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
第5章 农业生态学

6.明显的区域性 . 农业生态系统除了受气候、土壤、地形地 貌等自然生态因子影响形成区域性外,还 要受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而形 成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如“低投入农业生态系统”与“高投入农 业生态系统”、“集约农业生态系统”与 “粗放农业生态系统”等,是根据人类的 投入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划分的。
2.净生产力高的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总生产力低于相应地带的 自然生态系统,但其净生产力却高于自然 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分多数是按照人 的意愿(高产、优质、高效等)配置而来,加 上科学管理的作用,使其中优势种的可食 部分或可用部分不断发展,物质循环与能 量转化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扩展,因而具有 较高的光能利用率和净生产量。
(1) 初级生产与次级生产 1)初级生产 主要包括农田、草地和林地等 的生产。陆地平均太阳光能利用率0.25%, 农田平均达0.6% 左右,高产农田可以达到 1.0% 以上,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等作 物可达1.2%~2.4%。 2) 次级生产 主要是指畜牧业和渔业生产。 家畜可将食物中16%~29%的能量同化为化 学能,33% 用于呼吸消耗,31%~49% 随 粪便排出体外。 按饲料的数量计,鸡的转化效率最高;按饲 料的能量计,猪的转化效率最高。在水产养 殖中饲料的转化效率较陆地家畜高。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方法1确定系统的边界2确定系统主要成分及其关系并绘成能3确定系统各组分的实物流量4将各种能流换算成统一的能量单位析计算结果能量输入与输出结构分析能量输入输出强度及能量转化效率分析能流状况综合分析和评价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一般模式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动态模型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1需要大量养分投入才能维持系统养分的平衡养分输入主要来源于人工生产的无机肥3农业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来源主要是作农林牧结合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促使桔秆还田充分利用非耕地进行养分的区域性富集54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541生态农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渔猎采集生活原始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传统的畜力铁器农业阶段现代的机械化集约农业阶段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1.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农业生态学是生态领域的具体应用。
2.生态型:趋异适应产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基因型类群叫生态型。
3.生活型:趋同适应产生的相同生态习性的不同生物类群叫生活型4.生境:也叫栖息地。
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5.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现象。
6.趋异适应: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差异,长期接受不同环境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
7.生态因子:是指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8.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中和适应位置。
9.种群:指分布在一定范围内,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10.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状况。
11.生命表:是指列举同生群在特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
12.环境容纳量;某种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即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值或最大密度,成为系统的环境容量,常用K表示13.生态对策(生活史对策):生物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的对策。
如:生殖对策、取食对策、扩散对策等。
其中生殖对策是最为重要的。
14.生物群落: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即群落是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15.演替;是群落长期变化积累的结果主要标志是群落在种类组成上发生质的变化即优势种或全部种类的变化。
16.群落交错区:又称为生态交错区,指两个或多个群落间(生态系统间、景观单元间)的过渡带17.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农业生态学

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统合体,或者说是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化感作用:指植物之间的生物化学相互作用,既包括抑制作用,也包括促进作用,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4.年龄结构:某一种群具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生物数目与种群个图总数的比例。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5.性别结构:在年龄级或整个种群个体中,雌性与雄性个体所占种群个体总数比例构成了生物种群的性别结构。
6.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环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相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物环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的现象。
7.生物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或多个重叠群落中的一些种及其交错区本身所特有的物种。
8.生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有顺序地发展变化的过程。
9.生态位: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的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10.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或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向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11.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1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命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内,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就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生物地化循环。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生态指生命体与它的环境所组成的一种结构,以及这种结构表达出来的功能。
生态学指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农业生态学指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系统指又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控制指系统接受外界信息后经系统处理转换之后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反馈指系统把输出信息引入到输入端再对系统进行输入调控的过程。
生态系统指占据特定时间范围,以及生物群落为核心,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其他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具有自我维持、修补和重建能力的,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动态综合体。
物种结构指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数量及量化关系。
时空结构指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在时间或空间的配置。
农业生态系统指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并按人类社会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体。
食物链把来自于植物的食物能转化为一连串取食与被取食的有序链状结构。
食物链加环是在原有食物链中引入或增加新的环节,以提高物质转化效率和经济效益。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由于生物种类多,食物营养关系复杂,常常一种生物以多种生物为食,而同一种食物又被多种消费者取食,从而行成食物链的交叉,多条食物锭相连就构成了食物网。
生态金字塔在生态系统中,随着营养级水平的提高,生物在其数量、质量与能量出干塔形分布。
分为数量、个体、生物量、能量金字塔。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包括生命有机体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期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库指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
流指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行。
温室效应由于人业的活动导致大量温室的排放而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现象。
农业生态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农业生态学: 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掌握)生态学: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掌握)(掌握)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必须三个条件(1)由二个以上的组分组成;(2)组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3)以整体方式完成一定的功能。
(掌握)系统功能的整合性:系统能产生其组分或子系统所没有的功能,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通常形象地称“ 1+1>2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1).环境组分包括四方面:辐射、气体、水、土体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来源(2)生物组分包括:A.生产者 B.大型消费者C.小型消费者( 分解者)农业生态系统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掌握)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一)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
(二)农业生态学的研究重点不是注重于系统的组成成分,而是诸多组分间的关系,把每一个组分看作因素,从能量、物质、信息、资金上(着重从能量和物质上)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耦合、转化、反馈等。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1.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2.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3.农业生态系统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的地域分布特点和规律4.在不同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各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变规律5.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规律和方法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和生态农业建设研究方法:1.基本研究方法( 1 )熟悉研究对象( 2 )研究数据的收集及分析整理( 3 )研究策略:多学科协作;多系统大跨度比较;选择适当的研究单元及研究层次农业生态学研究中也运用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如正交设计、回归设计、均匀设计,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农业生态学

1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农业生态学:有意识地运用生态学基本理论及系统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农业问题,逐步得到深入和发展,因此,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农业生态学。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特定空间与时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互利共生: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
偏利共生:指种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
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植物的这种分泌物叫做化感作用物质。
竞争:生物种群的竞争通常包括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
发生在两个或更多物种个体之间的竞争称为种间竞争;发生在同种个体之间的竞争称为种内竞争。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生物群落: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也可以用来指明各种不同大小及自然特征的有生命物体的集合。
生态优势种:是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顶级群落: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顶级,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
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偶见种: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半是由于种群本身数量稀少的缘故,有些偶见种的出现具有生态指示意义,有的还可作为地方性特征种来对待。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自然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类群。
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生境:某一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生存,则把该区域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农业生态学总结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态学及其发展1、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其著作《有机体的普通形态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并将生态学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互相关系的科学.2、1971年,奥德姆在其所著作的《生态学基础》中,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3、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生态学定义,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4、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把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提出生态系统是在特定的区域互相作用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综合体。
5、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6、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提出系统论;40年代美国科学家香农创立信息论.7、生态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有奥德姆和马世俊分别提出的。
8、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第二节1、1983年正式确定在农业院校开设农业生态学课,并在1986年有国家教委将农业生态学列为农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同时在部分农业院校开始试办农业生态专业。
第三节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学系统.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的原理和技术途径。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第二章第一节1、系统:有互相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2、一个系统的组成,必须满足3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具备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第二,各要素之间必须具有某种联系;第三,各要素必须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3、系统的特征: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层次、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4、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互相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农业生态学.pdf

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统合体,或者说是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化感作用:指植物之间的生物化学相互作用,既包括抑制作用,也包括促进作用,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4.年龄结构:某一种群具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生物数目与种群个图总数的比例。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5.性别结构:在年龄级或整个种群个体中,雌性与雄性个体所占种群个体总数比例构成了生物种群的性别结构。
6.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环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相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物环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的现象。
7.生物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或多个重叠群落中的一些种及其交错区本身所特有的物种。
8.生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有顺序地发展变化的过程。
9.生态位: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的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10.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或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向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11.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1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命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内,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就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生物地化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生态学发展过程
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1935-1962)
•英国植物学家坦斯列(A.G.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 •林德曼(R.L.Lindeman)研究了物质、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的定量关 系。 •E.P.Odum出版了《生态学基础》,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生态住宅
生态食品
生态学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z 生态住宅、生态建筑、生态花园、生态家园 z 生态食品、生态化妆品、生态保健品 z 生态衣服、生态装饰品、生态电器(绿色冰箱) z 生态交通——环保汽车 z 生态旅游、生态服务 z 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 z 生态文化、生态伦理、生态文明
教材
相关读物
骆世明主编 农业生态学(面向21世纪教材)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教材
骆世明主编 农业生态学(面向21世纪教材)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相关读物
/nystx/
第第一一章章 绪绪论论
第一节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基础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第三节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
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发展(中国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7)。
1
什么是生态学
研究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
生物
环境
环境如何影响生物? 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还包括人类自身 环境:无机环境、生物环境、人类社会经济
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学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生态学逐步从定性描述或半 定量阶段向定量和实验研究阶段发展,逐步从孤立的生态学 研究转向综合性的、系统性的生态学研究。
2 生态学发展过程
现代生态学发展阶段(1962-)
•五大危机问题的出现:“污染危机”、“资源危机”、“能源危机”、 “粮食危 机”、“人口危机”等。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春天》 •196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 •1971年组织的“人与生物圈”(MAB) •1972、1982、1992、2002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或会议
由于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学形成了一个新的“热潮”。生态学的研 究领域也日益扩大,不再仅限于生物学范围内,而且渗透到地学、环境 学、经济学,以及农、林、牧、渔、医药卫生、工业、城市建设、人类社 会等各个领域,从而使现代生态学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科学。
3 生态学学科体系
1. 按照研究尺度分
全球或景观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一)生态学的发展与农业生态学
• 1987年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 • 1993年沈亨理主编《农业生态学》 • 1996年陈阜主编《农业生态学教程》 • 2001年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 • 2002年陈阜主编《农业生态学》 • 2009年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
5 农业生态学的发生与发展
(二)其他学科的发展与农业生态学
应用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业生态 学、家畜生态学、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环境生 态学、人类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经济生态学…。
4 农业生态学的概念
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 )
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 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 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9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
生物组分 目的生物:农、林、牧、副、渔 伴生生物:病、虫、杂草 人类:作为消费者和调节者
3 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z 1866年德国博物学家E.Haeckel(海克尔)在其所著的《普 通生物形态学》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从此揭开了生态 学发展的序幕。
1
什么是生态学
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美国E.P.Odum,1956)。 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马世骏,1980)。 人类生存的科学(德国Lieth ,1992)。 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E.P.Odum,1997) 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
第一节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基础
1
什么是生态学
2 生态学发展过程
3 生态学学科体系 4 农业生态学的概念
5 农业生态学的发生与发展
LOGO
1
什么是生态学
z 生态学(ecology)一词来自两个希腊词“oikos(房屋、
住所)” + “logos (研究)”,该词是1865年由勒特 (Reiter)首先合并而成的Oikologie。
2 生态学发展过程
个体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阶段(1866-1935)
• 瓦尔明(E.Warming)的《以植物生态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 • 辛柏(A.F.W.Schimper)的《以生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 • 英国詹宁斯(Jennings)研究了动物的行为; • 美国亚当斯(Adams)和谢尔福德(Shellford)出版了《动物生态研究指南》; • 美国达文波特(Davenport)研究了动物群落生态,特别是昆虫生态方面。
农
课课程程内内容容
业
第五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 (4)
生
第六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和资金流 (2)
态
第七章 农业资源与区域环境 (2)
学
第八章 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体系 (2)
9观看录象和专题讨论(2)
9农业生态学实验 (10)
考核方法
• 出勤(15%) • 课堂表现(10%) • 实验(25%) • 期末综述(50%)
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发展规律。 • 内部功能:靠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协调完成。 • 外部关系:开放性,以维持有序状态。
3 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
组分、受人类控制、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 标的生态系统。
3 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
环境组分
自然环境 人工环境
欢迎您学习
农业生态学 Agroecology
冯远娇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生态学系 Tel:85283203 (农学楼404)
yjfeng@
农
课课程程内内容容
业 第一章 绪论 (2)
生 态
第二章 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 (4)
学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2)
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能流 (2)
农业科学
作物学 畜牧学 林学 水产学 园艺学 生物学
其它科学
经计 社 济算 会 学机 学
农业 生态学
系统科学
系信控 统息制 论论论
环境科学
土壤学 气象学 气候学 水文学 地理学
5 农业生态学的发生与发展
(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态学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
全
生
酸
臭
植
土
资
环
人
食
自
球
物
雨
氧
被
地
源
循环》 • 1979年,G.W.Cox and M.D.Akins合著《农业生态
学——世界粮食生产系统的分析》 • 1983年,Miguel A.Altieri编写的《农业生态学——替
代农业的科学基础》 • 1990年C.Ronald Carroll等《农业生态学》论文集
5 农业生态学的发生与发展
(Agriculture effect) 4
农业生态系统
3
(Agroecosystem)
9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1 系统(System)
系统的概念
什么是 系统?
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 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钱学森) 。
1 系统(System)
• 系统论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的贝塔朗菲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1)环境组分
• 各类辐射: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核辐射等 • 气体:空气(CO2、O2、N2) • 水体:湖泊、溪流、海洋、地下水和降水等 • 土体:土壤、生物残体、排泄物、岩石等
2 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2)生物组分--生产者(初级生产者)
•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 •绿色植物(主要) •化能合成细菌 •初级生产(生产者进行能量、物质的同化过程)
5 农业生态学的发生与发展
(一)生态学的发展与农业生态学
个体和群落生态学
农
业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 态
学
生态调控与生态工程
植物生态学 动物生态学 微生物生态学
5 农业生态学的发生与发展
(一)生态学的发展与农业生态学
• 1956年意大利G.Azzi出版的《农业生态学》 • 1972年日本的小田桂三郎《农田生态学》 • 1976年,M.J .福里赛尔主编《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矿质
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以环境为依据来划分)
陆地生态系统 : 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
以植被特征分类的各类型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又可分为水体较稳定的湖泊生态系统、水库和鱼塘生态 系统以及水体常处于流动之中的溪流、江河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又可分为海岸生态系统、河口生态系统、浅海(大陆 架)生态系统和深海生态系统。
消费者 分解者
生产者
能量流
化 学 流
气 候
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
物理环境
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生产者
食草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