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

合集下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流程与规范专家共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流程与规范专家共识

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7.03.004通信作者:刘新峰,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Email:xfliu2@vip.163.com;蒲传强,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Email:pucq30128@sina.cn·共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流程与规范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缺血性脑卒中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致死致残病因之一,而其中颅内外大血管急性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病情严重、预后不良的亚型,导致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1]。

4.5h内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humantissu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rt-PA)作为处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证据最充分的治疗方式,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2-3];但限于其相对严格的时间窗和适应证、禁忌证要求,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比例相对较低[4]。

另外,相当部分的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对rt-PA并不敏感,仅6%~30%能够实现闭塞血管再通,获益程度有限[5]。

近年来,多项国外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证实,在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病变中,早期施行以支架型取栓装置为代表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6-10]。

在国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等[11]于2015年发表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从病例选择、治疗方式、围手术期管理等诸多方面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进行了系统要求。

但在我国由于各地区的医疗条件和水平存在较大差别,机械取栓设备和技术的推广也存在诸多限制,导致治疗效果的差别比较大。

为进一步规范血管内治疗操作中的具体流程,文中进一步总结国内外近年研究结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拟完善一套基本完整的操作流程规范,以期为临床参考。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及准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及处理流程见图1。

8F指引导管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8F指引导管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8F指引导管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摘要:8F指引导管是神经介入治疗常用的一种通路导管,具有到位方便、头端无创、内腔大,扭控指向性好等优点。

本文就该器材在取栓相关操作如主动脉弓造影、抽吸收伞、近端血流控制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8F指引导管;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主动脉弓造影;经皮机械取栓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当前高致死、致残率的疾病之一,并且有日益年轻化趋势[1],目前全国范围内基层医院陆续开展时间窗内动静脉溶栓、血管内机械取栓手术治疗。

与静脉溶栓治疗相比,血管内治疗具有更高的血管再通率,但是对医疗机构的硬件及人员技术水平要求更高。

继2015年国际上相继发表了5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证实机械取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之后,血管内治疗的技术和材料都获得了日新月异的长足发展,目前有支架取栓、导管直接抽吸取栓和两者结合的多种手术方式。

急诊取栓手术与择期手术存在很大不同,首先是大多数患者缺乏完善的术前影像评估,不少基层医院受硬件条件限制,无法急诊开展一站式脑血管CTA+CTP检查,因此主动脉弓造影和非责任血管的快速造影评估对明确闭塞部位、性质、侧枝代偿情况都具有重要意义。

快速建立治疗通道,尽快恢复前向血流,以挽救半暗带脑组织的神经功能是手术的核心目标。

一、指引导管行主动脉弓及弓上血管快速造影评估标准的全脑血管造影流程是应用5F猪尾造影管在泥鳅导丝引导下到达升主动脉行主动脉弓造影,然后根据弓形态特点选择5F单弯或者多功能导管、猎人头导管等超选弓上动脉行选择性脑动脉造影。

造影评估结束后,撤出上述导管,给予肝素化,再引入导引导管或长鞘输送支撑系统。

上述操作由于步骤繁杂,在急诊手术中存在较明显的时间延迟,因此,我中心自2019年至今,选择更为简单快捷并且安全的指引导管一次到位技术,操作如下,应用改良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置入8F动脉鞘,将8F指引导管套5F 125cm多功能导管分别接两套滴注,在泥鳅导丝引导下同轴到达升主动脉,指引导管头端指向主动脉瓣方向,撤出多功能导管、泥鳅导丝,选择高压注射器参数流速15ml/s,总量25ml,压力800psi,首先行弓造影明确有无弓上夹层、闭塞,然后保持指引导管原位,将投照视野调整至第六颈椎以上范围,包含椎动脉V2段以远及颈动脉分叉部,仍按照上述参数行放大正位造影,可同时显示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椎动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解读PPT课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解读PPT课件

03
指南核心内容解读
患者筛选与评估
快速识别
通过临床症状、神经影像学和生 物标志物等手段,快速识别急性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评估病情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 积和侧支循环等指标,全面评估 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筛选适合治疗的患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因、发病时 间窗和禁忌症等因素,筛选适合 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
治疗时间窗
指南强调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重要性,建议在发病后尽快进行血管内治疗,最好在发病6小时内 开始治疗。
治疗效果评估
指南指出,在进行血管内治疗前,应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影像学检查结 果等,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血管内治疗。
实建立由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团队,包括神
围手术期管理要点
术前准备
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术中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神经功能及影像学变化,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术后管理
加强术后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04
指南推荐意见及实践 建议
推荐意见概述
血管内治疗适应人群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指南推荐使用血管内治疗方法,包括血栓切除术和颅内血管成形术等,适用于大血管闭 塞引起的脑卒中。
推动技术发展
指南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推动血管内治疗技术 的发展和创新,造福更多患者。
指南适用范围
适用人群
指南适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包括症状出现时间、病情严重程度等 方面的限定。
医疗机构要求
指南对实施血管内治疗的医疗机构提 出了一定的要求,包括设备设施、专 业人员等方面的规定。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新进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新进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新进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会导致患者的死亡或者残疾。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种比较新的方法是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是指通过导管将药物或者器械送入大脑中的血管,以恢复血流的方法来治疗脑卒中。

这种治疗方法的好处是可以直接作用于闭塞的血管,可以精确地将药物或者器械送到病变部位,更加有效地恢复血流。

近年来,血管内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血管内治疗已经成为急性大血管闭塞脑卒中的标准治疗方法。

大血管闭塞是指颈动脉或者大脑中动脉发生完全或者近乎完全的阻塞,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静脉溶栓疗法效果较差,而血管内治疗则可以有效地将药物或者器械送到病变部位,更加迅速地恢复血流。

血管内治疗的器械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目前常用的器械有血栓抽取器和血管支架。

血栓抽取器可以通过导管将血栓抽取出来,恢复血流。

血管支架可以将血管撑开,保持血流通畅。

这些器械的发展使得血管内治疗的效果得以提升,并且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血栓。

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口也得到了重新定义。

过去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内治疗只适用于发病后6小时内的患者,而现在一些研究表明,即使在发病后6小时以后的患者中,也有一部分患者可以获益于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还有一些并发症和风险,而且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

在使用血管内治疗之前,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确定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器械。

血管内治疗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新的方法,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些进展。

血管内治疗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血管内治疗能够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血管内治疗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血管内治疗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血管内治疗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课题】项目名称:血管内治疗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项目编号:21YFZJ0105)【摘要】目的:分析血管内治疗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

方法:选择本院在2021年1月份-2022年9月份之间所接收治疗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当作此次调查研究的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之中患者的人数都是30例。

实验组患者实施血管内治疗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血管内治疗。

分析出组间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以及生活质量评分(mRs)。

结果:组间患者的治疗效果,对照组效果较差,差异有意义(P<0.005);两组患者治疗之前NIHSS评分、mRs评分进行对比,差异无意义(P>0.05),经过治疗干预之后,差异有意义(P<0.05)。

结论:血管内治疗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较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更为显著,能够缓解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升患者最终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之中可以获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依达拉奉右莰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效果;生活质量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属于神经系统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因为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以及组织缺血、缺氧等因素,导致患者出现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1-2]。

使得患者出现神经功能方面障碍,患者会出现肢体偏瘫、口齿不清以及吞咽困难等情况,严重的时候还会产生脑水肿以及昏迷等。

这对患者实际生活会带来较大影响[3-4]。

临床之中,通过血管内治疗(血管内器械取栓、动脉溶栓、血管成形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以获得一定效果,但是血管内治疗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更为显著[5-6]。

于是,本文主要选择60例患者作出以下有关调查,现将结果进行以下相应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在2021年1月份-2022年9月份之间所接收治疗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当作此次调查研究的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之中患者的人数都是30例。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PPT课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PPT课件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定期收集和分析质量监控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加强质量监控意识教育
让所有团队成员认识到质量监控的重要性,自觉遵守相关规范和标 准。
推广先进经验,提升整体水平
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关注国内外急性缺血性脑 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最新 进展和成功经验,及时引 进和应用。
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进行学术交流,分享经验 和心得,促进共同进步。
建立区域协作机制
与周边地区的医疗机构建 立协作关系,共同推进急 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 治疗水平的提升。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治疗过程监测
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 生命体征、神经功能变化 及出血并发症。
溶栓效果评估
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再 通。
康复效果评估及启示
康复效果评估
患者左侧肢体肌力逐渐恢复,言语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启示与反思
静脉溶栓治疗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密切监测治 疗过程和效果,及时处理并发症。同时,康复治疗对于患者预后也至关重要,需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 ,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根据溶栓效果及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如追加溶栓药物剂量、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等。
03
护理工作在静脉溶栓治疗中作用
护理评估与准备工作
评估患者病情
了解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等,确定是否 符合静脉溶栓治疗适应症。
准备溶栓药物
根据医嘱准备溶栓药物,确保药物剂量、 浓度、给药途径等正确无误。
建立静脉通道
治疗方案制定与调整策略
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发病时间、禁忌症等因 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进展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进展

520203962021403[摘要]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IS-LVO )的早期血管内治疗,在过去几年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标准方案。

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 )导致的AIS-LVO ,多见于亚洲人群,目前尚无大型随机对照研究证实血管内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由于其发病机制不同,单纯机械取栓效果不如心源性栓塞(CE ),除支架取栓外往往需要局部动脉内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以及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更为复杂的操作。

另一方面,由于其慢性狭窄导致的缺血耐受,这类患者的术前评估和术后处理也不同于CE ,组织窗评估可能更为重要。

因此本文拟将ICAS 导致的AIS-LVO 血管内治疗进展作一总结。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Advances in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 caused by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LI Yulin,PAN Haizhou,GAO Yuhai,CHEN Yan,WAN Shu.Department of Neurology,Pinghu Branchof Zheji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Jiaxing 31420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WAN Shu,[Abstract]Th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AIS-LVO)has madeepoch-making progress in the past few years.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and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have become the standard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AIS).AIS-LVO caused by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CAS)is common in Asia,and there is no large RCT study to confirm the effectiveness of mechanical thrombectomy.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pathogenesis,mechanical thrombectomy which was designed primarily for embolic occlusion,may not be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caused by ICAS.Besides stent retriever thrombectomy,more complex techniques and operations such as local intra-arterial antiplatelet drugs,angioplasty,and rescue stenting are often needed in ICAS patients.On the other hand,due to the ischemic tolerance caused by chronic stenosis,the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and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 of these patient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CE,and the reversible ischemic tissue evaluation may be more important.Therefore,this article will summarize the progress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related to AIS-LVO caused by ICAS.[Key words]Acute ischemic stroke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Endovascular treatment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进展李玉林潘海洲高宇海陈岩万曙DOI :10.12124/j.issn.2095-3933.2021.3.2021-4389作者单位:314200嘉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浙江医院平湖分院神经内科(李玉林),神经外科(潘海洲);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浙江医院脑科中心(高宇海、陈岩、万曙)通信作者:万曙,E-mail :万曙,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自动保存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自动保存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 国专家共识
• 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病因 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 (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 。 • AIS 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 复血流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 目前 AIS 早期血管开通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静 脉溶栓)
• 静脉溶栓 • 动脉溶栓 • 动脉取栓
方法
静脉溶栓
动脉溶栓
动脉取栓
优点
最早使用; 传统治疗方式
良好的应用前 景
“时间窗”短; 恢复率高; 致残率和死亡率低; 大血管闭塞再通率高;
缺点
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且 合并大动脉闭塞再通 率低,死亡和残疾率 高
但在目标患者及时间 进一步的临床试验结 窗选择、最佳治疗流 果 程、远期获 益等方面,尚缺乏肯 定的临床随机对照研 究的支持
• 起病前已服用他汀的患者,可继续使用他汀(Ⅱa类 推荐,B级证据);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高强度 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 险(Ⅰ类推荐,A级证据)。 • 一般急性缺血性卒中,不推荐扩容、扩 血管治疗(Ⅲ类推荐,B级证据),术后脑灌注 不足者,建议在密切监测下进行扩容治疗(Ⅱb 类推荐,B级证据)。 • 溶栓后及血管内治疗术中的抗凝尚无 定论,不推荐无选择地早期进行抗凝治疗,少 数特殊患者,在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后慎重 选择。
2、脑过度灌注损伤 脑过度灌注是指闭塞脑动脉再通后,缺血脑组织 重新获得血液灌注,同侧脑血流量显著增加,从而 导致脑水肿甚至颅内出血。
• 血管再闭塞 闭塞脑动脉再通后再闭塞是 AIS 血管内治疗常 见的并发症,再闭塞和临床症状恶化相关,早期血 管再阻塞预示长期预后不良,原因可能与血栓分 解或血管内皮损伤后,脂质核心的暴露造成血小 板被激活聚集、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 不充分或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有关。 溶栓联合抗 血小板聚集治疗可能会减少再闭塞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流程
一、手术材料准备
由于血管情况、病变性质等,有很多是未知的,因此,应尽可能配齐所有颅内外缺血介入所需的材料。

1、常规脑血管造影器材
2、6F、8F动脉鞘、长鞘和导引导管、球囊导管
3、长、短微导丝、1.5F或1.7F微导管、Rebar18/27或Trevo™导管
4、各种型号扩张球囊
5、各型号颅内外支架
6、取栓支架Solitaire™FR、Trevo™等
7、中间导管Neuron灌注导管、Navien导管(更适合血栓负荷量大时)
二、脑血管造影
原则:尽可能快的了解责任血管病变情况,制定手术方案
1、动脉鞘:8F、必要时6F—7F长鞘,避免术中材料不匹配
2、造影直奔责任血管
指南推荐:
术前影像已明确病变血管情况时,治疗是直接针对病变血管进行造影和治疗,血管开通后再行其它脑血管的造影,以减少延误。

三、血管内治疗
(一)麻醉方式
没有RCT证据。

推荐:镇静麻醉。

全身麻醉增加住院死亡率和肺炎风险。

美国神经介入外科学会和神经重症监护学会的一项专家共识建议对严重躁动,意识水平较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8分],丧失气道保护性反射,呼吸困难以及出现这些特征的选定的后循环卒中患者进行全身麻醉。

个体化实施麻醉方案建议:
① 全麻:剧烈烦躁病人,影响操作,应立即全麻,但应预防血压过低。

② 混合麻醉:早期局麻下造影,取栓支架到位后,实施全麻,术后观察时宜使用较浅的镇静麻醉。

(二)导引装置
1、导引导管尽可能靠近病变。

2、中间导管Neuron灌注导管、Navien 导管适合于大负荷血栓病例,发挥支撑、保护和抽吸作用。

3、颅外近端、颅内远端的串联病变时,先处理近端病变(球囊扩张或支架),导引导管应越过近端病变。

(三)血管内治疗方法选择
1、动脉溶栓:适合远端小的分支血管。

病例:
微导管溶栓:rt-PA 5mg 5min,造影见闭塞血管再通。

指南推荐:
① 可以在足量静脉溶栓基础上对部分适宜患者进行动脉溶栓(Ⅱa;B)。

② 发病6 h内的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当不适合静脉溶栓或静脉溶栓无效且无法实施机械取栓时,可严格筛选患者后实施动脉溶栓(Ⅰ;B)。

③ 急性后循环动脉闭塞患者,动脉溶栓时间窗可延长至24 h(Ⅱb;C)。

单纯动脉溶栓:建议选择rt-PA和尿激酶。

rt-PA :1mg/min,总剂量不超过40mg。

尿激酶:1万~3万U/min,总剂量不超过100万U;最佳剂量和灌注速率尚不确定;造影显示血管再通或者造
影剂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溶栓。

2、非支架机械取栓
支架取栓失败时可考虑使用Navien导管、Penumbra™辅助抽吸血栓。

指南推荐:
由于支架取栓试验获得血管内治疗有利数据,不再进行非支架取栓相关临床实验。

3、支架机械取栓
Solitaire™FR 、Trevo™。

指南推荐:
① 优先使用支架取栓装置进行机械取栓(Ⅰ;A);
② 可酌情使用当地医疗机构批准的其他取栓或抽吸取栓装置(Ⅱb;B)。

操作步骤以取栓支架Solitaire™FR 为例:
1
微导丝带微导管(一般使用微导丝0.014,微导管1.7F),通过病变,确定病变长度,更换Rebar 导管(18或27)到达病变处。

注意:
① 根据病变血管直径,选择Rebar导管。

② 一般2~3mm血管使用4mm支架和Rebar18导管;3~5.5mm血管使用6mm支架和Rebar27导管。

确定血管病变长度,选择长度合适的支架。

支架长度应覆盖闭塞病变两端:4×15/20mm;6×20/30。

3
Rebar导管接冲洗。

4
送入取栓支架到合适的位置。

5.定位并释放支架。

6
造影了解取栓支架情况、有无前向血流。

7
撤取栓支架前:调整Rebar导管、抽吸。

一般要求:同一部位,取栓不超过3次。

4、复合病变
远、近端病变处理顺序:
先处理近端病变
①防止新的血栓脱落
②导引导管越过病变,提供更好的支撑
③便于取栓
5、血管狭窄的处理
指南推荐:
急诊颅内外血管成形术和/或支架植入术的有效性尚不肯定(IIb类推荐,C级证据)。

以下情况可考虑使用血管成形术和/或支架植入术:治疗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或夹层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IIb类推荐,C级证据)。

颅外段颈动脉(颅外段椎动脉)血管成形术:
目前主要用于卒中的预防而非急性期的治疗。

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用于急性卒中:
①卒中发生是由于颅外段的颈或椎动脉的血流减少或中断所致,如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或夹层造成的动脉完全或者接近完全的闭塞;
②当颅外段颈动脉严重闭塞妨碍导管进人颅内血管中的血栓时,需要在对远端的颅内闭塞干预前行颅外颈动脉血管成形术。

6、抗血小板、抗凝
①血管闭塞机械开通后:
可于术后开始给予持续抗血小板治疗;当术前有慢性狭窄,术中内膜损伤,或原位血栓形成血管有再闭塞时,术中可给予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抑制剂,最佳剂量尚不确定,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进一步临床试验证实。

②需行血管成形术时:
可于术前或植入支架后即刻给予阿司匹林300 mg及氯吡格雷300 mg的负荷剂量口服或鼻饲,术后持续给予阿司匹林100~300 mg/d及氯吡格雷75 mg/d 1~3个月。

抗凝:急诊血管内治疗术中肝素的使用剂量尚有争论。

推荐意见:
溶栓后及血管内治疗术中的抗凝尚无定论,不推荐无选择的早期进行抗凝治疗,少数特殊患者,在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后慎重选择。

n推荐参考剂量:50~70U/kg体质量,静脉团注,维持激活凝血时间200~300 s。

7、术后管理——监护室监护
①镇静麻醉,易于观察病情。

②一般控制收缩压在100~120mmHg。

③必要时TCD监测病变血管血流有无变化。

④24小时内复查头颅CT无出血,醒麻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