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中各种比的定义及调整方法

合集下载

混凝土配合比资料

混凝土配合比资料

混凝土配合比资料混凝土是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而混凝土配合比则是决定混凝土性能和质量的关键因素。

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能够确保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强度、耐久性和经济性。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混凝土配合比的相关知识。

一、混凝土配合比的定义和重要性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水泥、砂、石、水、外加剂等)之间的比例关系。

它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指标,如强度、坍落度、凝结时间、抗渗性、抗冻性等。

一个科学合理的配合比不仅能够保证混凝土工程的质量,还能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提高施工效率。

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1、满足结构设计的强度要求混凝土的强度是其最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配合比设计应首先满足结构设计所规定的强度等级。

2、满足施工和易性要求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应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塑性和稳定性,以便于浇筑、振捣和成型。

3、满足耐久性要求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抗渗性、抗冻性、抗侵蚀性等耐久性性能,以保证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的长期稳定性。

4、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在满足混凝土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价格低廉、质量稳定的原材料,并通过优化配合比来降低成本。

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步骤1、初步计算配合比(1)确定混凝土的配制强度根据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和强度标准差,计算出混凝土的配制强度。

(2)确定水胶比根据水泥的强度等级和混凝土的配制强度,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出初步的水胶比。

(3)确定用水量根据混凝土的坍落度要求和骨料的最大粒径,参考相关规范和经验数据确定用水量。

(4)计算胶凝材料用量根据水胶比和用水量,计算出胶凝材料(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的用量。

(5)确定砂率根据骨料的种类、粒径和水胶比,参考相关规范和经验数据确定砂率。

(6)计算砂、石用量根据砂率和胶凝材料用量,计算出砂、石的用量。

2、试配和调整配合比按照初步计算的配合比进行试拌,测定混凝土的坍落度、表观密度等性能指标,并根据测试结果对配合比进行调整。

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分别用 W ,W 0.05三个水灰比,拌制三个混凝土试样,
测量其28d的C 抗C压强度值 要求。
1,2看,是3 否满足强度的
强度的验证公式为:
i fc,u ofc,u k1.645
2024/6/4
交通工程专业
30
水泥混凝土设计
2024/6/4
交通工程专业
31
水泥混凝土设计
同理,实验室调整后,1m3混凝土中水的用量Wsh:
水泥:砂:石=1::4,水灰比为,其中水泥为300kg
2024/6/4
交通工程专业
2
水泥混凝土设计
(3)普通混凝土设计的基本要求:
(a)满足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的要求; (b)满足结构要求的强度等级;
(c)满足与使用环境相适应的耐久性要求 (d)满足经济性要求
2024/6/4
交通工程专业
3
水泥混凝土设计
水泥混凝土设计
普通混凝土设计要求与主要内容
➢ 普通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粗集料和水组成的一种复 合材料,组成设计是确定这些材料的质量或体积之间 的比例关系,有时需要注明外加剂用量,组成设计统 称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设计任务:根据设计目标、施工条件和原材料性质, 确定出各种组成材料的用量,使混凝土在满足经济条 件下达到如下性能:
(c)比较两者大小,取二者的最大值作为单位 水泥用量mC0
2024/6/4
交通工程专业
20
水泥混凝土设计
4 确定混凝土的砂率 s
主要根据水灰比、骨料的类型(卵石或碎石)以及最 大粒径确定;
砂率主要通过查表法确定: 查P75表3-13混凝土砂率选用表。
2024/6/4
交通工程专业
21

建筑材料课件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ppt

建筑材料课件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ppt
mw = a fce mc fcu,0 a b fce
(一)确定混凝土基准配合比
式中: αa、αb——回归系数;应根据工程所 用的水泥、骨料,通过试验由建立的水灰 比与混凝土强度关系式确定;当不具备上 述试验统计资料时,可取碎石混凝土 αa= 0.46,αb=0.07;卵石混凝土αa=0.48,αb =0.33。 fce——水泥28d抗压强度实测值,MPa。 当确定fce值时, fce可根据3d强度或快测强 度推定28d强度关系式得出;当无水泥28d 抗压强度实测时,按fce=γ· fce,g确定。
α——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数,在不 使用引气型外加剂时,可取α=1。
(一)确定混凝土基准配合比
(2)质量法 质量法又称为假定体积密度法。假定混凝土
拌合物的质量为mcp ,kg。
mc0 ms0 mg0 mw0=mcp
s=
ms0 ms0 mg0
100%
解方程组可得ms0、mg0。
(一)确定混凝土基准配合比
用量表示。例如水泥mc=302kg,砂ms =690kg,石子mg=1278kg,水mw=
181kg。 (2)以各组成材料用量之比表示。例如
上例也可表示为:mc:ms:mg=1: 2.28:4.23,mw/mc=0.60。
二、配合比设计的四个基本要求
满足结构设计的强度等 级要求;
满足混凝土施工所要求 的和易性;
设计配合比中的集料是以干燥状态为准计算出 来的。而施工现场的砂、石常含有一定的水分, 并且含水率随其后的变化经常改变。为保证混 凝土质量,现场材料的实际称量应按工地砂、 石的含水情况进行修正,修正后的配合比称施 工配合比。若施工现场实测砂含水率为a%,石 子含水率为b%,则将上述设计配合比换算为施 工配合比。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七种比值”调整模型必备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七种比值”调整模型必备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七种比值”
比值 名称 意义 及作用 轴压比 刚度比 周期比 位移比 剪重比 刚重比 有效质量比
主要控制竖向构件的承载 主要是用来体现整体竖向 主要控制侧向刚度与扭转 力,保证抗震设计时结构 是否规则的重要指标,对 刚度之间的一种相对关 的延性。 判断是否为薄弱层、可否 系,主要控制结构在罕遇 用作嵌固端、转换层是否 大震下的扭转效应。 满足规范要求。 《高规》6.4.2、7.2.2.2 、7.2.13 《混规》11.4.16、 11.7.16、11.7.17 《抗规》6.3.6、6.4.2、 6.4.5 1、增大构件截面尺寸 2、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 《高规》3.5.3、5.3.7、 《高规》3.4.5 附录E A级≦0.9 B级≦0.85 《抗规》3.4.3 《超限》3.3.1.6、 3.3.2.6 1、降低本层层高或增加 上层层高
是指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 是反映地震作用大小的重 是指结构稳定性的验算与 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地震力 水平和层间位移角与本楼 要指标,为了保证结构有 控制避免建筑在地震、风 是否全计算出来 层平均值的比为控制建筑 足够的抗剪承载能力。 荷载下发生倾覆。 的扭转效应。 《高规》5.4.2、5.4.3、 《高规》5.1.13.1 5.4.4 大于90%
规范 要求
《高规》3.4.5 《高规》4.3.12 A级不宜大于1.2,不应大 于1.5 《抗规》5.2.5 《抗规》中没有明确相关 B级不宜大于1.2,不应大 要求,所以多层时参数可 于1.4 以适当放松
调整 方法
1、只能通过调整平面布 1、增大部分柱截面 置来改善.调整的原则是 2、增加刚度(增加柱、 加强结构的外围墙、柱、 2、增大部分梁截面 梁、墙截面)或减小上层 或梁的刚度,消弱结构中 间墙、柱的刚度。 柱、梁、墙截面

工程施工中配合比(3篇)

工程施工中配合比(3篇)

第1篇一、引言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安全、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混凝土配合比是决定混凝土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合理的配合比设计能够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工作性和经济性。

本文将从混凝土配合比的定义、重要性、设计原则、实施要点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混凝土配合比的定义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水泥、砂、石、外加剂、水等各组成材料之间的质量比例关系。

通过合理配置各组成材料,使混凝土达到预定的性能要求。

三、混凝土配合比的重要性1. 影响混凝土强度:混凝土强度是衡量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指标,合理的配合比能够保证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

2. 影响混凝土耐久性:耐久性是指混凝土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抵抗各种环境因素侵蚀的能力。

合理的配合比能够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延长使用寿命。

3. 影响混凝土工作性:工作性是指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易于搅拌、运输、浇筑和振捣的性能。

合理的配合比能够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性,保证施工质量。

4. 影响经济效益:合理的配合比能够降低混凝土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四、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1. 满足设计要求: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确定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工作性等性能指标。

2. 优化材料选择:根据材料性能、价格、供应情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原材料。

3. 优化配合比:通过实验确定水泥、砂、石、外加剂、水等各组成材料的质量比例关系。

4. 经济合理: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混凝土的成本。

5. 可操作性强:配合比设计应便于施工操作,提高施工效率。

五、混凝土配合比实施要点1. 原材料质量控制:严格控制水泥、砂、石、外加剂、水等原材料的质量,确保混凝土质量。

2. 混凝土搅拌:按照设计配合比进行搅拌,保证各组成材料充分混合。

3. 混凝土运输:在运输过程中,避免混凝土产生分层、离析现象。

4. 混凝土浇筑: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浇筑,保证混凝土密实。

5. 混凝土养护: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养护,保证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控制参数电算调整方法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控制参数电算调整方法
承重 构件 原则 布置 。 关键 词 : 压 比 ; 重比 ; 间刚度 比 ; 移 比 ; 轴 剪 层 位 周期 比 ; 刚重 比 ; 间受剪承 栽 力比 层
中 图分类 号 : U 7 . T 9 32 文献标 识码 : A
l引言 、
伴 随着 我 国经济 的快速 发展 ,高 层 建筑 已成 为 现阶 段我 国主要 的建 筑形 式 ,建 筑类 型与 功 能也 愈来 愈复 杂 ,结构 形 式也 更加 多 样化 ,高 层建 筑结 构设 计 在 电算 中 的主要 重 点和 难点 在 于各 控制 参数 的 调整 ,要 使其 满 足规 范要 求 。竖 向承 重构 件合 理 的布 置是 构 建 良好抗 震性能 的基 础 ,其 布置 应遵 循 “ 对 称、 匀、 边、 均 周 连续 ”的原 则 。 2控制 参数 的试 算调 整 、 高层 设计 的难点 在 于 竖 向承 重构 件 ( 、 柱 剪 力 墙等 ) 理布 置 和界 面 试算 选 定 , 的合 高层 结 构设 计过 程 中控 制 的 目标 参 数主 要归 纳 为
规范 对轴 压 比均 有相 应 限值 要求 , 《 见 建 筑抗 震设 计规 范( B 0 112 1)( 下简 称 G 50 -0 0}1  ̄ ) 《 抗规 ) 6 . ) .6条和 第 6 . ,高层 建筑 混 1 3 第 .5条 《 4 凝 土结 构 技 术规 程 ( J-20 )( 下 简 称 J 3 02 I G })  ̄ 《 高规 》 6 . ) .2条和 第 7 . 第 4 .1 。 2 4条 21 .3轴 压 比不满 足 时试算 调整 方法 . 可 以增 大 该墙 、 截 面 ; 高 该楼 层 墙 、 柱 提 柱 混凝 土 强度 ;框 剪结 构 可改 变墙 布置 的位 置或数 量 。 22剪重 比 . 221剪 重 比概念 的含 义 . . 剪 重 比是 指水 平地 震作 用 标准 值 的楼层 剪 力与 重力 荷 载代 表值 的比值 ,剪 重 比是抗 震 设计 中非 常 重要 的参 数 。规 范之 所 以规定 剪 重 比 , 要是 因为 在 长周 期作 用下 , 震影 主 地 响 系数 下降 快 ,由此 计 算 出来 的水 平地 震作 用 下 的结构 效 应有 可能 太小 。而对 于长 周期 结 构 ,地震 动态 作 用下 的地 面加 速 度和 位移 可 能对 结构 具 有更 大 的破坏 作 用 ,所 以当剪 重 比不 满足 要求 时 ,说 明该 结构 有 可能 出现 比较 明显 的薄弱 部位 , 须慎 重对 待 。 2 . 规范 对剪 重 比的要 求 : .2 2 规 范对剪 重 比相 应 限值 要求 见 《 抗规 》 第 5 . ,高规 》 33 3 。 .5条 《 2 第 .1 条 . 2- .3剪重 比不 满足 时试 算调 整方 法 : 2 剪 重 比不 满 足要 求 时.首先 要 检查 有 效

高层钢筋砼结构设计的主要控制指标及调整方法

高层钢筋砼结构设计的主要控制指标及调整方法
“ 型数 ” 满足。 振 来
1 轴压 比
限 制 结 构 构 件 的 轴 压 比 , 主要 为保 证 结 构 的 延 性 要 求 , 为 了 保证 构 件 的塑 性 变 形 能 力 和 保 证 结 构 的 抗 倒 塌 能 力 。轴 压 比限 值 为 抗 震 构 造 措 施 。 范 对 墙 肢 和 柱 均 有 相 应 限 值 要 规 求 . 新 抗 规 第 636条 和 第 642条 。 轴 压 比 不 满 足 规 范 要 见 .. . . 求 . 构 的 延 性 要 求 无 法 保 证 . 时 应 增 大该 墙 、 截 面或 提 结 此 柱 高该 楼 层 墙 、 混 凝 土强 度 等 级或 采用 型 钢 混 凝 土 和 钢 管 混 柱 凝 土 ; 压 比过 小 , 说 明 结 构 的经 济 技 术 指 标 较 差 , 适 当 轴 则 宜 减 少 相 应 墙 、 的截 面 面积 。 柱
cee t c rs n t d r  ̄ t s adiut t eapia os f e dut n me di pa ta egneig rt s u t e ds n adc Le , n ls a sh p l t n js r u a a as l ret c i ot a h met  ̄o r i l nier , n cc n K ywod :i -i ei ; e dctr; dut n e o e rs hg red s h s n g kyi i os ajs n a me t t d mh
的应 用 。
关键词
高 层 设 计 : 制 指 标 ; 整 方 法 控 调
T ed s n meh da d jg n fri o c d c n rt t cue t s h e i to n d me t en re o ceesr trs i g o f u e

结构设计中高层建筑需控制的“九个比值”及调整方法

结构设计中高层建筑需控制的“九个比值”及调整方法

如 同最 小配 筋率 的要求 ,算 出来 的 地震剪 力 如果达 不 到规 范的 最 低要求 , 就要 人为 提高 , 并按 这个最 低要 求完 成后续 的计 算 。 1 . 3刚度 比 :主要 为控 制 结 构竖 向规 则性 ,以免 竖 向 刚度
突变 ,形 成薄 弱层 。
1新抗 震 规 范 附 录 E .规 定 ,筒 体结 构 转 换 层 上下 层 的 ) 21 侧 向刚度 比不 宜大 于 2 。
随着 我 国社会 经济 的迅 猛发 展 ,越来 越 多的高 层建 筑像 雨 后 春 笋一样 在全 国各 地拔 地而起 。本 文对 高层 结构 设计 中需 控 制的 “ 个 比值 ”进 行 了较详 细 的说 明和介绍 。 六 1六个 比值 _ 1 轴压 比 :主 要 为控 制 结构 的延性 ,规范 对 墙肢 和 柱 均 . 1 有 相应 限值 要求 。轴 压 比是 指有 地震 作用 组合 的柱 组合 轴压 力 设 计值 与柱 的全 截面 面积 和砼轴 心受 压抗 压强 度设 计值 乘积 的 比值 ,是 影 响柱 子破坏 形 态和延 性 的主 要因素 之一 。轴 压 比限 值 的依 据 是理 论 分 析 和试 验 研 究并 参 照 国外 的类 似 条 件 确 定 的 , 基准值 是对 称配 筋柱 大小偏 心受 压状态 的轴压 比分界值 。 其 1 _ 2剪重 比 :主要 为 控 制各 楼 层最 小地 震 剪力 ,确保 结 构 安 全 性 。 规 范上 虽 然没 有 明 确要 求 6 区 剪重 比 的控 制 ,但 度 般 经验 还是 按 0 0 . 8的楼层 最 小剪 力 系数 值考 虑 。这个 要 求 0



厘 I 硝亍 建 筇 斛学 凡
结 构 设 计 巾 高 层建Fra bibliotek筇 需控 制的 “ 个 比 值 ” 及 调整 方 法 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轴压比:结构形式和抗震等级是直接影响轴压比限值的主要因素。

在剪力墙的轴压比计算中,轴力取重力荷载代表设计值,与柱子的不一样。

主要为限制结构的轴压比,保证结构的延性要求,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6.3.6和6.4.2,.高规6.4.2和7.2.13及相应的条文说明
轴压比不满足要求,结构的延性要求无法保证;轴压比过小,则说明结构的经济技术指标较差,宜适当减少相应墙、柱的截面面积
轴压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2、剪重比:主要为限制各楼层的最小水平地震剪力,确保周期较长结构的安全,见抗规5.2.5,高规4.3.12及相应的条文说明。

这个要求如同最小配筋率的要求,算出来的水平地震剪力如果达不到规范的最低要求,就要人为提高,并按这个最低要求完成后续的计算。

剪重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勾选“按抗震规范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后,SATWE按抗规5.2.5自动将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直接乘以该层及以上重力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用以调整该楼层地震剪力,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按下列三种情况进行调整:
1)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大时,说明结构过柔,宜适当加大墙,柱截面,提高刚度。

2)当地震剪力偏大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小时,说明结构过刚,宜适当减小墙、柱截面,降低刚度以取得合适的经济技术指标。

3)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恰当时,可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的“全楼地震作用放人系数”中输入大于l的系数增人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3、侧向刚度比:主要为限制结构竖向布置的不则性,避免结构刚度沿竖向突变,形成薄弱层,见抗规3.4.3,高规3.5.2及相应的条文说明;对于形成的薄弱层则
按高规3.5.8予以加强。

刚度比小满足时的调整力法:。

1、程序调整:如果某楼层刚度比的计算结果不满足要求,SATWE自动将该楼层定义为薄弱层,并按高规3.5.8将该楼层地震剪力放大1.25倍。

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按以下方法调整:
1)适当降低本层层高,或适当提高上部相关楼层的层高。

2)适当加强本层墙、柱和梁的刚度,或适当削弱上部相关楼层墙、柱和梁的刚度。

位移比:主要为限制结构平面布置的不规则性,以避免产生过大的偏心而导致结构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

见抗规3.4.3 ,高规3.4.5及相应的条文说明。

位移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SA 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只能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平面布置,减小结构刚心与形心的偏心距;调整方法如下:
1)由于位移比是在刚性楼板假定下计算的,最大位移比往往出现在结构的四角部位;因此应注意调整结构外围对应位置抗侧力构件的刚度;同时
在设计中,应在构造措施上对楼板的刚度予以保证。

2)利用程序的节点搜索功能在SATWE的“分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中的“各层配筋构件编号简图”中快速找到位移最大的节点,加强该节点
对应的墙、柱等构件的刚度;也可找出位移最小的节点削弱其刚度;直到位移比满足要求。

4、周期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要求见高规4.3.5。

主要为限制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使结构具有必要的抗扭刚度,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见高规3.4.5及相应的条文说明。

周期比不满
足要求,说明结构的抗扭刚度相对于侧移刚度较小,扭转效应过大,结构抗侧力构件布置不合理。

周期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只能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布置,提高结构的抗扭刚度;总的调整原则是加强结构外围墙、柱或梁的刚度,适当削弱结构中间墙、柱
的刚度;利用结构刚度与周期的反比关系,合理布置抗侧力构件,加强需要减小周期方向(包括平动方向和扭转方向)的刚度,或削弱需要增大
周期方向的刚度。

当结构的第一或第二振型为扭转时可按以下方法调整:
1)SAWTE程序中的振型是以其周期的长短排序的。

2)结构的第一、第二振型宜为平动,扭转周期宜出现在第三振型及以后。

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周期和振型)宜相近。

3)当第一振型为扭转时,说明结构的抗扭刚度相对于其两个主轴(第二振型转角方向和第三振型转角方向,一般都靠近X轴和Y轴)的抗侧移刚
度过小,此时宜沿两主轴适当加强结构外围的刚度,并适当削弱结构内部的刚度。

4)当第二振型为扭转时,说明结构沿两个主轴方向的抗侧移刚度相差较大,结构的抗扭刚度相对其中一主轴(第一振型转角方向)的抗侧移刚度
是合理的;但相对于另一主轴(第三振型转角方向)的抗侧移刚度则过小,此时宜适当削弱结构内部沿“第三振型转角方向”的刚度,并适当加
强结构外围(主要是沿第一振型转角方向)的刚度。

5)在进行上述调整的同时,应注意使周期比满足规范的要求。

6)当第一振型为扭转时,周期比肯定不满足规范的要求;当第二振型为扭转时,周期比较难满足规范的要求。

5、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要求见高规。

主要是控制在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下,重力荷载产生的二阶效应不致过大,避免结构的失稳倒塌,见高规5.4.1和5.4.4及相应的条文说明。

刚重比不满足要求,说明结构的刚度相对于重力荷载过小;但刚重比过分大,则说明结构的经济技术指标较差,宜适当减少墙、柱等竖向构件的截面面积。

刚重比小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SA 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只能通过人工调整增强竖向构件,加强墙、柱等竖向构件的刚度。

6、层间受剪承载力比:主要为限制结构竖向布置的不规则性,避免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
承载能力沿竖向突变,形成薄弱层,见抗规3.4.3,高规3.5.3及相应的条文说明;
对于形成的薄弱层应按高规3.5.8将该楼层地震剪力放大1.25倍。

层间受剪承载力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的“指定薄弱层个数”中填入该楼层层号,将该楼层强制定义为薄弱层,SATWE按高规3.5.8将该楼层
地震剪力放大1.25倍。

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适当提高本层构件强度(如增大柱箍筋和墙水平分布筋、提高混凝上强度或加大截面)以提高本层墙、柱等抗
侧力构件的抗剪承载力,或适当降低上部相关楼层墙、柱等抗侧力构件的抗剪承载力。

如果结构竖向较规则,第一次试算时可只建一个结构标准层,待结构的周期比、位移比、剪重比、刚度比等满足之后再添加其它标准层;这样可
以减少建模过程中的重复修改,加快建模速度。

上述几个参数的调整涉及构件截面、刚度及平面位置的改变,在调整过程中可能相互关联,应注意不要顾此失彼。

上述调整方法针对的是一般的高层结构,对于复杂的高层结构还需要更多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才能解决问题。

7、层间位移角:主要为限制结构在正常使用状态,水平荷载作用下水平位移过大,使人产生不舒适感。

见高规3.7相关要求。

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只能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平面布置,整体增大抗侧刚度,或者调整抗侧构件布置,方法如下:
当抗侧构件较少时,可整体增大抗侧刚度,增加墙柱或者增大框架梁和连梁高度。

当抗侧构件较多时,可调整抗侧构件布置,增加外围抗侧刚度,减少中部抗侧刚度。

6、剪跨比:梁的剪跨比,剪力的位置a与h0的比值。

剪跨比影响了剪应力和正应力之间的相对关系,因此也决定了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也影响着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和破坏的方式;同时也反映在受剪承载力的公式上。

柱的剪跨比:,若反弯点在柱子层高范围内,可取柱子的剪跨比小于2时,需要全长加密,见混凝土规范11.4.12、11.4.17。

7、剪压比(梁柱截面上的名义剪应力V/bh0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梁塑性铰区的截面剪压比对梁的延性、耗能能力及保持梁的强度、刚度有明显的影响,当剪压比大于0.15的时候,梁的强度和刚度有明显的退化现象,此时再增加箍筋用量,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对梁柱的截面尺寸有所要求。

8、轴压比:轴压比是指有地震作用组合的柱组合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砼轴心受压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的比值,是影响柱子破坏形态和延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轴压比限值的依据是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并参照国外的类似条件确定的,其基准值是对称配筋柱大小偏心受压状态的轴压比分界值。

9、跨高比:梁的跨高比(梁的净跨与梁截面高度的比值)对梁的抗震性能有明显的影响。

梁(非剪力墙的连梁)的跨高比小于5和深梁都按照深受弯构件进行计算的。

10、延性比:延性比即为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

延性是指材料、构件、结构在初始强度没有明显退化的情况下的非弹性变形能力。

延性比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即截面的延性比、构件的延性比和结构的延性比。

结构的延性比多指框架或者剪力墙等结构的水平荷载-顶层水平位移(P-delta)、水平荷载-层间位移等曲线。

结构的屈服位移有等能量方法、几何做图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