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2019)讲义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的课件ppt

抗原抗体反应具有比例性,即当抗原和抗体比例适当时,反应最完全,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最多。当抗原或抗体过量时,反应则不完全,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也较少。这种比例性是由 抗原和抗体的浓度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决定的。
02
抗原抗体反应机制
抗原识别与结合机制
抗原表位识别
T细胞通过TCR识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B细胞通过BCR识 别抗原表位。
抗原抗体反应特点
特异性
抗原抗体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一种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反应,形成免疫复合 物。这种特异性是由抗原决定簇和抗体结合部位的互补性决定的。
可逆性
抗原抗体反应是可逆的,即在一定条件下,免疫复合物可以解离成游离的抗原和抗体,再 次相遇时仍可重新结合。这种可逆性是由抗原抗体结合的亲和力决定的,亲和力越高,结 合越牢固,解离越困难。
优化抗体药物设计
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对抗体进行优化设计,提高抗 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
抗原抗体反应模拟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模拟抗原抗体反应过程,为药 物筛选和开发提供新工具。
THANKS
感谢观看
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测及诊断
01
02
03
检测方法
介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 病相关抗体检测方法,如 ELISA、免疫印迹技术等 。
临床意义
阐述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 免疫性疾病诊断、病情监 测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 值。
病例分析
通过具体病例展示自身免 疫性疾病抗体检测的临床 应用,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药物开发中抗原抗体反应的意义
01
阐述药物开发中抗原抗体反应的研究意义,包括药物安全性、
有效性等方面。
药物抗原性的研究方法
02
检验技师《抗原抗体反应》第二章试题及答案.doc

检验技师《抗原抗体反应》第二章试题及答案2018年检验技师《抗原抗体反应》第二章试题及答案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用嗜异性凝集来鉴别吸收试验结果正确的是()。
A、血清中绵羊红细胞凝集素不被(或不完全被)Forssman抗原吸收可被牛红细胞吸收B、血清中绵羊红细胞凝集素不被(或不完全被)Forssman抗原吸收,可被马红细胞吸收C、血清中绵羊红细胞凝集可被Forssman抗原吸收,也可被牛红细胞吸收D、血清中绵羊红细胞凝集素可被Forssman抗原吸收,不被牛红细胞吸收E、血清中绵羊红细胞凝集素被(或不完全被)Forssman抗原吸收,亦可被马红细胞吸收2、抗原抗体比例不适合出现的沉淀现象称为()。
A、等价带B、带现象C、前带D、后带E、中带3、甲、乙两种抗原都能与某一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这两种抗原相互称为()。
A、半抗原B、完全抗原C、TD-AgD、TI-AgE、共同抗原4、凡具有强免疫原性的物质,一般的分子量应是()。
A、≥10000B、1000C、5000D、1000000E、1000005、容易引起免疫耐受性的抗原注射途径为()。
A、静脉皮下肌内腹腔B、静脉腹腔皮下肌内C、腹腔静脉皮下肌内D、皮下肌内腹腔静脉E、腹腔皮下肌内静脉6、抗原的反应原性是指()。
A、抗原对机体的反应性的特性B、抗原与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C、抗原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D、抗原与载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E、抗原引起自身反应淋巴细胞活化的特性7、下列不是凝集反应试验的是()。
A、直接凝集试验B、间接凝集试验C、凝集抑制试验D、协同凝集试验E、毒素中和试验8、对人类而言属于异嗜性抗原的物质是()。
A、人抗白喉外毒素血清B、BSAC、破伤风抗毒素D、ABO血型抗原E、大肠杆菌O149、决定免疫反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A、载体B、佐剂C、抗原决定簇D、TI-AgE、TD-Ag10、下列物质中抗原性最强的是()。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第二章 抗原抗体反应讲义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以及彼此之间的密切接触,才有足够的结合力。
一、抗原抗体结合力抗原抗体是一种非共价结合,不形成共价键。
1.静电引力(库伦引力):是因抗原、抗体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与羧基基团间相互吸引的能力,这种吸引力的大小和两个电荷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大。
2.范德华力:这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相互接近时分子极化作用发生的一种吸引力,是抗原、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相互作用时,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的引力。
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3.氢键结合力:是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上氢原子间的引力。
其结合力较强于范德华引力。
4.疏水作用:最强。
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二、抗原抗体的亲和力和亲合力亲和力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表位之间相适应而存在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
亲和力用平衡常数K来表示,K值越大,亲和性越强,与抗原结合也越牢固。
抗体的亲合力指抗体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间结合的强度,与抗体结合价、抗体的亲和性、抗原有效表位数目等相关。
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抗原抗体多为蛋白质,为亲水胶体,在水中不发生自然沉淀。
在高pH溶液中,使得抗体蛋白质带负电,若此时与抗原结合,则抗原抗体复合物转化为疏水胶体。
若此时加入NaCl等电解质,则形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第二节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一、特异性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结合的特异性,是两者在化学结构和空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所决定的。
这一特性,是应用于临床诊断的基础。
二、可逆性抗原抗体是非共价结合,故不牢固,是一种动态平衡过程。
抗原抗体的亲合力及反应条件(如离子强度、pH等)可影响解离。
亲和层析法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纯化抗原或抗体。
三、比例性抗原抗体比例合适时,沉淀物形成快而多,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若抗原或抗体极度过剩则无沉淀形成,称为带现象,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抗原过量时,称为后带。
临床免疫学检验 抗原抗体反应PPT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抗原抗体复合物浓度 亲和常数=
游离抗原浓度×游离抗体浓度
K值表示亲和力,大表示结合牢固,不易解离。
二、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自然沉淀, 其蛋白质含大量氨基与羧基残基,带电荷,静电作用下,其 周围形成带相反电荷的电子云、水化层,不致自行聚合、产 生沉淀。疏水胶体 — 抗原抗体结合 — 电荷减少,电子云消 失,再加入电解质,使疏水胶体相互靠拢,形成可见抗原抗 体复合物。
抗体预滴定,找出最适反应浓度。
二、环境因素
1.电解质 Ag+Ab结合后无电解质参与,不出现可见反应 常用0.85%的Nacl促使沉淀和凝集物的形成。 2. 酸硷度 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 6~8间。 pH达到或接近抗原的等电点,即使无相应抗体,也会引起颗粒性抗原非特异 的凝集,造成假阳性反应。 3. 温度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速,碰撞机会增多,抗原抗体反应加速 常为37℃,高于56℃,抗原抗体解离,甚至变性或破坏。 有 些 有 独 特 的 最 适 反 应 温 度 , 如 冷 凝 集 素 在 4℃ 左 右 与 细 胞 结 合 最 好 , 20℃ 反而解离。
溶性复合物,大多数动物属比型,家兔为代表。
H型抗体 — 合适比例较窄,抗原抗体过量均可形成可溶性复合物,人 和大动物属此型,马免疫血清为代表。
三、可递性(reversibility)
Ag + Ab
Ag + Ab
第2章抗体与抗原

三、抗原决定簇
1. 概念 抗原分子并非所有的基团都作用一致,决定其免疫活性 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抗原区域。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 构 型 和 免 疫 活 性 的 化 学 基 团 称 为 抗 原 决 定 簇 (antigenic determinant)或抗原决定基。由于抗原决定簇通常位于抗原分子 表面,因而又称为抗原表位(epitope) 。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的 特异性。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抗原作用)指能刺激机体 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反应原性(reactinogenicity) (抗原反应)指抗原与相应 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的特性,此特性又称 为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
2. 完全抗原与半抗原
抗原又分为完全抗原与不完全抗原。 既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自身抗原 动物自身的组织通常情况下不具有免疫原性。
2. 大分子 抗原的免疫原性与其分子大小有直接关系。免疫原性良好的物质分 子量一般都在10000以上 ,在一定条件下,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分 子量小于5000其免疫原性较弱。分子量在l 000以下的物质为半抗原,没有免 疫原性。但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
3. 分子结构 相同大小的分子如果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空间构象不同,其免 疫原性也有一定的差异。一般讲,分子结构和空间构型越复杂,免疫原性越 好。芳香环结构比直链结构强。
4. 物理性 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通常比可溶性抗原强。可溶性抗原分子聚 合后或吸附在颗粒表面可增强其免疫原性。例如将甲状腺蛋白与聚丙烯酰 胺颗粒结合后免疫家兔可使IgM的效价提高20倍。免疫原性弱的蛋白质如 果吸附在氢氧化铝胶、脂质体等大分子颗粒上可增强其免疫原性。 5. 完整性 所以抗原物质通常要通过非消化道途径以完整分子状态进入体 内,才能保持抗原性。
临床检验免疫主管 (2)

临床检验免疫主管 (2)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考试辅导《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第二节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第三节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第四节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类型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
抗原决定簇=表位。
这种特性是由抗原.抗体分子空间构型所决定的。
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必须密切接触。
完全抗原=反应原性+免疫原性半抗原=反应原性一.抗原抗体结合力抗原抗体是一种非共价的结合,不形成共价键,需要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1.静电引力又称库伦引力,是因抗原.抗体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与羧基基团间相互吸引的能力,这种吸引力的大小和两个电荷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大。
2.范德华引力这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相互接近时分子极化作用发生的一种吸引力,是抗原.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相互作用时,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的引力。
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3.氢键结合力是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上氢原子间的引力。
其结合力较强于范德华引力。
4.疏水作用力(最强)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当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靠近时,相互间正负极性消失,周围亲水层也立即消失,从而排斥两者间的水分子,使抗原抗体进一步吸引和结合。
疏水作用力是这些结合力中最强的,因而对维系抗原抗体结合作用最大。
二.抗原抗体亲和力亲和力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决定簇之间相适应而存在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
亲和力用平衡常数K来表示,K值越大,亲和性越强,与抗原结合也越牢固。
抗体的亲合力指抗体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间结合的强度,与抗体结合价相关,即所谓多价优势。
抗体亲合力强,与抗原结合牢固,不易解离。
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抗体是球蛋白,大多数抗原亦为蛋白质,它们溶解在水中皆为胶体溶液,不会发生自然沉淀。
免疫学检验-2-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antigen-antibody reaction)
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 合反应。
体内反应:可介导体液免疫效应; 体外反应:在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表现为不同的现象。
体外抗原抗体反应已成为疾病诊断、病原微 生物鉴定、流行病学调查、激素或药物等化 学物质免疫检测以及科学研究工作广泛应用 的手段。
构象表位-又称为非线性表位。由序列上不 相连的几段氨基酸残基构成的空间构象所形 成的表位。
*(3)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T细胞表位-能被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结合 的表位。多为顺序表位,可位于抗原分子 任意部位 。
B细胞表位-能被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结合 的表位,多在抗原分子的表面或转折处。
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
2、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
一种抗原除能与其对应抗体相结合,还能与其共 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发生结合。
交叉反应示意图
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A抗原
表位2 表位1
抗体2 抗体1
抗体A
B抗原
表位1 表位3
抗体1 抗体B
抗体3
交叉反应的发生并非否定抗原的 特异性,而是由于抗原的异质性 和共同表位的存在所致。
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HVR)
V区内变化最为剧烈的特定部位。L链、H链各3个。 因其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又称互
450~550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约50~75kD。
根据Ig重链抗原性的差异,Ig可分为五类:
即
IgG、IgM、IgA、IgD、IgE,
相应H链为γ 、 μ 、 α 、 δ 及 ε 链。
《抗原抗体反应》PPT课件 (2)

精选课件ppt
7
3 半抗原(hapten)/不完全 抗原(incomplete antigen)
只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称为半抗原
半抗原与抗体结合
精选课件ppt
8
4 抗原决定簇 (antigenic determinant)
又称表位(epitope),是指抗原性物质 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是免疫应答和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 质基础
带现象(zonephenomenon):等价带前 后分别为抗体或抗原过剩则无沉淀物形 成。
前带(prezone):抗体过量
后带(postzone)精选:课件抗ppt 原过剩。
29
Marrack(1934)网络学说
精选课件ppt
30
3 可逆性reversibility
Ag + Ab
Ag-Ab
精选课件ppt
24
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
抗原除与其相应的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外,还与其他抗体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 应
精选课件ppt
25
引起交叉反应的原因:
抗原异质性(用于免疫动物的抗原性物质 中含有多种抗原分子,任何其他物质只要 含有一种或多种与上述物质相同的抗原分 子,必将与上述多特异性的抗血清发生交 叉反应)
抗原抗体结合过程示 意图
精选课件ppt
18
分两个阶段: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阶段 可见反应阶段
精选课件ppt
19
1 抗原抗体结合力
静电引力:带相反电荷的氨基和羧基, 与距离有关
范德华力: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相 互接近时分子极化发生的引力
氢键结合力:氢原子与氢受体原子间的 引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这种特性是由抗原、抗体分子空间构型所决定的。
除两者分子构型高度互补外,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必须密切接触,才有足够的结合力。
一、抗原抗体结合力
抗原抗体是一种非共价结合,不形成共价键。
1.静电引力(库伦引力):是因抗原、抗体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与羧基基团间相互吸引的能力,这种吸引力的大小和两个电荷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大。
2.范德华力:这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相互接近时分子极化作用发生的一种吸引力,是抗原、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相互作用时,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的引力。
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3.氢键结合力:是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上氢原子间的引力。
其结合力较强于范德华引力。
4.疏水作用:最强。
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二、抗原抗体的亲和性和亲合力
亲和性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表位之间相适应而存在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
亲和性用平衡常数K来表示,K值越大,亲和性越强,与抗原结合也越牢固。
抗体的亲合力指抗体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间结合的强度,与抗体结合价、抗体的亲和性、抗原有效表位数目等相关。
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抗体和大多数的抗原同属蛋白质,在通常的血清学反应条件下带有负电荷,形成水化层,成为新水胶体,因此,蛋白质分子不会相互凝集或沉淀。
当抗原与抗体结合,使其表面电荷减少,水化层变薄,失去亲水性能,抗原抗体复合物成为疏水胶体。
在电解质作用下,胶体粒子表面的电荷被中和,使疏水胶体进一步靠拢,形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第二节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一、特异性
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结合的特异性,是两者在化学结构和空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所决定的。
这一特性,是应用于临床诊断的基础。
但某些天然抗原具有多种抗原表位,与另一物质可能有共同抗原表位,对检验结果产生交叉反应。
二、可逆性
抗原抗体是非共价结合,故不牢固,是一种动态平衡过程。
抗原抗体的亲合力及反应条件(如离子强度、pH等)可影响解离。
亲和层析法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纯化抗原或抗体。
三、比例性
抗原抗体比例合适时,沉淀物形成快而多,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若抗原或抗体极度过剩则无沉淀形成,称为带现象,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抗原过量时,称为后带。
四、阶段性
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阶段,此阶段仅需几秒至几分钟,但不出现可见反应。
第二阶段:可见反应阶段,此阶段需要数分钟至数小时。
反应过程受到反应条件(如温度、pH、电解质、抗原抗体比例等)的影响。
第三节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一、反应物自身因素
1.抗体:浓度、特异性、亲和性和等价带的宽窄都影响抗原抗体反应。
应选择高特异性、高亲合力的抗体作为诊断试剂。
但单克隆抗体不适用于沉淀反应。
2.抗原:理化性状、分子量、抗原表位的种类及数目均可影响反应结果。
颗粒性抗原出现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出现沉淀反应,单价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不出现沉淀现象。
二、环境因素
1.电解质:抗原抗体反应时常用0.85%NaCl或各种缓冲液作为抗原及抗体的稀释液。
2.酸碱度: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6~9之间进行。
3.温度:一般为15~40℃,常用反应温度为37℃,如高于56℃,可导致已结合的抗原抗体解离,甚至变性或破坏。
4.振荡:适当振荡也可加速反应。
第四节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类型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础是抗原抗体反应。
早期包括:凝集现象、沉淀现象、溶血现象等。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测定、放射免疫技术、荧光免疫技术、酶免疫技术、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和金免疫技术等。
抗原抗体反应不包括
A.特异性
B.比例性
C.可逆性
D.多价性
E.电离性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和阶段性。
可以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检测相应的抗体或抗原,是由于抗原抗体反应的
A.特异性
B.比例性
C.可逆性
D.多价性
E.电离性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抗原抗体的特异性指的是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结合的特异性,是两者在化学结构和空
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所决定的。
抗原抗体反应需要合适的温度才有利于二者结合,其范围一般为
A.4~10℃
B.11~15℃
C.16~20℃
D.15~40℃
E.41~50℃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抗原抗体反应的温度一般为15~40℃,常用反应温度为37℃,如高于56℃,可导致已结合的抗原抗体解离,甚至变性或破坏。
不是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是
A.温度
B.电解质
C.pH
D.适当振荡
E.隔绝空气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①反应物自身因素:抗体、抗原。
②环境因素:电解质、酸碱度、温度、振荡。
不属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是
A.PCR技术
B.免疫电泳技术
C.酶联免疫技术
D.免疫比浊技术
E.放射免疫技术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PCR)又称无细胞分子克隆或特异性DNA序列体外引物定向酶促扩增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