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信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俗信仰

我的家乡桃江县隶属于湖南省益阳市,地处湘中偏北、洞庭尾闾,因境内桃花江得名。县境古为楚地,自秦汉起一直是益阳县的一部分,1952年从益阳析出置县。2015年,桃江县总面积2068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总人口88.91万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乡情难忘,故土是根,88万桃江人民在桃花江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播种文明。在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风土人情也令人沉醉。那么,那些民俗,你可曾记得?你又可曾见过?

一、民间艺术

桃花江的民间艺术形式主要有舞龙、舞狮、地花鼓、山歌、三棒鼓、渔鼓、月琴、腰鼓、秧歌、龙舟赛和马迹塘“故事”等。

舞龙舞狮:桃花江人爱舞龙,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或重大喜庆节日均要舞。舞龙时以锣鼓助兴伴奏,观者燃放鞭炮助威。龙的制作十分讲究,一般用竹篾做成龙骨架,以黄布依就龙身,并缀以金角银须,满身鳞片。舞狮一般与舞龙同时进行,亦有单独舞的场合,舞狮又分文狮与武狮,文狮适合于舞台上表演,注重表现狮的形态,如曲颈、伸腰、舔足、摇尾等,武狮则结合文狮的动作加入了一些高难度动作,如高台表演、双狮比武、梅花桩斗法等,十分惊险。

地花鼓:地花鼓是一种类似于戏剧的表演形式,桃花江民间称之为打花鼓。全县流行,历史悠久,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皆要进行。大多数情况下地花鼓是在人围平地中表演,形式简单,但曲调多样,内容多为表现劳动和爱情题材。演员分旦角和丑角,旦角浓汝艳抹,花枝招展,妩媚动人。丑角抹白鼻梁,皂衣短裙,一旦一丑为单花鼓,二旦一丑为双花鼓,多旦多丑为群花鼓,说唱幽默,动作滑稽。

胡呐喊:胡呐喊是一种高腔山歌的民歌形式。没有严格的曲词,歌词也是临时发挥。但其在形式上高亢激越,因而在田间地头的劳动中,胡呐喊能飞过山,飘过垅,故又叫过山仑。

胡呐喊在桃花江普遍流行,尤以大栗港、栗山河为盛,号称“山歌之乡”。

三棒鼓:三棒鼓实为一民间杂耍艺术,流行于马迹塘、三堂街、大栗港一带,由两人表演,道具为一架小鼓一面锣外加三根彩棒。表演时一人击锣,一人舞棒击鼓。歌词以恭维祝福为多,并夹杂些风趣俏皮对白,逗人发笑。

马迹塘“故事”:马迹塘“故事”为一种民间彩扎造型艺术,马迹塘独有,源不可考,据《桃江县志》记载:“传说初为一台古典人物形象,立于方桌上,由人抬着游行,属纯彩扎艺术,不表现什么主题,后有一个姓蔡的木匠,联合一些同行和制伞工匠,共同研究设计,施展行业技艺,扎出一台台具有故事情节的人物组画。故事前进了一步,如民国初年就扎出有《许仙游湖》的故事,白娘子和小青竟站在许仙张开的雨伞边缘上,令观众惊奇。”马迹塘的“故事”是湖南独有、湘中一绝。每逢重大节日,马迹塘人总要扎故事游行庆祝,是时,张灯结彩,花鼓、龙灯、舞龙、舞狮、舞蚌、高跷,与“故事”一齐出动,一时间,人山人海,街道为之堵塞。

赛龙舟:传说2000多年前,屈原来到桃江县城,在凤凰山上创作《天问》,从此以后,桃江凤凰山下的龙舟竞渡,便有了更真切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每年端午,当地农民自觉踊跃组织龙舟队竞赛,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饮食

据《桃江县志》载:“(桃花江)正月甜酒、元宵、立夏米团,三月三地菜

蛋、端午粽子、中秋节糍粑极为普遍,民间多嗜辣椒,青菜制成干菜俗名腌菜。马迹塘、武潭一带之腌菜先沤后晒,再蒸,最后晒干,味极佳。蒸肉吃尤妙。关山口、天井山一带,农民多于春夏入山采菌,开水浸泡后晒干,味美而鲜。腊八豆豉、腐乳大部分家庭制作食用。”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除上述习俗仍予保留以外,一些新的饮食习俗逐步产生并形成独有的风格。

漫酒:漫酒是一种夜间街头饮食摊点。在桃花江镇张家码头、桃花江河岸、建设中路乃至桃花江竹海猴栗岭等处,夜间饮食摊点灯火通明,生意火爆。漫酒这个词恐怕在任何词典中也找不到它的注解。它是桃花江人的创造。它所表达的概念似乎很模糊,夜间街头的饮食摊点谓之“漫酒摊”,人们坐下来点二道小菜,喝一杯小酒又说是“吃漫酒”。因此,漫酒应该说是桃花江独有的一种饮食文化的表述词。漫酒这种形式,大概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应该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产物,至于“漫酒”一词的产生始于何人何时,的确无可考证。

红薯片:自己家种的红薯做成红薯片,还可以切片、油炸,又甜、又酥、又脆的炸红薯片成了过年的“标配”。

山枣皮:山枣皮,以红薯、酸枣、白糖、芝麻、糯米粉为原料做成,味道香鲜、原料健康、工艺传统,令每个桃江人都能想起小时候的味道。

腊肉:腊肉的传统制法是将用盐淹渍过的猪肉经风干、烘焙、烟熏而制成。每年腊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过后,即宰年猪,开始淹渍腊肉。

五道茶:《桃江县志》载:“茶可分煎茶、泡茶、擂茶、蛋茶、面茶多种。也就是‘五道茶’。一般客到先煎茶,次泡茶或擂茶,贵客加上蛋茶或面茶。架桌摆碟以待之。碟子一般7个以上,瓷制,内装花生、盐姜、红薯干、南瓜子、葵花子、多种小野果,花样百出。煎茶一般为自制茶叶用开水泡好后冷却备用。泡茶为加入茶叶、芝麻、黄姜、盐姜或绿豆等一同开水冲饮,又谓之芝麻豆子茶。擂茶是县民传统习惯,三堂街、马迹塘、武潭附近各乡极为盛行”。清同治《益阳县志》载,上乡多喝擂茶,将茶叶、芝麻及姜“杵融而调食之,款客亦以为敬”。今之擂茶,多加白糖、花生。《桃江县志》载:擂茶有解渴降温,提神醒脑,明目清心,解毒治病之妙,故县民常饮不衰。另据《桃江县志》载:县人种茶历史悠久,分春夏秋三季采摘,称头茶、二茶、尾茶,谷雨是头茶采摘最佳时节,县境有吃“谷雨茶”的习俗。乡民自制茶一般为熏茶,多用枫球,锯木灰烟熏,并伴以香草,茶水特有香味。

甜酒:桃江在春节时大多用甜酒水待客。有贵重客人者,用甜酒加开水放糖煮沸后,再冲鸡蛋,俗称“甜酒冲蛋”,寓意宾主之间关系甜蜜。每逢喜事接客,必备甜酒招待。

发糕:发糕在桃江叫“发巴巴”,桃江的“发巴巴”成品色泽洁白如玉、孔细似针、闻之鲜香扑鼻、食之甜而不腻、糯而不粘,营养丰富,尤其适合老年人、儿童食用。

三、居家

民国《益阳县志稿·风俗情习》载:“邑以农为本,人习于居乡,聚族者谓之湾,其单建一宅者谓之独家庄,亦左右有邻。鸡犬之声相接,中资以上尽为瓦屋,贫者为茅屋。大都清爽轩朗,无甚湫隘污秽者。……屋后或侧面为菜园,前为地坪晒场,……山居者,依山为围,门首浚塘,以为汲濯之用。平地居者,筑掘堤沟,绕屋植杨柞梓桑竹荆棘之类。”这些记述,真实而生动。另据《桃江县志》载:“沿河集镇有其传统特色,多傍河而建,吊脚楼,悬空而立。”目前,仅马迹塘、三堂街和较偏远地区尚存,桃花江、修山、武潭沿河已无吊脚楼。今日桃花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