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次加入世界市场比较

合集下载

中外经济政治对比

中外经济政治对比
政治7—9世纪,欧洲主要封建国家如英、法、德等形成。但天主教在欧洲特别是西欧的势力非常强大,罗马教廷通过教阶和教区制度对整个西欧实行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教权往往是大于世俗王权,11世纪的“卡诺莎之辱”是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的典型例证。
宋元(10世纪中期至前13世纪晚期)
经济:1、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稻麦复种制标志着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新高度;农作物品种交流广泛;经济重心移到南方。2、手工业:景德镇宋代著名,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3、商业:空前繁荣。两宋店铺可随处开设;商品种类增多;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发展。元代疏浚大运河,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政治1、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美逐步完善,工业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国家参与政权或取得统治地位。英国1832年及以后的几次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不断增强了自己在议会中的地位,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为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进一步扩展奠定了基础。2、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工业无产阶级与工业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19世纪3、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表明,工业无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并且开始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历史发展的动力,工人运动成为工业革命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三大进步潮流之一。
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8世纪)
古代希腊(前9世纪-前4世纪中期)
经济:1、农业:原始农业发展,经历了火耕、耜耕,青铜农具等几个发展阶段;土地制度由氏族土地公有发展为奴隶制土地国有制(西周井田制最为典型)。2、手工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商代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朝发明原始瓷器。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资本主义从什么阶段进入什么阶段

资本主义从什么阶段进入什么阶段

资本主义从什么阶段进入什么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了几百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资本主义的原始阶段,也称古典资本主义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资本的原始积累。

在内部,资产阶级通过“立马”的手段,把大量农民从对土地的依赖中赶走,变成了产业工人,也释放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用于产业发展。

主要是扩张殖民地,掠夺资源。

《资本论》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两大类。

当时土地以外的机器等资本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生产要素是土地和劳动力。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秘密”和规律。

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资本家的主要利润来源是通过延长工作时间、降低工资来榨取剩余价值,出现了大量的血汗工厂。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了寡头和垄断,进行野蛮的侵略和掠夺,获取超额利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大航海以来的第一波全球化浪潮,资本主义走向帝国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帝国主义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种子。

对内剥削,对外侵略,这是原始资本主义阶段,也是野蛮资本主义阶段。

第二阶段是资本主义进入改良社会民主资本主义阶段。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社会民主思想的出现,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建立了社会福利制度。

资本主义改善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革命。

资本主义的野蛮生长导致了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矛盾的加深,巴黎公社运动的出现和工人阶级无休止的斗争。

第二次是两次世界大战。

资本主义国家应该让人民参加战争,当战争炮灰的时候,他们应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战后,他们不得不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以维持社会稳定。

第三是对外推广。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从外部给资本主义带来了强大的改革压力。

第三阶段是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阶段。

其主要标志是英国撒切尔夫人执政,美国里根执政,开启了美欧宏观政策调整的新时期。

供给学派、货币主义等理论流派相继出现。

中国社会性质的两次转型与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

中国社会性质的两次转型与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

中国社会性质的两次转型与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根据中国社会性质的变迁为依据,可以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时间上从古史的传说时代到秦皇汉武时期,这个时期的重大变化是中国大地上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普及和中央集权制政府建设的完成。

第二个时期是秦汉至晚清,这个时期中国处在中央集权制政府弱控制之下的乡村社会,突出的人际关系要素是血缘关系和邻里关系,就是由法家建立的儒家社会,与欧洲的封建制时期形成明显的区别。

第三个时期是1840年至现在,这是中国被动进入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时代,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进行工业化努力的过程还在继续,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正卷入越来越多的人口,即便是农民和农业也已经日益卷入社会生产流通的总过程。

或者说,划分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并作为两次社会性质转型的决定性事件是:“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建立和“现代化”进程的展开。

一、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建立是社会完成第一次转型的依据和标志在中国大地上,今天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超过7000处,早先相对分散的人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间,最后都逐步选择了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接受了后来被人们称为中华文化那个思想格局,并在小区域逐步实现政治整合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时代,最终完成了整个民族的政治整合,建立起中央集权制政府。

这是中国社会的第一次转型,转型的三大要点是:经济上是以农业生产技术普及为主导的“第一次全球化”过程,政治上的关键和标志事件是稳定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机器的建立和强化,思想与文化上成长了统一的汉字和中华文化。

加速实现转型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完成了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建设,最后是在汉武帝手上得到巩固和完善的。

与欧洲国家的历史演进过程相区别,近代西方国家的中央集权制政府建设,是与资本力量的兴起和对外扩张过程和工业革命同时发生的,因此马克思才有可能在这样的典型的欧洲经验基础上,把资本作为主导一切的积极因素来对待,把政治权力建设和技术革命成就都化约为资本主导的结果,没有这个共时性,马克思这样的叙述就不会产生。

高一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试题

高一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试题

高一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试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再现再认能力,比较容易。

根据所学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的目的2.在全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居于“龙头”地位的是 ()。

A.沿海开放城市B.沿海经济开放区C.经济特区D.内地开放城市【答案】C【解析】经济特区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在对外开放的格局中起到了龙头的作用,带动开放的区域由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逐渐深入到内地。

3. 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放开了国家管理的737种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中的648种,同期也放开了国家管理的农产品收购60种价格中的50种。

与此直接相关的()。

A.南方谈话与十四大召开B.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C.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重新启动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答案】A【解析】注意时间“90年代初”,南方谈话与十四大召开都发生在1992年,符合题意。

而B项在21世纪初。

D项在2001年,均排除。

C项与题意无直接联系。

4.经过对外开放,成为现代化的新兴都市,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是()A.汕头B.厦门C.深圳D.珠海【答案】C【解析】对外开放前,汕头、厦门和珠海即已是城市,而深圳原是贫穷的小渔村,设为经济特区后,发展为现代化的新兴都市,C项正确。

【考点】对外开放的影响点评:本题以特区的发展来考查对外开放的影响。

解答本题须对选项四大城市开放前的状况。

本题属于识记层次,难度小。

5.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2020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含解析)1

2020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含解析)1

第10课鸦片战争知识纲要导引答题术语导学(1)鸦片战争是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

(2)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知识点一虎门销烟1.国际国内形势(1)国际: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等国相继开展工业革命。

为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2)国内①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财政困难.②政治:清朝政治腐败,军备废弛。

③对外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鸦片走私(1)原因:受自然经济的抵制,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2)影响:掠夺大量白银,摧残中国人民身心健康.3.虎门销烟鸦片输入严重威胁清政府统治(1)原因:湖广总督林则徐等请求禁烟。

(2)概况:道光帝任命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爆发的借口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需要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而不是英国一再宣扬的保护鸦片贸易。

知识点二鸦片战争1.过程(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在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扩展: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3)结束: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2.结果(1)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2)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3)1844年美法分别与中国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3.影响(1)给中国带来巨大屈辱和灾难,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2)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1841年初,英国军队武装占领香港岛,《南京条约》中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开启了西方列强侵占中国领土的先例。

第41讲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总复习

第41讲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总复习
答案 共同:都承认文化的多样性;都认为不同的文化会在相互交流中产生 碰撞和影响。 侧重点:亨廷顿关注的是文化的冲突与斗争,认为强势文化必然战胜弱势文 化。费孝通关注的是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美美与共,认为文明多元下的 文化将会相互学习交流、共同繁荣。
史观史论
1.历史解释——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因素 (1)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基础性原因, 欧共体和日本寻求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是建立在经济实力增强基础上的。 (2)维护民族国家权益:当今世界经济虽然已经全球化,但是,政治上,主权民 族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维护民族国家权益上的冲突必然导致 国际格局多极化的趋势,这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政治原因。 (3)文化的多样性: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是基本的特征,文化之间的冲突也 深刻影响着国际格局,欧盟、东盟等区域集团的建立与文化相似性有很大 的关系。 (4)美苏两极的激烈对抗使世界不得安宁,相对而言,多极格局的相互牵制 更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这是世界各国追求多极格局的现实原因。
(2)影响 ①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多极化是一个趋势,即世界是由多种力 量、多种社会制度、多种发展模式和多种价值观构成的。它承认了世界 的多样性。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与制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维护 了世界和平。 ②促进了大国关系的缓和。为了对付共同的威胁——恐怖主义,大国之间 开始尝试进行新的对话,并加强合作,从而使大国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 国际关系的缓和。 ③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 ④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给发展中国家既提供了机 遇,又提出了挑战。
主题二 人类的前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主旨精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当代中国外交秉承的基本理念,它既继承 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外交的新特色。从这一外交 理念出发,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因、认识中国为践行这一理念的 做法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知识点串讲)-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知识点串讲)-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6.新中国的经济发展 (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 基础; ( 2 )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此后,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 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飞速发展; (3)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7.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经济发展 ( 1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先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这些国家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 目标,并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订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 ( 2 )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但此后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 在问题,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 8.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 (2)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3)货币出现前,商业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货币出现后,逐渐具有了三大功能:交换媒介,价 值尺度,财富象征。 (4)商业的功能:互补余缺——逐利增财。 2.信贷 世界:(1)前22一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 (2)前16一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 如要有证人,履行担保,受到法律保护。 (3)前4世纪,古希腊开始兴起货币经营业,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4)15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 (5)意大利、荷兰、英国等国出现新业务,先后成为国际信贷的中心。 中国:(1)春秋时期,实物借贷比较普遍,并出现货币信贷。 (2)唐代,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飞钱”(汇票)。 (3)宋代,交子、会子、官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汇兑业务。 (4)明朝中期,钱铺等机构盛行。 (5)清朝,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出现了庄票。 3.契约 (1)约前3000年,古埃及契约广泛使用并受到法律保护。 (2)前2600年左右,苏美尔人已经使用契约。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3)中国,商周时期产生契约;汉代以后,契约应用更加广泛。

国共两次合作之比较

国共两次合作之比较
因此马克思主义未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打到日本帝同主义20世纪30年代日本先后制造了9?18事变1?28事变华北事变7?7卢沟桥事变8?13事变日本逐步实现了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教 学 参 考
国共两次台作之比较
■ 王书 言
在近代 中国, 国共 曾两次合作 , 第一次在 国民大 革命 时期 ( 1 9 2 4 1 9 2 7 ) ,第 二次 在抗 日战争 时期 ( 1 9 3 7 1 9 4 5 ) 。两次合作有着怎样的 比较呢? 从背景来看 , 第一次合作是在1 9 2 4 年, 而1 9 2 4 年 我 国正 处 在 北洋 军 阀 的统 治之 下 ,吴 佩 孚 主要 盘 踞 在两湖地区 , 孙传芳主要盘踞在东南几省 , 张作霖地 盘 最 大 ,盘 踞在 东 北 和 华 北广 大地 区 以及 山 东省 的 部分 , 还控制着北京政权 , 直 皖奉三系及地方军 阀 为争夺地盘 、 财富 、 人 口而不断进行战争 , 民不聊生 , 给人 民带来巨大灾难 。 这些军 阀派系又受列强扶植 。 与其说军阀混战带来灾难 ,倒不如说列强压迫带来 的灾难更大。 “ 打倒列强 , 除军 阀” 成 为全 国人 民的呼 声 。而第二次合作是在 1 9 3 7 年9 月, 日本 已经制造 了 “ 9 ・ 1 8 事变” , 1 9 3 5 “ 华北事变” , “ 7 ・ 7 事变” , 已大举 全 面侵华 , 中华 民族危机加深 , 中 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 国社会主要矛盾 ,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 矛盾 , 国难 当头 , 而此 时 , 蒋 介 石 利 益 也 受 到威 胁 , 终 于在 1 9 3 7 年9 月公布 了《 国共合作宣言 》 , 至此 , 国共 两党停止 内战 ,国共第二次合作才实现 。从以上来 看, 两次国共合作 的背景大不一样。 从合 作方式上看 ,第 一次 国共合 作是党 内合 作, 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 , 最终使 国民党的性 质 发生 了变化 ,由单纯 的民族资产阶级政党转变为工 人阶级 , 农 民阶级 。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等 四大 阶级 的 联 盟政 党 。 在 当 时情 况 下 , 国 民党 力 量 较强这种合作方式又容易使共产党丧失对革命的领 导权 , 而事实亦如此 。 在大革命后期 , 蒋介石发动“ 4 ・ 1 2 政变 ” , 汪精卫发动“ 7 ・ 1 5 政变 ” , 大肆屠杀共产党 , 而陈独秀犯了右倾错误 , 妥协退让 , 从而造成大革命 失败 , 革命转入低潮 。 第二次 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外 合作 , 全体共产党员不准加入 国民党 , 这就使得在以 后 的合 作 中 , 中共 能 保 持 自己 的独 立 性 , 而 后 来 事 实 证明 , 我 党在 沦 陷 区广 泛 建立 敌 后 抗 日根 据 地 , 开 展 了独立 自主的游击战争 , 对这是非常有利的。 从政治基础上来看 ,第一 国共合作 的政治基础 是新 三 民主 义 , 而 非 马 克 思 主义 , 因 为孙 中 山先 生 已 经完成 了思想上又一次伟大转变 ,把旧三 民主义重 新解 释为 新 三 民主 义 , 新 三 民 主义 已 明确 反 帝反 封 , 这成 为国共合作的政 治基础 , 再加上 中共力量较 弱 , 又处 于年幼时期缺乏经验 , 尚不成熟 , 中共一些领导 人特别是 陈独秀犯了右倾错误 ,放弃对革命 的领导 权。因此马克思主义未成 为国共第一次合作 的政治 基础 ,第二次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打到 日本帝 国 主义 , 2 0 世纪3 0 年代 , 日本先后制造 了 “ 9 ・ 1 8 事 变” “ 1 ・ 2 8 事变 ” “ 华北事 变” “ 7 ・ 7 卢 沟桥事 变” “ 8 ・ l 3 事 变” , 日本逐步实现 了从局部侵华 到全面侵华 , 使 中 日民族矛盾上升为 中国社会 的最主要矛盾 ,而且 日 本的侵华也威胁了南京利益和英美利益 ,最终使得 日 本成 为中华 民族乃至英美等 国际势力 的共同敌人 。 从实践上看 , 国共第 一次合作后 , 国共 两党为 推翻北洋军 阀统治 而发动 了北伐 战争( 1 9 2 6 ) , 打败 了吴佩孚 、 孙传芳 的主力 。 革命 由珠江流域扩展到长 江流域。 而张作霖仍盘踞在东北和华北 的广大地区。 为什么张作霖在 1 9 2 6 年的北伐 战争能 尚存呢?是 因 为此时 国民党右派叛变 了革命 。尤其是蒋介石 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两次加入世界市场比较
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27420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 ,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被排除在世界市场经济之外的历史。

其实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国内市场,就逐渐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成为世界市场的一员。

只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中断了与世界市场的正常交流。

中国前后两次加入世界市场是如何加入的呢?
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被迫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关税主权、贸易主权等大量主权丧失,外国商品如潮水般涌入,原料被疯狂地掠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865年,在正当的对外贸易中,中国第一次出现逆差,这说明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西方国家利用其侵华特权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或资本,使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日益破产,也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在国弱民穷的情况下,被动且屈辱地与世界交融,、这种交融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使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经济命脉被外国控制,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

同时,这种交融必然使中国的政治经济缓慢地近代化。

现代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后,虽逐步认识到开放的必要性,但由于国际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封锁与禁运和国内种种特殊情况,
使新中国在融入世界的步骤的缓慢的,有一定成就。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党的领导人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市场。

但当时仅仅是局部、缓慢地逐步开放、交融,但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了巨大贡献;二十一世纪初,中国通过十五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真正与世界全面交融,这必将大大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使中国阔步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

中国两次加入世界市场是不同的:
1、性质不同:第一次是西方国家通过武力强行迫使中国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国半殖民化的产物;第二次则是中国政府主动打开国门,是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的开放。

加入WTO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2、中国所处的地位不同:第一次加入时,清政府经济基础薄弱,商品不发达,几乎不存在完整的工业体系,不可能在开放的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只能是西方商品大肆进入中国、冲击中国的传统生产行业,清政府处于被动和被侵略的地位;第二次时,新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国际贸易中有自己的优势,能够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3、对外交流的内容不同:第一次加入时,进入的纯粹是商品,也就是西方国家迫使中国打开国门的目的就是大量倾销商品;第二次不但使进口商品丰富了,而且还伴随着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模式各个方面的引进,有助于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4、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不一同: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受西方工业强国操纵,他们向中国倾销廉价商品,肆意掠夺资源,投资设厂,同时拥有种种政治经济特权。

这对处于弱势又没有任何政策保护的中国民族工业来说无疑是天灾,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而加入WTO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个大大的利好。

因为,这可以使中国的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减少贸易成本和障碍,增加市场份额和利润,而且中国是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的,民族工业享有被保护的权利。

5、对中国现代化程度的影响不一样:不管是近代被卷入世界市场,还是今天WTO,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冲击着中国固有的落后制度和观念,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这种作用的范围、程序和结果都不同。

近代中国是在遭受列强侵略的背景下加入世界市场的,始终处于弱势和被动的地位,再加上保守思想根深蒂固,国人在心理上或者行动上就本能地排斥着外来的东西(包括政治制度、商品甚至技术)。

近代中国没有因此实现现代化,而今天的中国将借加入WTO之机,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真正实现现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