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测量的设计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测量线性电阻实验报告

测量线性电阻实验报告

测量线性电阻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线性电阻的阻值,初步了解线性电阻的特性,掌握电阻测量的基本方法,培养实测实量、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能力。

2. 实验仪器和材料- 示波器- 直流电源- 变阻器- 万用表- 直流电压表- 实验电路板- 连接线3. 实验原理线性电阻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电路中的被动元件,其阻值具有固定的特性,是电流与电压之比。

在直流电路中,线性电阻的电压和电流呈线性关系。

实验测量线性电阻的原理是利用欧姆定律,即U = IR,其中U 为电阻两端的电压,I 为通过电阻的电流,R 为电阻的阻值。

通过测量电压和电流的数值,可以计算出电阻的阻值。

4. 实验步骤4.1 实验准备将实验电路板搭建好,连接电源、示波器和万用表等仪器。

确认各个元件的连接正确无误。

4.2 测量电源电压使用直流电压表测量电源的电压,并记录下来。

4.3 测量线性电阻的阻值4.3.1 选择一个合适的电阻值,并设置变阻器的阻值。

4.3.2 将电阻连接到实验电路板,并通过示波器观察电压波形。

4.3.3 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并记录下来。

4.3.4 调节电源电压,并不断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值,记录下每组数据。

4.4 数据处理与分析将测得的电压和电流数值代入欧姆定律公式,计算出电阻的阻值,并进行相应的误差分析。

5.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测量得到的电压和电流数值,计算得到线性电阻的阻值。

将实验测得的数据绘制成线性回归图,通过斜率来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将测得的数据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的偏差,讨论可能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6.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成功测量了线性电阻的阻值,并验证了欧姆定律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与理论值接近,说明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都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仪器误差、电阻本身的误差等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可以采取更加精细的测量方法和提高实验仪器的精度,以便获得更加准确的结果。

电阻测量实验报告

电阻测量实验报告

电阻测量实验报告电阻测量实验报告引言:电阻是电学中的基本元件之一,它在电路中起到了控制电流流动的作用。

为了研究电阻的特性以及其在电路中的应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电阻测量实验。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原理、实验步骤、结果分析以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测量不同电阻值的电阻器,掌握电阻的测量方法,熟悉电阻测量仪器的使用,并验证欧姆定律。

二、实验原理:欧姆定律表明,电流I通过电阻R时,电压V与电流I成正比,即V=IR。

根据这个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电流和电压来计算电阻值。

三、实验步骤:1. 将电阻器连接到电路中,确保电路连接正确无误。

2. 打开电源,调节电源电压为适当值。

3. 使用万用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值。

4. 记录测量结果,并计算电阻值。

5. 更换不同电阻值的电阻器,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多组实验。

四、实验结果分析:我们进行了多组实验,测量了不同电阻值的电阻器。

通过计算电流和电压的比值,我们得到了相应的电阻值。

实验结果表明,测量的电阻值与理论值相符合,验证了欧姆定律的正确性。

五、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电路连接错误、测量误差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仔细检查了电路连接,确保每个元件的连接正确无误。

同时,我们还注意了测量时的仪器精度和操作方法,尽量减小测量误差。

六、实验的启示和意义: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熟悉了电阻的测量方法,还加深了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也提醒我们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电路的连接和测量误差的控制。

此外,电阻测量实验也为我们今后学习和研究电路提供了基础。

结论:本次电阻测量实验通过测量不同电阻值的电阻器,验证了欧姆定律的正确性。

实验结果表明,测量的电阻值与理论值相符合,证明了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掌握了电阻测量的方法,还对电阻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仪器测量电阻实验报告

仪器测量电阻实验报告

仪器测量电阻实验报告1. 掌握使用电表测量电阻的方法和操作技巧。

2.了解电导率和电阻率之间的关系。

3.通过实验探究导体材料对电阻的影响。

实验仪器和材料:1.直流电源2.电流表3.电压表4.待测电阻5.导线实验原理:根据欧姆定律,电流I通过电阻R时,电压U与电流之间的关系为U=IR。

通过测量电流和电压,可以计算出电阻的大小。

实验步骤:1.连接实验电路:将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依次与电阻两端连接,电流表并联在电路中,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

2.调节电源电压为合适的值,使电流表显示适当的电流,避免超出电表的测量范围。

3.使用电表测量电阻:将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连接到待测电阻的两端,记录下电流和电压的数值。

4.根据测量结果计算电阻大小:使用欧姆定律公式R=U/I计算出电阻的大小。

5.重复实验步骤3和步骤4,测量多个不同电阻值的材料,记录实验数据。

6.计算电导率:根据电阻率的定义ρ=R*A/L,其中A为导体横截面积,L为导体长度,计算出电导率。

7.分析实验数据:绘制电阻与电导率之间的关系曲线,讨论导体材料对电阻的影响。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得到了不同电阻材料的电阻值,并计算出了它们的电导率。

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材料电阻值(Ω) 电导率(S/m)材料A 10.0 10.0材料B 15.0 7.0材料C 20.0 5.0材料D 25.0 4.0材料E 30.0 3.0实验讨论:根据实验数据可知,不同材料的电阻值和电导率是不同的。

可以看出,电阻值越大,电导率越小。

这是因为电阻率的定义中,电阻和导体横截面积成反比,和导体长度成正比。

电阻越大,说明导体的阻抗越大,流经的电流越小。

导体长度越大,电阻率越大,阻碍电流流动的程度也就越大。

此外,电导率是衡量导体导电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根据实验数据,电导率的数值与电阻率成反比关系。

电阻越大,电导率越小,说明导体的导电性能越差。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使用电表测量电阻的方法和操作技巧。

测量导线电阻实验报告

测量导线电阻实验报告

测量导线电阻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测量导线电阻,了解电流通过导线时的电阻特性。

实验器材:
1. 直流电源
2. 变阻器
3. 电流表
4. 导线
5. 万用表
6. 连接线
实验原理:
导线的电阻可以通过测量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来确定。

根据欧姆定律,导线的电阻R等于电压U与通过该导线的电流I 的比值,即R=U/I。

实验步骤:
1. 将直流电源接入实验电路中,连接电流表和变阻器。

2. 通过调节变阻器,使电流表读数维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

3. 使用万用表测量电源输出电压。

4. 注意记录电流表和万用表的示数。

5. 将电流表和万用表的示数带入欧姆定律,计算导线的电阻。

实验数据:
电源输出电压:V
电流表示数:I
导线电阻:R
数据处理:
根据欧姆定律 R=V/I,利用实验数据计算导线电阻R的数值,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测量和计算,得到导线的电阻为R 欧姆。

结论:
通过实验测量和计算,我们得到了导线的电阻值。

这个结果表明导线对电流产生一定的阻力,电阻值越大,导线对电流的阻碍越大。

这一实验结果与预期相符。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避免触碰裸露的导线或电源。

2. 实验结束后及时关闭电源,拔掉连接线。

3. 实验操作中注意电流表和万用表的使用安全和准确度。

4. 实验中保持仪器和测试线路的接触良好,确保测量结果准确。

电阻测量的实验报告

电阻测量的实验报告

电阻测量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原理和方法。

2、学会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等电学仪器。

3、了解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并学会减小误差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根据欧姆定律,电阻 R 等于电压 U 与电流 I 的比值,即 R = U /I 。

通过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 U 和通过电阻的电流 I ,就可以计算出电阻值 R 。

伏安法测电阻有两种接法:电流表内接法和电流表外接法。

电流表内接法:将电流表与待测电阻串联,电压表测量电流表和待测电阻两端的总电压。

此时,测量值 R 测= U / I =(R x + R A ),测量值大于真实值。

电流表外接法:将电压表与待测电阻和电流表并联,电流表测量通过待测电阻和电压表的总电流。

此时,测量值 R 测= U / I = R x RV /(R x + R V ),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为了减小误差,当待测电阻阻值较大时,采用电流表内接法;当待测电阻阻值较小时,采用电流表外接法。

三、实验器材电源(直流稳压电源)、待测电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

四、实验步骤1、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

选择合适的电流表和电压表量程,电流表量程要大于通过待测电阻的最大电流,电压表量程要大于待测电阻两端的最大电压。

滑动变阻器采用限流接法,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阻值最大处。

2、采用电流表内接法测量电阻。

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在合适的范围内,记录多组电压 U 和电流 I 的值。

3、采用电流表外接法测量电阻。

重新连接电路,采用电流表外接法,重复步骤 2,记录多组电压和电流的值。

4、数据处理。

根据记录的电压和电流值,分别计算出两种接法下的电阻测量值。

比较两种接法测量值的差异,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5、整理实验器材,结束实验。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电流表内接法|实验次数|电压 U(V)|电流 I(A)|电阻 R(Ω)||::|::|::|::|| 1 | 120 | 012 | 1000 || 2 | 200 | 020 | 1000 || 3 | 280 | 028 | 1000 |平均值:R 内=(1000 + 1000 + 1000)/ 3 =1000 Ω2、电流表外接法|实验次数|电压 U(V)|电流 I(A)|电阻 R(Ω)||::|::|::|::|| 1 | 120 | 015 | 800 || 2 | 200 | 025 | 800 || 3 | 280 | 035 | 800 |平均值:R 外=(800 + 800 + 800)/ 3 =800 Ω3、误差分析已知待测电阻的真实值约为900 Ω。

测量电阻率实验报告

测量电阻率实验报告

测量电阻率实验报告测量电阻率实验报告引言:电阻率是描述材料导电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反映了材料对电流的阻碍程度。

测量电阻率的实验是电学实验中的基础实验之一,通过该实验可以了解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并为电路设计和材料选用提供参考。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测量不同材料的电阻率,并探究不同因素对电阻率的影响。

实验原理:电阻率(ρ)的定义为:ρ = R × A / L,其中R为电阻值,A为截面积,L为长度。

实验中,我们使用恒流源和电压表来测量电阻值,然后根据样品的几何尺寸计算出电阻率。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恒流源和电压表连接好,并确保测量仪器的正常工作。

2. 测量导体的电阻值:将待测导体接入电路中,调节恒流源的电流大小,并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值。

3. 计算电阻率:根据实测的电阻值和导体的几何尺寸,计算出电阻率。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几种常见的导体材料进行测量,包括铜线、铁丝和铝片。

通过测量得到的电阻值和样品的几何尺寸,我们计算出了它们的电阻率。

结果显示,铜线的电阻率最低,铝片的电阻率次之,而铁丝的电阻率最高。

这是因为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电子在铜中的迁移速度较快;而铝的导电性能稍差一些,电子迁移速度较慢;而铁的导电性能相对较差,电子迁移速度较慢。

因此,不同材料的电阻率存在差异。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影响电阻率的因素。

首先是导体的长度,长度越长,电阻率越大;其次是导体的截面积,截面积越小,电阻率越大。

这与电阻率的定义式一致,即电阻率与长度成正比,与截面积成反比。

实验误差分析:在实验中,由于仪器的精度限制和操作的不准确性,存在一定的误差。

例如,电压表的示数误差、导体表面的接触电阻等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减小误差,我们可以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同时注意操作的准确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测量了不同材料的电阻率,并探究了影响电阻率的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的电阻率存在差异,同时电阻率与导体的长度和截面积相关。

电阻的测量 实验报告

电阻的测量 实验报告

电阻的测量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掌握电阻的测量方法,了解电阻的基本特性以及影响电阻的因素,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测量。

2. 实验仪器和材料- 多用途数字万用表- 不同阻值的电阻器- 电源- 连接线等其他辅助器材3. 实验原理电阻是指电流在导体内流动时,受到阻碍的大小。

电阻的单位为欧姆(Ω)。

电阻的大小取决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温度等因素。

实验中常用的电阻测量方法有两种:串联法和并联法。

串联法在待测电阻两端连接其他电路元件,通过测量总电阻和其他电路元件的电压、电流来计算电阻值;而并联法则相反,待测电阻与其他电路元件并联,测量总电流和其他电路元件的电压来计算电阻值。

在实际测量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4. 实验步骤1. 将待测电阻与万用表连接至串联测量电路,确保连接线连接牢固。

2. 打开电源,调节电压至适宜范围。

3. 万用表选择电阻测量档,记录下测量结果。

4. 将待测电阻与万用表连接至并联测量电路,确保连接线连接牢固。

5. 打开电源,调节电压至适宜范围。

6. 万用表选择电阻测量档,记录下测量结果。

7. 重复以上步骤,使用不同阻值的电阻器进行测量,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5.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实验数据如下:电阻值(Ω)串联法测量(Ω)并联法测量(Ω)-10 10.12 9.8847 46.94 47.09100 99.89 100.11从数据可以看出,串联法和并联法的测量结果基本符合预期,都在待测电阻的附近。

6.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电阻的测量方法,并运用实际测量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电阻的测量结果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电源的稳定性、接触电阻等。

为了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应该选择质量较好的电源,并保持测量线路的良好接触。

在实验中,由于测量仪器的精度有限,测量结果可能会略有误差。

我们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降低误差。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测量目的和所需精度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仪器。

电阻测量实验报告结果

电阻测量实验报告结果

电阻测量实验报告结果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电阻的实际值来验证欧姆定律,并了解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2. 实验装置和原理实验装置包括电源、可变电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和待测电阻。

根据欧姆定律,电阻与电流和电压之间存在如下关系:U = IR其中,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R表示电阻。

3. 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电路,将可变电阻器连接到电源的正负极之间,分别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流和电压。

2. 调节可变电阻器的阻值,遍测量电流和电压,记录数据。

4.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下表是实验数据记录表:序号电流I/mA 电压U/V 电阻R/Ω1 5 1 2002 10 2 2003 15 3 2004 20 4 2005 25 5 2005. 结果分析根据测得的数据,可以计算实际电阻值R为:R = \frac{U}{I}将实际电阻值R代入计算,得到的结果如下:序号电流I/mA 电压U/V 实际电阻R/Ω1 5 1 2002 10 2 2003 15 3 2004 20 4 2005 25 5 200通过对比实际电阻值和测得电阻值,可以发现测得电阻值与实际电阻值相同,验证了欧姆定律的正确性。

6. 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测量电阻的实际值来验证欧姆定律,并了解了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实验结果表明欧姆定律成立,电阻与电流和电压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同时,实验也提醒我们在实际测量中需要注意电路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7. 实验改进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改进以提高测量的精度和准确性。

例如,可以使用更精确的仪器进行测量,或者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式处理数据。

同时,注意在搭建电路时,保证电路连接稳定,避免接触不良或者松动引起误差。

8. 参考文献- [1] 欧姆定律研究方法与电阻测量实验. (n.d). Retrieved fro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项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目的】
1 •掌握减小伏安法测量电阻的方法误差和仪表误差的方法;
2 •根据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合理选择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参数;
3•根据给定实验仪器合理设计变形电桥电路(或电压补偿测量电路)测量电阻
【实验仪器】
直流稳压电源、伏特表、毫安表、被测电阻、滑线变阻器(或电位器) 2个、电阻
箱2只、开关式保护电阻、开关。

【实验原理】
1. 方法误差
根据欧姆定律,测出电阻 R x 两端的电压U ,同时测出流过电阻R x 的电流I ,则待 测电阻值为
R U IAX 测—
通常伏安法测电阻有两种接线方式:电流表内接法和电流表外接法。

由于电表内 阻的存在,这两种方法都存在方法误差。

在内接法测量电路中(如图 但电压表的读数U 并不是电阻 待测电阻阻值为
专业班级 姓 名 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
成 绩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年 月 日
(24-1)
24-1所示),电流表的读数I 为通过电阻R x 的电流I x , R x
的两端电压U x ,而是U=U X +U A ,所以实验中测得的

U I (R x I I
式中R A 是电流表的内阻。

它给测量带来的相对误差为
R 内 R x R A

R x R x
R A
)
R x R A
图24-1内接法
(24-2) 内接法测量待测电阻阻值的修正公式
R x U R A
在外接法测量电路中(如图24-2所示),电压表的读数
U x ,但电流表的读数I 并不是流过
电阻阻值为
(24-3)
U 等于电阻R x 的两端电压
R x 的电流l x ,而是I = I x +I V ,所以实验中测得的待测
U R x 外
R x R v R x R v
式中R V 是电压表的内阻。

U
U U R x R/
它给测量带来的相对误差为 图24-2外接法
当R x . R A R ;,采用外接法测量电阻,会使E 内E 外;当R x 'RK 时,则采用内接法 和外接法测量电阻都可以。

其中电流表的内阻
R A 、电压表的内阻R V 由实验室给出。

2 •仪器误差
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最大允许误差由它们的准确度等级、 表的准确度等级分别是a u 和a i ,则
电压表的最大允许误差 △ u =a u % U m
电流表的最大允许误差
△ i =a i % I m
式中U m 是电压表的量程,I m 是电流表的量程。

电压测量值的B 类不确定度为u u =A u / 3=a u %U m / 3 电流测量值的B 类不确定度为 u I =△ I / 3=a I %I m / 3 考虑仪器系统误差时,它们的相对不确定度分别是
u
u
a
U
% U m
u B 3U
U I
a I % I m I B . 3I
由伏安法测电阻式(24-1),可得
I 2
2
U
RX
■ U u U |
为了减小
U RX
,电压表、电流表的准确度等级要高、量程要适当。

在电表量程已选 R x
定的情况下(24-8)、(24-9)两式中的分子项是不变的,唯有其分母是可变的。

为了减 小电压或电流测量值的相对不确定度,测量时,应使 U 和I 尽可能取大些,越接近量
程U RX 会越小。

R x
【实验任务】
1 •待测的电阻R 1和R 2,标称值分别是10Q 和480Q 。

选择合适的接线方法,用 伏安法
测量其阻值,使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
如<1%,而且方法误差要较小。

R x
2•用给定的稳压电源、伏特表、毫安表、待测电阻(480Q )、滑线变阻器2个、 电阻箱2只、开关式保护电阻、开关,合理设计(用伏特表、毫安表作为桥臂的)变
R 外 R x R x
E 外 ------------- --------------- 外 R x R V R
(24-4)
外接法测量待测电阻阻值的修正公式
R / R
外 UR
/
R
x ---------------------- -----------------
(24-5)
比较E 内、E 外的大小,可以得:当R x R A R/,采用内接法测量电阻, 会使E 内E 外;
量程决定。

若电压表、电流
(24-6) (24-7)
(24-8)
(24-9)
(24-10)
形电桥电路(或电压补偿测量电路)测量电阻,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 求画出实验电路图,写出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

【实验要求】
实验前,编写好每个实验任务的操作程序, 可根据下面提示的框架来编写,但应结 合给出的数据,边运算边说明。

1 •选择电表的量程,使U m /I m 与被测电阻的标称值接近,减小仪表误差。

2 •根据标称值与 R A R V 的数值比较,决定采用内接法或外接法,减小方法误差。

3 •连接电路(电路图自行设计)后,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
I 2
2
4.根据URx
U U
U|
<1%,按不确定度均分原则,有 R x 、U
I
2
2
U U
1
%
(24-11
)
1 2
2

1%
(24-12)
将式(24-8)代入式(24-11)可解出U ,将式(24-9)代入式(24-12)可解出I
5•根据拟定的设计电路图,试述用(伏特表、毫安表作为桥臂的)变形电桥电路 (或电压
补偿测量电路)测量电阻所需要的实验条件和实验步骤。

要求测量结果的相 对不确定度URx
<1%。

R x
【实验数据】
U =10V U =7.5V I =750mA R =10 Q
U(V)
I(A)
U 0 =3V U m =3V
m =7.5mA R x =4 67 Q
U(V)
I(A)
罟V 1%要 (24-13)
(24-14)
U
.2 I 丁 a | I m
【分析讨论】
1 •为保护直流稳压电源和元件,接通和断开电源前均需先使电源输出为零,然后再接通或断开电源开关。

对输出调节旋钮的调节必须轻而缓慢,逐步增加至需要值,避免电表超量程。

2 •为减小指针式仪表的仪表误差,通常仪表的读数小于满刻度的1/3,应更换量程。

仪表读数=量程X指示格数宁总格数,仪表读数要读准有效位数(要估读1位);3•用开关式保护电阻的代替检流计时,其开关的开合时,应密切注视各电表指针是否有偏转变动。

【思考题】
1.若测510 Q的电阻,电压表内阻RV=20K Q,电流表内阻RA=1 Q,试计算分析说明用电流表内接法测量好,还是用电流表外接法测量好?
2. 为什么用电流表内接法或外接法测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都不够理想?应采用什么电路,使方法误差较小?
实验报告内容:一.实验目的二.实验仪器(仪器名称、型号、参数、编号)三.实验原理(原理文字叙述
和公式、原理图)四.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和数据处理六.实验结果七.分析讨论(实验结果的误差来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实验现象的分析、问题的讨论等)八.思考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