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工业理论对中国大众文化适用性的辨析

合集下载

文化工业理论下的大众文化

文化工业理论下的大众文化

文化工业理论下的大众文化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文化工业理论下中国的大众文化述评摘要:20世纪8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传入中国,其精英主义立场迅速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

他们很快地接受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并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对中国的大众文化进行猛烈攻击。

本文立足于法兰克福文化工业理论批判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旨在更好的认识中国本土的大众文化。

关键词:文化工业大众文化语境发展趋势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论”提供了一种有典型意义的大众文化批判模式。

这种模式把文化工业所操纵的文化活动的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单面性、操纵性、强制性看作是当代工业社会文化艺术的根本性特征。

法兰克福学派详尽揭露了大众文化的消极作用,对大众文化的平民化趋向采取激烈的拒斥态度,毫不客气的说,正因为有了文化工业理论,中国大众文化的众多“负面性”被放大化,变得所谓的“显而易见”。

法兰克福学派典型的誓死扞卫精英文化的立场,在中国兴起大众文化的时代,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并对中国的大众文化也进行猛烈的抨击。

但是我国大众文化与西方大众文化生成语境及其不同,不能片面的照搬其文化工业的批判模式对我国大众文化进行批判。

我们要肯定大众文化在中国的意义,正确的看待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为我国文化建设服务。

一、文化工业理论影响下对中国大众文化的批判大众文化在法兰克福学派眼中,是一种非文化、反文化或虚假文化。

“文化工业”这一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概念集中代表了法兰克福学派主流的大众文化观,也成为中国学者引用最多的术语。

而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操纵化、单面性、强制性等这些由“文化工业”衍生的语词也经常被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所套用。

在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大众文化的着作《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导论”中,尹鸿认为,大众文化在生产方式上是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

这些文化产品不再是个体创造的产物,从策划、投资、制作到宣传、发行直到消费,都被作为一种批量复制生产的工业产品。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摘要:西奥多·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针对西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的高度商业化、世俗化的现象,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工业”的同一性、商品性和虚假性等特点,尖锐地批判了“文化工业”对人们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试图唤醒被“异化”,甚至自愿“异化”的人们的自由和个性。

对于当今中国文化的正确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中国文化发展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领军人物,他受家庭影响自小受到严格的音乐知识训练,受勋伯格无调音乐所蕴含的对总体性的反抗以及对个体的推崇的启发,在二战法西斯猖獗的大背景下,对受同一性思维操控而异化的“文化工业”进行了深刻批判。

一、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形成背景“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

阿多诺生活的时代消费主义现象蔓延,再加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带来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复制技术和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艺术产品不再具有神圣性和高雅性,成为普通的消费商品。

从而形成了消费社会,为文化工业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土壤。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掌权,为了保证对国家的高度控制,纳粹党力图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实现高度的一体化。

通过监控和打压与纳粹主义者持不同观点的作家、记者等知识分子,焚烧“非德意志”的书籍著作,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建立各种纳粹社团、节日等方式来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从而实现思想文化领域的同一性和高度一体化。

其次,阿多诺亲眼见证性了即使在自由民主的美国,高度发达、无孔不入的大众传媒也是在宣传为政治目的以及商业利益服务的、缺乏文化应有的自明性精神和自律性的“大众文化”,其实质也是对人性的同质化,是对个性的破坏。

再加上阿多诺受卢卡奇、韦伯的支配理论、本雅明的“星丛”理论等的影响,他对受同一性逻辑支配的文化“文化工业”提出了激烈的批判。

二、“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主要内涵文化,自古以来就与高尚的精神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被看成是纯洁人的精神、丰富人的个性的力量。

关于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及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美学思考

关于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及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美学思考

通俗与审美并重的批评策略。具体说,批评应该从商业批评、技术批 评、人文批评三个维度展开。这样,大众文化批评才能真正全面地从 多学科角度把握大众文化文本内涵,从而实现对大众文化的积极引领 和规范作用。
关键词:大众文化批评,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错位,通俗,审美
AESTHETICS THOUGHTS ON THE ADORNO’S CULTURAL INDUSTRY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criticism should hold own aesthetic prin。I ciples and strategy.Face to the contemporary state,intellectuals must stick to their critical position.However,the critics should accord to the Chinese context,not the old standards.Establish the own aesthetic prin— ciples,containing aesthetic,rational and moral principles.In carrying
阿多诺一生对哲学、美学、音乐作曲与评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均有涉猎,并竭力 打破学科界限,使之融贯、交叉,以为自己的哲学和美学批判服务,在每一学科都可以说成 绩斐然,毫不逊色于各学科大家。按照著名学者、阿多诺研究专家马丁·杰伊的说法,称呼 阿多诺“当代大师"不会有任何牵强附会之虞。英国当代文学批评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弗 朗西斯·马尔赫思(Francis Mulhem)则如此盛赞包括阿多诺在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 们,“仅就卢卡契、阿多诺、本雅明和马尔库塞而言,他们的成就是令人难忘的,马克思主义 在思想史和艺术史方面最大胆的概述、对发达资本主义最精辟的评价、从这一状况下的解放 可能包含的要求与允诺的全部意义都要归功于他们。"n1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是一种关于现代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

他认为,大众文化与工业生产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即大众所接受的文化产品是由文化工业制造的,这些文化产品被广泛传播、消费和滥用,最终导致人们对真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降低。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一、文化工业的定义和特点阿多诺在其著作《启蒙辩证法》中将文化工业定义为“一种独立的工业部门”,它以大规模、序列化和标准化的方式生产文化产品,这些产品是为了满足大众需求而被大量制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娱乐和消遣的目的。

文化工业的特点是:大规模生产、标准化、序列化、商业化,它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以获取商业成功。

二、文化工业的影响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产品的同质化,即文化工业生产的文化产品是标准化的、毫无个性的,几乎没有任何差异。

二是文化产品导致的消极影响,文化产品的娱乐性质导致人们的文化阅读和欣赏能力的下降,此外,它还引诱人们追求短暂而低俗的快感,使人们变得趋向于贪婪、表面化,放弃了真正的思考。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目的是为了商业利益而不是为人们提供真正的文化价值,文化工业的产品只是被生产出来以满足商业需求。

文化工业不关心文化的创新与深度,而更重视它是否会销售。

因此,文化工业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文化的商业化,是对文化质量的恶化。

四、文化工业与彼此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与彼此之间,主要是建立在货币和商品交换的基础上。

文化工业制造的文化产品对大众来说,就像是一种商品,生产和销售与任何其他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没有什么不同。

从此角度来看,文化工业与制造其他商品的工业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是以货币和商品交换的形式存在。

综上所述,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认为,文化工业是一种商业化的产业,它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得商业利益而不是为了提供真正的文化价值。

文化工业通过大规模生产、标准化和序列化的方式,制造出同构化的文化产品,并通过大规模传播和广告推广来满足大众的需求。

文化工业理论下的大众文化

文化工业理论下的大众文化

文化工业理论下的大众文化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文化工业理论下中国的大众文化述评摘要:20世纪8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传入中国,其精英主义立场迅速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

他们很快地接受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并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对中国的大众文化进行猛烈攻击。

本文立足于法兰克福文化工业理论批判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旨在更好的认识中国本土的大众文化。

关键词:文化工业大众文化语境发展趋势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论”提供了一种有典型意义的大众文化批判模式。

这种模式把文化工业所操纵的文化活动的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单面性、操纵性、强制性看作是当代工业社会文化艺术的根本性特征。

法兰克福学派详尽揭露了大众文化的消极作用,对大众文化的平民化趋向采取激烈的拒斥态度,毫不客气的说,正因为有了文化工业理论,中国大众文化的众多“负面性”被放大化,变得所谓的“显而易见”。

法兰克福学派典型的誓死扞卫精英文化的立场,在中国兴起大众文化的时代,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并对中国的大众文化也进行猛烈的抨击。

但是我国大众文化与西方大众文化生成语境及其不同,不能片面的照搬其文化工业的批判模式对我国大众文化进行批判。

我们要肯定大众文化在中国的意义,正确的看待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为我国文化建设服务。

一、文化工业理论影响下对中国大众文化的批判大众文化在法兰克福学派眼中,是一种非文化、反文化或虚假文化。

“文化工业”这一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概念集中代表了法兰克福学派主流的大众文化观,也成为中国学者引用最多的术语。

而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操纵化、单面性、强制性等这些由“文化工业”衍生的语词也经常被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所套用。

在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大众文化的着作《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导论”中,尹鸿认为,大众文化在生产方式上是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

这些文化产品不再是个体创造的产物,从策划、投资、制作到宣传、发行直到消费,都被作为一种批量复制生产的工业产品。

文化工业究竟是如何欺骗大众的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再思考

文化工业究竟是如何欺骗大众的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再思考

其次,启蒙通过意识形态实现其欺骗。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认为,启蒙的意 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形式。这种意识形态宣扬个人自由、平等和民主,然而 实际上却通过各种手段限制人民的自由,加剧社会的不平等。这是因为,这种意 识形态在宣扬自由和平等的同时,却忽略了社会结构的不平等,使得一部分人能 够通过权力、财富等手段控制另一部分人。
基本内容
阿多诺,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音乐理论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 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其著作《启蒙辩证法》中首次提出了“文化工业”这一概念, 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主要针对的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生 产现象。他指出,“文化工业”是指按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文化生产 体系,这个体系中,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都被严格地规范和控制,以满 足市场的需求和利润的最大化。
在《启蒙辩证法》中,阿多诺详细阐述了文化工业的概念。他认为,文化工 业是从上向下“有意识地结合其消费者”,即文化工业是资产阶级控制和利用的 工具,用于满足大众消费的需求,同时隐藏了其真实的意图。这一观点的提出, 实际上是对启蒙辩证法的深度思考和批判。
启蒙辩证法,简单来说,就是指对启蒙运动进行批判的一种思想。启蒙运动 主张理性、自由和平等,但在阿多诺看来,这些理念并未真正实现。相反,他认 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被文化工业所操控,成为了一种欺骗和操纵的 手段。
最后,我们还需要思考如何理性看待文化工业的影响。一方面,我们不能完 全否定文化工业的存在和发展,因为这会忽视其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 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放任其自由发展,因为这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如大众文化的浅薄化和商业化的过度化等。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控 和管理,以实现文化的多元化和健康发展。

试析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的生成境遇

试析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的生成境遇

试析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的生成境遇论文关键词:文化工业大众文化中国语境论文摘要:文化工业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大众文化现象则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化模式。

中国有自己的历史话语环境,我们应辩证地建构正在生成中的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现象,谨防以“他者”的文化眼光遮蔽中国本土问题。

一、关于文化工业的争议文化工业,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最早萌芽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

他在阐述剩余价值理论时,指出资本生产的逻辑与自由的精神生产之间存在根本性冲突。

商品的垄断性逻辑将使艺术家成为创造利润的雇佣生产者,使艺术品成为标准化的商品。

1936年,本雅明发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表明技术复制艺术深具革命意义:消失了“韵味”,更新为“震惊”,传播于大众。

本雅明美学理论中的后现代主义话语为文化工业的存在合法性提供了可能。

文化工业的概念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提出的。

“文化工业用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体现了启蒙走向反面以后的否定个体独特性的同一性思维模式,同时它又是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体现了垄断资产阶级既以文化产品牟取高额利润,又以其同一性的方式,使大众在思想上认同资本主义社会,受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操纵,把文化工业作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水泥’。

他们认为,文化工业本质上是反大众反人本的。

文化工业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现象的归纳及其批判带来的争议彼伏此起。

马尔库塞关注于:当科学技术加盟到整个社会的运作时,文化“单向度”化,就成了一种毫无意义的大众文化操纵。

在波德里亚的理论中,“复制取代生产,意义被符号和代码的增值所取代,同一的无穷复制取消了意义的存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空虚的无根的和虚无的后现代世界,一种伦理学的巨大失落。

布尔迪厄更是宣称,使艺术变得有价值的不是艺术家,不是艺术品,而是制造艺术家和艺术品的社会机制,是大众媒介,是商业利润,是文化工业。

同样有人为文化工业辩护:英国“伯明翰学派”就肯定文化工业的解放功能和进步意义。

大众文化的崛起——文化产业与文化工业关系再思考

大众文化的崛起——文化产业与文化工业关系再思考

50美学2019/01根据《影视蓝皮书: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文化产业发展质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中国影视产业规模化发展中潜力与问题并存。

国产电影在市场上的类型呈现多样化形态,显示出国产影片丰富的可能性。

除传统的喜剧和爱情片外,2017年出现了许多其他类型的优质电影:既有《西游伏妖篇》《妖猫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奇幻类电影,也有《嘉年华》《相亲相爱》等现实题材影片,还有像《大护法》这种面向成人的优质动画电影和《绣春刀II:修罗战场》这样精彩的国产动作片。

在2017年票房超过1000万的影片口碑排名中,艺术片占据半壁江山,分别是《二十二》《相亲相爱》《嘉年华》《地球:神奇的一天》和《冈仁波齐》。

在票房不超过1000万的影片中,小成本艺术性电影的优势更为凸显,出现了《不成问题的问题》《天梯:蔡国强的艺术》《一念无明》等一系列优质影片。

口碑第一的《二十二》破纪录片票房纪录,也成为2017年投资回报率最高的电影之一。

2017年影视行业出现许多亮点,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所进步和创新,但影视行业仍然缺乏内容质量顶尖的作品。

商业成功的作品呈集中趋势,作品的马太效应和头部效应凸显。

当前的供需关系仍然存在结构性不平衡问题,整体供给大于需求,低质量产品供给严重过剩和高质量产品供给不足的产能相对过剩问题依旧存在。

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该如何利用好我们的大众文化?阿多诺对于资本主义工业时期的文化批判如今还有借鉴意义吗?一、文化语境的变迁“文化工业”这一概念的出现来源于1947年的《启蒙辩证法》一书,由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初次使用。

阿多诺在书的初稿中使用“大众文化”一词来称呼其研究对象,但他们在定稿中则使用“文化工业”这一术语来形容这种商业化的大众文化,来区别于真正产生于民众的文化。

在这本书中,他们批判和反思了商品社会和工具理性。

阿多诺曾解释说,“对‘工业’这个词不要太注重字面的理解,它是指事物本身的标准化——例如西方的电影院常客了如指掌的那些东西的标准化,是指扩散技术的理性化,而不是严格地指那种生产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化工业理论对中国大众文化适用性的辨析
文化工业这一术语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首先使用的,特指大众文化中过分工业化的那一部分,以便一开始就与自下而上、自然而然从大众中产生的大众文化相区别。

文化工业的兴起,表明发达的工业国家可以凭借现代科技传媒手段,大规模地复制和传播文化产品,实现文化工业的标准化生产。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化商业机制开始形成,信息技术和传媒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内地原创的影视作品、流行音乐、通俗报刊、畅销书、网络文学、广告文化、粉丝文化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科技传媒将大众文化的发展推进到一个由大众广泛参与的交互式阶段,时至今日,已经很少有人能够摆脱大众文化的影响了。

随着中国文化工业时代的到来,文化工业理论已然成为分析与解读中国正在兴起的大众文化热潮的重要理论资源。

借鉴文化工业理论,必然要区分法西斯集权统治、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制度与中国社会大众文化的现实语境,辩证看待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从文化工业的特征来看,标准化是联系商品化、技术化、伪个性化等特征的纽带,同时,标准化的文化生产深刻影响着艺术的创作方式和受众的接收方式。

因此,本文试图从大众文化的标准化生产、大众文化的艺术道路以及大众文化的消费主体这三方面来讨论文化工业理论对中国大众文化的现实启示。

一、大众文化的标准化生产
大众文化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消费社会在中国的形成以及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为大众文化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经济条件、发展动力和技术支持。

首先,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迅速改变了文化与市场分离的状态,将文化的商品属性和经济力量从计划管理体制中解放出来,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文化的商业化模式以经济利益为主要出发点,要求大众文化直面市场,以简单高效的标准化制造快餐式的文化产品,将大众文化的营利性发挥到极致。

其次,消费社会在中国渐成规模。

广大民众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和休闲娱乐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大众文化迫切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复制才能迎合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再次,文化领域掀起了新科技革命高潮。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广播、电视、手机、电脑等大众传媒的广泛运用,不断催生大众文化形式的快速更新,尤其互联网的盛行使大众文化进入了全球性的数字化时代,大众文化进行批量复制和整齐划一的产业化生产已是大势所趋。

文化工业理论对文化的标准化持否定态度,但实际上,大众文化的标准化生产并非一无是处。

文化工业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的高度垄断之下,文化不仅没有日益分化,花样翻新,反而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统一性和整体性:文化给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同样的标签。

电影、广播和杂志制造了一个系统。

不仅各个部分之间能够取得一致,各个部分在整体上也能够取得一致。

因此,标准化构成了大众文化产品的显著特征,这也适合描述我国大众文化规模化生产与批量销售的特点,类似于企业标准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以保证产品规格齐一。

但是,文化工业理论对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标准化的强调,是为其对产品个性的磨灭和自上而下的思想整合服务的,除此以外,别无他用。

我们也应当看到大众文化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意义:规范高效的工业化生产机制可以在短时间内制造和传播大量文化产品,既保证了大众文化市场的高效运作,促进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开发,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又能满足广大民众迅速获得大量文化产品的需求,实现了大众文化的平等性和民主化。

如果没有大众传媒的支撑,我国电影制作无法实现标准化作业,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金陵十三钗》等商业大片就不能顺利打开国际市场,从而丧失了海外淘金的机会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时机,中国电影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及电影文化软实力也会受到影响。

当然,文化产品被大量标准化生产后,很容易陷入伪个性化的泥潭,在文化工业中,个性就是一种幻象,个性不过是普遍性的权力为偶然发生的细节印上的标签,只有这样,它才能够接受这种权力。

可见,文化工业理论所担忧的是,文化商品的个性是为迎合工业生产和
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来塑造的,以掩饰其内容与形式的标准化和格式化,是为伪个性,文化工业虽不以赤裸裸的标准化面目出现,却以尊重个性的假象来抹平个性。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电视娱乐节目不同程度地呈现了无个性的模仿和标准化机械复制的特征,只是这种模仿和复制纯粹性的娱乐气息比较浓,而不像阿多诺认为的是受意识形态操控的结果。

比如,2010年是中国电视的婚恋交友年,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和江苏卫视《非诚勿扰》都是按照英国fremantle媒体公司电视交友节目《take me out》的程序配方复制而成,随后,《爱情来敲门》、《相亲才会赢》、《相亲赢未来》等一批相亲节目不断涌现,此类娱乐节目看似丰富多样,实际上毫无新意,不但名称大同小异,连节目的内容和编排、场景的布置等方面也越来越趋于雷同,实际上是伪个性包裹起来的标准化生产,标准化和伪个性以一种巧妙的方式统一起来了,其直接后果在于,一方面,文化创作主体丧失了艺术精神,尽是提供缺乏思想深度的作品,另一方面,观众在观看娱乐节目时完全可以预料下一步要发生什么,从而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和欣赏水平的降低。

既然大众文化的标准化生产导致其产品乃至对这些产品的消费方式都彻底标准化了,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艺术创作和文化消费主体已无可救药地成为大众文化的牺牲品了呢?在这一点上,文化工业理论显然做出了过于悲观的论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