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微生物发酵法制备γ—氨基丁酸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发酵法制备γ—氨基丁酸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发酵法制备γ—氨基丁酸的研究进展作者:杨宏芳朱宏阳李泳宁王金海林伟铃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第24期摘要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非蛋白质天然氨基酸,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在医疗、食品加工等领域应用广泛。

论述了微生物发酵法生产GABA及乳酸菌的诱变选育和发酵条件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γ-氨基丁酸;乳酸杆菌;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Preparation of γ-aminobutyric Acid by Microbial FermentationYANG Hong-fang,ZHU Hong-yang*,LI Yong-ning et al (Fujian Health College,Fuzhou,Fujian 350101 )Abstract γ-aminobutyric acid is one of non-protein natural amino acids which widely exists in animals and plants.GABA has wide application in the medical and food industries due to its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activit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ABA production by microbial fermentation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mutation breeding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and its optimization of culture medium.Key words γ-aminobutyric acid;Lactic acid bacteria;Research progress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又称氨酪酸),分子式为C4H9NO2,分子量103.12,是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的一种非蛋白质天然氨基酸[1]。

常压室温等离子诱变选育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常压室温等离子诱变选育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第6期(总第529期)
农产品加工
No.6
2021年6月
Farm Products Processing
Jun.
文章编号:1671-9646(2021) 06a-0097-03
常压室温等离子诱变选育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徐礼生,于巧玲,张兴桃,蒋变玲,李婷婷
(宿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在选育微生物领域应用广泛,与传统化学诱变和物理诱变相比,具有无污染、突
变速度快、易人工控制等优点。围绕细菌、真菌、酵母及微藻等方面研究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的应用,诱变
菌株具有遗传稳定、产量高等特点,实际工业应用中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对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进行系统分
[4] Christoph Ottenheim, Margarete Nawrath,Jinchuan Wu.
2021年第6期
徐礼生,等:常压室温等离子诱变选育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99 -
Microbial mutagenesis by 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 ture plasma (ARTP) : The lastest development [J] . Bioresour. Bioprocess, 2018 (12): 2-14. [5] 林晓琼,孙旸,陈光,等.常压室温等离子体快速诱变 筛选高产纤维素酶生产菌株[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6,38 (5) : 543-547. [6] 陈双喜,张二超,张乐乐,等.Y-聚谷氨酸生产菌株的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选育[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5,46 (9) : 951-963. [7] 蔡莹瀛,夏苗苗,董会娜,等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 诱变及高通量筛选维生素B12高产菌株[J].天津科技大 学学报, 2018 (33): 21-26. [8] 袁红梅,薛正莲,杨心萍.常压室温等离子体和紫外诱 变选育腺苷高产菌[J].发酵科技通讯,2019, 48(2):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生物诱变育种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生物诱变育种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生物诱变育种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张雪;张晓菲;王立言;张翀;陈韵亿;常海波;李和平;邢新会【摘要】Radio-frequency atmospheric pressure glow discharge (RF APGD) plasmas have outstanding features of no need of expensive and complicated vacuum system, low gas temperatures, high concentrations of reactive species, good discharge uniformity, strong controllability and diverse interactions with various biomolecules, which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for their applications in biotechnology. Our research group introduced the RF APGD plasma jet into the mutation breeding field. Based on the study on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F APGD plasmas and their interaction mechanisms with bio-macromolecules and whole cells, a novel mutation breeding system, named as 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 (ARTP) mutation breeding machine was invented. The ARTP mutation breeding system has the features of high safety for the operators and environment, easy operation, rapid mutation capability, high mutation rate and genetic stability of targeted mutants,as demonstratedby successful mutation for more than 40 different microbes including bacteria, fungi and alga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of ARTP mutation breeding technology, hopefully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fe evolution study and the industrial strain modification as a powerful mutation tool.%大气压射频辉光放电(RF APGD)等离子体具有大气压下操作不需要真空系统、气体温度低、活性粒子浓度高、放电均匀性好、可控性强等特点,能够与各类生物分子发生作用,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受到广泛的关注。

高产洛伐他汀红曲霉菌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高产洛伐他汀红曲霉菌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广东化工2020年第15期· 106 · 第47卷总第425期高产洛伐他汀红曲霉菌诱变育种研究进展陈秉梅(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要]红曲霉中的洛伐他汀具有降血脂的功效。

然而从自然界中筛选得到的红曲霉往往生物活性较低,不能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要。

本文结合近年的研究成果,主要综述高产洛伐他汀红曲霉菌株的诱变选育,旨在为提高红曲霉中洛伐他汀产量和功能性红曲的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洛伐他汀;红曲霉;诱变育种[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0)15-0106-02Research Progress on Mutation Breeding of High-yield Lovastatin MonascusChen Bingmei(Fuji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Bioengineering, Fuzhou 350002, China)Abstract: Lovastatin from Monascus has a hypolipidemic effect. However, the yield of lovastatin in Monascus screened from nature is lower, which limits its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mainly reviews the breeding of Monascus strains with high yield of lovastatin. These methods could be used for improving the yield of lovastatin from Monascu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Monascus.Keywords: lovastatin;Monascus;mutation breeding红曲是将红曲霉接种于大米中发酵而得。

基因重组技术在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基因重组技术在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基因重组技术在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一、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基因重组技术这一前沿生物科技在多个领域均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尤其在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方面,基因重组技术更是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和重要性。

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作为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关键环节,对于优化工业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以及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基因重组技术的出现为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提供了更加高效、精准的手段。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我们可以将不同菌株的优势基因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高性能的工业微生物菌种。

这样的菌种不仅生产效率更高,而且稳定性更强,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业生产的复杂环境。

1. 基因重组技术的简介基因重组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微生物体内通过人工方法将不同的基因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具有新的遗传特性和功能的微生物新品种。

这种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基因的同源重组,将来自不同亲本或不同物种的基因在特定的细胞中重新排列,从而实现对生物性状的改良和功能的增强。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可以改造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提高其生产特定产品的能力;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可以增加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借助基因重组技术,可以提高微生物的抗逆性,使其能够在更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和生产。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其在工业微生物育种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随之而来的伦理和生态问题也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应用基因工程技术选育工业微生物菌种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 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的重要性在生物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工业微生物的应用范围持续扩大,尤其在发酵、制药、生物能源及环保等产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持续提升这些工业微生物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科学家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菌种的选育工作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即根据预定的目标,通过科学手段从自然界或已有的菌株中选择出具有特定遗传特性的菌株,进而通过遗传修饰和基因重组技术,培育出性能优越的新菌种。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五)突变株的筛选
1. 初筛(以量为主) 初筛(以量为主) 方法需简便、快速
2步 步
初筛 复筛
(1)利用形态变异:需预先测定形态与产量的相关性 利用形态变异: (2)根据平板颜色反应直接挑选 透明圈法(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 透明圈法(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 抑菌圈法(抗生素); 抑菌圈法(抗生素); 变色圈法(柠檬酸)、显色圈(氨基酸); )、显色圈 变色圈法(柠檬酸)、显色圈(氨基酸); 沉淀圈法(外毒素) 沉淀圈法(外毒素) 透明圈直径( 透明圈直径(H)/菌落直径(C):产量高低(初筛指标) 菌落直径( ):产量高低(初筛指标) 产量高低 2. 复筛(以质为主,定量测定) 摇瓶培养,直接检测所需产物 复筛(以质为主,定量测定) 摇瓶培养,
诱变育种的基本原则: 诱变育种的基本原则:
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 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 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 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 处理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 处理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 选用最适的诱变剂量; 选用最适的诱变剂量; 充分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 充分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 利用和创造形态、生理与产量间的相关指标; 利用和创造形态、生理与产量间的相关指标; 设计高效筛选方案; 设计高效筛选方案; 创造新型筛选方法。 创造新型筛选方法。
(2)筛选步骤(5步) )筛选步骤( 步
诱变处理 中间培养 淘汰野生型 检出缺陷型 鉴定缺陷型
①中间培养 ②淘汰野生型
CM或SM培养基,培养过夜 克服表型延迟 克服表型延迟。 CM或SM培养基,培养过夜。克服表型延迟。 培养基 即浓缩缺陷型, 即浓缩缺陷型,以提高检出率
抗生素法( 细菌:青霉素;酵母菌和霉菌:制霉菌素) 方法 抗生素法(G+细菌:青霉素;酵母菌和霉菌:制霉菌素) 菌丝过滤法(丝状真菌、放线菌) 菌丝过滤法(丝状真菌、放线菌) 饥饿培养( 饥饿培养(无N)MM 6~12 h 12 2N培养(2N)MM 2N培养(2N)MM 培养(2 1~2 h 2 加抗生素(或菌丝过滤) 加抗生素(或菌丝过滤),培养过夜

微生物 诱变育种

微生物  诱变育种
见光的能量而被激活。
紫外损伤的光复活作用
DNA损伤的修复
切补修复 切补修复是在内切核酸酶、
外切核酸酶、DNA聚合酶以及 连接酶的协同作用下将嘧啶 二聚体酶切除去,继而重新 合成一段正常的DNA链以填补 酶切所留下的缺口,使损伤 的DNA分子恢复正常的修复方 式。由于整个过程不依赖于 可见光,所以切补修复也称 暗修复。切补修复几乎存在 于所有的微生物中。
也可用长了菌落的平板直接照射。 一般照射剂量4~10万伦琴。
此外还能引起染色体畸变,即因 染色体断裂引起染色体的倒位、 缺损和重组等。但发生了染色体
断裂的细胞常常不稳定。
化学诱变因素
化学诱变剂用量很少,诱变时设
备简单,只要一般实验室的玻璃 器皿就行,所以其应用发展较快。
碱基类似物
碱基类似物是指与DNA结构中的四种碱基 A、T、G、C在化学结构上相似的一类物 质。如5-溴尿嘧啶(BU)和5-溴脱氧尿
紫外损伤的切补修复
紫外线照射的操作方法
在暗室中安装的15瓦紫外线灯管最 好装有稳压装置,以求剂量稳定。
处理时,可将5毫升菌悬液放在直径 5厘米的培养皿中,置磁力搅拌器上, 使培养皿底部离灯管30厘米左右, 培养皿底要放平,处理前应先开灯 20~30分钟预热稳定。照射时启动磁 力搅拌器,以求照射均匀。
诱变育种
第一节基因突变
突变泛指细胞内(或病毒颗粒 内)的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 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
突变往往导致产生新的等位基 因及新的表现型。狭义的突变 专指基因突变,也称点突变, 而广义的突变则包括基因突变 和染色体畸变。
突变的几率一般很低,约为106~10-9。
突变是工业微生物产生变种 的根源,是育种的基础,但 也是菌种发生退化的主要原 因。

芽孢杆菌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芽孢杆菌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氧、 在一定 条 件下 能产 生抗 逆性 内生孢子 的有 机
良变异类 型 , 诱 变手段 多 样 、 作 简便 。 因此 , 且 操 是 实 验室 研 究及 工 业 生 产 中最 常 采 用 的优 良菌
化能异养菌。它们在 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 , 生理 特性丰富多样 , 主要存在于土壤 、 植物体表面及 水体 中, 由于它们能够产生对热 、 紫外线 、 电磁辐 射和某些化学药品有很强抗性 的芽孢 , 能忍受多 种 不 良环境 [ 因此 , 1 1 , 芽孢 杆菌 在 医学 、 业 、 农 工业
山西农业科学 2 1 ,0 7 :0 — 0 0 24 ( )8 4 8 6
di 03 6 6i n10 - 4 1 0 2 7 9 o: .99 .s. 2 2 8 . 1. . 1 s 0 2 02
JunlfSa xA r utr c ne o ra o hn i gi l a Si cs c ul e
Ke r sB cls p yi l uao ;hmi ua o; io c u t n cm o n u tn ywod :aiu; h s a m ttn ce c m ti bo g a m t i ;o pu dm t i l c i l a tn l l i 兼性厌 B cl ls
芽孢杆菌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杨 丽 丽 , 宝 华 , 文 菊 , 慧清 尹 侯 石
( 山西舜 天农业微生物科学技术研究 院 , 山西 阳泉 0 50 ) 4 00

要: 芽孢杆菌作 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微生物菌种 ,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青睐。 目前 , 关于芽孢杆
菌诱变育种的方法多种多样 , 诱变育种丰富和拓宽 了菌种 的变异类 型 , 但还存在 不少 问题。从物理诱变育 种 、 学诱 变育 种 、 化 生物诱变育种 、 复合诱变育种 4个方面对芽孢杆 菌诱 变育种方法进行 了总结 , 以期 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微生物诱变育种领域的研究新进展,对生物学效应及诱变微生物的机理进行了总结。

从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及复合诱变三个方面介绍了诱变效应、作用机制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对微生物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微生物;诱变育种;机制;研究进展常规的诱变育种方法主要为物理诱变育种和化学诱变育种。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是以人工诱变手段诱发微生物基因突变,改变遗传结构和功能,通过筛选,从多种多样的变异菌体中筛选出产量高、性状优良的突变株,并且找出发挥这个突变株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使其在最适的环境条件下合成有效产物。

以人工诱发突变为基础的微生物诱变育种,具有速度快、收效大和方法简单等优点,是菌种选育的1个重要途径,在发酵工业菌种选育上具有卓越的成就,迄今为止国内外发酵工业中所使用的生产菌种绝大部分是人工诱变选育出来的。

诱变筛选方法相对简便,是菌种选育的基本、常规和经典方法。

特别是对遗传背景不很清楚的对象,诱变育种更是必不可少。

近年来,随着新诱变因子的不断发现和筛选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微生物诱变育种有了长足的发展。

1 微生物诱变育种的作用从自然界分离的野生菌种,不论是在产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难适合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理想的工业化菌种必须具备遗传性状稳定、纯净无污染、能产生许多繁殖单位、生长迅速、能于短时间内生产所要的产物、可以长期保存、能经诱变产生变异和遗传、生产能力具有再现性、具有高产量和高收率等特性。

微生物发酵工业中,诱变育种主要有以下作用: 提高有效产物的产量;改善菌种特性,提高产品质量;简化工艺条件;开发新品种,产生新物质;用于研究推测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与其他育种方法相结合[1]。

2诱变育种的过程诱变育种包括三个重要环节:突变的诱发、突变株的筛选突变基因的表达。

2.1突变的诱发突变的诱发受到菌种的遗传特性、诱变剂、菌种的生理状态以及诱变处理时环境条件的影响。

出发菌株就是用来进行诱变试验的菌株。

出发菌株的选择是诱变育种工作成败的关键。

功的经验。

诱变作用不但决定于诱变剂,还与出发菌株的遗传背景有关。

菌种的生理状态、被处理菌株诱变前的预培养和诱变后的培养条件以及诱变处理时的外界条件等都会影响诱变效果。

2.2突变株的筛选菌体细胞经诱变剂处理后,要从大量的变异菌株中,把一些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株挑选出来,这需要有明确的筛选目标和筛选方法,需要进行认真细致的筛选工作,育种工作中常采用随机筛选和理性化筛选这两种筛选方法。

2.3突变基因的表达菌种的发酵产量决定于菌种的遗传特性和菌种的培养条件。

突变株的遗传特性改变了,其培养也应该作出相应的改变。

在菌种选育过程的每个阶段,都需不断改进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以鉴别带有新特点的突变株,寻找符合生产上某些特殊要求的菌株。

高产菌株被筛选出来以后,要进行最佳发酵条件的研究,使高产基因能在生产规模条件下得以表现。

3物理诱变的方法物理诱变通常使用物理辐射中的各种射线,包括紫外线、X射线、射线、射线、射线、快中子、微波、超声波、电磁波、激光射线和宇宙射线等。

近年来随着重离子束的获得离子辐照诱变育种也成为诱变育种的 1种新方法。

3.1 紫外线紫外线本身能够作为能量被物质吸收,所以广泛地用作微生物诱变剂。

紫外辐射诱变的作用机制有很多解释,但较为确定的是紫外辐射使DNA分子形成嘧啶二聚体,阻碍碱基正常配对,并可能引起突变或死亡。

申玉香[2]等将APV菌株经紫外线诱变后筛出苯黄隆抗性菌株2#菌株,发酵双乙酰峰值为036mg/L,真正发酵度为65.8%。

3.2激光激光具有能量密度高、靶点小、单色性和方向性好、诱变当代即可出现遗传性突变等特点,因此,在工业微生物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

激光辐射可以通过产生光、热、压力和电磁场效应的综合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有机体,引起细胞 DNA或 RNA、质粒、染色体畸变效应,酶的激活或钝化,以及细胞分裂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改变[3]。

激光与微生物相互作用机理普遍认同的1种解释是光照活化效应,在激光辐照机体时产生光照活化效应,使核仁器抑制机体时产生光照活化效应,使DNA-RNA蛋白质系统活性提高、核糖体上蛋白质合成作用的活性增强,这可使机体内的生物合成增强[4]。

3.3离子束。

重离子属带电粒子,能直接引起电离,可引起染色体的重复、易位、倒位、缺失或使 DNA分子取代、补充、断裂等,从而使遗传物质在基因水平或分子水平上发生改变或缺失,大幅提高变异的频率[5]。

卫军等[6]采用 N离子束对谷氨酸棒杆菌进行诱变处理,筛选磺胺胍抗性突变菌株,选育出 1株L-精氨酸提高了 248%。

蒋世春[7]等将抗肿瘤抗生素柔红霉素产生菌天兰淡红链霉菌激光株经N+ 等离子体诱变处理后再经摇瓶筛选,获得1株高产柔红霉素突变株,其柔红霉素效价较亲株提高了258%。

3.4新型诱变剂。

微波作为 1种高频电磁波,能刺激极性分子快速震动,这种震动能引起摩擦,能够对氢键、疏水键和范德华力产生作用,因此可以使得单孢子悬液内 DNA分子间强烈摩擦,孢内 DNA分子氢键和碱基堆积化学力受损,使得 DNA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发生遗传变异[8]。

超高压。

高压导致细胞体积减小,胞内物质浓缩,使得先前互不接触的各种酶、蛋白质及核酸类物质接触,这种接触必然会导致一些不可预测的反应发生,如 DNA在高压下会与切割 DNA的核酸内切酶接触而使得DNA发生变化。

空间诱变。

自空间探索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研究空间特殊环境中,诸如微重力、高能粒子辐射等诱变因素对微生物的复合影响,其中微重力和空间辐射是主要的诱变因素。

在空间特殊条件中,微生物的变异频率较高。

4化学诱变的方法使用化学物质处理微生物使其性状发生改变的方法称为化学诱变方法。

化学诱变的作用机制与物理诱变剂有很大区别,其作用机制都是与 DNA起化学作用。

化学诱变剂往往具有专一性,它们对基因。

4.1烷化剂烷化剂是诱发突变中一类相当有效的化学诱变剂,这类诱变剂具有 1个或多个活性烷基,它们易取代 DNA分子中活泼的氢原子,使 DNA分子上的碱基及磷酸部分被烷化,DNA复制时导致碱基配对错误而引起突变。

常用的烷化剂有亚硝基胍 (NTG)、乙基硫酸甲烷(又称甲基磺酸乙酯,简称EMS)、硫酸二乙酯(DES)、乙烯亚胺等。

周希贵[9]等用亚硝基胍对多粘类芽孢杆菌进行诱变,获得 1株发酵单位比出发菌株提高 106%的菌株。

王璋[10]等研究得到 1株转谷氨酰胺酶活比出发菌株提高1.2 倍的突变菌株。

4.2碱基类似物碱基类似物是一类与天然的嘧啶嘌呤等 4种碱基分子结构相似的物质,是1种既能诱发正向突变,又能诱发回复突变的诱变剂。

这类诱变剂在微生物细胞处于代谢旺盛期时掺入到 DNA分子中,在DNA 分子复制时由于其本身分子结构的酮式→烯醇式变化引起变异。

对于处在静止或休眠状态的细胞是不合适的。

程世清[11]等用5-BU对产色素菌(分歧杆菌T17-2-39) 细胞和原生质体进行诱变,生物量分别平均提高225%和164%。

4.3移码突变剂这类化合物的平面三环结构可插入 DNA双螺旋的临近碱基对之间,使 DNA链拉长,2个碱基间距离拉宽,造成 DNA链上碱基的添加或缺失,从而造成碱基突变点之后的全部遗传密码转录和翻译错误,引起菌种性状的变异。

王世梅[12]等通过吖啶橙对阿扎霉素B产生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eicus NND-52菌株进行诱变处理,筛选到 1株突变菌株,其产量达到了1100mg/mL,比出发菌株提高3倍以上,且传代稳定。

4.4其他化学诱变剂还有一些其他的化学诱变剂,如脱氨基、羟化剂、金属盐类、秋水仙素和抗生素等。

脱氨剂可直接作用于正在复制或未复制的DNA分子,脱去碱基中的氨基变成酮基,改变碱基氢键的电位,引起转换而发生变异。

胡海峰[13]等组合庆大霉素和利福平2种抗性突变提高蜡状芽孢杆菌2045合成抗生素FR-900493的水平,产量较野生株提高5~6倍。

5生物诱变和复合诱变噬菌体、基因诱变剂点突变技术在蛋白质工程的广泛应用,特定寡核苷酸在突变技术中起着介导作用,使基因成为1种新的分子水平的生物诱变剂。

基因诱变剂可以是特定噬菌体。

和插入等突变。

目前认为,生物诱变剂按诱变方式可以分为 3类: 转导诱发突变、转化诱发突变和转座诱发突变。

查冬兴[14]等利用转座子 Tn5gusA5诱变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获得 3个胞外多糖突变体菌株T106、T113和T117。

王玉飞[15]等诱导转座子Tn917随机插入炭疽杆菌染色体,产生在不同位点突变的突变体库,从中筛选出6株芽孢形成缺陷型突变株。

复合诱变物理和化学诱变剂具有不同的诱变效应,在诱变育种中常使用 2种或 2种以上的诱变剂复合处理来提高诱变效应。

复合诱变包括: 2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先后使用;同一种诱变剂的重复作用;2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同时使用。

6问题与展望随着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飞速发展,许多新型复杂的技术被应用于菌种选育,如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和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等,但是诱变育种技术仍是提供菌株生产能力的重要有效手段。

它获得的正突变率相对较高,可以得到多种优良突变体和新的有益基因类型。

另一方面,诱变育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在实际应用中,研究者应根据出发菌株及实验室条件等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诱变方法。

本实验室将物理因子和化学因子结合起来对多种酵母菌株进行复合诱变,均得到了理想菌株。

此外,我们正在尝试反复采用几种诱变因子进行多次诱变,以期得到更为理想的菌株。

参考文献:[1] 施巧琴,吴松刚.工业微生物育种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 申玉香,汪志君,方维明.紫外诱变及苯黄隆抗性处理选育低双乙酰啤酒酵母[J]. 酿酒科技,2007,(5):39-41.[3] 陈有为,李绍兰,杨丽源,等.激光诱变微生物的遗传和刺激效应机理及育种研究[J]. 激光生物学,1996,5(1):800-803.[4] 陈云琳,刘晓娟,闻建平.激光诱变微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J].生物物理学报,2003,19(4):353-358.[5] 梁慧星.离子注入技术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564-2565.[6] 卫军,景建洲,宋德贵.L精氨酸产生菌的离子束诱变育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24(2):97-100.[7] 蒋世春,吴建平,白骅.应用等离子体辐射技术选柔红霉素产生菌天兰淡红链霉菌[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01,19(2):133-137.[8] 李豪,车振明.微波诱变微生物育种的研究[J].山西食品工业,2005,(2):5-8.[9] 周希贵,戴鹏高,刑维玲.粘杆菌素高产菌株的选育[J].微生物学通报,2001,28 5):49-51.[10]王璋,王灼维,莫湘筠.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的生产菌种诱变和发酵生产分析[J].生物加工过程,2003,1(1):52-59.[11]程世清.产色素菌T17239的诱变育种试验[J]. 江苏食品与发酵,2000,(2):9-12.[12]王世梅,黄为一,崔凤元.阿扎霉素B产生菌吸水链霉菌NND52的诱变筛选[J].微生物学通报,2001,28(1):64-67.[13]胡海峰,张琴,朱宝泉,等.组合庆大霉素和利福平二种抗性突变提高蜡状芽孢杆菌2045合成抗生素FR-900493的水平[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3,28(1):53-54.[14]查冬兴,唐纪良,马庆生.转座子诱变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所获得胞外多糖突变体的验证[J].广西农业大学学报,1996,15(4):279-284.[15]王玉飞,王恒樑,袁静,等.转座子Tn917诱变的炭疽杆菌芽孢形成缺陷株的筛选[J].生物技术通讯,2006,17(3):305-3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