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之鉴

合集下载

中西文化交流与互鉴的途径与成果

中西文化交流与互鉴的途径与成果

中西文化交流与互鉴的途径与成果自古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就已广泛存在,这种交流早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开始。

宋代南渡文化已渗透到西方,而西方也向东方传播他们的文化。

如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已经从最初的“异域风情”过渡到更加深入、高效的互鉴模式。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文化交流的途径与成果。

一、参观博物馆与文化遗址博物馆是一种传达文化的重要方式,它有助于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结合起来。

博物馆所展示的文化遗物可以直接给来访者带来多种体验,包括视觉上的欣赏、历史上的感受、文化上的学习等,游客们可以通过了解展出的文物或馆内的解说,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发展。

在西方,博物馆已经成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例如法国的卢浮宫、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等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但在中国,仍有很多人对于博物馆参观这一文化体验不够了解。

所以,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建立互访的博物馆体验计划是一个更具有长远意义的方式。

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均建有中国文化中心,这其中的文物展示和其他文化活动也许就是开始这种文化互访计划的一种方式。

二、学习对方的文学、电影和音乐语言是交流的基础,但文学、电影和音乐等也是表达文化的方式,因此这些媒介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学习对方的文学作品可以使我们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情感和文化内涵;而电影和音乐则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化媒介。

电影和音乐可以直接传达情感和文化所包含的信息,通过电影和音乐分享文化意味着分享观看者和听众所感受到的魅力和激情。

中西文化中,通常一个国家的电影和音乐会被视作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指标。

例如,这些年来的好莱坞电影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代表。

另外,许多中文流行歌曲也在西方流行,如周杰伦、邓紫棋、蔡依林等人的歌曲就在海外获得了很大的赞誉。

三、学习对方的美食和饮料文化文化和美食紧密相关。

人们在享受食物和饮料的过程中,不仅会品尝到美味佳肴,还会感受到文化的温度和内涵。

不同的地域和种族食谱的差别,同样反映着不同文化之间生活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合工大(全)2013

合工大(全)2013
03.社会 主义和 谐构建 中的思 想政治 教育与 管理
0305 01.中国 06 近现代 中国 国情与 近现 中国特 代史 色社会 基本 主义道 问题 路
吴椒军 檀江林 黄 志斌庆承松 任雪萍
《思想政治教育原 朱双庆 陈绪新 魏
理》,邱伟光、张耀灿 荣 刘新跃(兼) 1.思想政治理论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 梁文慧(兼)教授王章 2.英语一 、日
科目 3 为全国统考科 或俄语 3.教育
目。 学专业基础综合 (300 分)
04.物理 学原理 的应用
01.英美
《英美概况》新编(第
文学
四版),来安方编,河
02.文学 翻译理 论与实 践
0502
01 英语 语言 文学
13
03.语言 学与应
用语言

南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欧洲文化入门》
(第二版),王佐良等

01.国际 贸易理 论与政 策 0202 06 02.跨国 国际 投资与 贸易 跨国经 学 营管理
张先锋教授陶爱萍 黄顺武 李世军 孙 纲副教授 晋盛武副 研究员那 明 鲁忠 江博士
03.国际 服务贸 易
01.经济 统计理 论与方 法 0202 08 02.国民 统计 经济统 学计
万伦来 张本照 金 菊良教授 王立平
翻译硕士英语 21
建筑技术设计与表现(6
有机化学(一)718 生物化学(二)811 “信号与系统”和
1
小时)504
单独考试英语 24 地质学基础 719
0
二外德语 241 生物学综合 720
“数字信号处理”8 规划设计与表现(6 小
十六位微机原理 812
33
时)505

跨文化交际(含教案)(高中英语选修课)

跨文化交际(含教案)(高中英语选修课)

跨文化交际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英文名称:跨化交文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2、课程类别:专业专选课程3、课程学时:18学时4、学分:2分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涉及到文化和交际的各个层面,包括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观念和信仰等。

该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不同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分析跨文化交际案例,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不同文化语境中语言交际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环境。

使学生了解其他文化的社会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更多关注相关国家的文化,特别是通过与本族文化的对比,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增加跨文化交际意识,并最终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课程的重点和基本要求:(一)课程的重点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帮助学员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问题。

通过典型实力分析,模拟交流联系,交际失误分析,英汉双向练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对象国文化的了解,掌握在处理跨文化交际中一些微妙问题时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质量。

(二).基本要求:1、了解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和目前发展的动向。

2、掌握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运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奠定向该学科研究纵深发展的理论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以语言学习为前提,强调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利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通过对交际与语言,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价值观的学习和讨论,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对文化现象的思考和讨论,反思语言学习过程,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通过课堂活动和案例学习,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语言及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及应用规则。

基于“BOPPPS”模型的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设计探索

基于“BOPPPS”模型的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设计探索

基于“BOPPPS”模型的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设计探索摘要:BOPPPS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全方位参与式的互动教学。

为了有效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将BOPPPS教学模式引入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中,并基于该教学模式的6个具体环节对课程教学活动设计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BOPPPS教学模式跨文化交际课程设计一、引言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1]。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播通信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高度全球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距离缩短,跨文化交际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其研究也蓬勃兴起。

由于语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教育是无法分割的,因此跨文化交际作为外语教育研究热门课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普遍关注。

在近年来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于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有明确的规定和强调:“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在外语学习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学习者自主(learner autonomy)的问题就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Little把学习者自主界定为“本质上来说,自主是一种能够进行公正而具有评判性反思的能力,做出决策的能力,以及采取独立行动的能力”[2]。

研究者还注意到了虽然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对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主观能动作用的弱化。

相反,作为学习者自主的前提,教师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通过教学调控、教学活动、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及情感交流等多种手段充当引导者和顾问的角色,对学习者自主的促进仍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BOPPPS教学模式比之以教师为中心的继往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在基于教师的主体引导作用上以学生为中心,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本文试图在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中引入BOPPPS教学模型设计教学活动,既使学习者通过参与式学习充分发挥主动性,又通过实现学习目标及课堂教学互动化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中美文化中友谊观的对比

中美文化中友谊观的对比

中西方文化中都很重视友谊。

相应地,在一些名言或谚语中,对友谊都有所表达。

尽管汉语中的“朋友”、“友谊”对应英语中的“friend”、“friendship”,但是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中,朋友、友谊的内涵和对朋友、友谊的理解大不相同。

在中国文化中,朋友指志同道合的人,后来泛指交谊深厚的人,友谊是朋友间深厚的感情、亲密的关系。

而美国的friend,是指有共同感受或喜好、能在一起愉快地交流的人,可以用来指非常广泛的人际关系,friendship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伙伴关系。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对朋友和友谊的认识和表达方式有很多差别。

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不重视或无视这种差异,将二者等同理解,就有可能带来交际的困难,造成交际双方的误解。

因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中西方朋友和友谊的内涵差异。

一、范围不同金庸曾谈到中国人把好朋友视作兄弟,通过义结金兰这种方式和异姓朋友结拜为兄弟,并立誓:“虽非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金庸说:“西方社会中,只有热烈相爱的恋人,才会立誓同死。

但在中国这个重义气的社会,友情比爱情更受重视。

”这也说明在中国文化里,“朋友”是指可以互相信任,互相倾诉,感情很深的关系。

与中方来比,西方中朋友概念的范围更广泛。

对西方人来说,“朋友”可以用来指童年的玩伴、在新地方刚认识几天的人、关系密切的商务伙伴、一个深受信赖的知己等。

友谊可以是肤浅的、暂时的也可以是深厚的、长久的。

这也由于美国人一贯开放自由的态度,能够轻松、随时随地交上朋友。

雷尼尔(AlisonLanier)在其撰写的《生活在美国》(Liv-ingintheUSA,1981)一书中指出:美国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国家。

美国人很容易结交到朋友,但是,一旦环境改变,友情也会变化。

另外,在中国,朋友贯通各个方面,朋友之间无所不谈,生活上、工作上都互相帮助。

而在美国,朋友只局限于一个领域,不会延伸至其他领域。

对于美国人来讲,在不同的生活领域里有不同的朋友,有打高尔夫球结识的朋友,有车子加油时认识的朋友,有旅游时认识的朋友,有的是家长会上结交的朋友,,有的是修理汽车时认识的朋友等,但这些朋友都不会干涉到彼此其他的领域。

中西文化之鉴1

中西文化之鉴1

Uneasiness with the global village image
What’s More is the possibl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Samuel Huntington ——the need of learning,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ng with one’s neighbors, especially their culture. i.e. to think globally Adopt a broader worldview, a more global psychology, and the cultural skills necessary for building relationships and solving problems.
Competing worldviews
Is history progressive ? is modern civilization superior ? Let the fittest survive and let the strongest conquer all ? How should we deal with such conflicts ? How is it possible for peoples with different worldviews live harmoniously together in the global village ?
Uneasiness with the global village image
Another worry is that as time and space narrow down, conflicts will increase, and damages will double More conflicts, more victims, more troubles There will be more, and affect even more Eg. Middle East, Oil Crisis, Financial crises Can you name some more?

关于中西文化交融的事例素材

关于中西文化交融的事例素材

关于中西文化交融的事例素材
1. 饮食文化交融: 中西餐饮文化交融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在过
去的几十年里,中餐在西方国家变得越来越流行,许多西餐厅也开始提供中餐选项。

同时,中国人也开始欣赏并接受西餐,西餐厅在中国的城市中也越来越普遍。

2. 服装文化交融: 中国的传统服饰如旗袍和唐装在西方国家也
越来越受欢迎。

同时,中国的年轻一代也更加接受西方的时尚风格,如西装和牛仔裤在中国也越来越普遍。

一些国际时尚设计师也开始将中西元素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服装款式。

3. 音乐文化交融: 近年来,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流行音乐之间
的交融变得越来越普遍。

一些中国音乐人开始使用西方音乐元素,如摇滚和流行乐器,并将其融入到传统音乐中。

同时,中国的传统乐器也开始在西方音乐中出现,例如在交响乐队的演奏中使用中国古筝或二胡等乐器。

4. 宗教文化交融: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中国的发
展和传播,也使得中西文化之间产生了一些交融的现象。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西方教堂的建筑元素,同时在一些西方宗教建筑中,也可以看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5. 电影文化交融: 好莱坞影片在中国的票房表现一直非常强劲,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关注。

这使得中国和西方的电影文化之间产生了一些交流和互动,例如中国导演与西方演员合作拍摄电影,或者在电影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情节。

这些例子只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一小部分,实际上,在现代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普遍。

这些交融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也加强了不同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中西文化之鉴课后习题答案

中西文化之鉴课后习题答案

中西文化之鉴课后习题答案中西文化之鉴课后习题答案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相似之处。

为了加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老师布置了一些习题。

现在,让我们来一起回顾并解答这些问题。

1. 中西文化的最大差异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中西文化的最大差异在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的不同。

这种差异源于历史、地理、宗教和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自由、独立和竞争是重要的价值观,而在中国文化中,家庭、集体和社会和谐更为重要。

这种差异导致了在人际关系、权力结构和社会规范等方面的不同表现。

2. 中西文化的相似之处有哪些?这些相似之处对两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有何影响?中西文化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相似之处。

比如,尊重他人、关注社会公义、追求知识和智慧等价值观在两种文化中都有共通之处。

这些相似之处为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基础。

通过相互学习和借鉴,中西文化可以相互补充,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3. 你认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何影响?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理解不同文化的优点和特点,个人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开阔思维,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同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可以促进个人的创新和创造力,激发潜能,提高适应多元文化环境的能力。

4. 你认为如何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了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教育和宣传。

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媒体等渠道,向人们普及中西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理念,增强文化交流的意识和兴趣。

其次,鼓励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通过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方式,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

最后,培养人才和专业人士。

通过设立中西文化交流专业、提供奖学金和交流项目等方式,培养更多的跨文化交流人才,推动中西文化的深入交流和融合。

5. 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世界的发展和进步有何意义?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世界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arning objectives :
The Nature of Culture
Think about the following similes and metaphors, how do you think culture is related to the references?
1. Culture is like an iceberg. 2. Culture is our software. 3. Culture is like the water a fish swims in. 4. Culture is the grammar of our behavior.
CULTURE IS…
dynamic
pervasive
integrated
1. Culture Is Learned
2. Culture Is shared view
3. Culture Is Pervasive
Like the air we breathe, culture penetrates into every aspect of our life and influences the way we think, the way we talk, and the way we behave.
A WAY OF OVERCOMING VULNERABILITY
ACQUIRED THROUGH SOCIALIZATION
THUS, MAN IS THE PRODUCER OF CULTURE AND THE PRODUCT OF CULTURE
Susan : Mrs Zhang,come to New York if you like. Husban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other:不去了,给你们添麻烦。 Husband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usan: Yes, oh thanks for your delicious food, I like them
4. Culture Is Integrated/coherent
We sometimes break down and isolate various parts of culture and talk about them as if they are separate parts. However, in reality, culture functions as an integrated whole and it is systemic.
G_______ _
S_______ _
‘CULTURE’ IS:
We define culture as “the deposit of knowledge, experience, beliefs, values, actions, attitudes, hierarchies, religions, notions of time, roles, spatial relations, concepts of the universe, and artifacts acquired by a group of people in the course of generations through individual and group striving.”
于空间的利用等。
2. Culture Is Our Software
3. Culture Is Like the Water a Fish Swims In
4. Culture Is the Grammar of Our Behavior
I_______ W_______
The Nature of Culture: Culture is like...
1. Culture Is Like An Iceberg
art、literature、、 music、dance。 language、game、 cooking、clothes
谦虚的概念、审美观、教育子女的理念、 对后代的规范、宇宙观、与动物的关系、上下级的关系模式、
如何定义罪孽、求爱的方式、公平的概念、工作的动机、 领导的概念、工作的速度、集体决策的模式、洁净的概念、 对于独立的态度、疾病的理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地位稳定性的 理解、眼神交流、与年龄、性别、阶层、职业、亲情等有关的角色认 识、对于不安全的定义、友谊的本质、对于“自我”的定义、视觉感 知模式、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对于逻辑和效度的理解、处理情感的 方式、不同社会情景下交谈模式、对于过去和未来的看待方式、对于 时间的安排、对于竞争或合作的喜好、社交比率、青春期的概念、对
中西文化之鉴--跨文化交际
Chapter 2 Culture
An idiom
What really binds men toget standards they have in common.
— R. Benedict
5. Culture Is dynamic
History abounds with examples of how cultures have changed because of laws, natural disasters, wars, or other calamities.
CONCLUSION: CULTURE IS A MAN’S SECOND NATURE
Activity: Translation
Activity: Key words Find out the key words from the definitions above. Key wor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learned
Shared vie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