 山西省太原市, 030012.
The Legal Consider ations about the For estr y Administr ative Per mit System
开敞空间( Open Space) , 作为一个具有现代特定意义的概念, 最早出
具有其他地方无法替代的作用。
现 在 英 国 , 自“开 敞 空 间 ”一 词 出 现 以 来 , 各 国 规 划 界 和 研 究 者 对 其 定 义 各有不同解释, 尽管各国规划界和研究者对开敞空间的解释侧重点不
3 城市滨水地区开敞空间设计思想
生 态 驳 岸 除 护 堤 抗 洪 的 基 本 功 能 外 , 对 河 流 水 文 过 程 、生 物 过 程 还 有如下促进功能:
( 1) 滞 洪 补 枯 、调 节 水 位 。 生 态 驳 岸 采 用 自 然 材 料 , 形 成 一 种“可 渗 性”的界面。丰水期, 河水向堤岸外的地下水层渗透储存, 缓解洪灾; 枯水 期, 地下水通过堤岸反渗入河, 起着滞洪补枯、调节水位的作用。另外, 生 态驳岸上的大量植被也有涵蓄水分的作用。
同, 但其内涵还是基本一致的, 即城市开敞空间是城市在建筑实体之外
现代城市开敞空间的建构是建立在自然生态规划设计观的思想核
!!!!!!!!!!!!!!!!!!!!!!!!!!!!!!!!!!!!!!!!!
业行政许可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仍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特别是林业行政
───────────────
许可的范围亟待在加入 WTO 的形势下得以调整并完善。
2 城市滨水开敞空间的特征
1 城市滨水开敞空间的概念
2.1 兼容性 滨水地带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区, 是水陆两种自然环境交界融合的区
1.1 城市滨水区
域。这里物质、能量的流动与交换过程非常频繁, 兼有水陆两种气候的特
滨水地区( Waterfront) 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 指“与河流、湖
征。
泊 、海 洋 毗 邻 的 土 地 或 建 筑 、城 镇 邻 近 水 体 的 部 分 。”它 既 是 陆 地 的 边 沿 ,
( 2) 调整临水空间的建筑、街道的布局方向, 形成风道引入水滨的水 陆风, 并根据交通量和盛行风向使街道两侧的建筑上部逐渐后退以扩大 风道, 降低污染和高温, 丰富街道立面空间。 4.1.2 开敞空间
( 1) 保 护 城 市 河 流 沿 岸 的 溪 沟 、湿 地 、开 放 水 面 和 植 物 群 落 , 构 成 一 个连接建成区与郊野的连续畅通的带状开放空间, 利用它把郊外自然空 气和凉风引入市区, 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2.3 生态性
m 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 其对人的诱至距离为 1 km~2
从纯生态角度来讲, 河流地区水域和陆域环境构成了完整的滨水生
km, 相当于步行 15 min~30 mi鱼类、虾类和蟹类等; 水边陆地
1.2 开敞空间
上 长 着 植 物 、昆 虫 、鸟 类 等 多 种 生 物 。河 流 地 区 对 于 维 持 城 市 生 物 多 样 性
2.2 自然性
也 是 水 的 边 缘 。 它 是 城 市 中 自 然 因 素 最 为 密 集 、自 然 过 程 最 为 丰 富 的 地
城市滨水地区一般包括有城市的水体、绿化、植被等, 是自然群落的
域, 同时这里的人类活动和城市干扰又非常剧烈, 可以说, 这里是人类活
集中地, 自然特性明显。
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空间范围包括 200 m~300
摘 要: 阐述了城市滨水地区开敞空间的概念及特征, 确立了城市滨水地区开敞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