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课时练习(含答案)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课时练习(含答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课时练习(含答案)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和语文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第九课的内容是学生通过学习三首古诗,感受古人的激情与智慧。
本课时的练习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对古诗的理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
以下是针对本课时练习的一些答案及解析:一、阅读理解。
1. (1)人生的不同阶段。
(2)景色的变化。
2. (1)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美妙与韵味。
(2)教师要解读古诗的意义、主题以及诗人的表达。
(3)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古诗,表达自己的体会。
3. 答案略。
二、填空题。
1. 白鸟过及时云,青天无片挡。
2. 一径风泠泠,寒梅硕芬芬。
3. 和璧玉连环,棠棣非花敌。
4. 梅花可以形容细长、挺拔、坚强的特性,可以与树木、剑等类比。
三、判断题。
1. F 诗中没有提到任何形象。
2. T3. T4. F 诗中没有提到诸葛亮的才华和智慧。
四、解答题。
1. 答案略。
2. 答案略。
3. 答案略。
五、创作题。
略。
通过对古诗的阅读理解和填空题的完成,学生可以提高对于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意识。
判断题的答题过程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古诗内容,提高识别和把握诗歌的能力。
解答题的完成则需要学生对古诗进行深入思考,拓展诗歌进一步的意义。
最后的创作题则是对学生创造力的考察,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表达,展现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想象能力。
总结来说,此篇文章主要针对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第九课,即古诗三首课时练习进行了解析和答案的讲解。
通过这些习题的完成,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古诗的美和魅力,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创作意识。
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后作业第9课《古诗三首》(含答案)试卷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课后作业一、填空题1.读拼音,写生字。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rèn()yuè()上mó()天。
yí()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形近字组词。
岳()遗()楼()凉()摩()兵()遣()搂()掠()磨()3.写出下列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写在括号里。
(1)这场决赛,难道能让祖国再次蒙受屈辱吗?()(2)山风梳理着他那蓬乱的头发。
()(3)葛洲坝好像一位仙女脖子上戴着项链,镶嵌着无数珍珠和宝石。
() 4.积累名句。
(1)博学之,__________,慎思之。
__________,笃行之。
《礼记》(2)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西林壁》(3)可怜九月初三夜,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可怜”的意思是_________。
《暮江吟》二、连线题5.请把相对应的诗句及题目连接起来。
露重飞难进乾坤日夜浮《迎燕》翅湿活微雨落日满秋山《咏蝉》谈笑有鸿儒风多响易沉《陋室铭》荒城临古渡往来无白丁《归嵩山作》吴楚东南拆泥香带落花《登岳阳楼》三、语言表达6.口语交际。
你不小心伤害了一位知心朋友,想向他真诚道歉,最得体的说法是:______________综合实践。
《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重温经典诗词。
节目中诗词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等各个诗歌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
7.《中国诗词大会》的徽标设计很巧妙,你认为巧妙在哪里?(答出一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马腾同学想研究一下唐代的边塞诗他先搜集了一些边塞诗,然后写了一篇研究报告。
下面的诗歌中,()(多选)可能是他搜集的对象,他的研究报告的名字可能叫()(单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后练习答案(全册)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后练习答案(全册)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后练习参考答案1古诗三首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当孩子们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美妙的声音时,忽然冰块儿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唉,太令人失望了!从中体会到孩子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意: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
如改为“骑”则没有这种效果。
场景: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地走着;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支短笛,有模有样地吹着自己编的小曲,虽不成调但那头老牛似乎听懂了小主人吹奏的曲子,“哞哞”地叫着。
从中体会到孩子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
三、小练笔根据诗歌內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稚子弄冰冬天的早晨,凉飕飕的空气迎面扑来,稚子跑到昨晚放铜盆的地方。
一夜之间,铜盆里的水已经变成厚厚的冰了。
他把盆子倒过来,敲打一番,再慢慢地拿掉铜盆。
一块圆圆的、晶莹剔透的冰出现在面前。
小孩子在冰块中间钻出一个小窟窿,找来漂亮的五彩线,穿进窟窿,再把五彩线两头打结,提起来就像银钲一样。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9.古诗三首一、根据语境,看拼音,写汉字。
西yuè()华山有千rèn()高。
山中有许多古代的mó()崖石刻,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yí()产。
二、给带点的字或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解释。
剑外忽传收蓟(jíjì)北,初闻(①听说。
②闻到)涕(tì...dì)(①鼻涕②眼泪)泪满衣裳。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仰()聘()楷()抑()骋()谐()遵()堆()尊()锥()四、根据句子内容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却:A.后退;B.推辞,拒绝;C.再。
(1)却看妻子愁何在。
().(2)我见他诚意相邀,就没有推却。
().(3)山高路险,令人望而却步。
().2.漫:A.到处都是,遍;B.广阔,长;C.不受约束,随便。
(1)漫卷诗书喜欲狂。
().答案解析于尾页(2)漫山遍野开放着映山红。
().(3)我们度过了一个漫长的暑假。
().5、下列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墨客忽闻捷报后一瞬时的豪情,凸起了一个“喜”字。
B.“满”形貌了墨客眼泪犹如泉涌的模样形状,传神地展示墨客喜不自禁的豪情。
C.“青春作伴好回籍”用拟的伎俩写出了墨客欢庆之时急于回籍的心情。
D.“白天放歌须纵酒”写出了墨客听到好消息后的狂态,体现了墨客不良的糊口惯。
6、下列爱国诗不属于XXX的诗的一项是()A.《春望》B.《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C.《示儿》七、“却看妻子愁何在”中的“妻子”指的是()A.妻子C.老婆和女儿8、按照意思写诗句。
(1)满怀希望地望着江南,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如此又一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三万里长的大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华山高耸接青天。
北宋的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伤心欲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第一课时一、将诗句补充完整,并完成后面练习。
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1.一、二句中的“暗”、“孤”二字,形象地展现了边塞__________的景象,突出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
2.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心声,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的意志和豪情。
【答案】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荒凉、严寒、空旷、阴沉2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第二课时一、对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
二、表现诗人一家欣喜欲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忽传”二字表现出_____________,诗人“涕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营造了一幅__________的画面,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心境。
【答案】一、D二、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三、消息来得突然听到胜利的消息喜极而泣,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疾速飞驰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第三课时一、默写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二、把词语和相应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将晓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篱门快要天亮。
迎凉篱笆的门。
三万里河指华山。
五千仞岳指黄河。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9古诗三首一、读拼音,写词语。
XXX、天、一、流、替、泪、屡、舞、侠二、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孤城遥望玉门关(远远的)B.青春作伴好还乡(春天)C.五千仞岳上摩天(一种旅游玩具项目)D.不破楼兰终不还(回来)正确解释:不被攻破的楼兰就不会失去,不会离开。
)三、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本课三首古诗全部都是描写边塞的诗。
B.《从军行》的第一句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
C.《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后两句抒情做了铺垫。
D.《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诗人听到XXX结束的消息时无比欣喜的心情。
四、根据课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1.《从军行》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边塞诗人XXX,这首诗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写的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土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2.XXX《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云露”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又”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著名诗人XXX写的,XXX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这首诗中的“狂喜”,“长安”紧承上联从生活细节上细致地刻画了诗人的狂喜,上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本诗抒发了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五、品析句子,完成练。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穿”是“穿戴”的意思,“金甲”是指金属盔甲,“穿金甲”的意思是穿上金属盔甲,从中感受到战争的艰苦、危险。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练习附答案

9《古诗三首》练习一、读拼音,写词语。
qi ān r èn d ōng yu è m ó ti ān y í ch ăn w ū xi á(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暗( ) 孤( ) 摇( ) 镶( ) 凉( )喑( ) 狐( ) 遥( ) 襄( ) 晾( )三、多音字组词。
ji àn ɡ ( ) ju àn ( ) bi àn ( )将 卷 便ji ān ɡ ( ) ju ăn ( ) pi án ( )四、近义词。
遗憾—( ) 悲凉—( )五、反义词。
满足—( ) 悲凉—( )六、先解释带点字,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金甲: 。
百战: 。
句意: 。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仞: 。
摩天: 。
句意: 。
3、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 。
纵酒: 。
句意: 。
七、按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
1、《从军行》中,描写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的诗句是:。
2、《秋夜将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表现出诗人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的批判之情的诗句是:。
3、《闻军官收河南河北》中,通过想象,描写“喜欲狂”的激动心情的诗句是: 。
八、默写古诗《从军行》,写清作者和朝代。
参考答案一、(千仞)(东岳)(摩天)(遗产)(巫峡)二、暗(阴暗)孤(孤单)摇(摇晃)镶(镶边)凉(凉水)喑(万马齐喑)狐(孤独)遥(遥远)襄(襄阳)晾(晾晒)三、jiànɡ(将士) juàn(书卷) biàn(方便)将卷便jiānɡ(将军) juăn(一卷) pián(便宜)四、遗憾—(可惜)悲凉—(凄凉)五、满足—(缺乏)悲凉—(欢乐)六、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百战:这里虚指,形容战事次数多。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9 古诗三首》课时练习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9 古诗三首》课时练习含答案一、填空题1. “桂子飘香,宫后会之”中的“桂子”是______。
A. 花B. 树C. 果实D. 根答案:A2. 诗人感到什么情绪?A. 悲伤B. 愉快C. 思念D. 愤怒答案:C3. 诗句“只应守寂寞,如坐等滄茫”中的“滄茫”的意思是______。
A. 清澈B. 蓝色的C. 遥远的D. 幽深的答案:C二、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草莽纪程》中的主要内容。
答案:《草莽纪程》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讲述了诗人在意气风发的年轻时期在九州独往南岳时的心情和遭遇。
他怀揣抱负,独行山野,欣赏自然美景,同时也思考着人生的意义。
2. “惟将终夜加金剪,守得云开见月明”这两句诗表达的意境是什么?答案: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守夜剪修云雾,期待月亮的美好景象。
在“金剪”指月光的刺眼,运用“云开见月明”暗示经过努力,光明即将到来,寓意明天就是美好的。
三、解答题1.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中的“玲珑骰子”和“安红豆”分别是指什么?答案:“玲珑骰子”比喻连珠儿童玩具,象征初生婴儿。
“红豆”指心,比喻相思。
这两者都代表着父母的深情厚爱。
2. 请简要概括“梅花”一诗的主题。
答案:“梅花”一诗主题在于通过描写梅花,展现了梅花坚韧不拔的精神,表达了崇尚坚强品质和乐观态度的思想情感。
通过梅花的形象,弘扬坚韧不拔,顽强向上的人生态度。
以上就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9 古诗三首》课时练习含答案的文档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古诗三首
姓名:班级:
一、关于《从军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描写壮阔悲凉的环境,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B.“孤城遥望玉门关”中的玉门关,是一座军事要塞。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百战”是虚数。
D.本诗的结尾没有体现出悲伤的情调。
二、根据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完成练习。
1.根据意思写诗句。
(1)满怀希望地望着江南,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如此又一年。
(2)三万里长的大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华山高耸接青天。
北宋的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伤心欲绝。
2. 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完成练习。
(1)前两句诗中的“入”字表现出黄河的生气,“摩”字突出山的高峻;从第三句的“泪尽、胡尘”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从第四句的“南望、又一年”看出了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2)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3.根据自己的了解完成填空。
(1)“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五岳,东岳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
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
课文中指的是。
三、对比读古诗,回答问题。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
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
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四、请发挥想象,从《古诗三首》中任选一首改写成一篇短文。
(自由发挥)
参考答案:
一、A
二、1.(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2.(1)入摩泪尽、胡尘南望、又一年
(2)望
3.(1)黄河(2)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华山
三、1.B
2.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3.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
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四、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