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

合集下载

广西乡村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

广西乡村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

广西乡村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地方标准——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乡村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评定、划分及标志 (1)5 总则 (2)6 星级划分 (2)参考文献 (16)前言本标准以国家旅游局《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为依据,并参考了GB/T 17775-2003《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等相关评定标准而制定。

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广西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肖建刚、余小军、马融、李肇荣、胡志勇、钟泓、谢雨萍。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广西乡村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乡村旅游区(点)的质量等级划分的依据、要求、条件及评定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域范围内乡村旅游区(点)的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16889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T 10001.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 15566(所有部分)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GB/T 15971 导游服务质量GB 16153 饭馆(餐厅)卫生标准GB/T 16868 商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SB/T 10001 酒店(饭店)服务规范SB/T 10002 酒店(饭店)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1995)第5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

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

ICS 03.200DB33A 12前 言为全面推行乡村旅游点的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工作,规范乡村旅游点的服务管理,提高乡村旅游点的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特色多样、方便舒适和快捷高效的旅游享受和旅游服务,特制定本标准。

根据标准的适用范围和服务特色,此标准又称为《乡村旅游点向日葵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

本标准制定过程中,依据国家旅游局关于《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的有关精神,总结了我省各地开展农业旅游、农家乐和林业旅游的管理工作经验,借鉴了省内外有关资料和操作规程,并直接引用了部分国家标准或标准条文。

本标准由浙江省旅游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旅游发展研究与策划中心、杭州市余杭区风景旅游管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震华、聂献忠、陈寿田。

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乡村旅游点的硬件设施、安全措施和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乡村地区农业和农村旅游、或从事农村旅游服务与经营管理的各类经营主体。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6153-1996 饭馆(餐厅)卫生标准GB/T 17217-1998 城市公共厕所卫生标准GB/T 19004.2-1994 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第二部分:服务指南(idt ISO 9004.2:1991)3 定义和术语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和术语。

3.1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点是指以具有一定数量规模且地理较为集中的乡村房屋、建筑设施和农民(渔民)家庭为接收单位,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村文化及农民(渔民)生产、生活等资源,以农业(渔业)体验为特色的吃农家(渔家)饭、住农家(渔家)屋、干农家(渔家)活、享受环境和生活的乡村旅游活动点(区)。

山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级划分与评价》标准解读

山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级划分与评价》标准解读

标准化试点在山西山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级划分与评价》标准解读♦朱专法1徐芳芳2(1.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山西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朱专法,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在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1985年7月起在山西大学经济系任教;1996年1(1月至2(V)7年5月,在日本立教大学旅游学院学习,取得旅游学硕士、旅游学博士学位,做旅游学博士后研究。

2()狀至今任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副院长。

山西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近年来,围绕山西文化旅游发展,主编《山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理论与实践》等著作1()余部,发表“建立山西大行山区避署型乡村旅游的设想”“山西传统民居的民宿开发”等研究论文50余篇,完成课题研究50项,一、编制背景2019年山西省第五次旅游发展大会明确指出,以 严格标准引领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工作,为把文化旅 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按照省旅 游发展大会精神,在山西省市场监管局指导下,省文 旅厅会同省住建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扶贫办和山西 大学等单位成立工作组,起草山西省地方标准《乡村 旅游示范村等级划分与评价》(以下简称“标准”),作为山西省幵展首批100家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等 级评定的依据。

时任山西省省长楼阳生高度重视乡村 旅游示范村的评定工作,在全省100家乡村旅游示范 村命名暨推进大会上,楼省长强调,各示范村要以命名、颁证为起点,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奋勇争先、永不停步,发挥标杆和表率作用,为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探索更多 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

制定乡村旅游示范村评价标 准,并以此为依据幵展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是实现 山西省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对于全省助力脱贫攻 坚、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起草单位结合自身在山西乡村旅游开发 利用、乡村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管理等研究领域的理 论与实践经验,明确山西省乡村旅游已形成的多种发 展路径,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存在创新 能力低、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竞争无序化、收 益漏损严重等普遍问题。

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与评定

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与评定

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与评定乡村民俗旅游村的等级划分与评定,听上去有点高深,其实没那么复杂,咱们可以简单聊聊。

乡村旅游可是近几年大热的趋势,大家都想逃离城市的喧嚣,去乡下享受那份宁静。

乡村的民俗文化,各种独特的习俗和传统,都是游客们心目中的“宝藏”。

你想啊,走在青山绿水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听着村里小孩的嬉闹声,心情瞬间就舒畅了。

说到等级划分,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地引导游客。

比如说,一些旅游村可能会被评为“五星级”,这个可不是随便来的哦!他们得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像那种保留了古老习俗的村子,或者是有些手艺人能让你亲身体验到传统技艺。

服务态度也得一流,村民们热情好客,让人一到就像回家一样,舒服得很。

可不能让游客一来就觉得像是在走马观花,没啥深度。

真正的乡村旅游,得让大家“身心都放松”。

再说环境,整洁舒适是基础。

这个可不能小看,试想一下,如果到一个脏兮兮的地方,心情怎么能好呢?人家都是希望看到干净的村庄,绿树成荫,清水潺潺。

像是那些种满花草的院子,别提多美了,游客们可以坐在摇椅上,啃着当地的水果,享受那份宁静。

环境好,才更能吸引大家愿意驻足停留,拍拍照,发发朋友圈,这不就是现代人追求的生活吗?此外,民俗活动也是乡村旅游的灵魂。

你瞧,有些村子会定期举行一些传统节庆,像是丰收节、民俗表演,特别热闹。

村民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舞蹈、唱歌,热情四溢。

游客们参与其中,简直就是体验了一把“穿越”的感觉。

还能参与到一些有趣的活动里,比如一起包饺子、做手工,大家围在一起,欢乐的气氛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

想想那画面,真的是“乐在其中”啊!再来聊聊评定标准,像是有些村子会根据游客的反馈、满意度来进行综合评定。

毕竟,游客的体验才是王道,谁愿意去一个不靠谱的地方呢?村民的热情、管理者的用心,这些都是打分的重要因素。

评定的结果不仅能提升村子的知名度,还能刺激更多游客前来“打卡”。

大家都想看看,究竟是哪一个村子,能拿到那枚金灿灿的“五星”奖牌。

江苏省乡村旅游区等级划分评定细则

江苏省乡村旅游区等级划分评定细则
8
绿化覆盖率40-60%
5
生态保护
30
1.2.1
保护措施
有完善的保护措施和保护制度、责任明确
10
1.2.2
保护经费投入
有财务支出证明,占可统计乡村旅游收入的比例
10
达到5%
10
达到3%
8
达到1%
5
1.2.3
保护效果
对生态有重大破坏的,此项不得分
10
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人与生物和谐共处
10
基本保持生态的可持续性和完整性
10
3.2.2
危险地段防护
危险地段安全警示醒目、规范,防护设施齐备、有效,特殊地段有专人看守
10
3.2.3
应急出口
区域内有应急疏散出口
10
卫生设施
50
3.3.1
公共厕所
24
3.3.1.1
数量
根据规模和游客接待量有足够的公共厕所,厕位总量达旺季日均游客接待量的比率
10
5‰以上
10
3‰以上
8
1‰以上
5
3.3.1.2
5
管线处理
10
内部输电、通讯线路等全部采用地下隐蔽方式
10
架空线路整齐,不破坏视觉效果
5
标牌(广告牌)设置
标牌(广告牌)风格文化艺术性强,与整体建筑风格及环境景观协调统一
10
设施标牌(商业广告牌)风格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性,且与整体建筑风格及环境景观比较协调
10
不乱贴、乱放、乱摆小广告,商业服务设施招牌不过分突出
有班车客运线到达
3
3.1.2
外部道路与标识
10
道路体系景观良好;道路交通标识设置科学、合理、美观,符合GB/标志性公共信息图形符合第1部分:通用符号

DB11_T350-2014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与评定

DB11_T350-2014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与评定

ICS 03.200A 12备案号: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350—2014代替 DB11/T 350—2006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与评定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rural tourism village2014-05–21发布2014-09-01实施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等级划分 (2)5 基本条件 (2)6 划分依据 (2)7 评定与管理 (3)附录 A (规范性附录)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必备项目 (5)附录 B (规范性附录)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评分细则表 (6)附录 C (资料性附录)乡村民俗旅游村游客满意度调查评价表 (13)附录 D (资料性附录)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评定申请表 (14)附录 E (资料性附录)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评定意见反馈表 (15)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11/T 350—2006。

与DB11/T 350—2006相比,主要技术要求变化如下:——对市级民俗旅游村和区(县)级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方法进行了修订,将民俗旅游村划分为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三个等级。

——对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必备条件进行了修订,强调指标量化性,提高指标区分度。

——对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评定程序进行了修订,将评定程序分为申请、评定、复核、处理四个环节。

——对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评分细则表进行了修订,新增经济指标、智慧旅游乡村等指标。

——新增游客满意度调查指标,注重游客旅游评价。

本标准由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牵头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德斌、安金明、邹统钎、孙健、李辉、王洪声、乔剑平、范子文、游景军、王萌萌、居强、马博洋、王欣、唐承财、邹兆莎、杨玉山、任亚青、吴婷婷、金川。

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

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

DB33/T589—2005 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乡村旅游点的硬件设施、安全措施和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乡村地区农业和农村旅游或从事农村旅游服务与经营管理的各类经营主体。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6153-1996 饭馆(餐厅)卫生标准GB/T17217-1998 城市公共厕所卫生标准GB/T19004.2-1994 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第二部分:服务指南(idtISO9004.2:1991)3.定义和术语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和术语3.1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点是指以具有一定数量的规模且地理较为集中的乡村房屋建筑设施和农民(渔民)家庭为接收单位,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村文化、农民(渔民)生产、生活等资源,以农业(渔业)体验为特色的吃农家(渔家)饭、住农家(渔家)屋、干农家(渔家)活、享受环境和生活的乡村旅游活动点(区)。

4.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及标志4.1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根据乡村旅游点的设施建设与服务要求,可划分为三个等级,等级越高,表示乡村旅游点质量与服务水平越高。

4.2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评定的依据与方法乡村旅游点的等级评定,依据乡村旅游点的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服务管理等软硬件水平进行评分确定。

乡村旅游点的等级评定,应由当地乡镇、村(行政村、自然村)或农家联合体等集体性单位组织提出,由浙江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负责评定、实施与管理。

4.3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符号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用金色向日葵表示,用一颗向日葵表示一星级,两颗向日葵表示二星级,三颗向日葵表示三星级。

5.总则5.1基本要求乡村旅游点硬件设施、安全标准及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设施齐备、安全有序、卫生达标和服务规范。

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级划分与评价的评分细则

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级划分与评价的评分细则

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级划分与评价的评分细则乡村旅游示范村是指通过一定的评定标准,对乡村旅游资源、发展潜力、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选出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村庄。

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级的划分与评价是对示范村的综合评估和比较,为了明确评分细则,采取下面的评分指标:一、基础条件评分指标1.村庄位置:评估村庄的地理位置是否优越,便利游客的交通出行,评分范围为0-10分。

2.基础设施:评估村庄的水、电、路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评分范围为0-10分。

3.资源禀赋:评估村庄的自然、人文、历史等资源禀赋情况,评分范围为0-10分。

二、发展潜力评分指标1.产业发展:评估村庄的产业结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评分范围为0-10分。

3.政策支持:评估政府对村庄的政策扶持力度和政策配套性,评分范围为0-10分。

三、服务质量评分指标1.接待设施:评估村庄的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设施的现状和规模,评分范围为0-10分。

2.服务态度:评估村庄的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态度,评分范围为0-10分。

3.游客满意度:通过游客调查评估游客对村庄服务的满意度,评分范围为0-10分。

四、发展规划评分指标1.规划编制:评估村庄的发展规划编制情况和可行性,评分范围为0-10分。

2.实施进度:评估村庄发展规划的实施进度和效果,评分范围为0-10分。

3.资金保障:评估村庄发展规划的资金保障情况,评分范围为0-10分。

五、村庄形象评分指标1.氛围营造:评估村庄通过文化活动、节庆、景观打造等手段,营造出的独特氛围,评分范围为0-10分。

2.文化传承:评估村庄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情况,评分范围为0-10分。

3.环境整治:评估村庄的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情况,评分范围为0-10分。

以上评分指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重调整和细化,最终给出综合评分。

根据综合评分的结果,对乡村旅游示范村进行等级划分,例如:-优秀示范村:综合评分在90分以上;-良好示范村:综合评分在70-90分之间;-基本示范村:综合评分在50-70分之间;-一般示范村:综合评分在30-50分之间;-待发展示范村:综合评分在30分以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试行《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
∙2010-02-23 21:02:02
∙作者:吴颂洁
∙来源:福建东南新闻网
∙【新闻论坛】
∙我要评论

(本网记者吴颂洁)记者从全省乡村旅游研讨会上获悉,《福建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地方标准目前已进入征求、试行阶段。

星级乡村旅游景区要求,停车场所附近25M内无污染源,景区用于接待的建筑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餐厅使用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同时能容纳30人就餐。

东南网2月23日讯(本网记者吴颂洁)记者从全省乡村旅游研讨会上获悉,《福建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地方标准目前已进入征求、试行阶段。

记者了解到,该标准对乡村旅游的定义进行了明确,即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旅游经营活动。

乡村游星级评定,以水仙花作为乡村旅游接待单位服务质量的星级标志,共分为五级。

一朵代表一星,五朵代表五星级,花朵越多,星级越高,表示乡村旅游接待单位的档次越高。

据介绍,乡村旅游接待单位的服务质量总分为1000分。

其中,一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单位需达到300分;二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单位需达到400分;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单位需达到550分;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单位需达到700分;五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单位需达到900分。

服务等级将由评定委员会评定。

该标准首次对乡村旅游的建筑、设施、服务项目等进行了规范。

要求乡村旅游接待单位必须经营证件齐全,服务人员必须有上岗证。

经营区周边环境不能脏乱。

星级乡村旅游景区要求,停车场所附近25M内无污染源,景区用于接待的建筑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餐厅使用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同时能容纳30人就餐。

此外,对公共厕所、垃圾桶数量、景区指示标识等基础设施也有统一要求。

五星级乡村旅游景区的要求比较高。

要求景区周边生态环境好,与环境协调。

景区建筑必须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用于接待的建筑面积不少于4千平方米。

餐厅能同时容纳200人就餐。

乡村特色活动至少20项,活动具有较高参与性、观赏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