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学设计4 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语文揠苗助长教案

苏教语文揠苗助长教案

苏教语文揠苗助长教案【篇一:苏教版三下语文第八单元】24 寓言两则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4课:寓言两则二、教材分析:这两篇课文有两则寓言故事。

《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二》,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

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三、学情分析:寓言这一体裁学生之前已经有所接触,对于寓言的基本特点也有所掌握,关键是要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

四、教学目标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争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五、教学重点: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六、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争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七、教学准备:课件八、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要求: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

2.学会《揠苗助长》这则寓言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本能复述课文。

3.学习《揠苗助长》,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教学重点: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

2.学会《揠苗助长》这则寓言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本能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1.学习《揠苗助长》,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寓言两则 第一课时《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寓言两则 第一课时《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24 寓言两则第一课时《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揠苗助长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和我们平时听到的故事不一样,它是一则寓言故事。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跟老师读课题。

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24、寓言两则揠苗助长2、强调课题中的“寓”“揠”“长”三个字的读音、写法。

3、介绍寓言故事出示多媒体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故事吗?学生自由发言。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看几张有趣的图片,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寓言故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片,说说故事的名字。

出示课件图片。

请同学们举手回答,说对的话把掌声送给他。

掩耳盗铃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坐井观天这些故事都是通过一件有趣的事情,来告诉我们一个大道理,这就叫做寓言故事。

4、介绍作者孟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揠苗助长》是谁写的呢?出示课件,介绍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很多话都被后人当作名言警句来学习,比如,我们二年级学过的两句大家还记得吗?请举手回答。

出示课件,学生读。

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今天,我们学习完这则寓言故事,我希望同学们也能从中明白一个做人道理。

二、学习课文1、熟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出段落。

教师纠正读音。

听课文范读。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教师范读,强调读出感情。

出示课件,第一自然段。

(2)想一想,第一自然段中“巴望”还可以换成其他词语吗?农夫“巴望”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出示课件:希望盼望巴望禾苗长得快些。

(3)农夫为什么希望禾苗长得快些呢?学生发言想早一点丰收。

从哪里看出来他很希望禾苗长得快些?学生发言天天到田边去看。

教师讲解“天天”。

可是他总是觉得?学生抢答。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苏教版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会写四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续编故事。

3.明白做事不可急于求成,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道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续编故事。

教学难点:明白做事不可急于求成,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道理。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齐读课题。

学习“揠”。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2. 相信小朋友们已经把课文读会了,要是课文里的词娃娃跑出来了你们还认识吗?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焦急喘气一大截巴望自言自语白费筋疲力尽总算生认读,多种形式读。

3.请同桌互读课文,看看是不是能把句子读通顺,课文读准确。

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读完课文,小朋友们能给“揠苗助长”换个词语说说吗?(拔苗助长)那你知道“揠”的意思了吗?2.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呢?指名回答。

出示“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里去看。

”(1)“巴望”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语说吗?(希望、盼望、渴望。

)(2)谁来读一读?(3)农夫天天到田里去看,他的心情会怎样?(焦急)(4)农夫这么心急,会对禾苗说些什么呢?3.但禾苗有向他所想象的长得那么高了吗?出示“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1)禾苗真的一点儿也没长高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禾苗实际是长高了,“好像”一词就说明禾苗是在不断生长,只不过速度不像这个人想象的那么快。

(2)比较句子,去掉“好像”可以吗?“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3)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哪句更加确切?4.这个时候他的心情会怎么样?(焦急)谁来给它找找近义词?(着急)写“焦”。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很焦急?出示“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苏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教案设计

苏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教案设计

苏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教案设计第一课时(学习《揠苗助长》)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出示课题“寓言两则”,由学生依照查找的资料来说明课题。

(“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予”的意思。

“则”的意思确实是“篇”)二、教学《揠苗助长》1、播放课件明白得课题、了解故事:⑴学生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

“助”是关心。

“长”是生长。

⑵按照“明白得题意→了解故事→明白得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⑶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习生字:⑴范读课文,听准生字字音。

⑵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注意指导读错的字。

同桌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⑶巩固生字:读生字卡片。

(齐读、指读、开火车读)小组内轮番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

老师巡视,发觉错误及时纠正。

3、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出示四个问题:⑴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长高时,他的心情如何样?将描写他心情的词句画出来。

你能明白得他的心情吗?随机明白得重点词语:巴望、着急。

出示重点句子,体会种田人的心情。

禾苗看起来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着急地转来转去。

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词句,要读出种田人的着急心情。

⑵种田人在这种情形下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结果如何样?用课件演示种田人拔苗的过程,朗读第2段,要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形。

读第3、4段,体会种田人回家后中意的心情,以及后来明白禾苗都死了,十分败兴的心理。

⑶这则寓言给你如何样的启发?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⑷我们差不多明白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假如你是种田人的邻居或亲属,你如何样关心他实现自己的愿望?4、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学习《守株待兔》)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交代教学目标:同学们,你们喜爱听寓言故事吗?每个寓言差不多上通过有味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今天,老师和大伙儿一起来学习《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案寓言二则《揠苗助长》讲述了一个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但结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故事。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教育人们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然后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接着带着问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和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然后精读课文,理解内容,并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最后是细读悟道理,讨论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种田人错在哪里,学生口头归纳寓意。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

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或全班集体讨论的办法,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寓意。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今天,让我们继续研究《寓言两则》,板书课题为《鹬蚌相争》。

2.出示图片。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培养朗读、概括能力)1.那么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朗读课文,等一会儿我们集体交流。

2.《鹬蚌相争》的故事是怎样的呢?有谁能给大家说一说。

3.有哪一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告诉大家。

首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练一练。

4.指名表述,适时表扬。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1.故事基本内容,我们已经了解了,可是,为什么鹬和蚌要互不相让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同桌分角色扮演鹬和蚌,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3.指名朗读,教师点拔。

四、联系文本,理解人物(练朗读,理解人物心理)1.抓住鹬猛地用尽用气——威胁筋疲力尽,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精品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精品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精品教案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精品教案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寓言这种文学形式,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本课涉及的两则寓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孩子应该能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师生的互动明白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表述起来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

24、寓言两则教材分析:《揠苗助长》是一篇许多孩子比较熟悉的寓言故事。

该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热切盼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思来想去,最终想出了一个用拔禾苗来帮助禾苗生长的方法,最后导致禾苗枯死。

通过这则寓言,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遵从事物的规律,否则就要受到应有的惩罚。

《鹬蚌相争》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说出寓言的寓意,明白不顾事物的发展,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难点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悟出寓意。

教法学法:抓住重点词理解句子,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创造形象等方式理解寓言内容,感悟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学过《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你们能告诉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吗?(学生交流)其实我们熟悉的这个小故事就是一则寓言。

(板书:寓言)寓言就是用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4、《寓言两则》,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今天来学习第一篇《揠苗助长》(板书)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1、这里的“苗”“助”“长”分别是什么意思?(生交流)2、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有什么好办法呢?(生交流,给浇浇水,施施肥,还要给它拔拔草……)3、“揠”是什么意思? (生交流)4、因而“揠苗助长”也称为“拔苗助长”。

拔苗真的能让禾苗长大吗?(生交流)5、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学设计4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学设计4

《寓言两则》说课稿一、说教材《寓言两则》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两篇寓言小故事。

其中,《揠苗助长》是根据《孟子·公孙丑》所写的一则故事改编;《鹬蚌相争》则是根据《战国策·燕策二》的记载改编的。

这两则寓言一写宋国农夫拔苗助长,欲益反损;一写鹬与蚌互相争持,谁也不肯退让,让渔翁坐享其利,都是前面叙事,末了揭理,或者暗示道理。

短小精悍,寓理于事,是两则寓言故事的共同特色——《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将自食恶果;《鹬蚌相争》则说明遇事必须考虑周到,防止斗勇好狠,两败俱伤。

但两则寓言在写作特色上又各有侧重:《揠苗助长》侧重心理描写,农夫“巴望——焦急——急忙——兴致勃勃”的心理变化跃然纸上,轨迹清晰;《鹬蚌相争》虽然不乏心理描写,但侧重的还是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以鹬和蚌的特定动作和针锋相对的语言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

课文中的两幅插图人物刻画清晰,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揭示寓意。

两则寓言故事浅显易懂,加之寓言故事学生在二年级时就有接触,对于已经具备了一定阅读能力的三年级孩子来说,仅仅从语言和情节上来理解并不是难事。

但想要让孩子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必须在反复诵读及品味、想象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明白道理,提高语文素养。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预设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目标: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技能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展开想象,探究其中的道理。

2、能够把自己明白的道理结合事例加以阐述。

3、能够再找几则寓言故事,读一读,讲一讲。

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寓言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4课寓言两则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4课寓言两则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4课《寓言两则》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寓、焦、苦、弱、勃、闷、宋、则、疲”,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教师)1.准备与本课寓言相关的动画片或是书籍。

2.多补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书籍,推荐学生阅读。

(学生)课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 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2. 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

(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3. 学习“寓”字。

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4. 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5. 看课题质疑:看到“揠苗助长”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提问)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1)师:到底是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2)“揠苗助长”结果怎样?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两则》
一、说教材
《寓言两则》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两篇寓言小故事。

其中,《揠苗助长》是根据《孟子·公孙丑》所写的一则故事改编;《鹬蚌相争》则是根据《战国策·燕策二》的记载改编的。

这两则寓言一写宋国农夫拔苗助长,欲益反损;一写鹬与蚌互相争持,谁也不肯退让,让渔翁坐享其利,都是前面叙事,末了揭理,或者暗示道理。

短小精悍,寓理于事,是两则寓言故事的共同特色——《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将自食恶果;《鹬蚌相争》则说明遇事必须考虑周到,防止斗勇好狠,两败俱伤。

但两则寓言在写作特色上又各有侧重:《揠苗助长》侧重心理描写,农夫“巴望——焦急——急忙——兴致勃勃”的心理变化跃然纸上,轨迹清晰;《鹬蚌相争》虽然不乏心理描写,但侧重的还是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以鹬和蚌的特定动作和针锋相对的语言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

课文中的两幅插图人物刻画清晰,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揭示寓意。

两则寓言故事浅显易懂,加之寓言故事学生在二年级时就有接触,对于已经具备了一定阅读能力的三年级孩子来说,仅仅从语言和情节上来理解并不是难事。

但想要让孩子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必须在反复诵读及品味、想象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明白道理,提高语文素养。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预设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技能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展开想象,探究其中的道理。

2、能够把自己明白的道理结合事例加以阐述。

3、能够再找几则寓言故事,读一读,讲一讲。

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寓言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展开想象,探究其中的道理。

二、说教法
1、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明白道理,受到熏陶。

2、图文对照,理解文本,揭示道理。

3、以问促读,在反复的追问中,引导学生不断接触文本,阐释寓意。

三、说学法
1、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农夫的心理变化,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

2、多种方式读鹬蚌的对话,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明白道理。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由两则寓言组成,我将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教学《揠苗助长》,第二课时教学《鹬蚌相争》。

先说《揠苗助长》的教学设计。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新课导入时,我通过“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有哪些呢?”帮助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寓言故事《狐假虎威》《狼和小羊》等,然后小结:寓言故事简短有趣,都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接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

同时板书课题,讲解“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个或篇。

2紧接着出示书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围绕“图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来观察说话,引出第一则寓言,再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让学生自由提问,根据学生的提问梳理出这样几个问题: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怎样揠苗助长?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帮助学生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通过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多种方式读准生字词: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枯死。

3、默读思考新课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再请学生连起来完整的说一说,整体感知课文。

(三)品味语言,感知形象。

在寓言教学中要使学生能概括出寓意,理解题意,必须充分地感受寓体形象,在充分感受
寓体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我着重抓住“农夫为什么要把禾苗拔高?”“他是怎样做的?”的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抓住“巴望、焦急、急忙、兴致勃勃”等关键词体会农夫心理变化的过程和迫切的心理,农夫的形象也就在学生的脑海中鲜活起来。

接着抓住“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进行朗读训练,体会农夫高兴的心情,为揭示寓意,体会农夫的傻做好铺垫。

(四)揭示寓意,启发明理。

最后,通过“禾苗为什么会枯死?”对结果进行探寻,揭示寓意,启发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此处的探究,我紧密结合教材中的插图,使学生对禾苗“长了一大截”有直观的认识,明白长高的禾苗其实已经被破坏了原来的生长规律,结果只能是枯死,从而轻松地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寓意: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将自食恶果。

对课后练习中“农夫傻在哪儿?”的提问学生也就能轻松做答了。

(五)总结理解,拓展延伸。

揭示寓意的过程就是把寓言中的形象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的过程,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了语言的艺术形象之后,就要引导学生把寓言中的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不同性格加以比较,从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类似的事情。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寓言的深刻寓意。

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进行拓展延伸:我们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如果你碰到,你会怎样劝告他们?请你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去概括来结束本课的教学。

接下来,再说《鹬蚌相争》的教学设计。

(一)直接导入,看图解题。

第二则寓言的教学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揭示课题,结合图片让学生认识“鹬”(嘴特别长)和“蚌”(外面是硬硬的壳,壳里是雪白的蚌肉,遇到危险的时候,就会把壳紧紧地合上)的不同特点。

然后激趣:当这位贪吃的长嘴鹬遇上了有着坚硬外壳的蚌时,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导入寓言的学习。

(二)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本则寓言主要以鹬和蚌的特定动作和针锋相对的语言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进行朗读,以便学生“批文入情”,这一点尤为重要。

本环节中,我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熟;结合课文的
朗读,进一步认读词语:啄肉夹住威胁毫不示弱筋疲力尽喜笑颜开;再通过填空:“鹬,蚌,他们俩,最后。

”的练习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再次点明课题“鹬蚌相争”,揭示关键词“争”。

(三)精读课文,感悟明理。

1、在阅读教学中往往“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在精读课文的环节中,我主要围绕课题中的“争”字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读文、探究。

首先,通过“他们俩为什么会争起来呢?”这一提问,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鹬蚌相争的起因。

抓住“猛地、伸到、啄肉”,“急忙、合上、牢牢地夹住”等描写鹬和蚌当时心态和动作的词语,体会鹬蚌的一来一往,互不相让。

体会此处为故事发展埋下的伏笔。

2、其次,通过“他们俩是怎样争的呢?”重点学习二、三自然段,体会鹬蚌的互不相让,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寓言最大的特色在于它集精华于最少文字的极短篇幅,精炼的叙述加上生动的对话,使我们用最少的时间即可领悟人生的道理。

而这生动的对话最能彰显人物个性,揭示寓意。

《鹬蚌相争》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特点。

因此在本段的学习中,读是学生学习和体会文本的重要方式。

此处教学,我主要采取了抓关键词体会读;师生配合引导读;同桌模拟“争”着读;动画配音情景再现读等方式,让学生在与文本不断亲密接触的过程中体会人物个性,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也为交代结局,揭示寓意做好充分的准备。

3、最后,在“他们俩争的结果怎样?”的探讨中学习第四自然段,揭示故事的结局——“渔翁得利”。

同时联系课文,拓展练笔:渔翁捉住了鹬和蚌,兴冲冲地回去了。

回到家里,他得意地对老伴说:听了渔翁的话,鹬垂头丧气地想:
蚌呢,瞟了鹬一眼,叹了口气说:。

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中明白道理,揭示深刻的寓意。

(四)拓展阅读,课堂延伸。

寓言把教训寄托在故事里,被讽刺和夸张的对象,往往就在生活中,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教育性,加之篇幅短小,角色的语言、行为、思想方式及结果都比较可笑,很适合儿童阅读。

因此,课后我还推荐了几个寓言故事,如:《螳螂捕蝉》《杯弓蛇影》等,建议学生读一读,讲一讲。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中的两个小故事虽然都是寓言,但内容上又互不相连,各为一个独体,在板书设计上,我将分别加以阐述。

《揠苗助长》的板书设计紧扣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这条主线,指出农夫希望禾
苗快点长高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急于求成,实施了错误的做法,结果事与愿违,揭示了其中蕴含的道理,条理清晰,寓意明了。

揠苗助长
原因做法结果
巴望──拔高──枯死
(错)
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道理:要按事物发展规律办事
《鹬蚌相争》的板书设计,以“鹬蚌相争”为因,以“渔翁得利”为果,中间辅以动作、神态等关键词,故事脉络一目了然。

鹬蚌相争
伸夹︳
威胁得意︳
相持︳
筋疲力尽︳
渔翁得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