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9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现有29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几项?

中国现有29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几项?我们知道,昆曲是首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
“入遗”也为保护和传承昆曲带来了极其关键的推动作用。
那截至目前,到底有哪些中国项目入选这一国际认证的“非遗名录”呢?小编给您一一数来。
第二批古琴古琴,又称琴、瑶琴等,是中国的拨弦乐器,有3千年以上历史。
在周代确定的按照乐器材质分类的“八音”中,古琴属于“丝”类。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
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
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
第三批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流传于中国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
在维吾尔人的特定文化语境中,“木卡姆”已经成为包容文学、音乐、舞蹈、说唱、戏剧乃至民族认同、宗教信仰等各种艺术成份和文化意义的词语。
其歌唱内容,包含了哲人箴言、文人诗作、先知告诫、民间故事等,是反映维吾尔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
歌曲体裁既有叙咏歌,又有叙事歌;演唱方式既有合唱,又有齐唱、独唱;唱词格律与押韵方式,复杂多样。
除维吾尔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十二木卡姆》外,还流传着《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
《世界遗产在中国之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世界遗产在中国

中国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名单(18项)
1.山西省芦芽山风景名胜区 2.山西省碛口风景名胜区 3.黑龙江省兴凯湖风景名胜区 4.江苏省南京中山陵 5.安徽省九华山风景名胜区 6.安徽省天柱山风景名胜区 7.福建省清源山风景名胜区 8.江西省井冈山风景名胜区 9.江西省高岭—瑶里风景名胜区 10.山东省济南名泉 11.湖南省紫鹊界—梅山龙宫风景名胜区 12.湖南省炎帝陵—桃源洞 13.湖南省里耶—乌龙山风景名胜区 14.四川省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 15.四川省泸沽湖风景名胜区 16.贵州省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及屯堡文化 17.云南省普洱野生茶林暨古茶园 18.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西夏王陵风景名胜区
文化遗产(33项)
1.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2.长城 3.敦煌莫高窟 4.明清皇宫(北京故宫) 5.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6.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7.曲阜孔府、孔庙、孔林 8.武当山古建筑群 9.布达拉宫和大昭寺 10.庐山 11.丽江古城 12.平遥古城 13.苏州古典园林 14.颐和园 15.天坛
世界 遗产 在中 国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 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 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 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和“文化景观”四类。 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 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 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现实意义:
பைடு நூலகம்
鉴于代际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在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古代遗产的保护之外, 没有因为19—20世纪那些有内在价值的建筑、城镇 规划和景观设计的历史时间相对较短而忽略对其加 以保护,而是给予高度关注,并将它们定名为现代 遗产。 附录在“对于将特殊类型的项目列入世界遗产 目录的指南”中提到了文化景观、历史城镇和城镇 中心、遗产运河、遗产线路等四个特殊遗产类型, 其中在“历史城镇和历史中心”这个特殊类型下专 门列出了“20世纪的城镇”这个类别。 现代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的重要类型,反映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具体遗产项目见证人类文明发 展轨迹的一贯思想,保证了近两个世纪文明发展历 程在实证符号上的连续性。
30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30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序号名称类别省份时间备注1 昆曲表演艺术江苏2 古琴艺术传统音乐3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传统音乐新疆4 蒙古族长调民歌传统音乐内蒙中国、蒙古跨国项目5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传统艺术对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技艺(仅限扬州雕版印刷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藏族雕版印刷技艺(仅限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6 汉字书法传统艺术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 中国剪纸传统艺术8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传统艺术对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诸葛村古村落营造技艺、俞源村古建筑群营造技艺、东阳卢宅营造技艺、浦江郑义门营造技艺)、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客家土楼营造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东阳木雕、徽州三雕(婺源三雕)、潮州木雕等11项;对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7项。
9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表演艺术东北三省农乐舞分为十二部分,已经入选非遗保护项目。
10 格萨(斯)尔传统艺术西藏等17世纪11 侗族大歌传统音乐贵州春秋战国时期12 花儿传统音乐甘肃等被誉为大西北之魂,是国家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13 玛纳斯14 蒙古族呼麦15 南音16 热贡艺术17 中国蚕桑丝织对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锦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蜀锦织造技艺、蚕丝织造技艺(余杭丝绵制作技艺、杭罗织造技艺、双林绫绢织造技艺)、蚕桑习俗(含山轧蚕花、扫蚕花地);保护级别不详非物质文化遗产:种桑养蚕传统技艺。
18 妈祖信俗19 金石篆刻20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21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22 宣纸制作技艺23 藏戏24 西安鼓乐25 粤剧26 中医针灸27 京剧28 中国皮影戏29 端午节2009.1030 珠算2013.12目前我国有30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6项列入稀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中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非遗名录,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在漫长的发展中,各民族人民创造并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并保护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使命。
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目前非遗名录已录入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共计3610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总计3057人。
2023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我国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共计43个,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厉害了我的国!。
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截止2013年,含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截止2013年,含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
中国作为著名的文明古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至2013年6月,共有45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8处,世界自然遗产10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3处。
此外,还有还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于2003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约》于2006年4月生效,并于2008年6月通过操作指南。
2004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批准中国政府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
目前共有34项我国非遗遗产进入人类非遗名录。
源远流长的历史使中国继承了一份十分宝贵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它们是人类的共同瑰宝。
世界文化遗产(28处)长城-1987.12-文化遗产北京故宫、沈阳故宫-1987.12-文化遗产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12-文化遗产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文化遗产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1987.12-文化遗产西藏布达拉宫-1994.12-文化遗产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12-文化遗产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1994.12-文化遗产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12-文化遗产云南丽江古城-1997.12-文化遗产山西平遥古城-1997.12-文化遗产江苏苏州古典园林-1997.12-文化遗产北京颐和园-1998.11-文化遗产北京天坛-1998.11-文化遗产重庆大足石刻-1999.12-文化遗产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2000.11-文化遗产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11-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盛京三陵-2000.11-文化遗产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11-文化遗产山西大同云冈石窟-2001.12-文化遗产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7-文化遗产澳门历史城区-2005.7-文化遗产安阳殷墟-2006.7-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2007.6-文化遗产福建土楼-2008.7-文化遗产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2010.8-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 2012.6.29 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梯田 2013.6.22 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10处)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992.12-自然遗产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992.12-自然遗产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992.12-自然遗产云南三江并流-2003.7-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7-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6-自然遗产江西三清山-2008.7-自然遗产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贵族赤水、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中国丹霞地貌-2010.8-自然遗产中国澄江化石地 2012.7.1 自然遗产中国新疆天山 2013.6.21 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4处)山东泰山-1987.1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安徽黄山-1990.1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福建武夷山-1999.1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文化景观遗产(3处)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文化景观山西五台山-2009.6-文化景观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2011.6.24 文化景观遗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1项):昆曲2003年(1项):中国古琴艺术2005年(2项):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2009年(25项):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2010年(2项)京剧、中医针灸2011年(2项)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中国皮影戏2012年(?项)福建木偶戏(具体名录为查到)2013年的年会中国的珠算列入审议项目。
中国世界遗产名录(截至2011年6月25日)

《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端午节妈祖信俗京剧中医针灸羌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麦西热甫(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活字印刷术(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记忆遗产(7处)传统音乐录音档案(1997,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清朝内阁秘本档(199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大金榜(200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纳西东巴古籍文献(2005,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所)中国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案(2007,中国国家图书馆等)。
《本草纲目》《黄帝内经》1.1.7 预备名单一、首批自然遗产预备名录名单(17处)[1]1、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2、吉林省长白山植被垂直景观及火山地貌景观3、福建省海坛风景名胜区4、江西省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注:已成功入选12、甘肃省麦积山风景名胜区13、宁夏贺兰山-西夏王陵风景名胜区四、第二批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8处):1、山西省恒山风景名胜区、芦芽山省级风景名胜区2、黑龙江省兴凯湖省级风景名胜区3、江苏省南京中山陵4、安徽省天柱山风景名胜区5、江西省井冈山风景名胜区6、山东省济南名泉7、四川省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五、《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35项)1、京杭大运河(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河南省)2、北京云居寺塔、藏经洞及石经(北京市房山区)3、中国白酒酿造古遗址:刘伶醉烧锅遗址(河北省徐水县)、李渡烧酒作坊遗址(江西省进贤县)、水井街酒坊遗址(四川省成都市)、泸州大曲老窖池群(四川省泸州市)、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四川省绵竹市)4、晋商大院: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山西省祁县),王家大院(山西省灵石县),曹家大院(山西省太谷县)5、山陕古民居:丁村古建筑群(山西省襄汾县)、党家村古建筑群(陕西省韩城市)6、五台山佛教建筑群(山西省五台县)注:已成功入选7、明清城墙:兴城城墙(辽宁省兴城市)、南京城墙(江苏省南京市)、西安城墙(陕西省西安市)8、牛河梁遗址(辽宁省凌源市、建平县)9、元上都、中都遗址(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河北省张北县)10、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江苏省扬州市)11、江南水乡古镇:周庄(江苏省昆山市)、甪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乌镇(浙江省桐乡市)、西塘(浙江省嘉善县)12、杭州西湖·龙井茶园(浙江省杭州市)注:已成功入选13、良渚遗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德清县)14、中国古瓷窑址:上林湖越窑遗址(浙江省慈溪市)15、福建土楼(福建永定县、南靖县、华安县)注:已成功入选16、古铜矿遗址:铜岭铜矿遗址(江西省瑞昌市)17、临淄齐国故都与齐王陵(山东省淄博市)18、丝绸之路中国段(陆路部分:河南盛陕西盛甘肃盛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路部分:浙江省宁波市、福建省泉州市)19、嵩山古建筑群(河南省登封市)注:已成功入选20、凤凰古城(湖南省凤凰县)21、广东开平碉楼及村落(广东省开平市)注:已成功入选22、南越国遗迹(广东省广州市)23、灵渠(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24、花山岩画(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25、白鹤梁古水文题刻(重庆市涪陵市)26、古蜀文化遗址:金沙遗址、古蜀船棺合葬墓(四川省成都市),三星堆遗址(四川省广汉市)27、藏、羌碉楼与村寨(四川省丹巴县、理县、茂县)28、黔东南苗族村寨:苗岭山区雷公山麓苗族村寨(贵州省雷山县、台江县、剑河县、从江县)29、黔东南侗族村寨:六洞、九洞侗族村寨(贵州省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30、哈尼梯田(云南省元阳县)31、坎儿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32、“苏州古典园林”扩展项目:苏州古典园林及历史街区(江苏省苏州市)33、“皖南古村落”扩展项目:棠樾(安徽省歙县),理坑、汪口(江西省婺源县)34、“曲阜孔庙、孔府、孔林”扩展项目:尼山孔庙(山东省曲阜市),孟庙、孟府、孟林(山东省邹城市),颜庙(山东省曲阜市),曾庙(山东省嘉祥县)35、“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潞简王墓(河南省新乡市)【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部分)】云居寺塔及石经(北京房山)北京古观象台(北京建国门)北海公园(北京西城区)安济桥(河北赵县)独乐寺(天津蓟县).婺源理坑、汪口古村落(江西婺源县)丁村民宅(山西襄汾县)永乐宫(山西芮城县)牛河梁遗址(辽宁朝阳市)元上都遗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闪电河)西安碑林西安古城墙、汉长安古城遗址(西安)杭州西湖良渚遗址(浙江余杭)铜录山古铜矿遗址(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县)江南水乡城镇(苏州周庄、同里)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丝绸之路(中国)程阳永济桥(广西三江,即风雨桥)佛宫寺释迦塔(山西应县,即“木塔”)卢沟桥(北京丰台)开元寺塔(河北定州)五粮液明代古窖池群、传统酿酒技艺(四川宜宾)佛光寺(山西五台县)唐大明宫遗址(西安)桂林漓江(广西)福建厦门鼓浪屿五岳组合(湖南、陕西、河南、山西、山东)万年农业文化(江西万年县) 文房四宝、传统医药、藏医药、江西赣剧(即弋阳腔)等(拟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9.6数据)】1. 大运河(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河南省)2.北京云居寺塔、藏经洞及石经(北京市房山区)3.中国白酒酿造古遗址:刘伶醉烧锅遗址(河北省徐水县)、李渡烧酒作坊遗址(江西省进贤县)、水井街酒坊遗址(四川省成都市)、泸州大曲老窖池群(四川省泸州市)、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四川省绵竹市)4. 晋商大院: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山西省祁县),王家大院(山西省灵石县),曹家大院(山西省太谷县)5. 山陕古民居:丁村古建筑群(山西省襄汾县)、党家村古建筑群(陕西省韩城市)6. 坎儿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7. 明清城墙:兴城城墙(辽宁省兴城市)、南京城墙(江苏省南京市)、荆州城墙(湖北省荆州市)、西安城墙(陕西省西安市)8. 牛河梁遗址(辽宁省凌源市、建平县)9. 元上都、中都遗址(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河北省张北县)10. 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江苏省扬州市)11. 江南水乡古镇:周庄(江苏省昆山市)、甪直(江苏省吴县)、乌镇(浙江省桐乡市)、西塘(浙江省嘉善县)12. 杭州西湖·龙井茶园(浙江省杭州市)(已经申遗成功)13. 良渚遗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德清县)14. 中国古瓷窑址:上林湖越窑遗址(浙江省慈溪市)15. 哈尼梯田(云南省元阳县)16. 古铜矿遗址: 铜岭铜矿遗址(江西省瑞昌市)17. 临淄齐国故都与齐王陵(山东省淄博市)18. 丝绸之路中国段(陆路部分: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路部分:浙江省宁波市、福建省泉州市)19. 嵩山古建筑群(河南省登封市)(已经申遗成功)20. 凤凰古城(湖南省凤凰县)21. 南越国遗迹(广东省广州市)22. 灵渠(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23. 花山岩画(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24. 白鹤梁古水文题刻(重庆市涪陵区)25. 古蜀文化遗址:金沙遗址、古蜀船棺合葬墓(四川省成都市),三星堆遗址(四川省广汉市)26. 藏、羌碉楼与村寨(四川省丹巴县、理县、茂县)27. 黔东南苗族村寨:苗岭山区雷公山麓苗族村寨(贵州省雷山县、台江县、剑河县、从江县)28. 黔东南侗族村寨:六洞、九洞侗族村寨(贵州省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29. “苏州古典园林”扩展项目:苏州古典园林及历史街区(江苏省苏州市)30. “皖南古村落”扩展项目:棠樾(安徽省歙县),李坑、汪口(江西省婺源县)31.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扩展项目:尼山孔庙(山东省曲阜市),孟庙、孟府、孟林(山东省邹城市),颜庙(山东省曲阜市),曾庙(山东省嘉祥县)32. “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潞简王墓(河南省新乡市)。
中国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世界遗产名录》全名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包含文化景观)、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2001年5月起加设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补充。
中国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自198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届会议批准中国的故宫等6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2013年6月22日,中国已有 45项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31项(其中含文化景观4项),自然遗产10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总数列意大利(48项)之后,超过西班牙(43项),居世界第二位)。
此外,至2010年11月,我国有世界非物质遗产28项。
源远流长的历史使中国继承了一份十分宝贵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它们是人类的共同瑰宝。
以列入时间为序倒排,它们是:45、云南哈尼梯田 2013.6.22 文化景观44、新疆天山 2013.6.21自然遗产43、云南澄江县帽天山化石地 2012.7.1 自然遗产42、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遗址 2012.6.29 文化遗产41、杭州西湖 2011.6.24 文化景观40、“中国丹霞”(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 2010.8.2自然遗产39、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2010.8.1 文化遗产38、山西五台山 2009.6.26 文化景观37、江西三清山 2008.7 自然遗产36、中国福建土楼 2008.7 文化遗产35、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 2007.6 文化遗产34、“中国喀斯特”(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2007.6 自然遗产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2006.7 自然遗产30、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2004.7 文化遗产29、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怒江、澜沧江、金沙江) 2003.7 自然遗产28、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2001.12 文化遗产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 文化遗产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2000.11 文化遗产25、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鄂钟祥市)、清东陵(冀遵化市)、清西陵(冀易县)2000.11明十三陵(北京) 明孝陵(南京)2003.7盛京三陵(辽宁)2004.7文化遗产24、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 2000.11 文化遗产22、福建武夷山 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0、北京天坛 1998.11 文化遗产18、山西平遥古城 1997.12 文化遗产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 1996.1 文化景观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 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14、西藏布达拉宫 1994.12 文化遗产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1994.12 文化遗产12、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及孔林 1994.12 文化遗产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 1994.12 文化遗产10、四川九寨沟 1992.12 自然遗产9、湖南武陵源 1992.12 自然遗产 (即张家界)8、四川黄龙 1992.12 自然遗产7、安徽黄山 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 1987.12 沈阳故宫2004.7文化遗产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1987.12 文化遗产4、长城 1987.12 文化遗产3、山东泰山 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甘肃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遗产1、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1987.12 文化遗产注: 意大利以48项世界遗产列世界第一位,中国以45项居世界第二位,西班牙以43处世界遗产、排世界第三位。
中国34项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doc

中国34项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11月,《京剧》、《中医针灸》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以及《麦西热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至此,我国共有28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
中国28项目列入“非遗”名录6项目急需保护文化部今天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京剧》、《中医针灸》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项目情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屈盛瑞、文化部外联局局长助理项晓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笑频、北京市文化局长降巩民出席会议并答记者问。
会议由文化部办公厅副主任陈向红主持。
文化部外联局局长助理项晓伟通报,2010年11月15日至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
在这次会议上,我国申报的《京剧》、《中医针灸》成功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麦西热甫》、《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列入了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至此,我国共有28个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6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
这6个急需保护的项目除本次公布的中国活字印刷术等3个外,还有去年公布的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据悉,全世界目前共有213项代表作名录项目,16项急需保护名录项目,3项最佳实践项目名册项目。
为何申报的是《中医针灸》而不是“中医药”整体项目?“《京剧》、《中医针灸》的申报通过,是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尊重,但中国今后的申报难度会越来越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在会上披露了申报工作的艰辛。
他解释说,中国申报的项目首先必须是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国家级名录”,其次还要有国际视野,就是要熟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评审规则,准备好规范化的申报材料,才有可能在现场说服评委取得申报的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29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览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妈祖信俗、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呼麦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加上此前已入选的昆曲、古琴、新疆木卡姆、蒙古长调4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已有29个项目列入该名录,位居世界第一。
1、中国篆刻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
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2、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
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
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3、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
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4、中国剪纸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
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今天,剪纸依然是中国百姓用以表达意愿、思想和情感的方式或形式,它介入当代民俗活动,呈现出互动的活力和再创造的面貌。
5、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
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
由这种技艺所构建的建筑及空间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审美意向,凝结了古代科技智慧,展现了中国工匠的精湛技艺。
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七千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6、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
它采用“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上下两人手工操作,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线等材料织出华贵织物,如龙袍。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有着完整的体系,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
如今,因灿若云霞而得名的南京云锦,依然作为中国传统织造技艺的经典,用于高端织物的织造,为民众所喜爱。
7、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
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
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
各种活动因地而略有不同,湖北省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省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省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和浙江等全国广大地区均各具特色。
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
8、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
舞蹈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
舞前踩地神祭祀,表达了尊重自然、依靠自然的原始信仰。
舞者伴随唢呐、洞箫、锣鼓的节拍欢歌起舞,表达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
场面热烈奔放,民族特色鲜明。
农乐舞已融入中国朝鲜族的血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
9、《格萨(斯)尔》《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
史诗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间使命,最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
凭借杰出艺人的说唱,史诗流传千年,主要流传于中国西部高原地带的广大牧区和农村。
史诗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关族群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和知识,成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众共享的精神财富。
10、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
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
“众低独高”是其传统的声部组合原则,优美和谐是其鲜明的艺术品格,歌师教歌、歌班唱歌呈全民性的传承方式。
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
11、花儿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
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
它用汉语演唱,在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
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
由于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不同,又被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三个大类。
人们除了平常在田间劳动、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兴漫唱之外,每年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自发举行规模盛大的民歌竞唱活动——“花儿会”,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特殊价值。
12、《玛纳斯》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演唱异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玛纳斯及其后世共8代英雄的谱系式传奇叙事,长达23.6万行,反映了柯尔克孜人丰富的传统生活,是柯尔克孜人的杰出创造和口承“百科全书”。
相关社区的传统节庆、民俗活动是其主要的文化空间。
13、妈祖信俗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
公元987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的妈祖因救海难而献身,被该岛百姓立庙祭祀,成为海神。
随着航海业发展和妈祖影响扩大。
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
该信俗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2亿多民众所崇拜并传承至今。
湄洲岛是妈祖祖庙所在地。
14、呼麦呼麦是蒙古族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
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
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呼和浩特及新疆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
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等地区和国家也能听到这种方式的歌唱。
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是蒙古族人杰出的创造。
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15、南音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
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
现存的3000余首古曲谱,保留了自晋(公元265-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1911年)历代不同类别的曲目。
音乐风格典雅细腻,其演唱形式、乐器形制、宫调旋律、曲目曲谱及记谱方式独特,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南音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珍爱的文化遗产。
16、热贡艺术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
肇始于13世纪的热贡艺术,主要分布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流域的吴屯、年都乎、郭玛日、尕沙日等村落,其内容以佛教本生故事、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等为主。
热贡艺术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为信仰藏传佛教各族僧俗群众所喜爱。
它承载着热贡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7、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
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
五千年来,它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传统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至今还保存在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南部的太湖流域(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和苏州等市)以及四川省的成都等地区,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8、藏戏藏戏是带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
常演剧目为八大传统藏戏,内容大都是佛经中劝善惩恶的神话传说。
藏戏原来流传于民间,由艺人口传身授,在广场或寺院中演出,后来建立了专业剧团,出现了舞台演出形式,这两种演出样式都为藏族群众认可和喜爱。
藏戏承载着藏族文化的血脉,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包括原料的粉碎、淘洗、陈腐和练泥;器物的成型、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最后在龙窑内用木柴烧成。
在原料选择、釉料配制、造型制作、窑温控制方面,龙泉青瓷具有独特的技艺。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服务人类生活,其成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陈设瓷、装饰瓷、茶具、餐具等,是烧制技术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
龙泉窑烧制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宁静,是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表现。
20、宣纸传统制作技艺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
自唐代(公元8世纪初)以来,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有108道工序,对水质、原料制备、器具制作、工艺把握都有严格要求。
这一技艺经口传心授世代相传,不断改进,与多种文化元素结合,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促进民族认同和维护文化多样性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