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大学简介
福寿螺入侵洱海流域的危害及其防控措施

农业灾害研究 2023,13(12)福寿螺入侵洱海流域的危害及其防控措施李灿婷1,冉 然1,任思雨1,李 镜2 1.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 650201;2.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摘要 福寿螺是一种全球性的入侵水生软体动物,给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严重危害。
在大理地区,福寿螺不仅危害洱海流域水体质量、影响农田生态系统平衡,食用福寿螺还会威胁人类健康。
福寿螺的防治方法主要局限于化学防治和人工防治,采用综合防治的有效措施治理福寿螺才是持续控制其为害的最有效措施。
关键词 入侵生物;大理;洱海流域;福寿螺;综合防控中图分类号:Q958.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12–0007-03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被外来入侵物种专家委员会列为世界100种恶性外来物种之一,中国生态环境部也将其列入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外来物种之一[1],还被列入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的《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因福寿螺具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等优点,作为优良食用水产品于1981年首次引入我国广东省进行养殖,最早于1985年初引入云南省德宏州[2]。
福寿螺入侵大理已有多年历史,于1987年被引入大理州洱源县右所镇下山口,因其口感差、腥气重、经济价值不高等原因而被养殖户大量弃养于水沟。
2008年开始,洱海源头、上游地区出现福寿螺的踪迹,至今福寿螺大量繁殖并入侵洱海流域及洱海周边湿地、农田等区域。
因其具有适应能力强、种群蔓延迅速、分布广泛等特点,导致在洱海流域污染水体质量、威胁本土物种生存、危害农作物生产、传播疾病等,破坏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1 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布特征1.1 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福寿螺隶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属[3],喜栖于温暖、湿润、阴暗的缓流溪流、湖泊、沟渠、稻田等处,在15~30 ℃的水温中最适宜生存[4]。
全球化背景下云南省各高校非通用语专业发展现状研究——兼谈云南农业大学非通用语相关专业发展模式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10(2):104-109http://xb ynau edu cnJournalofYun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mail:ynndxbsk@qq com 收稿日期:2015-12-12 修回日期:2015-12-21 网络出版日期:2016-04-01 T16:04 基金项目:云南农业大学2015年就业创业工作研究项目“云南省农林类院校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研究”(2015YB01)。
作者简介:张敏(1978-),女,云南普洱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及英语教育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60401.1604.042.htmlDOI:10 3969/j issn 1004-390X(s) 2016 02 021全球化背景下云南省各高校非通用语专业发展现状研究———兼谈云南农业大学非通用语相关专业发展模式张 敏,张吟松,郑青青(云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云南昆明650201)摘要:截至2014年1月,云南省普通高校中,已有43所高校开设了62个小语种专业,其中,24所本科院校设有30个专业点,19所高职高专院校设有32个专业点。
泰语共设26个,老挝语7个,缅甸语11个,越南语16个,柬埔寨语2个,其中有省级重点建设小语种专业点11个[1]。
由于云南省各高校的非通用语专业起步较晚,各种开设模式也正处于摸索的过程中,各种机遇和挑战并存。
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云南省各高校非通用语种专业,如云南农业大学如何使本校非通用语种专业办出水平,办出质量,能够持之以恒地发展下去,是关系到云南省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发展问题,也是关系到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全球化;非通用语;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2016)02-0104-06AStudyofthePresentDevelopmentofNon universalLanguagesinUniversitiesofYunnanProvinceintheContextofGlobalization:TheDevelopmentPatternsofNon universalLanguagesinYun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ZHANGMin,ZHANGYinsong,ZHENGQingqing(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Yun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Kunming650201,China)Abstract:UptoJanuary2014,43universitiesinYunnanprovincehaveopened62minoritylanguagespecialties,amongwhichthereare30in24universitiesand32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Thereare26Thai,7Lao,11Burmese,16Vietnamese,2Cambodian.Amongthemthereare11specialtieswhichareprovincialkeyconstruction.Becausetheseminoritylanguagespecialtiesarenewly estab lished,theseuniversitiesareconfrontedwithallkindsof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intermsofde velopmentpatterns.Therefore,inthecontextofglobalization,howtomaketheseminoritylanguagespecialtiesinuniversitiesofYunnanprovince,suchasYun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improveitslevel,qualityanddevelopmentisthekeytothedevelopmentofnon universallanguagesandeconomyinYunnanprovince.Keywords:globalization;non universallanguage;developmentpattern. All Rights Reserved. 根据我国教育部2000年初《关于申报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的通知》中所指的非通用语,即指除了英、法、俄、德、西、阿、日7门语言之外其他所有外语类的统称[2],通常人们也称之为小语种。
新生研讨课的探索与实践——以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为例

新生研讨课的探索与实践——以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
学院为例
欧阳丽琴; 杨玲; 严凌雁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2(000)043
【摘要】新生研讨课以新生为主体,小班制为单位,专题讨论为特色,对新生实时关注,互动探讨,激发兴趣,拓展文化,提升素质,规划自我,以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研究型教学方式。
【总页数】3页(P242-244)
【作者】欧阳丽琴; 杨玲; 严凌雁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6502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4
【相关文献】
1.新生研讨课的探索与实践——以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为例 [J], 欧阳丽琴;杨玲;严凌雁
2.农科院校学习型班级建设的策略与途径研究--以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为例 [J], 张萍;金本啟
3.高校基层学院学生工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r——以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树人"学生工作体系为例 [J], 周峰;高阳
4.应用型本科院校动物科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新疆农业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为例 [J], 姜维;张俊杰;郑国鹏;鲁豪
5.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招收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简介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农业大学本科专业信息表动物科学专业

云南农业大学本科专业信息表动物科学专业一、专业简介动物科学专业的前身为畜牧专业,是云南农业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的本科专业之一,已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
本专业立足西南边疆,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畜禽和饲料资源,培养服务于云南畜牧产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下设动物生产、饲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方向。
本专业现有畜牧学一级省级重点科学科1个,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二级省级重点学科2个,有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生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
2005年被列为云南省省级重点专业。
本专业主要开设动物遗传学、动物育种学、动物繁殖学、动物环境卫生学、猪生产学、牛生产学、羊生产学、禽生产学、动物营养学、饲料学、饲料添加剂学、饲料安全学、饲料加工工艺与设备、饲料产品设计、饲料厂设计与配套工程、饲料生物学效价评定、饲料生物学效价评定综合实验、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等课程。
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着力培养具备较为扎实的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生产、动物营养、饲料科学与工程、家畜环境与行为、畜牧场规划设计与经营管理、饲料营销与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能在畜牧业、饲料工业、实验动物及其医药等相关产业或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教学科研机构从事生产管理、产品开发、市场营销、行政管理及科学研究与推广工作,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三、教学条件1. 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64人,其中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6人,省教学科研带头人1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人,市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校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省骨干教师1人。
承担国家及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2项(国家级4项)、校级以上教改项目20余项。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见下表。
2019-201X年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就业前景-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201X年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就业前景大家知道201X年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就业前景如何吗?下面是小编搜集的201X年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就业前景,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植物保护专业介绍专业概述培养掌握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能力,具备从事教学、科研、生产、推广、管理、经营等工作能力的宽口径通用型人才。
本专业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从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培养学生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技能和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在绿色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能力。
课程设置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农业微生物学、试验设计与生物统计、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业生态学、植物生物技术导论、分子生物学导论、计算机农业应用、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检疫学、植保研究技术等。
植物保护专业就业前景:植物保护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传统优势专业,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仿生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生产、植物检疫、农产品贸易等培养科技人才和提供技术保障。
就业面广,社会需求稳定增长。
植物保护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植保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下属单位以及主要边贸口岸动植物检疫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和技术推广工作,各种农业企业及农药生产及经营单位从事经营和生产管理等工作。
这门学科是能够识别并防治农作物主要常见病害的人才,主要研究内容有植物病原的生物学、生理、遗传、系统分类的理论和技术,形态和结构、分类和鉴定,各类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等等。
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设计、生产并使用农药,这也是目前植物保护学科里比较热门的一个分支学科。
云南昆明四所高校校园绿地植物组成及特征分析

2014,43(1):63-68.Subtropical Plant Science云南昆明四所高校校园绿地植物组成及特征分析张慧芳1,关文灵2,任健3,张青华2(1.云南农业大学后勤集团,云南昆明 650201;2.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3.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摘 要:以昆明市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的四所高校校园绿地内稳定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方法分析植物群落区系的组成成分、分布区类型以及植物的乡土性。
结果表明,四所高校校园绿地植物群落物种丰富,有97科172属,共计281种维管束植物;植物地理成分有从温带、亚热带向热带过渡,能代表地带性植被的组成特征。
调查表明云南的乡土植物有待进一步开发应用。
关键词:校园绿地;植物组成;植物区系;乡土植物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4.01.015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14)01-0063-06Feature Analysis of Plant Compositions on Four College Campus inKunming, Yunnan ProvinceZHANG Hui-fang1, GUAN Wen-ling2, REN Jian3, ZHANG Qing-hua2(1.Logistics Group,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Yunnan China; 2.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Yunnan China; 3.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Yunnan China)Abstract: Four universities in Kunming gained ‘National Green Model Unit’ were selected as study object in order to learn community flora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and use of native plant species on campus by using typical sampling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udied campus were rich in plant species. There are 281 species of vascular plants, belonging to 97 families, 172 genera, which can represent the composition of the zonal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Plant geographical elements have the nature of the transition from temperate, subtropical to tropical zone. Through the study, we found it was urgent to accelerate the use of native plants.Key words: campus green space; plant composition; flora; native plant植物区系是合理利用植被资源的基础,它的形成一方面受到系统发育的制约,同时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也很大,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温度和水分等因素[1]。
风景园林专业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云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

引文格式:李甦, 李东徽, 杨乐琦. 风景园林专业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云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 16(4): 156−162. DOI: 10.12371/j.ynau(s).202110062.风景园林专业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云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李 甦, 李东徽 *, 杨乐琦(云南农业大学 园林园艺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摘要:为满足新工科教育的建设目标,并适应云南省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进一步推动本省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专业学位本科和硕士水平的教育质量,云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从2018年开始实行案例库教学改革。
本研究通过收集、筛选案例,建立案例库并分类,以实现课堂案例教学,课外案例考察和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模式;并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际项目相结合,课堂上适度融入应用技能训练和实际操作,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并进一步推动学科专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变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培养专业特色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风景园林;案例库教学;课程改革;专业知识应用中图分类号:G 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390X (2022) 04 – 0156 – 07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Case Study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Specialty: Tak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Yunnan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LI Su ,LI Donghui ,YANG Leqi(College of Horticultural and Landscape,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goal of constructing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objective requirements education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the professional degree education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to further promote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e case-based teaching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s been implemented since 2018. Through the collection and selection of case database, this study integrated the indoor case teaching and out-door case investigation and practice therefore to obtain an ultimate teaching model for case-based study. By taking these measures, the disciplinary structure and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can be in-novated. Not only did the promotion streng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but also enhanced stu-dents ’ mastery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further lays a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 applied talents.收稿日期:2021 – 10 – 24 修回日期:2022 – 03 – 29基金项目:云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项目“A2012019059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2019YJSALK01);云南农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A2012017004)。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学校简介云南农业大学位于春城昆明,北依龙泉山、东傍盘龙江,毗邻著名风景名胜昆明黑龙潭公园,是云南省省属重点大学。
现任校党委书记张海翔,校长盛军。
历史沿革学校创办于1938年,前身是国立云南大学农学院,建址昆明市呈贡县,1958年独立建成昆明农林学院,迁址昆明北郊黑龙潭,1962年滇南大学、滇西大学并入昆明农林学院,1969年搬迁至大理州宾川县,1970年迁至原曲靖地区寻甸县,1971年与云南农业劳动大学合并成立云南农业大学,1980年搬回昆明北郊黑龙潭。
198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列为云南省属重点大学,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7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办学规模云南农业大学建校七十年来,一代代师生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的大学精神,情系稼穑、躬耕疆域、励精图治、矢志创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留学生16137人,留学生46人,成人教育学生8773人。
校园占地2150亩。
近年来,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校舍面积翻两番达到50.7万平方米,教职工住宅面积翻两番达到22.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61亿元;图书馆藏书132.57万册,电子文献260万册,千兆校园网功能齐全;固定资产总值5.2亿余元。
学校现设18个学院(部),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水利水电、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管理等涉农学科以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烟草学院和普洱茶学院是服务云南优势产业而建成的特色教学单位。
专业学科学校现有59个本科专业,其中,6个专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8个为省级重点专业。
有省部级重点学科2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5个。
有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审批权和外国留学生招生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简介云南农业大学位于春城昆明,北依龙泉山、东傍盘龙江,毗邻著名风景名胜昆明黑龙潭公园,是云南省省属重点大学。
现任校党委书记张海翔,校长盛军。
历史沿革学校创办于1938年,前身是国立云南大学农学院,建址昆明市呈贡县,1958年独立建成昆明农林学院,迁址昆明北郊黑龙潭,1962年滇南大学、滇西大学并入昆明农林学院,1969年搬迁至大理州宾川县,1970年迁至原曲靖地区寻甸县,1971年与云南农业劳动大学合并成立云南农业大学,1980年搬回昆明北郊黑龙潭。
198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列为云南省属重点大学,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7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优秀,2009年、2013年省委省政府依托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分别创办了云南农村干部学院和云南食品安全管理学院。
办学规模云南农业大学建校七十年来,一代代师生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的大学精神,情系稼穑、躬耕疆域、励精图治、矢志创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留学生180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9000余人。
校园占地2160余亩,校舍面积51.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61亿元;图书馆藏书132.57万册,电子文献260万册,千兆校园网功能齐全;固定资产总值5.2亿余元。
学校现设18个学院,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水利水电、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管理等涉农学科以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烟草学院和普洱茶学院是服务云南优势产业而建成的特色教学单位。
专业学科学校现有63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8个。
有省部级重点学科2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4个。
有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优秀应届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推荐权,有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审批权和外国留学生招生权。
专业学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国家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心6个;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29个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可持续利用等9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各1个;学校还建有18个校级研究所(中心)、校内实验农场和实习工厂及6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621人,其中专任教师1232人,正高职173人,副高职459人,博士生导师56人,硕士生导师482人。
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津贴22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人才16人,享受省政府津贴2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5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49人。
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6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类创新团队2个。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9人,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1人。
办学思想云南农业大学始终植根边疆,服务三农,针对云南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特点,围绕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开学养正培育边疆民族人才,耕读至诚演绎生物资源优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农科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教学改革学校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围绕社会经济需求,突出区域特色,调整专业结构;依托科研平台,建设教学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规范教学管理,构建保障体系,加强质量监控。
先后拥有了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5至2012年连续八年在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考评中被评为优秀,入选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
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优秀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26项,教学成果奖居云南省高校前列。
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人才培养学校虽数易校址,多次创业,历经坎坷,但矢志不移,始终从云南社会发育程度参差不齐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实际出发,开学养正,育人为本,因材施教,呕心培育边疆民族人才。
办学初期,农业教育家汤惠荪、农学家张海秋、育种学家诸宝楚、植物病理学家段永嘉、烟草学家徐天骝、生物统计学家昝维廉、园艺学家蔡克华等为代表的一批学术先贤开创了边疆农大办学基业;先人风范激励着一代代学子践行“厚德博学、明理尚农”之校训。
办学七十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十万余名具有“科学情操、大地情怀、农民情结”的优秀人才,其中水稻育种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归侨邓友成,献身彝区五十年,育成“楚粳”系列水稻品种,推广面积占云南省中海拔地区水稻种植面积50%以上;烟草育种专家、“全国烟草行业劳动模范”李永平,育成“云烟85”和“云烟87”品种,推广面积占2007年全国烟草种植面积的56.7%;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崔秀明,立足边疆苗岭壮乡,成为开创“三七之乡”支柱产业科技领军人;畜牧专家马崇文扎根基层第一线,成为“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推广功勋人物”;“全国杰出创业女性”李海燕自主创办的昆明华曦牧业集团,成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
云南省农业高级技术人员80%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站(所)负责人80%以上、县乡主管农业的领导80%以上是我校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占30%以上,他们既熟悉少数民族文化、又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知识,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孜孜以求,勤奋工作,为增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研究七十年来,学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结合国家和云南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在动植物品种选育、绿色食品产业、地方特色生物产业、环境资源与生态保护、农田水利与节水农业、农业工程与农业信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其中,李铮友教授等率先在国内实现了杂交粳稻“三系”配套,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创造了杂交粳稻单产1108.55千克的世界纪录;曾养志教授等潜心研究西双版纳微型猪近交系32年,繁育26世代,近交系数达99.96%,居国际领先水平;朱有勇教授等创建了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论文在《Nature》作为封面文章全文发表,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普遍认可;盛军教授等开展植物多酚调节代谢免疫理论研究,获10余项专利,构建了速溶普洱茶粉成套技术,实现了清洁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学校还选育了水稻、玉米、甘蔗、马铃薯等新品种百余个,在西南地区及东南亚推广应用2亿余亩。
培育了云南大河猪、滇撒猪配套系、龙陵黄山羊和武定乌骨鸡等畜禽地方品种,推广养殖1.5亿头(只)。
学校先后承担了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2400多项,2013年在研经费3.34亿元。
科研成果获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科学研究一等奖、国际农业研究(CGIAR)杰出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国际、国家及省部级奖励300多项。
学校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逐渐形成了“一体多点”的服务社会新格局,社会服务成绩显著。
云南农村干部学院已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实用人才10000余人,为我省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参与省委省政府“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实施高产创建、推广生物多样性优化种植技术,为云南省粮食安全做出了应有贡献;创新社会服务模式,深入推进“3+3”校县联合行动,着力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合作交流学校先后与英、美、日、法、荷、澳、泰、越等32个国家的118个院校和国际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科教合作关系。
与荷兰瓦赫宁根(Wageningen)大学、越南荣市大学联合招收培养本科生。
与英国伍尔夫汉普顿(Wolverhampton)大学、法国里尔(Lille)大学等联合培养硕士生。
与日本鹿儿岛大学、京都府立大学、澳大利亚拉筹伯(La Trobe)大学等互派学生。
主持了20余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聘请了近200名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院士和专家教授担任客座教授,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精神文明校党政领导、管理部门和教学单位齐抓共管精神文明建设,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观念,全面倡导教书、管理、服务育人,弘扬启发学者、培养正道、潜心耕读、至真至诚的大学精神。
涌现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十大“三农”人物、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云南省十大兴滇人才、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省部级劳模等100余人。
有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1人,全国人大常委1人。
培养出全国优秀大学生、见义勇为英雄大学生杨继斌;全国大学生百名自强之星刘艳华;全国百名优秀大学生胡颖;全国残疾人运动会马拉松比赛冠军韩桂明;首届全国城市电视台业余主持人大赛最佳主持人刘亚萍;全国新丝路杯模特大赛云南赛区冠军徐靖等优秀大学生。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6年受到团中央表彰,校男子篮球代表队连续20年获云南省高校篮球比赛冠军。
学校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云南省德育先进单位。
发展规划开学养正,耕读至诚,博学尚农,富民兴滇是云南农大办学七十多年的执着追求,是留在高原红土地上的厚重脚印。
学校与边疆发展同行,与时代需要并进,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岁月见证了农大人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时代召唤着云南农大继往开来,再创佳业。
学校有信心和决心到建校八十周年成为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国际上知名、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不惮关山远,而今再跨越。
云南农大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与云南4600万各族人民一起开创灿若云霞的未来!(2013年12月31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